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大语》名句赏析
《大学》经典名句及译文解析(共45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古人喜欢简单明了,开篇第一句,就讲出了这部书的核心内容。
这部书名字叫《大学》,顾名思义,就是大人的学问。
大学的内容就是要彰显自性中人人具有的光明德行,然后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除旧革新,并且精益求精,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根本和枝末,都有终结和开始的。
如果能够明白了它们的先后顺序,明白了事物发展的规律,那么就已经接近道了。
——《大学》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译文:一句话就会坏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
——《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财富可以装饰人的房屋,品德则可以修养人的身心,使人心胸宽广,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君子一定会保持自己的意念真诚。
——《大学》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译文:一般人都是因为溺爱自己的孩子,而发现不了孩子的缺点和毛病,看哪里都是好的;因为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所以从不觉得自己家的禾苗丰满茂盛,总觉得别人家的庄稼长得好。
——《大学》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译文: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为君者要亲贤臣,远小人,以人民的好恶为好恶,符合人民利益的事便做,以民为本,此可谓为治国之道。
使人人各得其所,以此获得民心。
——《大学》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译文: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果国家很富足,百姓却很贫穷,这样人民就会离散;相反,如果国家把财富散发给人民,则人民就会聚集在他的周围。
对于一个人来说也是一样,如果自己特别富有却很吝啬,那朋友就会越来越少;如果为人慷慨大方,则和他结交的朋友就会很多。
——《大学》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
译文:所厌恶的上级对自己的言行,不要用来对下级;所厌恶的下级对自己的言行,不要用来对上级;所厌恶的前面的人的态度,不要用来对后面的人。
高中语文美文赏析大语文名家主题阅读巴金经典语录素材

巴金经典语录父爱,的确不同于母爱。
母爱,是在困难时赐予你劝慰!而父爱,却在困难时赐予你志气,但经常会被人误会与忽视,但他们却无所谓!因为这种父爱爱得很细致,爱得很深厚,也爱得很真实。
父爱就是这样,用爱指导着儿女们的一生!我爱你,我那个最敬爱的父亲!风吹过,带来了无穷的思想。
风无影而实存,充溢了令人领悟的味道。
伸出你的双手领悟风带来给你生命的含义。
风在昭示着什么?放宽自己的胸怀,扩展视野,将自己的情感寄予风,让它如风一样自由潇洒。
不必胆怯,如风一样,大胆地向前进,抛开世间的荣辱,英勇地走出自己的路。
恍惚间却忽视了,有一些记忆是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淡淡被抹去的。
就像一条小河,渐渐地向前流淌。
快乐的小河始终向前奔跑着,没有一丝乏累。
河水撞到岩石上,浪花四溅,而河流并没有发觉,有些水花迷失了方向,渐渐的失去了踪影。
那挥毫泼墨的手笔,正书写明天的画卷;那摇曳的身影,是在学子习作中,找寻弄潮儿的波澜。
这时而发出的声音,就是老师的轻轻自言,叫绝拍案,为绝妙的句章而惊羡;这时常翻阅的书斋就是桥梁一线,连接着遥远,承载着期望,带着学子走向科学的顶端。
一阵滂沱大雨过后,接踵而来的是如丝般的毛毛细雨,虽不大但密集,给人一种身处云端的感觉。
能见度变低,让人看起来像雾像雨又像风,像雾但却没有下雾时给人的迷茫感,像风却没有刮风时使人感觉到的摇摆不定,我只感觉到了细雨中空气的清爽。
爱情,是盲目的,但是爱情也同样是须要理智,要明白,世上除了爱情,你还拥有很多很多,比如,亲情,友情等等,即便你拥有了爱情,也不能把全副身心投入爱情,你应当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挚友,自己的工作,那样的你,才是真正的你,也是他爱着的你,那样的爱情,才能更长久,更融洽,更华蜜。
我信任过假话,我传播过假话,我不曾跟假话作过斗争。
别人高举,我就紧跟,别人抬出神明,我就低首膜拜。
即使我有怀疑,我有不满,我也把它们完全咽下。
我甚至愚蠢到情愿钻进魔术箱变洗心革面的戏法。
心有独钟:陈洪《大学语文》

心有独钟:陈洪《大学语文》作者:吴政家来源:《学理论·中》2014年第08期摘要:自1978年南京大学等高校率先在全国恢复开设大学语文以来,《大学语文》教材至今已编出一千四百多种。
在如此众多的教材中选择一本优秀且适用的教材,需要考量内涵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定位等教育理念,考量教材优劣和基本的教育教学原则,也关涉学生独立、自由、探索精神和现代人格的培养等诸多方面。
南开大学陈洪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因其在优秀教材比较中凸显出的诸多优点,成为读图时代最优秀且最易教好学的大学语文教材。
关键词:陈洪《大学语文》;编写体例;大语定位;选用原则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3-0194-03随着21世纪初全国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高等教育和产出人才的质量下滑、浪费现象日趋凸显,提升办学品质、走内涵式发展路线的呼声此起彼伏,逐渐形成各方共识。
大致说来,硬件除外的内涵建设涵盖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教育理念和教学设想,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教材参考书的甄别选用等,二是教师的聘用和培养等,三是教学活动和实践环节的实施等。
据此,则教材的甄别和选用不能掉以轻心。
因教学的需要,笔者从去年开始,对高等院校《大学语文》(以下简称“大语”)教材的编写、版本、甄别、遴选等情况倾注了许多心血,不料与大语教材撞了个满怀,发现这里何止纷纷攘攘,简直呈现一派龙腾虎跃泥沙俱下的惊心景观!在大学通识课教材的编选上,没有哪一门课程像大语那样,出现各自为政,一校之中教材也不相同的格局!一年来,查阅、学习、思考的感悟颇多,兹记录于左,把来与志同道合的学人作一交流分享,并就教于方家。
一、大语之路回溯与教材版本概观大语在“民国”时代称为“大一国文”,因其横跨语言和文学两个二级学科,在师资安排上,各大学挑选的多是文史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如清华大学,安排朱自清、吕叔湘等担任;那时很多人即使愿意,还上不了这门课程。
大学语文25篇古文重点知识

适用于2015 届《大学语文》指定篇目25 篇2015 届专插本《大学语文》指定篇目古文知识大全一、《樊迟、仲弓问任》【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爱人。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
”樊迟还不明白。
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名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者简介】本文出自《论语》,作者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认为“仁”就是“爱人”,而“仁”的施行应以“礼”为规范,宣称“克己复礼为仁”。
其学说自汉代以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导,影响极为广泛深远。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内容评析】第一段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
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
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
第二段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仁”,二是“智”。
《大学语文》第一章

论语
(六)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 约:穷困,俭约。
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
乐:富裕,安乐。
者利仁。”
知:同“智”。
— 15 —
论语 赏析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 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 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利用仁。这种思想 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要做 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 32 —
《大学》 赏析
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几个阶梯而实现内修的要求之后,进而要实行外治的功 夫,即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必先齐其家是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社会的现象,虽 然现代社会情况已不同,但《大学》告诫为政者要以身作则,“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 未之有也”。这些思想仍可作为今日之为政者的座右铭。
曾子:孔子的学生。姓曾,名参(sh8n),字子舆。 三:约数,表示多次。 省(x@):反省。 信:诚实ng。 传(chu1n):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温习。
— 4—
论语 赏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 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期,社会变化十分剧烈,这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 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 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改完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中多 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 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 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文言文《大学》中的名句原文与翻译

文言文《大学》中的名句原文与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文言文《大学》中的名句原文与翻译古文《大学》名言名句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大学》名句赏析

•《大学》名句欣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选自《大学》第一章。
道:宗旨,纲领。
明:第一个明动词,彰明,显发。
德:德行。
亲:更新。
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
至善:最完善圆满的境界。
定,心志的定向。
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
【译文】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
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
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
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赏析】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
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
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
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
“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选自《大学》第二章。
齐:管理。
修:修养。
正:端正。
致:推极,获取。
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论语》经典句赏析(大全5篇)

《论语》经典句赏析(大全5篇)第一篇:《论语》经典句赏析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从小就有志于学。
学的内容一般认为是古代典籍,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探究,因为若为糊口,乃生活所逼,不必“志”于学。
三十而立。
在《论语》中“立”的含义是“立于礼”的意思。
即在社会道德、礼制允许的范围内有所建树。
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与三十而立在逻辑上应该是一个转承,指他在道德、学问上有所成就,学有所得而且能学以致用。
四十不惑。
不惑是不为外境所惑,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主张和人生价值观。
五十知天命。
这是一个关键。
各注解对天命的理解有所不同。
知天命即是知“大我”了。
在佛家看来,知天命就是“明心见性”,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
孔子在没有心性修行先师指导的情况下,能“五十而知天命”,是相当不容易的。
六十而耳顺。
耳顺不是说耳朵没毛病,而是说能平等听取顺逆之言,平等心发起了。
孔子五十岁通达天命是个分水岭,之后孔子“我”的执着的习气渐渐就减损,而能平等对待他人的顺逆之言。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表明孔子的修为已经相当纯熟,达到“思无邪”的境界,连坏的念头都没有了。
孔子提出自己的修学报告,其实想是借他本人的修学经验,来表达与为政以德相关的几层含义:其一,人人皆可成圣贤。
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可以通达天命,而建立完善的人格。
事实上人们遵守社会礼法,能更好地通达天命,彻悟道体,成就道德学问。
其二,借以表明以德导民的效果,并不会限制人的自由。
孔子三十而立——能融于社会礼法作一番事业,可见德政非但不影响人们建功立业,而且能帮助人们成就。
到七十岁更是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表明德治的极致效果正是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其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政以德仍需要时间来完成,人心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参考《傅佩荣解读论语》)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比喻在自己被贬谪边地好像沉舟病树般奄奄一 息之时,有多少人却飞黄腾达“爬”上去,这 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不平遭遇的愤慨,又是对 那些混水摸鱼捞好处的人的讽刺。
• 这两句诗在客观上写出了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 事物这一客观规律。
• 词人先用“清嘉” 概写西湖的清秀美丽 ,然后落笔于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 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高度凝练地 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了 出来,具有歆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 对仗工整,夸张合理,自然入妙。
六安市长安小学
杜牧《江南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烟雨迷蒙、寺庙隐约 的奇特景象。
• 关在笼中的鸟怀恋原来生活过的树林,池塘中的 鱼思念从前居住过的深水。
• 诗人原在外面做官,后来辞职回到故乡。 “羁鸟 ”、“池鱼”比喻做官。诗人认为在官场中生活 很不自由,就像鸟在笼子里和鱼在 池塘里一样。
• “旧林”、“故渊”比喻自己故乡的大自然,诗 人对自己故乡有深切的怀恋 之情。这两句诗反映 出诗人酷爱自由、不愿做官的性格。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在 描述自然的时序交替中蕴含哲理 。“生”说明旧事物中已孕育了 新的生命,景中出理。“入”, 是说新春提前闯入旧的一年,景 中出情,思乡而不低沉。
六安市长安小学
杜甫《望岳》: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 泰山的雄姿,引发诗人登临高峰的愿望 ,他要临绝顶,将天下群山尽快收入眼 底。
• 这两句诗,运用了借典型事物抒 情写意的方法。
• 前后两句构成对比关系。 • 说明社会不断变迁,豪门大族不
•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枝头,而是 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 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 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也是有 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 下的嘶鸣,正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感到特 别清幽。
• “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 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 往。
六安市长安小学
曹操《观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这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丰 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自己的雄 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 种宏大的意境。
六安市长安小学
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 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 的喜悦。
六安市长安小学
苏轼《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阳圆缺,此事古难全”
• 以月亮的变化,抒发了对离人的同情与抚 。
•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凡事凡物不 可能完美无缺,应乐观地对待人生。
• 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 无常,万物兴衰的达观态度。
六安市长安小学
柳永《望海潮》: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 联系到诗人当时实情,这句诗更可理解 为:他不计落第得失,坚信自己出众的 才情,坚信自己一定能脱颖而出。
• 泰山的隽秀磅礴之气与诗人凌云壮志之 豪情自然地溶为一体,情景交融,浑然 天成。
六安市长安小学
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及其平常 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 常中就显得不平常。
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人似黄花瘦”
◆造语含蓄,意蕴丰富。诗人借气氛的渲染、贴切 的比喻构成西风瘦菊,佳节冷落,对花兴叹的艺 术画面,离别之恨、相思之苦尽含其中。
◆比喻新奇传神。以黄色的菊花比相思的诗人,兼 用菊花品节高洁之意,形神兼备,耐人寻味。
六安市长安小学
陶渊明《归园田居》: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六安市长安小学
陶渊明《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全句之意境集中在“悠然”二字上,写出了庐山 的静穆高远,体现了全诗归复自然的宗旨,表达 出诗人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 • “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 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好象自己 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能达到这种境界,正 是心灵自由而平静的美好结局。 • 前人评以“心与境合”。情景交融,意与境会, 物我同一。
• 寓意是:南朝统治者沉湎佛教,整个社会 气氛低迷不振,因而造成政权不断更迭, 兴旺接踵而来;于是宋齐梁陈走马灯而过 ,佛寺也在变迁中不断地荒废、残败殆尽 了。
• 诗人描绘这一景象,是在暗示晚唐统治者 :应该汲取历史教训,信佛绝不会带来长 治久安。
六安市长安小学
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六安市长安小学
刘禹锡《秋词》: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 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 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 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 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 ”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 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 ,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 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屈原《湘夫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这两句诗是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 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
• 秋风袅袅、水波荡漾、落叶飘零,是通过写景来 渲染期约难遇的愁情。
• 与李璟的《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 绿波间”表现得意境大致相同,皆是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六安市长安小学
六安市长安小学
杜甫《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 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 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 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 心。
•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 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 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 ”一语启下,章法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