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的常用类别详解

合集下载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四、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例:A、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名词“王”后带宾语“之”,作使动词:使……称王)
B、昂其值居为奇货
(形容词“昂”后带宾语“其值”,作使动词:使……高昂)
C、烛之武退秦师
(动词“退”带宾语“秦师”,使……退却)
D、外连横而斗诸侯
课堂练习二
1、找出词类活用现象,在括号内用序号注明活用 类别。 A.名词作动词 B.意动用法 C.形容词用作名词。
A 1.吾师道也( ) 2.吾从而师之(B )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 ) A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5.而耻学于师( ) B A 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2、 与例句“项伯杀人,臣活之”中“活”的 用法相同的句子是( ABC ) A 尝人,人死;食狗,狗死 B 故务农于农桑 C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D 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 E 项燕为楚将……楚人怜之
例:A、孔子师郯子、苌弘、师囊、老聃
(名词“师”带宾语,用作意动:以……为师)《师说》
B、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名词“宾客”带宾语“其父”,用作意动:以……为宾客)
C、而耻学于师/则耻师焉/不耻相师
(形容词“耻”带宾语“学于师”“师”“相师”, 用作意动:以……为耻)
D、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形容词“小”带宾语“鲁”,用作意动:以……为小)
2、名词活用为状语
古汉语中,谓语动词前起修饰作用的名词可直接充 当状语。
(1)表方位、处所、时间
A、朝歌夜弦 (名词“朝”“夜”,分别充当动词谓语“歌”“弦”的 状语,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阿房宫赋》 B、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地 (方位名词“东”“北”分别作动词“割”“收”的状语, 表方位:向东,向北)《过秦论》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时间名词“日”放在动词“参省”的前面作状语,表示 动作的经常性:每天)《劝学》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方位名词“上”和“下”用在动词“食”和“饮”的前 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指在地面 上,在地下)《劝学》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自己的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的现象。

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很普遍,例如《左传·成公二年》:“从左右,皆肘之。

”其中“肘”本是名词,在句中临时充当动词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的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一、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指某些名词临时转化词义取得动词性质的现象。

其类型有四:1.事物——成为该事物:微禹,吾其鱼乎!《左传》则蚓而后可者也。

《孟子》2.事物——以该事物为工具的动作:从左右,皆肘之。

(用肘制止)《左传·成公二年》范曾数目项王。

(用眼睛看、示意)《史记·项羽本纪》3.事物——以该事物为对象的动作: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戚夫人泣。

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史记·留侯世家》4.方位——向该方位移动: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为西。

《史记·项羽本纪》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史记·项羽本纪》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史记·淮阴侯列传》候雁北。

《吕氏春秋》二、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往往可以直接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这和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需要借助介词的帮助才能充当状语的情况不同。

有些著作把名词作状语称为名词用作副词。

其类型主要有四:1.比喻动作的状态。

例如:豕人立而泣。

《左传·庄公八年》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

《战国策·秦策一》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贾谊《论积贮疏》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史记·循吏列传》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首功:谓以斩获敌首计功)《战国策·赵策三》文史、星历……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词类活用6大类型

词类活用6大类型

词类活用6大类型词类活用6大类型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

2、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4、数词活用为动词。

5、名词用作状语。

6、形容词作名词。

一、名词作状语与文言散文一样,古诗词中的名词作状语,就是将名词放在谓语中心语动词的前面,让它修饰、限制后面的中心语动词。

依据状语的语法性能,处在状语位置上的名词,其实已变成了副词,因此名词作状语亦称名词活用为副词作状语,表示各种形态。

例: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曹操《短歌行》)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杜甫《石壕吏》)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上例中句是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意思为“向南”;句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时间,意思为“在夜里”;句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意思是“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在古诗词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随处可见。

我们知道,古诗词是以精练的语言传达丰富的意蕴,协调优美动人的韵律和节奏,以达到精警传神,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的。

把名词放在特殊的条件下,使之活用为动词,正是使古诗词语言灵动、精彩、传神的有效途径。

在鉴赏活动中,我们必须抓住这些“特殊的条件”,才能准确理解并解释这些活用的词语。

例: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雨”,读作yu,破音异读。

依据名词前有能愿动词“欲”,该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活用条件,“雨”字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客”,原意是名词“宾客”,此与“京华”构成了动补关系,活用为动词“客居”。

三、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按其语法性能是不能带宾语的。

但是如果它处在谓语中心语的位置上,带上了宾语,与宾语构成了动宾关系;或者后有补语,并与补语构成了动补关系;或者与前面的主语构成了主谓关系,则此形容词即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李白《送友人》)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啼泪满衣裳。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词类活用的灵活性指的是某些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词类属性。
例如,“衣锦还乡”中的“衣”,原为名词,在此句中用作动词,表示“穿锦”,这是因为该句语境中需要一个动词来描述行为 动作。
注意词类活用的规范性
词类活用的规范性指的是在语言使用 中,某些词类活用是不规范的,需要 避免使用。
VS
例如,“铁证如山”中的“铁证”, 原为名词,在此句中用作形容词来修 饰“如山”,这种用法就不符合语法 规范,应改为“铁证如山的事实”。
名词活用为动词
将名词用作动词,能够赋予事物新的动作含义,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生动。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将名词“春风”转化为动词,形容春风的生机勃勃)。
丰富语言情感色彩
褒义词贬用
将原本表示褒奖或赞扬的词语用于描述贬义或批评的事物,能够更加强烈地表达不满或讽刺 的情感。例如,“他是个天才的骗子”(将褒义词“天才”用于描述贬义事物“骗子”,强 调其欺骗手段高明)。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目录
• 词类活用的定义和类型 • 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 词类活用的修辞效果 • 词类活用的注意事项 • 词类活用的例句分析
01 词类活用的定义和类型
定义
词类活用是指词语在特定语境中临时 改变其原有的词性、功能和意义,以 满足表达需求的一种语言现象。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 象,也是现代汉语中某些词语的特殊 用法。
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抽象名词具象化
通过将抽象名词转化为具象事物或形象, 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形象。例如,“梦 想是人生的翅膀”(将抽象名词“梦想” 具象化为“翅膀”,形容梦想对人生的支 撑作用)。
VS
具象名词抽象化
将具象名词转化为抽象概念或比喻,能够 使语言更加深刻和富有哲理。例如,“爱 情是心灵的港湾”(将具象名词“爱情” 抽象化为“心灵的港湾”,形容爱情对心 灵的慰藉作用)。

常见的词类活用

常见的词类活用

常见的词类活用常见的词类活用包括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古代汉语的两种词类活用现象。

一般说来,使动用法大多表现为客观行为,意动用法大多表现为主观意念。

古汉语中的动词、形容词作使动用法较多,名词作使动用法的较少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大多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少数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一般不作意动用法。

(一)、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之,“使之活”,意为:我使项伯活〔我救了项伯的命〕)。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烛之武退秦师(退秦师,使秦师撤退。

动词“退”,译为了“使……退”,即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又如: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寡人闻,即使寡人听到)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使江南两岸绿。

“绿”为形容词,译为了“使……绿”的意思,即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又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使……尊贵。

意为“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东封郑(封,应是“疆界”的意思,是个名词。

在这里,意为“使……成为疆界”,句子意思是: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

即要灭掉郑国。

这个“封”便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具体用法:(一)不及物动词使动: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词。

结构:A+动词+B,译法:A使B施行动作。

例: A. 1. 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使……吃惊。

2. 焉用亡郑以陪邻。

亡:使……灭亡。

3. 阙秦以利晋。

阙:使……(土地)亏损。

4.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

5. 既来之,则安之。

来:使……来。

6. 可烧而走之。

走:使……跑。

7. 止血灵。

止:使……停止。

B. 1. (沛公)从百余骑。

从:zòng使……跟随。

2.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食:sì使……吃。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课件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课件

• 3.项伯杀人,臣活之/沛公旦日从百余 骑来见项王
( 活,使……存活;从,使……跟从)
4.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击退)
•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高考题
• 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 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译文: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 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 要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 批评并且赶走了他。“道”:在路上(名词 作状语);“退”:让……退下(使动用 法)。
君子不齿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齿,谈论,提及 王,称王
4.名+补语(介词结构)
•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风”是名词,后面带介词结构“乎 舞雩”,活用为动词,是“吹风”的意思。 名词“舍”带介词结构“于其址”,活用 为动词,是“筑房子”的意思。
5.能愿动词+名词 (“能”“可”“足”“欲”等)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①孟尝君客我。 • 答案: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 答案: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 鱼虾当成伴侣,把鹿看作朋友。
• ③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 肉之。
• 答案: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 假使我死后,都会把他当作鱼肉了(任意宰割)。
衣”“封”“树” :名词活用为动词。
(三).名词活用为使动
• 名词+宾语(名词/代词),主语使宾语 怎样,由宾语发出动作。
• 例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 例2: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

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例如:处于主语的位置:《游褒禅山记》:“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处于宾语的位置: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约束:盟约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②《陈涉世家》:“将军身披坚执锐。

”(处于宾语位置)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处于主语位置)(四)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第一,比喻动作行为的状态。

例如:①《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第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例如:《鸿门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第三,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例如:卒廷见相如。

第四,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

例如: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第五,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例如:“群臣吏民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第六,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

例如:予分当引决。

分:按照。

第七,方位名词,表示动作的趋向或方位。

骊山北构而西折。

北、西:向……第八,“岁、月、日”表示时局的频率。

月削月割。

日、月:每日,每月……第九,其他时间名词。

项伯复夜去。

意义和平时一样。

(五)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例如《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

例如:①《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毕礼归之。

”②《石钟山记》:“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古代汉语5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5词类活用

名词意动用法
❖ 令我百岁后,皆鱼肉矣。 (《史记·魏其武安 侯列传》)
❖ 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 论》)
❖ 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荀子·赋》) ❖ 孟尝君客我。(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
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愈《原道》)
❖不耻下问 ❖是古非今 ❖幕天席地 ❖草菅人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及物动词
❖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
语·微子》) ❖ 天汉四年春正月,朝诸侯王于甘泉宫。(《汉书·武
帝纪》) ❖ 比较:
武丁朝诸侯。(孟子·公孙丑上) 使动用法 孟子将朝王。(孟子·公孙丑下) 一般动词 欲因此降武。(汉书李广苏建传) 使动用法 涉间不降楚。(史记·项羽本纪) 一般动词
不可。(战国策苏秦连 横约纵)
❖ 然得而腊(音西)之以为 饵,可以已大风、挛腕、
瘘、痢。(柳宗元《捕
蛇者说》)
❖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史记晋世家)
❖ 完璧归赵 ❖ 兵不血刃 ❖ 降龙伏虎
练习
❖ 持久清新口气。(纳爱斯牙膏)
❖ 溶栓胶囊,康复一人,幸福全家。(溶栓胶 囊广告)
❖ 你好焦人哦!(四川方言)
❖ 今先生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战国策·苏秦连 横约纵)
❖ 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
❖ 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孟子·尽 心上)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荀子·天论)
❖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晁错·论贵粟疏)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帝壮其节。(后汉书·班超传) ❖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 渔人甚异之。(陶潜桃花源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食饮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句中的“日”修饰动词“食饮”,作状语,表示时间,可
译为“每天”。 自吾世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 (《捕蛇者说》)
句中的“日”修饰形容词“蹙”(窘迫),作状语,表示 发展变化,可译为“一天天地”。
动词活用
(一)动词用作名词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 句中的“亡”原是动词,在此句中受“追”支配,活用作
2、名词+介词结构
一狼洞其中。(《狼》) 句中的“洞”原为名词,后面带补语“(于)其中”(在
柴堆中),活用作动词,当“打洞”讲。
3、能愿动词+名词+宾语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句中“名”原为名词,前面也有能愿动词“能”(后
面又带宾语“一处”),活用作动词,当“说出”讲。
4、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名词
(三)动词的意动用法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的“羞”意为“以……为羞耻”。
形容词活用
(一)形容词用作名词。
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句中“险”原是形容词,在句中充当“平”的宾语,活用
作名词,当“险峻的山”讲。 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残暴。(《陈涉世家》)
句中的“坚”“锐”原是形容词,在此句中活用作名词, 意为“坚固的胄甲”“锐利的武器”。
天下云集响应,嬴粮而景从。(《过秦论》) “云”“响”作状语,当“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讲;“景”也是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2、表示工具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句中的"箕畚"修饰动词“运”,作状语,表示工具,可译
为“用箕畚”。
3、表示态度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句中的“兄”修饰动词“事”,做状语,表示态
度。可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
4、表示处所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句中的“外”原为方位名词,修饰动词“将”,作状语,
表示处所,可译为“在外地”。
5、表示趋向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苏武传》) 句中的“上”原为方位名词,修饰动词“通”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前一句中的“绿”意为“使……变绿”,后一句中的“愚” 意为“使……愚蠢”。
(四)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单于壮其节。(《苏武传》) 诚甘乐之。(《苏武传》)
文言文中,名词经常可以直接用在动词前面,对动词起修 饰作用,充当状语,翻译时要加上适当的介词。
1、表示比喻,有“像……似的”“像……那样地”的意 思。例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句中的“斗”“蛇”分别修饰动词“折”“行”,作状语,
表示比喻,可译为“像北斗星一样地”“像蛇一样地”。
词类活用的常用类别
名词活用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判断的依据主要有:
1、名词+宾语。例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句中的“面”原为名词,后面带宾语“山”,活用作动词,
当“面向着”讲。 策骞驴,囊图书。(《中山狼传》)
“策”的意思是“鞭打”,“囊”的意思是用“用布袋装”, 都活用为动词。
句中的“梯”原为名词,后面有连词“而”连接,活用 作动词,当“架梯子”讲。
6、名词作谓语
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句中的“王”原为名词,充当句子的谓语,活用
作 动词,当“称王”讲。
7、“所”+名词
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句中的“罾”原为名词(渔网),前面有“所”字,活用作 动词,当“用网捕”讲。
2、能愿动词+形容词
形容词用在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作动词。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句中的“穷”原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意为“走到尽头”。
3、所+形容词
形容词用在“所”后面,活用作动词。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论贵粟疏》) 此句中的“贵”意为“重视”,“贱”意为“轻视”, “卑”是“看轻”之意,“尊”是“尊重”之意。
名词,当“溃败的军队”讲。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句中“出”“入”原本都是动词,在此句中分别充当动词
谓语“殚”“竭”的宾语,因此活用作名词,当“出产的东 西”“收入的东西”讲。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前一句中的“活”、后一句中的“生”,意思都是 “使……活下去”。
(二)名词活用作使动动词或意动动词。
所谓生死而肉白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句中“肉”意为“使……长肉”,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师说》)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上面两句中的“师”意为“以……为师”,“宾客”意为 “把……看成宾客”,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三)名词作状语
(二)形容词作动词
形容词在句中可以充当谓语,但不能带宾语。在文言文中, 有的形容词取代动词的作用带有宾语,这样形容词就活用作 动词。
1、形容词+名词。形容词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如果不
是偏正关系,而是动宾关系,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作动词。 例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句中“亲”“远”原是形容词,在此句中分别带有宾语 “贤臣”“小人”,因而活用作动词,意为“亲 近”“疏远”讲。
设以炮至,吾村不齑粉乎?(《冯婉贞》) “齑粉”原为名词(粉末),前面有副词“不”,活用作
动词,当“成为粉末”讲。
5、“而”+名词(或名词+“而”)
旋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英将也,驰而前。(《冯婉 贞》)
句中的“前”原为方位名词,前面有连词“而”连接,活 用作动词,当“奔向前来”讲。
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李愬雪夜入蔡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