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学院

合集下载

中国天文学发展历史

中国天文学发展历史

中国天文学发展历史
中国天文学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当时中国就已经开始研究天文学。

公元前6世纪,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开始研究星象,并发现了太阳、月亮、星星的运行规律,以及月食、日食等现象。

公元前4世纪,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开始研究太阳系,发现了太阳、月亮、行星的运行规律,并发现了太阳系的自转和公转。

公元前2世纪,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开始研究星系,发现了星系的结构和运行规律,并发现了星系的自转和公转。

公元2世纪,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开始研究天体的距离,并发现了天体的距离可以用“视差”来测量。

公元3世纪,中国古代天
文学家开始研究天体的大小,并发现了天体的大小可以用“视
直径”来测量。

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开始研究天体
的质量,并发现了天体的质量可以用“视星等”来测量。

公元5世纪,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开始研究天体的运动,并发现了天体的运动可以用“视差变化”来测量。

公元6世纪,中国古
代天文学家开始研究天体的轨道,并发现了天体的轨道可以用“视位移”来测量。

公元7世纪,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开始研究天
体的角动量,并发现了天体的角动量可以用“视角变化”来测量。

公元8世纪,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开始研究天体的角动量变化,并发现了天体的角动量变化可以用“视角变化率”来测量。

公元
9世纪,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开始研究天体的角动量变化率,并
发现了天体的角动量变化率可以用“视角变化率变化率”来测量。

以上就是中国天文学发展历史的简介,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在研究天文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后世的天文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天眼”传奇

“中国天眼”传奇

“中国天眼”传奇作者:季海来源:《少年博览·初中版》2019年第06期7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7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

建国70周年,无数辉煌映现。

我们骄傲,我们自豪;我们幸福,我们感恩!任时光荏苒,华夏儿女初心不忘,砥砺前行!1609年7月,在水城威尼斯的一栋简易楼房里,一个长着络腮胡子的中年男子,用凸透镜、凹透镜和风琴管组装了一架简陋的望远镜。

晚上,他跑到楼顶,用望远镜观察浩瀚的星空,惊喜地发现月球表面竟然分布着高低不平的环形山,这简直太神奇了!激动的他又对望远镜进行了改进,让它能够看得更远更清晰一些。

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他用望远镜观察到了月球山岭、土星光环、木星卫星、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现象,甚至还看到了太阳黑子——这是人类有史以来,首次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太空,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这个人就是伽利略·伽利雷。

伽利略对星空的探索,刷新了当时人们的宇宙观,为天文学的发展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

而在四个世纪之后,在地球的东边,一位叫南仁东的中国科学家带着他的团队,建造了一个全世界口径最大、性能最先进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这个巨型望远镜口径达500米,接收面积相当于30个足球场,被誉为“中国天眼”。

它主要用于寻找脉冲星和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把中国空间测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以至于科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生前忧心忡忡:这么强大的望远镜,会不会招来外星人的关注?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FAST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南仁东。

当国际射电天文学界已经有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脉冲星、类星体和星际有机分子等重大发现时,我国在这一领域仍是空白。

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还不到30米。

所以,在国家天文台工作的南仁东在国际研讨会上,听到科学家关于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的提议时,年近50岁的他兴奋不已:“如果能抓住这个时机,中国的天文学研究就有可能领先国际几十年。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 尽研天象气象地磁地震 慧眼独具通解古历 堪称学贯中西融会古今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  尽研天象气象地磁地震  慧眼独具通解古历  堪称学贯中西融会古今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尽研天象气象地磁地震慧眼独具通解古历堪称学贯中西融会古今作者:王渝生来源:《中国科技教育》2015年第05期王渝生,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技馆研究员、原馆长。

王应伟,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

中国现代天文学、气象学、地磁学开拓者之一。

我国第一份天文刊物《观象丛报》的编辑和撰稿人。

为我国气象、地磁、地震等学科的创建及其观测技术人员的培养作出重要贡献。

晚年完成了一部遍注群历的鸿篇巨著《中国古历通解》,为弘扬祖国传统科学文化作出重要贡献。

王应伟(1877.9.29-1964.2.26),字硕辅,出生于苏州。

童年从师学文,聪颖好学,遍读古籍,尤喜读古算书。

青年时期家境衰落,设私塾糊口。

后外出谋生,在广东潮州一所中学讲授算术。

数年后,略得积蓄,遂赴日本留学,入东京物理学校数学科,以成绩屡获第一蜚声留学界,得补官费。

毕业后由校长推荐至日本东京中央气象台任职,曾任台长,从事气象、地球物理、天文诸学科的观测和研究。

1915年回到祖国。

回国后,1916年在北京中央观象台任磁力科技正,后为气象科科长,建立起地磁和气象观测业务,参与了国内第一批气象和地磁观测人才的培训。

期间,王应伟还在北京师范大学兼课,讲授气象学、天文学等课程。

1922年中国天文学会成立,王应伟是中国天文学会创始人之一。

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北京中央观象台停办,气象及观测中心移至南京。

1929年,应青岛观象台台长蒋丙然邀请,王应伟赴该台任职。

青岛观象台当时设有气象地震科和天文磁力科,王应伟任气象地震科科长,天文磁力科原由高平子主管,后高平子受聘去南京天文研究所筹办紫金山天文台,天文磁力科科长由王应伟兼任。

王应伟同蒋丙然、高平子一道,被称为青岛观象台“三剑客”。

天文磁力科在高平子任职时,曾利用德国人留下的子午仪及测时设备参加国际经度测量,以简陋的设备而得出出色的精度,为观象台建立了国际声誉。

对汪品先事迹称赞

对汪品先事迹称赞

对汪品先事迹称赞
汪品先是中国天文学家中的杰出人物,他是中国现代天文学事业
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科学事业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他为中国科学
界和天文学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诸多领域都有着耀眼的成就,其事迹令人深感钦佩和敬畏。

汪品先在天文学领域的成就是显而易见的,他创立了先进的冷光
干涉测量系统,大大提升了我国天体测量的水平。

他还担任过中国科
学院院士和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主席等重要职务,以扎实的学术背景和
精湛的领导能力推动中国天文学的快速发展。

汪品先为中国天文学的教育和培养人才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曾一手创办中国天文学会和《天文学报》,积极倡导天文科普,带领
一批天文学家开展普及科学知识的工作。

他还亲自指导了许多优秀的
天文学生,为培养优秀的科学家和技术人才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此外,汪品先对于社会责任的担当和奉献精神也是值得称赞的。

他不断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和推动科普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通
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传递出一种崇高的人文精神。

在汪品先身上,我们看到的既有学术研究的高度和执着,也有为
人民服务的认真和承诺。

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只要格物致知,勤奋努力,不断进取,就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要向汪品先学习,牢记科学精神,不断磨炼自己的技能和耐力,
为推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天文学家南仁东个人事迹简介(5篇)

天文学家南仁东个人事迹简介(5篇)

天文学家南仁东个人事迹简介(5篇)天文学家南仁东个人事迹简介篇12021年3月31日,“中国天眼”正式对全球科学界开放。

它是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它首次发现脉冲星是在20XX 年8月22日,那时候南仁东正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里。

而截至2021年3月29日,通过“中国天眼”,我国已发现300余颗脉冲星。

为什么特别说到脉冲星?“脉冲星就像宇宙中的灯塔。

由于它精准的规律性,脉冲星还被认为是宇宙中最精确的时钟。

”南仁东曾这样说。

想象一下,就像你在大海上看到灯塔上的航标灯,航标灯不断地旋转着,一明一灭。

脉冲星自转时发出的光,就像灯塔的光束不断地扫过太空。

当它的光束直射到地球时,就是用射电望远镜能探测到的脉冲星信号。

再想象一下,人类进行深空探测、星际航行,如果飞往火星,或飞出太阳系,甚至飞出银河系,那是无法用地球上的定位系统去导航的。

如果确知分散在宇宙中的很多脉冲星的位置,就可以通过它们来定位和导航。

同理,当人类发射飞船去火星或更遥远的地方,在行程中发回脉冲信号,“中国天眼”就能接收到它的信号,并判断它的位置。

“中国天眼”的功能远不只是寻找脉冲星。

按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权威说法,“中国天眼”的设计综合体现了我国高技术创新能力。

它将在基础研究众多领域,例如在物质深层次结构和规律等方向,提供发现和突破的机遇;它还将推动众多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在20世纪结束的时候,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只有25米。

相比美国350米口径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差距巨大。

时隔16年,“中国天眼”,这个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横空出世,一举挺进到人类探测宇宙奥秘的最前沿。

那么,它是怎样出现的?南仁东就是“中国天眼”的原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

201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南仁东改革先锋称号。

2019年9月17日,南仁东获得“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同年9月,坐落在贵州的“中国天眼”基地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中国天眼之父作文素材

中国天眼之父作文素材

中国天眼之父作文素材中国天眼之父作文素材一2017年9月15日,“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去世。

他曾说,“天眼”如果有一点瑕疵,我们对不起国家,对不起贵州人民。

风雨22载,他为“中国天眼”燃尽生命,成就国之骄傲。

建造一个属于中国的大型射电望远镜,是他,也是所有中国天文学界人士长久以来的梦想。

广阔的视野与崇高的使命感,让他咬定大型射电望远镜不放松。

四处游说,直至国家立项。

可以说,为了建造一个中国的大型射电望远镜,南仁东琢磨了大半辈子,奉献了自己所有的聪明才智。

而让人震撼的是,他的梦想并不是自己的功成名就,而是甘愿做奠基石……为了追寻这份梦想,1994年起,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有的荒山野岭连条小路也没有,当地农民走着都费劲。

在考察洼地时,他差点被山洪冲下山,又跌下悬崖,幸亏被小树挡住了身体。

这样的艰险,在12年的选址中时刻伴随着南仁东。

当身边人都听得目瞪口呆、吓出一身冷汗时,南仁东却对这些艰难一笑而过。

选址最终确定在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后,南仁东又带领团队克服了无数技术难关。

FAST所克服的索网疲劳关键技术,成就了世界上跨度最大、精度最高的索网结构,还成功应用到港珠澳大桥和平塘特大桥等重大工程之中。

2016年9月25日,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在贵州平塘落成启用,南仁东也因此在2017年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颁奖礼上,罹患肺癌、在手术中伤及声带的南仁东先生,用撕哑的声音,描绘着最伟大的事业。

中国天眼中国天眼,一个国家的骄傲,它有着超高的灵敏度和巡天速度。

与美国寻找地外文明研究所的“凤凰”计划相比,中国天眼可将类太阳星巡视目标扩大至少5倍。

随着中国天眼落成,中国射电天文学“黄金期”正在开启,越来越多国际天文学专家加入中国主导的科研项目。

国内外天文爱好者也闻名纷至沓来,平塘知名度也因此提升。

中国天眼的落成启用,掀起平塘天文研学热潮,广大百姓受益于此,对平塘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中国古天文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天文学史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古天文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天文学史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勇任常务副主任 , 北京天文馆王玉 民任 副主任 ,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宁 晓玉任秘 书。中国科 学院基础科 学
局天文处处长郝晋新代 表局领导到会讲话表示祝 贺。席 泽宗 院士发表 了意味深长 的讲话 。他从 《 可 竺 桢 日记》 谈起 , 在西方热烈 争论 中国二十八宿起源的时候 中国竟然没 有学者参加 , 可桢有感 于这一 现 竺
象 , 中国成立初期就呼吁加了, 竺老 在天之灵 也会感 到
欣慰 。席先生重点 强调 了要 加强研究 资料的建设 , 出 目前可做 的具体工 作之一是将 《 可桢 日记》中 提 竺
的天文学 史内容摘 录出来 , 单独 出版 。席先生又建议 中国天文 学史研究 仿照数学史研究 , 研究范 围从 将 中国古代 天文学扩展 到汉字 文化 圈古 天文学研究 , 沿丝绸之路 向西 扩展 , 同阿拉伯和希腊 天文学联 系起
来 。席泽宗 院士最后建议 中心能组织 大家对近年不断 出版 的大 量古籍 中的天文 学史 资料进行 搜集 , 存 入 资料库 。中国科学 院 自然科学史研 究所 所长廖育群 、 北京古 观象 台副台长景海荣分别致 辞 , 中心 的 对 成立表示祝贺 。随后郝晋新宣 布 1 人 组成 的中心学术委员会 , 5 由上海 交通 大学科学史 与科 学哲学 系江
对宋 代 8部历法定朔 的计算精度与现代天文学方法 计算 的结 果进行 比较 , 最大误 差和误差 变化趋势 从 快慢判定 其精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石云里报告的题 目是 “ 回回天 文学史上 的一份 重要文献——元统
《 阳纬度通径》 太 的发现” 介绍了在韩 国发现 的元 统《 阳纬度通 径》 , 太 及其 在 回回天文学 史 中的意义 。
4期


中国天文科学大型装置的研制与应用(一)

中国天文科学大型装置的研制与应用(一)

中国天文科学大型装置的研制与应用(一)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局 【期刊名称】《中国科学院院刊》 【年(卷),期】2009(024)002 【摘 要】天文学是一门以观测为主的科学,是研究宇宙中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形成、结构、活动和演化的科学。它既散发着古老的气息,又沐浴着当代高科技的阳光。从我们的祖先仰望星空的那一刻,到伽利略发明第一台天文望远镜,伴随着接踵而来的各式望远镜的发明以及各种挑战极限的观测技术的产生.宇宙展现给人类的画卷显得越来越壮丽。众所周知,天文观测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传统。

【总页数】7页(P199-203,封3,封4) 【作 者】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局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北京,100012;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局,北京,100864

【正文语种】中 文 【相关文献】 1.中国天文科学大型装置的研制与应用(二)——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 [J],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局 2.中国天文科学大型装置的研制与应用——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J],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 3.中国天文学史研究的一个里程碑--评《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 [J], 孙小淳 4.普及天文科学激发探索精神--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苏州观测站、苏州青少年天文观测站侧记 [J], 余晓 5.矢志不移天文事业 不辱使命奉献青春——记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云南天文台选址组首席科学家刘煜研究员 [J], 田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事记(1982-1992)1982年5月 29 日中国天文学会四届常务理事会二次会议同意中国天文学会下设“天文图书情报小组”,后改为“天文图书情报出版工作委员会”。

1982年6 月我国第一座太阳塔在南京大学天文系建成并通过国家鉴定。

后于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2年7月中国科学院批准在青海德令哈建立亳米波天文观测站(属紫金山天文台),决定与美国ESSCO公司合作研制口径13.7米的毫米波射电望远镜。

1982年8月17日-26 日中国天文学会派出5人代表团参加在希腊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18届大会。

会上正式宣布恢复中国天文学会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的地位。

1982年8月28日苏州青少年天文观测站建立。

1982年11月17日陕西天文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临潼召开。

出席会议代表89人,交流学术论文19篇。

1983年4月1日北京古观象台经修复,重新对外开放。

1983年6月中国科学院日全食观测队赴巴布亚新几内亚观测 6月 11 日的日全食。

1983年6月27日中国天文学会“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张钰哲任主任。

1983年下半年中国天文学会同意,并经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批准由上海天文台主办的《天文学进展》于1983年下半年开始公开发行。

1983年9月-l984年10月我国有13架经典仪器,2架多普勒接收机和1架人卫激光测距仪参加了全球性合作项目——国际地球自转联测(MERIT)。

1983年10月27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秘书长R.WEST应中国天文学会邀请访华。

1983年11月21日-26日国际太阳物理会议在昆明召开,国内代表60余人,外国专家40余人参加了会议。

1984年5月21日-26日中日天文会议“恒星活动和观测技术报告会”在北京召开。

1984年l0月1日-5日中国天文学会派代表团参加在日本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三次亚太地区天文会议。

1984 年10月18日-20日北京天文台密云米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通过院级鉴定。

后于1985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84年11月北京天文台怀柔太阳观测站建成。

1985年紫金山天文台、中科院各人卫观测台站与解放军测绘研究所等十个单位共同完成卫星动力测地项目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l985年3月16日安徽天文学会在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召开成立大会。

1985年5月5日-20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主席 R.HANBURY—BROWN应中国天文学会邀请访问我国。

1985年6月25日-28日中国科学院天文情报网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

1985年7月6日南京市青少年天文爱好者协会在南京市第一中学成立。

1985年7月16日中国天文学会青年天文工作者联谊会在陕西临潼成立。

1985年10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天文委员会,王绶琯任第一任主任委员。

1985年11月7日-13日中美双星学术讨论会“双星的重要观测和理论模型”在北京召开。

美国等国的20名天文学家和25名中国天文学家出席了会议。

1985年11月19日-28日中国天文学会派代表团参加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19届大会。

1985年12月22日-28日中国天文学会第五次(累计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举行。

会议代表136人,选举产生了第五届理事会,王绶琯任理事长。

1986年1月4日中国天文学家赴南极作首次天文考察。

1986年2月天文专业傅士后流动站在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天文台建立。

1985年-1986年中国组织了全国性的国际哈雷彗星联测(ZHW),大部分天文机构和天文爱好者团体参加了各种观测,包括中国科学院组团分赴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进行观测,全国青少年天文爱好者赴海南三亚市进行哈雷彗星回归观测。

1986年5月26日-30 日IAU第125次专题讨论会“中子星的起源和演化”在南京召开。

60多名中国和约40名外国天文学家出席了会议。

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主席 A.BLAAUW来宁参加了会议。

会后顺访了各天文单位。

1986年6月陕西天文台长波授时台接受国家鉴定。

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6年7月21日中国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学部委员、紫金山天文台名誉台长张钰哲因病在南京逝世。

1986年8月3日-17 日“第十四届国际青年天文学家讲习班”在北京大学举行。

中外教员20名,中外学生52名。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124次专题讨论会“国际观测宇宙学讨论会”在北京召开。

23个国家的学者参加了会议,其中国内 79名,国外131名。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秘书长 J.P.SWINGS 参加了会议,会前及会后顺访了北京、西安和南京的天文单位。

1986年10月11日苏州青少年天文爱好者协会成立。

1986年10月16日-11月7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主席 J.SAHADE来华访问。

1986年12月11日-14日北京天文台与南京天文仪器厂等合作研制的太阳磁场望远镜通过院级鉴定。

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7年紫金山天文台青海毫米波观测站建成。

1987年 5月世界实验室所属中国高技术中心第四分中心——天文及天体物理分中心成立,该中心挂靠南京大学天文系。

1987年5月15日武汉市青少年天文爱好者协会成立。

1987年8月中国天文学会五届理事会理事长王绶琯当选为“国际科学联合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委员。

1987年8月17日-8月28日“第一届郭守敬天体物理暑期讨论班(星系形成和动力学)”在安徽屯溪市召开。

参加人数外方12人,中方90人。

1987年9月 1日由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天文学会等9个学术团体联合举行的“纪念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三百周年大会”在北京科学会堂隆重举行。

1987年9月23日我国科技人员和天文爱好者云集安阳、南通等地观测日环食。

1987年9月29日-10月3日“中日星系讨论会”在承德举行。

参加会议代表41人。

1987年9月国务院批准公布《天文学名词》(1987)。

1987年10月4日-9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四次亚洲一太平洋地区会议”在北京举行。

出席会议的有21个国家的193位天文学家。

1987年11月24日乌鲁木齐人卫观测站改名为乌鲁木齐天文站。

1987年11月30日中国天文学会、北京天文馆和北京天文学会在北京古观象台召开“高鲁先生诞生110周年”纪念会。

100多人参加了会议。

1988年1月23日中国天文学会进行第二次会员普查登记。

注册会员1833名。

1988年3月3日河南省天文小组在郑州大学成立。

中国科学院天文考察团赴菲律宾进行 3月18日日全食观测和天文考察。

1988年3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天文学文献情报网和北京天文台主办的《中国天文学文摘》公开发行。

1988年 6月27日-7月11日“第二届郭守敬天体物理暑期讨论班(粒子物理和宇宙学)”在南京大学召开。

1988年7月21日美国青年学生访华团(天文分团约50人)来访。

并与中国青少年天文爱好者一起参加了天文夏令营。

1988年8月2日-13日中国天文学会派代表团出席在美国巴尔的摩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0届大会。

会上叶叔华被选为国际天文联合会副主席。

1988年11月14日-19日“第三届郭守敬天体物理讲习班(类星体与活动星系核)”在苏州召开。

参加会议代表中方80人,外方4人。

1988年11月 19 日中国天文学会和其他十多个全国性学会在福建同安联合召开“纪念苏颂首创水运仪象台900周年大会”。

1988年12月1日南京天文仪器厂与北京天文台合作研制的 1.26米红外望远镜通过院级鉴定。

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年12月 3 日长春天文小组在长春成立。

1989年1 月 8 日上海天文台甚长基线系统通过院级鉴定。

并于1991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1990年十大成果”之一。

1989年3月8日-12 日中国天文学会第六次(累计第十三届)代表大会在苏州市召开。

出席大会代表156人,选举产生了第六届理事会。

李启斌任理事长。

会上颁发首次“优秀天文基础服务奖”。

会上选王绥琯、叶叔华、龚树模为名誉理事长。

1989 年4月17日-19日世界数据中心中国中心天文学科中心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

总部挂靠在北京天文台。

李启斌任主任。

1989年5月14日-19日“URSI/IAU国际射电天文宁静度会议”在北京召开。

出席会议代表国外36名,国内 40名。

1989年7月国家专业实验室—天文资料分析与计算物理实验室在南京大学天文系成立。

l989年8 月19日中国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上海天文台名誉台长李珩在上海病逝。

1989年11月13日2.16米望远镜落成揭幕式在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举行。

1989年11月26日上海天文台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进行了院级鉴定。

此望远镜被评为“中国科学院1989年十大成果”之一。

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0年5月8日张衡纪念碑落成典礼在河南南阳举行。

1990年7月国际日地资料快速交换及服务组织(IUWDS)的指导委员会接受我国参加该组织,称为RWC—BEIJING。

1990年7月14日-21日中国天文学会组团参加了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五届亚太地区天文会议。

l990年9月15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上海天文台、云南天文台光学天文联合开放实验室成立。

王绶琯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启斌任实验室主任。

l990年9月15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北京天文台射电天文联合开放实验室成立。

叶叔华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童傅任实验室主任。

1990年10月19日-23日“第三次中国科学院一德国马普学会高能天体物理讨论会”在安徽太平县召开。

50名中国天文学家,15名德国、美国和苏联天文学家参加会议。

l990年 10月中日恒星形成区讨论会在黄山召开。

约60名中国、日本和南朝鲜天文学家出席了会议。

1991年2月2日中国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天文馆名誉馆长陈遵妫在北京病逝。

1991年3月3日-12日第一次“中日太阳物理讨论会”在云南昆明召开。

38名中国天文学家,12名日本天文学家出席了会议。

1991年 5月《汉英天文学词汇》出版。

共收词目13400条。

l991年 6月29日-7 月3日“超新星和超新星遗迹专题讨论会”在北京召开。

30名中国天文学家,4名美国、荷兰天文学家参加了讨论会。

1991年7月中国青少年日食观测团赴夏威夷观测 7月 11 日日全食。

中国科学院组团赴墨西哥观测 7月 11 日日全食。

1991年7月23 日-8月1日中国天文学会组团参加在阿根廷举办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 21届大会。

1991年8月31日“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及应用”列为首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叶叔华被任命为该项目首席科学家。

l991年9月7日“第四次郭守敬天体物理讲习班(宇宙背景辐射和早期宇宙)”在合肥召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