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后五章)

合集下载

(完整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最全最详细)

(完整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最全最详细)

(完整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最全最详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简述教育学发展历程?试举出各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著。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古罗马帝国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翻译为《雄辩术原理》),但比中国古代的《学记》要晚300多年。

一般认为,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成书、1657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它的出版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科问世。

标志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大教学论》的主要教育理论贡献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育对改造社会和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实施普及教育。

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他首次创立了系统的学校制度,建立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按年龄实行班级授课制,编写百科全书式的教科书,试图建立分科教学,还提出自然性、直观性、确切性等教育教学原则等。

这些教育教学范式影响了近代整个欧洲,并很快传遍世界各国,奠定了近代教育的理论基础。

因此,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

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1693) “白板说”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赫尔巴特:德国教育理论家,完整教育学体系的创立者,“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看作是具有划时代意义,是近代教育理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奠基之作,这是世界上第一本具有完整教育学体系的著作。

赫尔巴特的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

教育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

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步去进行,这就是所谓“四段教学”。

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新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对立杜威和赫尔巴特的相对立的“三中心”赫:教材教师课堂杜:经验儿童活动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H. A. Kahpoba, 1893-1978)主编的《教育学》于1939年出版。

87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大纲

87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大纲

87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大纲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心理发展及其与教育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探讨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教育如何促进个体心理发展。

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个体心理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

其研究任务包括揭示心理发展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等。

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心理发展实质是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变化。

心理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生物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等。

三、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本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

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包括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形式运算期等。

认知发展与教育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教育要适应个体认知发展的阶段特点,以促进个体认知发展。

四、情绪与社会性发展情绪发展和社會性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另一方面。

情绪发展的基本理论包括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斯宾塞的依恋理论等。

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包括米德的社会化理论、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等。

情绪与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教育要关注个体情绪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培养个体良好的情绪和人际关系。

五、个性与性格发展个性是个体在心理特征上的总体表现。

个性的基本概念包括性格、气质、智力等。

性格发展的基本理论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等。

个性与性格发展与教育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教育要关注个体个性和性格发展,培养个体良好的性格特征。

六、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包括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评价理论。

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

教学理论包括传统的教学理论、现代的教学理论等。

评价理论包括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课程评价理论等。

(全)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pptx

(全)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pptx

3. 小学生记忆的特点
1
从记忆的目的看:无意记忆占主导地位,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2
从记忆的内容看: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抽象记忆逐渐发展;
3
从记忆的方法看: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意义记忆逐渐发展;
4
元记忆在高年级有初步发展。
4.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 抽象思维逐步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 抽象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但仍带有不自觉性;
图式:来源于遗传,是对环境作出适应的认知结构。不同的个体对外界环境中的 刺激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在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会不断改变、丰 富,形成更高级的图式。
同化:是指将周围的环境因素纳入到机体已有的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图 式。
顺应:指主体改变已有的图式以适应客观的变化。 最近发展区:是指介于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认知任务与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所能
至善原则
4.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观包含哪几个方面。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划分为哪几
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1
学海无涯
儿童心理发展观包含的方面: 1)强调动作的重要性
认为动作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儿童通过动作使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 ——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2 儿童总是依赖现有的认知图式认识世界,并在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 会不断改变、丰富,形成更高级的图式。 3 适应的形式有:同化与顺应 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划分: 感知运动:以感知和运动反射为主,依赖于眼前的人 和事物。
够完成的认知任务之间的差距。
6. 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
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 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心理矛盾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终极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终极版)

第一章:绪论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种种心理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三、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一)教育心理学同教育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也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四、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一)理论: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理论的发展。

(二)实践: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帮助教育者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五、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四)教育性原则八、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中国:儒家的《学记》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荀子:“教学相长”西方:夸美纽斯:“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赫尔巴特:教学过程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二、初创时期(20世纪20s以前)卡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冯特(德):1879年;科学心理学桑代克(Thorndike)(美):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标志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加涅——第一次提出教育心理学的概念1904年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第三章学习心理概述一、学习的一般含义学习是个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活动,由主客体相互作用而发生学习由经验的获得并引起相应的行为变化而体现二、学习的定义广义的学习:定义:学习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过练习或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内部心理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的过程。

理解: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②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③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定义: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理解一:人与动物学习的区别①内容:简介经验为主②方式:以语言为中介③性质:有目的、积极主动理解二:学生的学习特点①掌握简介经验②在教师指导下③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四、学习的分类(一)、我国传统的学习分类法知识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智力技能的学习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的学习(二)、西方的学习分类法1加涅的分类法①从学习水平(复杂程度)分: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语言联合、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②从学习结果来分: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运动技能第四章联结派学习理论第一节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一、基本观点1、学习的实质: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即形成S—R之间的联结.2、学习的过程:形成一定联结的过程.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trial and error)的过程而建立。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习题:一、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二、简答题1、教育、学习和发展之间的关系1、教育与发展: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进行。

2、学习与发展:1)学生身心发展为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2)学习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3、教育、学习、发展: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的。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及其规律与应用的科学第二章学习理论名词解释:1、学习:学习指由个体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2、强化:强化是伴随者行为之后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增加的事件。

3、操作性条件反射:这种先由动物作出一种操作反应,然后再受到强化,从而使受强化的操作反应增加的现象是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

4、观察学习: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行为结果而简介的产生学习。

5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即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阅读书籍和文献资料,独立地思考而获得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新知识的过程。

6、意义学习: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7、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联系。

8 、认知结构:简单来说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

广义上,认知结构是学生已有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

9、替代强化:学习者本人没有受到直接强化,而是观察到榜样作出某些行为后受到直接强化,从而在自己身上也产生类似于强化的效果。

简答1、如何理解学习的概念?学习者必须产生某些变化,我们才能作出学习已经发生的推论。

(完整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_分章练习题(有答案)

(完整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_分章练习题(有答案)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单选题1.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是( C )P58A.环境B.成熟C.遗传D.教育2 .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知识的( D ) P72A.积累B.迁移C.学习D.领会3.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为( D )P63A.发展B.发育C.遗传D.成熟4.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 P78A.关键期B.形式运算思维C.表征D.表象5. 常见的由基因异常而导致的遗传性疾病为( B )P60A.唐氏综合症B.苯丙酮尿症C.特纳氏综合症D.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6. 通过选育来观察生物产生(或消除)某个特性(或性状),以此来推断遗传的作用的方法,称为( D )P58A.高尔顿法B.基因突变法C.消除法D.孟德尔法7. 知识的( A )是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

A.领会B.灌输C.传授D.接受8.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A.关键期B.形式运算思维C.表征D.表象9.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作( D )A.学习B.发展C.遗传D.成熟10. 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称为( B )58A.成熟 B.遗传 C.发育 D.发展11. 关键期这一概念,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来自动物习性学家所提出的( C )A.图式 B.平衡 C.印刻 D.发展12. 以下称为先天愚型的是( A )A.唐氏综合症B.特纳氏综合症C.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D.杭亭顿舞蹈症13. 选出一个具有某一特征的对象作为指标个案,然后从这个指标个案出发,调查其家族史中出现相似特征的对象的数目。

这种方法称为( C )P62A.孟德尔法B.高尔顿法C.家谱分析法D.基因突变法14.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D )P68,71A.遗传与环境 B.遗传 C.环境 D.教育15. 提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的心理学家是( B )P69A.高尔顿 B.霍尔 C.伍德沃斯 D.皮亚杰16. 提出著名的成熟决定论的心理学家是( D )P64A.华生B.霍尔C.埃里克森D.格塞尔17.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心理发展的动力是( D )P74A.遗传的作用B.环境的影响C.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D.个体心理的内部矛盾18. 用家谱分析法研究遗传与智力的关系问题的第一个科学家是( C )P62A.霍尔 B.孟德尔 C.高尔顿 D.彪勒19. 广义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狭义的环境主要指( C )P65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 C.教育 D.心理发展20. 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是( D )P74A.需要 B.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C.新的需要和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D.个体的实践活动21. 洛伦兹提出印刻与学习有四点不同,以下说法与其观点不符..的是( B )P79 A.印刻不依赖于任何一种强化,而学习则依赖于强化B.印刻是可逆的,而学习则是不可逆的C.印刻可能形成得非常快,有时只要一次尝试就形成了,而大多数学习则需要多次尝试D.印刻只会在发展早期的“关键期”内发生,而大多数学习可以在任何时期内发生22.美国心理学家伍德沃斯提出,人的心理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乘积。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前言一、心理发展是什么:概念: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首先,发展是一种内部、持久、稳定的变化。

其次,发展还要导致个体认知结构的变化。

二、遗传环境要素的作用:⑴遗传是物质前提和基础。

使人生而有异;⑵遗传范围内,环境起决定作用,教育是主导;⑶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第一,环境因素影响着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

胎内环境对胎儿的影响、出生后的环境对儿童生理的发育成熟。

身高、体重、成熟提前。

第二,遗传素质制约着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教学对儿童起作用因人而异。

三、关键期:某一心理机能的发展对内外条件极为敏感且发展迅速的时期。

(动物心理学家洛伦茨的动物“印刻”效应。

)0-2:亲子依恋1-3:口语学习4-5:书面语学习0-4:形象视觉3-6:想象力5岁以前:音乐学习4-5:数概念10岁以前:动作技能第一章一、教育心理学概念: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二、四大板块:学生心理:认知、情感发展、个体差异教师心理:教师的角色、威信、教师的特征、教师的能力学习心理:行为、认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学习动机;知识、技能、问题解决、学习策略、品德形成教学心理: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学习评定三、发展:(一)初创时期桑代克1903 教育心理大纲(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命名的专著)“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其起因。

1.动物和人类具有某些先天的或遗传的本性,即所谓不学而会的本能,如好斗、乌合、残忍、好奇、建设和游戏等。

这些遗传的本性决定了人的发展倾向。

在他将要遇到的情境和他将要发生的反应之间存在着预已形成的绾结。

2.遗传和环境共同影响人的发展。

人是境遇所造化,但其最后的模型一半为本性、种族、血统以及受生时的情景所规定。

境遇改变人性,只是受改变的本性有所不同,改变就不能一致。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教育⼼理学期末复习题教育⼼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第⼀章绪论1、西⽅教育⼼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的确⽴的标志是什么?答: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理学》,使西⽅第⼀本以“教育⼼理学”命名的专著;1913-1914年,此书⼜发展为三⼤卷《教育⼼理学⼤纲》;2、教育⼼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⑴宽泛的定义⑵⾮宽泛的定义:①以学⽣的学习为主线;②以教师的教学为主线;⑶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理规律的科学;(教育⼼理学的研究内容①学习的基本理论②具体的学习⼼理③教学⼼理④学⽣⼼理和教师⼼理)3、教育⼼理学的研究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答:⑴客观性原则⑵系统性原则⑶教育性原则⑷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第⼆章⼼理发展与教育1、⽪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其认知结构思想吸取了格式塔学派关于学习的认知和组织的观点,但是他更强调有机体与环境的交互作⽤通过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取得与环境的平衡;他认为⼉童获得知识和道德价值观都不是从环境中直接将知识内化,⽽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内部通过创造、协调来建构知识;2、什么是关键期,最近发展区?答:关键区:这是个体⽣命早期⼀个⽐较短暂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或没有影响;最近发展区:⼉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平与独⾃解决问题的⽔平之间的差异;3、埃⾥克杰⼈格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什么教育含义?答:主要内容:⑴同⼀性成功⑵同⼀性拒斥⑶同⼀性混乱⑷同⼀性延迟;教育含义:⑴帮助幼⼉适应主动感与内疚感危机⑵帮助学⽣适应勤奋和⾃卑危机⑶帮助学⽣适应同⼀性和⾓⾊混乱危机;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1、什么是学习?答:学习是因经验⽽引起的⾏为,能⼒或⼼理倾向的⽐较持久的变化;2、斯⾦纳把学习分为哪两种类型?答:⑴⽐较反射学习(S<刺激>-R<反应>过程)⑵操作学习((S)-R-S的过程);3、什么是正强化,负强化,惩罚?答:正强化: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消除或中⽌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惩罚:能够减弱⾏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4、观察学习的过程是什么?答:⑴注意过程⑵保持过程⑶动作再现过程⑷动机过程5、什么是外部强化,替代强化,⾃我强化?答:外部强化:直接体验到⾃⼰⾏为后果⽽受到的强化;(笔记是写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观察到榜样⼈物的⾏为受到奖励或赞扬⽽间接受到的强化;⾃我强化:⾃⼰控制强化事件的强化;6、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的标准和条件是什么?有意义学习的类型有哪些?答:标准:⑴新旧知识的实质性联系⑵新旧知识的⾮⼈为联系条件:⑴外部条件(材料本⾝必须具有逻辑意义)⑵内部条件:①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向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③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地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地旧知识发⽣相互作⽤;类型:⑴表征学习⑵概念学习⑶命题学习7、什么是上位学习,下位学习?答:上位学习:即总括学习;新学习地内容包摄性较⼴,可以把⼀系列已有观念类属于其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后五章)教育心理复习材料第六章学习理论一、学习的定义: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1.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了某种稳定的变化;2.学习是学习者适应环境的生命活动;3.人类的学习是人在社会活动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二、学习的分类【了解】1.依据学习目标: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2.依据学习的内容:知识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智力技能的学习;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3.依据学习的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意义学习;4.依据学习结果:语言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5.依据学习的意识水平:内隐学习;外显学习。

三、(学生)学习的特点【掌握】1.学生的学习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2.学生的学习具有间接性;3.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策略性和风格性;四、学习的意义【了解】1.生物适应意义2.个体成长意义3.社会发展意义五、学习观(一)行为主义的学习观【掌握】基本观点是,学习者的行为是他们对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其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1.早期行为主义的学习观1)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联结是通过试误而建立的。

②尝试错误的学习过程总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

2)华生经典条件作用的学习观(P274)2.新行为主义的学习观1)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学习观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观①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P278-279)②社会学习理论的教育应用(二)认知主义的学习观【掌握】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观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地通过感知、领会和推理,促进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

2.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观他认为有意义得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3.加涅的信息加工观学习的信息加工观点是一种计算机模拟的思想,是把人的学习过程比喻为计算机的加工过程。

(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重点】1.知识观信息加工的认知主义强调的是知识对现实世界描述的客观性,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人类知识的主观性。

2.学生观信息加工认知主义把学生看成信息的主动吸纳者,建构主义则认为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3.教师观信息加工认知主义更多的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设计者,建构主义则更愿意把教师看成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

(四)精神分析主义的学习观【了解】(P289—291)1.学习实质、结果从精神分析主义的角度看人类的学习,人格即是有效学习的前提,又是有效学习的结果,其关键是强大的自我的形成。

2.学习过程、动力从精神分析主义的角度看学习的过程和动力,学习过程就是人格的形成过程,冲突则是学习发展的动力。

3.人格化的教学精神分析主义把健康的人格视为德智体美的心理基础,在具体的学习问题上提倡人格化教学。

包括知识的学习、品德的学习、情感的学习和能力的学习。

(五)人本主义的学习观【了解】(P291—293)在学习观上,人本主义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与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集中地体现在罗杰斯的学习观中,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和教学理论。

第七章学习动机六、动机与学习动机:动机的产生的两个因素是需要和诱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即是指能满足有机体需要的刺激或情境。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维持个体的学习行为并使这一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动机水平的增加,学习效率不断提高;而当动机强度超过某一最佳水平时,随其强度的增加,学习效率反而不断下降。

一般而言,最佳动机水平为中等强度。

七、学习动机的分类【重点】(一)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兴趣、好奇心或成就需要等引发的动机。

它是由学习者本人自行产生的,动机的满足在于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

外部动机是指由某种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它是在外界的要求或作用下产生的,动机的满足不在于活动过程本身,而在活动之外。

(二)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P304—305)认知内驱力,即一种要求获得知识、技能以及阐明和解决问题的需要。

它对学习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三种动机成分中最重要、最稳定的部分。

自我提高内驱力,即因自己的能力或者成就而赢得的相应地位的需要。

附属内驱力,即为了获得长者(家长、教师等)的赞许和认可而努力学习的需要。

八、学习动机理论(一)成就动机理论所谓成就动机,是激励个人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得成功的内在驱动力。

相关心理学家:默里、阿特金森、麦克里兰。

(二)自我效能感理论【重点】4.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把期待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结果期待,另一种是效能期待。

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强化)的推测。

效能期待,是指人对自己吗、行为能力的主观推测。

5.自我效能感的作用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2)影响个体的努力和对待困难的态度3)影响个体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6.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掌握】1)行为的成败经验2)替代经验3)言语说服4)情绪和生理状态(三)归因理论【了解】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知觉或推断。

1.韦纳的归因理论韦纳认为能力、努力、认为难度和运气是人们解释成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些原因分为内外源、稳定性和可控度三个维度。

内外源:所知觉到的原因是个人因素还是环境因素;稳定性:所知觉到的原因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可控度:所知觉到的原因是个人自身能控制的还是不能控制的。

其中稳定性维度与期望有关,内外源、可控度维度与情感有关。

2.归因与习得性无助所谓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人在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无助感产生后有三方面的表现:1)动机缺失;2)认知缺失;3)情绪缺失。

3.我国中小学生的归因特点1)倾向与做努力归因;2)中小学生的学业成就归因存在明显的年纪差异。

(四)成就目标理论【了解】成就目标指个体从事成就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

1.德威客的成就目标德威客指出,儿童主要追求的成就目标具体可以分为学习目标和成绩目标。

不同的目标定向引发不同的动机模式。

学习目标导致有利于学习的动机模式,成绩目标导致对学习具有消极影响的动机模式。

2.影响成就目标的课堂结构因素影响学生成就目标的课堂结构因素主要有:课堂任务、学习活动的设计,评价学生的方式以及课堂中的责任定位。

3.成就目标的发展(五)自我决定论【了解】自我决定论由徳西、瑞安提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

内在心理需要的满足与否是人类这种天然的自我动机发展和个性整合的关键。

内在心理需要包括: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和归属需要。

自我决定论包括两个分支理论:1.认知评价理论认知评价理论认为,个体总是要对外部事件进行一定的认知评价,这种评价将会导致自主感和胜任感发生变化,今儿影响内部动机。

2.有机整合理论有机整合理论根据个体行为的自我决定程度,把外部动机分为四种类型1)外在调节型2)内摄调节型3)认同调节型4)整合调节型第八章学习策略九、学习策略的涵义: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使用的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能及调控方式。

1.学习策略是一种学习谋略;2.学习策略不等于具体的学习方法;3.学习策略是有意识的心理过程;4.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标志。

十、学习策略与学习【了解】(P345--349)十一、学习策略的类型(一)二分法单瑟洛把学习策略分为:基本策略和支持策略;苛比把学习策略分为:具有特异性的微观策略和具有普遍性的宏观策略;斯滕伯格把学习策略分为:用于实际操作的执行策略和非执行策略。

(二)三分法【重点】尼斯波特和斯科史密斯认为学习策略包含三个因素:与态度和动机有关的一般策略;包括调控、审核与修正等功能的宏观策略;与质疑和计划有关的微观策略。

博隆把学习策略分为三个层级:关系搜索策略;刺激分析策略;检查策略。

迈克卡把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具体成分如下:【重点】1.认知策略复述策略,如重复、抄写、做记录、画线等;粗细加工策略,如想象、口述、总结、做笔记、类比、答疑;组织策略,如组块、选择要点、列提纲、画地图等。

2.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如设置目标、浏览、设疑等;监视策略,如自我测查、集中注意、监视领会等;调节策略,如调节阅读速度、重新阅读、复查、使用应试策略等。

3.资源管理策略学习时间管理,如建立时间表、设置目标等;学习环境管理,如寻找固定地方、安静地方、有组织的地方等;努力管理,如归因于努力、调整心境、自我谈话、坚持不懈、自我强化等;寻求帮助,如寻求教师、伙伴帮助、使用伙伴/小组学习、获得个别指导等。

(三)四分法温斯坦把学习策略分为:认知信息加工策略、积极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和应试策略。

十二、学习策略的构成要素【宏观掌握】(一)有意注意策略有意注意是一种主动服从于当前任务的注意,是注意的高级发展形态。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训练学生的有意注意:1)目的明确策略2)内心宁静策略3)提升广度策略4)资源分配策略5)劳逸结合策略6)反思策略(二)认知过程的学习策略加涅认为:认知策略是内部组织化的技能,其功能是调节和控制概念与规则的应用。

认知策略在学习策略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其改进是学习策略改进的原因。

认知过程的主要阶段有:1.感知策略感知策略是在学习中所采取的提高感知效率的学习方法或程序。

1)目的明确策略2)程序性策略3)精确性策略4)精细加工策略2.记忆策略记忆策略是学习者对自己的记忆活动进行有意识地控制和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

1)有意识记与意义识记策略2)积极思考策略3)感官并用策略4)自我激励策略5)复习策略:包括及时复习、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策略、尝试记忆策略、追加记忆策略。

3.问题解决策略问题解决策略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为达成既定的目标而选用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方案、计划或操作方法。

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问题表征2)制定计划3)实施执行4)评价结果(三)元认知策略1.元认知的结构根据弗拉维尔的观点,元认知就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体自身认知状况的知识以及调节认知的能力,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

元认知包括:1)元认知知识2)元认知体验3)元认知监控2.元认知策略根据元认知在认知活动进行的不同阶段大致可以把元认知分为:1)规划策略2)监督策略3)调控策略十三、学习策略的教学训练【看要点】(一)策略学习的特点1)内隐性2)长期性3)与元认知协同发展4)动力性(二)影响学习策略掌握的因素影响学习策略掌握的因素主要有:性别、归因、动机和元认知发展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