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课件:专题七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专题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件 人民版必修2

(zhèngcè)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利益,故 A项不正确。B项与A项
是相反的两种结论。所以B项叙述是正确的。C、D两项不是材
栏
料反映的问题。
目
链
接
答案: B
第二十三页,共27页。
课堂
导 学 2.战时共产主义(gòngchǎnzhǔyì)政策与新 经济政策的比较
背景
目的
内容
效果
战 时 共 产 主 义 政 策
(1)从特点看,战时共产主义(gòngchǎnzhǔyì)政策是苏
俄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
有军事性与共产主义(gòngchǎnzhǔyì)特点的非常政策,是超越
栏
生产力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措施。
目
链
接
(2)从经济作用看,战时共产主义(gòngchǎnzhǔyì)政策的实
施,对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确保国内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
动叛乱。
资产阶级
第八页,共27页。
基础
预览
(4)帝国主义干涉者与苏联境内反革命势力勾结,疯狂进攻新 生的苏维埃政权,长达三年的国内战争开始,政治、经济形势严 重恶化。
2. 内容。
栏 目
(1)农业:实行_____粮___收__集制(,sh将ōu农jí)民除________余、_口__粮__(_k_ǒ_ulián链接g)
要作用。
第二十页,共27页。
课堂
导学
(3)从消极作用看,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
水平,不是(bù shi)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栏
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得不到人
目 链
接
民的理解和支持,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件人民版必修2

教材整理 2 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1.经济危机 (1)原因 ①战争破坏: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破坏了苏俄经济。 ②自然灾害:1920—1921 年苏俄发生大旱灾,导致粮食、原料和能源的缺 乏。 ③政策因素: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引起工人、农民、士兵等强烈的不满。 (2)表现 ①粮食产量急剧下降,许多人死于饥饿。 ②大批工厂无法开工,无产阶级队伍涣散。
3.内容 (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 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 纳税后剩余的 所有粮食。 (2)工业 ①改变 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 ②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 行国家资本主义。 ③将部分国有企业以 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4)分配: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 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2.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 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 实物配给制。 (4)强制劳动: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3.特点 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4.评价 (1)积极方面: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全国人力、物力, 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 苏维埃政权站稳了脚跟。 (2)消极方面: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如强行征粮,遭到 广大农民 的反对。
阶
阶
段
段
一
三
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学
阶 段 二
业 分 层 测
评
1.重点: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的背景。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
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 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
容。 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件(共36张PPT)

材料反映了苏维
材料二 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埃食政、权峻面的燃形临料势着怎?和样原严 料 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
领到1/8磅面包。①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②苏俄境内的
反革命叛乱;③经济情况极为糟糕。
材料三 1918年5月,五万多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协约国
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 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 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 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列宁:《论粮食税》
成效:适应战时所需,保
材料五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 证战争胜利,巩固了政权。
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
弊端:许多措施超出战时 需要的限度,触犯了广大农民
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 和工人的利益,遭到反对。
——苏俄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
假如你是当时的苏俄领导人,面对严峻的考验你会怎么办?
提示从当时苏联所面临的形势和国情出发考虑
列宁决定: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祖国母亲在号召
你参加红军了吗?
1918年9月,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 的口号下,苏维埃共和国把各项工作都转入战时轨道。
材料四 ……我们当时不这样 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 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 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 “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
却属于你们。”
效如何?有何弊端?
苏俄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三年艰苦的内 战结束了,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是否依 然适应苏俄的发展? 它是否像当时许多 苏俄领导人所期望 的那样,成为苏俄 直接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有效途径呢? 请大家阅读以下材 料: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课件PPT

积极性,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习探究区
(2)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答案 根源: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习探究区
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1.经济危机:四年的 世界大战 和三年的 国内 战争,使 1920年时的苏俄满目疮痍。工农业产量大幅度下降。 2.政治危机:1921年2月,刚刚穿上军装的水兵发动 叛乱 。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
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A )
A.余粮收集制
B.企业国有政策
C.粮食税
D.义务劳动制
解析 从材料中的“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可知该战士说
的是余粮收集制。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反馈训练区
12345
3.“这可能被认为是奇谈,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
主义的帮手吗?但这丝毫也不是奇谈,而是经济上完
全无可争辩的事实。”最先“使奇谈变为事实”的政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习探究区
深化探究
探究点1 政治危机
材料 下图显示出,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各地爆发了 农民群众反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抗议活动,甚至发生 了农民暴动。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习探究区
据此说明当时苏俄面临什么问题?分析导致这一问题 的原因。 答案 (1)问题:说明当时苏俄国内各阶层不满情绪非 常严重,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2)原因:由于受战争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加上 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出现了严重的经济 危机。经济危机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反馈训练区
反馈训练区
12345
解析 根据题中材料,强行征用剩余农产品,可 判断它可能是余粮收集制,故A项正确。 答案 A
2019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件人民版必修2

思维点拨 (1) (2)
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
主题 1.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史料
新经济政策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直接实
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 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 法上去。”——《苏联兴亡史》 [史料解读] 史料说明苏俄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实践失败了, 开始采用新的政策。
3. 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斯大林模式弊端越来越明显。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都曾进行了改 革,但他们的改革都没有冲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苏联存在的严重问题。
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学习目标
内容索引基础认知学习 Nhomakorabea考深化探究
巩固练习
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原因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 (2)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标志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 集制的报告》。
3.内容
粮食税
国家资本主义 自由贸易
按劳取酬
仅供学习交流!!!
4.影响 (1)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国家实现 工业化 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 (2)巩固了工农联盟,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 的一条苏俄向 社会主义 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 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时空坐标
主要线索 1. 十月革命后,为摆脱内忧外患的局面,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 会主义过渡,结果失败了。苏俄随后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 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 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其影响非常深远。
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
主题 1.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史料
新经济政策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直接实
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 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 法上去。”——《苏联兴亡史》 [史料解读] 史料说明苏俄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实践失败了, 开始采用新的政策。
3. 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斯大林模式弊端越来越明显。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都曾进行了改 革,但他们的改革都没有冲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苏联存在的严重问题。
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学习目标
内容索引基础认知学习 Nhomakorabea考深化探究
巩固练习
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原因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 (2)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标志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 集制的报告》。
3.内容
粮食税
国家资本主义 自由贸易
按劳取酬
仅供学习交流!!!
4.影响 (1)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国家实现 工业化 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 (2)巩固了工农联盟,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 的一条苏俄向 社会主义 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 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时空坐标
主要线索 1. 十月革命后,为摆脱内忧外患的局面,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 会主义过渡,结果失败了。苏俄随后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 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 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其影响非常深远。
高中历史 7.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件 人民版必修2

提示:①为粉碎国内外敌人进攻,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并直
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苏维埃政府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当
时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它集中了全国
的财力、物力 ,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进攻 ,保卫了新生的苏维 埃政权。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的需要 , 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方式管理经 济,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共 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弊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广大农民的 反对。
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1.经济危机: 国内战争 、大旱灾使粮食产量急 (1)原因: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_________ 剧下降。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大批工厂无法开工,生活必需品得不 到保障,饥饿、死亡、物品缺乏。
2.政治危机:
目标导航 识记 理解 运用 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及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及作用;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 作用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知识点一
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及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胜利,在俄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 布列斯特和约 》,苏俄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同德国签订了《_____________ (2)外患:帝国主义与苏俄境内的反革命势力勾结向苏俄进攻,企 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实物配给制 。 (3)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___________
(4)劳动: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军事性______________
4.评价:
(1)作用:它适应了战时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
高中历史 专题七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同步教学课件 人民版必修2

代替余粮收集制, 的生产积极性, 采取租让制和租 使苏俄经济很快 借制的形式,实 走出困境,得以 行国家资本主义; 顺利恢复,从而 允许商品买卖, 为实现工业化打 实行自由贸易; 下了一个坚实的 废除平均主义的 基础,工农联盟 实物配给制,实 得到巩固,从而 行按劳取酬的工 巩固了苏维埃政
资制
权
第十九页,共27页。
(1)军事(jūnshì)性 战时 苏维 埃
第七页,共27页。
应用思考(sīkǎo):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 “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 “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 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 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 地……”
答案:B
第二十三页,共27页。
3.下列关于苏俄新经济(jīngjì)政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为克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引发的危机 B.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有利于国民经济(jīngjì)的恢复 D.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解析:本题是识记性的是非(shìfēi)选择题,比较全面地考 查新经济政策的原因、内容和作用,容易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混淆,并且是要找出错误的表述。
基础上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liánm自éng愿),简称平苏等联。
(2)1924年,苏维埃“二大”通过苏联第一部________,把苏维
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liánméng)以________形式确定下宪来法。 法律 (fǎlǜ)
第十三页,共27页。
应用(yìngyòng)思考:苏俄为什么要实施新经济政策?新 经济政策“新”在何处?如何评价?
(1)余粮收集制 口粮 种子粮 (2)收归国有 (3)自由贸易 实物 (4)劳动义务(yì页。
高中历史 7.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学课件 人民版必修2

策转变的必要性。
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归纳为“一适应、两非常、四内容”
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巧思妙记
苏俄社会势严峻,七年战争民贫困。 社会经济濒崩溃,天灾人祸民饥馑。
战时政策非时宜,经济恶化步步深。
农民暴动局不稳,水兵暴动在喀城。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新经济政策归纳为“一适应、两允许、两巩固”
请思考:列宁所说的“这种政策”是指哪一政策?以列宁为首的布尔 什维克党是怎样改变“这种政策”的?
课程标准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课标解读
1 .通过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了解俄国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 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2.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
【体验 1】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 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 商品生产和货币。”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的最大 不同是 ( )。
(2)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3)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 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实质:新经济政策“新”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发展资本主义,在一定 程度上恢复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作用,来巩固工农联盟,实现 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是从理论和实 践上的创新和与时俱进。 3.作用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课时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1920 年底,列宁接见来访的农民时,针对当 时苏俄实行的经济政策,一位农民说:“土地属于 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 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列宁亲自 记录了他们的意见,坚定地说:“这种政策我们一 定会改变!”
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归纳为“一适应、两非常、四内容”
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巧思妙记
苏俄社会势严峻,七年战争民贫困。 社会经济濒崩溃,天灾人祸民饥馑。
战时政策非时宜,经济恶化步步深。
农民暴动局不稳,水兵暴动在喀城。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新经济政策归纳为“一适应、两允许、两巩固”
请思考:列宁所说的“这种政策”是指哪一政策?以列宁为首的布尔 什维克党是怎样改变“这种政策”的?
课程标准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课标解读
1 .通过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了解俄国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 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2.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
【体验 1】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 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 商品生产和货币。”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的最大 不同是 ( )。
(2)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3)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 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实质:新经济政策“新”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发展资本主义,在一定 程度上恢复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作用,来巩固工农联盟,实现 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是从理论和实 践上的创新和与时俱进。 3.作用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课时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1920 年底,列宁接见来访的农民时,针对当 时苏俄实行的经济政策,一位农民说:“土地属于 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 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列宁亲自 记录了他们的意见,坚定地说:“这种政策我们一 定会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学案栏目开关
本学案栏目开关
学案 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课标要求]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 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本学案栏目开关
【自学要求】 阅读教材,思考下列基本问题: 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面临怎样的形势?是如何克服的? 2.1920 年,苏俄发生了多起游行示威运动,参加者多为农民,
本学案栏目开关
[重点精讲]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大特征, 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1)“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具有“战时”特征,如果在和平年代执行这样的政策是不可 想象的。 (2)“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具有“共产主义”特 征,因为这些措施全面否定了私有制、市场和价值规律。
本学案栏目开关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3.内容:(1)农业方面:实行 余粮 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
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2)工业方面:不论 企业大小,一律收归 国有 ,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3) 产品分配方面:国家取消了自由贸易 ,实行实物配给制。 (4)劳动方面: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提出“ 不劳动者不 得食 ”的口号。 【自学帮助】
也有士兵,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什么是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在何
处? 4.新经济政策有何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本学案栏目开关
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1.背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协约国帝国主义与苏俄境内的
反革命势力勾结向苏俄进攻,企图扼杀苏维埃政权,苏维埃 政权面临危急。 【自学帮助】 1.“资料卡片”《布列斯特和约》解读: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 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和破坏,人民痛恨战争,渴望和平, 而且当时苏联红军刚刚组建,无力抗击德军的进攻。为了巩 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必须迅速退出帝国主义战争。苏维埃 政府不得不单独与德国进行谈判并忍痛签订和约。德国提出 的条件是苛刻的,和约使苏俄丧失了大片土地和赔款,但使 苏俄得以退出帝国主义战争,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
5.作用:它适应了战时需要,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 起来,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6.弊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广大农民 的反对。
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1.经济危机:四年的 世界大战 和三年的 国内 战争,使 1920
年时的苏俄满目疮痍。工农业产量大幅度下降。 2.政治危机:1921 年 2 月,刚刚穿上军装的水兵发动 叛乱 。
本学案栏目开关
探究主题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知识主线
情境材料一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狠的野兽齐向我 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苏俄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
本学案栏目开关
探究思考 (1)诗中的“野兽”和“暴徒”分别指的是什么?
本学案栏目开关
③产品分配方面:取消自由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 一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 ④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 点,在战胜敌人,巩固新生政权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它违 背客观经济规律,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遭到广大人民的强烈 反对,最终失败。
答案 分别指帝国主义干预和国内反革命势力。
(2)为了赶走“野兽”和“暴徒”,苏俄采取了什么对策?其 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答案 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①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 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后来征集对象扩大到肉类、马铃薯 等各种农产品。 ②工业方面:不论企业大小,一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答案 根源: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历史认识] 正确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使苏维埃政 权在严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财力和 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 (2)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 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发展生产力的政策,直接向社 会主义过渡的尝试是失败的。
2.课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叫军 事共产主义政策。理解这一政策要紧紧抓住“战时”这个特 定的历史条件,一方面是出于战争的需要,能解决军事斗争
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它仅仅适用于战争环境,一旦战争 结束,它也就过时了。
本学案栏目开关
4.性质: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 施。
本学案栏目开关
情境材料二 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 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 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探究思考 (1)“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引发了什么 后果?
答案 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或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 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后果:挫伤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引发了 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本学案栏目开关
3.意义 (1)经济上: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 快走出了困境,为实现 工业化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政治上:它巩固了 工农联盟 ,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 (3)理论上: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 出发,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丰 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 工业 核算,实行 国家资本主义
商业 分配制度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实行按劳取酬的 工资制
本学案栏目开关
【自学帮助】 3.插图《实行新经济政策后……农民在踊跃交纳粮食税》解读:
本图说明了当时的农民用实际行动响应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也说明了新经济政策的可行性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作用。
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
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背景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
(2)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本学案栏目开关
2.实施
(1)标志:1921 年俄共(布)十大的召开。
(2)内容 农业
以固定的 粮食税 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 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本学案栏目开关
学案 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课标要求]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 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本学案栏目开关
【自学要求】 阅读教材,思考下列基本问题: 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面临怎样的形势?是如何克服的? 2.1920 年,苏俄发生了多起游行示威运动,参加者多为农民,
本学案栏目开关
[重点精讲]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大特征, 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1)“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具有“战时”特征,如果在和平年代执行这样的政策是不可 想象的。 (2)“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具有“共产主义”特 征,因为这些措施全面否定了私有制、市场和价值规律。
本学案栏目开关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3.内容:(1)农业方面:实行 余粮 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
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2)工业方面:不论 企业大小,一律收归 国有 ,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3) 产品分配方面:国家取消了自由贸易 ,实行实物配给制。 (4)劳动方面: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提出“ 不劳动者不 得食 ”的口号。 【自学帮助】
也有士兵,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什么是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在何
处? 4.新经济政策有何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本学案栏目开关
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1.背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协约国帝国主义与苏俄境内的
反革命势力勾结向苏俄进攻,企图扼杀苏维埃政权,苏维埃 政权面临危急。 【自学帮助】 1.“资料卡片”《布列斯特和约》解读: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 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和破坏,人民痛恨战争,渴望和平, 而且当时苏联红军刚刚组建,无力抗击德军的进攻。为了巩 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必须迅速退出帝国主义战争。苏维埃 政府不得不单独与德国进行谈判并忍痛签订和约。德国提出 的条件是苛刻的,和约使苏俄丧失了大片土地和赔款,但使 苏俄得以退出帝国主义战争,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
5.作用:它适应了战时需要,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 起来,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6.弊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广大农民 的反对。
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1.经济危机:四年的 世界大战 和三年的 国内 战争,使 1920
年时的苏俄满目疮痍。工农业产量大幅度下降。 2.政治危机:1921 年 2 月,刚刚穿上军装的水兵发动 叛乱 。
本学案栏目开关
探究主题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知识主线
情境材料一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狠的野兽齐向我 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苏俄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
本学案栏目开关
探究思考 (1)诗中的“野兽”和“暴徒”分别指的是什么?
本学案栏目开关
③产品分配方面:取消自由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 一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 ④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 点,在战胜敌人,巩固新生政权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它违 背客观经济规律,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遭到广大人民的强烈 反对,最终失败。
答案 分别指帝国主义干预和国内反革命势力。
(2)为了赶走“野兽”和“暴徒”,苏俄采取了什么对策?其 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答案 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①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 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后来征集对象扩大到肉类、马铃薯 等各种农产品。 ②工业方面:不论企业大小,一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答案 根源: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历史认识] 正确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使苏维埃政 权在严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财力和 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 (2)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 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发展生产力的政策,直接向社 会主义过渡的尝试是失败的。
2.课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叫军 事共产主义政策。理解这一政策要紧紧抓住“战时”这个特 定的历史条件,一方面是出于战争的需要,能解决军事斗争
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它仅仅适用于战争环境,一旦战争 结束,它也就过时了。
本学案栏目开关
4.性质: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 施。
本学案栏目开关
情境材料二 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 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 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探究思考 (1)“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引发了什么 后果?
答案 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或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 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后果:挫伤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引发了 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本学案栏目开关
3.意义 (1)经济上: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 快走出了困境,为实现 工业化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政治上:它巩固了 工农联盟 ,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 (3)理论上: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 出发,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丰 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 工业 核算,实行 国家资本主义
商业 分配制度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实行按劳取酬的 工资制
本学案栏目开关
【自学帮助】 3.插图《实行新经济政策后……农民在踊跃交纳粮食税》解读:
本图说明了当时的农民用实际行动响应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也说明了新经济政策的可行性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作用。
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
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背景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
(2)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本学案栏目开关
2.实施
(1)标志:1921 年俄共(布)十大的召开。
(2)内容 农业
以固定的 粮食税 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 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