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抗核抗体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诊断意义

合集下载

抗核抗体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测定及其临床意义【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099-01抗核抗体又名抗核因子是泛指一类具有抗各种核成分的抗体。

它是一种自身抗体,是自身免疫病实验室检查的重要项目之一。

自1948年发现红斑性狼疮(le)细胞以来,对抗核抗体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由于核抗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有关它的免疫特性、检查方法以及临床意义等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抗核抗体的免疫特性抗核抗体是机体在自稳机理失调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抗自身核抗原的抗体,主要存在于igg,也见于igm、iga甚至igd和ige中。

1 抗核抗体的测定原理将稀释后的待检血清或脑脊液、胸水、腹水等体液标本滴加在含有hep-2细胞和灵长类肝脏的载片反应区上反应,如果被检血清中存在抗细胞抗原成分的抗体,则可以特异性的与抗原基质片hep-2细胞和灵长类肝脏中的抗原成分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再与兔或羊抗人免疫球蛋白igg荧光素标记抗体反应,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特异性荧光模型。

2 镜下抗核抗体的核型2.1 均质型:细胞核均匀着染荧光,有些核仁部位不着色,分裂期细胞染色体可被染色出现荧光。

与均质型相关的自身抗体主要有抗不溶性dnp,抗组蛋白抗体,抗dsdna抗体也可产生均质性。

高滴度均质型主要见于sle患者,低滴度均质型可见于ra、慢性肝脏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或药物诱发的狼疮患者。

2.2 颗粒型(斑点型):细胞核内出现颗粒状荧光,分裂期细胞染色体无荧光显色。

与斑点型相关的自身抗体涉及抗核糖体核蛋白颗粒抗体,如抗sm、抗ru1rnp、抗ssb/la等抗体。

高滴度的斑点型常见于mctd,同时也见于sle、硬皮病、ss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2.3 核周(核膜)型:又称周边型(rim),荧光着色主要显示在细胞核的周边形成荧光环,或在均一的荧光背景上核周边荧光增强;分裂期细胞染色体区出现荧光着色。

抗核抗体检测及临床意义LLL

抗核抗体检测及临床意义LLL

抗核抗体检测及临床意义LLL抗核抗体(ANA)检测是一种用于检测人体血清中是否存在针对细胞核自身抗原的抗体的试验。

该检测主要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但也常用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筛查和辅助诊断。

ANA检测是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的。

在该试验中,人体血清与细胞核自身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然后用荧光标记的二抗检测这些抗体的存在。

正常情况下,储存在细胞核内的抗原是隐蔽的,抗体不会结合。

而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细胞核结构和组成发生了改变,使得抗原暴露在胞质中,即可触发产生ANA抗体。

ANA检测的结果以荧光染色的形式呈阳性或阴性。

阳性结果可以进一步进行亚型检测,包括抗dsDNA(双链脱氧核糖核酸)、抗Sm(Smith)抗体、抗Ro/La抗体等。

这些亚型的检测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患者是否患有其中一种具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对于SLE患者,ANA检测的阳性率可以高达95%以上。

但需要指出的是,ANA检测并不能单独用于SLE的诊断,因为这种抗体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一部分非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也可以出现阳性反应。

因此,ANA检测通常作为其他临床病征和实验室检查的辅助诊断指标。

除SLE外,其他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检测到ANA抗体。

例如,系统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干燥综合征等疾病在临床上也存在ANA阳性的情况。

通过进一步检测抗体亚型,可有助于明确患者患病的特定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

对于临床医生而言,ANA检测的结果常常与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来进行诊断。

这些综合信息有助于明确患者是否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并辅助制定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抗核抗体(ANA)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辅助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ANA抗体,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ANA检测的结果仅仅是一个辅助指标,最终诊断应综合考虑病史、体征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

类风湿因子标准

类风湿因子标准
id factor,RF)是一种抗体,主要与类风湿性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RA)相关。类风湿因子标准是指用于诊断和评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 标准。
目前,常用的类风湿因子标准包括以下几种:
1. 血清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血清类风湿因子是一种自身抗体,主要 是IgM类免疫球蛋白,可以与自身的免疫球蛋白(IgG)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在类风湿性关 节炎患者中,约有70-80%的人会出现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清类风湿因子的检测是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规方法之一。
类风湿因子标准
2. 抗环瓜氨酸肽(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anti-CCP):抗环瓜氨酸 肽抗体是一种特异性抗体,可以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清中的瓜氨酸肽抗原结合。抗环瓜 氨酸肽抗体检测对于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和预测疾病进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 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抗核抗体是一类自身抗体,可以与细胞核 内的抗原结合。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约有30-40%的人会出现抗核抗体阳性。抗核抗体 的检测可以帮助排除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并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
类风湿因子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类风湿因子标准并非是用于确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唯一标准,临床医生还 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结果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做出综合判断。因此 ,如果怀疑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建议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风湿疾病中常见自身抗体的意义

风湿疾病中常见自身抗体的意义

风湿疾病中常见自身抗体的意义抗核抗体(ANA)是指抗细胞核内成分(包括DNA、RNA、组蛋白、非组蛋白、磷脂及各种酶等)的抗体。

患多种风湿性疾病,如SLE、RA、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SSc)、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等时,血清ANA均可呈阳性。

其他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原发性肺动脉高压、肿瘤,甚至服用某些药物(如异烟肼、普鲁卡因酰胺、肼苯哒嗪和苯妥英钠等)的患者及一些健康老年人也可出现ANA弱阳性。

因此,ANA可作为风湿性疾病的筛选指标,对ANA阳性者不仅要进一步稀释样本以测定其最终滴度,还要进一步了解其属于那一种特异性抗体,以帮助临床诊断。

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做ANA筛查,该方法以动物组织(鼠肝、鼠肾)或核内物质丰富的人喉癌上皮细胞(Hep-2)为底物,国际上一般采用后者。

用上述两种底物测得的ANA滴度分别≥1∶20和1∶40时方可判断为阳性。

国内一些医疗单位仅报告ANA阳性,而不做滴度测定是不妥的。

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是ANA标准的筛查方法。

5种主要的荧光核型:均质型(相关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ds-DNA抗体;相关疾病:SLE、药物性狼疮、其它自身免疫疾病)、周边(核膜)型(相关抗体:抗ds-DNA抗体,偶可见抗ss-DNA抗体和抗组蛋白抗体;相关疾病:SLE、慢性活动性肝炎)、斑点(颗粒)型(相关抗体:抗ENA抗体;相关疾病:SLE、混合性结缔组织病、SSc、SS、DM/PM)、核仁型(相关抗体:抗核仁抗体;相关疾病:SSc)和着丝点型(相关抗体:抗着丝点抗体;相关疾病:SSc,尤其是CREST综合征)目前按细胞内分子理化特性与抗原分布部位将ANA分为5大类:1.抗DNA抗体(包括双链和单链)2.抗组蛋白抗体、3.抗非组蛋白抗体(包括ENA和抗着丝点抗体)4.抗核仁抗体(包括抗RNA多聚酶-1、PM-1、NOR-90等)5.抗其它细胞成分抗体(包括抗线粒体、高尔基体、细胞角蛋白、溶酶体等)。

抗核抗体谱(IgG)检测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抗核抗体谱(IgG)检测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抗核抗体谱(IgG)检测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价值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疾病,其发病机制是机体免疫系统失调,导致自身抗原(又称自身抗体)诱导T细胞和B细胞对自身组织器官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进而引起炎症和破坏。

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多种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硬皮病(SSc)、系统性硬化症(SD)、淋巴细胞神经病(LNB)等。

对于这些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十分重要。

抗核抗体谱(IgG)检测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方法,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核抗体谱水平,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文将详细探讨抗核抗体谱(IgG)检测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一、抗核抗体谱(IgG)检测的基本原理抗核抗体谱(IgG)是指一组抗体,这些抗体对核内抗原或核质蛋白等具有特异性,通过检测这些抗体的水平可以了解患者的自身免疫疾病情况。

抗核抗体谱(IgG)检测通常采用ELISA法,通过对患者血清中的抗核抗体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检测,可以获得患者的抗核抗体谱水平和抗体的种类。

目前,抗核抗体谱(IgG)检测已经成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

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关节痛、皮疹、贫血、肾脏受累等。

抗核抗体谱(IgG)检测在SLE的诊断中非常具有重要的价值。

研究表明,SLE患者血清中的抗核抗体谱水平通常较高,而且形式多样,包括ds-DNA抗体、Sm抗体、RNP抗体、SSA抗体和SSB抗体等。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这些抗体的水平,可以帮助医生进行SLE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2. 类风湿关节炎(RA)3. 硬皮病(SSc)硬皮病是一种少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表现是皮肤硬化、器官纤维化等。

抗核抗体谱(IgG)检测在硬皮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硬皮病患者血清中的抗核抗体谱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风湿病常用实验室

风湿病常用实验室

抗角蛋白抗体(AKA)

敏感性(40%-60%)特异性(94%-98%) 可在RA出现临床表现前检测到 与RA的病情严重度相关 它的出现提示预后不良
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抗CCP)

敏感性46.6% 特异性96.6% 在RA早期出现
与影像学进展有关 抗CCP抗体阳性的RA病人骨质破
分为抗ssDNA和dsDNA抗体。 抗dsDNA抗体 为SLE的重要诊断标准之一,其阳性率为 60%-90%,其滴度与SLE的活动性密切相关。

抗ssDNA抗体无特异性,在多种疾病(炎症性疾病、慢性
活动性肝炎、药物性狼疮、硬皮病等)及正常老年人中出
出现,临床应用价值不大。
抗组蛋白抗体

组蛋白含有五个亚单位(H1,H2A,H2B,H3,H4)的碱 性蛋白质,组蛋白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核小体的重要组 成部分。
类风湿因子(RF)

它是由于机体自身的 1gG 发生变性成为自身抗原而产生的自身 抗体。

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意义 1.诊断意义 RF阳性是美国风湿病学会RA分类标准中的一个标
准,但RF阳性只是增加了 RA 诊断的可能。 RF阳性本身不能诊 断RA, 因为 RF 还可见于其他多种疾病甚至健康人,尤其是老年 人。 RF阴性也不能排除RA。
ANA谱 抗dsDNA 抗Sm抗体 抗组蛋白抗体 抗SSA抗体
抗磷脂抗体 阳性
阳性
ANCA 少见
抗SSA抗体 抗ssB抗体 抗RNP抗体 抗合成酶(JO-1)抗体 抗着丝点抗体 抗核仁抗体 抗Scl-70抗体
阳性 C-ANCA(PR3) p-ANCA(MPO) p-ANCA(MPO)
抗DNA抗体

血沉变慢的疾病

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例 非 RA 患 者 血 清 中 抗 核 抗 体 ( ANA) 、 抗 双链 D NA( 抗 d s — D NA) 、 抗 E NA、 抗 环瓜 氨 酸 肽 ( C C P) 、 类 风 湿 因 子
( RF ) 。 采 用 间 接 免 疫 荧光 法 ( I I F ) 检 测 ANA, 采 用欧 蒙斑点 印迹 法检测 抗 E NA, 采 用酶联 免疫 法检测 抗 C C P抗
和8 7 . 5 。通 过 联 合 检 测 分 析 , R F 、 抗 C C P联 合 检 测 的 敏 感 性为 7 1 . 9 %, 将 R F 、 抗 C C P 、 抗 A NA 联 合 检 测 的 敏 感 性 为
7 8 . 7 。见 表 1 、 2 。
表 1 各 组 自身 抗 体 检 测 结 果[ ( %) ]
金斑点渗滤法检测抗 d s — D NA, 试 剂 购 自广 州 万 孚 生 物 有 限 公 司 。采 用 酶 联 免 疫 法 检 测 R F , 试 剂 购 自深 圳 炬 英 生 物 科 技 有 限公司 , 具 体 操 作 按 说 明 书进 行 。 1 . 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组 间数 据 率 的 比较 采 用 。 检验, P< 0 . 0 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R A组 6 1例 患 者 均 来 自 2 0 0 8 ~2 0 1 0年 本 院
1 . 1 一 般 资料
R F和 抗 C C P对 R A 诊 断 敏 感 性 和 特 异 性 都 较 其 他 三 种
指标 高 , 其 中抗 C C P的敏 感 性 和 特异 性 最 高 , 分别达到 6 7 . 2
张 玲 , 孙 蓉△, 解松 刚 ( 扬 州大 学附属 医院苏北人 民 医院临床 医学检 测 中心 , 江 苏扬 州 2 2 5 0 0 1 )

抗核抗体谱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谱临床意义

抗ENA抗体谱1.抗Sm抗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血清标记抗体,阳性率可达30%左右。

抗SM抗体是用一位红斑狼疮患者的名字的缩写命名的,经大量报道证实,在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都存在此种抗体。

抗SM抗体也属于一类抗核抗体,是诊断红斑狼疮的特异性抗体。

其诊断的准确率较高,但敏感性较低。

在我国红斑狼疮患者中,阳性率仅占30%。

说明大部分患者其抗体的检出结果呈阴性,由于其敏感性较低,因此即使抗SM抗体阴性也不能排除红斑狼疮的诊断,还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才能做出最后诊断。

抗SM抗体与疾病的活动性无关,一般化验1次后,不必复查,检测结果分阴性和阳性,阳性者狼疮的可能性大,阴性也不说明没问题。

2.抗核糖体抗体(rRNP):是SLE的又一血清标记抗体,阳性率10%。

抗核糖体抗体(antiribonucleoprotein;抗RNP抗体):抗原来源与SM相同。

它对去氧核糖核酸酶不敏感,但对核糖核酸酶,胰酶敏感。

1972年把它作为诊断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的重要血清学依据。

但以后发现本抗体可在多种风湿性疾病出现,不具备对某个病的特异性,但有助于鉴别结缔组织病和非结缔组织病。

抗核RNP抗体见于近32%的SLE患者,几乎见于所有MCTD患者。

3.抗SSA抗体:在干燥综合征(SS)中阳性率为60%,也可见于其它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SLE (35%)、硬皮病、多肌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该抗体阳性也可引起亚急性皮肤狼疮的皮损,与SLE的广泛光过敏性皮炎也相关,IgG类抗SSA抗体通过胎盘可引起新生儿狼疮综合征,个别因抗体与心脏的传导系统相结合,可造成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

4.抗SSB抗体:是干燥综合征的血清标记性抗体,阳性率达40%左右。

5.抗Jo-1抗体:是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肤炎(DM)的血清标记性抗体,在PM中阳性率达25%。

该抗体阳性患者常会出现肌炎、肺部间质性病变及关节炎等症状,易被临床误诊为慢性肺部感染或类风湿性关节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