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管理心得 看山不是山
谈管理心得,看山不是山

谈管理心得,看山不是山见山不是山是一个著名的禅宗故事,也是一个重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而在管理上,这个方法同样给了我很多启发和心得体会。
首先,谈到看山不是山,我想到的是观察和理解问题的角度。
在管理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而这些问题往往有很多不同的解读方式。
有时候我们会被自己的经验和惯性思维所束缚,无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然而,只有换位思考,放下固有的观念,我们才能够看到问题的本质和真相。
正如禅宗所说:“凡人见山是山,后来发觉山不是山。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主动地跳出自己的框架,才能够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其次,看山不是山也意味着我们需要超越表象去寻找真相。
在管理中,很多问题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简单。
有时候,表象问题只是一个更深层次问题的反应或结果。
如果我们停留在表面,只解决表象问题,那么问题很可能会再次出现。
我们需要通过观察和思考,去发现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从而找到更持久和有效的解决办法。
看山不是山就意味着我们要不断地问为什么,追本溯源,直到找到问题的核心所在。
再次,看山不是山也启示我们要有开放的心态和视野。
在管理中,我们经常需要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和情况。
而这些复杂性很容易让人感到困惑和焦虑,也容易导致我们陷入局限。
正如禅宗所说:“后来发觉山不是山。
”我们需要接受事物的多样性和矛盾性,不要固执地把事物分成非黑即白的两个极端。
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够接纳新的思想和观念,从而更加灵活地应对管理中的挑战。
最后,看山不是山还提醒我们要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管理中,我们不能停滞不前,也不能陷入舒适区。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才能够适应和应对变化。
看山不是山是一个永恒的过程,因为山的本质和意义随着时间和观察者的不同而不断变化。
我们需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不断地去发现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只有持续地学习和求知,我们才能够在管理中不断提升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之,看山不是山这个禅宗故事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启示。
“越看不见的东西越重要”,给你10条《道德经》中的处世道理

“越看不见的东西越重要”,给你10条《道德经》中的处世道理原创:「罗辑思维」罗辑思维「得到」通识第一课《吴伯凡·认知方法论》,在线下举办了一场竣工典礼,有近200位同学到场参加。
课程主理人吴伯凡老师围绕《道德经》,进行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演讲。
我们整理出相关的十个关键词,助你实现一次认知升级。
1.一:找到自己的原点在《道德经》里,“一”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可以说是万物的原点,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原点。
很多人做人做事效果不好,甚至是一塌糊涂,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原点,或者根本想不到会有一个原点,都是见招拆招,最后事情做了不少,却没啥结果。
做人其实就是做品牌,品牌的要素一定是简单、纯粹,能够引发瞬间联想,也就是那个“一”。
2.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越看不见的越重要世界是由看不见但确实存在的力量悄悄运行并控制着的。
我们能看见的、有形的控制力量,其实非常小。
我们做一个碗,做的是碗壁,但我们使用的是碗的空间。
我们盖房,砌的是墙,真正用的是墙与墙中间的空间。
所以你看,很多我们看不见的东西,其实才是有大用的。
3.大道至简:面对复杂,回归简单“最基本的原理、方法和规律,其实是极其简单的”。
你努力做一件事时,会有很多外在因素,令你偏离最初目标。
这就要求你有能力应对外界繁杂的信息,让自己回归简单,找到最需要去处理的问题。
比如,你与同事合作一个项目,因为意见不合发生争吵,这其实就是繁杂信息,你不应该陷入对抗的情绪中,而是明确最需要处理的事,即把项目合作完成。
4.静为躁君:集中力量,做重要的事“静定是躁动的主宰”。
这对我们现代人的能量管理尤为重要。
不管你愿不愿意,我们自身的能量储备都在无意识地被消耗,比如刷朋友圈、闲聊等等。
既然无法避免,我们就必须学着与它共处。
最好的共处方式,就是把宝贵的精力和能量,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就像猎豹在埋伏观察猎物时的状态,完全无声无息但是能量高度集中。
如何看山看水论企业文化

如何看山看水论企业文化禅宗有云:人生的三重境界,其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其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其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人生三重境界,每一重境界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源自心灵的感悟是我们对于外面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与人的修为和境界息息相关。
同样而言,企业文化也是有着与之相通的境界。
企业文化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文化塑造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当处于这一层境界之中,我们对于外界事物直接的认识,往往关心“是什么”的问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
陌生的事物一接触总是不熟悉,充满了神秘感,所以我们只有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通过业内“高人”的辅导和指点,再加上自己的学习与理解,逐渐形成了固定的理解和认识,但也只是停留在表象而已,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企业文化最初境界也是对于企业文化表象认识,只是停留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
80年代末,当第一批将企业文化引入*的专家,由于第一代企业文化人自身局限*,他们往往只是一个学者,没有进入优秀的企业去领悟管理,更没有机会去深刻地醒悟企业文化,所以他们只能触及企业文化的皮毛。
于是本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认识与理解,只是将企业文化作为理念。
加之80年代由于日本企业迅速地崛起,很多管理专家认为是企业文化作用使然,于是很多的*企业也想着借助企业文化的魔力,以实现*企业的走向世界的梦想,与此同时神州大地掀起了一股轰轰烈烈的企业文化运动热潮。
现在回想起来,那也不过是最为粗浅的理解,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涵。
许多的广告公司推出了cis、vi、bi,此类注重外形的塑造的理念和行为,例如曾经叱诧一时的太阳神,伴着雄浑响亮的广告语: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以及其鲜明的logo,通过电视广告让更多人所熟知。
于是,一大批以形象设计为主业的广告公司将自己装扮成了企业文化咨询公司,而大大小小的企业也都趋之若鹜。
这一时期,企业文化塑造成为企业文化最热的话题,企业设立了企划部、策划部、形象部等专职机构,一批*人员沉迷于装扮着企业文化的*,企业总是戴着企业文化的*,以“文”示人,以文“悦”人而已,也只不过是几块小小的石头溅起的浪花,根本就没有触及到企业文化内涵。
从登山中领悟出来的管理心得

但是问题是,再往前走的话就是亮冰,需要在登山鞋上绑上冰爪,手持冰镐,才能前行,眼前这么大的风,人在亮冰上行走最容易发生滑坠。3个多月之前,哈巴就曾发生过一起由于滑坠引起的山难,42岁的上海向导“老古董”在海拔5200米处跌落山崖死亡。早上5点半,我们从4100米的大本营出发,已经攀登了将近5个小时的时间,在狂风中行走体能消耗非常大。
两个月之后,我去新疆攀登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最后一个营地分别设在海拔6800米和6900米两处,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6800米处的营地。尽管头一天走得十分的吃力,为了保证第二天有充足的时间用来登顶,我还是咬紧牙关往上多走了100米,住在6900米的营地。原计划是早上8点钟就要出发的,但是因为天气实在是太冷了,冻得人出不了帐篷,一直等到太阳照到帐篷口,我才开始出发,时间是9点44分,比从6800米营地出发赢得了一个小时的时间。7月22日14点52分,我成功地登上了慕士塔格峰。一位山友在短信中这样写道:“攀登慕士塔格的成功是方法论的成功。”
目标第一,行动第二
曾经有人问我,你的登山念头是从哪里来的?我说,始于2002年7月11日我对王石的一次采访。当时,王石刚刚登顶北美最高峰的麦金利不久,在他看来:“那是一座让攀登者很有成就感的雪山。”听了王石攀登麦金利的故事之后,我便萌生了登山的念头。不过,王石给我的建议是,先去登一下香山或者司马台长城。
我知道,作为发起人,我面对眼前的状况必须迅速做出决断,是上,还是下。然而,我不忍心就这么让大家撤下去,如果再等一等,风也有可能会变小。躲在岩石背后的我们三人一直沉默着。而风速则依然不减,一阵狂过一阵。最终,我做出了下撤的决定。
看山听水的文案

看山听水的文案
●人生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之初;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到中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回归自然。
●我是那种特别会在关系里斤斤计较的,如果我发现你把关于我的东西都删掉了,我也会去删掉关于你的东西,我感觉到你对我没有以前好了,我也会对你不好一点。
●人生旅途,总有喧嚣、纷扰、挫折和磨难,但,只要我们轻握一份懂得,便能让自己远离纷扰,给自己一份宁静,远离痛苦和烦忧,悠然漫步于红尘的每一个季节。
●爱情这种东西没什么道理可言的,想的跟做的往往都不是一回事。
千百万种爱情千百万种模样。
卑微的爱情难有好的结果,不对等的心,得不到相对的回应,迟早会心灰意冷心,疼得厉害,自然会放手。
●无法抗拒你的爱,心甘情愿堕落在你的爱琴海;无法抗拒你的情,无怨无悔任甜蜜在心中澎湃;你的言语你的笑也已都是我心中最爱,为了你我已把心门打开!。
人生的三重境界

卷首语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当一个人初识世界,非常单纯,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
随着经历世事渐多,思想开始变得复杂化,发现这个世界黑白颠倒,是非混淆,这个时候的人,看什么都不顺眼,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
许多人到了第二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到头来,发现自己小事不想干,大事干不了,于是抱憾终生,牢骚满腹。
好好一个人就这样废了!只有一小部分人,通过自我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进入这个阶段茅塞顿开,大彻大悟。
才会专心致志做自己该做的事,面对世欲之事,一笑了之。
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天人合一”的养生境界,是指人与自然必须是和谐的,也必须是看得惯的、适应的。
人生的三重境界。
人生三重境界这句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人生三重境界这句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如果你觉得你对人生哲理有所理解,或喜欢探究,那么请你参加这个人生哲理讨论测试吧,肯定有益看到人生三重境界这句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若有所思,心有所感。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有道是:“佛理如云,云在上头,登上山头云更远;教文似月,月在水中,拨开水面月更深。
”又有道:“小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中年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老年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
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经历着人生的三重境界。
人生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就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是按设定的规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的崇拜,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人生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
人生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
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今天这篇很抽象。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层境界,出自青原惟信的禅悟体验: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首先,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这句话说的是,人们对看到事物的初步感受,因为这时候人没有太多复杂的观念在里面,可谓初识世界,纯洁无瑕。
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没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之说,山水虫鱼,万事万物都是它自己本身。
其次,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这段是说,我们看到世间万物之后,开始对他们进行思考,我们不再停留于简单的第一印象,我们开始探寻事情背后更深层的东西。
于是我们说“白马非马”,“陋室不陋”、“花非花,雾非雾”,山水虫鱼,万事万物都不是它自己本身。
梅花成了“高杰”,莲成了“出淤泥而不染”,千里马成了“天才”,《白杨礼赞》的不是树,《海燕》也不再是飞翔的海燕——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最后,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里所说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已经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经过初识,迷惑之后的大悟,是我们留下好的文化认知,把不好的观念摒除之后的山水,是更有韵味的山水。
我们又重新认识到“万物都是平等的”,这场生存的竞争在几亿年前都已经开始了,适者生存,用进退废,物竞天择。
“长相没有那么重要”是对的,漂亮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二百多斤。
“努力就可以成功”是对的,因为不努力是不可能成功的。
“善恶终有报”是对的,社会在各方面惩罚着恶人的生活,不然为何一些腐败分子在被抓之后,才终于放松能终于能睡一个安稳觉了呢?其实,这“见山三阶段”,略同于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见山是山”是肯定阶段,是对外物朴素的感知;“见山不是山”是否定阶段,不再被外物的表象所迷惑,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见山还是山”是否定之否定阶段,排除了主观成分,把握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达到物我无间的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管理心得看山不是山
作者:叶子晴
11月30日,与公司几位同事一同前往公司附近的灵源山,灵源山不高,海拔300米左右,山虽不高,但别有一番风景,有出名的、香火旺盛的灵源寺,有别具一格的铁塔,游览一趟,收益颇多,蓦然回首,登山跟企业管理竟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登山有计划,企业有战略
登山前都会有一个计划,何时出发,带何装备,山脚下哪里停车,登山目标点何处等等。
企业的发展都会制定战略发展计划。
登山装备就是企业发展所具备的设备设施及资源,企业发展目标则为登山目标点。
二、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灵源山游客很大部分是慕名于灵源寺而前往,灵源寺历史悠久,寺院巍峨壮观,殿堂雕梁画栋,香客络绎不绝,灵源寺聚灵源山灵气,扬其名于闽南之中。
灵源山有灵源寺文化,而公司则有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组织的价值观、信念等因素组成,维系着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精神力,积极向上的文化是企业不断发展的精神支柱。
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每一个登山者想要享受站在山顶俯瞰山脚下风景,就必须不畏艰辛,敢于攀登,才可得一览众山小,站的越高,看的风景越多。
无论是企业的发展还是个人的发展,就如登山一样,付出的越多,看的风景越多,收获越大,想要有所作为,都应不怕困难,敢于挑战,方得人上人。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登山与企业管理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是与人生哲学有殊途同归之感,都一个道理,用心去体会,将得到一份不一样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