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已上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政策分析》

满分100分

一、概念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政策法律化:

答:是政策向法律转化,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和进行政策科学研究即政策。

2.政策执行:

答: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治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协调与控制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这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政策执行的过程主要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协调与监控等环节.

3.政策方案的评估和论证:

答:是指在政策出台前,对各种备选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可靠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说明各个方案的优劣。

4.评估主体:

答:政策评估主体是指对政策效果、效益、效率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的组织或个人。

5.政策效果:

答:有直接效果、附带效果、潜在效果、象征性效果。

6.非正式评估:

答:是指对评估者、评估形式、评估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估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的评估。

二、简答题(每空10分,共50分)

1.什么是损益分析?

答:1.是指对影响企业盈亏的重大因素的分析.

2.损益分析就是对损益表(也称利润表)内的相关项目逐个进行分析对比。

一般先从净利润开始分析净利润与预算相比、与去年同期相比、或与公司历史最高值相比增加或减少多少,百分比增加或减少多少。然后,

再从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及营业外收支净额等项目逐个对比分析,最后得出损益变动的原因。

2.什么是线性规划?

答:线性规划线性规划是运筹学较成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辅助人们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数学方法.研究线性约束条件下线性目标函数的极值问题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广泛应用于军事作战、经济分析、经营管理和工程技术等方面.

3.政策监控的目的在于哪两个方面?

答:在于保证政策的合法化及贯彻实施、实现政策的调整和完善,促使政策终结。

4.政策监控由哪几个功能活动组成?

答:由政策监督、政策控制、政策调整组成。

5.公共政策的一般环境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第一,政治环境。第二,经济环境。第三,自然环境。第四,国际环境。

三、论述题(共20分)

1. 请你论述公共政策评估的程序与方法的主要内容。

答:一、公共政策评估的程序:

(一)端正评估的指导思想:评估是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保障;评估过程要实事求是;建立奖惩制度,实现权、责、利相统一;评估的目的是实现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政策效果。

(二)促进政策评估的制度化:建立评估工作制度,设立政策评估基金,强化评估反馈机制。

(三)保持政策评估的独立性:建立独立评估机构,评估者的地位要有周全的职业保障,评估者要有独到的方法。

二、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是指在政策评估中采用的具体方法,它是政策评估赖以实现的手段,是政策评估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过程对比法

过程对比法指的是评估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不同阶段的政策效果进行对比检测的一种方法。它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评估的对象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效果,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的特点:

二是评估采用前后对比的分析方法,是一种将政策执行前后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判定政策价值,提出政策建议的一种分析思路。该方法被称之为政策评估的基本方法,因为它概括了政策评估的基本特点和本质要求。

该方法主要包括“始—终”、“始—中”对比以及“有—无”对比。下面予以介绍。

1、始—终对比分析

始—终对比分析可以这样来定义:政策评估者为了考察某项政策的效果,对政策执行前和执行后的各种情况对比,以此来确定某项政策效果的方法。始、终仅是政策执行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时间点,这也是我们确定该方法的基本依据。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还可以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前—后”对比法、“投射—实施后”对比法和“控制对象—实验对象”的对比法。它们各有优点和不足,评估者应视具体情况综合地灵活运用。

( 1 )“前—后”对比法

所谓“前—后”对比法,就是将政策对象在政策实施前可以衡量出的状态与它接受政策作用后可以衡量出的新状态之间进行对比,从中测出政策效果,进而据此对政策的价值做出判断。下图中 A1 代表执行前的值, A2 代表执行后的值,那么( A2-A1 )就是政策效果。这是一种定量分析法,它通过大量的参数对比,使人们对政策执行前后情况的变化一目了然。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是它无法将被评估政策的“纯效果”与该项政策以外的因素所产生的效果分离出来。

( 2 )“投射—实施后”对比法

这种方法是将政策执行前的趋向线投射到政策执行后某一点上,并将所得到的投影与政策执行后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以确定政策的效果图中 Q1Q2 是根据政策执行前的各种情况建立起来的趋向线, A1 为该趋向线处推到政策执行的投影的某一点代表若无这项政策在该点会发生的情况, A2 为政

策执行后实际情况,( A2-A1 )便是政策的效果。这种方法由于考虑到了被评估政策以处的因素的影响,并通过投影将其滤除,结果就更加精确,因而前进了一步。困难在于如何详尽地收集政策执行前内外环境的数据资料,以确定某一点会发生的情况即建立起政策执行前、的趋向线。

这种方法也可称作“预测效果—实际效果”对比法。 Q1 为预测效果的基点, Q2 为顶点,二者之间的连接线为预测效果的趋向线。( A2-A1 )为政策执行后产生的实际效果。实际效果与预测效果之间的差就是滤除其它因素产生的效果之后剩下的被评估政策的“纯效果”。这里的关键是预测须有科学依据。

( 3 )“控制对象—实验对象”对比法

这种方法是社会实验法在政策评估中的具体运用。这种方法要求评估者将政

策执行前同一评估对象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对前者实施政策而对后者暂不实施政策,然后比较这两组的情况,以确定政策的效果。下图中 A1 和 B1 分别为实验前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情况, A2 和 B2 为实验后实验组的控制组的情况,( A2-A1 )便是政策效果。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都采取的试点评估法就是这种方法的一种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