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及护理)
导管相关性感染与预防

不同的需求,使用的导管各不相同
选择合适穿刺部位
外周静脉:
成人 - 前臂 婴儿 - 手或足
选择合适穿刺部位
短期CVC置于锁骨下 优于颈内/股静脉
透析导管置于颈内/股静脉 优于锁骨下以免静脉狭窄
静脉导管感染预防
CDC/HICPAC(-2002)
✓ 各类导管及其应用 ✓ 洗手 ✓ 无菌屏障 ✓ 敷料与穿刺部位护理 ✓ 血管导管与输液系统 ✓ 教育和品质监控
导管感染的定义
感染是指发现并存在病原微生物的增长 输液治疗操作会破坏人体的防御屏障,使患者置于发
生局部或系统感染等危险中 导管感染的判断标准 根据卫生部2000 年下发的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评定。置管期间如果穿刺 部位有红肿、压痛、脓液排出者判断为局部感染;出 现高热、寒颤等征象而无其他明显感染灶时,高度怀 疑为导管相关性败血症,予以拔管并作导管尖端细菌 培养和血液培养。--CRBSI 导管感染包括:穿刺部位、隧导管感染的现状
导管在重症监护病房和普通病房应用广 泛,美国每年数百万的导管被医院、诊所购 买,与此同时CRBSI 的发生率>20 万次/年, 导管相关性血流性感染为5.3/1000导管日, 英国> 6000次/年,CRBSI 的病死率为12 %~25 %。
局部感染
Localized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血管导管导致的全身感染
全身感染 Systemic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血管导管感染的途径(1)
穿刺点: 附着导管表面游移进入血液
微生物来源: 1、病人自身皮肤 2、静脉输液操作者双手
- 多用途或多腔中央血管导管
3.0%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分析及预防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分析及预防中心静脉导管(CVC)常规用于ICU中各种监测、治疗,在ICU的救治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但由于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是有创操作,导管作为血管内异物与外界相通,且留置时间较长,必然增加人体感染的机会,随之而来的相关并发症——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也逐年增加。
因此,针对我科今年50例中心静脉导管预防感染的发生做出总结,综述如下。
1 危险因素分析1.1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1.1.1置管部位对感染发生率的影响主要与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率和局部皮肤菌群的密度有关。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与穿刺部位有关,其中以股静脉穿刺置管的发生率最高,以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发生率最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居中[1]。
1.1.2导管留置时间理论上置管时间越长,感染的机会越多[2]。
1.2病人因素机体免疫力—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也与患者自身抵抗力密切相关,如果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抑制疾病或病人自身情况差如年老体弱,有严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会使CVCRI明显增加。
1.3 医护人员相关因素1.3.1无菌操作不规范。
医护人员在穿刺操作或置管护理过程中无菌观念欠缺、操作欠规范,以及对手卫生重视不够,都可使病原菌通过接触传播而致感染。
1.3.2治疗操作过程中受到污染。
1.3.3忽视对导管的护理。
通过导管接口给药不按规范操作,易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
2 预防2.1 无菌技术操作操作前及每次更换敷料前应认真洗手;穿刺成功后,CVC的维持主要靠精心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
目前认为病人皮肤和医务人员手是污染的最主要来源,因此必须对操作者手和病人皮肤广泛严格消毒。
插管时严格无菌操作,戴无菌手套、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局部使用无菌巾,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
插管部位用安尔碘严格清洗及消毒,消毒皮肤范围直径不少于20cm,每次消毒二遍,待消毒剂完全晾干后再进行穿刺。
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发生感染。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1.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安尔碘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2.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每日更换,无菌透明敷料为3天/次,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及处理

不同导管CRBSI的发生率
• 周围静脉导管:0.05% • 周围动脉导管:0.17% • 血透导管:0.24% • 中心静脉导管:90%(几乎占全部)
• CRBSI的危险因素 • CRBSI的诊断 • CRBSI的预防与控制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及处理
目录 导管相关性感染现状 导管相关性感染概述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处理
2
导管相关感染现状
据研究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5%-30%,导管 相关性菌血症占医院获得性菌血症的20%~30%,据 院内感染第三位。在美国,每年院内血液感染约超过 20万例,其中90%与中心静脉导管有关。在ICU中中 心静脉插管较未插管者引起血流感染高出20~30倍。
细菌定植
细菌在管腔内的定植也称为生物膜的形成,是造成导管无法长期留 置的原因。 (1)生物膜是细菌吸附于导管壁后,分泌糖蛋白复合物,是细菌相 互粘连形成的膜状物。 (2)抗菌药物难以渗透生物膜内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显著降低。
无菌操作与置管技术
(1)医护人员置管无菌操作与操作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置管后 CRBSI的发生率。 (2)操作时间过长、置管困难及穿刺部位的盲穿时最主要的相关因 素 (3)Connie等报道,肠球菌属引起的置管感染与医护人员的手污染 有关。
20
• 应采集患者多少血液?
1. 血液量是使血培养得到最佳灵敏度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 2. 对于大多数2份血培养瓶,每份应至少为10ml血液,最好为
20ml血液,分注在两个血培养瓶内。2份血培养(4个血培养 瓶)应至少接种20ml血液,最好为40ml血液;
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和预防、控制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控制王彩(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0017)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置管技术已经是临床医疗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但随之伴发的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也越来越多,如今已成为最常见的院内获得性感染途径之一,美国National Healthcare Safety Network(NHSN)监测数据显示其以呼吸道感染占第1位[1]。
林金丝等[2]的调查资料中则以血流感染(31.7% )居高,其次是泌尿道感染(25.9 %)、呼吸道感染(22.9% )。
采取医院感染预防干预措施能明显降低感染率。
1.危险因素1.1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①导管类型:导管越粗、越硬、越复杂越容易发生感染。
薛华春等[3]研究发现,单腔导管感染率为1.1% ,双腔导管感染率高达2.9% 。
双腔导管与单腔相比,管腔增多,操作增多,感染机会也增多。
多腔导管发生CRBSI的危险性较单腔导管明显增加,可能的原因是导管的每一个腔都是CRBSI发生的来源,多一个腔就相对增加了感染的机会[4]。
②置管部位:中心静脉置管的感染发生率与导管留置部位有着明显的关系。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最低。
股静脉置管感染率最高[5]。
导管接头被认为是污染导管内面的起始部位[6]。
③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留置时间是影响CRBSI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随着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延长,皮肤细菌沿静脉导管侵入血流的概率大大增加[7]。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与长期置管而致管腔内细菌定植有关。
④医护人员的操作技能:目前认为操作人员和患者皮肤上的表皮葡萄球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来源。
医护人员不执行严格无菌制度、技术不熟练、对导管的频繁操作、导管留置期间的护理不当等都可增加发生CRBSI的风险。
⑤病人的基础疾病:伴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及免疫力低下的危重病人,感染的发生率高。
⑥年龄:高龄病人(>80岁)体质弱、抗感染能力差;年龄较小者(14岁~2O岁)血管管腔相对较成人小,而导管粗细未变,导管对血管内膜刺激性较大,发生静脉炎的几率较成人高[8]。
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及控制

一、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发生状况、危险因素1、科室医务人员对于院内感染管理的重视程度及消毒隔离措施的执行时主要因素。
医务人员的手是造成院内感染的直接途径。
2、医务人员是否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是否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原则,每项操作前是否正确洗手都是院内感染的人为因素。
3、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病情危重,抵抗力低下,容易感染,并且较多患者在转入监护室时就伴有严重的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4、较多的有创性操作,如气管插管、吸痰、中心静脉置管、呼吸机使用等均可使院内感染几率大大增加。
5、环境因素病室所处位置,通风效果,出入通道的混用都是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6、监护病房的门关患者家属对于探视制度及隔离制度的遵守。
二、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措施1、独立设置,布局合理,通风良好,设备齐全。
2、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特殊感染者单独安置,控制交叉感染。
3、工作人员进入病房要穿工作服,换鞋、戴帽子口罩,外出时应更衣。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和手卫生。
4、注意病人各种留置管路的观察、局部护理与消毒,加强医院感染监测。
5、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和细菌耐药性监测,防止病人菌群失调。
6、加强急救设备的管理与消毒,保证物品完好,定期消毒灭菌。
每个床单位所用器械不得与它床交叉使用。
病人转出或出院后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7、不设陪护,严格探视制度,特殊情况下,家属和非工作人员进入时要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接触病人前后洗手。
8、每个季度作生物监测一次,并做好记录。
三、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及控制静脉留置导管(一)正确选择导管并留置合适时间不同导管的留置时间是不同的,还要根据病人输注的药物、病人的情况、疗程,选择合适的导管。
(二)严格消毒(三)科学洗手为病人进行置管前后,要进行科学洗手,采用七步洗手法,保证洗手质量,尽量不用多次使用的毛巾擦干,选用合适的消毒液。
(四)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在下肢感染的机会大于上肢。
(五)及时更换输液装置三通接头不用时加盖,间歇性给药的输液管超过24小时应更换;输血或者成分血每单位更换或每4小时更换输血管。
最新:麻醉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4麻醉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专家共识要点(全文)血管内导管因其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流量充足、保留时间长等优势,在急救、大手术中的监测与输液、肠外营养以及危重患者护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临床不可或缺的医疗手段。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RBSI)是其重要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常见原因。
在我国,CRBSI已经被列为国家重点监控护理专业医疗质量指标之一。
如何进一步减少CRBSI的发生率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目前,医院病房和重症监护室相关的CRBSI预防方案已基本完善,并建立了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和维护过程中预防感染的国家最佳标准做法。
这些规范的建立和实施大大减少了院内CRBSI的发生。
然而麻醉科作为承担抢救重任和围术期管理的重要科室,血管内导管置管亦是麻醉科医生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其相关CRBSI预防的相关规范尚未建立,麻醉科医生在进行血管内导管穿刺与置管的操作过程中仍存在可能导致感染的风险和隐患。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围术期感染控制分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共同撰写此版《麻醉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一、CRBSI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CRBSI是指留置血管内导管期间或拔除血管内导管48 h内发生的,可伴有发热(>38 ℃)、寒颤或低血压等临床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近十年研究结果显示,我国CRBSI发生率为每千导管日0.62~16.96例。
CRBSI一般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常见临床表现为插管部位出现红、肿、热、痛、渗出等炎症表现,可伴有发热(体温>38 ℃)、寒颤等全身感染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低血压、心动过速、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持续性菌血症、感染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明确诊断CRBSI需要微生物学证据。
美国感染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建议诊断依据为患者至少有1处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有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寒颤和(或)低血压],且除导管外无明显的感染来源。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及处理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措施 •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处理方法 • 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定义
导管相关性感染是指患者在留置导管 期间或拔除导管后48小时内发生的 感染,包括导管出口感染、隧道感染 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
展望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导管材料和插管技术将更加先进,有望 降低CRI的发生率。
新型抗菌药物和抗菌涂层的研究和应用,将为预防和处理CRI提供更多选 择和手段。
未来需要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对CRI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同 时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THANKS FOR WATCHING
增加医疗费用。
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感染会导致患者身体虚弱,容 易感染其他疾病,影响生活质
量。
02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措 施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医护人员在置管、维护、封管 等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 菌操作原则,确保操作环境清 洁、无菌。
医护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确 保掌握正确的无菌操作技术, 并定期进行考核。
全身抗感染治疗
抗生素治疗
根据感染的具体病菌类型,选择敏感 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支持治疗
对于严重感染的患者,可能需要采取 支持治疗措施,如补充营养、维持水 电解质平衡等。
预防再次感染的措施
01
02
03
定期更换导管
根据导管的材质和使用说 明,定期更换导管以减少 感染风险。
提高免疫力
鼓励患者加强营养、适度 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降低感染风险。
处理结果
患者康复出院,未发生任何并 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