【高三佳作赏析】人大附学生谈“有所怕,有所不怕”

合集下载

2024高考作文备考材料作文“有所畏、无所畏”审题分析与例文导写

2024高考作文备考材料作文“有所畏、无所畏”审题分析与例文导写

2024高考作文备考材料作文“有所畏、无所畏”审题分析与例文导写【原题再现】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孔子②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引用孔子的话,强调人要有所畏惧,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即敬畏天命,敬畏王公大人,敬畏圣人的言论。

人要有敬畏之心才能成为言行高尚的君子,这也是最好的立身处世之道。

畏天命,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因为顺之则吉,逆之则凶。

畏大人,是对有德有位者的敬畏,因为他们负责治理国家,位高权重,维护着社会的秩序,稍有差错,便会祸及百姓。

畏圣人,是因为圣人的话具有万古不易的道理,指出了人生应该遵循之道,违背了就会有灾祸,足以使人敬畏。

这里的“畏”不是畏缩不前,不是胆小怕事,而是倡导人要有敬畏精神,一个人只有心存敬畏,才会走得远,走得稳,走得快。

所以,这个世界很多事物和规律都值得我们去敬畏,心存敬畏,就不会为所欲为,不会道听途说,懂得凡事适可而止,懂得如何取舍。

材料二引用王安石的话,“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意思是说天象的变异不足以害怕,祖宗的成规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和攻击不足以忧虑。

意在启示我们应该勇于突破旧俗,有创新意识,不要拘泥于世俗言论,要有自己的坚持。

总之,孔子的话体现了“敬畏”,王安石的话体现了“不畏”。

考生可选择一人的观点来论述,也可以谈论两者的辩证关系,后者会更有深度,更能体现思辨性。

也可综合立意,既要有所畏惧,也应具有无畏的精神,有所畏惧让我们成为言行高尚的君子,无所畏惧,让我们成为生活中的勇于创新者。

写作时,可首先提出人应有所畏,有所不畏。

然后进行辩证分析,畏与无畏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做到心有所畏,在准则中找寻真正的自由,活出真实的自我;在创新开拓的路上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

根据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秋风穿过老戏台》中说:“有所畏惧就是恪守道德底线最基本的标准。

”《论语·颜渊》中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那还有什么可忧虑和恐惧的呢?。

】这两句话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以“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50字的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联系现实生活。

论据恰当充实,论证方法多样,论证结构清晰、合理。

【试题来源】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世人之“有所畏惧”或“无所畏惧”,都是于限定情形之下的产物。

在两者之间进行抉择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对内心品性进行考量的过程。

有所畏惧,就是恪守道德底线最基本的标准。

一个人若想自立于世,那么他必得遵从于某种限度。

“所畏”之物,即为警示自己切莫试探底线的一种约束条件。

这约束有时来自于外物——有如天地鬼神之属的制约,更多程度上则来自于我们内心深处对礼法道义的恪守。

杨震不受暮夜馈金,言“天知,地知;君知,我知。

”天地岂会有神识呢?并非能够成其为有效制约的外界因素。

只因为杨震拥有一颗克己奉公的廉正之心,他才会选择拒绝友人的馈赠,保持自身的清白。

许衡不食无主之梨,言“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没有摘食路边无主梨,并非是由于担心遭受主人责骂。

只因为在高尚道德操守的引领下,许衡拒绝平白占据私有财产,始终保有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成就大事业的人,能够顺应时机变化而动。

如果说“有所畏惧”强调的是自我欲求的克制与约束,那么“无所畏惧”注重表现的则是一种沉稳而宽广的气度、一份心安理得的坦然与坚毅——无论外物何如,我自岿然不动。

“内省不忧,夫何忧可惧?”省察自己的内心,若心灵固若金汤、静无波澜,则可毅然负重前行,绝除后患之虞。

法国著名剧作家小仲马初出茅庐之时,人们因他是大仲马的私生子而颇多诟病,认为他依托的不过是父亲的盛名。

《敬畏天地,有所怕》优秀高中生作文展示及点评

《敬畏天地,有所怕》优秀高中生作文展示及点评

《敬畏天地,有所怕》优秀高中生作文展示及点评《敬畏天地,有所怕》优秀高中生作文展示及点评在天地之中,地球也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我们唯有心中时刻怀有对天地的敬畏,方能在这大千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立身于天地之间。

老子《道德经》有云:“大衍之数五十,而大道独取其四十九。

”我曾在心中揣想,若说大道无缺,可这大衍之一又究竟为何物?如今,再次回想起彼时的疑惑,心中不禁平添了几分感触:我们身处在这天地之中,唯有秉承对天地的敬畏,方能立身其间;而这大衍之一,或便是那大道之外的“天道”了。

千万年来,人类从茹毛饮血的时代,繁衍发展到了食物链的顶端。

然而,人类似乎并不知足,竟妄图征服天地,唯我独尊。

以秦二世为代表的封建帝王,尽管名为“天子”,但实为无法无天,以为皇权就是天权。

视生命如草芥,尊一己为至圣。

暴政暴行,逆天而动。

当一个人天不怕地不怕的时候,哪怕他是帝王,又有谁能长久立身于天地之间呢?作为这苍穹之中不过尔尔的我们,应该有所怕。

这里的“怕”并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胆怯和害怕,而是对世间万物都怀揣一份敬畏之心。

曾几何时,人类常常以万物之灵而自居,以为“人定胜天”,总想去改造自然,打破定律。

解放之初,“敢叫天地换新颜”的口号传遍大江南北,移山填海,大炼钢铁,超英赶美……违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做法数见不鲜,换来的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形态的畸形发展。

我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论者,但我同样也不是有神论者。

我不相信有主宰人类的上帝之流的存在,我更认可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自然之道。

有人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虽然这个水滴也映照着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

”所以,人类不要妄图用水滴来代替大海,只能将人类这滴水融入自然的大海之中,才能与天地共生存。

现如今,人们不但没有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似乎对天地的敬畏更加淡化了。

掌握着高科技的人们,上天,入地,被无尽的贪欲裹挟着,乱砍乱伐,滥挖滥建,为追求GDP而大量生产,罔顾其对环境的危害,对天地的损伤。

江西卷高考满分作文

江西卷高考满分作文

不逃避,不畏惧①学生时代的那些事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一怕奥数,二怕英语,三怕周树人。

物质社会似乎满足了他们的童年需求,但思想稍成熟些就狂言怒骂,对必然的给予嫌弃了又嫌弃,抱怨了又抱怨。

以祖国花朵的身份颇为自得,以畏惧的心理博取同情。

②但没有哪位人士可以揭开这虚伪的面纱,真正地唤醒那些“怜人”的幼苗。

③当然,小孩总是要有更多选择的权利,可以胆怯,可以害怕,可以哭。

要不然,虎妈狼爸的行为怎么会遭到各种反对?但对于逃避自己的使命,畏惧应有的困难,我们又怎能视而不见呢?奥数是给你能力提升的台阶,你完全可以选择数学,打好基础,但倘若畏惧它,那可能所有的困难就不再畏惧你了吧!英语是助你走上潮流的船帆,你完全可以独驶一只竹筏,但倘若畏惧它,那可能大风大浪就会变得无情似冰。

“周树人”应是你尊敬和仰慕的大师,你完全可以细知历史,但倘若畏惧它,那可能要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④所以,为了避免那些后果的发生,就要鼓起勇气,不逃避,不畏惧!⑤不逃避,不畏惧,泪水将变成汗水,同情将变成掌声。

不断地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中南大学本科生刘路破解“西塔潘猜想”,十七岁少女陈雅琢被美国十所名校争录,“馒头神”张立勇在学英语那么艰苦的情况下能一举成名……面对他们,你还敢对区区奥数感到害怕吗?你还有理由讨厌英语吗?你还对蕴意无穷的鲁迅精神感到疲倦吗?怕,只会让你更痛苦!你无法想象知识带给你的力量,你无法想象勇气带给你多大的自信,你无法想象害怕过后的自欺欺人。

都说人生是辆开往坟墓的列车,你要在意的是这一路的过程,不能一味地抱怨和逃避,这个世界不仅带给你奥数、英语、“周树人”,也会让你享受战胜困难之后的喜悦。

所以,不要逃避,不要畏惧。

⑥成长路上是没有虚幻的影子的,有的只是勇士和对手。

那些令你难过和难堪的,选择接受吧!选择不逃避,不畏惧。

[赏析]1.第①段引用命题材料,从材料中得出所要论证的观点。

2.第②段用犀利的语言,考问读者的心灵。

3.第③段运用多种手法,揭示畏惧奥数、英语、周树人的种种后果。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新高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陶潜的超脱尘世与阮籍的沉湎酒中一样,只是一种外在现象。

▲ 。

▲ 。

▲ ,▲ ,▲ 。

他的特点是十分自觉地从这里退了出来。

①实际的陶潜,与阮籍一样,是政治斗争的回避者②也没有那样身不由己地卷进最高层的斗争漩涡③超脱人世的陶潜是宋代苏轼塑造出来的形象④但陶潜的家世和少年抱负都使他对政治有过兴趣和关系⑤他虽然没有阮籍那么高的阀阅地位A.⑤④③①②B.⑤②③④①C.③⑤④①②D.③①⑤②④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踩在法律边缘的钢丝上,撩一下公序良俗的底线,借以显示自己营销手段的_________,并迎合部分人群难以名状的心理,几乎成为一些广告从业人员的惯性思维方式和操作伎俩。

由此产生的个别产品广告往往在是否违法的界定上显得极为模糊,但其品位与趣味的低下却______________。

在现代传播中,广告的地位显而易见。

“新闻就是配在广告旁边的东西。

”这是西方媒体人给新闻下的定义。

我们不认同这样的新闻观,它只是某些新闻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直接表述。

但这句话至少可以证明商业广告在传播中占据着地位不可忽视,有着巨大的价值和影响力。

商海风高,用广告赢得商战的例子很多,用广告影响、塑造、转变甚至玩弄受众消费观念以至价值观、世界观的事情也大量存在。

精心制作的广告大片能在一瞬间击溃受众的心理防线,而那些_____________的小广告也会对受众产生不良诱导。

人大附中高三月考作文讲评共20页

人大附中高三月考作文讲评共20页
人大附中高三月考作文讲评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u

【高三佳作赏析】人大附学生谈“有所怕-有所不怕”

【高三佳作赏析】人大附学生谈“有所怕-有所不怕”

【高三佳作赏析】人大附学生谈“有所怕,有所不怕”有人说:这世界上可怕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有人说:应该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不怕。

也有人说:如果什么都不怕,反而更可怕。

还有人说:应该有所怕,有所不怕。

以上看法引发了你哪些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怕”的哲学人是复杂的生命个体。

独立于天地之间,汲万物之精华,可以毫不言惭地说,人是地球食物链的顶端。

然而,倘若就此认为人可万物不惧,就不免有失偏颇。

人生在世,总有些东西是怕的。

一个人,无论有多么大的功勋或统领多么大的局面,都无法逃离生命中一些最基本的命题。

再显赫的声名、再豪华的官邸,和韶光流逝、岁月难返、长幼对视、生死交错相比,也都只能成为皮相。

因而人是怕岁月、怕时光的,怕自己某日晨洗照镜理冠时耳鬓多生几根白发,更怕自己在另一个城市为生计奔波、而后返乡白雪满头。

物是人非、生离死别之感,是每个人心头致命的死穴。

究其本因,还是这些命题涉及生命的本质与核心。

它剥离了人外在的雕饰和外壳,让不同阶级、不同收入的人都心头一颤。

当然,除去这些人生在世不可缺少的基本关卡和坎坷所带来的“怕”,人还有一样要怕的东西就是自然。

人们惧怕自然的力量,更怕这种力量倘若不为己用便可招致毁灭。

在我国,有社稷之说,将谷、粟这些原本只和农务有关的字眼和祭祀联系起来,分量就重了不少。

它在国人心头的地位甚至让诸多古代帝王即使国库不济,也不能误了春社和秋社的大日子,在天坛地庙前稽首求福,这不是“怕”又是什么?此外,北京的小吃也能让人管中窥豹般地对老北京人的敬畏自然略晓一二。

北京名菜麻豆腐,所用食材是平常不为人注意的大俗之物。

可即使是大俗之物,老北京人也不舍得扔掉、不愿意浪费,而是费心地用精致的手艺去烹饪,直到这自然的一草一木都化为桌上的佳肴珍馐。

这不就是得益于敬畏自然的哲学智慧吗?可以说,敬畏自然而后尊重其中的一草一木、一雨一露铸成了北京诸多小吃的独到风味。

高三议论文有所畏,有所不畏

高三议论文有所畏,有所不畏

有所畏,有所不畏韩国“岁月号”游轮最终沉入了幽深的大海,因为船长对于责任的畏和对于法律规定的不畏;马航MH370最终失联消失于天际,因为马航对于职责的畏与对于两百多人的性命安全不畏;杭州大巴最终侧翻,因为司机对于枯燥驾驶的畏与对“驾驶时严禁玩手机”的规定不畏……因为有“无所畏”之人,法律、职责、规定被视若无物,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的惶恐不安。

即便社会已然繁荣如斯,我们,仍需敬畏!对法律和制度有所敬畏,这社会方才安宁完美。

令东莞又一次大跌形象的“臭脚米粉”让人心寒;国产四五百块一罐的奶粉居然结成鸡蛋大小的块状固体,如此也无怪乎家长们想方设法从国外代购;华科大学生对市场上的烤肉串进行DNA测定,竟然85%的肉类不属于猪牛羊……食品商们对法律与制度的无所畏惧,使中国的食品丑闻无下限的延伸,消磨了民众最后一分对于法律与制度的期盼。

若法律制度不能保证民众权益,那么民众会敬畏它们么?答案显然否定。

若一国之人不畏一国之法,其势如何?天下乱矣!故此,我们应当对法律和制度有所畏。

对真理与良知有所敬畏,这社会才能井然有序。

《中国好声音》的2014年冠军之争,不得不说对于华语流行乐坛是个讽刺。

人人皆知帕尔哈提独特的“咽喉嗓”与其深情的歌声已无人可超越,但冠军依旧颁给了张碧晨。

为何?因为张碧晨清秀的外貌?因为她的科班出身?因为她的韩漂经历?张碧晨的导师那英自己挑明:“碧晨的声音是被市场选中的。

”声音再好,没有市场来给你捧场,那终究会被遗忘,这是事实,也是一个笑话。

若这社会没有真理与良知,最强之人得不到最强之位,那么结果只会是产业凋敝人才稀缺,终而秩序不再文明不再良性竞争不再。

日本的物理诺奖得主中村修二在日本没有得到与其成就相对应的承认和日本制造业的日渐衰落,不也证实了这一点么?为了社会秩序的井然,我们应当学会敬畏。

对自然和生命有所敬畏,这时代才有诗意宁静。

因为川端康成有一双温润宁静,能在凌晨四点去凝视朱红海棠的眸,所以《伊豆的舞女》里千代子银铃般的笑声依旧静静流淌于文学的长河,所以《山音》里被日本男尊女卑的成见和丈夫无所顾忌的寻欢作乐逼到无路可退的贤惠之妻菊子是那么的惹人爱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佳作赏析】人大附学生谈“有所怕,有所不怕”
有人说:这世界上可怕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有人说:应该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不怕。

也有人说:如果什么都不怕,反而更可怕。

还有人说:应该有所怕,有所不怕。

以上看法引发了你哪些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怕”的哲学
人是复杂的生命个体。

独立于天地之间,汲万物之精华,可以毫不言惭地说,人是地球食物链的顶端。

然而,倘若就此认为人可万物不惧,就不免有失偏颇。

人生在世,总有些东西是怕的。

一个人,无论有多么大的功勋或统领多么大的局面,都无法逃离生命中一些最基本的命题。

再显赫的声名、再豪华的官邸,和韶光流逝、岁月难返、长幼对视、生死交错相比,也都只能成为皮相。

因而人是怕岁月、怕时光的,怕自己某日晨洗照镜理冠时耳鬓多生几根白发,更怕自己在另一个城市为生计奔波、而后返乡白雪满头。

物是人非、生离死别之感,是每个人心头致命的死穴。

究其本因,还是这些命题涉及生命的本质与核心。

它剥离了人外在的雕饰和外壳,让不同阶级、不同收入的人都心头一颤。

当然,除去这些人生在世不可缺少的基本关卡和坎坷所带来的“怕”,人还有一样要怕的东西就是自然。

人们惧怕自然的力量,更怕这种力量倘若不为己用便可招致毁灭。

在我国,有社稷之说,将谷、粟这些原本只和农务有关的字眼和祭祀联系起来,分量就重了不少。

它在国人心头的地位甚至让诸多古代帝王即使国库不济,也不能误了春社和秋社的大日子,在天坛地庙前稽首求福,这不是“怕”又是什么?此外,北京的小吃也能让人管中窥豹般地对老北京人的敬畏自然略晓一二。

北京名菜麻豆腐,所用食材是平常不为人注意的大俗之物。

可即使是大俗之物,老北京人也不舍得扔掉、不愿意浪费,而是费心地用精致的手艺去烹饪,直到这自然的一草一木都化为桌上的佳肴珍馐。

这不就是得益于敬畏自然的哲学智慧吗?可以说,敬畏自然而后尊重其中的一草一木、一雨一露铸成了北京诸多小吃的独到风味。

这门充满人间烟火的学问,是人敬畏自然的完美展现。

在各种敬畏之中,国人孕育出了自己独有的文化。

他们在华夏大地上休养生息,遵守各种规矩边界,对自己怕的事物敬而远之。

然而,生活中要怕的事虽多,人却不可因其束住手脚,在强调“怕”的同时更要将自己的主观意识独立于所怕事物,才可以提高自我的主观性,不为其所束缚。

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而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它正是泯江泛滥成患、殃民数以万计的重灾区。

人们也怕自然,整天到水神庙供香拜佛,以求神佑。

然而泯江水的凶闹并没有减少。

再看如今都江堰旁的庙宇,供奉的早已不是水神,而是成都太守李冰。

人们从盲目惧怕自然到之后靠人力改变现状、改造自然,并从中获益,将泯江水引入万顷良田,这便是“怕”之后,人们的所作所为起到的巨大功效。

人生在世,必有所“怕”,但“怕”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状态,不是人该采取的策略。

人应当采取的策略是在“怕”之中舒展手脚,凭借智慧寻求解决现状的最佳方法。

这才是“怕一样东西”带给我们的积极意义。

有时,承认怕某个对象是一种直爽和洒脱。

当然,理智地对待“怕”,更是一番静思后的睿智。

“怕”之哲学,所言即此矣。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高三学生宋辰霆
教师点评
本文起笔便将话题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这恐怕不是太多考生敢于尝试的。

这不仅需要考生对所要论述的问题有更加准确的认识,更要对事物内涵间的关系看得明白,看得透彻,而且还要有比较上乘的语言表达能力。

所谓“艺高人胆大”,本文确实表现出作者较强的驾驭能力。

基于对“怕”与“不怕”的更深刻的认识,本文做出了准确到位、清晰明了且令人信服的表达。

尤其是在考场完成到这样的地步,着实难能可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