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的对比艺术

合集下载

鲁 迅小说《祝福》赏析

鲁 迅小说《祝福》赏析

鲁迅小说《祝福》赏析《祝福》是鲁迅先生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沉重的悲剧色彩,展现了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与腐朽。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辛亥革命后的鲁镇,这是一个看似平静却充满封建礼教束缚的地方。

祥林嫂,一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农村妇女,成为了这个社会悲剧的主角。

祥林嫂的命运多舛。

她初到鲁镇时,年轻有力,干活勤快,“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然而,好景不长,她被婆婆强行带走,改嫁他人。

在那个封建礼教盛行的时代,改嫁被视为不贞,这给她的命运蒙上了一层阴影。

再次回到鲁镇,她已失去了往日的活力,“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

人们对她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从最初的同情到后来的冷漠和嘲讽。

鲁迅先生通过对祥林嫂的外貌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她命运的起伏。

如“她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这是祥林嫂初到鲁镇时的模样,还带着几分生机。

而后来“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这样的描写让人深刻感受到她的悲惨与绝望。

小说中的“我”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

“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祥林嫂的遭遇感到同情,却又无力改变什么。

“我”的存在,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也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迷茫和无奈。

在情节的发展上,《祝福》紧凑而富有张力。

祥林嫂的两次婚姻、儿子的死亡,以及她不断地向人们讲述自己的遭遇,都让人感受到命运的无情和封建礼教的压迫。

尤其是她对灵魂有无的追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这一问,既是她内心深处的困惑和恐惧,也是对封建迷信和礼教的一种质疑。

鲁迅先生还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氛围,增强小说的悲剧色彩。

鲁镇在祝福的热闹中,祥林嫂却在孤独和痛苦中死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祝福》语言艺术赏析

《祝福》语言艺术赏析

《祝福》语言艺术赏析小说的三要素是环境、人物和情节,而环境的描写和情节的安排都是为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一定的主题服务的。

在这方面,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堪称典范之作,大的且不说,单看他在描写鲁四老爷书房时的一个细节安排,就足以领略到大家的匠心独运之妙。

文章在介绍鲁四老爷的书房时,先写道:“我回到四叔的书房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间里也映得较光明,极鲜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由此可见,这个“寿”字在书房中的位置是极醒目的,也可以推想主人对它是非常重视的。

我们想,书房本是用以安心读书的,即便有一些装饰用的字画,也应该是反映个人品性追求或激人上进的内容,而这里的“寿”字,分明是主人追求长生久安思想的体现,一般是挂在正堂或卧室的,而他却直挂到书房里来,也可见主人家的心志不在读书一事,从侧面也反映出鲁四老爷这封建卫道士道貌岸然的本质。

其次,作者还强调这个“寿”字是“陈抟老祖写的”,追溯陈抟老祖,我们知道他是五代宋初的一个道士,“著有《无极图》(刻于华山石壁)和《先天图》;认为万物一体,只有超绝万有的‘一大理法’存在。

其学说后经周敦颐、邵雍加以推演,成为宋代理学的组成部分。

此外还著有《指玄篇》,言导养和还丹之事。

”(《辞海》)可见他是宋代理学的先驱者,鲁四老爷挂陈抟老祖的“寿”字,大概正如后世儒家弟子供奉孔子的画像一般,含有尊崇之意。

这一点交代强调了鲁四老爷的身份,为他在后文中顽固残酷地对待祥林嫂作了铺垫。

最后,鲁四老爷作为顽固的封建礼教的代表者,“寿”字体现出来的分明是他们在追求他们生命的长寿,而这长寿正是建立在对祥林嫂这些社会底层的人民的物质剥削与精神压迫之上的,他们对长寿的拼命追求,对“祝福”的重视,也暗示了封建势力的顽固性及反封建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由此看来,这真是大家手下无闲笔,纵是“闲笔”亦生花!。

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及叙述语言艺术

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及叙述语言艺术

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及叙述语言艺术导语:《祝福》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代表之一,在这一作品里,鲁迅应用了独特的叙事结构与叙述语言为读者深刻的展示了当时农村的真实面貌。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及叙述语言艺术,欢迎大家阅读!叙事结构是一部小说布局的纲领,叙事结构的形式对于小说情节的思想主题与展开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祝福》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代表之一,在这一作品里,鲁迅应用了独特的叙事结构与叙述语言为读者深刻的展示了当时农村的真实面貌,下面就针对《祝福》的叙事结构与叙述语言艺术进行深刻的分析。

一、“归乡”模式的应用“归乡”模式是鲁迅作品中最为常用的一个叙事模式,在《祝福》中,以主人公回到鲁镇的角度来描写小说的主体时间。

在文章的开篇中,写到了“我”回到了鲁镇,这次回来并非是为了《故乡》中提到的“寻梦”,而是“早已决计要走”,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故乡对于“我”而言,是如此的陌生,“我”无法融入其中。

在鲁四老爷的眼神里,“我”看得到了自己的不合时宜,因此,不会在这里久留,在决心要走的时候,却意外的遇到了祥林嫂。

在接下来,作品通过两条主线来为读者呈现出旧社会的农村,一方面,祥林嫂的发问激起了“我”精神世界的波澜,另一方面,文章通过“我”旧时的回忆串联起了祥林嫂的一生。

最后,“我”开始对祥林嫂的一生进行回顾,虽然文章的主线是以顺序的模式来进行展开,但是却穿插了倒叙的模式,这并不会影响文章的主体,反而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对比,为读者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二、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的应用在《祝福》中,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模式,一直以来,鲁迅小说与传统小说模式最大的区别就是叙述方式的区别,他的小说主要使用的限制性的叙述,从而将叙述人与作者明显的剥离。

在这种叙述模式中,叙述者为小说中的“我”,“我”并不是与故事脱离的作者,而是实实在在经历这些事物的人。

《祝福》中的“我”实质上是一个旁观者,从始到终,“我”都没有对事件进行判断和评价,不带任何的感情色彩,“我”对于事情的.叙述就是事实的本体,这不仅仅是叙事内容的客观需求,也是对小说创作史上叙事方法的拓展。

鲁迅的《祝福》赏析

鲁迅的《祝福》赏析

鲁迅的《祝福》赏析《祝福》是鲁迅的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鲁迅的《祝福》赏析,欢迎阅读。

文章写于1924年9月,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中。

文章主要描述了封建礼教制度和封建迷信思想对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摧残和迫害,同时也从另一方面批判了这种制度的不合理。

通过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吃人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罪恶。

从语言上看,作品准确精练,生动传神,善于将人物置身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借人物之口直接倾诉人物的感情,真挚朴素,无雕琢之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中心:本文描述了祥林嫂被迫再嫁到鲁镇后,又被公公婆婆当做奴隶般地使唤的悲惨遭遇。

写出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所受的迫害。

批判了封建思想的丑恶。

封建思想的毒害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显然已经摆脱了被卖的境况,可以做稳婆了,她非常高兴。

但是,高兴之余,难免又陷入了失望,因为她发现“家里一个人也没有”,这就是说,在鲁镇,她依然受着一切旧势力的迫害。

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相识,却并不认为他好,甚至还厌恶他。

那么鲁四老爷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作者这样交代:鲁四老爷是乡下人,心里有些旧意识。

他是新时代的新思想、新道德的反对者,是热情支持祥林嫂再嫁的人,而且似乎还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信奉者。

象征。

在这里,鲁四老爷是古代权威、礼教的象征。

而“我”则是被封建礼教束缚的青年人。

“我”对旧世界和礼教的反抗,最终都必须靠别人来帮助。

所以,祥林嫂的“不幸”归根结底是社会的不幸,她的不幸命运具有极大的典型性。

作者所要表现的实质,仍然是那个吃人的封建礼教。

祥林嫂的一切遭遇,正是她不能挣脱、不肯挣脱的奴隶性的表现。

她的死,是她那个年代的产物,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鲁四老爷所谓的“作主”、“保护”,实际上是剥夺人性、摧残人性的封建主义道德的展现。

深刻的现实内容和辛辣的讽刺笔调,构成了《祝福》鲜明的艺术特色。

祥林嫂的一生,不仅是她自己的不幸,更是整个旧社会的不幸。

因此,祥林嫂的不幸是社会的,更是民族的。

电影《祝福》与鲁迅原著之比较-最新年精选文档

电影《祝福》与鲁迅原著之比较-最新年精选文档

电影《祝福》与鲁迅原著之比较1956 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故事片《祝福》。

该片由著名电影剧作家夏衍编剧,桑弧执导。

电影《祝福》时长100 分钟,于1957年获第十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1958 年获墨西哥国际电影周银帽奖,为中国电影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荣誉,被认为较好地体现了原著的神韵风采,又体现夏衍的编剧风貌和特色,获得国内外影坛的赞誉。

[ 1]祝福》写于1924年2 月7 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 年3 月25 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 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电影祝福》名家编剧,是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彩色电影,而且为国争光。

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将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纵观电影版《祝福》和小说《祝福》,两者之间大体有三种关系:化虚为实、有无相生和物是人非。

、化虚为实和原著比较起来,电影《祝福》把小说中许多写得比较虚、比较朦胧、留有空白的情节细节化、具体化和现实化了。

这主要是祥林嫂在卫家山的前夫祥林家和贺家坳的后夫贺老六家的生活片段。

在小说中,祥林嫂在上述两地的生活,是以第一人称“我”的回忆来展开的。

在回忆中,祥林嫂的两段短暂的婚姻生活都是由卫老婆子她的娘家和祥林家是隔壁一一说出来的。

小说中,卫老婆子在讲述祥林嫂的生活时,只能提供个大概一一卫老婆子的消息来自于自己娘家。

显然,这些消息有道听途说的成分。

相对而言,在小说中,有关祥林嫂的一生,大的情节有,而细节则不足。

与小说不同,电影《祝福》给祥林嫂的活动增加了大量的情节和细节,将小说中卫老婆子的讲述用镜头由祥林嫂本人详尽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小说中,叙事视点是集中于鲁镇;而电影中, 叙事视点则一分为三,分别是卫家山、鲁镇和贺家坳。

以时间的分配来看,电影把祥林嫂在卫家山和贺家坳的活动时间大约分配了有整部影片的三分之二的时间,而贺家坳的时间更多一些。

电影对于祥林嫂活动地点和时间的改变,使小说中角色的重要性发生了一些改变。

一篇《祝福》讲透小说阅读六大命题角度

一篇《祝福》讲透小说阅读六大命题角度
明考型: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暗考型:请简要分析文中某个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常见提问方式:
常用答题模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
(人物+事件)
1、抓结构,按主要事件的发展顺序梳理。(例子:《祝福》)
情节概括方法
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
祝福景象祥林嫂凄然死去祥林嫂初到鲁镇祥林嫂被迫改嫁祥林嫂再到鲁镇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二、小说的常见命题要点 高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把握故事情节 2.揣摩人物形象 3.注意环境描写 4.理解小说标题 5.概括探究主题
命题角度一 情节
①概括情节②赏析情节手法③分析情节作用
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
(1)文中写了xx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xx内容对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3)某处画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小说××段写了××内容,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设问方式:
课堂练习
《到梨花屯去》(2019全国卷Ⅲ)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参考:(1)(情节上,)首尾两度写到沉默,起前后呼应的作用,并引发读者深思;(2)(主题上,)首尾两度写到沉默,突出(或深化、升华)了小说呼吁改革的时代主题。
2、抓时空,按场所、时间的转换进行梳理。 小说的故事,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发生的,不同的场所或时间会有不同的情节。抓住场所或时间的变化,也可概括出情节。如《祝福》
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
祝福景象祥林嫂凄然死去祥林嫂初到鲁镇祥林嫂被迫改嫁祥林,按线索串联的人事梳理 线索贯串小说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还可以是事件、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

简析《祝福》反复艺术的四个作用

简析《祝福》反复艺术的四个作用

简析《祝福》反复艺术的四个作用谈鲁迅《祝福》的艺术成就,人们大多会注意到它倒叙的结构、“画眼睛”的手法、命运悲剧与祝福氛围的对照等,至于反复这种修辞手法在小说中的作用,悉心留意的人恐怕就少了。

对于小说社会环境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心态的展示、人物悲剧的深化,反复这一修辞手法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下面尝试做一点简单的析述。

一、突显社会环境的丑恶小说在对鲁镇祝福的习俗和情景作了一番介绍后,有这幺一段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这里的三个“如此”反复使用,强调了中国偏僻落后的一角——鲁镇社会——超稳定的僵死状态。

当祥林嫂死了男人丢了儿子,离开贺家坳重来鲁镇时,她额角上的伤疤成为被打趣的由头,问话的反复出现,更显示了祥林嫂生存环境的冷漠与淡薄。

二、强化典型性格的特征在形象刻画上,反复的作用更是明显。

祥林嫂的儿子被狼叼去,性格全然变了,每次见到鲁镇的人都要哀诉一番,开场白总是那句“我真傻,真的”,这句话竟然反复四次,后面的“我单知道”引出的一长串陈述,也两次反复,这种不厌其烦的反复,逼真而深切地反映出祥林嫂的精神创痛之深。

在刻画鲁四老爷形象时,也是运用了话语反复的,如那句近乎口头禅的“可恶!然而……”,话语极短,两字一顿,体现着封建老爷的威严,又体现着老学究的身份,反复使用,就把鲁四老爷冥顽的不平、病态的尊严、深掩的自私和深刻的虚伪都表现出来了。

三、展示人物心底的波澜小说在描写“我”的内心世界时,也充分运用了反复。

“说不清”这三个字,一共反复了六次。

当祥林嫂猝然向“我”询问灵魂的有无、地狱的有无时,“我”“惶急”之中回答“也许有罢”、“就该也有”,由于怕担不是,又改口说“说不清”,甚至连说两次,离开祥林嫂,逃回四叔家后,他仍是担心自己的话会导致不祥的后果,心里“不安逸”,小说花了很大篇幅写了“我”的心理活动,“说不清”反复四次,连缀起“我”复杂而特殊的心理轨迹。

浅析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及叙述语言艺术

浅析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及叙述语言艺术

浅析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及叙述语言艺术鲁迅的小说善于运用讽刺和幽默的语言,使人们从冷峻、严肃的氛围中看到悲凉而又令人深思的一面。

作品对旧中国没落知识分子精神上的空虚和灵魂的寂寞以及无路可走的精神状态进行了尖锐的揭示,并给予辛辣的嘲讽,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的极大关注。

作者通过典型化的手法,成功地刻画了几个各不相同但都具有“多余”性格的人物。

这些人物带着时代的印记,在作者笔下熠熠生辉。

一、人物心理描写艺术在《祝福》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人物形象,他们的命运各不相同,但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却是千差万别的。

《祝福》中的四类人:第一类是愚昧麻木的奴才和奴才式的奴才。

第二类是贫寒不幸的女性。

她们热爱生活,但苦难磨灭了她们追求自由幸福的意志,变得可怜可叹,最后只能在死亡的恐怖中与命运妥协。

第三类是麻木丑陋的、滑稽可笑的祥林嫂。

她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中的一员,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扼杀了灵魂的人。

在那个吃人的社会里,她忍受了种种摧残,但没有反抗,终于失去了灵魂。

第四类是阿Q。

他本是农民的儿子,却被剥夺了做人的权利。

他怀疑自己的真实身份,常常痛苦万分。

当他发现自己是“被人玩弄的猴子”之后,便心甘情愿地做了一辈子“奴隶”。

作品通过四类人物的描写,勾勒出了社会底层贫苦人民的群像。

他们没有独立的意识,对自己的境遇不抱任何幻想,无论怎样艰难都只能听凭命运的摆布。

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事啊!阿Q虽然聪明,但他的身上仍然充满了奴性的特征。

当他听说革命党胜利时,便用梦幻来麻醉自己,但结果终于失败了。

他觉醒之后,也开始感到绝望,便去寻找另外的出路,也同样失败了。

作者正是抓住了人物身上的这种普遍存在的共性特征,将其提炼加以典型化,突出其性格中的“多余”性,通过这种相似的遭遇,达到了深刻揭露和批判的目的。

此外,对四类人物的不同心理活动,作者还采取了多角度、多侧面的方式进行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祥林嫂在临死前回忆了自己的一生,她的心理经历了由希望到绝望,再由绝望到希望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乐写哀,倍增其哀
——《祝福》的对比艺术
马清峰
作为文学家,鲁迅塑造着人物,更刻画着他们的灵魂;作为思想家,鲁迅提示着病苦,
更要引起疗效的注意;作为革命家,鲁迅须听将令,更要不断地发出匕首和投枪!为创造历
史末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鲁迅进行着艰苦卓绝的韧的战斗。《祝福》就是一篇极出色的计
封檄文。
《祝福》是继《狂人日记》之后,又一把向封建社会,尤其是封建礼教痛击的匕首。在
那充满“瞒和骗”的年代里,在那横竖只写着“吃人”二字的岁月中,祥林嫂成了人肉筵上
的又一道祭品,在人们热情洋溢的祝福声中,在人们十分虔诚的膜拜,天地圣众醉熏熏地预
备给鲁镇以无限的祝福的时候,善良勤俭温顺耐劳的祥林嫂十分悲惨地死去了。带着想见儿
子的憧憬,带着被丈夫锯开的恐惧,带着倾尽资财捐了那条“千人踏,万人跨”的门槛而终
不能赎罪的疑惑,也带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绝望,十分悲惨地死去了。只要我们稍加思
索,就不难发现,祥林嫂的死因,不是肉体上的痛苦,也不是经济上的贫困,而是那等级森
严,“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封建礼教。小说突出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对这吃人的主题,
做了深刻的剖析。

一、环境与环境的对比
环境是人物赖以生存活动的场景。小说开始便营造了新年的欢乐氛围,那“灰白的沉重
的晚云中间”的闪光,那“钝响”的送灶的爆竹。那弥漫村镇的“幽微的火药味”,无不证
明着鲁镇喜庆而热闹。而就在这毕毕剥剥的爆竹的“繁响拥抱中”我们还会发现另外的情
景。“下午竟下起雪来,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
雪褥上,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
不断,似乎合成一天的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这和那欢乐的景象
相对照,含着多少凄清阴冷,多少悲凉与死寂!还须提及的是鲁镇的社会环境,“鲁镇永远
过新年”,“杀鸡宰鹅,买猪肉,„„”“彻夜地煮福礼”,“女人的臂脖都在水里浸得通
红”。“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四婶这样大户人家的太太都没有的份,就更别说祥林嫂这样
的“不干不净”的人了,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妇女的地位以及他们的命运,至于象东西一样
被人卖来卖去,抬来抬去那自不必说,尽管你一万个不同意,出格地去反抗,也还得顺从礼
教的意志,而且一旦出现别样的“插曲”,那又都是你自己的错。所以祥林嫂丧夫失子之后,
再到鲁镇,没有人叫她贺六嫂或阿毛娘,因为他们只承认祥林!同样的称呼,不同的语调,
不同的眼神,让人感到捆喉般的窒息。

二、环境与心境的对比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象年底”,村镇上,天空中,屋室里无一不洋溢着迎新接福的喜悦,
而作为有着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我,却倍感“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如此!”这
几个“如此”形象地说明了我的心境,对于这封建意味浓厚的习俗,我只能表现出那种无限
的痛惜,无限的同情,无限的期待。所以从四叔那寒暄之后便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便大
骂新党那一刻起,我便感到了与这种环境格格不入,与这种氛围难以协调。所以,我决计要
离开鲁镇,“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而就在那“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
如所料,却每每所料了起来”的不安中,让我们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看到了天地圣灵的真
面目,四叔的大骂,短工的冷漠,天地圣众酒醉的蹒跚,无一不是推祥林嫂入死亡深渊的黑
手。至于祥林嫂的心境自不必说,以前祝福是她最忙碌,也最充实的时候,脸上带着笑影,
人也白胖了许多!而再到鲁镇,她只有清闲的份了,这也不能摸,那也不能碰,也只好看那
微雪点点地下,甚至整日闭紧嘴唇„„直至她神气舒畅地捐了门槛之后,一句“你放着吧,
祥林嫂”,把她的梦击得粉碎,从此她“不独怕黑夜,怕黑影„„即使是自己的主人,也总
是惴惴的”。就这样由自我满足到急切盼望,再到痛苦绝望的心境变化,使我们看到了封建
礼教的残酷性。

三、人物之间的对比
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来反映生活,揭示主题。人物关系无疑是展示主题的纽带,《祝
福》中的人物虽不多,却有着鲜明的对比,这使得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更加突出。鲁四老爷与
祥林嫂是主雇与短工的关系,更是“卫道”“离道”的关系,可以偏激一点说,他是杀死祥
林嫂的第一刽子手,就是这位老监生在祥林嫂初到鲁镇时,便讨厌她是个寡妇,只是因为女
短工向来难雇,加之四婶的迁就,在他皱了眉头之后,才勉强留下了这个比勤快的男人更勤
快的祥林嫂,后来呢?便是支持婆家的抢人举动,便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有时连神灵的面
子也不给,捐了门槛也不行)拒绝祥林嫂,让她远离祝福,甚至是远离生活,把祥林嫂一步
步逼向死亡。还有一个人物也可与祥林嫂构成鲜明对比,那便是与她档次相当,无论是社会
地位,还是生活条件,还是思想意识都极为相似的柳妈。柳妈是个女善人,对于阿毛的故事
也已经厌烦,可就是她发现了人们久已咀嚼成渣滓的“阿毛故事”之外的“伤疤新闻”在她
的脸蹙缩得核桃一样的玩味之后,便开导说:“再一强,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把你锯
开,分给他们”这无疑让她在想见独生子与害怕被分割之间痛苦挣扎,多么冷酷,多么惨无
人道的开导,这不也正说明柳妈是个无意的帮凶吗?不正说明了封建礼教滋养了一大批人来
充当他的“护法使者么”?至于听了故事后收敛了笑容的男人,和那些陪出许多眼泪的女
人,以及那些特意来的老女人,哪一个不是充当了看客,把别人锥心冷血的痛攫来当做自己
无聊的谈资与欣慰的享受,他们比那些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的“鸭”更残忍,他们在有
意无意地为封建礼教吃人推波助澜。

四、人物自身的对比
就鲁镇的人们来说,大家仍叫她祥林嫂,“但语调和先前很不相同,也还和她讲话,但
笑容却冷冷的”,这一微妙的细节,可以看出大家都只希望她永远属于祥林,从一而终,应
该一头撞出个死来,那才符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规矩。而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也正是
通过她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临终之前的变化表现出来的,仅就肖象而言,“五年前的花白
头发而今已经全白,全不象四十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
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简短的白描写出了
祥林嫂几经打击,麻木不堪,乞讨无门,随时倒毙的可悲。人到中年,正是精力旺盛,体力
充沛的时候,可是这个“模样周正,手脚壮大的„„食物不论,力气不惜”的祥林嫂却成了
无家可归,乞讨无门的乞丐那样地苍老,那样地麻木,这一切都是封建礼教惹的祸,也充分
说明了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鲁四老爷的思想性格也是通过对比来完成的,表面上他知书达
理恪守“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准则,可他却偏偏不准人在祝福之际死去,于是便情理难
容地大骂“不早不迟,偏偏在这个时候,可见是一谬种。”祥林嫂被抢已经让他家颜面大失,
他那样怒不可遏地喊出了“可恶!”但心下里一转便又觉得祥林嫂毕竟是她婆家的人,于是
他又说出了“然而!”真真“丢人事小,护教事大”。至于四婶三次喊祥林嫂不要动祭器的
话,在语序上的差异可以从侧面反映祥林嫂的心理,也更说明了祥林嫂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
剧命运。
总之,《祝福》打破了贯常的叙事方式,巧用倒叙开头,全篇用祝福的欢乐来对比死亡
的悲凉,比中套比,比比生辉,把祥林嫂“有价值的人生撕破了给人看”,触目惊心,令人
警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