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DOC范文整理】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3单元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3单元知识点汇总第1课《消息二则》1.文学常识《新闻两则》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代表作品:《沁园春雪》《长征》《论持久战》等。
2.文章思想内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3.重点字词芜(wú)湖击溃(kuì)督(dū)战绥靖(suí jìng)阻遏(è)荻(dí)港摧枯拉朽(xiǔ)歼(jiān)灭要塞(sài)杜聿(yù)明锐不可当(dāng)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文学常识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文体。
一般来说,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构成。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是路透社的一篇新闻,它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获得者和原因,并补充说明了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和评议情况,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
3.重点字词颁(bān)发仲裁(zhòng cái)遗嘱(zhǔ)巨额(é)第3课《“飞天”凌空》1.文学常识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知识梳理(教学课件)

三、读准字音 阙(quē) 曦(xī)月 沿溯(sù) 绝巘(yǎn) 长啸(xiào) 哀转(zhuǎn)
叠嶂(zhàng) 襄(xiāng)陵 素湍(tuān) 飞漱(shù) 属(zhǔ)引
四、通假字。 略无阙处 “阙”通“缺”,译为:缺口,中断。 五、古今异义。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读准字音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四、重点词语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相与:共同,一起。 但:只是。 耳:罢了。
五、一词多义 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寻:寻张怀民。(寻找)
四、读准字音 颓(tuí) 歇(xiē) 鳞(lín) 与(yù) 五、重点词语
古来:自古以来 乱:此起彼伏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 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 代鱼) 实:确实,的确。 是:这 自:从 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者:......的人
六、古今异义 古来共谈(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萎靡)
八、词类活用 负势竞上(竟:名词做动词,向上生长) 任意东西(东西:名词做动词,向东或向西) 风烟俱净(形容词做动词,消净,散净) 横柯上蔽(上: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猛浪若奔(奔:动词做名词,飞奔的马) 九、通假字 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窥欲忘反(“反”通“返”,返回。) 有时见日(“见”通“现”,现出。)
三、写作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
2023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必背古诗词梳理及重点赏析考生读背版

2023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必背古诗词梳理及重点赏析考生读背版(一)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翻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
举目相望,竟没有一人相识,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食野菜的隐士。
作者简介:王绩,字无功,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祖籍祁县,唐朝著名诗人。
主题思想: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重点赏析:本诗写景动静结合,由远及近,富有特色。
首联“东皋”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欲何依”表现了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颔联从色与光的角度写静景,诗人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通过“牧人”与“猎马”写动景,描绘出一幅日暮晚归的画面。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野晚秋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尾联运用伯夷、叔齐的典故来表达诗人的感情。
诗人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与其神交,聊以慰藉,以此来抒发孤独抑郁之情。
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翻译:传说中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作者简介:崔颢,出身"博陵崔氏",唐代著名诗人。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主题思想:全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想,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与思乡的情怀。
第三单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资料《三峡》问答题:1、作者是从如何描写三峡的?答: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接下来,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
作者未是借着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与第1段一脉相承;再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脉转缓,文气相惯。
(先写山,写出山高岭连峡窄的特点,为下文写水作铺垫。
夏水浩大,所表现出的奔放美最能突出三峡雄伟壮丽的特点,所以先写。
)2、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山:连绵、陡、高俊(正面、侧面)(雄壮美)夏水:凶险、迅疾(奔放美)春冬景色:水清树茂(俯视、仰视)(动景、静景)(色彩斑斓)(一字一景)清幽秀丽(清悠美)秋景:林涧寂静、高猿长啼气氛悲寂凄凉(凄婉美)3、为什么作者能把三峡描写得如此美丽多情?①抓住景物特点;②多角度写景;③动静结合;④正侧结合;⑤多种修辞手法;⑥骈散结合的语言;⑦色彩渲染。
4、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答: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
写法:侧面描写。
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5、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6、归纳本文的中心:答: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7、《三峡》《与朱元思书》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结合原文的语句说说两文不同的思想感情。
《三峡》文“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一句通过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忧伤。
《与朱元思书》文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否定,同时也反悔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留恋和向往之情。
《三峡》与《与朱元思书》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凄凉(悲哀或凄清);《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总结记背(部编版)

记背手册(第三单元)9.三峡一、知识梳理:文学常识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
一生好学,博览群书,著述较多,以《水经注》最为著名。
知识链接《水经注》:郦道元所撰的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著作,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文笔绚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字音字形【易错读音】重岩叠嶂.(zhàng)曦.月(xī)夏水襄.陵(xiāng)绝巘.(yǎn)飞漱.其间(shù)属.引凄异(zhǔ)泪沾裳.(cháng)【易错字词】略无阙处素湍绿潭沿溯阻绝清荣峻茂名句积累1.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 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主题识记本文作者以凝练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伟峻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热爱之情。
二、重点讲解三、素养提升本文语言简练,生动传神。
全文仅一百多字,却将三峡气象万千的景观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写尽春夏秋冬四季、山林草木。
如“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用这八个字就写出了江水迅疾的特点;“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则展现出一幅绝妙的山水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文章动静结合,三峡七百里的山势属静态描写,夏水暴涨为动态描写。
“绿潭”“倒影”为静态描写,“素湍“回清”是动态描写,动静相间,其妙无穷。
10.短文两篇一、知识梳理:文学常识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
著有《本草经集注》《陶隐居集》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代表作有《赤壁赋》《题西林壁》《赠刘景文》等。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我的好朋友》小明长得高高瘦瘦的,一双大眼睛总是闪烁着聪明的光芒。
他笑起来的时候,脸上会露出两个可爱的小酒窝,让人感觉特别亲切。
小明是个特别热心肠的人。
有一次,我在体育课上不小心摔倒了,膝盖擦破了皮,疼得我直掉眼泪。
小明看到后,二话不说,立刻跑过来把我扶到了医务室。
在医生给我处理伤口的时候,他一直陪在我身边,不停地安慰我,让我不要害怕。
那一刻,我觉得他就像我的大哥哥一样,给了我温暖和力量。
还有一次,我们一起做作业。
我遇到了一道很难的数学题,怎么想也想不出来。
小明看到我愁眉苦脸的样子,主动过来帮我。
他一遍又一遍地给我讲解,直到我完全明白为止。
在他的帮助下,我顺利地完成了作业。
这就是我的好朋友小明,一个善良、热心、乐于助人的人。
我真的很幸运能够有他这样的朋友。
《美丽的秋天》秋天来啦!秋天就像一个神奇的画家,用它的魔法画笔把世界变得五彩斑斓。
你看,果园里的苹果红彤彤的,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枝头。
葡萄紫莹莹的,像一串串珍珠闪闪发光。
梨子黄澄澄的,像一个个金色的葫芦。
秋风吹过,果香四溢,让人忍不住流口水。
田野里,稻谷金黄一片,像一片金色的海洋。
高粱红通通的,像燃烧的火把。
农民伯伯们正在忙着收割庄稼,他们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公园里,树叶有的变黄了,有的变红了,风一吹,纷纷飘落下来,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飞舞。
地上铺满了厚厚的落叶,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彩色的地毯。
小朋友们在公园里尽情地玩耍,有的在放风筝,有的在捉迷藏,还有的在捡树叶做标本。
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我爱秋天!。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知识点汇总第三单元:借景抒怀言情第9课《三峡》1.文学常识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重点字词字音:阙处(quē)襄陵(xiāng)绝巘(yǎn)属引(zhǔ)沿溯(sù)飞漱(shù)御风(yù)猿鸣(yuán)曦月(xī)素湍(tuān)长啸(xiào)郦道元(lì)林寒涧(jiàn)肃重岩叠嶂(zhàng)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至于夏水襄陵(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
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一词多义:自峡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假如,如果)沿溯阻绝(动词,断绝)绝巘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衷转久绝(动词,消失)词类活用: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从空旷的山谷)特殊句式:省略句: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有时朝发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4.重点问题(1)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文章先总写三峡形貌,接下来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
因为三峡的夏天以水为主要特色,故而文章写夏水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现长江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迅猛;写三峡春冬之景,突出其“清荣峻茂”的特色,显露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写三峡的秋天,则通过描写“林寒涧肃”、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有意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清悲凉的气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重点字词梳理与专项精练(部编版解析版)

第三单元重点字词梳理第十课《三峡》阙(quē)处襄(xiāng)陵属(zhǔ)引沿溯(sù)飞漱(shù)御(yù)风猿(yuán)鸣曦(xī)月素湍(tuān)长啸(xiào)郦(lì)道元林寒涧(jiàn)肃重岩叠嶂(zhàng)第十一课《短文两篇》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与其奇者(yù)未寝(qǐn)相与(yǔ)遂(suì)藻(zǎo)荇(xìng)竹柏(bǎi)猿(yuán)第十二课《与朱元思书》缥(piǎo)碧急湍(tuān)轩邈(xuān miǎo)泠泠(líng)嘤嘤(yīng)鸢(yuān)飞戾(lì)天纶(lún)窥(kuī)谷专项精练一、字词书写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东皋.(____)薄.暮(____)xǐ(____)倚驱dú(____)采wēi(___)崔颢.(____)千载.(____)燕.然(____)征蓬.(_____)【答案】gāo bó徙犊薇hào zǎi yān péng【解析】字音:根据词义和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
要注意易错的声韵母,比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
注意“gāo”不要写成“hāo”,“徙”不要写成“徒”。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阙.处(______)xī(______)月襄.陵(______)沿溯.(______)素tuān(______)飞漱.(______)长啸.(_____)属.引(______)林寒涧.肃(______)重岩叠zhàng(______)【答案】quē曦xiāng sù湍shùxiào zhǔjiàn嶂【详解】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可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第三单元篇目文体作者内容精要写作关键词三峡散郦道元描写三峡雄奇险拔、清秀幽美的景色。
语言凝练,动静结合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书信陶弘景描写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游览者的自豪感。
结构缜密,语言凝练记承天寺夜游小品苏轼借助空明宁静的境界,传达复杂的心境。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与朱元思书书信吴均描绘富春江美景,抒发厌倦世俗官场和寄情山水的情感。
动静忽见,骈散结合唐诗五首野望律诗王绩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融情于景,动静结合黄鹤楼崔颢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使至塞上王维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抒发慷慨悲壮的情怀。
比喻生动,遣词精妙渡荆门送别李白登临黄鹤楼,抒发含蓄而悠长的思乡之情。
意境高远,风格雄健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描绘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抒发对西湖的热爱之情。
意象典型,结构巧妙第9课《三峡》文学常识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思想内容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字词字音:阙处襄陵属引沿溯飞漱御风猿鸣曦月素湍长啸郦道元林寒涧肃重岩叠嶂通假字:略无阙处古今异义:或王命急宣虽乘奔御风至于夏水襄陵一词多义:自峡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沿溯阻绝绝多生怪柏衷转久绝词类活用: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回清倒影空谷传响特殊句式:省略句:清荣峻茂有时朝发白帝重点问题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先总写三峡形貌,接下来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
因为三峡的夏天以水为主要特色,故而写夏水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现长江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迅猛;写三峡春冬之景,突出其“清荣峻茂”的特色,显露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写三峡的秋天,则通过描写“林寒涧肃”、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有意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清悲凉的气氛。
结尾引用了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怎样理解这一歌谣的作用?探究1:本文融情于景,最后以凄凉的渔歌作结,是为了表现山水虽佳,但世上犹有劳苦和贫穷的人,从侧面表现了当时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探究2:结尾引用渔歌,是为了表现猿鸣之哀,渲染秋天的肃杀气氛。
探究3:结尾引用渔歌,从结构上看照应了前文,总结了全文,升华了中心。
第10课《短文两篇》文学常识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
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思想内容《答谢中书书》: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重点字词字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与其奇者未寝相与遂藻荇竹柏猿古今异义:四时俱备晓雾将歇夕日欲颓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念无与为乐者月色入户一词多义: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夕日欲颓相与步于中庭特殊句式:判断句:盖竹柏影也省略句:解衣欲睡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重点问题《答谢中书书》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
你是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闲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而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在政治上虽有远大抱负,但却被一贬再贬,是一个被贬的闲第11课《与朱元思书》文学常识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吴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
思想内容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由远及近地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水光山色,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
重点字词字音:缥碧急湍轩邈泠泠嘤嘤鸢飞戾天经纶窥谷通假字:蝉则千转不穷窥谷忘反古今异义:一百许里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一词多义:猿则百叫无绝天下独绝负势竞上横柯上蔽直视无碍争高直指一百许里猿则百叫无绝直视无碍猿则百叫无绝词类活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任意东西风烟俱净横柯上蔽猛浪若奔望峰息心特殊句式:省略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急湍甚箭倒装句:鸢飞戾天者重点问题“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触景生情、以情明志,既从侧面表现了富春江山水的魅力,又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作者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来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
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
为后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埋下伏笔,强调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第12课《唐诗五首》文学常识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
王绩,字无功,号东镐子,唐代诗人。
崔颢,唐代诗人。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
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又被称为“诗王”“诗魔”。
思想内容《野望》: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通过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使至塞上》: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绮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
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
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
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重点问题《野望》中尾联运用典故有何表达作用?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黄鹤楼》中诗歌运用典故有何作用?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乘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飘渺的感觉,其实苍莽,为黄鹤楼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使至塞上》中怎样理解“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含义?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
这两句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直”字和“圆”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融情于景,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怎样理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
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
“入”字写出远处水天相接,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诗句也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莺争暖树”“燕啄春泥”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
这句话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热情地赞美了具有无限生机的大自然,从而体现了诗人无限喜悦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