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科学谣言 你识破了吗
作文素材震惊世界的科学骗局

震惊世界的科学骗局“科学与真理同行,也必与丑闻相伴。
”这话不知道是哪位哲人说的,颇有些耸人听闻的味道。
不过客观地将,世上骗人的把戏太多,而且这些把戏一旦沾上科学的边儿,就更让人真假难辨、捉摸不透。
然而骗局终究是骗局,就如林肯的名言:“你可以一时欺骗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
”1.辟尔唐古化石――世纪大骗局这一世纪大骗局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科学丑闻之一。
1911年,英国律师道森声称在辟尔唐发现了一个猿人头盖骨的一部分。
1913年,道森和英国著名人类史学家伍德沃德宣布,他们发掘出了一种半猿半人的生物头盖骨,并说这种生物生活在大约50万年以前。
他们的“发现”被当作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一个有力证据,在人类学上被命名为“曙人”,被认为是类人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的过渡性生物,甚至作为重大科学成就出现在邮票上。
1928年,科学家采用含氟量测定古化石年代的办法,查出“曙人”的头盖骨不早于新石器时代,下颌骨属于一个未成年的黑猩猩,他们还发现头盖骨、下颌骨全经过了染色处理。
一场精心制造的骗局终于真相大白。
2.密立根在做实验时选择数据――伟人身上的瑕疵1910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进行了著名的“油滴实验”,第一次测出了氢比一个电子重1836倍。
获得了192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与此同时,比他更有名望的物理学家埃伦哈夫特也在进行相同的实验,但没有得到相应的结果。
事隔60年后,史学家发现,密立根发表的58次观测结果,并非如他信誓旦旦所说的那样是“没有经过选择的”,而是从140次观测中挑选出来的!他只采集那些对他有利的漂亮数据,而不利的数据则一概删去。
这一发现震动了物理学界。
3.舍恩《科学》系列论文造假――明日之星的陨落“舍恩事件”被认为是当代科学史上规模最大的学术造假丑闻之一。
2002年11月1日,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美国物理学家舍恩及其8名合作者的简短声明,宣布撤消2000至2001年期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8篇论文。
科学辟谣常识

科学辟谣常识
嘿,各位看官,今儿咱们聊聊“科学辟谣”,这事儿可不像咱们家里
的柴米油盐那么日常,但同样关键哩!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谣言满天
飞,没点辨别力,还真容易掉进坑里。不过别怕,接下来,咱们就一起练
就一双火眼金睛,让这些谣言见光死!
首先,咱得有个原则:不轻信,不盲从。就好比人家跟你说“嘿,吃
这个能长生不老!”你第一反应别是兴奋,而是先冷静思考:这世界如果
真有那么神奇的玩意儿,为啥我没在超市见过?
再来,得学会“查根溯源”。网络上说啥都有人信,但你得看看这消
息是打哪儿来的。比如,一个关于健康的小妙招,如果是官方权威机构发
布的,那靠谱性就高了;要是一些不知名小号的独家爆料,嘿,咱就先按
个暂停键。
别忘了多问问“为什么”。谣言往往听起来合情合理,但实际上经常
站不住脚。比如,“微波炉辐射大会伤身”,你一问为什么,一查数据,哦
豁,原来这家伙的辐射量比太阳光还小呢!
还有个小招儿,找朋友帮忙。遇到搞不懂的事儿,跟周围那些学霸、
科学爱好者聊聊,一来二去,真假自然分明。毕竟,三个臭皮匠还顶个诸
葛亮呢!
最后,保持乐观心态。世界再复杂也得相信科学的力量。谣言是纸老
虎,经不起推敲。咱们只要保持好奇心,乐于求知,谣言就难有立足之地。
总而言之,科学辟谣这事儿,就像是玩一场侦探游戏,你得有个好脑
子,一双敏锐的眼睛,更要有一颗不盲目跟风的心。记住,真相只有一个,
让我们一起揭开那些伪科学的面纱,让生活多点理智,少点忽悠,共享知
识与智慧的光芒吧!
抽丝剥茧让谣言无从遁形

抽丝剥茧,让谣言无从遁形抽丝剥茧,让谣言无从遁形中国的长城是从外太空唯一能看得到的人造建筑?这个谣言你一定听过,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好的想法往往难出人头地,但荒诞的事情却不断流传?亚特.席佛曼盯着一包电影院爆米花。
搁在他办公桌上显得极不搭调。
他办公室长期瀰漫着假牛油的气味。
席佛曼机构的研究结果让他知道,他桌上的爆米花是不健康的。
事实上,是极其惊人的不健康。
而他的任务就是想办法把这事实告诉不知情的美国戏院观众。
席佛曼在公益科学中心(CSPI)工作,这是一个旨在对社会大众灌输营养知识的非营利性组织。
公益科学中心把取自三个主要城市十多个戏院的爆米花送到化验室做营养分析。
结果吓到了所有人。
美国农业部建议每天正常饮食量不该超过二十公克的饱和脂肪。
而这次化验室分析的结果显示,每包爆米花平均含有三十七公克的饱和脂肪。
罪魁祸首是椰子油,戏院都是用它来爆玉米的。
椰子油较之其他油类有几大好处。
它能让爆米花有漂亮光滑的质感,并能释放出较舒服且自然的香味。
不幸的是,化验结果显示,椰子油同时也含有大量饱和脂肪。
席佛曼桌上那包单份的爆米花(普通人们在正餐间就能吞下的量)含有近乎两天分量的饱和脂肪。
而且那三十七公克的饱和脂肪是装成「中包」的爆米花。
一般的桶装爆米花无疑必定冲到三位数。
案例一:用满桌不健康食物对照一包爆米花的害处席佛曼发现,他工作的挑战是,绝少人知道「三十七公克的饱和脂肪」意味着什么。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会把美国农业部的每日营养建议量背在心里。
三十七公克到底是好还是不好?而且即使我们直觉认为那是不好的,我们还是会想,那是「很坏的不好」(像抽烟)呢?还是「普通的不好」(像吃饼干或喝奶昔)?就说「三十七公克的饱和脂肪」这句话本身也让人犯睏。
「饱和脂肪这字眼的吸引力是零,」席佛曼说,「这字眼既枯燥又学究,谁会理它呀?」席佛曼其实可以做一个视觉对照;比方把爆米花所含的饱和脂肪量跟美国农业部的每日建议摄取量的对比做成广告。
这些有关声音的谣言你信了多少

这些有关声音的谣言你信了多少作者:张晔来源:《科学之友》2020年第09期真相:大脑没有创新中枢,不如听准爸爸的声音有效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到一些准妈妈、准爸爸喜欢用音乐进行胎教。
对此,专家说,在孕期的最后几个月,孩子可以听到外界的声音,但如果采用音乐来进行胎教,由于音乐有大量中高频声波,在穿透羊水到达子宫内部时,孩子其实听到的是噪音,因此用音乐对孩子进行胎教是无效的,甚至可能会起反作用。
而准爸爸的声音比较低沉,穿透羊水以后对孩子来说更加容易辨识,所以准爸爸多跟孩子说说话是有效的胎教方法。
在孩子出生后,对大脑的训练和开发显得更重要。
“仔细想想,孩子在出生后短短一年左右就能学会说话,一岁半的时候甚至可以跟家长顶嘴,并随之进入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可见人的大脑具备非常强的学习能力。
”专家说。
科学家把人的智能发展分成了许多种,但这些能力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第一层次、第二层次的界限,只是有一些能力发展得更早,有一些发展得稍晚;有一些发展得比较快,有一些发展得比较慢。
最重要的能力是在个性化的、不同背景下的、针对不同目标的决策和创新能力。
科学认为,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决策能力的不同,因为人脑的决策网络是不一样的,好的决策和创新能力是很多能力的综合,这不是一蹴而就的。
现在,许多学校都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那么有没有什么特定的方法可以刺激大脑,让孩子的创新能力更强呢?实际上,个体创新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先天和后天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至少科学界目前还没有找到简单且安全合适的方法。
人的大脑中并没有所谓的“创新中枢”,人的创新能力取决于全脑网络的协同工作能力。
善于创新的人,其全脑网络更加优化,连接更为广泛,脑的整体工作效率比别人更加高效,在解决同样的问题时所需要的时间更短、消耗的能量更小。
真相:高频声波有害,长期听或损伤孩子听力用声音提高免疫力是典型的伪科学,某些声音不仅对健康无益,甚至还有害。
比如有人听了刮搪瓷碗的声音就很抓狂、烦躁,是因為这些声音的频率太高,对大脑是有害的。
科学解读四大喝水谣言

128食安解读FOOD SAFETY INTERPRETATION3月22日是世界水日。
水是生命之源,我们每天都要摄入大量的水,可你真的知道该怎么喝水吗?如今,网上有很多关于饮水的说法,如喝隔夜水致癌、每天喝4升水会中毒、喝水垢较多的水容易患结石……值此世界水日之际,笔者梳理出网上流传较广的四大喝水谣言,让大家把水喝得明明白白。
喝隔夜水、千滚水致癌?真相:亚硝酸盐含量未超标“喝隔夜水、千滚水致癌”这个说法在微信朋友圈已横行多年,不少长辈对此深信不疑。
该传闻称隔夜白开水和煮开过多次的水(俗称千滚水)中均含有亚硝酸盐,此物为致癌物。
事实真是如此吗?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表示,人们担心的致癌物质——亚硝酸盐须在含有硝酸盐的物质中才会产生,而普通的饮用水中要么只含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要么什么都没有,这种情况下致癌物质不会凭空出现。
只要保证水的来源符合标准,理论上水再怎么烧也不会产生致癌物质。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阮光锋也表示,即使反复烧开20次的水,亚硝酸盐含量都到不了国家饮用水标准要求上限数值的3%。
实验同样证明,隔夜(甚至隔好几夜)的水,其亚硝酸盐含量距离超标值还差得很远。
因此,大家完全不用担心隔夜水、千滚水中含有过量的亚硝酸盐。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隔夜的白开水对人体无碍,但是喝隔夜的茶水对健康确实不利,因为茶叶浸泡后的水会产生氨基酸等物质,时间一长易滋生微生物。
每天饮水量超4升会中毒?真相:只要不是短时猛喝就无害网上有传言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布鲁斯·戈登表示,每天饮水量超过4升就可能中毒,甚至导致大脑功能受损,严重时还可能危及生命。
虽然世界卫生组织称该观点系误读,并及时做出了辟谣,但不少人仍会隐隐担心,多喝水会对健康造成影响吗?正常成年人的体液量约占体重的60%,人获取水分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从食物中摄取,大约每日700-2000毫升,它们主要由胃肠道吸收;二是每日人体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约300毫升水,这些水大部分会形成尿液经人体泌尿系统排出,也有少量以水蒸气或汗液的形式经肺部或皮肤排出。
历史上10大最无耻的科学诈骗,现在想起来会觉得非常可笑!

历史上10大最无耻的科学诈骗,现在想起来会觉得非常可笑!打开连尚头条,看更多新鲜猛料皮尔当人是有名的骗局,多块头骨和颚骨于1912年被发现,并被认为是早期人类的骨化石。
1953年该骗局被曝光,人们在其中发现了猩猩的颚骨和成年现代人的头骨。
塔萨代部落。
1971年,一位菲律宾政府官员马纽尔·伊里杂德发现了居住在与世隔绝的棉兰老岛的一个还处于石器时代的小部落。
人们称这个部落为塔萨代。
记者走访了该地,并发现塔萨代人其实住在房子里,与当地农民做贸易,穿牛仔裤和t恤衫。
卡蒂夫巨人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骗局之一。
这是一具长3米(合10英尺)的石化体,由一队工人于1869年在纽约卡蒂夫威廉·纽威尔(williamnewell)家后面挖井时发现的。
事后证明,该巨人由一名叫乔治·霍尔(georgehull)的纽约无神论者制作。
索卡事件是阿兰·索卡(物理学家)通过后现代文化研究杂志《社会文本》(杜克大学出版)设计的骗局。
1996年,他向杂志社投了篇用术语伪装的荒唐文章,想看看杂志社是否“会发表这么一篇充满荒唐思想的文章”。
20世纪20年代,一位叫保尔·卡摩尔(paulkammerer)的奥地利科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来证明拉马克遗传学(认为生物体有特征并会遗传给他们的后代)。
当骗局在1926年被揭穿时,卡摩尔便自杀了。
1835年8月,英国天文学家约翰·赫舍尔最令人震惊的成就:他发现月球上有智慧生命的存在。
他描述了月球表面广阔的森林、海洋和淡紫色的金字塔,以及在广阔平原上漫步的野牛群和居住山顶的独角兽。
藤村新一自学成才,成为日本有名的考古学家之一。
1981年他第一次发现了可追溯至四万年前的瓷器,这是当时日本发现的最古老的瓷器,从此他的事业如日中天。
接着,11月5日,每日新闻报在首页刊登了三张照片,照片显示藤村在一个地方挖洞,将史前古器物埋进去后又挖出来。
简亨瑞克施库。
10个有关癌症的传言,你信了几个

58真相大白10个有关癌症的传言,你信了几个□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程风敏生活中,有关癌症的传言满天飞,时刻误导着大众的生活。
下面,我们整理了一些常见的传言,带您看看它们的真相究竟如何。
1.养生酒能防癌?真相:“养生酒”是不存在的,防癌最好还是滴酒不沾!世界卫生组织早已经把酒精列为一级致癌物。
酒进入身体后会被分解为乙醛,它能够直接与DNA 结合,诱发基因突变。
研究表明,全世界5.5%的癌症发生和5.8%的癌症死亡是酒精引起的,常见的乳腺癌、结直肠癌、肝癌、食管癌、胃癌和胰腺癌等都与饮酒有直接关系。
当然,和酒精关系最密切的癌症,来自酒精会直接接触的人体组织,例如口腔癌、喉癌、食管癌等。
来自美国的最新数据显示,41%口腔癌、21%食管癌都和饮酒有关。
2.多吃大蒜和洋葱可以防癌症?真相:确实有很多关于大蒜的研究,不过网上流传的那么多功能,有些试验未验证,有些还存在争议,还有一些只是细胞或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能简单地推到人身上。
至于洋葱的抗癌说法,来自于发现洋葱含有抗癌活性物质,包括硒元素和槲皮素等的研究。
硒有抗氧化作用,动物实验显示其可降低某些癌症的发生率。
至于槲皮素,有研究让结肠癌细胞直接接触从洋葱中提取出的槲皮素,结果为癌细胞被杀死了。
不过,跟大蒜兄弟一样,目前还没有明确的人体研究结果支持这种结论。
人类的身体构造是非常复杂的,癌症同样也是。
单一的某种食物并不能影响癌症发病率。
事实上,人体摄入营养物质成分的平衡才对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至关重要。
3.手机会导致癌症?真相:人们担心手机致癌主要是因为手机会发射无线电波,这是一种非电离辐射。
离天线最近的组织可以吸收这种辐射。
癌症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而手机发出的非电离辐射是不会破坏基因的低频能量。
日常生活中真正致癌的其实是高频电磁场(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和伽马射线等,它们可以破坏DNA或细胞。
4.剩菜致癌?真相:说隔夜菜致癌,是因为当中含有亚硝酸盐。
叶类蔬菜的硝酸盐比较高,特别是深绿色的叶菜。
2019年,科学终结了这些谣言

70新知KNOWLEDGE2019年,科学终结了这些谣言文|付丽丽俗话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不得不说,互联网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让谣言“跑”得更快。
随着自媒体日益兴盛,各种谣言更是满天飞。
在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中,你知道有多少是真,又有多少是假呢?谣言止于智者,2019年,我们一如既往,澄清事实,还原真相,终结谣言,让科学做你的主心骨。
“超级真菌”感染死亡率达60%谣言:各种药物治疗无效、致死率极高、将上演现实版生化危机……4月,一则有关中国确诊18例“超级真菌”耳念珠菌感染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疯狂传播。
真相:不同菌株毒力和致病性差异很大。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黄广华表示,公众不必过分担心,“超级真菌”感染主要发生在医院内部,特别是ICU 内,免疫缺陷人群存在感染可能,对多数感染者现有抗菌药物治疗有效。
据介绍,耳念珠菌具有超强耐药性和高达60%的血液感染死亡率,因而被称为“超级真菌”,其部分临床菌株,用当前抗真菌药物完全无法控制。
这种被媒体冠以“超级真菌”的耳念珠菌,最早于2009年在日本发现,但耳念珠菌从何而来目前还不确定。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刘伟认为,耳念珠菌不同菌株在细胞形态、毒力和致病性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性,将其笼统地称为“超级真菌”并不这几年,“饥饿疗法”谣言盛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重出江湖。
因为癌细胞会大量吸收人体养分,所以断食挨饿,可以饿死癌细胞,达到治愈的目的严谨。
我国目前已确诊的耳念珠菌感染,并未表现出对多种抗真菌药物耐药,而且没有因感染而死亡的病例出现,公众没有必要恐慌。
青少年近视可以被治愈谣言:当前,随着学习任务加重及各种电子产品泛滥,“小眼镜”越来越多,让家长很是忧心。
一段时间,有些商家打出各种号称能在约定期限内帮助孩子降低近视度数甚至治愈近视的广告,用的字眼全都是“近视治愈”“近视康复”“近视克星”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科协等发布2014年十大科学类谣言
那些“科学”谣言,你识破了吗(深阅读)
本报记者 余荣华
《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06日 04 版)
2014十大“科学”谣言
1.地暖辐射会致白血病?
有说法称“地暖会产生供暖辐射,进而导致白血病、癌症、心血管疾病,也会引发白内
障等视力问题”。但实际上地暖是在地板中均匀铺设热媒。热辐射只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其中没有化学物质,不会对人有害。(详细报道请见求证栏目2014年12月3日《使用合格
材料大可放心》)
2.雾霾不散是因“核雾染”?
据传,鄂尔多斯地下发现大型铀矿和煤炭资源,因为两者共存于同一地区,从而形成了
所谓铀煤。通过燃烧,放射性元素铀进入空气,这是产生雾霾的原因。但真相是铀元素本身
是很重的元素,不容易被氧化,不会变成粉尘。(详细报道请见求证栏目2014年1月27
日《“核雾染”说法没有依据》)
3.吃一碗方便面花32天解毒?
吃一碗方便面要花32天解毒等“方便面有毒”传闻曾流传广泛。但实际上,方便面包装
纸桶桶身由食品级口杯纸及PE膜组成,正确使用无毒无害。方便面中的食品添加剂并不是
“毒”,使用不当才会造成危害。(详细报道请见求证栏目2014年2月18日《方便面有毒说
不可信》)
4.高铁辐射严重致女性“不孕”?
有说法称,国产高铁存在严重辐射问题,且未采用车厢屏蔽技术以解决辐射问题。但实
际上高铁的磁场属非开放磁场,它的感应磁场是封闭的,辐射量很小,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详细报道请见求证栏目2013年6月24日《生活中的辐射并不可怕》)
5.瓶装水暴晒后有毒不能喝?
有说法称,车里晒过的矿泉水有害不能喝。真相是,市面90%的塑料瓶装饮料采用PET
材料作为瓶体材料。PET熔化温度超250℃,要发生化学变化至少要在100℃以上。汽车内
达不到这样的高温,温度升高后就析出有毒物质的说法没有依据。
6.WiFi辐射会损害健康?
“无线路由器附近的植物不发芽”的信息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网民称“被WiFi害死了还不
知道”。但真相是,影响种子发芽的原因很多,不能认定是WiFi的影响,更不能由此类推
WiFi对人体的影响。符合标准的设备在正常使用下,WiFi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忽略不
计。(详细报道请见求证栏目2013年6月21日《WiFi正常使用,不必担心辐射》)
7.感染埃博拉病毒会变“僵尸”?
传言称“感染埃博拉病毒后被确诊死亡的妇女,在被送去埋葬的途中突然苏醒,并开始
在人群中到处行走”。医疗队医疗组的王冶主任澄清:“所有感染者身体虚弱乏力,许多坐着
或卧倒的患者无法依靠自身力量坐起来,埃博拉患者死后诈尸、变僵尸的说法毫无依据。”
(详细报道请见求证栏目2014年11月7日《警惕有关埃博拉的谣传》)
8.NASA称地球将进入连续数天黑夜?
传言称,“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向世界发出警告,宣称他们已确认地
球将在2014年12月16日到12月22日几天内,经历一个完全黑暗的时期。”文章还附带视
频,称是NASA负责人发布的紧急演说。但实际上,仔细看这段视频就发现,根本没有任
何太阳风暴的内容。
9.法国科学家证明转基因玉米可致癌?
传言称法国科学家实验证明转基因玉米诱发肿瘤,并配发了实验小鼠图片。但真相是目
前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权威机构均认为,经严格审批上市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
10.儿童吃一次抗生素7天不发育?
有传言称小孩吃一次抗生素7天不发育。但真相是,被筛选出作为药物的抗生素都是专
门针对致病病菌的,并不伤害人体正常细胞。
(由联合辟谣平台、北京市科协、北京市科技记协发布)
披着科学外衣的伪科学,迷惑性强危害大
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刘晓勘认为,科学类谣言大有泛滥之势,人们容易轻信并传播科学类
谣言的原因有四:首先,移动互联社交工具是基于信任关系的传播,容易因对方是好友等身
份而轻信其转发的内容。其次,“科学”流言往往是披着科学外衣的伪科学。内容中常有很多
专业用语,有专家出场,尤其是一些国外专家出场,也包括引用一些国外科学期刊内容,看
似引经据典,其实却是移花接木、子虚乌有。或者是将科学上尚无定论的多种意见中的一种
拿出来,作为绝对正确的一方面进行传播。再次,“科学”流言的内容一般是养生保健、大气
雾霾和食品安全等大众关心的话题,很容易引起关注。最后,“科学”流言反复传播,即使已
被科学界和传统媒体辟谣,仍会“死灰复燃”,在网络上反复出现,很多人抱着“宁可信其有”
的心态,客观上存在“三人成虎”的效应。
中山大学教授张志安认为,科学类谣言更容易迷惑人的原因在于:无法靠常识去识破,
如果搜索以往的辟谣信息又不容易立即识别。
刘晓勘认为这类谣言一是有直接危害,引导错误行为,扰乱了生活生产秩序。例如一些
关于食品安全的谣言,可能直接对一种食品或一个企业、一个产业造成严重伤害;二是有间
接危害,降低了大众的科学素养,这种状态延伸到其他领域,危害更大。
不轻信不轻传,做谣言传播终结者
怎样去识别这些谣言呢?刘晓勘建议:一是不轻信,见到看上去似乎很“科学”的流言,
先问“是这样吗?”“为什么?”;二是不轻传,珍视手中的“话语权”和亲友的信任,不对流言
传播推波助澜;三是对感兴趣的“科学知识”作必要的求证,最简单的是上网搜索有无辟谣新
闻,其次可以查询专业资料和科学类网站,或者请教专家,甚至自己动手实验;四是共同构
筑辟谣防线,对于经过求证,有较高可信度的新知识,可以转发,对于求证后发现不实的流
言、谣言,自己不转发,并告知上一个传播者,或者在自己的朋友圈内辟谣、澄清。所有人
都可能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因此更应该努力做谣言的终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