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科学”流言榜(2017年2月)

合集下载

中国科协发布2015“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

中国科协发布2015“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

中国科协发布2015“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作者:科苑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6年第3期■ 科苑2015 年12 月30 日,中国科协公布2015“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

该榜单以北京市科协、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联合发布的每月“科学”流言榜为基础,经过专家初选、网络投票和专家终评,评选出“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

以下为最终入选的10 条“科学”流言名单。

( 按流言或辟谣发生时间排序)1. 内蒙古风电偷走了北京大风导致雾霾?流言:有媒体报道,内蒙古建设了大量风电站,偷走了北京大风,导致雾霾。

真相:风碰到障碍物绕流是可以恢复的,局部风力发电或局部防护林不会对距离较远的下游风力造成影响,雾、霾形成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地面污染物碰上大气的静稳条件。

目前没有任何的科学研究显示风电场与雾霾的形成之间有因果关系。

2. 自制水果酵素能瘦身美容?流言:想瘦身美容,自己在家就能做到:把各类营养丰富的水果洗净切块,添加辅料后装箱密封,标注日期,三个月(100 天)后酵素形成即可食用。

真相:自制的所谓“水果酵素”其实只是水果发酵得到的复杂混合物,其中可能会有多种酶产生,但是无法控制,也无法分辨那些酶能够有什么功能。

要想发挥水果对健康的积极作用,把水果吃掉就是最直接、简单、有效的做法。

3.55 度水杯是温水神器?流言:一种名为“55 度水杯”的“高科技产品”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广为流传。

往这种水杯中倒满热水或冷水,都可以得到温度为55 度的温水。

真相: 55 度杯所用材料只是普通的铝合金,夹层中是大量盐水,所谓的温度变化使用的就是物理知识中最简单的热传导原理。

如果不经开水预热,直接倒冷水是没有升温效果的。

4. 跑步比久坐死亡率更高?流言:一项在丹麦进行的长达12 年、涉及近1500 人的研究,证明了跑步比久坐死亡率高。

真相:实际上,这项研究有三项重要结论:第一,与久坐不动的人相比,即使每周只跑步1 次,也有非常大的获益,死亡率明显下降。

科学流言榜

科学流言榜

首先 ,市 面上在售 的眼药水 中大 多含有 防
腐剂 。上海 交通大 学 医学 院附属瑞金 医院眼科
巨 :经 安徽省合 肥市 肥东县 食品药 品监 主任 医师沈 玺表示 ,虽然这 些防腐剂 的种类 和
督 管理 局实地调 查取证 ,证实所 谓 “ 用棉 花做 浓度 都在安全 范围 内,但长 期使用含 防腐剂 的
水的 l 克/ 立方厘米 的密度 ;而塑料颗粒 的成分
真相 :如果眼 睛 出现 干涩 、酸胀 等用眼过 劳 作用 的眼药 水。不 过 ,即使 眼睛 出现 干 涩 、 酸胀 等 症状 ,也不 宜过 于 频繁 地使 用 眼药水 。
是聚乙烯 , 其密度小 于 1 克/ 立方厘米 , 比水低 , 度 的症状 ,可 以适 当使用一 些具有缓 解眼部疲 会浮在水面上 。如果造假 ,很容易被鉴别 出来 。
冈 壳 是 0 7
言: 日前 ,有人 在 网上发 布视频 说 , 自 对于 经常使用 电脑 的人来说 ,每天滴 三 四次 即
己买到 了 “ 用棉花做 的肉松 ” 。在视频 中,此人 可。为什 么不能随便滴 眼药水呢? 将 从某 商家购买 的 肉松 饼用水 浸泡 ,发现 其呈
白色絮状 ,由此认定 “ 肉松是用棉花做 的” 。

~ .
:现 在 的人 们 长 时间 盯着 电脑 屏 幕 , 眼睛难免 会出现 干涩 、疲劳 等症状 ,为此 ,不
再 次,淘米 时 ,大米是 沉在 水底 的。这是 少 人选 择滴 眼 药水 ,而且 在滴 过 眼药水 之 后 ,
滋润”了许多 。 因为,大米 的密 度是 1 . 6 7 克/ 立方 厘米 ,大于 觉得眼睛确实 “
别 :肉松 的本 质是一 种肌 肉纤 维 ,主要成分 是

科学流言榜

科学流言榜

同的人体上也呈现多样性, 化妆品中,人们也能在服装、
特 异 性 的 靶 向 性 的 治 疗 方 案 厨房用具、家具和玩具中发现
对这个人有效,换个人可能 它的身影。
就无效。
三氯生对人体有害的说
此外,多肽在体外可能有 法,目前证据不足。根据美国
针对性,但到了人体内就会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
的调查,只有在一些短期的动
准 的 规 定: 银 的 含 量 不 超 过
真相:所谓“神药”,简 实验。目前据可以查到的资料,
单来说就是烟酰胺单核苷酸, 研究团队申请由美国食品药品
简称 NMN,是一种 B 族维生 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大
素的衍生物。它在人体内会转 型临床实验还没有开始。所以
化成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说 NMN 是返老还童的灵丹妙
是不是患者感染其他病毒或寄 症、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 而且是同时合成 3 种以上的多
生虫也能治疗癌症?目前还无 吸烟、长期从事户外工作、眼 肽,然后让这种多靶性的多肽
法得出这样的结论。
另 外, 疟 原 虫 疗 法 使 用
的是“活”的疟原虫,患者感
染疟原虫之后需要使用抗疟药
物。如何减少感染疟原虫带来
科学流言榜
Science/ 科技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网信办、首都互 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 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 者学会、上海科技传播协会、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支持。
0.05 毫 克 / 升。 因 而, 不 会 不少新陈代谢反应。随着年龄
物试验中,发现接触高剂量的
三氯生才会与某些甲状腺激素

2016年“科学”流言榜(下)

2016年“科学”流言榜(下)

2016年“科学”流言榜(下)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科技奖励》
【年(卷),期】2016(0)11
【摘要】所谓科学,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也并不都是权威性的,往往在"权威"的外
衣下还需要更多的科研学者去探究真理,而真理也通常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分不开。

早在第7期杂志中,我们就已经在2016年"科学"流言榜(上)和谣言进行一搏。

本期,本刊继续带您抛开难以分辨真假的"伪科学",走进真正科学带给人们的惊喜中。

1.氰化钠可能导致毒雨吗?厂流言:2015年8月12日天津爆炸事故后,核心
区内存有的危险化学品氰化钠备受人们关注,一则据称来自美国大使馆的微信提醒"在北京、天津朋友近期不要淋雨,
【总页数】4页(P10-1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科协“科学流言榜”发布揭开谣言伪科学面纱
2.科学流言榜
3.北京
2020“科学”流言求真榜在京揭晓4.9月“科学”流言榜来啦!5.10月“科学”流言榜发布,你中招了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5年“科学”流言榜权威发布

2015年“科学”流言榜权威发布

2015年“科学”流言榜权威发布1、2030年太阳将“休眠”?5. 流言:驱蚊手环防蚊效果好?8. 流言:夏季在海边游泳被水母咬了真会死吗?9. 荔枝泡药水引发手足口?2、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会致癌吗?流言:最近有一则消息引发了中国消费者的担忧——2015年8月起,百事可乐旗下的健怡系列汽水将不再使用有致癌争议的代糖“阿斯巴甜”,改用由三氯蔗糖、乙酰磺胺酸钾混合而成的代糖。

这一改变仅限于美国,不涉及中国市场。

真相:人工甜味剂是否致癌是个老调重弹的问题。

多个权威机构都曾为阿斯巴甜开出安全证书,包括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EFSA(欧盟食品安全局)、国际食品添加剂委员会等权威机构都认为,阿斯巴甜在推荐剂量内使用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也没有发现对人体有危害或者致癌的案例。

唯一需要强调的是,由于阿斯巴甜含有苯丙氨酸,有苯丙酮酸尿症的患者不能食用,还有一部分人有阿斯巴甜不耐症,会产生诸如呕吐、恶心等类似过敏症状。

3、“膨大剂西瓜”、“增甜剂西瓜”、“嫁接西瓜”、“隔夜西瓜”不能吃?流言:夏天来了,甘甜多汁的西瓜也来了。

可是,“爆裂西瓜多用膨大剂”、“西瓜注射增甜剂”、“嫁接西瓜不能吃”等说法接二连三的亮相,让消费者们不知何去何从。

真相:膨大剂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中的一类,在中国、美国、欧盟、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都有着广泛使用。

正常使用时对人体不会造成任何危害,但是不当使用(过量或是时期不对)会引起果实畸形。

“打针西瓜”的流言长盛不衰,但无论是对瓜苗还是果实进行注射,都是有问题的。

依照植物学原理,只有在活体情况下才能吸收水分和营养。

而一旦注入了甜蜜素和胭脂红后,少了植物的运输系统组织的帮助无法移动。

而液体成功注射的概率很小,即使注射成功,瓜果也难以吸收,强行注入后会在微小组织内积累,破坏西瓜瓤组织。

嫁接西瓜只是一门技术,利用的是植物间互补的性质以提高产量,对人体是无害的。

它可以有效阻止枯萎病等问题的发作,杜绝减产甚至绝收等问题,使得西瓜能够连作,不仅我国广泛使用,日本的西瓜生产中嫁接育苗栽培占95%以上。

中国科协“科学流言榜”发布揭开谣言伪科学面纱

中国科协“科学流言榜”发布揭开谣言伪科学面纱

2019年7月92真知中国科协中毒,再也没人爱喝夏日特饮——凉白开了……当这些“听说”一传十十传百,就变成了朋友圈盛传的谣言。

近日,中国科协发布“科学流言榜”,揭开谣言伪科学的面纱。

电子烟无毒无害 是戒烟的利器流言简介:有流言称电子烟可以替代传统卷烟,其产品“健康无公害”,具有“无二手烟”“杜绝焦油等致癌物”“帮助戒烟”等效果,值得推广。

真相解读:抽电子烟并不能帮助吸烟者有效戒烟。

导致烟瘾的主要成分是尼古丁,电子烟中的尼古丁也一样会让人上瘾,有些电子烟的尼古丁含量甚至超过传统卷烟,所以抽电子烟并不能帮助吸烟者有效戒烟。

虽然电子烟不含焦油,相对传统卷烟危害小一些,但尼古丁依然有害健康。

目前有足够充分的证据表明,胎儿和青少年接触尼古丁会对大脑发育产生远期不良后果。

电子烟产业将青少年、非吸烟人群作为主要营销对象,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出现泛滥趋势,需要全社会高度警惕。

喝“千滚水” 会造成亚硝酸盐中毒流言简介:有流言称电开水器里的水由于反复煮沸,会产生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喝这样的“千滚水”,会导致亚硝酸盐中毒。

真相解读:“千滚水”在日常的含义是经过反复加热或者重复加热的饮用水及生活用水。

水的日常加热主要是通过热处理的方式,对水中的微生物、部分易热分解的物质进行杀灭或者减除的过程,以保证水饮用的卫生安全。

一般而言,符合相关标准的自来水、饮用水,在加热的过程中,不存在进一步污染的情况下,是不会产生有关危害积累(如亚硝酸盐),引起急性中毒性危害;对于存在本底(如微量硝酸盐、其他无机盐、微生物)的水,在加热过程中,相关物质也会得到一定的减除。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长期暴露在日常条件下的水,由于来自环境的物质溶解、微生物的引入、消毒试剂的残留以及不合格加热容器材料中物质的迁移等,会带来一定风险的引入。

因此,一般建议,尽量减少反复加热的水作为饮用水,并使用符合安全标准的材质制造的加热容器,对容器经常进行清洗或者消毒,以保证水不被二次污染,进一Life Reference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步减少危害的引入。

科学流言榜

科学流言榜
夏季气温较高,泡发木耳时建议: ①木耳表面清洗干净,使用干净的容器和水,在冰 箱冷藏室里泡发,大概泡发 3 ~4 小时。②吃多少泡多少, 泡发好后尽快吃完,泡好之后在冰箱里储藏也不要超过 24 小时,吃不完,建议分装在保鲜袋,放冷冻室保存, 最大化地降低风险。③泡发过程中,如果发现表面黏糊糊、 发软或者有异味,应果断丢弃。
谣言?
谣言:买回来的水果都放冰箱,这样不容易坏。 真相:假的。有些水果不喜欢待在冰箱里。 买回来的水果,不能一股脑儿地全部塞进冰箱,不
是所有水果都能放冰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冰箱的冷藏温度通常设定为 4 ℃,有利于保鲜。不
过,冰箱不是万能保险箱,来看看哪些水果不适合放冰 箱吧。
没熟前不能冷藏的水果:香蕉、菠萝、鳄梨(牛油 果)、百香果、芒果、猕猴桃、番木瓜。这类水果需要一 些时间变熟,如果没全熟,对低温很敏感,一旦遇到低温, 就无法变熟,因此不适合放冰箱。
谣言?
谣言:鸡蛋洗完再放冰箱,干净又能延长保存时间。 真相:假的。相反,鸡蛋提前水洗放冰箱,可能缩
短其保质期,且可能污染厨具。 如果购买带有包装的清洁蛋,连同包装直接放冰箱
冷藏室储存就好。如果从菜市场买的散蛋粘有鸡毛鸡屎, 很多人会忍不住清洗,但清洗的话,会破坏蛋壳本身的 保护膜。
鸡蛋外壳自带一层胶状膜——“白霜”,其不仅可覆 盖蛋壳表面的气孔,还可以抵御细菌等微生物入侵,又 能防止蛋内水分蒸发。
拒绝谣言
在室温过夜,那第二天就不建议吃了。 以菠菜为例,即便是炒熟后冷藏放置,16 小时后,
其亚硝酸盐含量也可能会超过国家标准(蔬菜制品中亚 硝酸盐含量应小于 20 mg/kg)。所以,菠菜最好还是一 次性吃完。
那么,该如何减少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危害呢? ①吃新鲜的叶菜类蔬菜。②叶菜类焯水:沸水焯一 下可以去除大部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成分。③现做现吃: 吃多少,做多少,如果做多了,提前装好及时放冰箱冷藏, 减少细菌滋生。烹饪好的食物,若在室温下放置 2 小时 或冷藏放置超过 24 小时,就不建议食用了。④遵循“尽 量不要剩菜、剩菜尽快吃完”的原则。

2017年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

2017年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

2017年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
高纬时
【期刊名称】《大众科学》
【年(卷),期】2018(000)001
【摘要】流言同时吃螃蟹和柿子会中毒辟谣:事实上,在实验室里,维生素C有可能使五价砷转变为毒性很强的三价砷,但在饮食上不容易,除非同时吃几公斤被严重砷污染的螃蟹和5斤以上柿子,这才有中毒的可能性。

流言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的一项研究衍生出一个结论:多吃主食死得快辟谣:中国营养界专家分析后表示,英国的这项研究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这篇文献采用的应为中国30年前的数据;第二,文章没有说明是什么种类的碳水化合物,不同种类碳水化合物会有完全不同的结局;第三,研究中入组人群的健康状况也存疑。

流言肉松是棉花做的辟谣:《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杂志社微信公号“CFDA中国食品药品监管”刊文称:肉松的本质是肌肉纤维,入口即化。

而棉花的本质是植物纤维,是一种不可溶的纤维,虽然看上去很松软,但嚼不烂,也就是说,真用棉花冒充肉松,一吃就会被识破。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高纬时
【作者单位】[1]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0
【相关文献】
1.2015:流言终结榜
2.中外科学实验类电视节目传播效果比较--以央视《原来如此》与美国《流言终结者》为例
3.中国科协“科学流言榜”发布揭开谣言伪科学面纱
4.2019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求真榜揭晓
5.2019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求真榜揭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月“科学”流言榜(2017年2月)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共同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上海科技传播协会的支持。

流言:紫菜是黑色塑料袋做的?
网上视频疯传新买的紫菜“半透明”“嚼不烂”,还有一股“腥臭味”,认为是用黑色塑料袋制作的假紫菜。

真相:单层的紫菜本身就是半透明的,腥臭味也是海产品固有的味道,而嚼不烂有可能是因为紫菜太“老”了——紫菜一般在每年的白露节气开始播苗,管理到位的话,每年可以采收四五茬,其中头水(也就是第一茬)紫菜质量最好,口感最佳,最后一水的紫菜品质最差,口感更韧。

通过泡发和火烧两种方式可以轻易分辨是真紫菜还是塑料袋。

真紫菜吸水后会胀大,塑料袋则不会。

真紫菜点燃后无味或有淡淡咸味,塑料袋则有刺鼻化学气味。

为验证“塑料薄膜做紫菜不靠谱”,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在实验室对45个紫菜样品和3个塑料薄膜样品进行了鉴别。

结果分析显示,从外观看,紫菜和塑料袋断面微观形貌具有明显差异。

紫菜的断面结构复杂,两侧分别有两层薄膜,中间夹着排列整齐的一个个紫菜细胞,而塑料袋的断面结构致密,只有剪切时留下的撕裂痕迹,没有复杂的多级结构。

从光谱图看,不同品牌紫菜样本红外光谱图相似度较高,在1643cm-1和1539cm-1附近具有蛋白特征吸收峰,而塑料袋在以上波段均无特征吸收峰。

从成分看,紫菜中都检出较高的蛋白质和氨基酸,而且含量分布比较集中,并且富集了较高的有机砷、磷和钙元素,含量平均为35.8mg/kg、5989mg/kg和4124mg/kg;在塑料袋中未检出蛋白质和氨基酸,相应的有机砷、磷和钙元素含量分别为<1mg/kg、<0.05mg/kg和1038mg/kg。

有机砷和磷可对紫菜中掺假使用塑料袋的情况进行有效辨别。

北京市食药监局近三年对紫菜进行抽检的结果显示,目前未发现样本中存在以塑料薄膜制假的现象。

流言:转发立春花就会有好运?
立春那天,朋友圈疯转一张图:“此花今晨开在喜马拉雅山旁,36年开一次,是朋友发来的,叫立春花,也叫幸运花,看到此花的人是幸运的人。

送给群里的朋友们看看。


真相:图中所展示的生物并不是花,也不会在喜马拉雅山旁“开放”,而是一种叫海鳃(Sea Feather)的海底生物,原图由摄影师Gordon J. Bowbrick在2013年拍摄。

海鳃属于动物界-腔肠动物门-珊瑚纲-八放珊瑚亚纲-海鳃目(Pennatulacea),也叫“海笔”,是腔肠动物门珊瑚纲的一目,呈鹅毛形,长十厘米至两米不等,红紫色或浅红色,能发磷光。

栖息在海底,主要栖息在中潮区以下的软泥底质,少数在泥沙或纯沙底,栖息时一头扎入泥沙,一头露出,利用过滤水中的营养物质为生,带有触手的水螅体可以捕捉水中的生物为食。

海鳃为单体状肉质群体珊瑚,由一个柱状的初级水螅体和其表面的羽状的众多次级个体组成,初级水螅体的下端形成固着在泥沙中的柄。

目前已发现约300种类型,例如斯氏棘海鳃、艾氏棘海鳃、海仙人掌等。

有的种类的初级水螅体内含有钙质的中轴骨,共肉中含有分散的骨针。

海鳃类在前寒武纪的埃迪卡拉生物群中已出现,至今仍广泛存在。

流言:洗澡时自来水产生氯仿会致癌?
在一篇题为《注意!这两种方式洗澡居然会致癌》的文章中提到:“自来水产生的氯仿是新形态生态杀手,在密闭空间中洗澡愈久,经由呼吸和皮肤吸入的氯仿量愈多,研究称每百万人会有12人因此致癌!”
真相:氯消毒是目前自来水厂最常用的灭菌技术。

对于洗澡时散发的氯仿对人体有危害甚至致癌的观点,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介入专业委员会秘书、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介入科副主任医师毛颖民对北京科技报记者表示:“无论自来水中的氯气浓度还是洗澡时高温蒸发后的氯气浓度,都是相当低的,对人体不构成危害。

《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于自来水中氯浓度有着严格的标准,自来水中的余氯含量远低于0.5mg/L,三氯甲烷含量要求也要低于0.06mg/L。

自来水在出厂时都经过了严格的检验,在国家要求的浓度范围内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正规合格自来水厂出来的生活用水都是健康的,因此市民不需要过于敏感。


该文章指出的另一种自来水洗澡致癌的理由是:“在洗澡时用力地搓洗会致使脆弱的表皮受损,细菌真菌趁虚而入,日积月累会引发皮肤癌”。

人体皮肤表面有一层脂膜,就像一把保护伞,保持人体温度,阻止身体水分过度挥发。

洗澡本身会洗去身上的皮脂层,用力地搓洗也自然会加剧皮肤干燥。

但是,毛颖民表示,“用力搓洗会造成皮肤感染,甚至导致皮肤癌,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纯属危言耸听。

”皮肤癌致病原因多是日常曝晒与紫外线照射、化学致癌物质以及电离辐射等,因为洗澡而导致皮肤癌的可能性很小。

同时,白色人种由于黑色素较少,他们进行日光浴患皮肤癌的可能性更高。

毛颖民强调,虽然洗澡时会对人体的角质层有影响,但不会有太大坏处,人体的免疫功能足够抵抗。

流言:煮饭方法不对会吃进“砒霜”?
一篇题为《中国人最常用的煮米饭方法,让你吃进了最多的砒霜》的文章说,北爱尔兰学者安迪·马哈尔格教授在电视节目中做了实验,结果显示人们惯常煮大米的方法,会令砷
(俗称砒霜)这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残留在米饭里。

最后建议大家,应先将大米用水浸隔夜,第二天把水倒掉,再加水煮饭。

真相:针对社会上“谈砷色变”的现象,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教授沈立荣对北京科技报记者表示,“一报道砒霜,而且是大米中的砒霜,更是容易造成恐慌。

不能把砷完全等同于砒霜,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中对砷含量有着严格的规定,符合标准的大米对人体健康几乎无影响,大家无需谈砷色变。


针对网传实验以及“先将大米用水浸隔夜,第二天把水倒掉,再加水煮饭,这样大米中的砷残留物就大为减少”的说法,沈立荣说:“首先,农业部在各地都有农产品风险评估中心,通过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检验的大米,砷含量极低;其次,对砷含量的控制主要靠环境控制和质量检测,比如避免工业污水灌溉农田,加强土质、水质、稻米的风险检测,靠煮饭的环境或条件来解决作用不大;再者,过度浸泡大米会造成营养的流失,导致大米变质的问题更大。

平常煮饭时,洗米、换水几次就行,大米浸泡别超过半个小时。


流言:正常人多吸氧可保健?
最近一段时间,有少数制氧机厂商为了推销产品,对外宣传称,正常人多吸氧也能保健。

真相: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发出制氧机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目前尚无证据证明吸氧对正常人具有保健作用,制氧机要在医生指导下按照处方每日使用的时间和流速来使用,从而降低适应症选择不当带来的风险,不适当的吸氧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消费者应当在医生指导下购买和使用制氧机。

购买时,应选择到有资质的单位购买,仔细查看产品的注册号及生产企业相关信息,并要注意索要发票和购物凭证,核对内容并妥善保存。

消费者可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数据查询”栏目核实产品有关信息。

流言:这些禽流感的谣言你相信了吗?
最近北京连续出现两起输入性H7N9病例,一时间各种关于禽流感的说法不胫而走,包括“吃禽类会得禽流感”“穿羽绒服会得禽流感”“禽流感目前已可以打疫苗预防”等等。

真相:导致人感染H7N9病毒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直接或间接暴露于受感染活禽或带毒禽类污染的环境中。

尚没有证据显示H7N9病毒能够通过经妥善处理后的禽类或禽蛋类传播给人类。

此外,吃煮熟的食物也不会感染H7N9病毒。

从事非规模化和非规范化家禽养殖、贩卖、宰杀等工作的人群,因暴露于带毒禽类的机会更多,所以被感染的风险也更高。

但填充羽绒服使用的羽绒制品通常经过消毒、高温等多个环节处理,禽流感病毒存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因此,收集羽绒的工人确实是感染禽流感的高危人群,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但穿羽绒服感染禽流感的几率很小。

H7N9禽流感并非季节性流感,在人群中分布也不算广泛,目前只有预防季节性流感的疫苗,尚没有H7N9禽流感疫苗。

只要市民注意防护,不接触活禽、不去活禽交易市场,传染风险并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