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不可以带宾语,文言文中名词直接带宾语,这种现象叫名词活用为动词

1,名词+名词,前一名词不做修饰限制成分。如:籍吏民,封府库。军霸上。鼓乐于此。

2,名词+介词,军于霸上

3,所+名词,名词动用。所字结构所后一定加动词所翻译成什么什么东西或地方。令吏人完客所馆这里的馆是动词住宿的意思。

4,名词+代词驴不胜怒,蹄之。蹄是名词后面是代词,名词变为动词。蹄翻译成用蹄子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称王。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妻,嫁给

5,而前后是并列关系,子路从而后。后是方位名词在这里翻译成落在后面。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霸:称霸

6,副词或者否定副词加名词名词动用。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成文

7。能愿动词欲望动词趋向动词加名词名词动用左右欲刃相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二,名词做状语

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不做主语,那只能做状语

一.普通名词做状语

1表比喻斗折蛇行人立而啼其一犬坐于前

2表示对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兄:象对待兄长一样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客:以对待宾客的态度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相如廷叱之

二.表示时间和方位的名词作状语

1 ,时间名词做状语:日月岁

A.良庖岁更刀,割也。岁:每一年

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日:每天

B.表示渐进

其后楚日以削日;一天天

2方位名词做状语:

单纯的方位名词在行为动词前做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翻译成现代汉语需要加往向等词语

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南:向南。西:向西。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文言文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天下臣服。

生死而肉骨。使死的人活下来,使骨头长肉。汗牛充栋

四,名词的意动用法

有些名词带上宾语之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如:吾从而师之把……当作老师。

动词的活用:

一,动词用做名词

动词往往在句子中用做主语或谓语,有时候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或者两个动词放在一起,如果不是连动关系,那么后一个动词就用做前一动词的宾语。这使之具有名词特点。

追亡逐北这里亡北动词用做名词。翻译成逃跑的人。

古人之观于山川草木虫鱼往往有得。得:心得。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产品,收入。

少仲尼之闻闻:见识

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如果带了宾语,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就是使动用法。

如:(1)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斗。

(2)李牧连却之。使……退却

(3)生死而肉骨。使死者活下来,使骨头长肉。

(4)惊天动地

动词的为动用法: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和物怎么样

如:(1)等死,死国可乎?死:为……而死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哀:为……哀叹

形容词的词类活用: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如:(1)义不杀少而杀众少:很少的人众:众多的人

(2)四美具,二难并美:美好的事物难:难得的贤主嘉宾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第一个老是动词是赡养第二个翻译成老人地三个老是老者,第一个幼是抚育第二个第三个是幼儿孩子。2.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宾语,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用做一般动词。(1)素善留侯张良。善:跟……交好。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偏爱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当形容词在宾语前,他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1)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使……变绿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变弱。削弱

(3)富国强兵富:使……富强。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时,他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认为……小。

子怪而问之怪:认为……奇怪

数词的活用

1,数词用做动词(形容词,名词)

如:(1)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有贰心,背离

2,数词用做形容词

(1)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一,满

(2)二三其德二三:不专一,不忠诚。

3,数词用做名词

其一犬坐于前,一:一只狼

判断文言实词含义的五种方法:

1,借字形推断

如:(1)箧:QIE 小箱子(2)爨:CUAN 灶台

2,借句子结构推断

如:A,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更加因为这两个句子的结构相同。愈是更加的意思

B,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任用因为上句中的用是任用的意思。

3辨析词性判断

拒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固:险固的地方。

4。借助句子本身和上下文的语境推断。

(1)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言:记载

(2)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言:写

5.借助成语判断

(1)臣从其计依成语言听计从来判断计:计策

(2)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依据成语日薄西山薄:靠近

文言句式:

判断句:标志:者也

有几下几种格式:

1,……者,……也。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2……也……,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3.……者……,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4.……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 没有标志的判断句

刘备,天下枭雄。

6则做判断句的标志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翻译成就是

7,所以表原因的判断句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被动句:

1:于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于起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2受……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3 见

徒见欺见陵之耻见笑大方之家

4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为

为天下笑者

6为所

若属皆且为所虏

7.为……所

行将为人所并

8被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9无标志的被动句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谓语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

宾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宾语放在动词和介词的后面,在文言文中,宾语放在动词和介词的前面,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否定词有:不否未毋无莫

忌不自信时人莫之许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有何谁奚曷胡恶(WU)安焉

沛公安在?何辞为?注:代词做动词介词的宾语。

3之做提宾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正确语序不知句读,不解惑

何陋之有正确语序是有何陋何厌之有正确语序是有何厌

4.唯是做提宾的标志

唯利是图图利

惟命是从从命

唯马首是瞻瞻马首

定语后置句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

定语后置的格式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2.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马之千里者。

4,中心词+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5.中心语十数量定语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状语后置的类型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常见文言固定结构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 "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如: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o察今》)

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

2. "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

:如: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o汤问》)

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3. "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 非字而画。(《促织》)

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4,"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如: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

5,"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如: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拿了我的璧玉,不给我城,怎么办?

6,"如(奈、若)……何"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样"。

如: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o汤问》)

7,何…之有"连用,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宾语。"何……之有"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如:宋何罪之有?(《墨子o公输》)

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

8得无……乎(耶、邪)"连用,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如: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促织》)

译文:成名一次又一次地思素,这莫非是指给捉蟋蟀的地方吗?

9 "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

如: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

译文:但这座山单单用钟命名,这又是为什么呢?

10"何(奚)以……为"、"何(奚、曷)……"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

如: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译文:颛臾是我们鲁国的臣国,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如: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项羽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干什么呢?"

11岂……乎(哉)"连用,表感叹或反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

如: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译文:我们日日夜夜盼望项将军的到来,怎么敢背叛他呢?

12"其……乎(也、耶)"连用,表揣测、希望、反诘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恐怕)……吧!"、"还是……吧!"、" 难道……吗?"

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译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

13,…孰与(孰若)……"连用,表比较、选择、反问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

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我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

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哪个更厉害?

14 "为所"、"为……所"连用,表被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被"。

如:不者,若属皆为所虏。(《鸿门宴》)

译文:否则,你们这些人最终都会被他俘虏!例21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译文:却被秦国人多年蓄积的威势所挟制。

15 "以……为"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

如: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可是蔺相如仅仅只凭借一点说话的技巧作为功劳,职位却在我的上面

16 "与其……孰若"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哪里比得上"。如: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译文:与其杀掉这个僮仆,哪里比得上卖了他。

17"安……乎"、"安……哉"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如: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译文:但是刘豫州刚败之后,又怎么能抵抗得住曹操的攻势呢?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燕雀哪里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18"独……耶"、" 独……哉"连用,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如: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难道公子你就不可怜您的姐姐吗?

如: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相如我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就怕廉将军吗?

19"无乃……乎(欤)"连用,表揣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如: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译文:远方的主人对我军作好了战斗的准备,这样去攻打郑国,恐怕不行吧?20 "非……欤"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如: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译文:您不是三闾大夫吗?

21"宁……耶" 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如: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译文:哪里会想到这里是掩埋你骸骨的地方呢?

文言文翻译:我们早知道文言文翻译的前提是信,达,雅。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规律:

一.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号度量衡等可以不翻译。

二.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前文说过,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三,记住文言实词的准确意思

四,该删除的词语一定要删除

五,该翻译的词语一定要翻译

六,省略部分一定要补出。

文言句读的方法:文言句读已经在一些省的试卷上出现。

一,名词断句:人名,地名,官职名委婉避讳的行为习惯都是断句的原则。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二,句式断句: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辞手法。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焉

三,对称对偶排比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曲。四,对话标志

曰云言谓

五,文言虚词位置断句

曰,盖,夫,呜呼,嘻,嗟夫,嗟乎,是时,后,既而,然且,然则,公,窃,寡等在句首

与邪乎矣耳哉用于句尾

于而在中间

六,还可以根据惯用词语来判断,表示序数和表示序数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表示疑问的词语。

七,修辞顶真断句:日高日上,日上日妍,光召尚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简说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简说(2009-04-29 21:52:36) 标签:古代汉语教育分类:文言文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简说 汉语的词类,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大致可以划分为这样一些小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属于实词。在古代汉语里,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不带宾语,经常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作谓语,形容词经常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作定语,这些情况古今是相同的。 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例如《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中的“风”本是名词,在这句话中,它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有吹风、乘凉的意思。《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由名词而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并带上了宾语“相如”。又如《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句中的“坚”和“锐”原是形容词,这里临时充当名词,作宾语。这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临时改变词性和用法的现象叫做词类的活用,上古汉语中很常见,后代仿古作品中也不鲜见。现代汉语虽也有这样的现象,如“铁了心”的“铁”,名词活用作动词,“今天你‘布袋’了吗?”(《扬子晚报》2003年9月15日B12版)中的“布袋”,但总起来说比较少。 古汉语词类活用的现象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此外,名词用如一般动词和用作状语的现象也很常见。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做什么”的意思。如《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句子中的“惊”,并不是说主语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使宾语姜氏受了惊吓。实际上,使动用法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结构的内容,用“动+宾”表示“使+宾+动”的意思。现代汉语一般不用使动用法,而是用递系结构来表示。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本来属于形容词或名词。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动词时,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多见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了宾语。例如: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来”“活”“生”本来都是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在这三个例句中全都带上了宾语,宾语分别有“之”和“死”(死者),它们的意思是“使宾语来、使宾语活、使宾语生”,而不是主语本身“来、活、生”。 有时侯,不及物动词的后面不带宾语,但从上下文看,这个不及物动词仍然用作使动用

试论词的兼类与词类活用

试论词的兼类与词类活用 (王苗 2011134103 文学院对外汉语) [摘要] 文章对古汉语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现象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这二种不同类型的语言现象的本质,分析了它们的联系、区别及辨识的方法。并强调指出,词类活用既是语法问题,又与词义、语用等因素密不可分,必须从多方面考虑这一语言现象。 [关键词]古代汉语; 词类活用; 兼类; 语用; 语法; 词义 一、兼类词的界定与判断 黄伯荣、廖序东指出:“词的兼类是某个词同时具备两类或几类词的主要语法功能”。[1]邵敬敏认为:“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A类和B类这两类词的语法功能。”[2]胡裕树概括为:“从归类的角度看,有些词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这就是词的兼类。”[3] 博采各家之长,我认为汉语词的兼类标准可以简单的归结为以下六条:在形体方面:必须是一个词,即字形相同;在词性方面:归属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词,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特点;在词义方面:基本意义又有某种联系;在字音方面:读音(身母、韵母、身调)完全相同;具备经常性的特点。 二、词类活用的界定与判断 词的活用的含义:(1)词的活用是一类词活用为另一类词,语法功能发生改变,其功能在动态的言语环境中体现。(2)这种改变是临时的、不固定的、受现实语句的制约。其稳定性弱。使用频率低。适用范围有局限性。(3)活用往往有修辞的性质。(4)词的活用是指某一类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的语言现象。 胡裕树认为:“甲类词在特定条件下,为了修辞的需要,偶尔用作乙类词,是活用。”活用是暂时的,具有不稳定性,要靠依句辨析来认识。要注意三个点:明确本义,不要把本义当活用;考查词义的演变过程;不要以古律今。 词类活用,早在清代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中就已谈到。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陈承泽所著《国文法草创》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词类活用”说,这在汉语词类分析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近数十年的研究者一般认为,某类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灵活运用,可以使某类词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这种

词类活用讲解

词类活用讲解及练习 词类活用 名词的特殊用法 1.活用为一般动词,简称“名词作动词”。其规律是: (1)后跟作宾语的名词(名词+名词<非并列或修饰关系>//名词+代词——之、尔、汝等),如“范增数目项王”,可译为“用眼睛示意”;“驴不胜怒,蹄之”可译为“用蹄子踢”。 (2)后带补语的名词(名词+名词<非并列或修饰关系>//名词+介宾结构),如“沛公军<霸上>”,可译为“驻扎”;“秦伐韩,军于阏与”,可解释为“驻扎”。 (3)前有状语的名词(副词+名词——副词“不”、“弗”、“已”、“遂”等),如“秦师[遂]东”,意“向东进发”;“小信未孚,神[弗]福也”,释为“赐福”。 (4)前有能愿动词(能、可、愿、应、宜、当、欲……)的名词,如“非能水也”,可译为“游泳”。 (5)前有结构助词“所”的名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应译为“捕捞”。 (6)后跟(解释为“的人”的)“者”字的名词,如“门者故不入”,解释为“看门”。 (7)同一个名词连用,而又非叠词中的一个名词。如“春风风人”,应译为“吹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要译作“从事”或“干”。 (8)名词用在连词“而”、“以”、“且”的前后,表示动作的,如“进城梯而下之”,即“架梯”;“儿涕而去”,释为“流泪”。 (9)句中无其它任何可以充当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如“诸越则桃李冬实”,应解释为“结果实”。 名词作动词解释的规律: (1)替代式,以相应的动词替代。如:①朝服衣冠。(穿戴)②赵王鼓瑟。(弹奏) (2)“动+名”式,在这个名词前加上相应的动词。如:①遂命酒。(摆酒)②歌以赠之。(写歌) (3)“名+动”式,在这个名词后加上相应的动词。如:怀其璧,从径道亡。(怀藏) (4)“介+名+动”式,在这个名词前加上相应的介词,在这个名词后加上有关的动词。如: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以瓮作,用绳系)②范增数目项王。(用眼示意)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摘要: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正确认识它,对我们阅读古籍,特别是理解汉语语法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从《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上古经典著作中广泛撷取相关例句,并将其细致分类,充分地证明了这种语法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使用的普遍性并简要地探索了其中的规律性。与此同时,本文也对近些年来人们对于词类活用现象的研究做以总结。 关键词:词类活用特殊意念动宾关系词的兼类“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不了解词类活用的道理、不能正确理解和解释被活用词的词义,阅读古文就会遇到困难。自从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从词有定类的观念出发,提出了“假借”之名,实际上从理论上解决了古汉语词类活用的问题以后,陈承泽首唱词类活用说至今,凡是古代汉语教材、专著,都辟有专门章节论述词类活用问题。人们利用这个理论,对一些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产生新词义的词语做出正确解释,解决了文言文阅读和注释中的一个大问题。这些对于词类活用现象的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是十分显著的。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偏差。所以近些年来也有很多学者对词类活用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异议。例如,很多人认为目前许多关于古汉语词类活用的研究和文言文的注释中都存在着词类活用范围过宽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对词类活用现象加以准确细致的学习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使用和学习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 一、绪论 在古代汉语里,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子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譬如名词经常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而形容词则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例如: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赵策四》 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孟子·滕文公上》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左传·隐公元年》 其中“疾”为形容词,作“走”的状语。“粟”为名词,作句子的宾语;而第三句中的“生”作句子的谓语,为动词词类。 以上这种情况,古今都是相同的。但是在上古汉语里,还有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做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语法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被使用语言的人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原有的语法特点和意义,而获得了他类词的语法特点,临时充当了别的词类,这类现象叫做词类活用。①例如:《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几句话: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字在一般情况下是用作形容词词性,但在某些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例如在上面几句里,第一句的“美”是形容词,第二句的“美”是用为名词,而第三句的“美”则用为动词。其中后两个“美”就是词的活用。 二、具体分类 由于人们的理解不同,因而对于词类活用的具体分类也有所不同。各家都有自己的分类标准。按照李新魁在《汉语文言语法》一书中的观点,我们可以以是否需要加上“特殊意念”来理解某个词这一标准来将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分为一般的活用和特殊的活用。 (一)一般的活用

古代汉语练习题 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练习(词类活用) 班级:姓名:学号: 一、简答: 1、什么是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有哪几种? 2、怎样区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试举例说明。并说明如何翻译。 3、试说明名词做状语主要有哪几种情况。 4、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情况主要有哪些?应该如何辨认?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词类活用的是() A.斩一首者爵一级B.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C.曹人凶俱,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 D.夫鼠,昼伏夜动,不穴于寝庙,畏人故也 2.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是() A.裂裳衣疮,手往善药 B.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C.范增数目项王D.诸侯宾至 3.下列各句含宾语前置现象的是() A.姜氏何厌之有B.楚君之惠,末之敢忘 C.除君之恶,唯力是视D.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4.对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组分析错误的是() A.子重使太宰伯州犁待于王后(动宾)B.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连动)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主谓)D.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偏正) 5.下列句子中有使动用法的是() A.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B.是时万石君奋为汉王中涓,受手谒,人见平

C.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 D.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四、指出并具体说明下列文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2.赵王不听,遂将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3.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4.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5.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韩信拜将) 6.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韩信拜将) 7.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韩信拜将) 8.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韩信拜将) 9.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韩信拜将) 10.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柳子厚墓志铭) 11.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柳子厚墓志铭) 12.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段太尉逸事状) 13.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柳子厚墓志铭) 14.晞一营大噪,尽甲。(段太尉逸事状) 15.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段太尉逸事状) 16.黄罔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黄冈竹楼记)17.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晋灵公不君) 18.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晋灵公不君) 19.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晋灵公不君) 20.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晋灵公不君) 五、说明下列文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将全文译为现代汉语:

词类活用(一)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 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比如“雨”字,在造字之初就身兼名词和动词两类,如“天雨雪”(《苏武传》)中的“雨”本身就是动词,但是现在的“雨”却只具有名词的词性,人们就把这句中的“雨”字看作活用了。 如何判别词类何用?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 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一、名词活用 (一) 名词作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相连,必有一个活用。“襟三江而带五湖”的襟和带。(《滕王阁序》) 2、结构助词“所”字之后的名词活用。 “置人所罾z ēng 鱼腹中”。(《陈涉世家》) 罾z ēng 本义是渔网,活用作动词“网起”。 3、名词后直接粘附一个语气词,活用。 “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触龙说赵太后》) 4、连词“而”(以、且)前后的名词活用。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称王)。(《荀子?天论》) 遵海而南(向南)。(《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败楚汉,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向西)。(《史记?项羽本纪》) 5、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代词不受名词修饰,所以代词(通常为“之”、“者”)前面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辱而逐之,折而族之”的族。(侮辱他,扭逐他,打倒他,消灭他的家族)(《原谤》) 以故其后名(命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6、状语(不)后面的名词活用。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的白衣冠。(《荆轲刺秦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齿。(《师说》) 7、 能愿动词“能、欲、可、当”等后面的名词活用。“公子怒,欲鞭之”的鞭。

高考古汉语词类活用详解~

高考古汉语词类活用详解 1.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情况: (1)名词+宾语 例如:籍吏民,封府库。(《鸿上宴》) ——登记官吏、百姓,封闭财物仓库。 (2)副词作状语+名词 例如: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 ——江水又向东流。 (3)能愿动词+名词 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凭借船桨的人,并不会游水,却能横渡江河。 (4)名词+补语 例如: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沛公在霸上驻扎军队。 (5)名词充当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 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赤壁之战》) ——孙权聪明仁德,尊敬贤者,礼遇士人。 (6)叙述句的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 ——如平原三月开花的,到深山中就得在四月开花。 (7)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如果说现在什么都不做,只是恪守前人的旧法,那么我不能接受。 (8)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 ——权衡,而后才能知道轻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不带宾语的,但是如果带了宾语,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后来让上官司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3)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项伯)平日善待留侯张良。 (4)峨大冠,拖长绅。(《卖柑者言》) ——戴着高大的帽子,拖着长长的腰带。 (5)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 ——因此贤明的君主重视粮食而轻视金玉。 (6)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啊。 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的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位于句子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字或“之”字。例如: (1))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大概这个洞越往里去,能来到这里的人就越少。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分析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分析 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语言中的词随文而异现象较为常见,古代汉语中尤为突出。《马氏文通》在初创词类之时就已经发现汉语所分的词类同语法成分无法对应的问题,所以提出“字无定义,故无定类”。词类活用的问题清人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就已经注意到了,而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语法理论加以系统论述,是在近人陈承泽的《国文法草创》一书中。此后,这个问题一直被语法学界看作是古代汉语语法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0世纪80年代,语法学界对“词类活用”说给予了新的关注,学者们用更审慎的态度对古汉语中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重新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指出应该对众多的活用说进行一次认真的清理,分析本用、活用、兼用等各种现象。 应当承认,现今通行的“词类活用”说本身确实存在着某些缺陷,如活用类别不清、活用范围不明、词类活用的滥用以及对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现象的模糊认识。词类活用现象是古籍中的常见现象,本文在辨正了部分词类活用滥用现象的基础上,分析了词类活用与兼类的区别及判别词类活用的方法。 一、词类活用的滥用与词的兼类现象 (一)词类活用的滥用现象 1.由于不理解词的本义而误作活用 词的本义是指词本来的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举证的最古

的意义。如果没有通过古文字文献资料而深入地探求词的本义,刻意造成解读上的偏差甚至错误。例如: 《史记·商君列传》:“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记·留侯世家》:“子房前!”两句中的“前”,有的教材将其释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前”,金文作,字从止舟,象人足在船上,表示前进。《广雅·释诂》对“前”的意义解释得非常明确,曰:“前,进也。”又如《左传·昭公元年》:“二执戈者前矣”。《庄子·盗跖》:“孔子下车而前。”《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今有马于此,然驱之不往,引之不前。”“前”的古文字形体和众多的文献书证均可证明“前进”乃“前”的本义,是古代的常用义,“前”原本就是个动词。既然如此,就不应视其为名词用如动词。 “军”为“屯扎、屯兵”之义,而许多教材则释为“名词用如动词”。军,金文中从车从勹(音同包,包围),本义为用战车环绕为营垒。上古车战,军队驻扎时以车自围。《说文·车部》:“军,圜围也。”《广雅·释言》:“军,围也。”古注多训“军”为“屯”。如《国语·晋语》:“军于庐柳。”(韦昭注:“军犹屯也。”);《战国策·齐策》:“军于邯郸之郊。”(姚宏注:“军,屯也。”);《吕氏春秋·权勋》:“以军于秦周。”(高诱注:“军,屯也。”)。可见“军”的本义为“屯扎”,本身也是个动词,不应视为名词活用如动词。 又如“饭”为“吃饭”之义,有的论著将其释为名词用如动词。饭,旧读上声,动词,表示“吃饭”。《说文·食部》:“饭,食也。”段玉裁注:“云食也者,谓食之也,此饭之本义也。引申之所食为饭。”典籍中多用其本义,如《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孟子·尽心下》:“舜之饭糗茹草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重点词精编版

古今异义: 1.陈太丘与友期.:(古义:约定。今义:日期,期限。) 2.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屈,曲折,确实) 3.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4.下车引.之:(古义:来。今义:引导。) 5.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引导。) 6.与儿女 ..讲论文义:(古义:指家中的侄子辈。今义:子女。) 7.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古义:家庭。今义:内心。) 8.未若柳絮因.风起:(古义:顺。今义:因果。) 9.撒盐空中差.可拟:(古义:大概。今义:差别。) 10.不亦君子 ..乎:(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11.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能够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12.饭疏.食饮水:(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 13.匹夫 ..不可夺志也:(古义:普通人。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14.吾日三.省吾身:(古义:多次。今义:数词,三。) 15.学而不思则罔.:(古义: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今义:蒙蔽,没有。) 16.思而不学则殆.:(古义:有害。今义:危险,几乎。) 17.有朋.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 18.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19.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 20.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21.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22.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古义:岸。今义:与湿相对。) 23.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24.阅.十余岁:古义:经过,过了。今义:看。 25.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物理学。) 26.盖.石性坚重:(古义:句首发语词,原来是。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27.是.非木柿:(古义:这。今义:表判断的动词。) 28.转转不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29.但.知其一:(古义:只。今义:表转折,当时,却。) 30.求之下流,固.颠:(古义:副词,本来。今义:坚固。) 31.不筑.:(古义:修补。今义:建筑。) 32.居.数月:(古义:停留,这里是“经过”的意思。今义:居住。) 33.人皆吊.之:(古义: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慰问。今义:指祭奠死者或对遭到丧事的人家、团体给予慰问。) 34.胡人大.入塞:(古义:指大规模。今义:指在面积体积容积等方面超过通常情况或特定的比较对象。)

词类活用

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详解 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首先是对词类活用的概念有清楚的认识,其次要搞清楚各类词的基本用法和活用用法,同时要多作练习——通过套用格式来分析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它的基本用法,在句中充当其他词类和句子成分,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词类活用。 一一般的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一般活用 1、名词作状语基本结构:名词+动词基本用法:主语+谓语活用用法:状语+谓语 ① 动作的特征状态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②表动作的对待方式人皆得以隶使之(像对待奴隶那样)③表动作的凭借工具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用船前往)④表动作的时间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在夜里)⑤表动作的处所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 2、名词活用为动词 基本结构:名词+名词或代词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或复指短语活用用法:谓语+宾语 ① 词+宾语驴不胜怒,蹄之(踢) ②名词+介宾结构沛公军(于)霸上(驻扎) 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名词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史记?秦本纪》)(统一)不日,其盟渝也。(《谷梁传?隐公元年》)(书写日期)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下大雨) ④“而”“则”前后的名词 客逾庖而宴(吃饭) 出则车舆,入则扶持(06湖北卷)(乘坐车舆) (二)形容词的一般活用 1、活用为动词 基本结构:形容词+名词或代词 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活用用法:谓语+宾语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素善留侯张良(跟…交好) 2、活用为名词 基本结构:形容词+名词或动词 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或状语+中心语活用用法: 动词或数词或介词或之、其+形容词—→谓语+宾语或介词+宾语 积善成德(善行) 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度) 亦以明死生之大(重大作用) 四美具,二难并(美好的事物) 不能容于远近(远近的人)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五种类型:名词用作动词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状语 动词用作状语 (一)名词用如动词 古代汉语名词可以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如: 从左右,皆肘.之。(左传成公二年) 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 ..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四) 马童面.值,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夫子式.而听之。(礼记·檀弓下) 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史记·项羽本纪) 以上所举的例子可以分为两类:前八个例子是普通名词用如动词,后两个例子是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是由上下文决定的。我们鉴别某一个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须要从整个意思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跟他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一般情况有如下四种:

①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肘之、面之),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②副词尤其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遂东”、“不君”); ③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能水”、“欲刃”); ④句中所确定的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脯鄂侯”“手剑”) (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定义: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这不是说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庄公使姜氏吃惊。 在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带有宾语时,则一定作为使动用法在使用。如: 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晋人归.楚公子榖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左传成公三年) 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有时候不及物动词的后面虽然不带宾语,但是从上下文的意思看,仍是使动用法。例如《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这个“来”字是使远人来的意思。 古代汉语及物动词用如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带有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什么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使动的宾语不是动作的接受者,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使它具有这种动作。例如《孟子·梁惠王上》“朝秦楚”,不食齐宣王朝见秦楚之君,相反的,是齐宣王是秦楚之君朝见自己。 下面各句中的及物动词是使动用法: 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左传·宣公二年》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卖油翁》 1.但微颔之“颔”转化为动词“点头”。 《三峡》 2.每至晴初霜旦“霜”转化为动词“下霜”。 《黔之驴》 3.驴不胜怒,蹄之“蹄”转化为动词“用蹄子踢”。 《口技》 4.妇抚儿乳“乳”转化为动词“喂乳”。 5.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转化为动词“说出”。 6.其夫呓语“呓语”转化为动词“说梦话”。 7.会宾客大宴“宴”由名词“宴席”转化为动词“宴请”。 《满井游记》 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歌”“红装”“蹇”等分别转化为动词“汲泉”“喝茶”“端酒杯”“唱歌”“穿着艳装”“骑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人恒过“过”转化为动词“犯过失”。 《曹刿论战》 10.神弗福也“福”转化为动词“保佑”。 11.公将鼓之“鼓”转化为动词“击鼓”。 《狼》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转化为动词“打洞”。 《公输》 1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也“寇”转化为动词“入侵”。 《捕蛇者说》 14.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腊”转化为动词“风干”,这里译为“把……晾干”。 15.又安敢毒耶“毒”转化为动词“怨恨”。 《约客》 16.黄梅时节家家雨“雨”转化为动词“下雨”。 《送东阳马生序》 17.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缊袍敝衣”是“穿缊袍敝衣”的意思。 18.腰白玉之环“腰”转化为动词“腰佩”。 (二)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很少作状语。古代汉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也可以作状语。由于名词的这种作用和副词相似,所以有的人称之为名词用如副词。普通名词作状语,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有的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有的表示比喻。 1.表示方位或处所。例如: 《山海经·夸父逐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表示方位) 《荀子·劝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表示方位)

7词类活用答案

词类活用 【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名词活用知识点规律说明,系统全面掌握名词活用现象相关知识。 2.复习课内名词类活用现象,丰富课内相关积累。 3.加强训练,提高课外名词知识运用及考查的能力。 【学习要点】 1.名词活用相关语法知识。 2.识记课内名词活用现象。 一、高考考点示例 例1.【2009年上海春季高考卷】 永州龙兴寺东北陬有堂,堂之地隆然负砖甓而起者,广四步,高一尺五寸。始之为堂也,夷之而又高,凡持锸者尽死。永州居楚越间,其人鬼且禨。由是寺之人皆神之,人莫敢夷。 18.以下加点词与“其人鬼且禨”中的“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自圆.其说 B.不胫.而走 C.降.龙伏虎 D.貌.合神离 例2.【2010年上海春季高考卷】 自垣内视之,则系干之别枝若虹之垂地,首尾无端不可测。居人以为神,祠而祀之。 18.下列加点词与“祠而祀之”中的“祠”用法相同的两项是……()(2分)A.会天雨.,道湿不可行 B.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D. 道.芷阳间行 E.侣鱼虾而友.麋鹿 例3.【2012年上海春季高考卷】 20.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 例4.【2012年上海秋季高考卷】 17.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2)布衣 ..草履而牧羊() 二、考点简析 第1、2例以选择题形式辨析实词的活用情况,重点是区分名词作动词和其它活用情况,第1例中“鬼”、“禨”与B项中的“胫(长腿)”都应该是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是“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的意思。其它的“病”是使动用法,“使……成为病态”;“舟”是名词作状语,乘船,表明出行的的方式,凭借的工具;“友”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友”;“圆”是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圆”;“降”,动词使动用法,“使……投降”;“貌”,名词做状语,在外表上。第2例中的的“祠”与A项中的“雨(下雨)”、D项中的“道(取道)”是名词作动词。 第3、4例是同一年中对名词活用为动词这一知识点的集中考察,虽然题型不同,但难度不高,主要检测学生的灵活性。例3中,“妻”活用为动词,根据语境是“嫁作妻子”的意思;例4中,“布衣”活用为动词,解释为“穿布衣”,前后语境明白晓畅。该题的失分主要在于学生“想当然”地把该词往文化常识上靠,解释为“平民”,缺乏对词语在语境中含义的斟酌。 【课内整理】请把下列句子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加点,并在括号内解释1.名我固当(名:称呼,命名)《种树郭橐驼传》 2.病瘘(病:患……病)《种树郭橐驼传》 3.早实以蕃(实:结果实)《种树郭橐驼传》 4.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用指甲掐)《种树郭橐驼传》 5.而卒以祸(祸:遭受祸害)《种树郭橐驼传》 6.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绳:约束)《病梅馆记》 7.而江浙之梅皆病(病:呈病态、成为病态)《病梅馆记》 8.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呈病态、成为病态)《病梅馆记》 9.试使斗而才(才:显示才能)《促织》 10.杖至百 (杖:用杖打)《促织》 11.大喜,笼归(笼:用笼子装着)《促织》 12.上于盆而养之(上:放)《促织》

古代汉语_语法:词类活用

一、词类活用的内涵及类型 (一)定义:古汉语中,各类实词的基本语法功能是比较固定的,每一个词属于哪一个词类也是比较固定的。但是古汉语中的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有的时候可以临时改变它们的基本功能,由甲类词用作乙类词,也就是说,甲类词临时具有了乙类词的语法功能。这种情况,叫做“实词的活用”。 (二)活用与兼类的不同 词的兼类指一个词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性,可充当句子中的不同成分,是固定性的。词的活用指某种词性的词在句子中因特定的上下文环境临时的改变它的基本功能,是临时性的。 (三)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常见类型:1、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2、使动用法3、意动用法 二、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情况比较多见。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后,主语发出或产生的,是与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相关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例如: 《左传·成公二年》:“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肘,用肘关节捣。 《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 君,符合国君之道,以国君之道行事。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 手,用手提着。 方位名词也可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东,向东进发。 《史记·项羽本纪》:“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西,向西前进。

三、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用作谓语的动词(简称“使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说,用动宾结构的形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 这儿所讲的“用作谓语的动词”,既包括常规的动词,也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例如: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 句中的“将”本是名词,意为“将军”,在这句话中,“将”活用为动词谓语,并且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使……当将军”。 “欲将孙膑”这个动宾结构,表达的是“欲使孙膑将”这个兼语结构的内容,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想使孙膑当将军。这就是“使动用法”的实质。 (一)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活用为使动词的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使宾语成为什么”的意思。 1、一般名词的使动用法 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王我”是“使我为王”。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肉骨”是“使骨生肉”。(即“使枯骨上长出肉来”) 《史记·晋世家》:“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国异姓”是“使异姓立国”。 2 、专有名词的使动用法 专有名词也可用作使动,一般来说,专有名词用作使动,都有特殊所指,表示一种“比方”、“喻称”之义。例如: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刘豫”是人名,此人是南宋时期的济南知府。金兵攻打济南,刘豫屈膝降金,被金立为傀儡皇帝。“刘豫我”是“使我(指南宋朝廷)成为刘豫那样的傀儡皇帝”的意思。 3、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的总结

对文言知识中活用现象的总结 常见的文言现象有:实词的一词多义,实词的活用现象,及实词的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虚词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其中关于词类活用现象的复习,鄙人做了如下的总结,希望同仁给予斧正。 如何复习文言知识中的活用现象呢?如果仅仅让学生反复去做,或者不停地去记,我觉得效果都不太好。我个人认为,最好结合现代汉语的句法功能,总结出一定的规律之后来记忆,可能更便捷,更有效果。现在,我把我结合句法总结出的一点小规律,列叙如下: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类别 例句 译法 名词直接带宾语 两个名词连用 名词后有代词 刑人如恐不胜 驴不胜怒,蹄之 ①换一个动词:刑-处罚 ②介词+名词+动词: 用蹄踢 ③名词前加一个动词:虏-俘虏 名词处在结构助词“所”字后 若属且皆为所虏 名词与动词连用 用“而”连接 不用“而” 连接 儿涕而去 相如乃前曰 名词带补语 沛公军霸上 名词受副词修饰 春师遂东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名词处在句末,而其前又没有动词 平地三月花者,深山 中则四月花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类别 例句 译法 形容词直接带宾语 素善留侯张良 ① 换一个动词。善-交好 ② 在形容词前加一个动词。先-抢先 在“所”字后 公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在能愿动词后 火尚足以明也 与动词连用 秦王与群臣视而嘻 (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例如: 处于主语的位置:《游褒禅山记》:“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处于宾语的位置:未尝有坚明约束者。约束:盟约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②《陈涉世家》:“将军身披坚执锐。”(处于宾语位置)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处于主语位置) (四)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第一,比喻动作行为的状态。例如:①《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第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例如:《鸿门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第三,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如:卒廷见相如。 第四,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例如: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第五,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例如:“群臣吏民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第六,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例如:予分当引决。分:按照。 第七,方位名词,表示动作的趋向或方位。骊山北构而西折。北、西:向……

词类和词类活用

词类与词类活用 一、古代汉语得词类划分 词类就是根据词得语法意义与语法功能划分出来得类别。 古代汉语得词类,跟现代汉语得词类大致相同:总共可以分成十一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下边分别叙述。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得名称得词。例如: 阿爷无大男,木兰无长兄。(《木兰诗》)?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得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得词。例如: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狼》) 谍报敌骑至。(《冯婉贞》)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得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得状态得词。例如:。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4、数词,表示数目得词。例如: 一桌、一椅、扇、一抚尺而已.(《口技》)?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5、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得单位或动作行为得词.例如: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冯婉贞》)?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得词,叫做代词。例如: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7、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得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例如: 太后之色少解。(《触旮说赵太后》) 村中闻此入,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8、介词,同它后面得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得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例如: 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 9、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得单位连接起来得词,例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冯婉贞》) 10、助词,附着在一个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上,起辅助作用。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诸将请所之(《李恕雪夜入蔡州》) 11、语气词,也叫语气助词。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 但它可以表示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不同语气。例如: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12、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得词。例如: 嘻,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练习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的现象(要说明是哪一种词类,如何活用的,参看例子)。 例1:渔人甚异.之。(陶潜《桃花源记》) 异: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异之:认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异。 例2: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 犬:名词做状语。犬坐:像狗一样地坐。 1.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史记〃扁鹊列传》) 2.时(赵)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 3.女为悦己者容。(司马迁《报任安书》) 4.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禇少孙《西门豹治邺》) 5.遍体鳞伤、风驰电掣。 6.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孟子〃攘鸡》) 7.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8.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 9.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孟子〃齐 桓晋文之事》) 10.友风而子雨。(《荀子〃赋》) 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 语〃颜渊》) 12.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八十章》) 14.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二、请在下列四组成语中,用字下加点的方法,标出与“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中“尊”的活用情况相同的词语。 1.含糊其辞正襟危坐聊表寸心赏心悦目 2.自圆其说轻车简从光宗耀祖骇人听闻 3.同心同德前倨后恭食不果腹明火执仗 4.严阵以待荷枪实弹回肠荡气怡情悦性 三、请阅读下面一段古文,将文中包含词类活用的句子全部摘录出来,并略作说明。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於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第九》

第五章 词类活用

第五章古代汉语常识——语法之一:词法 第一节实词的活用第二节虚词 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1、副词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2、代词 3、形容词、名词的用作一般动词3、介词、连词 4、名词用作状语4、语气词、词头和词尾 汉语词类的划分 现代汉语中,根据词的意义和造句功能可以把汉语词分为两大类,即实词和虚词。古代汉语也如此。 实词:有实际意义的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量词四类 (现代汉语代词、副词都是实词)。 虚词:只起语法作用的词。分为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和语气词等类。本教材没有助词。 第一节实词的活用 1、词类活用: 定义:词类活用是指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按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其基本功能。 所谓词类活用,通常是指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按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其基本功能。 注意: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不同。 词类活用最显著的特点是临时性,它只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活用为另一类词。如果离开了特定的上下文,它就没有这种用法了,原来是什么词类还是什么词类。 词的兼类是指一个词同时兼有几类词的特点。也就是说,一个词,可以用作名词,也可以用作动词等,这是词本身所固有的,不随具体环境而改变。如: (1)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齐策》(2)相如每朝时。《史记》 两个“朝”字,一个用作名词,一个用作动词,这是词的兼类问题,不是活用。因为即使离开了上述语言环境,人们也知道“朝”字有两个词类,可以作动词,(朝见),也可以作名词(朝廷)。这是“朝”本身所固定的。、 可见,词的兼类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它在任何时候都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类别。这是 词自身所固有的,也是人们都知道的。它的各种用法是稳定的、经常的。其特点就是稳定性。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区分标准:是临时性的,还是稳定性的。 一、使动用法: 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 ①孟子将朝王②武丁朝诸侯 1、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及物动词使动用法。 (1)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士将攻之。《左传》使……饮 (2)阳货欲见孔子。《论语·阳货》使……见(xian),出现 (3)欲辟土地,朝秦楚。(《孟子·梁惠王上》使……来朝见 (4)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 《战国策》使……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