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阵列技术的研究
一种C波段数字阵列模块设计与研究

图 1 数 字 阵 列模 块 在 系 统 中 位置
( 中国电子科技 集 团第 3 8研 究所 , 合肥 208 ) 3 0 8
摘 要 : 介绍 了一种 C波段数 字阵列模 块 的设 计 , 该模 块 可应 用 于数 字 阵列 雷达 中 , 该模 块 包含 独
立可控 的 多个通道 , 易于 实现 收发数 字 波束形 成 , 阵列模 块 中电路 共 用部 分 均采 用集 中供 给 , 混 将
Th sg fC- a d Di ia r y Tr n c i e o u e e De i n o b n g t lAr a a s ev r M d l
LI Xio z e g, U a —h n CHEN n —h o, Ro g z a TA0 Yu—o g, ln ZHANG Yi
第 3期 21 0 2年 6月
中鼋 舛 呵雹 权 I 谚; 譬 陂学
J u n lo AE T o r a fC I
Vo . . 17 No 3
J n 2 l u . 02
一
种 C 波 段 数 字 阵 列 模 块 设 计 与 研 究
刘 晓政 , 荣 兆 , 玉龙 , 陈 陶 张 奕
又有 大动态 范 围的接收 信号 由天线 进入 组件 。如 何
0 引
言 ~
保 证 收发组 件 有 效 、 全 地 工 作 , 证 系统 的灵 敏 安 保 度 、 态范 围和输 出功 率等指标 在 接 口处 不 变坏 , 动 是 系统设 计 中需 要优 先考 虑 的。 统 筹考 虑系统 的 阵面分 布设计 与单 个模块 的尺 寸 , 数字 阵列模 块设 计为八 通道 一体化 的形 式 , 将 考 虑到发 射模块 的空间 隔离 、 热 、 电和控制 等易 用 散 供 性 , 牲一定 的空间和 重量 , 数 字阵列 模块设 计 为 牺 将 收发 前端分 离 的形式 , 引 出数 字 阵列 模 块 在 雷 达 先 系统 中 的位 置 , 图 1所示 。 如
数字阵列雷达数据处理技术

摘要
摘要
数字阵列雷达(DAR)是一种接收和发射都采用数字波束形成技术的数字 化相控阵雷达,一方面,其具有系统资源调度和波束指向控制更加灵活,易于 实现多功能和多任务;信号接收处理动态范围大,抗干扰能力强:可形成各种 特殊赋形的照射波束,以实现可控的空间功率分配;通过同时形成多个波束, 可以实现宽角空域覆盖和对多个目标的同时高数据率搜索、跟踪等特点。另一 方面,由于数字阵列雷达的信号产生和接收处理全部采用多通道并行的数字化 处理技术,其系统构成十分复杂,实时产生的海量信号数据对系统的数据吞吐 和处理能力要求极高,多功能和多任务带来的系统控制、资源调度和目标数据 处理的复杂性对数字阵列雷达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和工程实现形成巨大挑战。 本论文课题针对某数字阵列雷达的技术特点和数据处理功能需求,开展数字 阵列雷达数据处理算法、数据处理流程设计和数据处理系统工程化实现方法研 究,重点分析研究了数字阵列雷达实现多功能和多任务的数据处理流程及数据 处理系统工程实现中的关键技术,对从警戒搜索、目标确认到排序跟踪各环节 的处理算法进行了仿真分析,给出了数字阵列雷达数据处理流程的优化设计方 案。 本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 (1)数字阵列雷达数据特点及数据处理模式分析研究。分析了数字阵列雷达的 回波点迹延伸和波束调制特性,针对数字阵列雷达系统数据处理的功能需求和 数据处理流程穿插交替的特点,研究了多目标数据处理的警戒搜索任务执行过 程、目标截获确认过程和多目标跟踪任务编排调度执行过程的数据处理模式。 (2)数字阵列雷达多目标数据处理算法研究。重点讨论了目标航迹起始、点迹 数据关联和跟踪滤波三个关键环节的算法;针对点迹密集环境下现有基于 Hough变换的目标航迹自动起始算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单变量Hough 变换航迹起始方法,能够在较复杂的杂波剩余背景中较好地实现目标航迹的自
数字阵列雷达及其进展

Th v l p e to g t lAr a d r e De eo m n fDi i r y Ra a a
WU n qn Ma - ig
( EE N .8R sac ste-H f 30 1 C ' o3 eer I tu I h n it ei 03e f x ito it r es gado e u br f tat ef tr a ovn it r g a f m。 A a g r ei ly f g a po s n f r a m e t ci a e t nene — h h l b i d l c i n i s n oar v e u s h t nl hsdar dr I i ppr a vr e f i t r yr a r et -i ldn ebs o — i a ae r yr a. nt s ae- oev w o dga a a dr s e ne n u igt ai cn o p aa h n i i l r a ip s d c h c
吴曼青
( 中国电子科技 集团公 司第 3 研究所, 8 安徽舍肥 203 ) 30 1
摘 要 : 数字阵列雷达是一种接收和发射波束都 以数 字方式 实现的全数 字相控 阵雷达。由于数字 处理所具有的灵活性 , 数字阵列雷达拥有许 多传统相控 阵雷达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本文对数字 阵
基于数字阵列雷达的单脉冲测角技术研究

… e
] e
展 开式 ( 1 ) , 接 收信 号 是 一个 Ⅳ×1 维 的矩 阵 , 即
m
… e
一
r .因此 , 和
( S i n 0 _ s i n ) ( 3 )
系统 结 构 出发 , 给 出了2 种 数 字 和 差 单 脉 冲 的 测
角原理 , 比较 了 白噪声 和 阵元 通 道 幅 相误 差 对 2
. . .
...
.
.
.
.
.
.
.
.
.
.
.
.
—
—
-j 2  ̄N
. . . . 。
-
1 0 ) d s i n
.
.
—
—
-j N n (
, . . ,
-
dsi 1 ) n 0
. . . . . . . . . . . . . . . — —,.ຫໍສະໝຸດ .........
∑ : [ 1 e
1 阵列信号模型
如图1 所示 , Ⅳ 单 元 均 匀 线 阵模 型 , 天 线 阵
元间隔 d, 经 过 数 字 下 变 频 和 中频 A D采 样 后 接
, ,
l s i n (
( s i n 0 一 s i n 0 ) ) / s i n ( ( s i n 0 一s i n 0 ) ) l
价值.
关键词: 数 字阵 列 雷达 ; 数 字波 束 形成 ; 单 脉 冲测 角 中图 分类 号 : T N 9 5 7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编 号 : 2 0 9 5 - 5 8 3 9 ( 2 0 1 3 ) 0 3 — 0 1 8 4 . 0 4
数字阵列雷达资源管理技术研究

达技术 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化发展需求 , 加。
数字阵列雷达资源管理概述 数字 阵列雷达主要是指一种用数字波束形成代替传统模拟波束 , 以
一
、
运动状态 的评估精度 , 必须选择合适的波形库 , 这对于改变传统的量测 误差具有重要意义 , 波形量测出现的误差 中, 扁 的参数 刚好是脉冲的宽 度 ,如果换成其他波形 ,控制参数也会 随之改变成其他的脉冲宽度 。
雷达能量资源管理主要是指波形管理 , 在数字 阵列雷达 中, 能够进 行管理 的波形参数主要包括发射脉冲宽度 、 峰值 功率 、 脉 冲重复周期及 发射脉冲的调制形式等 , 不 同的参数会对测量数 据产生不 同的影响 , 但 最终都是要 由测量精度进行反映 , 通过选择合适的波形 , 能够有效提升
通过改进处理 , 利用新方法 , 又能够对 R G P O假 目标中拥有 的回拨幅度
大、 信噪 比大的特点 , 从 而进行 回拨点迹信噪 比的检测 , 以降低误判几 率, 确保消除 电子干扰 , 并且及 时进行漏洞补充 , 保证 雷达系统 的正常
运行。 结 束 语
现代化的数 字阵列雷达应用范围越发广泛, 无论是对社会经 济发展 需求 , 还是对科学技术发展需求 , 都有较 大的符合度 , 同时也实现科技 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 为我国的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 良好基础。 在未来 的 发展过程 中, 数字阵列雷达资源管理技术仍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 弥补 其 中的漏洞 ,并采取科 学的促进措施 ,使其与传统雷达技术划清界 限, 完全实现数字阵列雷达资源管理技术 的应用 , 从而为我 国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作 出更大的贡献 , 也更好的满足国防及其他方面对于此种技术
雷达系统(4)

• 数字T/R组件的收发状态是独立的,发射支路由DDS产生所需 的波形、经两次上变频形成发射信号通过环流器输出;接收支路 由环流器输入经限幅低噪声放大、两次下变频、A/D变换、I/Q 分离形成数字信号输出。DDS只对发射信号进行幅度和相位加权, 在接收状态幅相控制通过常规DBF方法完成。收发通道变频所需 的本振信号是时分复用的,有利于改善收发通道间相互干扰。
(3) 宽带数字阵雷达的延时补偿技术
孔径渡越时间的经典补偿方法是将天线分成若干子阵,子阵内采 用相位波束控制,而子阵之间采用时间延迟补偿,如图所示。
子阵之间通过时间延时控制之后,波束的偏移主要是由子阵孔 径渡越时间确定,极大减小了整个阵面对孔径渡越时间的影响。
若天线阵内每一个单元都包含有时间延时单元,使得在第N号单 元通道内的信号延迟τA,则第i号单元通道内的延迟为iτA/(N-1)。这 样,天线的孔径渡越时间TA将降为TA-τA。由信号频率变化所引起 的波束指向的偏移为:
f • tg
f0
当目标回波能量非垂直入射阵列时,阵列方向图形成时,边缘单 元需要的相位: (2 / 。)Lsin
L为阵列孔径,如果只改变频率而不改变移相器,那么波束将会 移动。对于等线长馈电而言,不会使波束变形,并且当频率增大时 ,波束会移向法线。如果由时延网络代替移相器,则通过时延网络 的相移会随频率变化,但波束保持不动(波束指向不变)。当使用移 相(独立于频率)控制波束时,若工作频率为雷达中心频率f0,波 长为λ0,若要求天线线阵的波束最大值指向为θ,则对于离阵中心 距离为x的单元,其相位为: (2x / 0 )sin (2x / c) f0 sin
4.2 数字阵列雷达的基本原理
接收和发射波束均以数字方式来实现的全数字化相控阵天线雷达 就称作数字阵列雷达。
数字阵列技术的研究

图4 数字雷达系统原理框图 2.2 高速A/D变换器和D/A变换器发展 随着高速ADC器件不断发展,国外多家公司推出了一系列高
( )64通道全数字接收阵列
99
( )64通道全数字接收阵列的分解视图 图5 Thales的64通道瓦片式阵列
法国Thales公司开发的M3R, GM400和SM400的雷达都采用 了最新的数字技术,而且数字接收阵列的结构逐渐从砖块式结 构向瓦片式结构转变。图5是该公司研制的64通道全数字接收阵 列的实物图,工作在S波段,包括2个32通道的接收板(主要实 现带外信号抑制、镜像信号滤波、放大、下变频以及A/D变换 和数字信号同步处理的功能),1个控制板和光接口模块以及电 源模块(AC-DC变换)。该接收阵列模块重8Kg,体积为100× 340×390mm3, 功 耗 1 5 0 W ; 主 要 应 用 于 地 面 雷 达 ( 如 G M400、 GM500)和海军雷达(See Master 400)。
图3 四个收发通道的MIMO软件化雷达原型 在国内,中电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第十四研究所、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军雷达学院和国防科技 大学等研究所和院校都对数字阵雷达技术进行了理论研究,在 系统方案和数字收发试验系统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进展。 中电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致力 于数字阵列雷达的研究,在1998年研制成功了4单元发射数字波 束形成试验台,研究结果证明了基于DDS的发射DBF技术用于相 控阵雷达的可行性。于2000年9月研制成功8单元一维收发全数 字波束形成试验系统,实现了低副瓣发射波束及发射波束零点 的形成。2005年,完成了512个单元的DAR试验系统,该系统采 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其标志性成果为高度集成和可靠的DAM (Digital Array Module)。2008年完成全阵面收发DBF演示 验证系统的研制。 2 数字阵列关键技术进展研究 2.1 射频数字化接收和波形产生技术 随着数字逻辑集成电路以前所未有的运行速度向前发展, A/D变换器和D/A变换器也在尽可能靠近天线,采用射频采样和 波形产生的方式实现全数字化,利用可编程数字电路实现软件 化数字阵列雷达的条件已日趋成熟。 下图给出的数字雷达系统中,射频波形信号由数字信号直 接经D/A变换器产生,回波射频信号经宽带放大后经A/D变换器 直接采集成数字信号在数字域进行处理。这种架构具有很多优 点:模拟元件数和复杂性降低;基于软件的能力升级,易于实 现软件无线电;易于实现多功能雷达。
数字天线阵列探究

数字天线阵列探究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数字天线阵列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领域。
数字天线阵列的核心是由多个天线单元组成的系统,它可以实现空间信号处理,提高无线通信的效率和可靠性。
本文将探究数字天线阵列的原理、优势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一、数字天线阵列的原理数字天线阵列是利用多个天线单元进行空间信号处理的系统,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每个天线单元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数字处理,从而实现对信号的精确定位和干扰抑制。
数字天线阵列的工作原理主要有以下两种:1、波束形成波束形成是数字天线阵列的一种基本工作模式,它利用多个天线单元组成的阵列进行相位调节,将多个接收到的信号合成一个方向性较强的波束,从而实现对信号的定向接收和干扰抑制。
波束形成的关键是合理控制不同天线单元之间的相位差和振幅差,以保证波束的方向和强度。
通过波束形成技术,数字天线阵列可以在复杂的无线环境中提高接收信号的质量和可靠性。
2、MIMOMIMO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多输入多输出技术是数字天线阵列的另一种基本工作模式,它利用多个天线单元同时传输多个数据流,从而提高无线信号的传输速率和可靠性。
MIMO 技术可以利用空间分集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通过多个天线单元接收到的信号均匀地分配给不同的数据流,从而避免了单一天线传输信号时遇到的潜在干扰和误差。
二、数字天线阵列的优势数字天线阵列相比传统的单一天线具有很多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空间信号处理数字天线阵列可以利用不同天线单元之间的相位差和振幅差实现空间信号处理,从而提高接收信号的质量和可靠性。
波束形成技术可以实现对信号的定向接收和干扰抑制,MIMO技术可以利用多个天线单元同时传输多个数据流,提高无线信号的传输速率和可靠性。
2、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数字天线阵列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配置不同数量和类型的天线单元,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同时,数字天线阵列可以通过增加天线单元的数量扩展其接收范围和处理能力,提高其适用范围和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能采集器件。从目前情况来看,量化位数14bits的ADC器件采 样频率超过500Msps,量化位数12bits的ADC器件采样频率超过 1Gsps。量化位数为8bits的ADC产品中,Fujitsu公司基于40nm CMOS工艺采用CHAIS(CHArge-mode Interleaved Sampler)架 构的ADC具有最高性能,最高采样率为65Gsps,单通道的功耗仅 为1.2W,该ADC具有宽带输入、低噪声、高的分辨率,可以用于 100Gbps以上光传输。而量化位数高于8bits的高速大带宽ADC产 品供应商主要为E2V和国家半导体,可达到的最高性能分别为 5Gsps/l0bits和3.6Gsps/12bits(ADC12D1800 RF)。近年来基 于超导材料的ADC和光学ADC得到了迅速发展,且都具有更大的 模拟输入带宽和更高的采样率,据报道美国HYPRES公司在军用 卫星通信实验中,利用超导ADC技术实现40GSPS ADC,对X波段 信号可以直接数字化;美国加洲RHL实验室采用光子晶体技术, 正在进行50GSPS的光子晶体A/D转换装置的研制。
美国应用雷达(Applied Radar)公司为美国空军研究实 验 室 ( A F R L) 的 宽 带 可 扩 充 数 字 收 发 雷 达 系 统 — — SWORD- X400? 提 供 数 字 收 发 机 ( DREX, Digital Receiver/Excite r)。DREX包括了64个通道,信号瞬时带宽500MHz,工作波段 可以实现从UHF频段到Ka频段。
关键词: 数字阵列雷达;射频数字化;高速数字器件;瓦片架构;宽禁带器件 中图分类号:R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0510098-03
0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数字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以及数 字波束形成(Digital Beam Forming,DBF)方法研究的不断 深入,阵列雷达不断提高其数字化程度并越来越多的采用先进 阵列处理技术。对于采用了DBF技术的阵列雷达可统称为DAR (Digital Array Radar)。DAR 的 核 心 部 件 是 数 字 阵 列 模 块 (Digital Array Module,DAM),DAR可以由数百个甚至数千 个DAM拼装而成,这样可以大大增加系统的可制造性和缩短研 制周期,同时降低全周期寿命费用。采用了DAM的数字阵列雷 达具有很多优点:1)大的动态范围;2)容易实现多波束;3) 容易解决宽带宽角扫描情况下孔径渡越问题;4)低损耗、低副 瓣,低角测高精度高;5)可制造性强、全周期寿命费用低; 6)可靠性高、可维修性好。 1 典型数字阵列雷达系统发展 随着微电子技术和数字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数字阵列雷 达工作频段由窄带向宽带发展,结构形式易于搭建和扩展,系 统集成的通道数目和形成的波束也在增加,而体积和成本却不 断下降。从国内外研究情况来看,数字化、软件化和可扩充是 DAR发展的必然趋势。 美国海军研究中心在2009年,该中心启动了一个五年通用 雷达架构研究计划,通过该计划研究共用的子系统模块和基础 设计以同时满足旋转相控阵和船载固定相控阵的需要。该架构 的一些主要特征是:1)宽角度扇形发射波束,可以覆盖众多高 增益接收波束;2)大的接收阵列,从48×48单元到96×96单元 可扩充;3)小的发射阵列,可独立于接收阵列而更新;4)采 用数字阵列雷达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如数字波形产生和数字波 束形成。下图给出了该中心近几年的数字阵列模块发展演变过 程,可以看出单个模块集成的通道数目越来越多,阵列单元越 来越多,同时形成的波束也在增加,而成本不断降低,体积不 断减小。
( )数字收发系统框图
图1 美国海军中心数字阵列模块的发展历程
98
(b)数字收发系统照片 图2 美国应用雷达公司SWORD-X400的数字收发系统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软件化雷达开发团队研制成功了能够 实时自适应用户遥感需求的集成软件化雷达系统的原型样机, 通过自适应改变发射波形和接收信号处理方法可实时在雷达的 多个工作模式间切换,如动目标识别(MTI)、高分辨动目标 识别(HRRMTI)、合成孔径雷达(SAR)、逆合成孔径雷达 (ISAR);同时也可作为MIMO雷达和波形自适应雷达的试验 台。该团队研究的软件化MIMO雷达原型,包括4个发射通道、 4个接收通道以及由FPGA/DSP构成的实时雷达信号处理器,工 作频段2-18GHz,瞬时带宽500MHz。数字后端重采用了采样率 为1GSPS的8位A/D和14位D/A,数字信号的控制调理采用Xilinx Virtex-4 SX 35 FPGA, 高 端 信 号 处 理 采 用 的 是 工 作 时 钟 为 TI公司的1GHz、32位定点DSP——C6416。
图4 数字雷达系统原理框图 2.2 高速A/D变换器和D/A变换器发展 随着高速ADC器件不断发展,国外多家公司推出了一系列高
( )64通道全数字接收阵列
99
( )64通道全数字接收阵列的分解视图 图5 Thales的64通道瓦片式阵列
法国Thales公司开发的M3R, GM400和SM400的雷达都采用 了最新的数字技术,而且数字接收阵列的结构逐渐从砖块式结 构向瓦片式结构转变。图5是该公司研制的64通道全数字接收阵 列的实物图,工作在S波段,包括2个32通道的接收板(主要实 现带外信号抑制、镜像信号滤波、放大、下变频以及A/D变换 和数字信号同步处理的功能),1个控制板和光接口模块以及电 源模块(AC-DC变换)。该接收阵列模块重8Kg,体积为100× 340×390mm3, 功 耗 1 5 0 W ; 主 要 应 用 于 地 面 雷 达 ( 如 G M400、 GM500)和海军雷达(See Master 400)。
2.5 宽禁带器件在数字阵列雷达上应用
( )16单元的S波段子阵 (b)GaN高功率放大器的4×4阵射频面板 图6 美国陆军阵列雷达
宽禁带器件作为典型的第三代半导体,对其的研究都是各 个国家争相投入的重点方向。美国陆军数字阵列雷达项目演示 了宽禁带半导体技术在相控阵系统中的应用。下图是该数字阵 列雷达的一个16单元的S波段子阵,集成了高效的塑料封装的 GaN功放、多通道的收发芯片、单元级的数字化;采用了收发
同 时 , D/A的 速 度 发 展 越 来 越 快 , 8位2.5GS/S双 通 道 的 DAC已在0.35μm CMOS上实现了:该芯片大小为0.56mm2 ,总功 耗为110mW,在2.5GS/S的SNDR为48.93dB,SFDR为63.3dB。法 国 HiRel Semiconductor Solutions采 用 fT=200GHz的 SiGeC Bipolar工艺设计了3GS/S 12位的多通道D/A,能提供7.5GHz的 模拟带宽,覆盖了L、S、C波段,加拿大研究机构最新发布了基 于65nm CMOS工艺的56GS/s、6位DAC。
参考文献: [1]陈曾平、张月、鲍庆龙,数字阵列雷达及其关键技术进展,国防
科技大学学报,2010,32(6):1-7. [2]吴曼青,数字阵列雷达的发展与构想[J].雷达科学与技术,2008,
6(6):401-405. [3]Adrian,O.From AESA radar to digital radar for surface
图3 四个收发通道的MIMO软件化雷达原型 在国内,中电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第十四研究所、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军雷达学院和国防科技 大学等研究所和院校都对数字阵雷达技术进行了理论研究,在 系统方案和数字收发试验系统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进展。 中电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致力 于数字阵列雷达的研究,在1998年研制成功了4单元发射数字波 束形成试验台,研究结果证明了基于DDS的发射DBF技术用于相 控阵雷达的可行性。于2000年9月研制成功8单元一维收发全数 字波束形成试验系统,实现了低副瓣发射波束及发射波束零点 的形成。2005年,完成了512个单元的DAR试验系统,该系统采 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其标志性成果为高度集成和可靠的DAM (Digital Array Module)。2008年完成全阵面收发DBF演示 验证系统的研制。 2 数字阵列关键技术进展研究 2.1 射频数字化接收和波形产生技术 随着数字逻辑集成电路以前所未有的运行速度向前发展, A/D变换器和D/A变换器也在尽可能靠近天线,采用射频采样和 波形产生的方式实现全数字化,利用可编程数字电路实现软件 化数字阵列雷达的条件已日趋成熟。 下图给出的数字雷达系统中,射频波形信号由数字信号直 接经D/A变换器产生,回波射频信号经宽带放大后经A/D变换器 直接采集成数字信号在数字域进行处理。这种架构具有很多优 点:模拟元件数和复杂性降低;基于软件的能力升级,易于实 现软件无线电;易于实现多功能雷达。
2.3 直接数字波形产生(DDS)发展 DDS是全数字雷达系统的核心,在发射链路利用DDS技术完 成发射波束形成所必需的幅度和相位加权及波形产生和上变频 所必需的信号。目前低功耗、高速、高分辨率是DDS器件的发 展趋势。 2010年,德国和奥地利的一些研究者报告了他们在高速低 功 耗 DDS MMIC研 究 上 的 成 果 : 采 用 0.35μ m截 止 频 率 为 200GHz的锗硅(SiGe)双极型工艺设计了一个工作时钟高达 16.8GHz的DDS芯片。该芯片具有8位的相位控制精度和6位的幅 度 控 制 精 度 , 采 用 了 差 分 对 的 时 钟 输 入 和 DDS输 出 , 采 用 3 . 3 V 供 电 , 功 耗 仅 4 8 8 m W , 大 小 仅 1 1 2 8 × 1 0 2 8 μ m 2。 在 工 作 时 钟 16.8GHz时 , DDS最 高 输 出 频 率 8.3344GHz, 频 率 分 辨 率 65.625MHz,无杂散动态在20dBc-47dBc之间。 美国缅因州大学在DARPA的支持下,采用磷化铟异质结双 极晶体管(InP DHBT)技术实现了高速的DDS芯片。该芯片相 位控制位宽为8位,幅度控制位宽为5位,最高工作时钟32GHz, 能够以125MHz步进输出125MHz到16GHz的正弦波信号。该芯片 集成了1891个晶体管,尺寸为2.7×1.45mm 2,功耗为9.45W。 2.4 瓦片式(tile)架构在兴国 刘建勇 (中国电科集团 第三十八研究所 安徽 合肥 23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