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2012年《高考风向标》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必修1 第5章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配套课件]
《高考风向标》201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5生态工程课(精)

)
【解题指导】选择的树种必须具有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属
于协调与平衡原理;要增加物种的多样性,使生态系统更稳定,
属于物种多样性原理。 【答案】B
生态工程实例 【突破题 2】图 3-5-1 为窦店村综合发展生态工程示意图。请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 3-5-1
(1) 该 工 程 主 要 运 用 了 哪 些 生 态 工 程 的 基 本 原 理 ?
协调与平衡 原理、⑩_______ 整体性 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 ____________
功能 原理、系统的⑫整体性 的结构决定⑪_____ ______原理)
二、生态工程的实例
1.农村综合及发展型生态工程 物质、能量 的多级利用。 (1)问题:人多地少以及实现⑬____________ (2)对策:建设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业机会,促进了经济发展,降低了 环境污染,促进了农村的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持续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
(3)蓝绿萍的代谢类型是___________ 自养需氧型 ,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是________ 生产者 。 【解题指导】窦店村农村综合发展生态工程是以沼气工程为中
【演绎题】图 3-5-2 是某生态农场生产流程示意图,据 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 3-5-2
A.能量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 流动是往复循环的
B.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
入生物群落;每一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经
济效益
C.当蚯蚓利用食用菌杂屑并将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 能量就从第三营养级流入第四营养级;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 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 D.由于生产环节的增多,最终也增加了废物和污染
201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一课件5

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生物
题型一 【例1】 ( )
细胞膜的成分 (2011·青岛模拟)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B.不同功能的细胞,其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相同 C.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
D.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有关
高三总复习
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生物
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生物
关注新考纲 1.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 功能Ⅱ 2.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 功能Ⅱ 3.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Ⅱ 实验 4.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5.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 的透性
把握新考情 1.细胞膜的成分特点及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 功能上的联系、应用 2.关注细胞膜在细胞间信息交流功能的方 式及图像识别 3.各种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及各种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 4.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设计实验探究 细胞核的功能 5.生物膜的特性在制药、人工肾等方面的 应用
人教版· 生物
思路点拨:本题是对膜结构和功能的考查。解答时需明确膜的结
构特点和各项功能,然后再作答。
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生物
【标准解答】 选 项 A B C D 【答案】
逐项分析如下:
内容指向·联系分析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功能越复杂的细胞,其细胞膜上蛋白质 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 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与癌细胞膜上 糖蛋白减少有关 B
人教版· 生物
题型二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例2】
息交流的是(
(2011·山东潍坊模拟)下列生理活动不能体现细胞间信
)
A.动物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使靶细胞的代谢活动发生改变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C.洋葱表皮细胞放入浓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 D.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高中生物必修一 第五章 知识点归纳

必修一 第五章 知识点归纳班级 姓名第一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一类有机物。
▲ 2、酶的本质: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能分解酶的酶是蛋白酶),少数种类是RNA 。
3、酶的作用:催化作用,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反应方向和平衡点。
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数量不变。
▲ 4、酶的特性:(1)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2)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3)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 下,酶的活性最高。
﹡①温度:温度过高会使酶变性失活;过低只会降低酶的活性,升温后活性可恢复。
﹡②酸碱度:过酸、过碱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胃蛋白酶是1.5—2.2)▲ 5、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优化设计62页)(1)底物浓度 (2)酶浓度 (3)PH 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4)温度:高温使酶失活。
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第二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1、ATP 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
结构简式:A-P~P~P,其中:“A ”代表腺苷,“P ”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代表普通化学键。
﹡注意:ATP 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 被称为高能化合物。
这种高能化合物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2、ATP 与ADP 的转化:▲ 注:ATP 和ADP 的相互转化中,酶不相同,物质是可逆,能量是不可逆的。
3、主要的能源物质:糖类 主要的储能物质:脂肪直接的能量来源:ATP 最终能量来源:太阳能4、产生ATP 的生理过程: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光反应(暗反应不能产生)。
﹡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内,形成ATP 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叶绿体基粒(光反应)、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第三节 ATP 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1、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 的过程。
《高考风向标》201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部分 第二十一章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与防治课件

材料二:全国酸雨分布图(图 21-1-2)。
图 21-1-2
(1)材料一中所列省市,处于重酸雨区的是(
)
A.上海
C.河北 【答案】A
B.河南
D.山东
【提取信息】图示重酸雨区位于长三角、珠三角和
四川盆地。
【思路整理】省级行政区地理位置→结合图中重酸
雨区分布位置→河南、河北、山东为轻度酸雨区。
(2) 从 长 远 看 , “ 排 污 权 交 易 机 制 ” 的 运 行 将 会 ( ) A.造成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恶化
圾的分类处理,分类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少了土地占用量,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用地紧张问题 ⑤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符合循环 经济原则 A.①②④ 【答案】D B.①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⑤
读某区域环境问题示意图(图 21-1-9),完成 3~4
题。
图 21-1-9
3.图中①、②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③降水较多 ④纬度低,太阳紫外线辐射强
A.①②③
C.①③ 【答案】A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提取信息】南方地区:①有色冶金工业发达;② 降 水较多;③四川盆地地形封闭,不利于大气流通。
【思路整理】重酸雨的形成→污染源多、气候湿热;
地形有利→冶金工业、降水、特殊地形。
考点 2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图 21-1-10
5.有关丹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领土由半岛和岛屿组成
平坦 ③气候属温带海洋性气候
②位于中欧平原,地势
④西临北海,东临亚
得里亚海 A.①③ C.①②④ 【答案】A B.②③ D.①③④ 点拨:亚得里亚海为地中海的一个大海
【金牌学案 风向标】2012年高考生物大二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五 生物变异、育种、进化课件

5.(2011年韶关二模)有关生物进化及新物种形成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群落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B.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从而形成新的物种 C.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D.细菌进化的原材料可来自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解析]自然选择是看哪些个体与环境相适应,哪些个体与 环境不相适应,相适应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取得胜利,保留下
专题五
生物变异、育种、进化
综合近三年高考试题,从命题形式上看,以选择题为主, 非选择题中,通常是通过与遗传知识相结合的形式出现,尤其 是生物变异在生物育种中的应用。 在本专题的复习中,重点是三种可遗传变异之间的比较、 可遗传变异在育种方面的应用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要充分理
解三种可遗传变异的实质,只有充分理解清楚才能将这些知识
依然深深影响着现代科学研究,达尔文( AD )
A.提出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 B.提出了用进废退的理论 C.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认识到变异广泛存在并能遗传给后代
[解析]提出用进废退理论的是拉马克,认为种群是生物进
化的基本单位的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4.(2009 年广东)为了快速培育抗某种除草剂的水稻,育种 工作者综合应用了多种育种方法,过程如下。请回答问题:
杂交 育种
时间长,须 抗倒伏抗 及时发现优 锈病小麦 良品种
诱变 育种
①可以提高变 有利变异 异的频率等 青霉素高 少,须大量 产菌株、 ②大幅度改良 处理实验材 某些性状,出现 太空椒 料 新性状
续表
类型 常用方法 主要优点 缺陷 花药离体培 染色体变 ①自交后代不发 养出单倍体, 单倍 技术复杂且 异(染色体 生性状分离 再进行人工 体 须与杂交育 组数目成 ②明显缩短育种 诱导染色体 育种 种配合 的年限 倍减少) 加倍 染色体变 ①秋水仙素 培育出自然界没 多倍 异(染色体 处理萌发的 有的生物新品种, 发育延迟, 体 组数目成 种子或幼苗 器官大、产量高、 结实率低 育种 ②低温处理 营养丰富等 倍增加) 基因 工程 育种 提取→重装 基因重组 →导入→检 测→筛选 原理 实例
《高考密码》2012高中生物总复习 第五章 单元构建整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五章 单元构建整合一、有关酶的实验结果判断1.根据两类催化剂催化H 2O 2产生O 2的多少来判断酶的高效性2H 2O 22H 2O +O 2(气泡多而大)2H 2O 22H 2O +O 2(气泡少而小)2.根据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判断酶的专一性(非还,原糖)淀粉――→淀粉酶60 ℃ (还原糖)麦芽糖+斐林试剂→麦芽还原剂,被氧化(氧化反应)糖酸+Cu 2氧化剂,被还原(还原反应)沸水浴O ↓(砖红色)(非还原糖) 蔗糖――→淀粉酶60 ℃蔗糖+斐林试剂无砖红色 3.根据碘试剂与非还原糖的颜色变化判断淀粉的水解淀粉+蒸馏水→淀粉+碘液→紫蓝色复合物(淀粉未被水解)淀粉+淀粉酶→麦芽糖+碘液→无紫蓝色复合物(淀粉已被水解)4.根据温度变化来判断酶的活性和结构的变化低温(0 ℃)→升温→最适温(37 ℃)→再升温→高温(大于70 ℃)↓ ↓ ↓ ↓ ↓无活性→活性增高→活性最高→活性降低→无活性↓ ↓ ↓ ↓ ↓未变性→ 未变性→未变性―→渐变性―→已变性5.根据酸碱度变化来判断酶的活性和结构的变化过酸←酸性增强←最适酸碱度→碱性增强→过碱↓ ↓ ↓ ↓ ↓无活性←活性降低←活性最高→活性降低→无活性↓ ↓ ↓ ↓ ↓变性渐变性未变性―→渐变性―→变性【自主训练1】 能正确说明酶不同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特性的是( )A .酶都是蛋白质B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只能在生物体内发挥催化作用C .酶的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提高D.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解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酶虽然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生物体内发挥催化作用,但在体外适宜的条件下也具有催化作用。
在一定范围内酶的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超过酶的最适温度,酶的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甚至丧失。
与无机催化剂不同的是酶具有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
答案:D二、坐标曲线题解题方法解决坐标曲线题的方法,可概括为“识标”“明点”“析线”三个基本步骤。
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1第5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课件

(续表) 曲线
曲线解读
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 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敏感程度高。根据此原 理可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杀死单子 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
①曲线中H点表示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为g, 在OH段随生长素浓度增高,促进作用增强, 而HC段随着生长素浓度增高,促进作用减弱
(续表) 曲线
高考主要考查生长素 的生理作用、作用特 点、运输及相关的实 验探究。利用教材实 验进行拓展与迁移, 设计实验探究生长素 或其他激素的特性和 功能,以及影响激素 分布的外界因素等;
4.概述其他因素参与植物生命活动的 调节,如光、重力和温度等
5.活动:(1)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 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2)探究乙烯对水果的催熟作用
②解除方法:摘除顶芽。
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曲线分析。
曲线
曲线解读
①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引起的 生理功效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器官对生长 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②曲线在A、B、C三点代表最佳促进效果,A′、 B′、C′点以上的部分体现了不同浓度生长素的 促进效果,A′、B′、C′点分别表示生长素对根、 芽、茎的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②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赤霉素促进萌发,脱落酸抑制萌发, 二者作用效果相反。
③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 烯含量的升高,反过来会抑制生长素的作用。
(2)在植物各器官中同时存在多种植物激素,决定器官生长、 发育的,往往不是某种激素的____绝__对__含__量____,而是不同激素的 ___相__对__含__量____。
考点二 其他植物激素 1.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和主要作用。
植物激素种类 合成部位
主要作用
2012年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生物 必修1第5章 第2、3节 考向典例感悟

* * (2010??合肥二模)如图所示为生物界部分能量转换关系图解,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①过程可发生在蓝藻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B.完成②过程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称为生产者C.③过程在动植物细胞中都能发生 D.⑥过程可用于⑤过程【答案】A (2010??南通三模)呼吸商(RQ)指单位时间内进行呼吸作用的生物释放二氧化碳量与吸收氧气量的比值(RQ=释放的二氧化碳体积/消耗的氧气体积)。
下图1表示萌发小麦种子中发生的相关生理过程,A~E表示物质,①~④表示过程。
图2表示测定消毒过的萌发的小麦种子呼吸商的实验装置。
请分析回答: (1)图1中,催化过程①②的酶存在于细胞的 ________,物质E表示____________。
(2)图2实验装置乙中,KOH溶液中放置筒状滤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3)假设小麦种子只以糖类为呼吸底物,在25 ℃下经10 min观察墨滴的移动情况,若发现甲装置中墨滴不动,乙装置中墨滴左移,则10 min 内小麦种子中发生图1中的______(填序号)过程;若发现甲装置中墨滴右移,乙装置中墨滴不动,则10 min内小麦种子中发生图1中的________(填序号)过程。
(4)在25 ℃下10 min内,如果甲装置中墨滴左移30 mm,乙装置中墨滴左移200 mm,则萌发小麦种子的呼吸商是________。
(5)为校正装置甲中因物理因素引起的气体体积变化,还应设置一个对照装置。
对照装置的大试管和小烧杯中应分别放入__________________。
(1)过程①②表示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E表示酒精。
(2)滤纸筒的作用是增大吸收CO2的面积。
(3)乙装置中CO2被吸收,墨滴左移表示小麦种子吸收了O2,不移动表示没有吸收O2;甲装置中清水不吸收CO2,墨滴右移表示小麦种子产生CO2的量与吸收O2量的差值。
甲装置中墨滴不动,乙装置中墨滴左移,说明小麦种子进行的是有氧呼吸,发生的是①③④过程;甲装置墨滴右移,乙装置墨滴不动,说明小麦种子进行的是无氧呼吸,发生的是①②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没有线粒体的细胞只能 进行无氧呼吸 B.有叶绿体的细胞可以自行合成 ATP,因此不需要细胞呼 吸提供能量 C.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 A mol CO2,人在正常情况下消耗 等量葡萄糖可形成 3A mol CO2
D.细胞呼吸中有机物的分解必须有水和氧气的参与才能释 放储存的能量 【解题指导】好氧细菌没有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 其场所在细胞膜上进行;光合作用合成ATP的能量来源于光能, 光合作用过程中需要消耗ATP,其ATP来源于呼吸作用产生的
D.装置甲中 NaOH 的作用是吸收Ⅰ处的 CO2 【解题指导】装置甲中NaOH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CO2,
使进入Ⅰ处的空气不含CO2,保证了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是因为 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产生的。 【答案】D
一、呼吸作用方式的判断方法 分析呼吸类型时,要根据反应式中物质变化的数量来判断 (1)无 CO2释放,细胞只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
1.概念 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 水 彻底氧化分解 有机物⑦_______________,产生二氧化碳和⑧____,释放能量,
生成许多 ATP 的过程。
2.过程 (1)第一阶段 [H] 1 分子葡萄糖→⑨____________和⑩___、少量能量(场所: 2 分子丙酮酸 _______________) 11 ○ 细胞质基质
产生1 mol CO2需要消耗1/2 mol葡萄糖,则有氧呼吸与无氧呼
吸消耗葡萄糖的比为(1/6)∶(1/2)。 【答案】B
1.(2011届广东六校联考)图 5-3-7 表示人体在不同距离
的跑步过程中,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供能的百分比(假设能量全
部来自糖类的分解)。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图 5-3-7
图 5-3-5
A.氧浓度为 a 时,最适于储藏该植物器官
B.氧浓度为 b 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大于有氧呼吸 消耗的量 C.氧浓度为 c 时,无氧呼吸最弱 D.氧浓度为 d 时,有氧呼吸强度与无氧呼吸强度相等 【解析】根据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分析有氧呼 吸与无氧呼吸的情况。据图最适于储藏该植物器官的氧浓度应 为 c,因为此时CO2的释放量最少,说明有机物分解得最少; 氧浓度为 d 时,无氧呼吸最弱,为0。 【答案】B
的是水稻根细胞的呼吸,那么在 DE 段根细胞内积累的物质是
酒精 ___________。曲线Ⅱ表示的生理过程所利用的有机物主要是 葡萄糖 ________。 【解题指导】甲图的细胞呼吸速率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可了解其最适温度;乙图中的Ⅰ线是随氧浓度的增大细胞呼吸
速率增大,说明此细胞是有氧呼吸类型,Ⅱ线与Ⅰ线相反,说
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速率。 ③ ∶ <4∶3,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速率大于无氧
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速率。 (5)酒精量=CO2,只进行无氧呼吸。 (6)酒精量<CO2,则两种呼吸同时存在,多余的 CO2来自
有氧呼吸。
(7)有水产生一定进行着有氧呼吸。
(8)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都有 CO2的产生,因此不
完,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确保是无氧呼吸产生的
CO2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突破题 3】图 5-3-3 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 装置。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图 5-3-3
A.通过比较甲、乙两装置的实验结果可看出氧气条件对细 胞呼吸的影响 B.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代替澄清的石灰水 C.装置乙中应让Ⅱ先放置一会再与Ⅲ连接
2.过程分析
(1)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产生的[H]将丙酮酸还
原为C2H5OH 和 CO2或乳酸的过程。 (2)有氧呼吸中 H2O 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且生成的 H2O中的氧全部来自于O2。 (3)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的共同产物是 ATP,无氧呼吸只在 第一阶段产生 ATP。 (4)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全过程均需要不同的酶催化;不同
制
续表
外界 因素 分析 应用 图解
O2 浓 度
①利用适当降低O2浓度 O2浓度低时,无氧呼吸 等能够抑制细胞呼吸、 占优势;随 O2 浓度增大, 减少有机物消耗的原理 无氧呼吸逐渐被抑制,有 来延长蔬菜、水果的保 氧呼吸不断加强;当O2浓鲜时间 度达到一定值后,随O2 ②中耕松土增加根的有 浓度增大,有氧呼吸不再 氧呼吸 ③在医疗上选用透气的 加强(受呼吸酶数 量、磷酸、ADP 等因素 消毒纱布等包扎伤口, 可抑制厌氧病原菌的繁 的影响) 殖
能用有无 CO2产生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方式。
【演绎题 1】图 5-3-4 是测定发芽种子的呼吸类型所用的 装置(假设呼吸底物只有葡萄糖,并且不考虑外界条件的影响), 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图 5-3-4
【解题指导】甲装置中的液体是NaOH,能将发芽种子产
生的CO2吸收,所以着色液滴的移动只和O2体积的变化有关, 如果着色液滴左移,说明发芽种子进行了有氧呼吸,如果着色
含 水 量
在一定范围内,细胞呼吸 在作物种子储藏时,将 速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 种子风干,以减弱细胞
加快,随含水量的减少而 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 减慢 耗
CO2 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分析: 蔬菜和水果的保鲜中,
浓
度 矿
CO2浓度增加,呼吸速率 增加 CO2浓度具有良好
下降 有些矿质元素是酶的激 活剂,影响与细胞呼吸有 关的酶的活性 合理施肥 的保鲜效果
二、酵母菌的呼吸类型判断及图形的分析
图 5-3-6 (1)若只产生 CO2,不消耗 O2,则只进行无氧呼吸(图中 A 点)。 (2)若产生 CO2的物质的量比吸收 O2 的物质的量多,则两种 呼吸同时存在(图中 AC 段)。 (3)若产生 CO2的物质的量与吸收 O2的物质的量相等,则只 进行有氧呼吸(图中 C 点以后)。
生物的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其原因在于催化反应的酶不同。
(5)原核生物无线粒体,有些原核生物(如硝化细菌、蓝藻) 仍可进行有氧呼吸。
(6)只能进行无氧呼吸的真核生物(如蛔虫),其细胞内无线
粒体。 【突破题1】(2011年潮州期末统考)细胞呼吸对生命活动意 义重大,下面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4)B 点表示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速率相等(用 CO2释放量表 示),此时 CO2的总释放量最低。D 点表示 O2浓度超过一定值 (10%)以上时,无氧呼吸消失,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 【演绎题 2】酵母菌在有氧时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时进行无
氧呼吸,将酵母菌放在含有培养液的密闭的锥形瓶中,测得 CO2
液滴不移动,说明发芽种子没有进行有氧呼吸。乙装置中的液
体是蒸馏水,着色液滴的移动和O2的消耗量与CO2的产生量的 差有关,如果发芽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则着色液滴不移动; 如果着色液滴右移,说明发芽种子同时进行了有氧呼吸和无氧 呼吸或只进行了无氧呼吸。 【答案】C
【备选题】图 5-3-5 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氧浓度为 a、 b、c、d 时,CO2 释放量和 O2 吸收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 确的是( )
第 3 节 ATP 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细胞呼吸 1.概念 二氧化 氧化分解 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①________,生成②______ ATP ____________,释放出能量并生成③_________的过程。 碳或其他产物 2.分类:④________和⑤________。对绝大多数生物来说,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 ⑥____________是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
能量;在消耗等量葡萄糖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生的CO2
量的比值是1∶3;无氧呼吸不需要消耗氧气和水。
【答案】C
影响细胞呼吸的环境因素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影响呼吸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由于呼吸作用是由一系列
酶催化的化学反应,所以温度对呼吸作用有很大影响。一般植
物在 0℃及以下时呼吸作用很弱或停止,温度升高则呼吸作用加
明此细胞是无氧呼吸类型。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 1.实验原理 (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
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
式。
(2)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
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 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 CO2的产生 情况。 (3)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 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三、无氧呼吸
1.概念:在无氧的环境中,细胞通过酶的作用,把葡萄糖 等有机物不彻底的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酒精或乳酸,并 释放能量的过程。 2.过程 (1)第一阶段
24_____阶段 ○ 与有氧呼吸的○ 第一 _____相同。 25 完全
(2)第二阶段
26 _____和 27 二氧化碳 丙酮酸→○ 酒精 ○_________,或者转化为28_______ 。 ○ 乳酸
(2)第二阶段
[H] 水 少量 12________ ○ 丙酮酸 和⑬____ →CO2+⑭_____+⑮____能量( 场 线粒体基质 所:⑯__________) (3)第三阶段
氧 线粒体内膜 [H] ⑰____+⑱____ →水+能量(场所:⑲____________ )
3.反应式: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 moL 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共释放能量 ○_______kJ,有 21 2 870 ______kJ _______ 22 23 ○1 161 左右的能量储存在 ATP 中,其余能量以 ○ 热能 的形式散失掉了。
(2)CO2产生量=O2吸收量,则只进行有氧呼吸。
(3)只产生 CO2,不消耗 O2,则只进行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的无氧呼吸。 (4)CO2产生量>O2吸收量,则两种呼吸同时存在,多余的 CO2来自无氧呼吸: ① 率相等。 ∶ =4∶3,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