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整理

词类活用整理名词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天雨墙坏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智子疑邻》2、妇抚儿乳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口技》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口技》4、会宾客大宴会:名词用作动词,恰逢,正遇上。
宴:名词用作为动词,举行宴会。
《口技》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闻名。
《陋室铭》6、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送东阳马生序》7、狼不敢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狼》8、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用作为动词,攻击。
《狼》9、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狼》10、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动词,(从柴草中)打洞。
《狼》12、每至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三峡》13、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奔:名词用做动词,飞奔的马《三峡》14、皆披发文身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观潮》15、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出师表》1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17、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
《醉翁亭记》1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泉:名词用作动词,汲泉水。
茗:名词用作动词,煮茶。
罍:名词用作动词,端酒杯。
红装: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
蹇:名词用作动词,骑驴。
《满井游记》19、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陈涉世家》20、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竹板打。
《陈涉世家》21、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下:名词用作动词,攻下,攻克。
《陈涉世家》22、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为君王。
《陈涉世家》23、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用鱼网。
《陈涉世家》24、功宜为王功:名词用作动词,论功劳。
《陈涉世家》25、皆刑其长吏刑:名词用作动词,惩罚。
《陈涉世家》26、策勋十二转策:名词用作为动词,记下。
《木兰诗》27、愿为市鞍马市:名词用作为动词,买。
《木兰诗》28、处处志之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
词类活用知识点大全

词类活用知识点大全
1. 名词:表示人、事物、地点、抽象概念等的词语。
2. 动词:表示动作、状态、变化等的词语。
3. 形容词:用来描述名词性词语的性质、特征、状态等的词语。
4. 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等的词语,表示程度、时间、地点、方式等。
5. 介词:用来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如时间、地点、方向、手段等。
6. 连词:用来连接词语、短语、从句等的词语,如并列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等。
7. 代词:用来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的词语,如人称代词、指示代词、
不定代词等。
8. 数词:表示数量的词语,如基数词、序数词、分数词等。
9. 感叹词:用来表示情感、感叹、祝福等的词语,如哎呀、好啊、祝
福等。
10. 叹词:用来表示惊讶、疑问、不满等情感的词语,如啊、哦、嗯等。
11. 疑问词:用来引导疑问句的词语,如谁、什么、哪里等。
12. 拟声词:用来模拟声音、动作、情感等的词语,如咕噜、哗啦、哈哈等。
13. 成语:由四个汉字以上组成,具有固定意义的词语,如井底之蛙、一马当先等。
14. 词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组成的固定搭配,如红红火火、一举两得等。
15. 俚语:在特定社会群体中流行的、具有特殊意义的词语,如装逼、吃瓜群众等。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词类及其活用形式:
1. 动词(动作的词):
-走:走、走了、走向、走出、走来
-读:读、读书、读了、读到、读来
2. 形容词(描述事物特征的词):
-美:美、美丽、美好、美人、美丽的
-大:大、大的、大人、大了、大起来
3. 名词(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词):
-人:人、人们、人的、人家、人们的
-山:山、山上、山下、山水、山的
4. 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等的词):
-很:很、很美、很大、很好、很远
-忽然:忽然、忽然间、忽然起来、忽然间的、忽然变化
5. 介词(表示事物之间关系的词):
-在:在、在里面、在外面、在前面、在后面
-为:为、为了、为人、为什么、为着
6. 连词(连接词语、句子之间关系的词):
-和:和、和他、和平、和谐、和睦
-若:若、若是、若非、若不、若然
这只是一小部分古代汉语中常见词类的活用形式,古代汉语的用法相对复杂,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和运用。
古代汉语的文献和古籍中有大量丰富多样的词类活用形式,需要通过学习和阅读来更好地掌握。
词类活用 6大类型

词类活用 6大类型3.愚公移山,大禹治水。
(《愚公移山》)(山、水:改变自然状态)译文:愚公移山,大禹治水,都是改变自然状态的事情。
4.庖丁解牛,人皆知之。
(《庄子》)(解:剖开)译文:庖丁剖开牛,人人都知道。
5.管仲挽纣为太公。
(《史记》)(挽:拉)译文:管仲拉住纣王,成为太公。
规律小结]名词作动词时,表示一种行为或者状态。
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翻译时也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灵活处理。
如上面第1句中的“军”,表示驻扎的状态;第2句中的“目”,表示用眼神示意;第3句中的“山、水”,表示改变自然状态;第4句中的“解”,表示剖开;第5句中的“挽”,表示拉住。
1.楚国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与留侯张良交情很好。
2.以前喜欢的事情,现在已经成为了过去的痕迹。
3.我们还有足够的力气前进,火把也足以照明。
4.天边不知不觉已经出现了鱼肚白的颜色。
规律小结]1)当形容词带宾语且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时,就可以活用为动词。
活用形式:形容词+宾语。
例如第一句中的“善”。
2.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动词,放在“所”字后面,例如“欣”。
3.形容词也可以活用为动词,放在“能”“足”“可”等能愿动词后面,例如“明”。
4.当形容词后面没有宾语时,也可以表示某种动态,此时也活用为一般性动词,例如“白”。
5.当形容词用作中心语时,放在“其”“之”字后面,活用为名词,例如“正”和“贤”。
6.当形容词作主语或宾语时,活用作名词,例如“空明”和“贤、少、长”。
7.当形容词用在数词后面作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例如“美、难”。
8.动词、名词、形容词都可以用作使动用法,例如“从”、“王”、“舞”、“泣”、“卒”、“活”和“兴”。
1.在第一句中,我们仍然会因此而感到感动。
2.第二句中的“王”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让人感到王者之气;第三句中的“舞”是动词使动用法,表示让人跳舞;第四句中的“泣”是动词使动用法,表示让人哭泣;第六句中的“卒”是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让人突然死亡;第七句中的“兴”是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让人兴奋。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辱:辱没。
例句: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
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策:名词,马鞭子。
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鞭策,驱使。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3、数量词用作动词:千里:行千里。
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尽:使……尽,竭尽。
例句:食之不能尽一词多义虽有千里之能:的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不译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不译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马鞭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故虽有名马:即便虽有千里之能:虽然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恐怕”【表示判断、猜测】其材通假字(1)食马者:“食”通“饲”,喂.(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三、古今异义是古义:这样的.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今义:判断词.安古义:怎么.例:安能求其千里也?今义:安全;安定;安装.等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今义:或者三、回答下面问题1、为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其作用?2、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3、描写“食马者”形象的是哪一句?。
词类活用是什么意思

词类活用是什么意思词类活用意思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词类活用6大类型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
2、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4、数词活用为动词。
5、名词用作状语。
6、形容词作名词。
一、名词作状语与文言散文一样,古诗词中的名词作状语,就是将名词放在谓语中心语动词的前面,让它修饰、限制后面的中心语动词。
依据状语的语法性能,处在状语位置上的名词,其实已变成了副词,因此名词作状语亦称名词活用为副词作状语,表示各种形态。
例: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曹操《短歌行》)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杜甫《石壕吏》)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上例中句是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意思为“向南”;句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时间,意思为“在夜里”;句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意思是“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在古诗词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随处可见。
我们知道,古诗词是以精练的语言传达丰富的意蕴,协调优美动人的韵律和节奏,以达到精警传神,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的。
把名词放在特殊的条件下,使之活用为动词,正是使古诗词语言灵动、精彩、传神的有效途径。
在鉴赏活动中,我们必须抓住这些“特殊的条件”,才能准确理解并解释这些活用的词语。
例: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雨”,读作yu,破音异读。
依据名词前有能愿动词“欲”,该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活用条件,“雨”字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客”,原意是名词“宾客”,此与“京华”构成了动补关系,活用为动词“客居”。
三、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按其语法性能是不能带宾语的。
但是如果它处在谓语中心语的位置上,带上了宾语,与宾语构成了动宾关系;或者后有补语,并与补语构成了动补关系;或者与前面的主语构成了主谓关系,则此形容词即活用为一般动词。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东亦客也(方位名词"东"用作动词:在东边居住。
名词"客"用作动词:客居。
)合流屈曲而南(方位名词"南"用作动词:向南流去。
)得其尤绝皆家焉(名词"家"用作动词:安家。
)今予家是溪(名词"家"用作动词:安家。
)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命名,名词作动词用。
)字笨百态,而无所避之(包罗,名词作动词用。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攻占,方位名词作动词用。
东,向东进军,名词作动词用。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向南飞。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仍而下(上,向上飞;下,落下。
)一人缓板而歌(击板。
)峦壑竞秀,最可觞客(劝饮。
)游人往来,纷错如织(交错。
)雷辊电霍,无得而状(描写其状。
)壮士听而下泪矣(流下。
)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做官。
)宰严限追比,甸余,杖至百(挨棍棒。
)上大嘉悦,沼赐抚臣名马衣缎(下诏。
)裘马扬扬(裘,穿着皮衣;马,骑着马。
)儿涕而去(流泪。
)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旅居他乡。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风,风吹;雨,雨打。
)1、辇来于秦(乘坐辇车)2、朝歌夜弦(奏乐)3、鼎铛玉石(把鼎当做;把玉当做)4、金块珠砾(把金当做;把珠当做)5、楚人一炬(放一把火)6、族秦者秦也(灭族,杀死一族的人)汝又不果来果:实现业其家业:继承……的事业东亦客也客:做客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乳二世(乳,乳养)客逾庖而宴(宴,用饭)执此以朝(朝,上朝)吾家读书久不效(效,取得效果)垣墙周庭:垣墙,砌墙,雨泽下注:雨,下雨,名字活用作动词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出现虹)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出现龙)/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唱歌,弹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化为焦土)/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当作铛、石、块、砾)(2)名词用作状语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向北,向西)/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绸带一样)/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像蜂房,像水涡)/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鼎……、把玉……、把金……、把珠……莫如巧归(方位名词"两"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归"的方向:向西。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例如,“衣锦还乡”中的“衣”,原为名词,在此句中用作动词,表示“穿锦”,这是因为该句语境中需要一个动词来描述行为 动作。
注意词类活用的规范性
词类活用的规范性指的是在语言使用 中,某些词类活用是不规范的,需要 避免使用。
VS
例如,“铁证如山”中的“铁证”, 原为名词,在此句中用作形容词来修 饰“如山”,这种用法就不符合语法 规范,应改为“铁证如山的事实”。
名词活用为动词
将名词用作动词,能够赋予事物新的动作含义,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生动。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将名词“春风”转化为动词,形容春风的生机勃勃)。
丰富语言情感色彩
褒义词贬用
将原本表示褒奖或赞扬的词语用于描述贬义或批评的事物,能够更加强烈地表达不满或讽刺 的情感。例如,“他是个天才的骗子”(将褒义词“天才”用于描述贬义事物“骗子”,强 调其欺骗手段高明)。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目录
• 词类活用的定义和类型 • 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 词类活用的修辞效果 • 词类活用的注意事项 • 词类活用的例句分析
01 词类活用的定义和类型
定义
词类活用是指词语在特定语境中临时 改变其原有的词性、功能和意义,以 满足表达需求的一种语言现象。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 象,也是现代汉语中某些词语的特殊 用法。
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抽象名词具象化
通过将抽象名词转化为具象事物或形象, 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形象。例如,“梦 想是人生的翅膀”(将抽象名词“梦想” 具象化为“翅膀”,形容梦想对人生的支 撑作用)。
VS
具象名词抽象化
将具象名词转化为抽象概念或比喻,能够 使语言更加深刻和富有哲理。例如,“爱 情是心灵的港湾”(将具象名词“爱情” 抽象化为“心灵的港湾”,形容爱情对心 灵的慰藉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类活用(一)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文言文有一个学习重点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常见的类型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等。
辨识词类活用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拿现代汉语语法作参照。
名词的活用: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也不能作状语,文言文中一旦出现名词后边带宾语、在动词前作状语这种情况,即可判定为名词的活用。
如:1、作动词: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以下简称《伶》)函:用木匣子装。
②义不赂秦(《六国论》,以下简称《六》)义:坚持正义。
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以下简称《游》)舍:筑舍定居。
注意:有些貌似活用的名词,其实它本身就具有某个动词义项,则不能看作活用。
否则,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容易引起混乱,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如:①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事:动词,侍奉,服侍。
礼:动词,表示恭敬,以礼相待;礼遇。
②微风鼓浪(《石钟山记》,以下简称《石》)鼓:动词,振动,激起。
③名之曰“褒禅” (《游》)名:动词,命名。
2、作状语: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日、月: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舟:乘船。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目、耳:亲眼、亲耳;臆,凭主观想象。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④负而前驱(《伶》)前,在前面。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⑤有泉侧出(《游》)侧:从旁边。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⑥一夫夜呼(《伶》)夜,在夜里。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⑦仓皇东出(《伶》)东,向东边。
(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注意:“名词作状语”和“名词活用作动词”是不一样的。
作状语时,名词之后还有动词或其他谓语成分,如上述七例;而用作动词时,名词之后再无其他动词,如上文“作动词”中的例①③。
二、动词活用作名词:在现代汉语中,动词的主要作用是作谓语。
所以,古汉语中若有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某种动作行为相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
有时前边带“其”字。
如:①谬其传(《游》)传:流传的文字。
②人之愈深,其进愈难(《游》)进,前进的道路。
③而其见愈奇(《游》)见,见到的景象。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至,到达的人。
三.形容词的活用1、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名词时,一般出现在宾语的位置上,译时应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
如:问其深(《游》)深:深度。
常在于险远(《游》)险远:险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幽暗昏惑:幽暗昏惑的地方。
2、活用作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
文言文中一旦出现形容词后带宾语的情况,或是形容词作谓语,但直译词义出现文意不通的情况时,则可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如: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六》)完:保持完整。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穷:穷尽,走到尽头。
火尚足以明也(《游》)明:照明。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极,尽情享受。
四.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动词的使动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是不带宾语的。
一旦文言文中出现了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情况,一般可断定是活用成了使动,句意理解公式是:主语+使+宾语+不及物动词。
如:①李牧连却之(《六》)却:使……退却,击退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兴、亡:使……兴盛(灭亡)③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鸣:使……鸣。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如: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昏惑:使……迷乱②数十伶人困之(《伶》)困:使……处于困境。
名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名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少见,它表示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wàng)之(《鸿门宴》)王:使……为王。
注意:古汉语中用作动词的名词一般都读去声,称之为“破读(或读破)”。
五.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句意理解公式是:主语+以为+宾语+意动词;或者:主语+以+宾语+为+意动词。
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状态。
如: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认为……奇怪(2)名词的意动用法表示把宾语当作某种人或事物。
如: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师:把……当作老师。
除了使动词和意动词之外,还有为动词,表示主语为宾语做某种事。
如:①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死:为……而死。
②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序:为……作序。
总之,词类活用只是在一定的文言语境中临时改变某些词的词性和用法,所以,通常表示为“某词活用作某词”或“某词活用如某词”,意为“某词当作某词用”或“某词用法如某词”。
词类活用(二)那么怎么辨别词类活用呢?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
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下面分类逐一介绍:一、名词(1)、名词作状语1、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朝”“夕”,分别充当动词谓语“济”“设”的状语,表时间:“在早上”“到黄昏”)《烛之武退秦师》2、既东封郑(方位名词“东”作动词“封”的状语,表处所:在东边)《烛之武退秦师》3、日食饮得无衰乎(时间名词“日”作“食饮”以及省略的谓语“行”的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天)《触龙说赵太后》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时间名词“日”放在动词“参省”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天)《劝学》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方位名词“上”和“下”用在动词“食”和“饮”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指在地面上,在地下)《劝学》6、秋水时至(名词“时”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秋水》7、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秋水》8、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席”“包”“囊”分别作“卷”“举”“括”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席子那样,像包裹那样,像口袋那样)《过秦论》 9、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云”“响”分别作“集”“应”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云那样,像回声那样)《过秦论》10、赢粮而景从(名词“景”作“从”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影子那样)11、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方位名词“内”“外”分别作“立”“连”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对内,对外)《过秦论》1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于是项伯复夜去(名词“夜”充当“驰”“去”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当夜,当晚)《鸿门宴》13、日夜望将军至(时间名词“日”“夜”充当动词“望”的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日、每夜)《鸿门宴》14、吾得兄事之(名词“兄”用作动词“事”的状语,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像对待兄长那样)《鸿门宴》15、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名词作状语。
名词“间”充当动词“行”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从小路)《鸿门宴》16、园日涉以成趣/时矫首而遐观(“日”“时”作动词“涉”“矫”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天天;每天) 《归去来兮辞》17、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词“雾”“星”用作“列”和“驰”的状语:像雾一样涌起,像星一样飞驰)《滕王阁序》18、下临无地(方位名词“下”,作动词“临”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下,往下)《滕王阁序》19、士大夫之族,……则群聚而笑之(名词“群”作动词“聚”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情态:成群)《师说》20、辇来于秦(名词“辇”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来”所用的工具:用车子,乘车)《阿房宫赋》21、一夫夜呼(名词“夜”作“呼”的状语,表示时间:在夜间)《伶官传序》22、负而前驱(方们名词“前”作动词“驱”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在前面)《伶官传序》23、仓皇东出(方们名词“东”作“出”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东)《伶官传序》24、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事不目见耳闻(名词“舟”“目”“耳”分别作动词“行”“见”“闻”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船,用眼睛,用耳朵)《石钟山记》25、内外多置小门/使不上漏/雨泽下注/东犬西吠/前辟四窗(方位名词作状语)《项脊轩志》26、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隶”作动词“使”的状语:当作奴隶一样)《五人墓碑记》27、去今之墓而葬焉(连词“而”一般只连接两个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墓”由连词“而”与动词“葬”连接,用作动词,修墓)《五人墓碑记》28、其疾病而死(同上)(2)、名词的使动用法1、徐孺下陈蕃之榻(方位名词“下”,带宾语“榻”,用如使动词:使……放下)《滕王阁序》2、荣于身后(名词“荣”后省宾语“之”,作使动词:使……得到荣誉)《五人墓碑记》3、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病,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生病)《病梅馆记》 (3)、名词的意动用法1、孔子师郯子、苌弘、师囊、老聃/吾从而师之(名词“师”带宾语,用作意动:以……为师)《师说》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借鉴)《阿房宫赋》(4)、名词用作动词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水”受否定副词“非”和助动词“能”修饰,用作动词:游水)《劝学》2、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帝王”带省略介词“于”的补语“于万世”,用作动词:称帝称王)《过秦论》3、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序”带宾语“八州”,用作动词:引、招致)《过秦论》4、道芷阳间行(名词“道”带宾语“芷阳”用作动词:取道)《鸿门宴》5、则思江海下百川(方位名词“下”,带宾语“百川”,用作动词:居于……之下)《谏太宗十思疏》6、或师焉(“师”充当“或”的谓语,用作动词:从师)《师说》7、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名词“炬”处于谓语的位置上,用作动词:放火)《阿房宫赋》8、族秦者秦也(名词“族”带宾语“秦”,用作动词:灭族,杀死合族的人)《阿房宫赋》9、义不赂秦(名词“义”充当省略主语“燕赵之君”的谓语,用作动词:坚持正义)《六国论》10、由山以上(方们名词“上”,受状语“由山”的修饰,用作动词;上走)《游褒禅山记》11、函梁君臣之首(名词“函”带宾语“梁君臣之首”用作动词:用木匣封装)《伶官传序》12、抑本其成败之迹(名词“本”,本义为草木的根或茎干,引申为根源,本源。
此处带宾语“其成败之迹”,用作动词:考察、考究)《伶官传序》13、乳二世(名词“乳”带宾语“二世”,用作动词:用乳汁喂养)《项脊轩志》14、读书久不效(名词“效”处在谓语位置上,用作动词:取得功效)《项脊轩志》二、动词(1)、动词活用作名词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赐”作动词“为”的宾语,用作名词,恩惠)《烛之武退秦师》2、于是从散约败(动词“约”与“败”组成主谓结构,用作名词:盟约、联盟)《过秦论》3、追亡逐北(动词“亡”“北”处在动宾结构的宾语位置,用作名词:逃跑的军队、败北的军队)《过秦论》4、此亡秦之续耳(动词“续”,受定语“亡秦”的修饰,用作名词:继承者,后续者)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至”,处在主语的位置,用作名词:到的人)《游褒禅山记》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传,动词作名词:流传文字)《游褒禅山记》(2)、动词作状语1、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动词“争”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割”的状态:争着)(3)、动词的使动用法1、烛之武退秦师(退,带宾语“秦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烛之武退秦师》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劝学》3、外连衡而斗诸侯(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斗)《过秦论》流血漂橹/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却匈奴七百余里/序八州而朝同列(句中的“漂”“亡”“亡”“却”“朝”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4、项伯杀人,臣活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欲止不内(句中的“活”“从”“止”都是使动用法)《鸿门宴》5、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动词“腾”“起”用如使动词:使蛟龙腾空,使凤凰飞起)《滕王阁序》6、川泽纡其骇瞩(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吃惊)《滕王阁序》7、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动词“屈”“窜”带宾语“贾谊”“梁鸿”,用如使动:“使……受屈”,“使……逃匿”)《滕王阁序》8、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较:拿……比较)《六国论》9、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击退)《六国论》10、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动词使动用法,使……兴盛;使……灭亡)《伶官传序》(4)、动词的为动用法1、祭祀必祝之(祝,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