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6)(共8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6)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85-86页课题《认识平均数》备课教师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 2、过程和方法: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会求平均数。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5个笔筒、15支铅笔。
教师导学学生交流、展示设计意图一、初步体会,揭示课题:师:老师这里有五个笔筒,每个笔筒中放有不同数量的铅笔,那么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可以怎样做?谁来给大家摆一下?师:很好,那你可以为你的方法起个名字吗?师板书:移多补少师:那你也为你的方法起个名字吧。
师板书:先合后分师:我们通过摆一摆,算一算,最终都得到每个笔筒是3支铅笔,我们把这个3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就让我们今天一起来认识平均数。
师板书课题:平均数二、进一步感知,认识平均数师:在体育课上四一班的同学进行分组投球比赛,每人投10个,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读题,想想那组的成绩好?师:你们同意吗?师:可见当数据个数相等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总数来进行比较。
师:既然第二组的成绩不够理想,那么老师邀请丁鹏加入,现在同学们再看看哪组成绩更好?请同学们把你的思路和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由组长汇总交流观点,确定发言同学及形式。
稍后我们进行全班交流。
师:哪组同学要和大家交流?师:看来解决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师:好,非常感谢你们精彩的发言,请回。
师:通过计算我们得到第一组平均每人投7个球,第二组平均每人投6个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平均数和每个同学投球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师: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和平均水平,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数,它始终介于这组数据的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有时也用它来比较几组数据的大小。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8.1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8.1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冀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及应用;2.能够通过练习计算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3.能够通过练习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解读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及应用;•教学难点: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解读意义。
三、教学准备1.准备与平均数相关的教具:小石子、果子等;2.准备条形统计图的模板,并准备一些统计数据;3.制作幻灯片、录制课件等教学辅助工具。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知识1.拿出一些石子和果子,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石子和果子分别分成6组,并记录下每组的数量;2.让学生通过计算求出这些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平均数的意义。
步骤二:练习计算平均数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数据,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并解释这些数据的意义;2.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练习计算平均数,并互相检查答案的正确性。
步骤三:引入条形统计图1.教师出示一张条形统计图,并通过幻灯片的方式为学生讲解其基本概念和应用;2.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条形统计图,并通过解读数据认识它的作用。
步骤四:练习绘制条形统计图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给定的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2.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比较,并解读数据的意义。
步骤五:巩固知识点1.让学生通过课堂测试的方式进行知识巩固;2.让学生课后自行练习和复习所学的知识点。
五、教学评估1.在教学过程中做好课堂测评;2.让学生自评、互评,及时纠正问题;3.教师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在生活中引入实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知识点的含义,通过小组活动和互评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同时,我也发现学生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存在一些问题,下一次教学中我需要配备更加详细的指导教材和题目,为学生提供更精准的练习和评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冀教版

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第1课时:认识平均数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二.目标分解
三.教学重难点
1.知识重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
2.预设难点:正确理解用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3.突破策略:学习例2时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讨论,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平均数的公平性。
四.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
2.学具准备:练习本
3.相关资源:相应的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认识平均数
移多补少
(3+4+2+5+1)÷5
=15÷5
=3(支)平均数。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八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案与反思

八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
涵亚学校陈冠宇
易错点:
求平均数时漏掉或多加
数据。
例如:小明这学期的5次
数学测验中的得分分别是95
分、87分、93分、100分、
90分。
求小明这学期的数学
平均分是多少。
错解:(95+87+93+100)÷
5=75(分)
答:小明这学期的数学平
均分是75分。
正解:(95+87+93+100+90)÷
5=93(分)
答:小明这学期的数学平
均分是93分。
温馨提示:
条形统计图中表示数据
时,1格可以代表多个单位,具
体1格表示多少,要根据实际
情况而定。
比如数据比较大
【素材积累】
辛弃疾忧国忧民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
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
后七篇旧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
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最新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优秀教学设计含反思

最新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优秀教学设计含反思1、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2、掌握读懂和使用条形统计图的能力;3、探索解决求平均数问题的有效方法;4、设计调查表并获得估算的活动经验;5、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本单元教材删除了实验版教材中关于众数的认识,并将原来的第一学段认识平均数的内容编排在本单元第1课时研究。
这样做既降低了学生对统计量研究的难度,也有助于学生连贯、深入地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突出对平均数这个重要统计量的研究。
统计表和统计图是人们用来描述和表达数据信息常用的重要手段。
本套教材在注意用统计图、统计表呈现问题情境时,把读图、读表、交流了解到的数学信息,贯穿到统计知识研究的全过程。
例如,在第91页,学生通过读统计图了解___阅览室每天读书的人数,发现统计图的特征:一格表示5个人,然后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
这样进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既掌握了统计知识,又培养了自主研究、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本单元教材的特点是强调对平均数实际意义的理解,并把读统计表、统计图贯穿于统计研究全过程。
通过两个篮球队队员的身高和体重的素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同时,学生还能通过实例认识条形统计图,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地表示数据。
在探索解决求平均数问题的有效方法时,学生能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求平均数问题,并尝试解释方法的合理性。
此外,学生还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调查表,经历整理描述读书人数和用计算器估算读书字数的过程,获得估算的活动经验。
在用平均数和统计图分析、描述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统计表、统计图来表述和交流。
通过操作中的体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学生可以理解平均数就是让每个部分数量相同,达到“同样多”的效果。
二)研究活动活动一:移多补少,达到同样多课件出示图片)师:请看这张图片,左边的图中,有4个小球,右边的图中,有6个小球。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八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1课时 认识平均数

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第1课时认识平均数教学内容:教材第85~86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3、积极参加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教学重点: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体会平均数1.出示例1的笔筒图,提出问题,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一样多,可以怎样做?每个笔筒放几支?(1)让学生充分表达不同的想法,最后形成一致意见,把5个笔筒中的铅笔集中在一起是15支,算出平均每个笔筒房3支.(2)教师按着大家同意的方法和计算结果完成操作.然后说明:每个笔筒平均放3支,这个3叫做平均数.二、认识平均数1.出示例2:四(一)班一、二组同学进行投球比赛,每人投10个.2.提出问题,哪组的成绩好?全班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引导学生考虑怎样比较才是“公平”的.3.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比一比.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4.让学生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并根据两个组的平均成绩说明哪个组的成绩好.三、求平均数1.出示例3、让学生读例3的文字和统计表,了解亮亮家每天丢弃塑料袋的情况.例3:亮亮把自己家一个星期丢弃塑料袋的情况作了统计.2.提出: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 让学生自己计算,然后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3.提出议一议: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学生了解,求出的”3个“不是实际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而是算出的一个平均数.四、巩固练习课本86页1、2题.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平均数有什么感想?六、布置作业课本86页“问题与讨论”.板书设计:平均数教学反思: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冀教版数学教案(四上)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第8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第1课时认识平均数【教学内容】教材第85~86页例1、例2、例3及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学重点】体会学习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准备】PPT课件。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本课教学中,一开始就让学生参与移动铅笔的游戏活动,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然后通过设计的四个层次进行教学,既有对平均数的理解,又有对平均数的应用,还有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以及拓展练习。
这样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
[不足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如时间的安排不是很好,练习的时间不够,造成有的练习没有说完。
主要原因是新课的时间较长,如让学生观察统计表说说知道些什么,可以少请几位同学回答,这里不是这节课的重点。
[再教设计]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时教师通过积极的“引”,来激发学生主动地“探”,使教与学产生共鸣,和谐发展。
最后要精心设计练习。
第2课时求平均数【教学内容】教材第87~88页例4及练一练第1~3题。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经历了解数据信息、估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3.在估计平均身高、用平均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用平均数描述、分析、说明问题的作用,会用“基数”法计算一组较大数据的平均数。
四年级数学上册八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计算平均数教案冀教版

计算平均数教学目标:1. 在读统计表、沟通信息、自主计算的数学活动中,经验进一步相识“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 通过详细实例,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洁问题。
3.在用平均数描述详细事物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洁问题。
教学难点: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篮球运动是我校的传统运动,也是一个强项,屡屡获奖。
我们来看一下2003年某市举办了一次小学生篮球友情赛,进入决赛的两支球队队员身高和体重的状况。
出示统计表。
学生视察统计表内容,回答:从表中,你了解到那些信息?(1)可以知道各组队员的身高和体重。
(2)两支球队里,张春光最高,是172cm。
(3)李斌最矮,是133cm。
(4)体重最重的是张春光,是58千克。
(5)李斌体重也最轻,只有35千克。
【讲授】解决问题,探究新知(一)活动一:求平均身高1.估计平均身高。
提出估计要求,激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想的。
2.分别求出两个组的平均身高。
要求:(1)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两组队员的平均身高。
(2)可以独立解决,也可以合作解决。
3.全班沟通计算结果。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身高总和÷总人数=平均身高)(身高后两位数的和÷总人数+100=平均身高)板书:红星队:(153+138+153+163+165+158+166+168+158)÷9=158(cm)银河队:(152+172+140+140+154+160+167+161+167)÷9=157(cm)(设计意图: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计算简洁数据的平均数,他们已不再是一张白纸。
在此环节放手请学生计算平均体重,充分信任学生自己的实力。
)4.提出“议一议”的问题,组织学生探讨两个问题。
重点使学生理解求出的平均身高不是每个队员的身高,某个队员的身高不能代表整个队的平均身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1课时平均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9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含义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生活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老师最近我突发奇想要想比较中国人和日本人谁读的书要多一些,应该怎么比呢?你有什么办法?学生议论并汇报。
书生举例(像年人均读书、平均身高这样的词在统计学中叫平均数)
板书:平均数
2.关于平均数你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呢?(什么叫平均数?怎么计算平均数?能解决什么问题?.....)孩子们你们太厉害了,看到这样的课题,你们能提出这么多问题。
那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我们的学习。
通常我们研究问题要从最简单的例子开始。
二、探究新知(出示例1主题图)
1.你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每个人收集水瓶情况、谁比谁多)简单的图片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
2.你能提一个关于平均数的问题么?(第一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水瓶)(1)你能想办法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变成同样多吗?那同学桌子上也有这张图片,用你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根据老师准备的题卡进行独立解决)
(2)同桌两个进行交流各自的方法。
(教师走动观看,并收集作业情况)刚才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孩子们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
A:(谁看懂了在干什么?学生汇报)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法”。
我们一起来看看电子板,演示并师强调13个就是这4个同学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并在课件上做标记。
B:有的同学用了前面学过的平均分的知识计算出每个人平均数。
(先求的什么,然后求的什么?结果是多少?)师归纳:我们通过计算先求出总个数,再平均分也能得到平均数是也是13个。
(3)我们求的这个平均数13个是他们每人实际收集水瓶的数量么?(不是)那它是怎么得来的?(原来每个人收集水瓶各不相同,通过我们对这4个数量进行处理,用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
(4)接下来观察比较平均数13个和每个学生实际收集的个数,你有什么发现?(有的个数比平均数多,有的个数比平均数少。
)每个人实际收集的数量有的比平均数多,有的比平均数少)在进一步观察收集最多的比平均数怎么样?最少的呢?(也就是说平均数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比最多的数小一些,比最小的数大一些)
(5)那就运用平均数的理解做判断?
杨军所在的小学排球队,队员平均身高是160cm,所以杨军身高一定是160cm。
()先读题后在判断。
为什么?
幸福队的5名队员在学校举行1分钟踢毽子比赛中获得平均成绩是17个。
那么这5名队员每人实际踢毽子的个数一定是17个。
()先读题后在判断。
为什么?
(6)健康队也参加了这次比赛,到底哪个队的成绩好?(你是这么想的,然后用你的
方法比较然后写在题卡上,现在开始,教师巡视)
老师又发现了同学们两种方法85>76、17<19你看懂了么?他们的说法你赞同吗?谁的方法比较合理?(师说明: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比较总数不公平,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好。
哪一队的平均数大那一队的成绩就好。
所以我们要先算出每队的平均成绩。
)
我们已经算出平均数,接下来看下面的两幅条形统计图比较、分析,幸福队少的队员要添几个才到平均数,多的队员要减少几个才到平均数,也就是说平均数17是幸福队的整体水平,同理健康队也是一样的。
那么这里的平均数17、19分别代表了这两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7)同学们用列算式的方法汇报,老师板书。
幸福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健康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 (18+20+19+19)÷4
=85÷5 =76÷4
=17 =19
17<19 健康队成绩好
为什么要除以5、4呢?再看黑板上的三个算式,先求总数,然后求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现在你知道哪个队的成绩好吗?(平均数可以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
三、实践应用
1.上周星期五老师统计了5年级1班第一小组口算成绩。
要想知道男生口算成绩好,还是女生口算成绩好,怎么办?
女生平均数:
男生平均数:
女生适合移多补少,男生适合列式计算,引导孩子们学习查漏补缺
2.要想比较中国人和日本人谁读书多一些。
据世界文化组织调查统计,中国人年人均4.66本,日本人年人均40本。
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后作业
测量并统计四年级三班同学的身高1、分别求出全班女生、男生的平均身高?2、求出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3、比较男女生平均身高与全班平均身高,并提出建议。
【板书设计】
平均数
平均数能较好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①移多补少,可以看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②列式计算:(先合起来再分)
平均数大于最小数,小于最大数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基本方法之一。
平均数的概念与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它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计算得到的。
教学时,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移一移、说一说,再结合课件演示,把概念的关键属性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相联系,使学生掌握概念,并能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整堂课学生表现积极,思维活跃,学得轻松,老师只起了“牵引”的作用,教学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