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的术语

合集下载

声韵学知识点

声韵学知识点

声韵学知识点
声韵学,又称为音韵学,是研究语音及其变化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声韵学知识点:
1.声母:指汉语拼音中的辅音部分,共有21个声母,包括b、p、m、f、d、t、n、l等。

声母是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音特征和变化对整个音节产生影响。

2.韵母:指汉语拼音中的元音部分,共有24个韵母,包括a、o、e、i、u等。

韵母是汉
语语音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其发音特征和变化直接影响到整个音节的音色和音调。

3.声调:指汉语中特有的音节高低变化现象,共有4个声调,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
声。

声调的变化是汉语语音中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其变化规律和方式对整个音节的音调和含义产生影响。

4.音节:指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组成的语音单位,是汉语中最基本的语音单位。

音节的构成方式和变化规律是汉语语音研究的重点之一。

5.音变:指在连续的语音流中,由于发音环境、发音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语音发生变化的
现象。

音变是语音变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变化规律和方式对语音理解和语音生成产生影响。

6.方言:指不同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变体。

方言研究是语音研究的重
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有助于了解语音变化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总之,声韵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语音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了解声母、韵母、声调、音节、音变和方言等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音韵学音韵学=声韵学、音韵、声韵、等韵学、等韵、声母、零声母、声类、声纽、双声、七音、五音、牙音、舌音、齿音、喉音、唇音、重唇音、轻唇音、舌上音、舌头音、齿头音、正齿音、半舌音、半齿音、清浊、全清、全浊、次清、次浊、字母、三十六字母、韵母、韵类、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附声韵、不附声韵、等呼、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洪音、细音、韵头、韵腹、韵尾、介音、阴声、阳声、对转、旁转、四声、平声、仄声、平仄、阴调、阳调、直音、读为、读曰、读若、读如、拼音、反切、音和、类隔、重纽、内外转、内转、外转古音、今音、叶音(叶韵)、韵书、韵部、韵目、平水韵、十三辙、韵摄、等韵图、吴音。

“今音学”是以《切韵》(《广韵》)系韵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可以包括北宋)的语音系统的;“古音学”是对“今音学”来说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而以《诗经》韵味主要的根据,并且结合形声字、假借字等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如现存最早的等韵图《韵镜》、《七音略》)作为研究对象,最初是分析韵书中的反切,基本上就是分析《切韵》系韵书的反切所反映的语音系统的。

后来音韵学家又用它来研究、分析、描写近代的语音系统。

到了清代,古音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

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语音学。

本声:是指保存在《广韵》中的上古音,从上古到《广韵》读音一样,古本有之。

变声:是指古无此纽,后经演变分化才有此纽。

阴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又把古韵分为三类:无韵尾的韵和以元音收尾的韵合为一类,叫做“阴声韵”。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叫做“阳声韵”。

古音[,m]、[,n]、[,?]三类。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叫做“入声韵”。

(这里的“阴声韵”、“阳声韵”的区别完全是从韵尾着眼的,跟声调的分阴、阳毫无关系。

入声——声调、韵母——是和鼻音韵尾〔阳声韵〕相配的,即?,k、n,t、m,p) 、北音学:是以研究《中原音韵》系统韵书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中原音韵》一系韵书所反映的近代北方话的语音。

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一、音韵学
1、发展历史:
①上古音:
指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古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古音学;
②中古音:
指隋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今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今音学;
③近古音:
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
“公,古红切”,“红,户公切”。“公”、“红”互作反切下字,所以,“公”、“红”属同一韵类,这是互用。
“东,德红切”,“红,户公切”。“红”作“东”的反切下字,“公”作“红”的反切下字,所以,“东”、“红”、“公”三者属同一韵类,这是递用。
▲韵母基本原理之二:
“反切上字同类,反切下字必不同类。”如:
15、清人陈澧在《切韵考》中,运用系联法分析归纳了《广韵》的声、韵系统。
▲声母基本原理:
“切语上字与所切之字为双声,则切语上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声必同类。”如:
“冬,都宗切、“当、都郎切”。“冬”、“当”都用“都”作反切上字,所以,“冬”“当”声母同类,这是同用。
“当,都郎切”、“都,当孤切”。“当”、“都”互作反切上字,所以,“当”、“都”声母同类,这是互用。
11、韵摄:
韵摄是中古以后等韵学的一个概念。同韵摄的韵,韵腹、韵尾相同或相近。
12、按韵尾进行分类,可以把韵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①阴声韵:
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母。如“妈[ma]”、“来[lai]”。
②xx声韵:
以鼻音[m]、[n]、[η]收尾的韵母。如“人”、“民”。
③入声韵:
以塞音[p]、[t]、[k]收尾的韵母。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但在某些方言中还保存着。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整理第一章:绪论1、音韵学:分析研究汉字字音及其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

它是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的,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

音韵之学细分为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后来又增加北音学,即近代语音学。

2、小学: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

这个名称起源很早,最初“小学”即最基础的学问,与今含义没有多大差别;到了汉代开始把研究文字的学问叫“小学”,文字研究包括字音、字形、字义;而至晚到唐宋时,“小学”又细分为三个门类:文字之学、训诂之学、音韵之学;再经过元明清,我国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又有很大发展,清人编《小学考》,把“小学”分为四类,文字、声韵、训诂、音义。

3、古音学:与“今音学”相对,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4、今音学:又称“广韵学”,以《切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5、等韵学: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最初分析韵书中反切,即韵书语音(声、韵、调)系统。

唐宋金元时期只称“切韵之学”或“切韵法”,明初以后,才叫“等韵”(《七音略》、《韵镜》)。

到清代,音韵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所以等韵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言学/中国特有的传统的语音学6、北音学:以元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建立一门“近代语音学”(“北音学”)。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础知识1、反切:“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

反切上字(如“当”)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如“孤”)也简称为切下字,“都”则称为被切字。

约在东汉的后期九创造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

“反切”早期不用“切”字,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自唐代宗大历以后,因为唐朝统治者害怕老百姓起来造反,忌讳这个“反”字,才将“反”字改为“切”字。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走:本义:跑。

会意字。

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象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

因此,古文中“走”的意思多为“跑”。

兵本义:兵器,武器。

以本义为中心,直接而并列地引申出几个词义。

“兵”以本义为中心,直接引申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

《资治通鉴·吴纪》:“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

”苏询《六国论》:“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以本义为中心,直接引申出与兵器有关的事——“军事”、“战争”。

宋代三十六字母大致如下:重唇音:帮滂并明正齿音:照穿床审禅轻唇音:非敷奉微牙音:见溪群疑舌头音:端透定泥喉音:影晓匣喻舌上音:知彻澄娘半舌音:来齿头音:精清从心邪半齿音:日反切起源汉语本来的注音方式是读如某字(直音法),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其声明学为汉语引入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

另据考证,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

”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

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隋唐的反切是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系统的基本资料,是汉语音韵学的基础之一。

据历史学家范文澜研究,音韵学开始于东汉末年,当时某些儒生受梵文拼音字理的启示,创反切法来注字音.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一般认孙炎为反切的创始人。

唐代时,僧人守温取汉字为三十六声母,宋人又以韵书的韵母字作为韵母。

反切法益为精密,成为最通行的注音法。

音义书解释中国汉字字音和字义的书。

古人为通读某一部书而摘举其中的单字或单词而注出其读音和字义,这是中国古书中特有的一种体制。

根据记载,汉魏之际,就有了这种书。

三国魏孙炎曾作《尔雅音义》,晋宋以后作“音义”的已增多。

一部书因师承不同,可以有几家为之作音,或兼释义。

有的还照顾到字的正误。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韵学名词解释整理⾳韵学名词整理第⼀章:绪论1、⾳韵学:分析研究汉字字⾳及其历史演变的⼀门学科。

它是专门研究汉语的语⾳系统的,属于历史语⾳学范畴。

⾳韵之学细分为今⾳学、古⾳学、等韵学,后来⼜增加北⾳学,即近代语⾳学。

2、⼩学:中国古代研究语⾔⽂字的学问。

这个名称起源很早,最初“⼩学”即最基础的学问,与今含义没有多⼤差别;到了汉代开始把研究⽂字的学问叫“⼩学”,⽂字研究包括字⾳、字形、字义;⽽⾄晚到唐宋时,“⼩学”⼜细分为三个门类:⽂字之学、训诂之学、⾳韵之学;再经过元明清,我国的⽂字、⾳韵、训诂之学⼜有很⼤发展,清⼈编《⼩学考》,把“⼩学”分为四类,⽂字、声韵、训诂、⾳义。

3、古⾳学:与“今⾳学”相对,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以《诗经》⽤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系统的⾳韵学部门。

4、今⾳学:⼜称“⼴韵学”,以《切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系统的⾳韵学部门。

5、等韵学: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最初分析韵书中反切,即韵书语⾳(声、韵、调)系统。

唐宋⾦元时期只称“切韵之学”或“切韵法”,明初以后,才叫“等韵”(《七⾳略》、《韵镜》)。

到清代,⾳韵学家⼜利⽤等韵去研究古韵,所以等韵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学/中国特有的传统的语⾳学6、北⾳学:以元代《中原⾳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的等韵图为对象,建⽴⼀门“近代语⾳学”(“北⾳学”)。

第⼆章:⾳韵学的基础知识1、反切:“反切”是⼀种注⾳⽅法,它是⽤两个汉字注出另⼀个汉字的读⾳,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结构的分析。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

反切上字(如“当”)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如“孤”)也简称为切下字,“都”则称为被切字。

约在东汉的后期九创造了反切这种注⾳⽅法。

“反切”早期不⽤“切”字,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唐代宗⼤历以后,因为唐朝统治者害怕⽼百姓起来造反,忌讳这个“反”字,才将“反”字改为“切”字。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是研究语音的科学,它主要关注的是语音的发音和听觉特征。

在音韵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了解。

1. 音素:音素是语言中最小的语音单位,它可以通过改变一个音素来
改变一个单词的意思。

例如,在英语中,“b”和“p”是两个不同的
音素,因为它们可以用来区分两个单词,如“bat”和“pat”。

2. 音位:音位是一组具有相似发音特征的音素。

在某些语言中,两个
不同的音素可能被视为同一种音位,因为它们在发音上非常相似。

3. 声母和韵母:声母指的是一个单词开头的辅音或辅音组合,而韵母
则指单词末尾的元音或元音组合。

例如,在汉语中,“b”是一个声母,“a”是一个韵母。

4. 共振峰:共振峰指声道内共振频率最高处形成的峰值。

这些频率会
受到口腔、喉部和鼻腔等器官大小和形状等因素影响。

5. 声调:声调指说话时声音的升降变化。

在一些语言中,声调可以改
变一个单词的意思。

例如,在汉语中,“ma”可以表示“妈妈”、“麻烦”、“马”等不同的意思,这取决于它的声调。

6. 音位把握:音位把握是指说话者能够准确地发出某个语言中所有音
位的能力。

这对于学习外语或方言非常重要。

7. 声韵规律:声韵规律指的是不同的音素在组合成单词时所遵循的一
些规则。

例如,在汉语中,一个单词不能以两个辅音开头,因此“bba”这样的组合是不合法的。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音韵学名词解释,它们在研究和理解语音方面都非
常重要。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音韵学音韵学=声韵学、音韵、声韵、等韵学、等韵、声母、零声母、声类、声纽、双声、七音、五音、牙音、舌音、齿音、喉音、唇音、重唇音、轻唇音、舌上音、舌头音、齿头音、正齿音、半舌音、半齿音、清浊、全清、全浊、次清、次浊、字母、三十六字母、韵母、韵类、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附声韵、不附声韵、等呼、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洪音、细音、韵头、韵腹、韵尾、介音、阴声、阳声、对转、旁转、四声、平声、仄声、平仄、阴调、阳调、直音、读为、读曰、读若、读如、拼音、反切、音和、类隔、重纽、内外转、内转、外转古音、今音、叶音(叶韵)、韵书、韵部、韵目、平水韵、十三辙、韵摄、等韵图、吴音。

“今音学”是以《切韵》(《广韵》)系韵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可以包括北宋)的语音系统的;“古音学”是对“今音学”来说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而以《诗经》韵味主要的根据,并且结合形声字、假借字等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如现存最早的等韵图《韵镜》、《七音略》)作为研究对象,最初是分析韵书中的反切,基本上就是分析《切韵》系韵书的反切所反映的语音系统的。

后来音韵学家又用它来研究、分析、描写近代的语音系统。

到了清代,古音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

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语音学。

本声:是指保存在《广韵》中的上古音,从上古到《广韵》读音一样,古本有之。

变声:是指古无此纽,后经演变分化才有此纽。

阴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又把古韵分为三类:无韵尾的韵和以元音收尾的韵合为一类,叫做“阴声韵”。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叫做“阳声韵”。

古音[,m]、[,n]、[,?]三类。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叫做“入声韵”。

(这里的“阴声韵”、“阳声韵”的区别完全是从韵尾着眼的,跟声调的分阴、阳毫无关系。

入声——声调、韵母——是和鼻音韵尾〔阳声韵〕相配的,即?,k、n,t、m,p) 、北音学:是以研究《中原音韵》系统韵书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中原音韵》一系韵书所反映的近代北方话的语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