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身边的物质3教案 教科版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2)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2)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2)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还是原来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1.用举例、分析、综合等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

2.通过组内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验物质的变化【教学准备】:教师:易拉罐空瓶1个、水结冰图片、火柴1盒、生锈和未生锈的铁钉各1枚、蜡烛1根、铁丝1根、小纸片一张、多媒体等学生:蜡烛、火柴、纸、记录纸、生锈和未生锈的铁钉各一份等。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大家对实验室可以说非常熟悉的,你能闭上眼睛说出现在教室里有哪些东西?再睁开眼看看还有哪些没有说到的?一.什么是物质1.像刚才同学所例举的桌子、椅子、人等我们能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叫物质。

2.在我们教室里有没有我们看不见的东西存在呢?你说说看?你怎么知道它确实存在?我听见了同学们说话的声音,,同学们也听见了老师的声音,那声音是物质吗? 3、深入讨论: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吗?为什么?能说说你这样认为的理由吗?4、学生讨论、交流。

(强调它们也实际存在)5、师生交流得出:物质是指直接或者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

6.小结:物质是指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我们的教室是由物质构成的,我们的学校是由物质构成的,我们的地球是由物质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我们身边的物质”(板书课题:我们身边的物质)二.物质在变化世界上有那么多的物质,它们会发生变化吗?学生举例说明。

小结:物质在变化(一)有些物质变化后还是原来的物质我们也让物质发生一些变化。

(1)、(出示压扁的易拉罐)观察压扁的易拉罐的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的变化是不是改变了物体的材料?(形状、体积)(2)、观察水结冰和冰融化成水的图片,回忆水的这种变化是否变成了其他物质?(状态、形状)(3)、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形状、体积、状态等发生变化,还是原来的物质;不同:变化的速度)(二)有些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的物质1.现在老师手上有两根火柴,其中一根折断,另一根点燃,你们说说那一种变化时和易拉罐压扁、水结冰的变化时相似的?它只改变了形状,没有新的物质产生。

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包括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特点和性质,以及物质的分类。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身边的物质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和基本性质,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物质分类的掌握程度不够扎实,需要在本节课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对生活中的物质现象充满好奇,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的分类,掌握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特点和性质;能够对身边的物质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对物质现象的探究能力;学会运用分类的方法分析身边的物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生活的情感态度,增强学生对身边物质的认识和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质的分类,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特点和性质。

2.难点:对身边物质进行分类,运用分类方法分析物质现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特点和性质。

2.运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的变化。

3.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运用分类法,让学生对身边的物质进行分类,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固体、液体、气体样品等)。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请大家来说说你们认识的物质有哪些?”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物质的分类,展示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特点和性质。

同时,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的变化。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特点和性质。

教科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我们身边的物质》word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我们身边的物质》word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样本/年度: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执教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反思如下:一、教材单元理解: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

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单元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日标。

二、教材本课分析:1.教材背景目标: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这些常见的现象,背后有哪些科学道理?这是我们希望学生进行探索的,因此本课的引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

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

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

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2.教科书说明: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教科版科学六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物质,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以及物质的性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物质有更深入的认识,理解物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知识基础,通过观察和实验,能够发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但部分学生对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多样性,认识不同的物质。

2.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物质分类和性质的理解。

2.观察和实验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物质样品,如金属、非金属、液体、固体等。

2.准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试管、烧杯等。

3.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你们知道身边的物质有哪些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各种物质样品,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特点。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介绍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学生互相交流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和思考的过程。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鉴别物质、利用物质等。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实例。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分类和性质的重要性。

学生整理自己的学习笔记。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物质分类和性质的知识。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3)】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3)】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3)】《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改变的,物质的改变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 一些物质的改变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改变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1.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改变进行比较分类。

2.通过具体试验,体验物质的改变。

情感看法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试验,体验物质的改变。

教学难点】:能分析和阐述一些物质发生改变的异同点教学预备】:教师:易拉罐两个;一个装有水的杯子和一个装有冰块的杯子;火柴一盒;两颗铁钉;教学过程】安全教育:教育学生最近雨水频繁,上放学路上留意安全,更不要去攀爬山坡,以免发生意外。

一.导入,认识物质 1.谈话:上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观看一下我们的教室,看看我们教室都有哪些物品?〔学生各抒己见〕2、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的物品,而且这些物体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实际存在的,我们把这些实际存在的物体称为物质。

〔多媒体出示课件2〕其实我们的教室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受到的空气、声音、电、光等〔多媒体出示课件3〕我们把这些间接能观看到的实际存在的物体也叫物质。

今日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有关物质方面的学问。

〔板书:我们身边的物质〕二、学习新课:物质在改变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构成我们世界的物质是一成不变的吗?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下面的例子。

〔展示课件:铁丝的改变、公路的改变、房屋的改变、岩石的改变、人生长改变、植物的生长改变··〕学生分析充分理解教师总结:通过观看我们知道了其实构成世界的物质是在不断改变的。

只是一种是没有产生新物质的改变;另一种是产生新物质的改变;1、没有产生新物质的改变。

〔多媒体出示课件6〕〔把易拉罐压扁〕〔多媒体出示课件7〕〔水结冰〕他们发生了什么改变?学生商量:(样子、体积、状态、·) 〔这些改变只是物体的样子、体积、状态发生了改变,并没有转变构成物体的材料,即没有产生新物质,只是改变速度不同〕这种改变我们称为物理改变。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创新教案】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创新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创新教案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的起始课,内容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变化的。

从长远来看本课的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初中学习物理、化学奠定基础。

从本单元安排来看是单元起始课,在编排和设计上都具有一定地前瞻性和铺垫性。

教材内容分三个部分,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要求得出“物质”的概念,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学习的铺垫,也是今后学生形成哲学观点的奠基石。

第二部分是“物质在变化”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从观察和操作中体会概括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现象及其本质,并且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第三部分是“让物质发生变化”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认知巩固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再次体验物质的两种变化,并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新的物质。

从而理解一切物质都在变化,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些变化是人为的,有些变化是自然的。

学情分析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这些常见的现象,背后有哪些科学道理?这是我们希望学生进行探索的,因此本课的引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1.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2.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并保持探究的兴趣。

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科版科学六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以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对身边的物质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

但他们对物质的认识还比较片面,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物质,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以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水平,使他们在生活中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以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难点: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物质,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讨论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物质,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如水、盐、糖、醋等。

2.准备一些关于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教学图片或视频。

3.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哪些物质?这些物质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如水、盐、糖、醋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触摸和闻气味,区分不同的物质。

如:摸一摸,闻一闻,区分水和醋。

4.巩固(10分钟)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说出不同物质的特点和用途。

如:盐可以用来做什么?糖可以用来做什么?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有没有颜色?有没有气味?能不能燃烧?让学生观察和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物质的特点和变化。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家里的物质,说出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六年级下册科学优秀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优秀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
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
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教学媒体
塑料师: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
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
教 学 过 程
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四、总结:
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
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物质变化
1.我们身边的物质
一、教材简析: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要求得出“物质”的概念。

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第二部分是物质的变化。

从生活中观察到的各种变化的现象,概括出物质都在变化。

同时,发现有些物质变化较快,有些物质变化较慢。

学生通过讨论岩石、房屋、马路的变化速度,理解一切物质都在变化的观念。

这个观念非常重要,它同时也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观点。

第三部分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让物体发生变化,并记录所用方法和观察变化的现象。

本课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

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物质的变化是绝对的,有些是自然发生的,但更多的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

这部分的内容,讲解的是人为因素可以造成物质的变化,要求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了解物质的不同变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背景:
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这些常见的现象,背后有哪些科学道理?这是我们希望学生进行探索的,因此本课的引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

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

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

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三、教学设计:
实验记录单
《我们身边的物质》记录表:让物质发生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