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瓜片的历史由来
六安瓜片之发展传承传统走向辉煌

六安瓜片之发展传承传统走向辉煌一、六安瓜片历史六安瓜片是我国绿茶中的一朵奇葩,其色、香、味、形的品质、风味在全国十大名茶中别具一格,是六安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六安瓜片产于大别山腹地,其中裕安区以石婆店镇所产的最佳。
这里峰峦叠翠,溪涧遍布,土层深厚,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磷钾肥,适宜茶树生长,优越的生态环境为六安瓜片的自然品质风格的形成创造极其良好的客观环境。
六安瓜片简称片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范畴,无芽、无梗,是六安瓜片的特征之一。
六安瓜片栗摘最佳时间是春季的谷雨前后七日内,制成茶叶呈瓜子片形状,因而取名瓜片。
“六安瓜片”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早在唐代《茶经》就有“庐叶六安(荼)”之称,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著《农政金书》里称“六安州之片荼,为茶之极品”。
明代大学者李东阳、萧显、李士实三名士在《咏六安片》中也多次提及,日“七碗清风自六安”、“陆羽旧经遗上品”予“六安瓜片”以很高的评价;。
六安瓜片”在清朝被列为“贡品”,慈禧太后曾月奉十四两,大文学家曹学芹的旷世之作《红楼梦》中竞有80多处提及,特别是。
妙玉品荼(六安瓜片)”一段,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到了近代,“六安瓜片”被选为中央军委特供萘,还作为国家级礼品馈赠给国际友人,可见“六安瓜片”在中国名茶史上一直占有显著地位。
二、六安瓜片产地环境六安瓜片产量以六安市最多,占总产量8 0%以上;品质以金寨县.裕安区两地为最佳,其中“齐山名片”.“红石埂名茶”为六安瓜片之极品。
片茶产区地处大别山北麓,属淮河水系,海拔一般在1 00—600米。
由于流水切削作用,地貌出现了多种景现,有深山、盆地、低山、丘陵。
内山区林地多,耕地少,茶园坡度在2 5度以上,外山区与丘陵相接,峰园坡缓,耕地面积较多。
这里四季分明,季风明显,总体温和,但各地温差较大,雨量适中,却分配不均,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沙质土壤,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力和通秀性好,非常适宜茶树生长,更利于茶叶品质的提升。
六安瓜片的历史文化

六安瓜片的历史文化姓名:xxx 学号:xxxxxxxxx 电话:1xxxxxxxxx摘要:今天的六安茶即为“六安瓜片”,是国家级历史名茶,中国十大经典绿茶之一。
六安瓜片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六安瓜片六安茶历史渊源文化“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
这是明朝茶学家许次纡继陆羽《茶经》之后,中国又一部茶叶名著《茶疏》开卷的第一段话。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六安则是中国名茶的生长地之一。
其中生长着的六安瓜片是国家级历史名茶,位列十大经典绿茶之一,是唯一的不含茶头和茶梗,由单片鲜叶制成,属绿茶类的特种片形茶。
因其形似瓜子,故称“瓜片”,又名“片茶”。
作为六安瓜片前身的六安茶叶,其悠久历史可上溯至秦汉时期。
汉献帝建安年间,茶叶就从四川经陕西、河南转入六安,六安瓜片最初是从六朝“叶茶”演变而来的。
早在唐代,《茶经》就有“庐州六安(茶)”之称,并以“庐州六安茶”之名作为贡品;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有诗称颂“扬子江中水,齐山顶上茶”。
“天下名山,必产灵草,东南地暖,故独宜茶。
大江以北,则称六安(明.许次纾《茶疏产茶》)”。
唐宋年间,六安是江淮茶叶上贡之要地,唐代陆羽的《茶经》中已有记载。
到了宋代,瓜片生产已是十分繁忙,真如梅尧臣《茗赋》中所描述的:“当此时也,女废蚕织,男废农耕,夜不得息,昼不得停”,全部精力都花在采制瓜片上了。
据《罗田县志》和《文献通考》载: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官府曾在麻埠、开顺设立茶站,可见当时已颇具规模。
“据《六安州志》记载:“天下产茶州县数十,惟六安茶为宫庭常进之名品。
”;明称六安茶叶为上品、极品茶;清朝亦为贡品,慈禧膳食单上规定月供“齐山云雾”瓜片14两。
直至建国后,六安瓜片仍一直被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用作特贡茶。
六安茶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关于六安瓜片的历史渊源的民间传说也是虚实难辨,各有不同。
一是,麻埠祝财主因取悦袁世凯炮制而成的。
中国十大名茶之六安瓜片

“示病维摩原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这是六安瓜片精装盒上的诗句。
小诗只有四句,却句句用典,用之形容六安瓜片,足见其品位非凡。
六安瓜片是著名绿茶,也是名茶中唯一以单片嫩叶炒制而成的产品,堪称一绝。
此茶产于安徽西部大别山茶区,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县所产品最佳,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六安瓜片”。
它最先源于金寨县的齐云山,而且也以齐云山所产瓜片茶品质最佳,故又名“齐云瓜片”。
其沏茶时色翠绿,香清高,味甘鲜,耐冲泡,雾气蒸腾,清香四溢,所以也有“齐山云雾瓜片”之称。
文化底蕴深厚六安瓜片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早在唐代,《茶经》就有“庐州六安(茶)”之称;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著《农政全书》里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明代李东阳、萧显、李士实三名士在《咏六安茶》中也多次提及,日“七碗清风自六安”“陆羽旧经遗上品”,予“六安瓜片”以很高的评价;六安瓜片在清朝被列为“贡品”,慈禧太后曾月奉14两;中国十大名茶之⊙ 陈 欣近代梁实秋先生曾在《喝茶》讲过六安瓜片,将其与北平的双窨、天津的大叶、西湖的龙井、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湖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岩茶相提并论,说:“有朋自六安来,贻我瓜片少许,叶大而绿,饮之有荒野的气息扑鼻。
”认为此乃茶中之翘楚。
1971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第一次访华,六安瓜片作为国家级礼品馈赠给外国友人;2007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参加“俄罗斯中国年”活动并赠送“特级六安瓜片”给俄罗斯总统普京。
可见,六安瓜片在中国名茶史上一直占据显著的位置。
据介绍,周恩来总理病重辞世之前,还向喂茶的医护人员说:“我想喝点六安瓜片。
”这是因为一代名将叶挺将军最爱喝的茶就是“六安瓜片”,而周恩来第一次喝的“六安瓜片”,就是叶挺将军送的。
总理这句话,可谓借茶谕怀,表达了他对叶挺将军的思念之情。
烘焙技术精良“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
大江以北,则称六安。
六安瓜片,又称片茶,是我国绿茶中唯一去梗...

六安瓜片,又称片茶,是我国绿茶中唯一去梗...
六安瓜片,又称片茶,是我国绿茶中唯一去梗、去芽的片茶,因为是用茶枝上的嫩梢壮叶制作的,所以叶片肉质醇厚,营养非常丰富。
六安瓜片具有很悠久的历史,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中就提到过六安瓜片,后来在各种著述中更是不断出现。
例如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说道:“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而在极负盛名的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也可以找到六安茶的身影(“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一节),这令六安瓜片具有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相传,在1905年前后,六安某茶行的评茶师将收购的上等绿茶专拣嫩叶摘下,不要老叶和茶梗,作为新产品,获得好价。
当地一家茶行从中受到启发,就将采回的鲜叶直接去梗,老嫩分别炒制,制作出来的茶,色、香、味都非常好。
这种茶形同葵花子,遂称“瓜子片”,后来为了顺口,就叫成了“瓜片”。
六安瓜片属于什么茶?

六安瓜片属于什么茶?六安瓜片,看起来和水果相关,其实不是,它是一种茶,并且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十大茶叶之一。
明朝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就赞道:“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
那么,这种极品之茶,到底分属那种茶系呢?六安瓜片简称瓜片茶,主要生产自安徽省六安,因地处较高纬度,故昼夜温差较大,生长周期长,光合作用充足,促使茶叶品质上佳。
而且此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中就有记载称其为庐州六安(茶)。
六安瓜片,是绿茶的特种茶类。
它的摘采便与其他茶叶有着不同之处,茶农只摘取茶枝嫩梢的壮叶,是我国绿茶中唯一不采芽不采梗只采叶的片茶,不仅如此,如有梗和嫩芽,还需特意剔除,然后进过独特繁杂又精巧的传统工艺,尤其对烘焙火工非常讲究,否则老了会苦,嫩了会涩,如此极尽雕琢之能事后,才形成六安瓜片的独特形状。
其形似瓜子形的单片,自然平展,叶缘微翘;其色有宝绿之泽,含有白霜,冲泡之后,汤色透亮清澈,茶叶依旧嫩绿明亮;其味,闻之高爽清香,尝之则鲜醇回甘。
总之,六安瓜片是绿茶中的上品之茶。
品尝六安瓜片,和其他绿茶一样,需要知道正确的冲泡之法。
一般来说,瓜片茶是选择两次冲泡的方法。
在冲泡之前,先用少许的水温润茶叶,水温控制在80℃左右。
泡茶之时,可轻轻摇动茶盏,使茶叶的清香在“摇香”的过程中充分发挥。
品茗时,茶必须小口小口品啜,使茶缓慢顺喉而下,在此期间,就可以领略瓜片茶的风韵,口留余香。
当然,在品茶时,也可以从茶的色、香、味等方面一一观察和感受。
第一壶茶,谓之一开茶,可着重品尝茶的鲜味与茶香,让它的嫩茶香气去沁入心脾。
之后,茶汤饮至尚余三分之一水量之时,续加开水,谓之二开茶。
这时,茶汤正浓,饮后回甘,意味无穷。
然而,如果继续饮用第三壶茶,则会略显淡薄无味,就不引荐酌饮了。
当然,最重要的是,六安瓜片的营养价值是所有绿茶当中仅次于信阳毛尖的,它不仅消暑、解渴和生津,而且还有极强的治病功效和助消化作用,被誉为“茶之极品”也不为过。
六安瓜片茶道的历史发展

六安瓜片茶道的历史发展传奇名茶,香飘古今“六安瓜片”历史悠久,为中国十大经典绿茶之一。
早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就有“庐州六安(茶)”的描述。
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对六安片茶有一番盛赞,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
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六安瓜片”被列为贡茶。
清那拉氏生下了唯一的“龙子”同治后,拿到了许多特殊的“津补贴”,然而,每月也仅得六安瓜片700克。
近代,六安瓜片被指定为中央军委特贡茶。
敬爱的周恩来在临终前,还向喂茶的工作人员说:“我想喝点六安瓜片”。
1971年,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第一次访华,得到馈赠的礼品中,就有六安瓜片。
正是由于“六安瓜片”的优良品质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明代名著《金瓶梅》、清代名著《红楼梦》、当代著名的小说《历史的天空》等。
都提及了“六安瓜片”,特别是《红楼梦》一书中,提到六安瓜片竟达80处之多。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绿茶有抗衰老、抗菌、降血脂、瘦身减脂、防龋齿、清口臭、防癌、美白及防紫外线、改善消化不良等功能,而六安瓜片作为绿茶中的佼佼者,它的保健功能更是为世人所称道。
科学分析表明,六安瓜片的化学成分是由3.5%-7.0%的无机物和93%~96.5%的有机物组成。
茶叶中的无机矿质元素约有27种,包括磷、钾、硫、镁、锰、氟、铝、钙、钠、铁、铜、锌、硒等。
茶叶中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有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生物碱、茶多酚、有机酸、色素、香气成分、维生素、皂苷、甾醇等。
其中,茶叶中含有20%-30%的叶蛋白,能溶于茶汤的约有3.5%左右;含有1.5%-4%的游离氨基酸,种类达20多种,大多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含有25%~30%的碳水化合物,能溶于茶汤的约有3%~4%;含有4%~5%的脂质,也是人体必需的。
《中国质量报告》中在品味全国十大名茶时称:“六安瓜片既是饮料又是良药,有消食解毒去疲劳之功效。
”近年来,六安瓜片多次在全国举办的茶叶博览会上获奖,被称为“茶王”。
六安瓜片产品介绍

六安瓜片产品介绍六安瓜片,中华传统历史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简称瓜片、片茶,产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一带,唐称“庐州六安茶”,为名茶;明始称“六安瓜片”,为上品、极品茶;清为朝廷贡茶。
六安瓜片,为绿茶特种茶类。
“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在世界所有茶叶中,六安瓜片是唯一无芽无梗的茶叶,由单片生叶制成。
去芽不仅保持单片形体,且无青草味;梗在制作过程中已木质化,剔除后,可确保茶味浓而不苦,香而不涩。
六安瓜片每逢谷雨前后十天之内采摘,采摘时取二、三叶,求“壮”不求“嫩”。
一、起源六安瓜片”茶诞生于“六安茶”之中,是清朝名茶中之精华。
根据六安史志记载和清代乾隆年间诗人袁枚所著《随园食单》所列名品,以及民间传说,六安瓜片于清代中叶从六安茶中的“齐山云雾”演变而来,当地人流传“齐山云雾,东起蟒蛇洞、西至蝙蝠洞、南达金盆照月、北连水晶庵”的说法。
六安瓜片原产地在齐头山周围山区,清朝列为名品入贡,并畅销江淮之间和长江中下游一带,京津地区,曾远销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欧、美市场。
1856年,慈禧生同治皇帝后,方有资格每月享受十四两六安瓜片茶的待遇。
老一辈革命家对六安瓜片多有情钟,一代伟人周恩来与叶挺将军曾有一段与六安瓜片的不解情缘。
建国后,六安瓜片一直被中央军委作为特贡茶。
1971年7月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博士首次访华,六安瓜片被作为国品礼茶馈赠,促进了中美关系的发展,被传为佳话。
“六安瓜片”不愧为六安人民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1997年,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开始以试点的方式,进行恢复六安瓜片传统工艺的工作,以独山镇冷水冲、磨剑冲、柳树冲三村作为试点。
[1]二、品种分类(一)品种分类六安瓜片的外形,似瓜子形的单片,自然平展,叶缘微翘,色泽宝绿,大小匀整,不含芽尖、茶梗,清香高爽,滋味鲜醇回甘,汤色清澈透亮,叶底绿嫩明亮。
过去根据采制季节,分成“提片”“瓜片”和“梅片”三个品种。
提片为谷雨前提采的,采摘最好的芽叶制成,质量最优;其后采制的大宗产品称“瓜片”;梅片为进入梅雨季节,茶叶稍微粗老,品质一般,这段时期采制的称为“梅片”。
六安瓜片茶历史文化探讨_王哲

六安瓜片茶历史文化探讨皖西学院经济与管理科学系 王 哲 宋光钧一、历史名茶———六安瓜片“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
大江以北,则称六安”。
这是明代茶学家许次纡继陆羽《茶经》之后,中国又一部茶叶名著《茶疏》开卷的第一段话。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六安是中国名茶的生长地之一。
六安茶名满天下,在中国的茶叶史上,一直占据显著位置,被世人赞美,被世人品尝。
今天的六安茶即为“六安瓜片”,是国家级历史名茶,中国十大经典绿茶之一。
六安瓜片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作为六安瓜片前身的六安茶叶,其悠久历史可上溯至秦汉时期。
汉献帝建安年间,茶叶就从四川经陕西、河南转入六安,六安瓜片最初是从六朝“叶茶”演变而来的。
早在唐代,《茶经》就有“庐州六安(茶)”之称;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有诗称颂“扬子江中水,齐山顶上茶”。
“天下名山,必产灵草,东南地暖,故独宜茶。
大江以北,则称六安(明.许次纾《茶疏产茶》)”。
唐宋年间,六安是江淮茶叶上贡之要地,唐代陆羽的《茶经》中已有记载。
到了宋代,瓜片生产已是十分繁忙,真如梅尧臣《茗赋》中所描述的:“当此时也,女废蚕织,男废农耕,夜不得息,昼不得停”,全部精力都花在采制瓜片上了。
据《罗田县志》和《文献通考》载: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官府曾在麻埠、开顺设立茶站,可见当时已颇具规模。
明代以前,六安瓜片就作为贡茶进献宫庭,且享有很高的声誉。
据《六安州志》记载:“天下产茶州县数十,惟六安茶为宫庭常进之名品”。
有诗叹道:“催贡文移下官府,那管山寒芽未吐。
焙成粒粒似莲心,谁知侬比莲心苦”。
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香茗篇中,评价六安茶说:“宜入药品,但不善炒,不能发香而味苦,茶之本性实佳”。
《广群芳谱》记载:“寿州、霍山黄芽、六安州小砚春,皆茶之极品”。
据古人描写,黄芽和小砚春形状如片甲、叶软薄如蝉翼。
瓜片可能就是由黄牙、小砚春演变而来的。
六安瓜片既是良好饮料,能消暑解渴,又宜药用,有消心明日,提神消乏,通窍散风等功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安瓜片的历史由来
六安瓜片简称瓜片、片茶等,为绿茶特种茶类,中华传统历史名茶,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唐称“庐州六安茶”,明始称“六安瓜片”,清为朝廷贡茶,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六安瓜片的历史由来吧!
六安瓜片产地分布
六安瓜片产于六安市裕安区以及金寨、霍山两县之毗邻山区和低山丘陵,分内山瓜片和外山瓜片两个产区。
内山瓜片产地为金寨县的齐山村(黄石冲)响洪甸、鲜花岭、龚店,裕安区以独山,双峰、龙门冲、石婆店镇三岔村、沙家湾村,霍山县的诸佛庵一带。
外山瓜片产地为六安市裕安区的石板冲、石婆店街道半径5公里范围、狮子岗、骆家庵一带。
六安瓜片的历史发展
六安瓜片茶诞生于“六安茶”之中,是清朝名茶中之精华。
根据六安史志记载和清代乾隆年间诗人袁枚所著《随园食单》所列名品,民间传说于清代中叶从“六安茶”中的“齐山云雾”演变而来,当地人流传“齐山云雾,东起蟒蛇洞、西至蝙蝠洞、南达金盆照月、北连水晶庵”的说法。
1856年,慈禧生同治皇帝后,方有资格每月享受十四两六安瓜片茶的待遇。
老一辈革命家对六安瓜片多有情钟,一代伟人周恩来与叶挺将军曾有一段与六安瓜片的不解情缘。
建国后,六安瓜片一直被中央军委作为特贡茶。
1971年7月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博士首次访华,六安瓜片被作为国品礼茶馈赠,促进了中美关系的发展,被传为佳话,不愧为六安人民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六安瓜片的历史由
1、由来一:1905年前后,六安茶行一评茶师,从收购的绿大茶中拣取嫩叶,剔除梗朴,作为新产品应市,获得成功。
信息不胫而走,金寨麻埠的茶行,闻风而动,雇用茶工,如法采制,并起名“封翅”(意为峰翅)。
此举又启发了当地一家茶行,在齐头山的后冲,把采回的鲜叶剔除梗芽,并将嫩叶、老叶分开炒制,结果成茶的色、香、味、形均使“峰翅”相形见绌。
于是附近茶农竞相学习,纷纷仿制。
这种片状茶叶形似葵花籽,逐称“瓜子片”,以后即叫成了“瓜片”。
2、由来二:麻埠附近的祝家楼财主,与袁世凯是亲戚,祝家常以土产孝敬。
袁饮茶成癖,茶叶自是不可缺少的礼物。
但其时当地所产的大茶、菊花茶、毛尖等,均不能使袁满意。
1905年前后,祝家为取悦于袁,不惜工本,在后冲雇用当地有经验的茶工,专拣春茶的第1~2片嫩叶,用小帚精心炒制,炭火烘焙,所制新茶形质俱丽,获得袁的赞赏。
此时,瓜片脱颖而出,色、香、味、形别具一格,故日益博得饮品者的喜嗜,逐渐发展成为全国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