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的意象解读

合集下载

寒蝉 古诗词意象

寒蝉 古诗词意象

寒蝉古诗词意象寒蝉,在古诗词中是一个极为独特且饱含丰富情感的意象。

一、寒蝉的自然特征与象征意义的联系。

寒蝉,也就是秋后的蝉。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秋后的蝉生命即将走向尽头,它们的叫声不再像夏日时那般响亮、充满生机,而是带着一种衰弱和凄凉。

这种自然特征使得寒蝉在古诗词中天然地与哀伤、凄凉的情绪联系在了一起。

就好比一个人如果身体强壮、精力充沛,往往给人积极向上的感觉;而当身体衰弱、生命垂危时,就容易让人产生怜悯和悲伤的情绪,寒蝉在诗人眼中就如同这衰弱的生命。

二、寒蝉在离别诗中的运用。

在许多离别诗中,寒蝉常常出现。

比如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里的寒蝉叫声是那么的“凄切”,傍晚时分,长亭边,本来就是离人分别的场景,再加上寒蝉那凄惨的叫声,就如同给这离别的画面配上了一段哀伤的背景音乐。

你想啊,两个人即将分别,周围的环境都显得那么萧瑟,寒蝉一叫,就好像在说“真可怜,你们要分开啦”,更加烘托出离别的愁苦。

而且寒蝉在这个场景里,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就像寒蝉的生命即将结束一样,离人的相聚时光也即将结束,充满了无奈和伤感。

三、寒蝉在思乡诗中的体现。

在思乡诗里,寒蝉也能派上用场。

当一个游子在异地他乡听到寒蝉的叫声时,那感觉就像被乡愁击中了一样。

寒蝉的叫声在寂静的秋夜响起,游子本来就思念家乡,这寒蝉声就像是故乡的呼唤,同时又带着秋的寒意和凄凉。

它让游子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孤独和漂泊,仿佛在提醒游子,故乡的温暖和这里的凄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寒蝉与诗人的身世之感。

对于那些仕途不顺或者人生遭遇坎坷的诗人来说,寒蝉更是他们自身的写照。

寒蝉在秋风中瑟瑟发抖,生命即将消逝,诗人看到寒蝉就像看到自己一样。

自己在这官场或者生活的“秋风”中,饱受挫折,前途渺茫。

就像骆宾王在狱中听到蝉鸣而写下的诗句,他把自己的冤屈和寒蝉的境遇联系起来,寒蝉的高洁和被囚禁的处境,就如同自己的清白和被诬陷的遭遇,借寒蝉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懑和对自身命运的悲叹。

初一语文七年级下册虞世南《蝉》鉴赏教学分析

初一语文七年级下册虞世南《蝉》鉴赏教学分析

初一语文七年级下册虞世南《蝉》鉴赏教学分析诗歌鉴赏教学中蝉意象的分析开原高中祝贺摘要: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

(《文心雕龙》)一千多年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为我们道出了文学创作的起点问题,也就是说文以情生,情因物感,即感物生情成文的这样一个基本创作规律。

一花一木、一虫一禽都是诗文创作的自然触发物,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遭遇,一篇咏物诗赋就这样诞生了正文:蝉,这只小小的鸣虫老早就飞入文人雅士的艺术视野。

他们闻其声、视其行、观其容、察其性,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咏蝉诗。

在他们眼里,蝉已经不再是一只简简单单的昆虫,而是含有深刻文化底蕴的一种意象。

所谓的意象,用西方意象主义诗论者庞德的话来说:一个意象就是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情结)。

蝉在中国古代象征复活和永生,这个象征意义来自于它的生命周期:它最初是幼虫,后来成为地上的蝉蛹,最后变成飞虫。

蝉的幼虫形象始见于公元前2000年的商代青铜器上,从周朝后期到汉代的葬礼中,人们总把一个玉蝉放入死者口中以求庇护和永生。

由于人们认为蝉以露水为生,因此它又是纯洁的象征。

蝉的意象在几千年的文化文学发展过程中,被文人墨客结合他们的人生经历感悟而赋予了它不同的含义一、显示出时间变化及渲染离别情绪时间意识,这是诗人运用寄托手法赋予蝉的最基本的意象。

化成成虫的蝉的一生是十分短暂的,庄子说它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蝉的这一习性与诗人的情感巧妙的引起了共鸣。

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秋天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一种悲凉的情调,蝉极易渲染出这种苍凉的氛围,将孤冷意象融入别离远游之中。

如许棠的《蝉》报秋凉渐至,斯夜思偏清。

默守疑相答,微摇似欲行。

诗中的默守、欲行,不但写蝉,而且写人,诗人将离愁别恨寄寓蝉身,而蝉的孤单悲凉却是诗人的化身,而作者把这种羁旅之悲寄托在蝉身上,体现出人作为普通生命体,面对广漠浩瀚的宇宙,在生离死别时,在宦海失意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孤独无助与无可奈何。

秋蝉诗歌意象

秋蝉诗歌意象

秋蝉诗歌意象
秋蝉的寓意和象征是离愁,离别愁苦,对于秋天的哀思。

秋风骤起,寒蝉就再也无力长鸣了,偶尔有几声短促的凄厉叫声,悲吟着自己生命的消歇。

也预示着愁苦的心情。

秋天里寒蝉凄切的鸣叫声,确切地说,就是深秋万物肃杀的一曲悲歌。

历朝历代的骚人墨客,旅人怨妇,潦倒的官绅,受迫害的“罪人”,都曾经被这凄凉的蝉声触动起悲秋的情怀。

蝉的蜕变:蝉蜕变的三个过程是潜伏、蜕壳、化蝉。

一般的蝉卵产下后会在地下潜伏上几年的时间,通过吸食树根的营养来补充自己,慢慢生长为蝉蛹。

当蝉蛹生长到壳体有明显黑线的时候,这个时候的蝉蛹就会跑到地表进行脱壳蜕变,这个过程中的蝉蛹多会爬到树上,通常蝉蛹会先爬出上半身,完全爬出后会在树上停留一段时间让翅膀变得更加坚硬挺实有利于飞行。

蝉(李商隐)说课稿

蝉(李商隐)说课稿

蝉(李商隐)说课稿李商隐的诗作《蝉》是一首描写昆虫在夏日中的生命力与韧性的诗篇。

通过对蝉的描绘,诗人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方式,展示了蝉的坚韧和无畏的精神,并隐喻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应该坚持不懈的态度。

本文从诗歌的主题、诗歌的结构和语言以及诗歌所传达的思想与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解读。

首先,诗歌的主题是蝉的生命力和韧性。

诗歌以“蝉”作为中心意象,通过描写蝉的生活和各个时期的变化来展现蝉生命的循环往复。

诗歌通过描述蝉在夏日的清晨和黄昏时分的“鸣声”、“煞晴”等生活场景,让读者感受到了蝉的勇敢和不屈的精神。

诗中的“吟苦”一词,表达了蝉的音乐般的歌声不仅传递了蝉自身的心情,也让人们冥想生命的真谛。

其次,诗歌的结构与语言的运用也是诗人意境的表达。

整首诗分为三段,分别描写了蝉在早、中、晚三个时段的生活状态。

首句“夏日炎炎燥,壁间蝉一鸣”,通过短短一句把人们带入炎热的夏日中,引发人们对蝉的关注。

诗人通过形容词“炎炎”、“燥”将夏日的炎热氛围与蝉的鸣声相结合,为读者展示了一个生机勃勃又炎热的夏日世界。

诗歌中还使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描写语言,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蝉的世界,感受到蝉的生命力。

例如,“两行黄鸟色”将蝉的翅膀比作黄色的鸟羽,将蝉的身躯比作翅膀两侧的鸟身。

这样的描写让人们对蝉的形象有了更加生动的印象,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同时,通过“四面青山水”一词,将蝉所处的环境描绘得恢弘壮丽,形成了诗歌的氛围。

最后,诗歌所传达的思想与情感是鼓励人们坚持不懈的态度。

诗歌通过描写蝉的生命力和韧性,展示了蝉面对炎炎夏日仍然坚持鸣叫的精神。

这样的表达无疑寄托了诗人对于人们奋斗与坚持的激励之情。

综上所述,《蝉》这首诗通过对蝉形象的描绘和对环境的描绘展示了蝉的生命力和韧性。

诗歌的结构与语言的运用让读者深入感受诗歌所传达的动人情感。

通过此诗,诗人引发了人们对于炎炎夏日中的坚韧精神的思考,鼓励人们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向前迈进。

通过对这首诗的欣赏与解读,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李商隐的艺术之美,也能更好地领悟诗歌所传递的人生哲理。

蝉在古诗中的意象大全

蝉在古诗中的意象大全

蝉在古诗中的意象大全(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蝉在古诗中的意象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蝉在古诗中的意象诗文内容,由本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蝉在古诗中的意象最早写到蝉的诗歌出现在《诗经》里。

古诗词中“蝉”意象

古诗词中“蝉”意象

浅析古诗词中的“蝉”意象摘要:古诗词中的蝉不仅点明时令,更是承载了各种情思,有感时伤事,有离愁乡思,亦有标榜高洁之用。

关键词:蝉;时令;伤逝;愁苦;高洁胡应麟《诗薮》:“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芸芸万物中,蝉因其居高饮露、声远时短等特点,受到诗人的青睐,成为其寄托情思的物象。

一、“四月秀葽,五月鸣蜩”的时令最先出现蝉的作品是《诗经·七月》:“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蜩,就是蝉。

朱熹评注说“蜩,螗,皆蝉也”。

“五月鸣蜩”,就是“正值五月盛夏,蝉声不绝于耳”。

此句点名了蝉鸣的季节,可见,诗人已经注意到蝉鸣的时令性。

此外,《礼记·月令》中也说“(仲夏之月)鹿角解,蝉始鸣”,也反映出蝉这一物种的生物节律。

由于蝉的生命活动主要在夏秋之际,因此寒蝉的嘶鸣又往往引起诗人对秋季的关注。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当树梢传来寒蝉时断时续的流鸣,当燕子成双结对翩然南飞,诗人不由怅然感叹秋天的到来。

“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骆宾王《在狱咏蝉》)“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

”(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这些诗作,无不流露出诗人因蝉鸣而生发的秋思。

因此,在古代诗词中,蝉鸣首先表现的是时序之变:是仲夏的来临,是早秋的将至。

二、“红树蝉声满夕阳”的伤逝蝉的生命短暂,夏生而秋终,庄子的“不知春秋”一语说的就是蝉。

因此蝉鸣容易使诗人产生万物永恒、生命短暂之悲,而秋蝉的嘶鸣更易引起“物华将尽”之感。

诗人写蝉,其实寄寓的是个人对时光流逝的叹惋,对生命本体的执着和悲叹,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与惜时。

陈子昂在《感遇诗三十六首其十二》中写到:“玄蝉号白露,兹岁已蹉跎。

蝉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蝉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蝉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哎呀,你知道吗?蝉这小小的生灵,在咱们古诗词里那可有着不一
般的意象呢!
就说虞世南的吧,“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
藉秋风。

”这蝉多高洁呀,喝着清露,叫声从稀疏的梧桐叶间传出。


道这不像是那些品德高尚的人,不用借助外力,自身的美好也能被众
人知晓?
再看李商隐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这蝉啊,因为身处高位难以饱腹,白白地鸣叫却无人理会。

这不
就跟咱们生活中那些怀才不遇的人一样吗?努力付出却得不到应有的
回报,多无奈呀!
还有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那寒蝉的叫声凄惨
急切,在长亭外,傍晚时分,刚下过一阵急雨。

哎呀,这蝉声一出来,离别的愁绪是不是一下子就涌上心头了?就好像是在催促着人们赶紧
分别,多让人伤感呐!
你说,这蝉在不同诗人的笔下,是不是有着完全不同的意味?有时
高洁,有时无奈,有时又充满了离愁别绪。

我觉得呀,蝉在古诗词中就是诗人情感的寄托,通过它来抒发内心
的种种感受,这多有意思啊!。

春秋蝉的寓意和象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春秋蝉的寓意和象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春秋蝉的寓意和象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蝉是一种昆虫,有着独特的生命周期和引人注目的叫声。

它们在我们的文化中常常被用作象征性的符号和意象。

本文将探讨春秋蝉的生命周期与春秋变化的联系,以及蝉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春秋蝉是指那些在春季和秋季孵化并成长的蝉。

它们的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卵、幼虫、蛹和成虫。

卵通过孵化成为幼虫,幼虫通过多次蜕皮生长,并在一个合适的时机钻入土壤变成蛹。

在蛹的阶段,它们经历着内部的转化和生长,最终蜕变成为成虫。

而春秋的季节变化也是春夏秋冬四个季度的循环,每个季度都有不同的气候和景色变化。

因此,春秋蝉的生命周期与春秋季节的变化有一定的联系。

春秋蝉在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首先,蝉的叫声常常被人们认为是夏季的代表。

在闷热的夏天,蝉的鸣叫声常常伴随着人们的生活。

这种叫声不仅让人产生了夏天的感受,还代表着生命的活力和繁荣。

其次,蝉在中国文化中也被赋予了延年益寿的寓意。

因为蝉在土壤中度过了很长时间的蛹期,最终才能成为美丽的成虫,所以人们常常用蝉来比喻长寿和长命。

此外,蝉还象征着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即使身处艰难的环境中,蝉仍然能够不畏困难地生存下来,在枝头上高歌短鸣。

综上所述,春秋蝉的生命周期与春秋变化有着一定的联系,而蝉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丰富多样。

通过探讨春秋蝉的寓意和象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蝉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篇文章的整体架构和组织方式,方便读者了解文章的逻辑布局和内容安排。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下面将对每个部分的内容进行详细描述。

1.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 1.1 概述:在概述中,将简要介绍春秋蝉的基本概念和相关背景,引发读者对春秋蝉的兴趣。

-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即本章内容,将详细介绍本文的整体组织结构,帮助读者理清思路。

- 1.3 目的:明确本文的目的,可能是探讨春秋蝉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或者是传达作者个人观点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蝉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它们有的是作者的化身,有的是报秋的精灵,有的借蝉鸣衬幽静,有的渲染了悲凉氛围和满腔愁绪……
作者的自况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蝉居高枝鸣叫,饮露水生存,作者喻其高洁,尊其品行,借以自况,委婉含蓄地表达自我情感。

“尊其品格”以蝉自况的诗词中,唐代虞世南的《蝉》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一首:“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声远传,作者却强调这是由于“居高”所致。

独特的视角蕴涵着独特的寓意: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自能声名远播,这恰恰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代李商隐写的《蝉》中的蝉,也是作者的自况。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作者为人清高,生活清贫,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蝉的难饱正与作者自己的举家清贫相应,物我融为一体,暗示命运对自己的不公。

唐代诗人骆宾王在《咏蝉》中写道:“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全诗运用双关、隐喻手法表达面对现状,即使自己有高洁的品性,也不为世人所了解的苦恼。

报秋的使者
刘禹锡的《始闻秋风》:“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诗中的“我”即“秋风”,重返人间,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作者分别,而今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作者的身边共话别情。

据《礼记·月令》记载,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

“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返的时令。

宋代姜夔的《惜红衣》词中“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的晚蝉,也在声声诉说着时序将变、秋风将至的消息。

衬托环境幽静
唐代诗人姚合写的《闲居》是一典型例子。

“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

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

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

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作者身处县城,却性喜静趣,居所也适应自己的疏鄙之性,没有马迹过门,访者稀少。

蝉声聒噪,反觉闹中处静;写的满耳声音,却暗透一个“静”字。

正是于有声处见无声,反感静意笼罩。

颈联写来步步幽深,益见静境。

尾联借禅理说心之静趣。

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中有这样一句:“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诗句中“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

王籍的《入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二句更是以动衬静的典例。

李白的《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一句写一蝉不鸣,更显出空山的寂寥。

辛弃疾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渲染悲凉氛围
蝉的生命就只有几个月,蝉是活不了多久的,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

这悲凉,有的是身世之痛,有的是家国之思,有的则是离别之苦……
孟浩然的《秦中感秋寄远上人》:“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该诗抒写作者滞留帝京的景况和遭遇。

凉风瑟瑟,蝉鸣嘶嘶,很容易使人产生哀伤的情绪。

再加上作者身居北土,旅况艰难,官场失意,呼吁无门,忽闻蝉声,怎能不“益悲”呢?
唐代骆宾王的《咏蝉》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宋代柳永的《雨霖铃》开头是:“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未直接描写别离,借助寒蝉的凄切之声渲染了剪不断的离愁别绪。

宋代王沂孙的《水龙吟·落叶》:“啼螿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

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螿”即寒蝉,词中蝉吟鸿鸣仿佛交织成一首深秋寒夜的协奏曲,使人愁思满肠,表现了作者在南宋末期对现实难以排谴的抑郁之情。

宋代赵彦端的《点绛唇》中的“愁无据。

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一句将那无边无际的愁苦巧妙地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用凄切的寒蝉和暗淡的夕阳光将它侧面烘托了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