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保-北京艺博--巩义窑研讨会--北朝窑址考察与初步研究
文物鉴定指南书籍推荐

26. 《“凤凰山窑”的发现及相关问题研究》,《南方文物》1999年第2期。 27. 《北方早期青瓷初论》,《中原文物》1999年第2期。(合作,第一作者) 28. 《“唐三彩”所展示的唐人社会生活》,《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 29. 《“宣州官窑”及相关问题研究》,《考古》1999年第11期;香港发行 《China of Archaeology and Art Digest》Volume3,Number4,June 2000全文英 译转载。 30. 《关于中国古陶瓷研究的几点思考》,《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4期。 31. 《“梅瓶”小考》,《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六辑,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 11月。 32. 《中国高温釉器物的出现:从印纹硬陶到原始瓷器》,《(韩国陶瓷)第 三传统:瓮器源流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博物馆, 2000年11月。 33. 《中国发现的“高丽青瓷”研究》,《中原文物》2001年第3期。 34. 《高丽青瓷装饰技法分类研究》,《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七辑,紫禁城出 版社,2001年10月。 35. 《从高丽青瓷看古代中韩文化交流》,《2001年东北亚文化交流国际学术 大会论文集》,韩国国立釜庆大学东北亚文化学会,2001年6月;另载《东北 亚研究》第1辑,韩国国立釜庆大学东北亚文化学会,2001年10月。
文物真伪之所以能辨别,是因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产生的文物,都不能离开时间形式而存在,不能再 生产。超时间、超空间地再制作一件与某件文物完 全相同的物品,一般是不可能的。
在历史长河中,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许多文物 年代不明。真正价值未能揭示,只有通过鉴定,才 能判明年代,确定价值。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 其价值不都是直观的,许多文化的价值是隐藏于实 物遗存的深层结构之中。鉴定就是揭示文物价值的 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在这里给一些对文物鉴定感兴 趣的人们推荐几本比较好的书籍。
巩义窑址简介

巩义窑址简介将白河瓷窑遗址与黄冶唐三彩窑址(第五批国保单位)合并保护,称为巩义窑址,2006年5月25日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巩义市站街镇、北山口镇、紫荆街道办三镇一办区域内,延绵7公里的河流两岸台地上。
白河瓷窑遗址原名巩县瓷窑遗址,位于巩义市北山口镇水地河村、白河村、铁匠炉村一带西泗河两岸台地上。
西泗河上游支流有310国道西侧白窑河、310国道东侧兰窑河,两河在水地河村汇流后称水地河,流入白河村后又称为白河,在白河村再向北流进入大、小黄冶村又称为黄冶河,该遗址就分布在这条河两岸。
保护范围:面积约500万平方米,以水地河桥为中心向东、南、西各扩1000米,东南至荆子沟;白河沿河两岸向外各延伸1000米,从铁匠炉标志碑到窑货岭向东、西各扩1000米。
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1公里,遗址的下游,是唐三彩窑址。
建设控制地带:面积约560万平方米,以保护范围四边各外扩50米。
核心区:近年来通过调查确定的遗址核心区域,面积110万㎡,最东侧从水地河新村起,穿过310国道至白窑村白窑桥上,最南侧至水地河村12组孝大铁路东约500米土坝处,最西端至白河村白河小学旧址处,最北端至汪寨村12组路口新拜台处,其它均沿断崖至自然山根。
该遗址1951年发现,1957年7月,故宫博物院专家冯先铭、李辉柄、郭仁等对遗址调查,1976年河南省文物部门和巩县文管会联合对巩县古窑址调查,2002年修站白线时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铁匠炉村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窑炉2座及大量白瓷片;2005年4月—2009年,由中国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水地河、白河村范围内310国道东西两侧,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2400平方米,发现窑炉6座,灰坑、沟、灶等遗迹100余个,文化层厚3~4米,出土大量的白釉、酱釉、青釉、黄釉等瓷器,并有三彩青花瓷片出土,器物类型有碗、盘、盆、水注、执壶等,还出土有大量的匣钵、支烧、垫饼等。
新建 课题参考文献

[1]张尧. 现代陶艺研究.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9,[2]王忠. 现代陶艺设计.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8[3]程金城. 中国陶瓷艺术论.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3[4]将才冬. 陶艺设计. 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5]杨永善. 陶瓷造型设计.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6]冯先铭. 中国陶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7]宣新明. 现代陶艺的特异性. 江西《中国陶瓷》,2005.4[8]吕品昌. 中国当代陶艺. 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9]宫六朝. 陶艺设计. 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10]陈琦. 陶瓷艺术与工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白明著. 另说陶艺. 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3北京故宫博物院、[日] 东京出光美术馆:《陶磁之路—中国﹑日本、中东、欧洲之间的陶瓷交流古陶瓷参考文献AAdi Haji Taha “Recen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Peninsular Malaysia (1983-1985) ”, JMBRAS , V ol . 60 , No. 252 ,1987 .B [日] 板井隆:《東南アヅア群島部の陶磁器消費者》,《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研究報告》,第94集,2002年。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邯郸地区文物保管所:《观台磁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7年。
北京故宫博物院、[日] 东京出光美术馆:《陶磁之路—中国﹑日本、中东、欧洲之间的陶瓷交流》,东京出光美术馆,1989年。
Brown Roxanna M “Guangdong Ceramics from Butuan and other Philippine Sites”,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in Philippine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C 长沙窑课题组:《长沙窑》,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
王建保-贺兰山腹地的西夏窑址考察与初步研究(详细摘要)

贺兰山腹地的西夏窑址考察与初步研究王建保(中国防卫科技学院,北京,101601. 中国)摘要2009年夏秋之际,笔者数次深入贺兰山腹地对缸沿子、贵房子等窑址进行考察,初步判断其为西夏时期的遗存。
1.缸沿子窑址,位于贺兰山插旗口头道沟缸沿子台地周围的坡地上,距插旗口约12公里。
台地似人为构筑,南北约60米,东西约80米,西北角可见露头煤层,东南坡地可见露头粘土层。
台地四处散落瓷片和窑具,堆积较丰富。
窑址中心区约10000平方米,主要有瓷器和窑具等。
瓷器有白釉、双色釉和黑釉等,白釉可分精细、一般两类,黑釉可分一般和粗质两类。
细白釉以碗类为主(图1),可见盆类口沿及瓷瓦类器物标本,胎釉洁白细腻,兼具景德镇青白釉和德化白釉的特点。
胎体精薄,微显生烧,碗类口沿处仅0.3㎜左右。
玻璃釉质光亮,开片,积釉处略泛青绿色。
两层碗壁粘连厚约4㎜,可见透光(图1)。
小件碗类器物,极为精致,有的内底饰线划菊瓣纹。
可见白釉与黑釉器物叠烧标本。
窑具主要有桶状、碗状、支顶匣钵,支垫具及垫饼等。
窑炉均为馒头窑,其中Y1-4有残破,Y5-8窑炉均为残存遗迹,规格大小不尽一致。
经王世栋先生调查,此窑炉系20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时为烧制耐火砖在原窑址上所建。
2.贵房子窑址位于贺兰口主沟北马莲沟东南一侧,距缸沿子窑址直线距离约3.5公里。
窑址可见两座窑炉及散落的瓷器碎片、窑具等,堆积较丰富。
此处白釉器物标本、窑具及其烧造工艺与缸沿子窑址非常接近,如无标注则很难分辨。
窑炉均为马蹄窑(图2),窑壁用较为规则的片石拌泥垒砌而成,内壁一层厚约0.5--1厘米的泥壁,可见窑汗。
3.在“皇城台子”尚有疑似窑址一处。
4.牛达生、许成先生认为缸沿子窑址“似为贺兰山…皇城‟内日用器皿的供应基地”。
笔者将窑址标本与西夏王陵出土的器物做直观比对(图3),大部分标本近同,但未见出土胎釉洁白细腻的小件器物。
缸沿子、贵房子两处窑址的标本与灵武窑的标本迥然不同。
巩义博物馆玉器精品鉴赏

AppreciatION 鉴赏俗话说:“黄金有价玉无价。
”玉器以其晶莹润亮的质地,精细雅趣的雕工,备受中国人喜爱。
在中国古代,玉不但是沟通天地、祭祀鬼神先祖的宗教礼器,也是权力、地位的象征,更是仁人君子洁身明智、标榜自身、追求美好情操的人格象征。
在河南省巩义市博物馆里,就有一件冰清玉洁、青翠欲滴的清代玉雕珍品——莲叶玉笔洗。
这件莲叶玉笔洗来自康百万庄园。
康百万庄园是明清年间的大型封建地主庄园,地位显赫,财富丰裕,是豫商文化的代表,收藏着许多内涵深远、精美绝伦的文物珍品,这件玉笔洗是康家书房的艺术品。
笔洗,属于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外的一种文房用具,用来盛水洗笔。
传世的笔洗各种材质的都有,如玉、瓷、玛瑙、象牙等,都是珍贵材质。
这件莲叶玉笔洗用一块青玉雕琢而成,长17厘米,宽8.5厘米,高5.5厘米,通体为一张荷叶微微卷曲的造型,呈不规则的椭圆形。
在笔洗中间,外部对称两个花秆,连接一枝花蕾,含苞待放。
巩义博物馆玉器精品鉴赏王培明 常聪丽莲叶玉笔洗编辑|屈梦夏AppreciatION 鉴赏莲叶内外分别线刻叶脉,清晰可见。
通体灰绿色和灰黑色相间,形态逼真、造型新颖、雕工精细,对研究清代玉雕艺术有重要价值。
工匠们根据玉石的颜色、材质设计造型和用途,可谓是借助自然、浑然天成、巧夺天工、栩栩如生。
这件莲叶玉笔洗的雕刻充满动感,好像在夏日的凉风中微微颤抖、慢慢卷曲,让人感觉赶紧抓住机遇来欣赏水面的这片莲叶,来晚了,莲叶就卷曲在一起,欣赏不到了。
莲叶的造型又有独特的寓意,莲叶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象征为官者清正廉洁,寓意仕途顺畅、廉政爱民。
莲叶又叫荷叶,民俗中互赠荷叶工艺品,寓意夫妻和睦,和和美美。
巩义博物馆陈列的清代玉器大多来自康百万庄园,另外一件稀世珍品是康家的灵芝造型玉如意。
“万事如意”是中国人常说的一句祝福语,如意也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一种吉祥物件。
这件玉如意,是一整AppreciatION 鉴赏块白玉雕刻而成的,长47厘米,宽7厘米,高10厘米。
巩义窑:中国陶瓷史上最具创新的窑场

巩义窑:中国陶瓷史上最具创新的窑场巩义窑,是古代巩义地区窑口的总称,其中以黄冶窑和白河窑最为著名。
巩义窑以烧造白瓷为主,兼烧三彩、青花,黄、绿、蓝、青等单色釉陶瓷和绞胎瓷器,以高超的技艺水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著称,其产品填补了中国陶瓷史上的诸多空白,被誉为最具创新的窑场。
近日,巩义市文物和旅游局副研究员王保仁接受中国文物网记者的专访,向记者介绍了巩义窑的发展历史以及其推陈出新的陶瓷产品。
千年窑场泥与火之歌巩义窑北魏时青釉钵、黑釉碗、白釉碗汉代时,巩义窑以生产青瓷为主,是最原始的青瓷,胎釉、技艺以及烧制温度略有欠缺,处于其发展的萌芽状态。
北魏时青瓷烧制技艺不断进步,也开始烧造白瓷,这为巩义窑在隋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隋唐,巩义窑开始以烧造白瓷为主,并逐步成熟起来。
此时,巩义窑的规模已经很大了,无论从胎釉特征、烧造技艺还是生产规模上都达到了鼎盛时期。
其白瓷瓷胎比较细腻,色调有白色与灰白色多种,釉的呈色也有纯白、白中泛青或白中泛黄多种,造型多样,优雅高贵,成为当时王公贵族及平民百姓使用、收藏的主要品种。
而宋以后,由于政治中心的南迁、大规模的倾销以及蒙古族统治集团的打压,巩义窑也开始衰落,但还有陆续的发展,其烧造并没有因此中断,而绵延千年演绎出泥与火的歌。
我国年代最久的白瓷在巩义窑发现据王保仁介绍,经数十年的考古发掘,白河窑遗址出土的白瓷和青瓷与汉魏洛阳城遗址出土的瓷器在造型和制作工艺等方面完全一致。
这证明了白河窑遗址是北魏的一处白瓷烧制窑址,比此前发现的北齐时期的安阳相州窑遗址早了近百年。
白河窑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址,把我国白瓷烧制的历史向前推进了近百年。
白河窑白釉瓷器与青釉瓷器同窑烧制,白釉瓷器白中泛青等现象,反映出北方制瓷业正由青瓷向白瓷转化这一演变趋势,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早期白釉瓷器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巩义窑遗址考古出土的精美白瓷“南青北白”格局的最初奠定者王保仁告诉记者,据考古发现,到北魏时,巩义窑烧造出的白瓷从根本上改变了东汉以来青釉瓷器一统天下的局面,由此奠定了中国陶瓷青、白两大系列的基础,陶瓷史上说“南青北白”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白瓷在巩义窑发现

我国年代最久的白瓷在巩义窑发现巩义窑在哪里2016-06-25 作者:用户上传汉代时,巩义窑以生产青瓷为主,是最原始的青瓷,胎釉、技艺以及烧制温度略有欠缺,处于其发展的萌芽状态。
北魏时青瓷烧制技艺不断进步,也开始烧造白瓷,这为巩义窑在隋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隋唐,巩义窑开始以烧造白瓷为主,并逐步成熟起来。
此时,巩义窑的规模已经很大了,无论从胎釉特征、烧造技艺还是生产规模上都达到了鼎盛时期。
其白瓷瓷胎比较细腻,色调有白色与灰白色多种,釉的呈色也有纯白、白中泛青或白中泛黄多种,造型多样,优雅高贵,成为当时王公贵族及平民百姓使用、收藏的主要品种。
而宋以后,由于政治中心的南迁、大规模的倾销以及蒙古族统治集团的打压,巩义窑也开始衰落,但还有陆续的发展,其烧造并没有因此中断,而绵延千年演绎出泥与火的歌。
我国年代最久的白瓷在巩义窑发现据王保仁介绍,经数十年的考古发掘,白河窑遗址出土的白瓷和青瓷与汉魏洛阳城遗址出土的瓷器在造型和制作工艺等方面完全一致。
这证明了白河窑遗址是北魏的一处白瓷烧制窑址,比此前发现的北齐时期的安阳相州窑遗址早了近百年。
白河窑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址,把我国白瓷烧制的历史向前推进了近百年。
白河窑白釉瓷器与青釉瓷器同窑烧制,白釉瓷器白中泛青等现象,反映出北方制瓷业正由青瓷向白瓷转化这一演变趋势,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早期白釉瓷器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南青北白”格局的最初奠定者王保仁告诉记者,据考古发现,到北魏时,巩义窑烧造出的白瓷从根本上改变了东汉以来青釉瓷器一统天下的局面,由此奠定了中国陶瓷青、白两大系列的基础,陶瓷史上说“南青北白”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而巩义窑在隋唐时发展到鼎盛时期,生产的白瓷精品胎质坚细,洁白莹润,其薄胎白瓷呈半透明状,为研究中国白瓷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
中国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格局初步形成,此时的巩义窑成为当时中国制瓷业的主流脉络,影响着周边窑口的发展。
王建保-景德镇戴家弄窑址发现的明代青釉瓷器

景德镇戴家弄窑址发现的明代青釉瓷器王建保(中国防卫科技学院)景德镇窑业,自唐代始烧,历经五代、宋、元大发展之后,明清时期形成了中国的瓷业制造中心。
一.窑址基本情况戴家弄位于景德镇市旧城南部,是一个重要的繁华街区,建筑密集、居民众多、市场繁荣。
戴家弄东西走向,长约630米,东至中华南路,西至沿江东路。
北距御窑厂约720米。
“窑屋、坯房甚多。
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
民国时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
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
1954年为第十一居委会。
1956年属太白园办事处。
1973年易今名”戴家弄街区旧城改造项目以原戴家弄道路为中心,东起中华南路,南至绣球弄,西临沿河东路,北到大黄家弄,东西长约630米,南北长约145—195 米不等的不规则长方形带状地块内。
该项目自2006年获批后直至2010年仍在积极推进过程中(图1)2009年7月,笔者在景德镇考察期间,发现戴家弄基本建设现场残存窑址遗迹和大量瓷器残片(图2),遂展开资料收集工作。
根据遗迹、遗物,可以确认此处是一座窑场,故以“景德镇戴家弄窑”称之。
由于基建工程正在进行,所以窑址遗迹已经无法恢复。
窑址遗物主要有各种瓷器标本和窑具等。
瓷器主要有青釉、白釉、青白釉、枢府釉、青花、蓝釉、酱釉及双色釉等。
青花标本数量最多,青釉次之。
时代上限可达宋代。
本文拟将明代青釉瓷器做一简单介绍。
二.瓷器品类戴家弄窑明代青釉瓷器以龙泉窑风格为主,器类多为日常用器,少见文房用具。
日常用器主要有碗、盘、杯、盂、炉等,其中盘类数量最多、各种形制也最丰富。
文房用具仅见水注。
现简述如下:(一)日常用器1.碗分4型Ⅰ型:直口微侈,方唇,弧腹,高圈足。
标本djn56:口径11.6厘米,足径5.6厘米,高7.8厘米(图3)。
口沿外饰两道凹弦纹。
外壁旋修痕迹清晰。
白胎,细密坚致。
器内外施青釉,稍显淡雅,较光洁,稀疏开片。
釉面厚薄不一,釉厚处色深,似为二次上釉所致,可见漏釉现象。
足端内外斜削成“V”形,外底及足端无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河窑的北魏瓷器以青釉瓷器为主,白釉瓷器次之, 少见黑釉瓷器。青釉瓷器以碗为主,皆为深腹,底部 附圆饼状实足,口沿外饰弦纹一道。胎壁较厚,器内 满釉,器心积釉现象较为明显,器外壁半釉,垂釉现 象较普遍。白釉瓷器主要有杯、碗等器物,深腹,底 部附圆饼状实足,胎体细白,器壁厚薄均匀。器内满 釉,器外施釉过腹,没有垂釉现象,釉色一般都是白 中泛青。不论是青釉瓷器,还是白釉瓷器,饼型足的 足缘都斜削一周,并且均未发现有施化妆土的现象。 还有大量的三足支烧和柱形支烧等窑具,三足支烧俱 为捏制而成。特别是首次发现白釉瓷器和青釉瓷器叠 烧,说明当时有同窑烧制白釉瓷器和青釉瓷器的现象。
[1]
张志忠、李恩玮、赵庆钢:《邢窑研究》页88,文物出版社2007.8
图10西坚固窑址
图11西坚固窑址标本(临城县文物保管所藏)
(五)内丘西关北窑址,位于李阳河东南岸台地上, 台地东西长200米,南北150米,高约1.5米。在东断 崖上还能看到一座窑炉的残体和0.6~0.8米厚的堆积 层。地表散布有较多的瓷片和窑具。[1]器类有青釉、 白釉瓷器碗、钵、盘、盆、罐、瓶等,其中引人注目 的是采集到一些具有北朝特征的标本,其中青黄釉陶 器的标本属于首次发现。窑具有三角支钉、齿形垫具 等。依采集标本,内丘城关窑址的烧造时代似可提前 至北朝。
从测试结果来看, 介于两者之间的青釉 常见碗类,造型与青 釉色接近青黄釉粗品, 青釉为高温钙釉, 釉、青黄釉基本相同。 有的开片,积釉处泛 器物 后两类都是低温铅 (图20) 绿色。胎质接近青釉 釉。三类样品胎体 瓷器。 原料配方相近。 青釉瓷器 可见碗、盘、杯、瓶 青釉,有的釉色略泛 ——据景德镇陶瓷 (图21) 等日常生活用器。 黄、白,常见细小纹 学院古陶瓷研究所 片。器内积釉泛青白、 张茂林博士测试结 青褐或黄绿色。常见 果。
[1]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巩义 白河窑考古新发现》页2-8,大象出版社,2009.9
图01巩义白河窑址局部
图02巩义白河窑青釉瓷器标本
(二)相州窑又称安阳窑,位于安阳市北郊洹河安 阳桥的南岸附近。窑址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 260米,面积达9万平方米。相州窑烧制的器物有碗、 高足盘、四系罐、钵、杯、瓶以及瓷塑和各种明器 装饰品等。碗的外壁和碗心积聚有较厚的深褐色釉, 大部分碗心留有三个支钉痕。[1]
冯先铭:《中国陶瓷》(修订本)页31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
[1]
图04贾壁窑址
图05贾壁窑标本(磁州窑博物馆藏)
(二)临水窑,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临水镇,已经 发现临水火车站南青瓷窑址、临水三工区窑址、汽 车一队和峰峰饭店窑址及峰峰电厂窑址,窑址范围 约2平方公里。临水窑始烧于北朝,经隋唐、宋金, 持续到元明。在北朝时期,主要烧造碗、盘、钵等 器物,以青绿釉、青黄釉为主。多数器物厚薄均匀, 胎质细腻。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临水窑有一种近似 白胎白釉的瓷器,胎质细密坚致,瓷化程度高,釉 色细白略泛青。[1]
[1]
庞洪奇:峰峰矿区临水古瓷窑遗址调查,《中国古陶瓷研究》第16辑,紫禁城出版社,2010.9
图06临水火车站南汽车三队住宅楼工地西侧建筑物下即为1975年发现的北朝青瓷 窑址(摄影:庞洪奇)
图07为临水窑发掘出土器物,右为白胎白釉器物(磁州窑历史博物馆藏)。
(三)曹村窑址,位于邺北城东城墙外约500米的 漳河“护堤”内侧,距范粹墓所在的河南省安阳县 洪河屯约15公里,距东魏、北齐讲武城皇陵区约 9.3公里。以窑址为中心左、前、右三个方向约300 米的半径范围内,发现北朝时期的器物残片、窑具、 红烧土、与器物残件粘连的窑渣等。陶瓷器物标本 主要有酱釉陶器、青黄釉陶器、青釉瓷器以及介于 青黄釉陶器和青釉瓷器两者之间的青釉器物,白釉 瓷器标本等等。
权奎山、孟原召:《古代瓷器》页120,文物出版社,2008.11 [2] 此两件器物,笔者根据其形制特点,参照白河窑的资料,认为似可将其归入北朝末期。
[1]
图22左-白釉高足盘(隋代)现藏临城县文物保管所;右-白釉杯(隋代)1997年 河北省邢台市邢窑窑址出土,现藏邢台市文物管理处。
1]
[
任相宏、张光明、刘德宝:淄川考古,齐鲁书社,2006.9
图14寨里窑址
图15寨里窑标本
(二)中陈郝窑址,位于枣庄市薛城区邹坞镇中陈郝 村,北区窑址始烧于北朝,主要烧制青釉瓷器,特点 是胎体厚实坚硬,胎质颗粒较粗,胎色灰白而夹杂黑 点。釉以青褐、青黄色居多,器型有罐、瓶、碗、盘、 壶等等。造型浑厚凝重,颇具北方粗放风格。[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巩义白河窑 考古新发现》,大象出版社,2009.9 [2] 王建保:磁州窑窑址考察与初步研究,《中国古陶瓷研究》第16辑,紫禁城出版社, 2010. [3] 张增午、李向民:晋冀豫北朝青瓷的发现与研究,《中国古陶瓷研究》第12辑,紫禁城 出版社,2006.10
五.关于白釉瓷器的发源与界定标准的探讨 白釉瓷器与青釉瓷器的制作工序是相同的,所不同的 是,将胎、釉原料中铁的含量控制在1%以下,便可以 烧出白釉瓷器。[1]据此可知,胎、釉铁含量的1%以下 是一个关键的标准。在北朝时期,白瓷烧造已是不争 的事实,但稍加注意便可发现白釉瓷器是沿着两条轨 迹发展的。一是粗胎施化妆土、施透明釉的白瓷,俗 称“化妆白瓷”,邢窑的高足盘和碗便是典型代表( 图22[2]);
邺城早在汉魏时期即成为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南方的 各阶层往来应该是比较密切的。南方来人可能将其日常生活 用器带到邺城,这也可能促使北方的贵族阶层对陶瓷器物产 生新的认知,进而吸纳南方的陶瓷烧制技艺,发展当地的陶 瓷生产。另外,大量的南方青瓷在北方地区墓葬出土,也证 明了南方青瓷在北方的市场存在。但是北方青瓷除了受到南 方的影响之外,是否还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这是一个值得 思考的问题。首先,不可排除南方工匠到北方来,直接参与 了北方青瓷的生产,但北方地区如此广阔地域的瓷业生产, 岂能都由南方工匠前来?这就不能排除个别乃至部分窑口的 生产是在受到南方青瓷的影响下,在北方陶业尤其是釉陶的 工艺基础上逐渐摸索发展起来的。在已知的北朝窑址中,发 现烧制青黄釉陶器与青釉瓷器并存的有内丘西关北窑址和曹 村窑址,其中曹村窑的资料链条比较完整。在曹村窑,青黄 釉陶器——介于青黄釉陶器与青釉瓷器之间的青釉器物—— 青釉瓷器的基本特征如图19—21和表1。
图08曹村窑址
图09曹村窑址资料
(四)西坚固窑址,位于邢台市西坚固村西约1.5公 里的沙河北岸台地上,东北距邢台县治约30公里。这 里属太行山东麓的低山丘陵区,山多石灰岩石,常见 大小溶洞,地表多沟壑,河岸附近有较多的开阔地带, 土质多沙,不甚肥沃。窑址所在台地北高南低呈阶梯 状,范围约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50米。因其上大部 分被金元时期的冶铁废渣所覆盖和扰乱,故未发现原 始堆积,地表散见遗物亦不丰富。采集标本有青瓷碗、 罐、盆以及窑具三角支钉、齿形垫具等。年代约当北 朝时期。[1]
[1]
张志忠、李恩玮、赵庆钢:《邢窑研究》页98,文物出版社2007.8
图12内丘西关北窑址
图13内丘西关北标本(临城县文物保管所藏)
三.山东地区发现的北朝窑址
(一)寨里窑,位于淄博市淄川区城东10公里左 右。窑址范围较大,主要集中在寨里、顺道地、大 张等地点。顺道地在寨里四队场院东北角50米,地 表暴露有青瓷片和窑具等。大张位于寨里煤矿南约 250米,系台地,地表暴露有青瓷片和窑具等。北朝 时期主要烧造青釉瓷器,主要有碗、盆、罐等器物 。釉呈青褐色和黄褐色,少数为黑褐色。釉面厚薄 不均、有铁锈斑点。器内满釉,内底积釉。器表半 釉,垂釉。[1]
[1]
孙晋芬,中陈郝古瓷遗珍,山东友谊出版社,2010.5
图16中陈郝窑址(北区)
图17中陈郝北区标本
四.关于北方青釉 瓷器发源的探讨 北方青釉瓷器 发源之前,就有大量 的南方青瓷涌入北方 地区,所以北方青釉 瓷器毋庸臵疑的受到 南方青瓷烧造技术的 影响,在曹村窑址发 现的具有越窑风格、 早于北朝时期的盘口 瓶残片便证明这一点 (图18)。
垂釉。碗类口沿脱釉。 胎灰白坚致。
通过以上图、表可以看出,青黄釉陶器与青釉瓷器之 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首先,三类器物标本的胎体 原料配方接近。其次,三类器物的形制基本相同,可 印证它们之间的工艺联系。第三,介于青黄釉陶器和 青釉瓷器之间的青釉器物,其胎质接近青釉瓷器,釉 与青黄釉陶器接近,都是低温铅釉。这个现象值得我 们思考:在青黄釉陶器与青釉瓷器的发展嬗变过程中, 是否存在一个过渡阶段?是否存在着一种“陶——瓷” 的过渡形态?如果认同这样一个过渡阶段和过渡形态, 根据以上资料,是否可以认为在“陶——瓷”的过渡 过程中,首先是胎质的高温瓷化,而后才是釉质的高 温钙化?如果不认同这种过渡形态,那么介于青黄釉 陶器和青釉瓷器二者之间的这种现象该如何解释?这 种“瓷胎陶釉”器物的陶瓷属性是什么?
图19曹村窑青黄釉陶器标本
图20曹村窑介于青黄釉陶器和青釉瓷器之间的青釉器物标本
图21曹村窑青釉瓷器标本
表1 曹村窑三大类器物标本特征列表
器物特征 品 名 青黄釉陶 (图19) 常见碗、钵、高足盘 等日常生活用器。
胎釉特征
备注
以其胎釉品质可分为 CC-QC-1、CC-QC-2 粗细两类,粗者胎釉 为青釉样品; 泛黄,细者胎釉泛白。 CC-QC-3、CC-QC-4、 不论粗细制品,胎质 CC-QC-5为介于青釉 明显疏松;釉层较薄, 和青黄釉之间的样品, 釉面光亮、开细小纹 CC-QC-6、CC-QC-7、 片,釉下无气泡,有 CC-QC-8为青黄釉样 剥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象。 品。
[1]
一.河南地区发现的北朝窑址
(一)巩义白河窑遗址,位于巩义市北山口镇白河村, 西距巩义市约7千米。遗址主要分布在水地河村和白 河村一带沿西泗河两岸的台地上,总面积约100万平 方米。这里为丘陵浅山地带,地势高低起伏,沟壑纵 横,西泗河自南而北贯穿遗址中部。深厚的黄土层下 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高岭土和煤层。适宜的自然环境, 为古代陶瓷生产提供了一个非常理想的场所。2005年 4月至2008年3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文化 遗产研究院合作,巩义市文物局协助,对巩义白河窑 进行了考古发掘。通过发掘,在该窑址首次发现了烧 制白釉瓷器和青釉瓷器的北魏窑炉及其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