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无为不治解释

合集下载

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对现代领导管理工作的启示-精选文档

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对现代领导管理工作的启示-精选文档

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对现代领导管理工作的启示“无为而治”思想以“无为而无不为”的辩证哲理阐释了道家思想的至高境界,在当代同样蕴含着其至高至深的领导学智慧。

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转折时期,把“无为”思想推陈出新,挖掘“无为”思想的领导学价值,对于丰富中国特色领导科学,提升领导素养和领导艺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无为而治”思想的内涵“无为而治”思想,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其主要论述出自老子。

老子认为,“为无为,则无不治矣”,“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1]等。

作为政治哲学上的“无为”名词,它完全是被作为治国安邦的方针政策而提出来的。

“无为”,主要是针对并要求统治者限制和约束权力的滥用,反对实行违背人民群众意愿的行为。

由此可见,“无为”思想的主旨在于“无为而无不为”,以“无为”为方法和手段,达到“无不为”之目的。

老子的领导学意义上的“无为”主要是从领导方法的角度加以说明的[2]。

作为领导工作方法,老子通篇主张少扰民,扩大自我发展空间;多求真,不要违背规律而妄为;少专断,营造其乐融融之氛围。

二、“无为而治”与现代领导管理工作领导艺术是确定工作方针、工作策略、工作中心、工作程序、工作方式的技能,它既是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我们常说“熟能生巧”,在领导工作中,这个“熟”就是领导经验,这个“巧”就是领导艺术。

它必然地具有艺术的某些共性特征。

这些特征主要包括:一是形象性,古人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是情感性: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三是创造性。

而学习领导艺术,最根本的要求是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领导者。

领导艺术应该提倡“法无定法”,它的最高境界同样是“无法而法”。

也就是说,我们的领导工作必须支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要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工作任务、不同的领导对象和工作情况来确定我们的具体领导方法; 要根据不断变化着的种种新情况、新问题来改革和创新我们的领导方法,实施创造性领导。

道家文化中的“无为而治”思想解析

道家文化中的“无为而治”思想解析

道家文化中的“无为而治”思想解析一、道家文化简介道家文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等。

道家文化强调“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清静无为等思想。

二、无为而治的含义1.无为: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遵循自然规律,人类应当顺应自然,不应过分干预和改变自然。

无为就是指不违背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让事物按其自然属性自发地发展。

2.而:表示顺承的关系,强调在无为的基础上实现治理。

3.治:指治理国家、管理事务。

无为而治即指在国家治理中,统治者应顺应民意和自然规律,不过分干预,让百姓自发地安居乐业。

三、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1.顺应自然:道家认为,自然规律是宇宙万物发展的根本原则,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应强行与自然对抗。

这一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反对干预:道家主张不干预事物的发展,让事物按其自然属性自发地发展。

这一思想体现在国家治理上,即统治者不应过度干预百姓的生活,让百姓自由发展。

3.重视民意:道家强调统治者应关注百姓的需求和意愿,顺应民意进行治理。

这一思想体现了民主和民本的理念。

4.简化行政:道家主张简化行政程序,减少政府对百姓的压迫和干预。

这一思想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治理效率。

5.重视道德教化:道家认为,道德教化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统治者应以身作则,弘扬道德,引导百姓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四、无为而治的现代价值1.环保理念: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符合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民主政治:无为而治强调尊重民意,有利于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3.简政放权:无为而治主张简化行政程序,减少政府干预,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

4.社会和谐:无为而治强调和谐共生,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减少社会矛盾。

5.人文关怀:无为而治强调关注民生,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道家文化中的无为而治思想,是一种强调顺应自然、尊重民意、简化行政、重视道德教化的治国理念。

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有人说,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老庄。

当我们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不断进取时,也不能忘却对自己内心平静的一种追求,毕竟我们去努力了,并不一定都是有结果的。

在政治上可能儒家法家更能一展所长,发展到今天,道家更倾向于内心的诉求,一种心理的平衡。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

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汉初的黄老之学,魏晋的玄学都是对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道家学派代表人物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出身于没落贵族。

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大约是战国人编纂的。

传说中的老子具有一些神秘的色彩,有个传说讲的是孔子见老子。

孔子向老子问道。

老子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只是张开嘴向孔子伸了伸舌头。

孔子十分不解,再次问道。

老子长时间不发话,孔子继续洗耳恭听。

老子拗不过孔子,最后又张开了嘴,让孔子看他已经脱落不在的牙齿。

这个时候孔子顿悟。

老子即闭目养神,孔子便悄悄离去。

圣人碰面,没有高谈,也无阔论,寥寥几句,来无影、去无终,可谓“大道无形,道在口中”。

这个故事想表达的是柔弱胜刚强,刚强的牙齿已经掉了,但柔软的舌头依然存在。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

“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

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

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摘要】:“无为”这一思想是由道家创始人老子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础首次提出的,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

“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思想的精髓,是通过“无为”的途径去达到“治”的目的。

学习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对于我们青年人修身养性、平衡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无为而治修身养性人际关系一、我对无为而治的理解: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处于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春秋时期,亲眼目睹了百姓的民不聊生,社会的战乱纷起,国家的渐趋衰落。

他思考这些问题,最后认为根源在于统治者的“有为”,为此,提出“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以此来减轻社会矛盾,挽救统治阶级的统治。

老子完成了古代思想从鬼神观念到“道”的飞跃。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始基,是天下万物的根源,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从“道”产生出来的。

但“道”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道”又可以理解为“无”。

在“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支配下,老子提出“无为而治”。

“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

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基本一致的。

“无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干,认为“无为”即什么都不干的看法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一种误解,而是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以“无为”达到“无不为”。

老子强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里的“无为”字面意思,实指“道”对万物的不设不教,自然而然,这种任其自然,是靠人的感官无法把握的,老子称“无为”正因为“道”对万物任其自然,万物才能得以保存其原来真朴境界,都能各其性地去生活,这也是“道”无不为的体现。

这里“无为”是“无不为”的前提,而“无为”正是“无为”的结果。

天下之治——无为而无不为

天下之治——无为而无不为

天下之治——无为而无不为——读老子《道德经》第三章的感悟理平老子《道德经》第三章(原文)“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其意思是说(译文):无个人崇拜,导使百姓不互相争夺;无物质(金钱)崇拜,导使百姓不去偷窃;无色欲,导使百姓不乱淫。

因此,“圣人”(遵循“道”)的治理原则是:淡泊名利,充实温饱,减弱争斗,增强筋骨,经常使老百姓无争斗,无欲望。

导使有争斗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

无为而治,则无不治之目的。

老子生活于的春秋末期,天下大乱,国与国之间互相征战、兼并,大国称霸,小国自保,统治者们为维持自己的统治,在“上贤”(个人崇拜——争皇位)的旗号下,一些富有野心的人,竞相争权夺位,抢占钱财,给民间也带来恶劣影响。

一时间,民心紊乱,盗贼四起,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动的态势。

老子看到了古代社会现实动乱不安、矛盾突出,这是出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差别,贫与富的差别,劳心者与劳力者的差别的客观存在,老子想用人人平等,均衡贫富,来减轻或避免社会矛盾,提出“不上贤”(无个人崇拜)的观点,同时也批评了由“上贤”(个人崇拜)而引起的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

提出了无为而治,顺应自然规律,返璞归真的——道!在今天看来也有其现实的指导意义。

老子提出了“无为”的概念,认为要顺应自然规律,自然而然,真正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

笔者认为,老子所说的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妄为,不非为,更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要遵循“道”(客观规律),以“道”来治理天下,他主张无个人崇拜,无物质(金钱)崇拜,无色欲乱淫,人人平等,个个自由,导使百姓不争夺权位,不争夺功名利禄,这就能顺应自然(规律)而治理天下。

其实“无”与“有”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从无到有,从有归无’(新的无),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这里的“新的无”就是无与有合二为一,是“无”与“有”矛盾双方得以共生、共存、共享和共乐的境界!就物质与意识(精神)来说,大家知道,人类的物质财富是有限的,人类的意识(精神)财富是无限的,这两者遵循着“从‘无限’的意识(精神)财富转化为‘有限’的物质财富,又从‘有限’的物质财富转化为新的‘无限’的意识(精神)财富”,简而言之,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新的精神)”,就是“物质的‘和’与意识的‘谐’两者良性互动循环,不断实现和谐世界”。

道家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道家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道家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无为”境界是道家的最高境界
道家的无为决不是提倡什么也不做和不为,这里的“无为”境界是道家的最高境界。

其深层次内涵是绝不能逆道而为,指的是不要人为的去乱为、胡为,去干预自然大道,甚至不能用未经过很好入静修炼的常人乃至圣人之智去人为干预宇宙大道的运行。

《道德经》中关于无为之境有诸多阐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只有彻底领悟了什么是不合道的行为并善于放弃,才能达到无所不为,达到随心所欲合于道的至高境地。

透彻的领悟了“无为”的这一深层内涵后,就应当进一步
明了所谓“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返朴归真”的深邃内涵,从而通过高度的“致虚极,守静笃”“心斋”“坐忘”的正静定修炼而最终得道,如此便能与宇宙大道全息相应、圆融为一,达到了随心所欲合于道,无所不能为的至地。

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精髓要义。

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及现代意义

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及现代意义

道家“⽆为⽽治”思想及现代意义 道家⽆为⽽治思想包含尊道贵德、⾃然⽆为、柔弱不争、仙道贵⽣、清静寡欲、善待万物、利⼈济世,天⼈和谐、顺其⾃然、返朴归真、天道承负、善恶报应等⽅⾯,其内容是建⽴在以道为核⼼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并将⽆为思想贯彻于各项内容之中,“道常⽆为⽽⽆不为”是道家思想精髓。

⽆为思想成为道家思想的核⼼和主要内容,并在现实⽣活中发挥着积极作⽤。

⼀、⾃然⽆为,柔弱不争对于⽆为的含义王弼解释为“⽆为,顺⾃然也”。

⽆为在道家思想中被解释为“⾃然⽆为”“顺应⾃然”等,是⽆为思想的理论基础。

其内涵表达了⽆为所具有的天道、地道和⼈道的⾃然本性、顺应万物之⾃然⽽不为的“⾃然”规律。

在对待社会⼈⽣的处世态度和基本法则,道家认为天道⾃然⽆为,⼈的⾏事也应效法天道,不要妄⾃作为。

“道”是⾃然⽽然的,没有任何外在强加的⼒量,⼀切都有道所⽣,道⼜是⽆不为。

要做到⾃然⽆为,就要“远嫌疑、远⼩⼈、远苟得、远⾏⽌。

慎⼝⾷、慎⾆利、慎处闹、慎⼒⽃。

常思过失,忘其形骸”。

“柔弱不争”是⽆为思想在道家思想中的重要体现,是⽆为思想的理论基础。

《道德经》提出:“弱者道之⽤”,“柔弱”就是道的作⽤。

“柔弱胜刚强,守柔⽈强”成为道家思想的重要特征之⼀,并将这⼀思想衍化为修道长⽣和应世接物的修⾏观念和⽅法。

提出“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以柔弱为⽤,主张⼀切⾏为都不要太刚强,刚者易损,强者易折。

以静待动,守柔⽰弱⽽不妄动,从⽽开阔⾃我容让的胸怀。

“柔能克刚,弱能胜强”的辩证思想阐明了“柔弱”的功⽤和“刚强”的弊害,表达了⽆为所具有的⾏为特征和⾃然本性。

《道德经》⽈:“天之道,利⽽⽆害;圣⼈之道,为⽽不争”。

强调圣⼈不与俗争,唾弃功名利禄,反对贪求财⾊,合乎天道,⾃然⽽为,以彰显天理之道。

⼆、清静寡欲,返朴归真清静寡欲,返朴归真是道家思想的⼀项重要内容。

《道德经》第四⼗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

《⽼⼦想尔注》释⽈:“道常⽆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正”。

道家无为

道家无为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无成势。

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不为物后。

故能为万物主。

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

”这是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道家无为的阐释。

老子认为道的自然本性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自然”,是道的存在状态,这种存在状态是毫无勉强、不受外在约束的自由自在状态,即自己如此的状态。

“无为”是道的主体态度,这种主体态度是不强作妄为,顺其自然的态度。

老子所说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干,而是一种在更高层次上的顺其自然的行为。

要体验老子所说的道,就必须无欲、无为,无为即可以见道,道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自然规律的理解。

宇宙的本原是道,而道是自然无为,那么人也应该遵循道,所以人也应自然无为,以无为的态度和方式处事。

可以看出,道家的无为首先是指人自身没有私求,对外界不妄加干预的处世态度;其次是指顺应自然,不加强制的存在状态;再次是指自由自在,不受束缚的精神境界。

人无私求、不安作、不强制,是顺应自然的状态和过程;而无拘无束的自由则是顺应自然的结果。

庄子继承老子思想,进一步阐述无为而有为思想,并把无为具体化为三个层次:无己、无功、无名。

《庄子逍遥游》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呼待?”讲的就是无为境界。

“无己”有两个含义,一是精神自由,一是排除个人成见,一切顺应自然,这属于无为范畴。

无己也可理解为无为,即顺应自然而为。

圣人无名也是讲无为,名与实相比较,实属于本然的东西,而名属于人为的东西,实为主,名为宾,圣人应该有其实,摒其名,抛弃人为的东西。

做事不注重名利,而注重实效,如果说有名,名也不过是实带来的附属物而已。

此外,庄子还用无用就是大用思想来说明无为而无不为,《庄子•秋水》说“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作为万物之一的人,其存在,行为方式也应该无为,应该“无以人灭天”,即顺应自然而无以人为,顺应万物之理而不为不作,人的无为来自人的自然本性,也应顺应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不要故意去强为、妄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在个人修身上,帮助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都有积极意义.我们要试着用“无为”来修身,平衡我们的人际关系,培养气质,提高综合素质.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简单的说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他们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是的,人在青年,必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修身养性,修身养性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精神境界,但却不是一件容易做的事.
1. 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让我们学会智慧,变得深刻.
首先,他带来了一种逆向思维、辩证另类思维乃至颠覆性思维的方法.一般人认为有为、教化、仁义、孝慈、美善、坚强、勇敢、智谋是好的,他偏偏从中看出了值得探讨的东西.一般人认为无为、讷于言、不智、愚朴、柔弱、卑下是不好的,他偏偏认为是可取的.他应属振聋发聩、语出惊人之人.他带来了“无为”这样一个命题、这样一个法宝.他提倡的是无为而无不为,是道法自然,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他的辩证法出神入化,令人惊叹.他的透视性眼光入木三分,明察秋毫.你可以不认同他,却不能不思考他.
其次,很多人认为老子的“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只躺在那儿睡大觉,持这种看法的人是十足的傻瓜,这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误解,这里面包
含着大智慧.
譬如一个木桶,有人认为所谓的木桶就是实的木质结构,这是根本性的理解错误.一个完整的木桶是由实的桶壁和桶中的虚无部分共同组成的,木桶中的虚无部分和实的桶壁一样必不可少,而且以老子看来,这虚无部分远比实的桶壁要重要.就是说实是虚有用的条件,而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虚无的部分.正是这种虚无结合,而以虚无为用的观点奠定了老子的无为思想的基础.当然无为决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只做那属于桶壁的部分.只要把桶壁部分做好了,不多做一点,也不少做一点,然后你才可以躺在那儿睡大觉.你若是少做了一点,桶就会漏水;你若是多做了一点,你就是用实的部分把虚无部分填满,此时,这个木桶还盛得了水吗?完全填满了,不但盛不了水,而且根本不能算是木桶了. 可以看出,道家的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虽然只有简短的四字,但要想达到“治”的目的,对“无为”的应用一定要把握好度要有大智慧,个人认为这是对一个人的终极考验.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道家的有关“无为而治”的经典言论.在个人修身上老子提倡自然“无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二章》),“无为”便是事成后不占有,不自恃,不居功,因为不居功,其功劳不会失去.“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九章》),无为就要功成身退,这是天道.“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七十三章》),“夫唯不争,故无忧”(《老子·八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故知足之足常足”(《老子·四十六章》),“无为”就是知足,知止,这样便长满足,可以长久.所以有道行的人、得道之
人,不做那些虚妄的事情,不说那些无用的蠢话空话假话.不硬较劲而使事情自然做成,不声嘶力竭而使教化润物细无声.让万物自然发展运作,不越俎代庖.有了创造和成绩,并不据为己有.有了作为,并不依仗之端起架子.有了功劳,也不因而自傲膨胀.越是不争夺不膨胀,你就越有威望.越有公认的成就,越是否定不了,抹杀不了,歪曲不了,遮蔽不了.所有这些都体现着辩证的思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供后人借鉴.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让我们学着从容,淡定,有大气量,追寻自然之道.
修身,修的是行为,宗旨在于内心.了解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能更深层次的挖掘我们的内心触及灵魂. 道家的“无为”提倡以柔克刚的辩证法,他不是为了说明世界,解释世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而是提倡超越现实世界,用内心直觉的体验方法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圣人体无的精神境界.庄子用相对主义方法论证了无为而无不为,他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人不可能认识变幻莫测没有绝对标准的各种具体事物,因为一切都是相对的,关于美丑、是非、善恶、有无、对立,都是人的主观臆断,使人陷入困惑.人要走出思维的局限性,减少内心的彷徨,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淮南子》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庄子有一次在钓鱼,他已经钓了一桶鱼了,惠施(那时候做了官,很威风,带了一个车队来看庄子)来看他.庄子看到这个老朋友,带了一个车队来以后,他不跟惠施说话,只拿了一条鱼,然后其他的鱼全倒进水里去,就走了.什么意思?他实际上首先
是对惠施的一个讽刺,你那么夸张干吗,是不是?你需要坐十几辆车?人在文化习俗里边养成的人和世界关系,它就是一个占有的心态,不是说我占有了要用,而是拿来对比,占有的越多越好.庄子对这个批评得很厉害,他对惠施的讽刺,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我要那么多鱼干吗?我一条鱼就够吃了,把其他鱼都倒掉,这就是回到自然.有的时候,随意的生活,你不要老想着,我要占有一些东西.庄子对占有的否定是贯穿始终的,假如没有这一层,你不能理解他的自由,所以在这意义上说他是修身,他和儒家的修身不一样的,他最后表现出来的是非常率真,有真性情.但是真正的老庄,比如从老子开始,由庄子阐发出来的这种自然的生活,它是要调动你的生命的潜能,是对自然本身的活力的信任,对自然的潜能信任.追随自然之道就是要打破社会生活的这种障碍,社会习俗、文化规范的条条框框,让这个潜能发挥出来,做到超脱世外.
3.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对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积极进取,鼓励竞争,张扬个性的社会,但过分的竞争,夸大的张扬,快节奏高度紧张的社会不仅使他人不安,也使我们自己心力交瘁.在这种情况之下,人的心灵保持平和冥昧状态更显重要,以虚待物待人,心虚才能妙应万物.现在看来,老子倡导的处世奇术、做人奇境,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以无胜有,以亏胜盈,宠辱无惊,百挠不折的古老的生活智慧并没有过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人们的内心深处日益涌动着按照自然本性去生活以安顿心灵的渴望.我们有必要拾起那古老的人生信条,保持一颗宁静的、虚明的心,谦下礼让,宽厚待人,
守柔处弱,寻求心理的平衡和宁静,化解人际的紧张关系.
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要把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内化到我们青年学生的头脑中,利用它来指导我们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