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实验:人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合集下载

实验四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四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四、染色体核型分析一、实验目的学习和掌握核型分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核型亦称染色体组型,是指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核(或染色体组)的表型。

每一个体细胞含有两组同样的染色体,用2n表示。

其中与性别直接有关的染色体,即性染色体,可以不成对。

每一个配子带有一组染色体,叫做单倍体,用n表示。

两性配子结合后,具有两组染色体,成为二倍体的体细胞。

如蚕豆的体细胞2n=12,它的配子n=6;玉米的体细胞2n=20,配子n=10;人类体细胞2n=46,配子n=23。

染色体在复制以后,纵向并列的两个染色单体,通过着丝粒联结在一起。

着丝粒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固定的。

由于着丝粒位置的不同,染色体可分成相等或不相等的两臂,造成中间着丝粒,亚中间着丝粒、亚端部着丝粒和端部着丝粒等形态不同的染色体。

此外,有的染色体还含有随体或次级缢痕。

所有这些染色体的特异性构成一个物种的染色体组型。

染色体核型分析是细胞遗传学、染色体工程、现代分类学和进化理论的重要研究手段,也是一种简便的方法。

三、实验材料蚕豆或蛙类染色体标本制片10张,或10个分裂中期细胞的染色体照片。

四、实验器具和药品试剂放大机、显影盆、游标卡尺、测微尺、剪刀、镊子、计算器、座标纸、绘图纸、胶水、3号放大相纸。

米吐尔、无水亚硫酸钠、对苯二酚、硼砂、炭酸钠、溴化钾、大苏打、钾矾。

五、实验方法和步骤(一)测量若用染色体制片标本进行直接测量时,必须利用显微镜与测微尺,事先要用台微尺对目微尺的单位长度进行标定后再进行工作, 仅对染色体长度较大的标本适合。

一般标本还是先行拍照放大后进行测量,可得较好数据。

首先目测照片上每条染色体长度,按长短顺序初步编号,写在每条染色体短臂的一端,同时确定主缢痕的位置,用游标卡尺逐条测量短臂和长臂长度。

根据测量的数据,计算染色体的相对长度,臂比及着丝粒指数。

人类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

人类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

医学遗传学实验报告【实验题目】人类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目的】掌握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常用方法及G分带的带型特征,会初步识别G分带人类染色体。

【实验原理】将一个细胞内的染色体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构成的图像称为该细胞的核型(karyotype),这通常是用显微摄影得到的染色体相片剪贴而成。

在显带技术问世以前,人们主要根据染色体的大小、着丝粒的位置,将人类染色体顺次由1编到22号,并分为7组。

但要想精确、有把握地鉴别每条染色体是比较困难的。

70年代初出现了染色体显带技术,不仅解决了染色体识别困难的问题,而且为深入研究染色体异常及基因定位创造了条件。

将染色体标本用显带方法处理后,再用Giemsa染色,这类技术称为G分带,通过显微摄影,就可得到G带染色体的显微相片。

【实验方法和步骤】(1)胰酶液的配制:称取胰酶0.2g溶于100mlHanks液中,搅拌30min,用1mol/L NaOH调pH值至7.0~7.2,冷冻保存(最好现配现用)。

(2)先将胰酶液水浴加热到37℃。

(3)将染色体标本浸入胰酶液中,作用时间几秒到几十秒不等,依标本存放时间长短而定(标本需预先经60℃~70℃烤2h,或37℃恒温老化5~7d。

若标本太新鲜,则染色体有些毛糙)。

(4)取出玻片标本,在生理盐水中过一下,再用蒸馏水洗。

(5)Giemsa染液染色8min。

(6)自来水洗、晾干。

(7)镜检:选择分散及显带良好的分裂象,在油镜下观察。

如观察到染色体变粗并显得边缘毛糙,有时甚至呈糊状,是处理过度了。

观察细胞的标准:1)细胞完整,轮廓清晰,染色体在同一平面上均匀分布。

2)染色体形态和分散良好,最好无重叠现象,即使染色体个别重叠,也要能明显辨别。

3)所观察的染色体长短大致一样,处于同一有丝分裂时期。

4)在所观察的染色体周围没有多个或单个散在的染色体。

(8)显微摄影,将相片上的染色体逐个剪下,按丹佛和人类染色体遗传学命名的国际机制(ISCN)排列编号。

细胞遗传学诊断-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

细胞遗传学诊断-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
细胞遗传学诊断-染 色体核型分析技术
目录
• 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概述 • 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 • 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 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的优缺点及前景展望 • 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的实际操作流程 • 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的案例分享
01
CATALOGUE
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概述
图像分析
利用专业软件对染色体核型图像进行分析,识别 和分类染色体的异常结构。
结果解读
根据分析结果解读染色体的异常类型和程度,为 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06
CATALOGUE
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的案例分享
遗传性疾病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案例
唐氏综合征
唐氏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染色体异常疾病, 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检测到21号染 色体多了一条,从而确诊。
胞中的染色体。
1956年,人类首次成功地进行 了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揭示了 染色体异常与遗传性疾病之间的
关系。
此后,随着染色技术的不断改进 和优化,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准确
性和分辨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的应用领域
产前诊断
遗传病诊断
通过对孕妇的羊水或绒毛膜样本进行染色 体核型分析,预测胎儿是否存在染色体异 常,降低出生缺陷的风险。
染色体显带处理
染色体显带
通过特定的化学或酶学方法对染色体 进行显带处理,使染色体的结构特征 更加清晰可见。
显带技术
包括G带、C带、Q带和R带等,每种 显带技术适用于不同的染色体异常检 测。
荧光原位杂交处理
荧光原位杂交
利用特定的荧光标记的DNA探针与染色体上的靶序列进行杂交,通过荧光信号的检测 确定染色体的异常。
探针选择

实验一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一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一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核型分析(Karyotype Analysis)染色体核型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学实验技术,用于研究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结构和形态。

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检测染色体异常,诊断染色体疾病,并研究染色体的进化和遗传变异等重要问题。

一、染色体核型概述染色体是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主体,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按形态、大小和着丝点位置等特征进行配对、对分和分离。

每个染色体通常具有一对相同的形态、大小和着丝点位置等特征的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

不同种类的细胞具有不同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

例如,人体细胞核中共有46条染色体,其中包括23对同源染色体,其中22对为自动染色体,1对为性染色体。

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对染色体进行分类,了解其特征,为进一步研究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提供基础。

二、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方法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染色体制备、染色体着色和染色体观察等步骤。

(一)染色体制备染色体制备是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关键步骤之一、常用的染色体制备方法包括:髓细胞染色体制备、外周血细胞染色体制备和组织细胞染色体制备等。

1.髓细胞染色体制备:将骨髓细胞进行培养、采集,离心沉淀细胞,用低渗透碘液进行溶解和沉淀,使用甘油进行固定,最后用酸性醇固定。

2.外周血细胞染色体制备:通过血液采集,将血中的白细胞离心沉淀,用低渗透碘液进行溶解和沉淀,使用甘油进行固定,最后用酸性醇固定。

3.组织细胞染色体制备:将组织细胞培养、离心沉淀细胞,用低渗透碘液进行溶解和沉淀,使用甘油进行固定,最后用酸性醇固定。

(二)染色体着色染色体着色是染色体核型分析的重要步骤之一、染色体着色方法主要有:Giemsa着色法、雷尼染色法、苏丹Ⅲ染色法等。

其中,Giemsa着色法是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其原理是将染色体进行固定和醇解处理,再进行核蛋白、DNA染色,使染色体呈现出淡紫色或暗紫色。

(三)染色体观察染色体观察是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最后一步。

可以使用显微镜对染色体进行观察和记录。

核型分析实验报告

核型分析实验报告

核型分析实验报告实验目的:了解染色体的结构和组成,学习核型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原理:核型分析是通过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数量等特征来区分和分析不同生物体的基因组组成。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包括着丝粒的位置、着丝粒的数目、着丝粒的大小等。

核型分析可以通过不同染色体着丝粒的位置和数量来鉴定种类和确定异常。

实验材料与仪器:培养基、细胞培养瓶、离心管、组织细胞、酶消化溶液、分装管、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1. 涂片制备:将组织细胞培养在培养瓶中,经过适当的处理后,用细胞培养液制备成细胞悬液。

2. 细胞培养:将细胞悬液转移到离心管中,加入培养基,放入培养箱中进行培养,使细胞分裂。

3. 细胞收获:培养一段时间后,离心管中的细胞会沉淀,将细胞沉淀转移至分装管中。

4. 细胞处理:加入适当的酶消化溶液,使细胞进行消化分解。

5. 导带处理:将消化后的细胞用离心机进行离心分离,得到导带。

6. 染色:将导带放入染色液中,待染色完成后,用离心机进行离心洗涤。

7. 干燥:将洗涤后的导带放在滤纸上进行干燥处理。

8. 着丝粒观察:将干燥后的导带放入显微镜下观察,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数量等特征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观察结果,可以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数量等特征来进行核型分析。

比较不同生物体的核型特征,可以鉴定种类和确定异常。

实验结论:核型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分子遗传学方法,通过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数量等特征来区分和分析不同生物体的基因组组成。

本次实验通过核型分析方法,成功获得了待研究生物体的核型特征,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

此实验结果可以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核型分析实验报告

核型分析实验报告

核型分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核型分析,了解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和结构,掌握核型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为进一步研究细胞遗传学提供基础数据。

二、实验原理。

核型分析是通过染色体的形态、大小、数量等特征,来研究细胞的遗传信息。

在实验中,首先需要制备细胞悬液,然后进行染色处理,最后观察染色体在显微镜下的形态和数量。

三、实验步骤。

1. 制备细胞悬液,取新鲜组织样品,加入适量生理盐水,用医用注射器吸取细胞悬液。

2. 染色处理,将细胞悬液滴于载玻片上,加入适量染色液,进行染色处理。

3. 染色体观察,将载玻片放置在显微镜下,通过调节镜头和光源,观察染色体在显微镜下的形态和数量。

四、实验结果。

经过核型分析,我们观察到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量和形态存在差异。

在正常细胞中,染色体呈现为一对一对的条状结构,而在异常细胞中,染色体数量可能增多或减少,形态也可能发生畸变。

五、实验分析。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染色体异常与某些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

比如唐氏综合征患者的染色体数量异常,而某些癌细胞的染色体形态也存在异常变化。

因此,核型分析不仅可以用于基础细胞遗传学研究,还可以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六、实验总结。

本实验通过核型分析,使我们对细胞染色体的组成和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也为我们今后在细胞遗传学和临床诊断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学习到了核型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还加深了对细胞遗传学的认识。

七、实验展望。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核型分析在疾病诊断和基因治疗中的应用,探索更多的细胞遗传学问题,为人类健康和疾病治疗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核型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方法,对于我们深入了解细胞的遗传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次实验,能够为大家对核型分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对细胞遗传学的研究有所帮助。

实验四__人类染色体的识别与核型分析

实验四__人类染色体的识别与核型分析

实验四人类染色体的识别与核型分析一、实验目的1.学习染色体核型的分析方法;2.了解人类染色体的特征。

二、实验原理1.染色体组型(核型)是指生物体细胞所有可测定的染色体表型特征的总称。

包括:染色体的总数,染色体组的数目,组内染色体基数,每条染色体的形态、长度、着丝粒的位置,随体或次缢痕等。

染色体组型是物种特有的染色体信息之一,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再现性。

组型分析能进行染色体分组外,还能对染色体的各种特征做出定量和定性的描述,是研究染色体的基本手段之一。

利用这一方法可以鉴别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同时也是研究物种的起源、遗传与进化,细胞遗传学,现代分类学的重要手段。

2.人类的单倍体染色体组(n=23)上约有30000-40000个结构基因。

平均每条染色体上有上千个基因。

各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有严格的排列顺序,各基因间的毗邻关系也是较为恒定的。

人类的24种染色体形成了24个基因连锁群,所以,染色体上发生任何数目异常、甚至是微小的结构变异,都必将导致许多获某些基因的增加或减少,从而产生临床效应。

染色体异常常表现为具有多种畸形的综合征,称为染色体综合征,其症状表现为多发畸形、智力低下和生长发育异常,此外还可看到一些特征性皮肤纹理改变。

染色体畸变还将导致胎儿死产或流产。

染色体病已成为临床上较常见的危害较为严重的病种之一,染色体病的检查、诊断已经成为临床实验室检查的重要内容。

1960年,在美国Denver市召开了第一届国际遗传学会议,讨论并确定正常人核型(karyotype)的基本特点即Denver体制,并成为识别人类各种染色体病的基础。

按照Denver 体制,将待测细胞的染色体进行分析和确定是否正常,以及异常特点即为核型分析。

人类染色体分组及形态特征见表1。

表1 人类染色体分组及形态特征(非显带标本)A组:1-3号,可以区分。

1号,最大,M,长臂近侧有一次缢痕;2号,较大,SM;3号,较大,比1号染色体段1/3-1/4)。

人类染色体非显带核型分析

人类染色体非显带核型分析

三、实验原理
人类体细胞中的23对染色体都有各自特定的形 态结构(包括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位置、臂 比、随体大小等)特征,而且这种形态特征是 相对稳定的。而这些特征正是进行染色体核型 的主要依据。
四、实验操作步骤
照片来源:取外周血---体外培养---秋水仙素处理--低渗---固定---制片---染色---观察---显微摄影。
1、将照片中的染色体用剪刀逐个剪下。 2、将剪下的染色体依据主要特征,按人类细胞
遗传学命名的国际体制进行染色体配对,分组。 A组:1-3号染色体 D组:13-15号染色体 B组:4、5号染色体 E组:16-18号染色体 C组:6-12号、X染色体 F组:19色体逐个粘贴在实验报 告纸上,并书写核型。
五、实验报告
人类染色体非显带核型分析报 告
实验完毕请班干部安排同学做好清洁
人类染色体 非显带核型分析
一、实验目的
1、熟悉人类各对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这是对常规标本进行核型分析的主要依 据)
2、掌握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常用方法
染色二体核、型实分析验是细意胞义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
研究染色体数目及形态的重要手段,是临床上用来 发现染色体异常和诊断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疾病常 用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结果
• 作人类染色体核型图
• • • • • • • • • A-G 染色体组的名称 1-22 染色体编号 X,Y 性染色体 del 缺失 der 结构重排的染色体 dup 重复 inv 倒位 t 易位 +/在染色体符号前表示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在 染色体符号后表示染色体多出或缺少一部分
实验步骤
1. 计数,沿边缘剪下染色体,编号 2. 初步目测配对,分组 3. 测量长度,计算相对长度、着丝粒指数、 臂比,相同的染色体间配对 4. 将配对好的染色体排列并粘贴在纸上,每一 组下面画一横线,在两端注明起止号,并在 横线下的中部写明A-G组号,染色体从大到 小编为1-22号,性染色体单独列为一组
染色体的特征
• 数目 (2n=?)
• 长度 (绝对长度、 相对长度)
• 着丝粒位置 (M\SM\ST\T)
• 随体与次溢痕的数目、 大小和位置 • 带型分析
人类23对染色体
组型分析实验方法
• • 染色体数目确定 染色体形态特征:
长度:绝对、相对 相对长度=每条染色体的长度/全套染色体长度 臂比=长臂/短臂
记述一特定带时,需 要写明4个内容:染 色体号,长短臂,区 的号序和带的号序。 这些内容按顺序写, 不用间隔或加标点。 如果某一带被再细分, 在原带号数后加一小 数点,编号原则仍按 从着丝粒往臂端序贯 编号。如1p31.2代表 一号染色体短臂3区1 带第2亚带
核型描述
• 首先列出染色体总数,然后是性染色体组成, 接着列出异常的染色体数目或形态。下列统一 的命名符号:
着丝点指数=短臂/(长+短臂)
随体的有无
分组排队原则
• 着丝粒类型相同,相对长度相近的分一组 • 同一组的按染色体长短顺序配对排列 • 各指数相同的染色体配为一对 • 可根据随体的有无进行配对 • 将染色体按长 短排队,短臂向上
实Hale Waihona Puke 用品• 毫米尺、剪刀、胶水、计算器、白纸 • 人染色体放大照片
染色体编号(人X染色体)
人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目的:
• 理解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各种数据指标 • 掌握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基本方法
实验原理
• 染色体组型又称核型,是指将动物、植 物、真菌等的某一个体或某一分类群 (亚种、种、属等)的体细胞内的整套 染色体,按它们相对恒定的特征排列起 来的图像。 • 核型图是指将一个染色体组的全部染色 体逐个按其特征绘制下来,再按长短、 形态等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