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土壤侵蚀规律_2017

合集下载

土壤侵蚀学

土壤侵蚀学

土壤侵蚀:土壤或其地面组成物质在自然营力作用下或在自然营力与人类活动的综合作用下被剥蚀、破坏、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水土流失: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及水的损失,又称水土损失。

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土壤侵蚀的危害:使土层变薄,土壤退化,危及农业生产,切割,蚕食,淤积,埋压良田,破坏土地资源,耕地质量降低,数量减少;易诱发泥沙灾害;淤积库渠,阻塞江河湖泊;威胁城镇,破坏交通;水土流失与贫困恶性循环同步发展。

导致土壤侵蚀的营力主要有那几种?有内营力作用和外营力作用;内营力作用由地球的内部能量所引起,表现为地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活动。

外营力作用是有太阳辐射所引起的地面水、热状况,化学变化和生物活动而产生的,主要表现为分化、剥蚀、搬运和堆积。

风化作用:指矿物、岩石在地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所产生的一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是在大气及生物影响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的破化作用。

剥蚀作用:各种外营力作用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后的物质搬离原地的过程。

搬运作用:风化、剥蚀而成的碎屑物质随着各种不同的外营力作用转移到其他地方的过程。

堆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由于介质搬运能力的减弱搬运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改变,或在生物活动参与下发生堆积或沉积。

正常侵蚀:指在不受人类活动影响下的自然环境中,所发生的土壤侵蚀速率小于或等于土壤形成速率的那部分土壤侵蚀。

加速侵蚀: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加之自然因素的影响,使土壤侵蚀速率加快,导致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损失的土壤侵蚀部分。

水力侵蚀:指在降雨雨滴击溅、地表径流冲刷和下渗水分的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他地表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溅蚀,面蚀(层状面蚀、沙砾化面蚀、鳞片状面蚀、细沟状面蚀),沟蚀,山洪侵蚀,洞穴侵蚀,库岸波浪侵蚀和海岸波浪侵蚀】重力侵蚀:指在地球的重力作用下,坡面上产生以单个落石、碎屑或整块土体、岩体,沿坡向下运动的系列现象。

土壤侵蚀原理概要

土壤侵蚀原理概要

土壤侵蚀原理概要土壤侵蚀是指地表的土壤被水流、风力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带走的过程。

它是一个自然过程,也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对农田、森林和水资源等带来了重大的经济和生态问题。

土壤侵蚀的原理涉及地表径流、坡面侵蚀、沟壑侵蚀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土壤侵蚀原理的概要。

1.地表径流:地表径流是指降雨水在地面流动时带走土壤的过程。

当降雨发生时,降雨水会通过地面流动,随着流动的过程,地表水会带走土壤颗粒。

地表径流主要取决于降雨的强度、土壤的渗透性和土地的坡度等因素。

2.坡面侵蚀:坡面侵蚀是指水流或风力在坡面上带走土壤的过程。

坡面侵蚀主要受降雨的影响,当降雨发生时,降雨水会在坡面上形成水流,水流会带走坡面上的土壤颗粒。

坡面侵蚀还与土壤的质地、坡度和植被覆盖等因素密切相关。

3.沟壑侵蚀:沟壑侵蚀是指水流在沟壑中带走土壤的过程。

当地表径流过程中,地面上形成的水流会聚集到较低处形成沟壑,沟壑会加强地表径流的速度和能量,进而带走更多的土壤。

沟壑侵蚀主要取决于沟壑的形状、长度和坡度等因素。

4.风蚀:风力也是导致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

风力会将土壤颗粒吹到空中,并随风沉积到其他地方。

风蚀主要发生在植被稀缺或土壤暴露的地区,也与风速和土壤的质地等因素密切相关。

5.人类活动:人类的农业和建设活动也是导致土壤侵蚀的重要原因。

过度耕作、不合理的农田排水和烧荒等农业活动,以及城市化和土地开发等建设活动,都会破坏土壤结构和植被覆盖,增加了土壤侵蚀的风险。

总的来说,土壤侵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降雨、水流、风力、地形、土壤和植被等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了解土壤侵蚀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土壤侵蚀的风险,保护土壤资源和生态环境。

土壤侵蚀原理-第4章 风力侵蚀

土壤侵蚀原理-第4章 风力侵蚀
风蚀作用。 风沙流运行过程中,由于风力减缓或地面障碍等原
因,使风沙流中沙粒发生沉降堆积时称风积作用。经风 力搬运、堆积的物质称为风积物。
不同床面上沙粒的跳跃运动差别
4.2.2 风沙蚀积作用与沙丘的运动
❖沙丘移动方向
沙丘的移动是通过沙粒在迎风坡风蚀、背风坡堆 积而实现的。沙丘移动的方向取决于有一定延续时间 的起沙风的风向,移动总方向与大于起沙风的年合成 风向大体相一致,但不完全重合,二者之间有一交角。
4.1 风沙运动
风沙运动是一种贴近地面的气流对沙粒的搬运 现象。 4.1.1 近地层风的性质
大气对流层中贴近地面100m范围内的气层称为 近地层,一切风沙运动都与本层大气的性质及活动 状况有关,因此也是风力侵蚀学研究的重点。
❖层流和紊流(latent and sensible)
层流的空气质点运动轨迹平稳,邻近的空气质 点平衡运动,互不干扰。
紊流的空气质点运动不规则,并且互相干扰, 各气流层层间夹杂了大小不同的涡旋运动。
层流大气是否失去其稳定性取决于流体的惯性 力与粘滞力之间的比例关系(雷诺数大于1400 or wind speed >1m/s)。
❖湍流与地表粗糙度(roughness)
湍流运动是一种叠加在一般流动上的不规则的旋 涡状的混合运动。湍流发生时,通过旋涡运动进行风 的动能的传递和交换。
❖沙丘移动方式
沙丘移动方式取决于风向及其变化,它可分为三种 方式。
其一为前进式,即在单一的风向作用下终年保持向 某一方向移动;
其二为往复前进式,即在两个风向相反而风力大小 不等的情况下往复向前移动;
其三为往复式,即它是风力大小相等而风向相反的 情况下产生的往复移动。
❖沙丘移动速度
沙丘移动速度主要取决于风速和沙丘本身的高度, 沙丘移动速度与其高度成反比,而与输沙量成正比,所 以沙丘移动的速度也就同样和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

土壤侵蚀原理资料全

土壤侵蚀原理资料全

土壤侵蚀原理⒈土壤侵蚀: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⒉土壤侵蚀量: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质量。

⒊土壤侵蚀速率(速度):单位面积单位时间的土壤侵蚀量。

⒋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的损失。

⒌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丘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工资源的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事业。

⒍土壤侵蚀基本营力:1> 营力:营力作用是由地球部能量所引起的,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

2>外营力:外营力作用的主要能量来源于太阳,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第二章土壤侵蚀类型(1)土壤侵蚀: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劳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3)土壤侵蚀量: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质量,称土壤侵蚀量(the amount of soil erosion)。

(4)土壤侵蚀速度:单位面积单位时间的土壤侵蚀量成为土壤侵蚀速度(或土壤侵蚀速率)(the rate of soil ero sion)。

(5)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2. 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关系从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二者虽然存在着共同点,即都包括了在外营力作用下土壤、母质及浅层基岩的剥蚀、运搬和沉积的全过程;但是也有明显差别,即水土流失中包括了在外营力作用下水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与损失,而土壤侵蚀中则没有。

3. 水保持与土壤侵蚀关系显然土壤侵蚀是水土保持的工作对象,水土保持就是在合理利用水土地资源基础上,组织运用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农业措施、水土保持管理措施等构成水土保持综合措施体系,以达到保持水土、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山丘区和风沙区生态环境的目的。

土壤侵蚀的基本过程

土壤侵蚀的基本过程

土壤侵蚀的基本过程摘要:土壤侵蚀是自然景观发展中的一种地表剥蚀过程(即夷平作用),它是指地表各种松散物在外营力(水、风、重力、冻融等)的作用下发生剥蚀、搬运、堆积的过程。

从力学角度来看,土壤侵蚀(这里指水力侵蚀)是水与土壤力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水对土壤的一种做功的过程,引起侵蚀的主要作用力是水的侵蚀力,是流体介质水造成土壤颗粒的运动。

关键词:土壤,侵蚀,过程当水的侵蚀力超过土壤介质的抵抗力时,它们就可以使土壤破碎、分散,即使个别颗粒或土块从土壤母体中分离出来并发生输运。

就土壤侵蚀过程而言,Ellision(1947)和 Hudson(1971)将其分为三种基本状态——分散、转运和淤积。

这与我国多数文献所下的“土壤侵蚀”概念即“土壤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在外营力作用下,被剥蚀、破坏、分散、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相一致。

尽管有的文献认为土壤侵蚀分为两个步骤或过程——分离和搬运(水蚀、风蚀等均如此),但无疑在“搬运”之后必然要堆积或沉积、淤积。

因此,可以认为,“土壤侵蚀”包括分离、搬运和沉积(或堆积)3个阶段,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完整的土壤侵蚀过程。

分离是指地表土壤在外营力的作用下而遭到破坏、分化并使之离开母体,从而发生物理位移。

张汉银认为分离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外营力做侵蚀功的过程。

就水力侵蚀而言,分离是指地表土壤被径流或雨滴剪切破坏并脱离母体的过程。

当径流的冲刷力或雨滴的打击力大于土壤的抵抗力时,侵蚀就会发生。

试验观测表明,地表土壤被径流剥离土壤母体的形式有两种,一是以粒状(土壤颗粒)的形式剥离土壤母体;一是以片状、块状或团粒形式剥离土壤母体。

前者主要是无黏性土的剥离形式,后者主要为黏性土的剥离形式。

搬运是指径流输移被剥离地表母体土壤的土壤颗粒或团粒的过程。

当土壤以片状或块状形式剥离地表土壤时,被剥离的土块在径流的作用下分散成土壤颗粒或团粒,土壤主要以颗粒或团粒的形式被径流输移。

土壤颗粒或团粒在水流搬运作用下有悬移、跃移和推移三种输移方式。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2017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2017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2017土壤侵蚀是指地表覆盖层被雨水、河水、融雪等冲刷、冲刷而流失的一种自然现象。

土壤侵蚀是造成土地资源流失和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土壤侵蚀进行分类分级,制定相应的标准和措施,对于减缓土壤侵蚀、保护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我国发布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该标准是根据土壤侵蚀的程度、类型和影响等因素制定的,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根据该标准,土壤侵蚀被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特重度四个等级,分别对应不同的侵蚀程度和影响程度。

首先,轻度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受到轻微的冲刷和流失,通常表现为地表被冲刷出浅沟、浅坑,土壤流失量较小。

这种侵蚀对土地资源的影响相对较小,对农作物生长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较轻。

其次,中度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受到中等程度的冲刷和流失,地表出现较深的沟壑、坑洞,土壤流失量逐渐增加。

这种侵蚀会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地表植被受损,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渐显现。

重度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受到严重的冲刷和流失,地表出现大面积的深沟、深坑,土壤流失量巨大。

这种侵蚀会严重影响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最后,特重度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受到极其严重的冲刷和流失,地表出现大片的裸露土地,土壤流失量达到极大程度。

这种侵蚀会导致土地资源的彻底丧失,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除了侵蚀程度的分类外,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还考虑了侵蚀类型和影响程度。

侵蚀类型包括水蚀、风蚀、冻融蚀等,不同类型的侵蚀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有所不同。

影响程度包括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综合考虑了侵蚀的综合影响。

综上所述,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2017是我国对土壤侵蚀进行科学分类和评价的重要依据,对于制定土地资源保护政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侵蚀原理读书笔记

土壤侵蚀原理读书笔记

土壤侵蚀原理读书笔记摘要:一、土壤侵蚀的概念和原理二、土壤侵蚀的影响因素三、土壤侵蚀的类型和过程四、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正文:一、土壤侵蚀的概念和原理土壤侵蚀是指在外部自然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岩屑等地表组成物质发生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子过程:分离过程,是土壤侵蚀过程的第一步,是土壤颗粒或团粒受到外力作用而与土壤母质分离;搬运过程,分离后的土壤颗粒在风、水、重力等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路径进行搬运;沉积过程,搬运过程中的土壤颗粒最终在适当的地方沉积下来,形成新的土壤。

二、土壤侵蚀的影响因素土壤侵蚀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土壤和植被等,它们共同决定了土壤侵蚀的状况和程度。

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工程建设和城市化等,这些活动会对土壤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加剧土壤侵蚀。

三、土壤侵蚀的类型和过程土壤侵蚀的类型主要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重力侵蚀和化学侵蚀等。

水力侵蚀是在水流的作用下,土壤颗粒被冲刷、溅蚀和侵蚀的过程;风力侵蚀是在风的作用下,土壤颗粒被风吹起、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冻融侵蚀是在冻融交替的作用下,土壤颗粒受到挤压、膨胀和侵蚀的过程;重力侵蚀是在重力的作用下,土壤颗粒沿着斜坡滚落、滑动和撞击的过程;化学侵蚀是土壤中的化学物质对土壤颗粒进行侵蚀的过程。

四、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为了防止和控制土壤侵蚀,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可以采取保护性耕作、覆盖作物种植、建设梯田和坡脚砌筑等措施;对于工程建设来说,可以采取土地整理、植被恢复和工程防护等措施;对于城市化来说,可以采取绿化覆盖、建设雨水花园和加强排水系统等措施。

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

名词解释1土壤侵蚀:土壤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3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4搬运作用:是指地表和近地表的岩屑和溶解质等风化物被外营力搬往他处的过程,是自然界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

5剥蚀作用:各种外营力作用(包括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后的物质搬离原地,这一过程或作用称为剥蚀作用。

6土壤侵蚀程度:是指任何一种土壤侵蚀形式在特定外营力种类作用和一定环境条件影响下,自其发生开始,截止到目前为止的发展状况。

7土壤侵蚀强度:所指的是某种土壤侵蚀形式在特定外营力种类作用和其所处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种土壤侵蚀形式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8容许土壤流失量:是指小于或等于成土速度的年土壤流失量。

9泥石流:实际上是水体和土体及土体中部分空气(极少量,可忽略不计)相互充分作用后,在沟谷内或坡地上沿坡面(含自然坡面和压力坡)运动的流体。

10混合侵蚀:指在水流冲击力和重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侵蚀类型。

11沙尘暴: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千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

12水力侵蚀:是在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的作用下,土壤、土体或其它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它是土壤侵蚀的重要类型。

13重力侵蚀:指地表土石物质受到地震、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海浪、风、冻融、冰川,人工采掘和爆破等任何一种应力作用时,在自重力为主的作用下,失去平衡而产生破坏、迁移和堆积的一种侵蚀过程。

14滑坡:斜坡的局部稳定性受破坏,在重力作用下,岩体或其他碎屑沿一个或多个破裂滑动面向下做整体滑动的过程与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降雨量:一般,降雨量多的地区,发生侵蚀的潜在危险就大,
反之则小。当研究某一地区水蚀发生的潜在危险程度时,应首先分析年 平均降水量资料。
但是,降雨量与侵蚀量的相关性并不密切,同一数量的降雨,在不 同的时期,所产生的侵蚀量极不相同。
27
(2)块体的整体位移
粘结力C的影响因素 土体的粘结力C与组成物质的成分、结构及土体含水量有 密切关系。其中受水分影响最大。 1)含水量少、干燥状态时,具有极其牢固的性质。 2)如水分增加粘土可变成可塑状态,其强度大大降低 ,极易形成软弱面,土体往往沿此破裂而发生块体运动。 坚硬岩体的粘结力C值很大,一般不易发生移动。但岩 层中常常存在软弱的结构面(层面、软弱夹层、断层面、 节理面、劈裂面等)。软弱结构面的内摩擦角φ 和粘结力C 都显著减小。
2.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水利行业标准SL 190-2007)
侵蚀程度分级 按土壤发生层 无明显侵蚀 轻度锓蚀 中度锓蚀 强度侵蚀 A、B、C三层剖面保持完整 A层保留厚度大于1/2,B、C层完整 A层保留厚度小于1/2,B、C层完整 A层无保留,B层开始裸露,受到剥蚀 按活土层残存情况 活土层完整 活土层部分被蚀 活土层厚度50%以上 被蚀 活土层全部被蚀
发泥石流灾
害,当地两 万多人受灾
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主要有以下4个原因:
一、地质地貌原因。舟曲一带是秦岭西部的褶皱带,山体分 化、破碎严重,大部分属于是炭灰夹杂的土质,非常容易形 成地质灾害。
二、“5 12”地震震松了山体。舟曲是“5 12”地震的重灾 区之一,地震导致舟曲的山体松动,极易垮塌。
三、气象原因。2010年国内大部分地方遭遇严重干旱,这使 岩体、土体收缩,裂缝暴露出来,遇到强降雨,雨水容易进 入山缝隙,形成地质灾害。 四、瞬时的暴雨和强降雨。舟曲 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直接原因 是三眼峪、罗家峪地区突降大雨 ,一小时降雨量达77.3mm。
② 搬运:水流的搬运方式
③ 沉积:泥沙来量>挟沙能力
悬移 推移
悬移质 推移质
9
① 水流的冲刷作用
a -初期
溯源侵蚀
河谷发育初期:下蚀、溯源 侵蚀,河谷加深和延长,这时 的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 河谷多为V型河谷。
下蚀
① 水流的冲刷作用
侧蚀
河谷发育中期:V型河谷形成 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 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 ,在凸岸堆积,河谷拓宽,出 现连续的河湾。
《水土保持原理与技术》
第四章 土壤侵蚀规律
水文水资源学院
1
本章主要内容
一、土壤侵蚀规律 二、土壤侵蚀程度与强度 三、土壤侵蚀影响因素
第一节 土壤侵蚀规律 一、水力侵蚀
从动力角度来讲,水力侵蚀是降雨侵蚀力和径流冲刷力共同 作用的结果。
大雨冲走了美国爱荷华州西北部的土壤
径流冲刷形成的侵蚀沟道
一、水力侵蚀
剧烈侵蚀
A、B层全部剥蚀,C层出露,受到剥蚀 母质层部分被蚀
38
三、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 1. 土壤侵蚀强度
地壳表层土壤在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单位面 积和单位时段内被剥蚀并发生位移的土壤侵蚀量。
常用土壤侵蚀模数来衡量。
2.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
按2008年1月4日发布的水利部发布的《土壤侵蚀分类 分级标准》(SL 190-2007)进行。
③ 水流的堆积作用
泥沙的堆积
当泥沙来量大于水流的挟沙能力时,多余的泥沙就要沉积。
“引黄入呼”一期工程取水口处泥沙淤积
二、风力侵蚀 (1)风的侵蚀作用
起沙风影响因素:沙粒粒径、沙层表土湿度、 植被覆盖情况等。 作用方式:吹蚀和磨蚀。
17
(1)风的侵蚀作用
吹蚀作用:是指风力将地表的松散沉积物或者基
1. 降雨侵蚀力
降雨侵蚀力是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
在下垫面特征相对一致条件下,降雨侵蚀力越大,引起
的土壤侵蚀越剧烈。 威斯迈尔(Wischmeier)构建了一个复合参数R指标:
R=EI30
E —降雨动能,J/(m2.mm) I30—最大30min雨强,mm/h
1. 降雨侵蚀力
空间分布具有从东南到西 北递减的趋势,与降雨量的空 间分布特征类似。 降雨侵蚀力取决于雨量和 雨强两个方面,因此降雨侵蚀 力和降雨量的空间分布也有许 多不同点。 土壤侵蚀是降雨、植被、
(1)土粒岩屑或石块运动

坡面上块体的重力G 可分解为与坡面平行的下滑力T与 垂直坡面的法向力N,其关系为:
T=G sinθ N=G cosθ 式中:θ―坡角。

位于坡地表面的土粒岩屑或石块,一方面下滑力T有促 使块体向下移运的趋向;另一方面由于有摩擦阻力F牵 制下滑力,使块体趋向稳定。
23
(1)土粒岩屑或石块运动
土壤、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等
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国 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分布与实际 土壤流失分布状况并不一致。
1960-2009中国年均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图
2. 地表径流侵蚀作用
地表径流是土壤侵蚀最主要的外营力之一,不仅能 侵蚀地面,形成各种形态的侵蚀沟谷,同时又将被侵蚀 的物质沿途堆积。 (1)水流的基本特性:层流和紊流 (2)水流的作用:冲刷、搬运和沉积
R=
vL
g
R小,层流 R大,紊流
② 坡面水流
水流在向下流动的过程中,由于雨水和雪水的 补充,一般顺坡流量会逐渐增大。当流量增大到 一定值后,成层的流动便不再能够保持,变成紊 流(R>500)。
③ 沟槽水流
沟槽水流均属于紊流。
(2)水) 侧蚀 (旁蚀) 溯源侵蚀
41
第三节 土壤侵蚀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影 响 因 素 人为因素
潜在因素
水文气象 地形 土壤 地质 植被
主导因素
人类农业活动 其它经济活动
42
一、水文气象因素
所有的气候因子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水土流失,最主要 的是降雨、风、降雪和温度。
1. 降雨:引起水土流失最直接因子
(降雨量、降雨季节分布、一次降雨量、降雨强度、充 分的前期降雨)

粗大并呈棱角状而又密实的颗粒的休止角大。
风化岩屑离源地愈远,其颗粒因磨蚀圆度增加,磨擦力减
小,休止角变小。因此愈近坡麓,坡度也愈缓和。

土的内摩擦角φ 随含水量而变化。

土粒间充满水分将增加润滑性,休止角变小。因此湿润区
的山坡坡度缓,于燥区的山坡坡度陡。
25
(2)块体的整体位移
坡面上的块体运动并不限于在坡地表面移动,有时 沿坡面以下一定深度的软弱面发生整体位移。这时还遇 到另外一种阻力,即土层或岩层的粘结力C。块体运动 一定要克服粘结力C和摩擦阻力F才能发生位移。
39
三、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
3.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水利行业标准SL 190-2007) 级 微 轻 中 强 剧 别 平均侵蚀模数[t/(km2· a)] 平均流失厚度(mm/a) 度 度 度 度 烈
<200, 500, 1000 200, 500, 1000~2500 2500~5000 5000~8000 8000~15000 >15000 <0.15, 0.37, 0.74 0.15, 0.37, 0.74~1.9 1.9~3.7 3.7~5.9 5.9~11.1 >11.1
5. 容许土壤侵蚀量:

是指小于或等于成土速度的年土壤流失量。 允许土壤流失量是不至于导致土地生产力降低而允许的 年最大土壤流失量。
各侵蚀类型区土壤容许流失量
类型区 西北黄土高原区 土壤允许流失量[t/(km2· a)] 1000
东北黑土区 北方土石山区 南方红壤丘陵区 西南土石山区
200 200 500 500
第二节 土壤侵蚀程度与强度
一、重要概念 1. 土壤侵蚀程度:
指任何一种土壤侵蚀形式在特定外营力种类作用和一定环境 条件影响下,自其发生开始,截至到目前为止的发展状况。 常用土壤原生剖面已被剥蚀的厚度来表示。 反映了:侵蚀结果;目前的发展阶段;土壤肥力水平。
2. 土壤侵蚀强度:
地壳表层土壤在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单位面积和单 位时段内被剥蚀并发生位移的土壤侵蚀量。 常用土壤侵蚀模数来衡量。
块体运动的抗滑强度为 F =N·tgφ 十C·A
式中:C―粘结力(kg/cm2); A―运动块体与坡面的结触面积(cm2)。
26
(2)块体的整体位移
坡地上的块体运动主要受重力引起的下滑和岩土 块体的内摩擦力及粘结力的相互关系而定。其稳定系 数K为:
K=抗滑阻力/下滑力=(N·tgφ +C·A)/T 当K=1时,岩体或土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 当K<1时,岩体或土体处于不稳定状态; 当K>1时,岩体或土体是稳定的。 工程上一般采 用K=2~3为安全稳定系数。
28
(2)块体的整体位移
滑坡形成条件
a. 降水:增加滑体的重量,降低土石层的抗剪强度 b. 地质:具有松散土层、碎石土、风化壳和半成岩土
层的斜坡抗剪强度低 c. 地貌: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两侧有切割面
主要触发因素
a. 降水和地下水状态的变化 b. 斜坡形态的改变 c. 震动影响
2010年8月7 日晚至8日凌 晨,舟曲发 生强降雨引
岩上的风化产物吹走,使地面遭到破坏的作用。
18
(1)风的侵蚀作用
磨蚀作用:指的是疏松物质在搬运过程中对周
围边界的机械侵蚀、磨削作用。
19
(2)风的输移作用
20
(3)风的沉积作用
1)沉降堆积:风速的减弱引起;
2)遇阻堆积:因障碍物引起;
3)凝结堆积:与水汽的结合。
21
三、重力侵蚀
重力侵蚀是指斜坡上的风化碎屑、土体或岩 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形变、位移和破坏的一种土 壤侵蚀现象。 重力侵蚀形式-泻溜、陷穴、崩塌、滑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