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6大类型

合集下载

词类活用学习

词类活用学习

词类活用学习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

常见的类型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

如: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无所事事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如: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三.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相如廷斥之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四.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

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

如: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形容词用为名词时,形容词一般出现在句中宾语的位置上,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

如: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贵以近知远,以所见知所不见五.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

常见的类型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1、副词+名词。

副词是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它一般不能修饰、限制名词。

如果名词用在副词之后,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了。

如: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数",副词,义为"屡次";"目",名词,义为"眼睛";名词用在副词之后活用作动词,"目"在这里的意思是"用眼睛示意"。

2、名词+名词。

前后两个名词之间既不是偏正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就把它们看成是主谓关系或动宾关系,也即后一个名词或前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沛公军霸上。

把"沛公军"理解为"沛公和军队"或"沛公的军队"都是不符合文意的,看成动宾关系更无从谈起,这里只有把它们看成主谓关系,即把"军"看成动词,解释为"驻军、驻扎",才符合句意、文意。

3、能愿动词+名词。

助动词是能用在一般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意愿和可能、必要等的动词,助动词后不带名词,如果带了,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

“能、会、应、肯、要、愿、须”等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名词"水"用在助动词"能"之后,当活用作动词来讲,义为"游泳"。

4、助词"所"+名词。

我们知道"所"加上动词构成所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如"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等。

词类活用知识点大全

词类活用知识点大全

词类活用知识点大全
1. 名词:表示人、事物、地点、抽象概念等的词语。

2. 动词:表示动作、状态、变化等的词语。

3. 形容词:用来描述名词性词语的性质、特征、状态等的词语。

4. 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等的词语,表示程度、时间、地点、方式等。

5. 介词:用来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如时间、地点、方向、手段等。

6. 连词:用来连接词语、短语、从句等的词语,如并列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等。

7. 代词:用来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的词语,如人称代词、指示代词、
不定代词等。

8. 数词:表示数量的词语,如基数词、序数词、分数词等。

9. 感叹词:用来表示情感、感叹、祝福等的词语,如哎呀、好啊、祝
福等。

10. 叹词:用来表示惊讶、疑问、不满等情感的词语,如啊、哦、嗯等。

11. 疑问词:用来引导疑问句的词语,如谁、什么、哪里等。

12. 拟声词:用来模拟声音、动作、情感等的词语,如咕噜、哗啦、哈哈等。

13. 成语:由四个汉字以上组成,具有固定意义的词语,如井底之蛙、一马当先等。

14. 词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组成的固定搭配,如红红火火、一举两得等。

15. 俚语:在特定社会群体中流行的、具有特殊意义的词语,如装逼、吃瓜群众等。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名词后面带宾语,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①驴不胜怒,蹄之。

②今王鼓乐于此。

③冠切云之崔嵬。

(2)名词后面带补语,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①履至尊而制六合。

②郑商人弦高市于周。

(3)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②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4)同一名词迭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联合、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5)前面有结构助词“所”, 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6)方位名词常用作动词,有的前面有连词“而”或副词,有的前面既没有连词“而”也没有副词。

例如:秦师遂东。

2、名词的使动用法。

(1)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①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②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2)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

例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3)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①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②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①孟尝君客我。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4、名词的为动用法。

例如: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5、名词直接做状语。

(1)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2)名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活用为状语。

例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3)名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活用为状语。

例如: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4)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孤帆一片日边来。

(5)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良庖岁更刀。

(6)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南取百越之地。

古文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归纳

古文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归纳

古文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归纳古文中我们常常会将名词和动词弄混淆,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高中语文知识考点:古文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归纳。

高中语文知识考点整理:古文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归纳古文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归纳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今王鼓乐于此无所事事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如: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三、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如:古文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归纳古文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归纳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相如廷斥之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四、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

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

如: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形容词用为名词时,形容词一般出现在句中宾语的位置上,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

词类活用的常用类别

词类活用的常用类别

6、表示时间 日食饮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句中的“日”修饰动词“食饮”,作状语,表示时间,可 译为“每天”。 自吾世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 (《捕蛇者说》) 句中的“日”修饰形容词“蹙”(窘迫),作状语,表示 发展变化,可译为“一天天地”。
动词活用
(一)动词用作名词
(二)名词活用作使动动词或意动动词。
所谓生死而肉白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句中“肉”意为“使……长肉”,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师说》)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上面两句中的“师”意为“以……为师”,“宾客”意为 “把……看成宾客”,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2、能愿动词+形容词
形容词用在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作动词。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句中的“穷”原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意为“走到尽头”。
3、所+形容词
形容词用在“所”后面,活用作动词。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论贵粟疏》) 此句中的“贵”意为“重视”,“贱”意为“轻视”, “卑”是“看轻”之意,“尊”是“尊重”之意。
2、表示工具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句中的"箕畚"修饰动词“运”,作状语,表示工具,可译 为“用箕畚”。 3、表示态度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句中的“兄”修饰动词“事”,做状语,表示态 度。可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
4、表示处所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句中的“外”原为方位名词,修饰动词“将”,作状语, 表示处所,可译为“在外地”。 5、表示趋向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苏武传》) 句中的“上”原为方位名词,修饰动词“通”,作状语, 表示趋向,可译为“向上”。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词类活用的灵活性指的是某些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词类属性。
例如,“衣锦还乡”中的“衣”,原为名词,在此句中用作动词,表示“穿锦”,这是因为该句语境中需要一个动词来描述行为 动作。
注意词类活用的规范性
词类活用的规范性指的是在语言使用 中,某些词类活用是不规范的,需要 避免使用。
VS
例如,“铁证如山”中的“铁证”, 原为名词,在此句中用作形容词来修 饰“如山”,这种用法就不符合语法 规范,应改为“铁证如山的事实”。
名词活用为动词
将名词用作动词,能够赋予事物新的动作含义,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生动。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将名词“春风”转化为动词,形容春风的生机勃勃)。
丰富语言情感色彩
褒义词贬用
将原本表示褒奖或赞扬的词语用于描述贬义或批评的事物,能够更加强烈地表达不满或讽刺 的情感。例如,“他是个天才的骗子”(将褒义词“天才”用于描述贬义事物“骗子”,强 调其欺骗手段高明)。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目录
• 词类活用的定义和类型 • 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 词类活用的修辞效果 • 词类活用的注意事项 • 词类活用的例句分析
01 词类活用的定义和类型
定义
词类活用是指词语在特定语境中临时 改变其原有的词性、功能和意义,以 满足表达需求的一种语言现象。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 象,也是现代汉语中某些词语的特殊 用法。
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抽象名词具象化
通过将抽象名词转化为具象事物或形象, 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形象。例如,“梦 想是人生的翅膀”(将抽象名词“梦想” 具象化为“翅膀”,形容梦想对人生的支 撑作用)。
VS
具象名词抽象化
将具象名词转化为抽象概念或比喻,能够 使语言更加深刻和富有哲理。例如,“爱 情是心灵的港湾”(将具象名词“爱情” 抽象化为“心灵的港湾”,形容爱情对心 灵的慰藉作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文言文词类活用吧!文言文词类活用在古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原来的词性。

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常见的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等等。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即这个词本是名词,在语境义中作动词使用。

例如:(1)一狼洞其中(《狼》)中“洞”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打洞”。

(2)不能名其一处(《口技》)中“名”带宾语“其一处”,活用做动词“说出”。

(3)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宾客”原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以宾客之礼相待”,可以翻译为“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招待”。

(意动用法)2、形容词用作动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词形发生改变充当动词使用。

例如:(1)香远益清(《爱莲说》)中“远”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中的“亲”“远”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面带宾语“贤臣”和“小人”,翻译为“亲近”和“远离”。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苦”、“劳”、“饿”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当作“使……苦”,“使……劳”、“使……饿”讲,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用作名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当名词使用。

例如:(1)此皆良实(《出师表》)中“良实”原为形容词,在这里充当判断句主语“此”的宾语,活用为名词,善良老实的'人之意。

(2)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中“诚”原为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感”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诚心之意。

(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中“废”原为形容词这里作“兴”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这里作荒废的事情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类活用6大类型(一)名词作状语解释下列各句中用作状语的名词。

1.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译文:(项伯)常常用自己的身体像翅膀一样遮掩住邦。

2.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兄:像对待兄长一样)译文:我将像对待兄长一样地款待他。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箕畚:用竹筐)译文:用竹筐把土石运送到渤海的尽头去。

4.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涉世家》)(法:依据的法律)译文:估计已经误了约定的期限。

误了期限,依据的法律都要杀头(斩首)。

5.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鸿门宴》)(间:从小路)译文:邦已经走了,(估计)从小路已经回到军中。

6.臣欲奉诏奔驰,则病日.笃。

(《情表》)(日:一天比一天)译文:臣想奉诏离家赴任,但是祖母氏的病一天比一天重。

7.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上、下:向上、向下)译文:向上吃地上的泥土,向下喝地下的泉水。

[规律小结](1)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时需要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一“像”字。

如上面第1句中的“翼”。

(2) 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

翻译时需加上一串文字:“像对待……一样”。

如上面第2句中的“兄”。

(3) 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翻译时要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用”。

如上面第3句中的“箕畚”。

(4) 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情理。

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按照”“依据”这一类介词就可以了。

如上面第4句中的“法”。

(5)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均为处所名词,翻译时加上介词“在”或者“从”。

如上面第5句中的“间”。

(6) 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这一类句中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

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词“每”,也可将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比……”等。

如上面第6句中的“日”(7) 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

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均为方位名词,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向”“到”或者“对”一类的介词。

如上面第7句中的“上、下”。

(二)名词作动词解释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

1.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军:驻扎、驻军)译文:邦驻扎在霸上。

2.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目:使眼色)译文: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

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名:命名)译文: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

4.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志:做标记) 译文:太守立即派人跟随渔人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水:游水)译文: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赤壁赋》)(东:向东进军)译文:当孟德攻破了荆州,攻下江陵,顺水向东进军。

7.吾师.道也。

(《师说》)(师:学习)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规律小结](1)两个名词连用,句中又无作谓语的动词,则其中可能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活用形式:名词+名词。

如上面第1句中的“军”。

(2) 名词带状语,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形式:副词作状语+名词。

如上面第2句中的“目”(3) 代词前边的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形式:名词+代词。

如上面第3句中的“名”。

(4) “所”字后边的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形式:所+名词。

如上面第4句中的“志”。

(5) 能愿动词带名词动用。

活用形式:能愿动词+名词。

如上面第5句中的“水”。

第6句中的“东”。

(6)“而”连接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时,这个名词一般用作动词。

活用形式:动词+而+名词。

如上面(7) 名词带宾语,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形式:名词+名词。

如上面第7句中的“师”。

(三)形容词作动词解释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形容词。

1.楚左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良。

(《鸿门宴》)(善:与……交好)译文:楚国的左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向来与留侯良交好。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迹。

(《兰亭集序》)(欣:喜爱)译文:原先那些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3.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游褒禅山记》)(明:照明)译文:我们的体力还足够用来前进,火把还足够用来照明。

4.不知之既白.。

(《赤壁赋》)(白:显出白色)译文:不知不觉天边已经露出鱼肚白。

[规律小结](1) 形容词带宾语时,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为动词。

活用形式:形容词+宾语。

如上面第1句中的“善”。

(2) 形容词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活用形式:所+形容词。

如上面第2句中的“欣”。

(3) 形容词放在“能”“足”“可”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活用形式:能愿动词+形容词。

如上面第3句中的“明”。

(4)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时,也表示某种动态,此时也活用为一般性动词。

如上面第4句中的“白”。

(四)形容词作名词解释下列各句中用作名词的形容词。

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逍遥游》)(正:本性,固有规律)译文:至于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

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贤:贤能)译文: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贤能(都)不如孔子。

3.击空明..兮溯流光。

(《赤壁赋》)(空明:月光下的清波)译文:(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4.四美.具,二难.并。

(《滕王阁序》)(“美”在文中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难”在文中指贤主、嘉宾)译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全都具备,贤主、嘉宾齐集一堂。

5.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兰亭集序》)(贤:贤才;少:年轻的;长:年长的) 译文:众多贤才都会聚在这里,年轻、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

[规律小结](1)形容词用在“其”“之”字后面,充当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

如上面第1句中的“正”和第2句中的“贤”。

(2)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时,活用作名词。

如上面第3句中的“空明”和第5句中的“贤、少、长”。

(3)形容词用在数词后面作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

如上面第4句中的“美、难”。

(五)使动用法解释下列各句中用作使动的动词、名词、形容词。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鸿门宴》)(从:使……跟从)译文:邦第二天早晨,使一百多人马跟从他来见项羽。

2.先破入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为王)译文:先打败军进入的人使他为王。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赤壁赋》)(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译文:(箫声)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哭泣。

4.庶侥幸,保卒.余年。

(《情表》)(卒:使……终了)译文:或许能够使氏侥幸地平安寿终。

5.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活:使……活)译文: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

6.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兰亭集序》)(兴:使……产生)译文:仍然不能不因此而使心中产生感触。

[规律小结](1)动词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的意思。

翻译格式为:“主语+使(宾语)+动词”或“主语+动补短语+宾语”。

如上面第1句中的“从”和第5句中的“活”。

(2)形容词(名词)处于谓语的位置,又带有宾语,并且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就是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翻译格式为:使+宾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名词)。

如上面第2、3、4、6句中的“王、舞、泣、卒、兴”。

(六)意动用法解释下列各句中用作意动的名词、形容词。

1.当其欣.于所遇。

(《兰亭集序》)(欣:对……感到高兴)译文: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

2.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侣:把……看作伴侣;友:把……看作朋友)译文:把鱼虾看作伴侣,把麋鹿看作朋友。

3.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师:把……当作师)译文: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

4.而耻.学于师。

(《师说》)(耻:以……为耻)译文: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

5.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羞:以……为羞)译文:平常人尚且以此为耻,何况将相呢?[规律小结](1)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

如1、4、5句中的“欣、耻、羞”。

(2)名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是名词必带宾语,且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可译为“把……看作”“把……当作”。

如2、3句中的“侣、友、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