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之一
高考复习文言专题讲座之一:词类活用

2.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除表示时间、地点的名词可直接作状 语外,一般名词只有与介词组合成介宾短语,才能一起用 在谓语之前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各种名词直接作状语的 现象十分普遍。如果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这种现象,其实 这个作状语的名词,此时已活用为以这个名词为宾语的介 宾短语,只是介词不出现而已。因此,当用现代汉语去对 译这种”名词”时,应把它当作介宾短语处理。 这种活用类型、作用及译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表示比况,表示动作行动的特征和状态,可译为 “像……似的”。 如“其一[犬]坐于前”,应译为“像狗似的”;“[斗] 折[蛇]行”,应译为“像北斗一样”、“像蛇一样”;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译为“像灰一样”,“像 烟一样”;“常以身[翼]蔽沛公”,译为“像鸟翅膀似 的”。
(4)不要将主谓结构作为“名作状”。 如:身死国灭。(《屈原列传》)此句写楚怀王 “人死了国灭了”,不要误将“身”“国”当作状语。 (5)不要把动词前的用作动词的名词当作用如状语。 如《促织》中“笼归,举家庆贺”的“笼”是名词, “归”是动词,与名词作状语的结构相同。但在这里 “笼”、“归”都是作为谓语,是表示主语的两个连续 的动态。“笼”活用如动词,而不是修饰动词“归”作 状语成分。
形容词的特殊用法
1.活用为名词。一般指,用该形容词去代替与此词性质、状 态、特征有关的人物或事物。 (1)处于句中主语位置的形容词,往往活用为名词。 如“圣益圣,愚益愚”,解释为“圣人”和“愚人”。 (2)处在句中宾语位置的形容词,一般也活用为名词。 如“瑜等率轻锐继其后”,解释为“轻锐的部队”;“避 实击虚”,解释为“有实力的地方”、“虚弱的地方”。 (3)“其(之)+形容词”。 如“不知其浅深”,应译为“深度”(“浅”不表意);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贤”组成偏正结构, “其”是“贤”的定语,所以中心词“贤”用如名词,作 “贤能的品德”解。 (4)用在数词后用作名词。 如:四美俱,二难并(《滕王阁序》)指美时、美景、美情、 美事。
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讲解

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一)名词作状语:名词用在动词前,又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这时名词活用为状语。
1、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时间或处所。
例:(1 )早出暮归。
《促织》(2)草行露宿。
(成语)《晋书?谢玄传》(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4)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
《勾践灭吴》2、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
例:(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3、表示动作行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
例: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4、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
例:(1)其一犬坐于前。
《狼》(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时,就活用为动词。
1、【名词+宾语】例:(1)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2)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2、【名词+补语】例:(1)今王鼓乐于此。
《庄暴见孟子》(2)上于盆而养之。
《促织》3、【副词作状语+名词】例:⑴汉水又东。
《水经注?江水》⑵直上载公子上坐。
《信陵君窃符救赵》4、【能愿动词+名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5、【所+名词】例:(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桃花源记》(2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6、名词充当并列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
例: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孙讨虏聪明仁慧,敬贤礼.士。
《赤壁之战》 &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采草药》9、同一名词叠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并列、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齐桓晋文之事》(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高二语文专家讲座第13讲:文言词类活用之一

第13讲:文言词类活用之一【本讲要点】词的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灵活用法,这在文言中相当普遍。
原因是古代词汇没有后代丰富,句法没有后代那样严格,于是分工就不像现代汉语那样多,那样明确。
以动宾结构为例,一般说,现代汉语宾语前要用及物动词。
文言中却不是这样。
常有这样的说法:“王天下,哀妇人,善其身,能一之。
”用现代汉语的眼光看,这是名词、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数词都带了宾语。
还有数量不少的实词,意义和作用不像现代汉语那样单纯。
例如“鼓”字,现在看是名词,可是文言中常说“一鼓作气”。
这样“鼓”就作动词了。
《诗经》中还有“鼓瑟吹笙”的话,那就是说弹奏其他乐器也可以说“鼓”了。
像这样的说法,古人是常事。
因此如果一个词偶尔改变本身的意义作别类词用,临时起别类词所起的作用,称为词类活用。
【重点讲解】【例题精讲】名词的活用古汉语名词用作动词是实词活用中最为常见的一类。
其中包括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等几种情况。
一、活用为一般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如:1、凡吏.于土者……(《送薛存义序》)——吏于土:在地方上当官。
(“吏”后带补语)2、二月草已芽.。
(《采草药》)——“芽”:发芽。
前有副词“已”修饰(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也有方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活用后表示与原先的方位有关的动作。
如:3、秦师遂东.。
(《左传》这里的“东”本指方向,指向这个方向进军的行动,“遂东”即“于是向东进军”。
对于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用法,翻译时只要根据上下文将活用后的词译为与原先的事物有关的动作行为即可。
二、活用为使动词,即含有使令意义的动词。
这种动词表示使人和事物怎么样的意思。
名词后面一般不能跟宾语,跟了宾语,说明该名词已经动化了。
用使动词组成的动宾结构,可以改成兼语结构。
如果用s表示使动词(名词),b 代表宾语,用公式表示就是:s+b=使+b+s。
词类活用之一

方位名词“东”前面有副词“遂”,有作 动词:向东进发。
2.名词→使动词: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 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 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3.名词→意动词: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 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 “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⑥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南取百越之地。 方位名词“南”做“取”的状语,表示 行为动作的趋向:向南。
⑦表示情况逐渐的发生变化: 而乡邻之生日蹙。
名词“日”作形容词谓语“蹙”的状语,表 示“蹙” 这种情况逐渐的发展变化:一天 天、一天比一天。
(二) 动词的活用
名词 动词→ 使动用法 为动用法
1.动词→名词: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 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 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 点。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动词“奉”用作名词,意即 “奉送的机会”,作句子的主 语。
名词“面”做动词“刺”的状语,表示 “刺” 的方式:当面。
③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名词“船”作动词“载” 的状语,表 示“载”所用的工具:用船装。
④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 孤帆一片日边来。
名词“日边”作动词“来”的状语,表 示“来”的地点:从日边。
⑤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良庖岁更刀。 时间名词“岁”作动词谓语“更”的的状 语,表示“更” 的性质:每年
词类活用之名词动词活用
名词
动词 使动词 意动词 做状语
1.名词→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 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 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 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 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自己的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的现象.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很普遍,例如《左传·成公二年》:“从左右,皆肘之.”其中“肘”本是名词,在句中临时充当动词用.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的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一、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指某些名词临时转化词义取得动词性质的现象。
其类型有四:1.事物-—成为该事物:微禹,吾其鱼乎!《左传》则蚓而后可者也.《孟子》2.事物——以该事物为工具的动作:从左右,皆肘之。
(用肘制止)《左传·成公二年》范曾数目项王.(用眼睛看、示意)《史记·项羽本纪》3.事物——以该事物为对象的动作: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史记·留侯世家》4.方位-—向该方位移动: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为西。
《史记·项羽本纪》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史记·项羽本纪》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史记·淮阴侯列传》候雁北。
《吕氏春秋》二、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往往可以直接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这和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需要借助介词的帮助才能充当状语的情况不同。
有些著作把名词作状语称为名词用作副词。
其类型主要有四:1.比喻动作的状态。
例如:豕人立而泣。
《左传·庄公八年》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
《战国策·秦策一》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贾谊《论积贮疏》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史记·循吏列传》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首功:谓以斩获敌首计功) 《战国策·赵策三》文史、星历……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文言文词类活用—意动用法

文言文词类活用—意动用法文言文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词语的词性或功能发生临时变化,被用作另一类词语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以及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今天来讲一讲词类活用中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之一,是指将某些词用作动词来充当谓语,表示的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意动用法也就是主语“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什么”。
通常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到……”、“把……当作……”等。
在文言文中,主要是由名词或形容词来形成意动用法。
一、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将名词用作谓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评价。
例: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解析:名词“师”作谓语,“之”作宾语,主语“吾”在主观上把“之”(他)作为老师来看待。
所以“师”应理解为“以……(之)为老师”或“把……(之)当作老师”。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解析:名词“宾客”作谓语,“其父”作宾语,主语“邑人”在主观上把“其父”作为宾客来看待。
所以“宾客”应理解为“以……(其父)为宾客”或“把……(其父)当作宾客”,翻译时可译为“以宾客之礼对待……”。
3.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解析:名词“侣”和“友”作谓语,“鱼虾”和“麋鹿”作宾语,主语在主观上把“鱼虾”作为同伴来看待,把“麋鹿”作为朋友来看待。
所以“侣”应理解为“以……(鱼虾)为侣”或“把……(鱼虾)当作侣”,“友”应理解为“以……(麋鹿)为友”或“把……(麋鹿)当作友”。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解析:名词“亲”和“子”作谓语,“其亲”和“其子”作宾语,主语“人”在主观上把“其亲”作为自己的亲人来看待,把“其子”作为自己的儿子来看待。
文言专题讲座之一(词类活用)

2.动词作状语活用语境是“动词+动词”,如 果这两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先后关系,而是 同时发生的,那么前面的动词就作状语,表示伴随 状态,一般可译为“„„着”。 如“涕泣谋于禁卒”(《左忠毅公逸事》)中 的“涕泣”,表示“谋”的情状是“哭着”而非其 他。又如“儿惧,啼告母”(《促织》),解释为 “哭着”。
(5)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时间。 在动词谓语前, 通常译为“每„„” 如“[日]积[月]累”,应译为“每天”、“每月” 。 在形容词谓语前,一般译为“一„„比„„”或“一 „„地”。如“[日]新[月]异”,应译作“一天比一天” 或“一月月地”等。 (6)方位名词作状语,表趋向,可译为“向(朝/往) „„”或“在„„” 如“孔雀[东南]飞”,应译为“向东南”;“[外] 结孙权,[内]修政理”(《隆中对》),译为“在外”、 “在内”。
1.活用为一般动词,简称“名词作动词”。其规律是:
(6)后跟(解释为“的人”的)“者”字的名词,如“门者 故不入”,解释为“看门”。 (7)同一个名词连用,而又非叠词中的一个名词。如“春风 风人”,应译为“吹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要译作“从事”或“干”。 (8)名词用在连词“而”、“以”、“且”的前后,表示动 作的,如“进城梯而下之”,即“架梯”;“儿涕而去”, 释为“流泪”。 (9)句中无其它任何可以充当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如“诸 越则桃李冬实”,应解释为“结果实”。
2.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除表示时间、地点的名词可直接作状 语外,一般名词只有与介词组合成介宾短语,才能一起用 在谓语之前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各种名词直接作状语的 现象十分普遍。如果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这种现象,其实 这个作状语的名词,此时已活用为以这个名词为宾语的介 宾短语,只是介词不出现而已。因此,当用现代汉语去对 译这种”名词”时,应把它当作介宾短语处理。 这种活用类型、作用及译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表示比况,表示动作行动的特征和状态,可译为 “像„„似的”。 如“其一[犬]坐于前”,应译为“像狗似的”;“[斗 ]折[蛇]行”,应译为“像北斗一样”、“像蛇一样”;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译为“像灰一样”,“像 烟一样”;“常以身[翼]蔽沛公”,译为“像鸟翅膀似 的”。
词类活用常见类型

词类活用常有种类:1. 名词活用为动词( 1)(名词 +宾语)比如: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 2)(副词作状语 +名词)比如:汉水又东。
《水经注·江水》( 3)(能源动词 +名词):比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4)(名词 +补语)比如:今王鼓乐于此。
《孟子·梁惠王下》(5)(所 +名词)比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6)名词充任结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的构成部分之一)比如:卒中常常语,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假如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比如:( 1)楚左伊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 2)卒使上官医生短屈原于顷襄王。
《屈原传记》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拥有显然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
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地点,有时前边有“其”或“之”,比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游褒禅山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比如:( 1)将军身披坚执锐。
《陈涉世家》( 2)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芙蕖》4.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里,一般名词是不可以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中一般名词直接作状语倒是相当广泛的现象。
( 1)(表示比喻),比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祀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陈涉世家》( 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比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3)(表示地方)比如:不得已,变姓名,诡踪影,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指南录》后序(4)(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比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5)(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比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5.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拥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类活用一.什么是词类活用?词的常性,词有定类:某一个词属于摸一词类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如:人、树、山、火、水,这些是名词通常作主、宾、定。
视、走、听是动词,通常作谓语。
各类词的基本功能是比较固定的,这种情况古代与今天基本一致,但古代汉语在词类又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便是实词的活用。
什么叫实词的活用呢?就是某个词原属甲类,但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却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结构特点,临时当作乙类词来使用。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这里“水”本是名词,根据名词作谓语名词的语法特点。
它不能受能愿动词修饰,不能做位于,但在这里它受了能愿动词的修饰,作了谓语。
这是名词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是把名词临时当作动词◎二.活用主要包括:(一).名词用为一般动词(二).形容词用为一般动词(三).使动用法(形、动、名)(四).意动用法(形、名)(五).动词、形容词用为名词(六).名称用作状语。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称在意动的语言结果中临时应为一般动词。
这在古汉语中比较常见,在什么情况下,名词或用为动词呢?1.两各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
又不是修饰关系。
那么,就必定有一个是名词活用。
例如: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目:指用眼睛示意。
②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留侯世家》③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荀子·天论》④许子冠.乎?《孟子》⑤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2.名词后面紧跟代词,便活用为动词(名词一般不修饰代词,因此,名词跟后面的代词一般不构成修饰关系,另外,一般也不构成主谓关系,这样,只要名词后面出现了代词。
那么这个名词就后用作动词)代词就是它的宾语。
①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②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
《史记·项羽本纪》3.名词前连副词,能愿动词(或称助动词),便活用为动词。
说明:副词一般不修饰名词,而动词则常受副词修饰形容词,所以,能愿动词一般只和动词一起构成能愿合成谓语,不和名词一起。
①设以炮至,吾村不粉乎?《冯婉贞》②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
《采草药》名词可连能愿动词的:①三岁贯汝,莫我肯德。
《诗经》②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④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
《商君书》⑤左右欲兵之。
《史记·伯夷列传》4.介宾词组常用在动词前作状语,动词后作补语。
因此,当名词前后出现介宾词组(或处所名词)时,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①(项羽)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
《史记》②与其饥死道路,与群兽食,宁毙于虞人,以俎豆于贵家。
《中山狼传》③晋师军于庐柳。
《左传》④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史记》介词结构不能在名词后面,同名词相配搭只可以跟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作补语。
但名词一般不活用为形容词。
所以名词后面如果紧跟介词结构就必然活用为动词。
至于紧跟在名词后面的处所名词,实质上相当于省略了介词的介词结构,所以,名词后紧跟处所名词,也就活用为动词了。
5.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活用为动词了。
①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论贵粟疏》②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史记·孙兵列传》③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说明:连词“而”一般只连接动词与动词,或形容词与形容词,而不能连接名词与动词,所以名词如用“而”与动词相连接,使活用为动词。
并列结构里:动而动(√),形而形(√),名而动(×)6.名词出在“所”“者”结构中,使活用为动词。
①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乃丹书帛曰:“陈胜王”②子产闻蓝门为门者《左传》辅助性代词“所”字后面只出现动词或动宾词组,因此,所字后面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
辅助性代词“者”除黏附于形容词之后外,一般只黏附于动词、动宾词组之后,我们知道名词是不能活用为动词的。
所以,出现在“者”前面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
第三章:古汉语法第二节词类活用之二一、教学目的1、学习词类活用语法条件2、准确区分各种活用二、教学重点:活用的语法条件三、教学难点:一般活用与特殊活用的区别四、教学方法:讲解法为主,少量讨论五、教学过程◎二)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参照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条件,主要有:1、形容词用在代词前面,一般都用如动词:(形容词不能修饰代词,如果代词前出现形容词,那么次形容词必活用了动词,代词是它的宾语)①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急逐弗失!《冯婉贞》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美:说我美私:偏爱《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北营:元人的军营文天祥《指南针后序》2.形容词用在能愿动后也使用为动词: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游褒蝉山记》3.形容词用在名词前边,若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
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了。
①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史记》善:相好②我但画江而守,轻徭薄赋,以宽民力。
轻、薄:减轻宽:宽缓《方□起义》③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史记·屈原列传》使动用法:(名、动、形)所谓使动用法,就是动词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
在一般的句子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完成的,在使动句里,动作是由主语致使宾语来完成。
可用下图表示使动用法的特点:主语使如:予我千金,吾生若:《狱中杂记》吾生若:我使你们活使动用法分三种:(一)名词的使动用法:基本特点:主语使宾语,成为被活用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成为主语谓语(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宾语使名词用于使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要符合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条件(六条)第二:这个用作动词的名词必须是用来说明宾语的。
如:①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成为江东父老使②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中山狼传》生死:动词使动。
肉骨,使宾语骨产生与名词“肉”有关的动作。
③乘势则鲁哀公臣仲尼。
《韩非子》④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为鲁疑之。
《史记·孙兵列传》附:方位名词如使动。
向主语谓语(活用为动词的方位词)宾语使①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使苏代向东去齐国。
《史记·苏秦列传》②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汉小赋·斯于》③日渐暮,遂前其组,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
《游黄山记》(二)动词的使动用法:基本特点:主语使宾语产生活用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主语谓语(动词:动作)宾语使提示:使动用法的动词,一般是不及物动词,大家知道,不及物动词是不带宾语的。
因此,当一个不及物动词异乎寻常地带上宾语的时候,它就成为使动用法的动词了。
用作使动用法的动词,它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②墨之道,兼爱为本,吾终当有以活汝。
《中山狼传》③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赤壁之战》④尝人,人死;食狗,狗死。
《吕氏春秋》尝,食:吃。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有时可以省略了宾语,但这种省略可以从上下文分析出来。
如:养备而动时,则无不能病。
《荀子·天论》备:全面、充足养备:衣食充足病:不及物动词这里不是说“无”有□不能病,而是说无不能使人病,是使动用法。
结构上省略了宾语“之”(人)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不过此较少见。
如:①晋灵公不君,……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左传·宣公二年》饮:及物动词。
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让赵盾饮酒,用为使动,读yin。
及物动词是带宾语的,因此,它的一般用法与使动用法在结构上没有什么区别。
①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使动②(哙)立而饮之。
《史记》一般所以,要分辨及物动词的一般用法和使动用法,必须仔细分析语言环境。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主语使宾语具有活用为动词的那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具有主……谓(活用为动之形容词)——形质、状态……宾使①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孙子兵法》全:完整。
(非范围副词)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公孙丑》③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
曹操《置屯田令》④君子正其衣冠。
《论语·尧曰》“正”后跟代词⑤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上,皇上⑥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战国策》(四)意动用法(名,动)所谓意动用法,就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的用法。
这种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
(动词表示实际动作,所以,动词本来无意动用法)用于意动的意动词,表示主语宾语的认识和估计。
可用下图表示:主……或:主谓宾认为以《张衡传》“大将军邓□奇其才,累召不应。
”这里,奇是意动,即:认为其才奇特。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主)(谓)(宾)认为1.名词的意动用法:特点:主语认为宾语是活用为动词的名词所表示的事物。
是主语谓(活用为动词的名词)——事物宾认为①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宝珠玉者殃必及来。
《孟子·尽心下》宝珠玉:把珠玉当成宝。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④幕天席地。
(成语)把天当作帷幕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特点: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活用为意动的那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简言: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①庸人尚羞王,况于将相乎?《史记·廉蔺列传》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③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④时充国年七十余,些之。
《汉书·赵充国传》⑤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汉书·食货志》⑥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对曰:“贵天。
”……“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说苑·建本》“不远万里”(成语)五. 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中,名称是不能直接作状语的,但在古汉语中,有些名词可以直接放在动词位于前,作状语。
普通名称作状语。
(1)表示比喻: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动作行为是个什么样子。
古汉语里常在动词前加上一个普通名词,用来打比方,描绘动作行为的状态和方式,加强形容词性,正中方法在古汉语里很多,翻译时可译为:“象……似的”“象……一样的。
”常见的:“蚕食”(象蚕吃叶一样逐步吞食)、“鲸吞”、“虎视”、“狼吞虎咽”(用狼虎来描绘人吃饭时的又猛又急),再如教材中几例:P①嬴(担)粮而景从。
②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③天下之集而响应,赢(担)粮而景从。
④常以身翼蔽沛公。
⑤将不胜其怒而蚁附之。
(2)表示对人的态度。
“把(宾语)当作……”“象对待……一样地”普通名称用在能够厂前也,有时并不是表示比喻,而是对人的态度,有把人当作什么的意思。
这种用法的动词宾语,一般都是指人的。
P43①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②吾亡之后,兄弟父事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