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资源流动分析

合集下载

国际货币体系变迁分析及展望

国际货币体系变迁分析及展望
(四)、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需要信用能力、数量规模与国际支付需要相符合的关键货币作支撑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作为关键货币的基础是美国当时远胜于他国的经济实力和巨额黄金储备,而最终体系的瓦解也是由于美元显胜于其他货币的信用能力的降低,使它与价值基础间的联系受到了削弱;现在以欧元为代表的区域货币体系则是靠有限的相关国经济实力联合在一起加以支持的。
在各新规则的制定过程中,特别是对关键货币的选择中,各国的经济实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体现了世界范围内各国间货币政策相互协调状态及金融监管的变化约束、控制,比较强调各国内外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是一种倾向于事先的政策调节;而布雷顿森林体系没有这种“自然”的协调机制,较侧重于事后的汇率政策调节;到牙买加协议体系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和稳定吸取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教训,又开始偏重于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并加强了监管当局的机能,成为各国的一种自觉的集体行为。
(三)、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体现相关国经济政治利益一致的重要性
这主要指国际货币体系对国家间经济政治的“相互依赖性”(一国政策措施和自发的经济与金融发展对其他国家和整个国际货币体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只有相关国的经济政治利益一致才能产生共同要求,达成协议,建立统一的货币体系。
三、国际货币体系现状及缺陷
目前,国际货币体系处于“基本上由少数国家的目标和政策主导,但没有一个有足够能力来对世界经济发号施令”的状态。1、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遵循的基本原则与金融全球化的现实不相称。2、现行货币体系的汇率制度安排与金融全球化的矛盾越来越尖锐。3、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缺乏国际最终贷款者的功能。上述弊端导致了国际货币体系原先的体系均衡被打破,原有的制度安排和规范无法满足新的环境要求而产生对新制度的需求。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及未来发展方向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及未来发展方向

01
加强金融市场改革和开放
中国应继续深化金融市场改革,提高金融市场的开放度和竞争力,促进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02
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改革
中国应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更加公正、合理
和稳定。
03
加强风险管理
中国应加强风险管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跨境资本流动机制,
降低金融市场波动风险。
06
国际货币体系演进对中国 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全球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实力和 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
中国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 的使用范围。
金融市场改革不断深化
中国不断深化金融市场改革,提高金融市场的开放度和竞争力。
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提高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和影响力,促进全球经济 的多元化发展。
03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趋势
多元化货币体系的形成
美元、欧元、人民币等货币的崛 起,逐渐改变以美元为主导的国
际货币体系。
多元化的货币体系有助于降低单 一货币的风险,促进各国经济的
稳定和发展。
货币的相对地位变化带来国际经 济格局的调整,国家间的竞争与
对全球经济治理的影响
经济治理
国际货币体系演进对全球经济治理的影响表 现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协调上。国 际货币体系演进可能导致某些国家在全球经 济中的地位上升,从而改变了全球经济治理 的格局。
政策协调
国际货币体系演进还影响了各国之间的政策 协调。当某些国家的货币汇率波动较大时, 这些国家可能需要调整其货币政策和其他经 济政策以保持经济稳定。这种政策调整可能 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并需要各国之间的协 调合作。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与变革分析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与变革分析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与变革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国际贸易的深入,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和变革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货币交流和国际货币支付的机制和规则,在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以及未来的趋势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可以分为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现代国际货币体系三个阶段。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金本位制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主流。

在金本位制下,货币的价值是通过与金的兑换关系来确定的。

这种体系在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之后逐渐瓦解。

1944年,为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经济重建问题,布雷顿森林体系应运而生。

布雷顿森林体系旨在稳定汇率并确保国际贸易的持续发展。

这个体系规定了所有货币都由美元来代替黄金进行国际交易。

美元的价值与黄金的兑换比例为35美元对一盎司黄金。

1971年,因为美国面临了国内经济问题,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布雷顿森林体系也正式崩溃了。

现代国际货币体系包含了一个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主导的多元化体系。

这个体系允许各国货币相对自由地浮动,并通过货币政策和国际贸易规则来调整汇率。

此外,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也逐渐得到提高。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近年来,国际货币体系面临一系列挑战和变革。

其中一些挑战包括:1. 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不够稳定。

目前,美元仍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和交易货币。

这表明,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还不够多元化和均衡。

2. 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

随着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这些国家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加。

这意味着世界上的经济中心正在不断向东移动,国际货币体系必须适应这种变化。

3. 数字货币的兴起。

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使得数字货币如比特币、以太币等成为了一种新的支付方式和价值储存方式。

与传统的国际货币体系相比,数字货币具有更快、更便宜和更安全的支付方式。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与未来走向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与未来走向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与未来走向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与未来走向一、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概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国际货币体系作为国际经济交往的核心,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各国之间进行贸易和资本往来时所采用的货币关系体系,它是一种货币规则的结构,将不同的货币联系起来,促进了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发展。

从历史上看,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多个阶段,并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以适应世界经济的变化和新兴市场的崛起。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历程1、金本位制金本位制是国际货币体系中最早的一种形式。

在这种制度下,货币的价值是以金本位为基础的,各国政府的货币保值稳定性是由它们所持金属储备的大小来决定的。

这种货币制度存在的问题在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很大,导致了黄金价格的剧烈波动。

因此,这种货币体系在20世纪初期被逐渐淘汰。

2、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在二战后建立,其基本原则是以美元为基础的货币体系。

根据布雷顿森林协议,各国将自己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任何国家都可以将自己手中的美元兑换成黄金。

这种制度稳定而又简单,但出现了美国贸易赤字的问题,导致美国黄金储备下降,最终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3、法郎兑换标准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各国之间的货币联系就渐渐断裂,出现了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等问题。

这时,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采取了法郎兑换标准。

它是一种维持货币稳定的方式,其实质是通过比较货币购买力、利率、就业率等指标,实现欧洲货币间的稳定汇率。

它的缺陷在于没有考虑到经济增长和失业数据对货币价格的影响。

4、泛欧宝计划泛欧宝计划是为解决欧洲货币联盟的问题而设立的。

泛欧宝计划的宗旨是在欧洲建立一个统一的货币市场,促进对欧洲货币与外部货币的交易,并获得资本和知识的流动。

这种货币体系加速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但其并没有解决货币政策的调控问题。

5、浮动汇率体系浮动汇率体系是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主流形式,它没有采用一个单一的货币基准,而是采用市场的自主决定力。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与趋势分析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与趋势分析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与趋势分析随着国际经济的蓬勃发展,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和趋势备受关注。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不同国家之间货币的交流和流通方式,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本文将从国际货币体系的起源、演变和趋势分析三个方面,来探讨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与趋势。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起源国际货币体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历史悠久的贸易往来时期。

在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中,用银、铜等贵重金属作为流通货币。

中世纪的贸易中,宝石、贵金属和战利品等被用作流通货币。

但是,在中世纪以前,没有一个国际货币体系的概念。

到了20世纪,随着众多国家之间贸易的频繁发生,货币贬值引发的问题日益突出。

为此,各国开始寻求建立一个国际货币体系。

最初的国际货币体系是金本位制度,即以黄金作为国际货币储备和结算货币的主导货币体系。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然而,黄金提供的货币储备不足以支撑增长迅速的全球贸易。

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晚期,货币周期波动、股市崩盘和失业率的加剧,使得各国政府开始尝试建立固定汇率制度。

这样的制度要求各国货币与黄金挂钩,保持固定的汇率,人民币与美元相对稳定。

这时的货币体系,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由于经济增长和全球通胀导致黄金储备下降,加之美国大幅度印发美元,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6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困难。

美国在越南战争期间印钞票的继续增加,导致美国的黄金储备过少,国际投资者对欧元和美元的需求大幅下降。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取消美元与黄金的挂钩,使得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破产。

接下来,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真正的浮动汇率体系,同时以美元为主导的新货币体系。

三、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趋势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趋势是多元化和充分流通。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经济体量的快速增长,各国渴望减少与美元、欧元等少数货币的依赖。

因此,国际机构积极推动发展人民币、卢布、卢布、印度卢比和巴西雷亚尔等地区性和新兴货币。

此外,数字货币正在成为一种趋势,诸如比特币、以太币等虚拟货币在全球扩大使用。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趋势与可能路径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趋势与可能路径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趋势与可能路径作者:赵国华陈岩来源:《今日财富》2020年第05期国际货币地位的变更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期看美元本位仍将持续;从中期看美元本位会逐步被多元货币体系替代;从长期看超主权货币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而实现。

超主权货币有以下可能路径:扩展SDR使之过渡到超主权货币、从区域货币渐进过渡到超主权货币。

进入21世纪,美元本位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建立起能够反映各方利益,尤其是考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的国际货币体系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

一、美元本位的演进趋势(一)短期看美元本位仍将持续首先,国际货币地位的变更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

国际货币体系中本位货币变更背后是经济地位的变化。

但是由于惯性的存在,经济地位的变化后很长时间,货币地位才会发生变化。

例如,美国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是在19世纪末,但美元取代英镑却是在其后几十年才完成。

国际货币地位不单单是相关方经济实力的较量,更是政治力量的博弈。

其次,美国会竭力维持美元的地位。

美元本位是美国地位的象征,而且能够带来许多收益。

在这种情况,美国必然会竭力维持美元的地位。

通过美元环流,许多国家将贸易盈余积累的外汇储备用于购买美国债券,使得美国可以以较低的收益率发行国债,支撑起包括美国军事霸权在内的庞大的政府开支。

当美国国内经济出现问题时,其他国家由于持有较多的美元资产,不得不承担起共同应对的任务。

最后,其他货币短期内很难超越美元的地位。

由于欧债危机爆发、竞争力疲软、财政纪律松弛、经济结构不平衡以及监管奖惩不利等一体化的制度缺陷,使得欧元的未来竞争力受到了影响。

日元、英镑在国际储备中占有的份额本来就较少,再加上日本和英国的经济不振,日元、英镑也很难承担起主要国际储备的任务。

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由于人民币还没有成为完全可兑换货币,也很难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这个过程世界各国只能无所作为。

各贸易大国之间可以建立起各种形式的货币互换协议,减少美元国际储备,为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打下基础。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资本流动和资源优化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资本流动和资源优化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资本流动和资源优化随着全球化不断加深,国际资本流动和资源优化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议题。

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以及国际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资本流动活动,而资源优化则是利用现有的资源,实现最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两者在全球化时代互为影响、共同发展,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I. 全球化时代国际资本流动的特征国际资本流动的特征由资本流动的规模、方向和方式三个方面构成。

在全球化时代,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特征有:1. 资本流动规模大。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跨国公司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

2. 资本流动方向多样。

除了跨国公司的资本流动,由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向外部资本市场寻求资金,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寻找投资机会。

3. 资本流动方式多元化。

资本流动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还有海外基金、保险产品等衍生品的出现,为资本流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II. 国际资本流动对资源优化的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对于资源优化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国际资本流动既推动了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又促进了全球产业结构的升级。

1. 推动全球资源优化配置。

国际资本流动可以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使得资源得到最佳利用。

在全球范围内,跨国公司可以根据资源禀赋、技术条件和劳动力成本等因素选择最优的投资地点,从而使得全球资源得到更为平衡的优化配置。

2. 促进全球产业结构升级。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跨国投资活动,不仅可以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还可以促进全球产业结构的升级。

跨国公司往往将高附加值的环节放在发达国家,而将低附加值的环节转移至发展中国家,从而促进全球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业分工的再调整。

III. 资源优化的国际合作虽然国际资本流动对于资源优化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资源的不均衡分配、跨国公司的行为规范和跨国公司与当地政府的矛盾等。

国际货币体系演进和变迁的原因探究

国际货币体系演进和变迁的原因探究

国际货币体系演进和变迁的原因探究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金融领域的公共品。

本文从公共品供给视角,通过比较纳什均衡总供给与帕累托最优总供给,指出每个国家对于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这种公共品的自愿供给是不足的,需要加强协调和管理,并且纳什均衡供给的结果表明,高收入国家提供公共品,在建立国际货币体系上要肩负责任与义务,低收入国家可搭便车。

国家收入水平和经济实力的差异及变化是国际货币体系演进和变迁的根本原因。

标签:公共品供给;国际货币体系;纳什均衡;帕累托最优一、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过程及原因分析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间交易结算时所采用的货币制度。

历史表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和变迁过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国际金本位制(1880-1914)—混乱的浮动汇率时期(1914-1929)—国际金汇兑本位制(1933-1941)—布雷顿森林体系(1945-1971)—史密森体系(1971-1973)—牙买加体系(1973-1999)—后牙买加体系(1999-)。

每阶段的国际货币体系都存在缺陷,不能长期维系,因此,尽管大多数国家都强调成熟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对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至今为止,成熟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仍未建立。

针对国际货币体系演进和变迁原因的研究成果众多,理论上最经典的解释如“特里芬难题”和“三难选择”。

1960年提出的“特里芬难题”揭示了美元本位制的两难选择和不可持续性,美国创造国际清偿能力和其他国家对该制度的信心存在根本矛盾,美元将被新的清偿力所取代;由蒙代尔、弗莱明提出并由克鲁格曼等人发展的“三难选择”揭示不同国家在资本流动、汇率稳定和独立货币政策三个目标中只能实现其中两个,因此建立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难度较大。

国内学者也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该问题,李海海(2004)从新兴古典经济学角度分析指出,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原因是专业化、技术和交易效率的相互作用加剧国际分工深化,从而促进国际贸易和金融的发展。

张明、覃东海(2005)从国际资源流动的特点出发指出,当今国际货币体系呈现中心—外围框架,在该框架下中心国输出通货获得实体资源注入,外围国输出实体资源获得国际流动性和金融资产,单中心构架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具系统相容性,导致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和变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资源流动分析张明覃东海2012-12-26 22:41:00 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京)2005年12期作者简介:张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覃东海,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

(北京100732)内容提要:迄今为止的国际货币体系全都呈现出中心-外围式构架,并且伴之以通货(金融资产)和实体资源的流动。

位于这一构架中心的国家通过输出通货获得了实体资源的注入,得到了铸币税的好处,位于这一体系外围的国家通过输出实体资源获得了国际流动性和金融资产。

在全球化和多极化的世界里,单中心构架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具有系统相容性,因此区域货币充当世界货币的多中心构架将成为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方向。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中心-外围构架资源流动一问题的提出迄今为止的各种国际货币体系中始终存在着中心-外围构架。

位于这一构架中心的国家担负着提供国际货币的职能,而中心国家向外围国家输出国际货币过程的对应面,就是外围国家向中心国家注入实质资源的过程。

换句话说,外围国家以支付国际铸币税为代价,获得了使用国际货币的便利。

波多(Michael Bordo)和弗兰德若(Marc Flandreau)比较了金本位制下的中心-外围构架和当前的中心-外围构架后认为,在金本位制下,中心国家把货币和黄金固定,外围国家或者仿效中心国家和黄金固定,或者实行浮动汇率。

外围国家的大量外债以中心国家的货币计值,因此外围国家容易遭受金融危机和债务失败的打击。

货币贬值意味着外围国家债务负担更重,它们不得不在“保持汇率浮动的同时严格限制外国借款”和“投入巨大资源维持与中心国家的硬钉住”之间进行痛苦的选择。

在当前的中心-外围构架下,中心国家能够成功地实行浮动汇率,而外围国家的金融市场不成熟,依然需要借入大量以中心国家货币计值的债务,并且同样害怕汇率波动。

为了能够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它们不得不选择钉住中心国家的货币。

中心-外围构架的形式不断演进,但实质并没有改变,即中心国家对整个构架具有支配权,外围国家只能是被动依附。

(注:Michael Bordo and Marc Flandreau, " Core, eriphery, Exchange Rate Regimes, and Globalization, " NBER Working Paper, No. 8584, November 2001. )我们认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

在一种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被引入初期,总能适应该时期国际贸易和投资对于国际流动性和清偿力的要求,从而能够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段较长的时间之后(往往是几十年时间,例如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都延续了30年左右的时间),由于国际经济中出现了一些新特点,特别是主要大国之间的相对实力发生了变化之后,原有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变得不再具有可持续性,或者说变得系统不相容了。

此时,旧体系就会被新体系所取代。

(注:张明:《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系统相容性分析》,载《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第26~28页。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外围构架具有动态演进的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彼此之间可能相互转化,经济实力的衰落可以使中心国家蜕变成外围国家(例如金本位制下的英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英国,地位就完全不同),经济实力的上升或者国家之间的联合可以使外围国家升级为中心国家(例如牙买加体系下的日本和德国升级到未来三大货币区鼎立体系的日本和德国)。

第二,中心国家的数量可能发生改变,既可以只有一个中心(例如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也可以有多个中心(例如金本位制和未来三大货币区鼎立体系)。

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心-外围构架的演进过程中,国际货币的输出方式和实质资源的注入方式也相应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从这种资源流动的视角来分析国际货币体系中心-外围构架的变迁,并且对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并给出几点具有普遍意义但有待于进一步检验的结论。

(注:在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进行分析之前,有必要首先明确一下我们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划分。

我们把从1870年至今的国际货币体系划分为4个时期:金本位时期(1870~1914年)、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间隔期(1918~1939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1944~1973年)、牙买加体系(全球浮动汇率体系)时期(1973年至今)。

本文不讨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间隔期,因为这一时期里并没有成熟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

)二金本位制下的资源流动在金本位制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与黄金挂钩。

实行金本位制的30多年时间里,英、美、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货币的汇率平价几乎没有发生变动。

(注:Richard Baldwin and Philippe Martin, " Two Waves of Globalization: Superficial Similarities,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 NBER Working Paper, No. 6904, January 1999. )黄金事实上充当了世界货币,金币可以自由流动、自由兑换,甚至自由铸造或融化。

金币的自由流动保证了各国货币比价的相对稳定;金币的自由兑换保证了黄金与其他代表黄金流通的金属铸币和银行券之间比价的相对稳定;金币的自由铸造或融化保证了各国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

因此,金本位制作为一种比较稳定的固定汇率体系,促进了该时期国际汇率的稳定、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

但是,如果我们想要深入理解金本位制下的国际货币构架的话,就不能脱离这个时代的特征去孤立地分析。

这一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三大货币区鼎立的货币体系,英镑区、法郎区和美元区以各自的殖民地为核心进行构筑。

在殖民地国家里,整个经济体系和货币制度都严重依赖于殖民者所在的国家。

很多殖民地国家甚至没有本国货币;即使在存在本国通货的国家里,也基本上把殖民者国家的货币视为官方认可的硬通货。

在这一制度的基础上,我们认为金本位制下的中心-外围构架如图1所示。

图1金本位制下的中心-外围构架和资源流动附图在图1中,位于这一构架中心的国家包括英国、法国、美国等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因此该体系是一个多中心的构架)。

位于这一构架外围的国家是各货币区的其他国家,主要是各中心国的殖民地国家。

以英国和英属殖民地为例,英国把英镑输出到英属殖民地,这往往是通过两种手段,第一种是进口殖民地的资源和初等工业品,第二种是到殖民地进行直接投资,而这两种手段都换来了来自殖民地国家的实际资源的注入。

我们也可以把这一过程视为英国向所述殖民地国家征收国际铸币税的过程,英国获得了实际资源,而殖民地国家获得了国际流动性便利(因为殖民地国家的本国货币不能用于国际支付)。

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到,在金本位制下,中心国家的英国、法国和美国的经常项目都保持了持续性顺差(见表1),也就意味着上述的第一条路径在净值上是反向的,即通过进口发出的银行券又通过出口收回来了,而且收回来的更多。

金本位制下的中心国家向外围国家输出货币而得到实质资源,从净值上只能通过上述第二条渠道(即资本项目渠道)完成。

外围国家向中心国家注入的资源一方面是资源等初级产品,另一方面是大量的黄金。

金本位制下的中心国家以经常项目持续顺差和黄金持续不断累积为特征,外围国家则以经常项目持续逆差和黄金不断流失为特征,黄金越来越集中于中心国家手中。

表1 金本位时期各主要发达国家经常项目占GDP比例的平均值(注:整个样本期各国的时间范围为:澳大利亚(1861~1945年)、加拿大(1870~1945年)、丹麦(1874~1914年、1921~1945年)、芬兰(1872~1945年)、法国(1851~1913年、1919~1938年)、德国(1877~1913年、1925~1938年)、意大利(1861~1936年)、日本(1885~1944年)、俄罗斯(1885~1913年)、瑞典(1875~1945年)、英国(1869~1945年)、美国(1870~1945年)。

Matthew Jones and Maurice Obstfeld, " Saving, Investment, and Gold: A Reassessment of istorical Current Account Data, " in Guillermo Calvo, Rudi Dornbusch and Maurice Obstfeld. eds. , Money, Capital Mobility, and Trade: Essays in Honor of Robert Mundell, Cambridge, MA. : MIT Press, 2001, pp. 303-364. )国家整个样本期间1885~1913年原始经调整后的原始经调整后的常项目经常项目常项目经常项目澳大利亚-3.9 -4.2 -2.4 -2.8加拿大-3.5 -3.4 -7.2 -6.9丹麦-0.2 -1.2 -2.6 -2.6芬兰-5.2 -5.1 -5.8 -5.8法国 2.6 2.6 3.1 2.6德国 1.2 1.2 1.6 1.6意大利-1.3 -1.3 0.8 0.8日本-0.2 0.1 -0.8 -0.3挪威-1.7 -1.7 -3.2 -3.1俄罗斯-1.0 -0.4 -1.0 -0.4瑞典-0.8 -0.8 -2.3 -2.4英国 2.3 2.3 4.8 4.6美国 0.5 0.5 0.1 0.1金本位制下的中心-外围构架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构架,金本位制的崩溃有3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货币区外围国家不断向中心国家输出黄金,从而无法维持本国货币对黄金的平价。

第二,各中心国家内部发生了问题,中心国家之间也会进行商品贸易,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相对变化,黄金越来越集中在个别大国手里(例如英国),从而造成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金本位制难以为继。

从表1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英国的经济实力很强大,一方面通过经常项目的持续顺差从世界范围内吸收黄金,另一方面通过资本项目的持续逆差向世界范围内输出国际通货。

第三,金本位制具有过于刚性的弊端,它使得世界经济的增长受制于黄金产量的增长。

上述原因决定了金本位制最后走向衰亡。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资源流动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综合实力大为增强,再加上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孤立和封锁,美国就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

因此,在二战之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就必然是美国承担主要义务和占有主要收益的货币体系。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和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和美元挂钩,这种双挂钩结构赋予了美元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