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考场作文的提分关键:审题立意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及练习(含答案)

审题立意“千古文章意为先。
”审题立意,是考场作文写作第一关,是写作教学第一难。
审题不严谨周密,作文就会不符合题意,立意不深刻高远,文章就会平庸肤浅,难得考官青睐。
所以,在写作教学中,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仔细审题,精心立意。
一、抓关键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
所以,有些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即时训练1(2016·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请找出这则材料的关键句:请确立文章的立意:【思路点拨】这一试题承袭了2015年全国卷Ⅱ的比较模式——对三个风采人物大李、老王、小刘的比较,平行罗列了“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并要求“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这是所谓标准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
这道作文试题的引导语由两句话构成。
前一句是说语文学习、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后一句是说中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三条途径。
关键句在于后者。
题干要求考生“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考生应针对“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这三条途径进行比较分析,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体会来谈。
题干标明“明确文体”,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在文体选择上有充分的自由度,但文体要鲜明。
题干中有“比较上述三条途径”和“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的写作任务指令,考生立意时不可忽视,要对上述三者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进行必要的权衡、比较,从而形成自己的看法。
高中议论文写作指导:为什么会审题立意失误

高中议论文写作指导:为什么会审题立意失误?审题立意“鬼见愁”给材料作文题审题立意,不夸张地说,是通往上乘佳作的咽喉要道,没有哪个语文老师不重视。
可是,千探万究,千训万练,可是,学生们一遇到具体的审题立意时,还是跌跌撞撞,趔趔趄趄,时不时的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难道审题立意就真是“鬼见愁”了吗?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问题可能在这里“审题”和“立意”是两个密切相连的环节,只有精准的“审题”才能保证“立意”的精准。
那么,在这两个环节中,学子们到底被堵在哪里了呢?带着这个困惑,笔者收集了大量“考场原始卷”------回收学子们考试所用的原始语文试卷及草稿纸,在作文题部分寻找蛛丝马迹------从学子们考场上留下的阅读和思考的笔墨痕迹(试卷上或草稿纸上勾画圈点的笔迹,以及分析构思的文字),再结合其具体的考场作文,以期探清其审题立意失误的源头。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样的“探源”式调研,还真大有收获------1对“审题”的本质,缺乏正确的认知,这是相当一部分同学审题立意失误的罪魁祸首。
例如,不少同学认为“审题就是对作文题材料内容的概括”,“概括”就是“作归纳或一般的推理”------这确实是“概括”的内涵之一,“作归纳”倒没错,但“作推理”这种理解一旦深入骨髓,就势必要对作文题原材料做“推理”,还不是“一般推理”,而是很容易掉进“过度解读,过度推理”的坑,从而导致“立意的泛化”,或“立意的偏轨”。
2部分高中生在审题时,还相当迷信“语感”,把作文题材料读一遍,感觉是某个意思,于是就以“这个意思”来确定立意,这种做法很不靠谱,毕竟“语感”水平高的同学不怎么多。
审题的本质是阅读,而阅读的功能之一是概括。
那么,概括是什么?“是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加以简明地叙述,扼要重述”,这是“概括”的基本内涵-----不论是“归结共同特点”,还是“扼要重述”,都需要先做好一件事,即“捕捉或筛选材料中的核心信息”------如果作文题中有多则材料,那就是要“归结共同特点”;如果作文题中只有单则材料,那就要要“扼要重述”------这里的“共同特点”和“要”都非“材料中的核心信息”莫属。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写作之审题立意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写作之审题立意【知识梳理】审题是立意的前提,是对命题材料内涵的挖掘,对材料背后引导语的领会,对作文写作要求的理解;是审清命题材料的层次、关系、内涵、性质、情感、意图、褒贬,审清引导语对对象、情境、表现形式等层面的界定,审清写作要求对主题、文体、标题、字数等方面的规定。
立意是审题的结果,是作文题目要求之下所要明确的看法和态度,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
一、多元思辨作文审题立意(一)概念解读:思辨是一种对人和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活动。
人和事物是具有复杂性的、多样性的、又是具有可能性的,这就为我们实现思辨性的目标提供了客观上的条件。
高考作文的思辨性材料往往是具有“争议性”的,这里的“争议性”就是指站在哪个角度看都有一定的道理,"思辨在表达上往往是以相对、相反的形式出现,如新与旧,得与失,拙与巧等等。
审题时,找到题目或材料中的"关系",才能在表达上实现思辨,准确立意。
(二)高考真题分析2020·新I卷: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
以疫情为背景,思考“距离“联系”两者间深层关联。
2020·全国I卷:在齐桓公、管仲和绝叔牙三人的对比分析中选择感触最深的一位来写,对比分析是多层关系主体的思考2020年正式起步:2020年教育部命制的这两道作文题目,掀起了高考思辨作文热潮。
2021·新I卷:体育之强弱2021·新II卷:逆锋起笔,藏而不露: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停滞迂回,缓缓出头。
2021·甲卷:可为与有为2021·乙卷:修身、矫思、立义2021,北京卷:生不逢时、安分随时、生逢其时2021,上海卷:时间沉淀与价值认可2021·浙江卷:取与舍2021年全面开花,4套为二元思辩,3套为三元思辩,材料引出的论题中有二元或三元关系。
二元和三元之间以存在着一定逻辑关系;且论题都有带有强烈的思辨色彩。
2022·新I卷:本手、妙手、俗手2022·新II卷:选择、创造、未来2022·甲卷:移用、化用、独创2022·乙卷:跨越、再跨越2022·上海卷:发问与结论2022年思辩变复杂,审题要求都提高一个层次,更侧重对三元关系思辨的考查。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攻略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攻略审题是决定作文成败的第一个重要环节。
在考试时,只有审题正确,才能拿到基本的分数;否则,文字基本功再好,也要砸锅。
从命题作文到一般材料作文到今天的话题作文,应该是在审题上一步步降低了难度。
但审题同样不可忽视。
不少学生正是由于对这一点认识不足,造成写作上的失误,从而留下深深的遗憾。
那么,面对考场作文,我们如何快速审题立意呢?一、话题作文审题立意方法:抓“话题”不管“话题”前面有没有材料,话题作文的核心一定是“话题”本身。
审题立意时,应把重点放在“话题”上,而不能受到材料的干扰,有时甚至可以不管材料。
材料只对审题立意起提示作用,能引导考生快速而准确地切入话题,但材料绝不是审题立意的重点,更不能由材料来确定写作重点。
如2006年广东卷,虽然所给的材料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富有哲理意蕴,但考生依然不能把审题的重点放在材料上,而是应该着力挖掘话题“雕琢心中的天使”所蕴涵的命题指向。
该话题是一个动宾短语,立意写作的重点应放在动词部分,行文要突出“雕刻”的过程;雕刻的对象——“心中的天使”,是一个偏正短语,“心中”是重心,可见,天使并不是从天而降,而是自己内心的产物,是自己孜孜追求的对象;“天使”比喻象征美好的东西。
分析挖掘话题的内涵到此,就一定能够做到准确立意。
(一)观点型话题1、训练目标训练学生审题重点应研读“话题阐述”部分,因为对这部分文字的理解把握比研读材料本身更重要。
2、写作指导把从提示性材料中引申出来的一个结论,或是命题人理解材料时所得到的一点见解,用来拟制为话题作文的“话题”,那么我们就称之为“观点型话题”。
如1998年全国高考作文,要求以“坚韧--我追求的品格”为话题,2000年的全国高考作文,要求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就是很典型的“观点型话题”。
这类“话题”的审题是比较宽泛的,只要比照一下自己的选材和所写内容是否吻合话题的观点即可,不能违背、不可偏离。
在作文时,这类话题启示我们必须围绕这一中心进行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沿着它所给的线索向前延伸,不能偏离航向。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语用还原审题立意四步法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语用还原审题立意四步法审题立意是考场作文的第一步。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多是材料作文,而对于学生来说,精准分析材料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
为了让学生能在考试中准确提取作文材料的关键信息,教师一般会让学生采用对象分析法、因果分析法、关键词法等理解材料,这些方法以分析材料语言为基础,学生在考场上还是难以利用其直击作文“要害”,切中题意。
本文针对这一情况,另辟蹊径,借助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基本解答方法找出作文材料核心概念,分析利用文本还原解读其中概念,精准审题立意。
语用还原审题立意四步走通过分析以语用还原的方法审读作文材料的可行性之后,我们具体可以从下面四个步骤进行审题立意:第一步,提取核心概念;第二步,分层提炼关键;第三步,还原概念;第四步,整合立意。
1.语用审题立意基本路径第一步和第二步是比较典型的语用板块解题基本思维路径。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客观事物的一般、本质的特征。
核心概念是材料中涉及的重要概念,可以从重复对照,甚至材料围绕的中心来提取。
根据高考作文材料短小精练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利用语用试题的基本解答路径来梳理作文材料,为接下来的解读文本做准备。
2.还原审题立意基本路径还原概念,主要根据孙绍振文学文本解读中关于文本还原的理论引申而来。
高考作文材料的解读也应该是有理有据的,不能全凭语感。
只是高考材料的还原相对来说更加具体,因为材料涉及的一般是具体的概念,我们要做的就是还原概念的基本内涵。
首先,还原基本内涵可以通过词义还原、材料还原来实现。
其中,词义还原主要是通过平时对于这个概念在字典中的含义或者语用所指的含义界定。
材料还原,主要通过材料本身的阐述和逻辑关系分析核心概念的内涵。
其次,是核心概念现实还原,这主要依靠概念与现实的关系进行还原,也可以说是还原核心概念的外延。
因为概念本身就是思维的基本形态,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抽象认知,所以任何概念都不能离开现实,必须还原现实。
再次,高考题目设置具有情境性,需要将核心概念还原到现实中,并根据任务实现“我”的融入。
突破考场作文的五个关键问题

三、文章主题必须清楚明白、健康向上。
我们的阅卷老师只有25秒,他很可能没有 时间去分析清楚你的观点,因此,尽量让 你的观点清楚明白,同时,要符合时代要 求,健康向上。否则,很有可能因为自己 的这种多余发挥,反而得到一个较低的起 评分数。
四、材料的应用必须合理、全面。
高考作文的选材,要反对“胡骗乱造”,防止对 试题所给材料作简单模仿,这已有许多人谈过了,不 去说它。这里只说防止“低幼化”。现今作文选材的 低幼化越来越明显,从选材区间来说,许多考生热衷 于写幼儿园、小学的生活、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生 活;以及学习思想的变化,或自己经历的挫折曲折及 等,许多人也在写打篮球、打架、谈恋爱、同桌关系 等等,我们不是说这些材料不能写,而是一个高中生 有价值的生活是否就是这些。我们的同学视野应当开 阔一点,思考问题应该深入一点,从而写出真正有价 值的文章来。
学考作文注意事项
缘起
本人在2017年学考负责作文阅卷,在阅 卷过程中的时间压力非常之大,阅卷组 长规定25秒左右完成,甚至更短时间就 要看一篇文章。所以,老师们会养成一 定的阅卷习惯,重点和优先关注作文的 几个地方,所以,大家要在平时对这些 关键点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练习。
突破考场作文的五个关键问题
一、题目(忘写、点题) 二、议论文第一段必须开题。 三、文章主题必须清楚明白、健康向上。 四、材料的应用必须合理、全面。 五、最后一段必须扣题呼应。
一、题目
1、先写题目
2、成功的标题 含话题、融观点、有文采
如何点题?
一、运用辞格 例如:《做一匹自己的“黑马”》
《忘忧草》(比喻);《我叫“把握”》 《灵魂的乞求》(比拟);《绿色,我的梦》 (借代);《苦咖啡》(双关);《成才全靠 父母吗》(反问);《可乐给你,咖啡给我》 (对偶);《“成长”有谁听》(通感)等。
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作文审题与立意一、什么是审题所谓审题,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作文题目(包括材料),以求理解其含义,弄清写作的具体要求,确立写作中心,确定写作范围和重点,确定下笔的角度及感情抒发的基调,明确写作方式和方法的过程。
二、为什么要审题俗话说:“意犹帅也。
”作文,首先要注意审题立意。
有的同学,下笔千言,思接千载,思想像脱缰的野马,任意驰骋,结果导致离题万里,可能因为一篇作文,在考场上就一溃千里。
真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提笔作文之前,一定要先过审题立意这一关。
三、命题作文的审题与立意命题作文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纯命题作文的样式,我们姑且称之为“裸命题作文”;另外一种是“材料式命题作文”,这是“材料+命题”形式的命题作文,在命题前有文字材料加以引导。
那么,怎样做好对命题作文的审题与立意呢?【方法与技巧】(一)“裸命题作文”审题与立意的方法与技巧技巧1 明确特点善添加有些命题作文,直接给出了词语或短语,审题时,我们可以以给出的词语或者短语为中心,再在所给定的词语前或后添加词语或短语,让其表达的意义更加丰富完整,达到显示自己所要表达的主旨的要求。
审题时,注意要多角度,让自己有话可说。
同时要注意,添加要素时,只能从审题立意的角度考虑,绝不可以改变题目本意。
【例1】题目:以“担当”为题作文。
分析:本题为命题作文,确定立意时,就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谁)担当(什么)。
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写作立意的方向,因此,先确立“担当”这一动作的发出者,即“谁”;再确立“担当”的受动者,即“什么”。
立意:(1)补充宾语,回答出“担当”的对象:“担当______”“担当________”“担当________”。
(2)补充主语和宾语,回答“谁”担当,担当“什么”:“______担当________”“________担当________”“________担当________”。
答案:(1)责任义务道义(2)我责任每个人义务教师道义技巧2 领会寓意细思量有些命题采用比喻、象征手法,审题时不能仅仅从字面的意思去理解,而应该抛开表面意义去挖掘隐藏在背后的寓意。
高中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指导

高考作文指导一、审题立意提取材料当中的关键词,思考关键词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关键词与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在这个基础之上去确定文章的立意。
切忌随意替换关键词概念,随意拓展关键词范围,随意抽象关键词含义。
比如材料让你谈论如何实现你的理想,那你就不能只谈什么是你的理想。
材料关键词是实现理想的方式方法,而你理解成了理想,实际上把关键词的范围扩大化了。
二、标题什么样的标题是好标题。
我们一向对好标题没有什么定义,大家一致认为我们一窝蜂地流行什么标题,什么就是好标题。
显然,这些年大家对《人民日报》社评情有独钟,于是顺便也就对对仗似乎格外亲昵了。
其实,标题也是有风格的。
标题跟文章的风格相一致。
文章如果生动诙谐,文章就不妨叫《拿来主义》《反对党八股》。
前一个题目妙在大词小用,后一个题目妙在巧用比喻。
如果是实实在在的实用类文本,那就叫《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也不见得水平低。
所以说,好标题的标准最好是要和文章的内容风格保持一致,至少是要和文章的内容保持一致。
我们现在很多学生的文章标题是标题,内容是内容,二者可以不沾边,或者只反映文章的某个侧面。
一些标题能够概括文章的内容,当然只是标题的一种类型。
其他标题比如《从×××说开去》,就是文章的一个引子。
但是如果你要把标题定位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那就必须把标题说全面。
否则就是犯了文题不符的毛病。
就像我们说一篇文章好不好,首先看的是你的文通字顺,表达正确,观点,结构,而不是你的文采一样,好的标题当然也不是看你是不是采用了对仗的形式。
三、结构文章贵在有文理。
结构是文章核心骨架,它决定着文章的筋络,血管,皮肤,形体的走向和样貌。
没有结构的文章不叫文章,叫文字。
文字不能叫一篇,应该叫一堆。
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决定文章的形式。
结构当然包括在形式当中。
我们以高考作文为例:如果材料是陈述评价类(意思是说材料已经给了足够的陈述和评价,观点已经定型,你只需要演绎就可以了),比如双奥之城材料,你的探究空间是有限的,这个时候最好采用并列式分论点结构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考场作文的提分关键:审题立意
审题是干什么的? 不管写什么作文,靠的都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语言。
考场作文是根据命题
者的要求写,所以先要搞清楚出题者的意图:要我干什么,这就是审题。
例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乡下来的小孩第一次跟着我走进宾馆,我们坐在大堂里。
他侧着头,盯着电梯的方向。
一会儿,他悄悄告诉我,那个门,太奇怪了。
刚才进去了一个人,再打开时,换人了!原先的人呢?他压低了声音,疑惑的表情里有一种紧张。
如今,人们已经没什么或者说不愿再
对什么好奇了。
令人惊奇、激动、愤怒、出人意料的事情,好像都已经发生过了,多数人都是一幅见怪不怪、心里有数的样子。
而这个孩子,他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满脸惊诧。
后来,他当然知道了电梯的功用,他乘着这奇怪的铁房子上上下下。
我羡慕这个孩子,做一个有所迷茫的人,用一双睁大的眼睛去质疑,而后恍然大悟。
如此衍生出来的快乐,多么简洁单纯啊。
请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一审要求:共有几条?内容、文体、
字数、有什么禁忌? 二审意图:命题者有立场吗?隐含的思想是什么?如何找立场和思想? 一要概括材料中的彼此关系:小孩子从疑惑到明白,小孩子的探索和我的感慨。
二要找到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疑惑、好奇、迷茫、质疑、恍然大悟、简单快乐。
三要概括出一个写作关键词:好奇心。
四要根据关键词,或扩充,或转述,形成一个句子。
这个句子就是作文的立意,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照此写去,一般不会偏题离题。
参考立意1:探索未知是一种快乐;参考立
意2:让我们对世界保持好奇。
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946年4月11日,爱因斯坦在给好友奥托?尤利斯伯格医生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相信,当今人们的伦理道德之
所以沦丧到如此令人发指的地步,主要是因为生活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这是科学和技术思维发展的一个灾难性的副产品。
罪孽啊!我想不出办法对付这个灾难性的弊病。
人类比他们居住的星球
冷却得更快。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要求】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一审要求,共有几条?内容、文体、字数、禁忌? 二审意图,命题者有立场吗?隐含的思想是什么?如何找立场和思想? 一看彼此关系: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 二看关键词句:道德沦丧、
生活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科技的副产品、罪孽、灾难;道德沦丧是科学技术的副产品。
三要
概括出一个写作关键词:科学技术和道德人性,这就是作文的话题范围。
四要形成一个句子:如“科学技术导致道德沦丧、人性冷漠。
”这就是写作的立意。
二、材料的类型不同,审题时要审什么?有没有共同的关注点? 从材料的类型来看,有隐喻型/引申型(材料好像一个比喻,材料蕴含的道理才是需要你阐发的),有情境型/申论型(材料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要你就事论事
评价分析),有话题型/命题型(材料提供一个核心话题或者一个题目)。
从材料的表现形式来看,有故事寓言、有名言诗句,还有漫画等,审题时要审什么?有没有共同的关注点?还是要抓“关系”和“关键”二个词,在整体上厘清材料中的各种关系,从关系中推知材料的中心意思,再从关键词句入手,读破命题者的意图。
例2(话题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
的文章。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
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萧伯纳话题型审题: 一要厘清关系——有人根据发生的事实追问原因,我梦想未知想象未来。
命题者的立场站在哪里?凡事爱追问。
二要抓
住关键——梦想、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不能这样? 三要概括写作关键词——关于梦想四要
形成一个句子——例如“我们不但要探索现实,更应该梦想未来。
”(转述) 例3(情境型/申论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
他为人慷慨,热心
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
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情境型/申论型审题:厘清关系——第一家:感激恩赐;第二家:懂得回报;第三家:敢于自立;富翁:推己及人抓住关键——捐助、感激、犹豫、拒绝写作关键词——关于慈善形成句子——例如“耕耘慈善,不必计较别人的看法。
”(转述) 例4(隐喻型)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
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隐喻型审题:厘清关系——人们舍弃自己“微光”,发现天才作品的“微光”抓住关键——微光、舍弃、认出写作关键词——关于“微光”(美
好的心灵、情感、思想……)形成句子——例如“请珍惜自己那一缕“微光”。
”(转述)
例5(话题型、命题型)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
韩愈就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随着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
请结合的心得和体验,在“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话
题型、命题型审题:厘清关系——韩愈从师而知,我们获知途径日益多元。
抓住关键——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
写作关键词——学而知?行而知? 形成句子——例如“从学而知之到行而知之”(扩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