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药物的吸收ppt课件
口服药物的吸收ppt课件

被动转运的特点是: ①药物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 ②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 ③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 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④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竟争抑制现象。
2.细胞旁路通道转运 (paracellular pathway)
-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经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 过程。 -小分子水溶性药物可通过该通道转运吸收。
2019/12/27
6
2.膜孔转运(membrane pore transport):药物通过含水 小孔转运的过程。
上皮细胞膜上有约0.4~0.8nm大小的微孔,这些贯穿细胞膜且充满水的 微孔是水溶性小分子药物的吸收通道。
2019/12/27
32
-Hendreson - Hasselbalch 方程式:描述胃肠液中未解离型 与解离型药物浓度之比是药物解离常数pKa与消化道pH的函 数,
弱酸性药物:pKa – pH = lg (Cu / Ci) 弱碱性药物:pKa – pH = lg (Ci / Cu) 式中Cu,Ci分别为未解离型和解离型药物的浓度。
第二章 口服药物吸收
2019/12/27
1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 膜转运(membrane transport): 物质 通过生物膜(或细胞膜)的现象。膜转运 是重要的生命现象之一 。
• 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 是指药物从 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Biblioteka 2019/12/272
2019/12/27
11
被动转运与载体媒介转运速率示意图
《生物药剂学》课件——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三) 定位释药制剂
将口服药物直接输送到某一特定消化道 部位释放的制剂称为口服定位给药系统。 目的: 1)避免药物在胃肠生理环境下灭活; 2)避免缓控释制剂吸收不完全; 3)为了治疗胃肠道局部疾病。
46
1、口服胃滞留制剂
使药物在胃内排空速率降低,滞留时间延长, 与胃粘膜接触面积增大,提高药效。
药物
水中的 溶解度 ( g/ml)
洋地黄毒甙元 洋地黄毒甙 雌三醇 灰黄霉素 硝基安定 苯巴比妥
10 17 29 15 43 1400
在 0.05mol/L 环糊精溶液中的溶解度
(
-CD G- -CD g/m-l)CD
G- -CD
260
330
730
4400
100
100
1300
5800
32
30
710
2600
16
16
21
19
61
60
120
130
1900 1900
4500
4500
G-α-CD, G-β-CD:葡萄糖基环糊精
25
四、制备工艺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一) 混合与制粒
1、混合
不同混合方法产生不同的分散表面积,从 而影响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 例:华法林-乳糖,溶剂分散法>直接混合
2、制粒
不同制粒方法所得颗粒的大小、硬度等均不 同,致使药物的崩解存在较大差异。
①降低粘液粘度和弹性; ②提高膜的流动性; ③膜成分的溶解作用; ④与膜蛋白相互作用。
促进药物细胞旁路转运机制:
①增加细胞旁路的水吸收; ②扩展细胞间隙,增加通透性。 ③破坏细胞内外的Ca2+平衡
39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PPT课件

载体媒介 促进扩散 有 转运
主动转运 有
不需要 需要
膜动转运 胞饮作用 无
需要
吞噬作用 无
需要
无
氨基酸、葡萄糖、
D-木糖、季铵盐类
无
K+、 Na+、I- 、单糖、
氨基酸、水溶性维生
素、有机酸、碱弱电
解质的离子型
有
蛋白质、多肽、脂溶
性维生素、甘油三
有
酯 、重金属等大分 子物质。
三GI.tSrtarcutcture and function of
利用度的方法?
§1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
结构
液态脂质双分子 模型
有膜孔
组成: 膜脂 蛋白质 少量糖
小分子药物易通过 脂溶性药物易通过 载体、受体、酶
性质
1、流动性: 脂质分子层为液态
可变形
2、不对称性:蛋白质、脂类、糖类物质
分布不对称
外周蛋白:膜表面
内在蛋白:贯穿 70-80%
Chapter 2
口服药物的吸收
口服给药
特点: 1. 最安全、简便的给药途径 2. 吸收环境复杂
固体制剂吸收过程:
崩解 关注焦点:
溶出
溶于吸 收部位
胃肠粘膜
体循环
体液
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
胃 肝脏
肠
消化道
血液循环
1、药物跨膜转运机制? 2、生理因素、剂型因素
对吸收的影响? 3、提高难溶性药物生物
--------
3、半透性:允许某些物质通过 脂溶性药物及小
膜转运途径
细胞通道 细胞旁路通道
1.细胞通道转运:跨膜 脂溶性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药物
口服给药法ppt课件

护理目标
保证患者安全, 正确服用药物
口服给药法主要内容
1. 口服给药的优缺点
2. 口服给药的目的 3. 口服给药的操作过程
4.
(评估、计划、实施、评价)
5. 4. 口服给药的注意事项 6. 5. 口服给药过程中的健康教育
1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
口服给药概念
药物经口服后被胃肠道吸收入 血,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局部或全身 组织,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五、口服给药法健康教育
1. 发药前护士应了解病人有关情况,如遇病 人不在、特殊检查或手术需禁食,暂不发 药,将药物带回保管,适时再发或交班; 如病人病情有变化,应暂不发药,及时报 告。 2.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 3. 解释用药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4. 指导服药相关知识,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 禁忌
• 4.【评价】
严格遵守“三查七对” 原则。 • 按要求正确发药,病人达到治疗效果。 • 病人能讲述药物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
实用操作流程:
• 核对→评估→告知→准备→实施→观察与 记录
医嘱 患者
要 点 说 明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核对
药物
2、检查药品质量, 不得使用变质或失效的 药物
评估
• 1、患者病情、合作能 力 • 2、用药史、家族史、 不良反应史 • 3、进食能力、方式和 安全性 • 4、药物相关知识的知 晓程度
• 要点说明 • 1、对自理服药能力缺陷 者应协助服药 • 2、有吞咽困难如脑血管 意外球麻痹患者服药时应 防误吸 • 3、呕吐者应在呕吐间隙 期给药,剧烈呕吐者不宜 口服给药 • 4、口服降糖药、降压药 前先评估血糖、血压、必 要时通报医生
告
知
药物的作用、方法、 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口服给药法及吸入法

口服给药法及吸入法1. 口服给药法口服给药法是指药物通过口腔进入人体消化道,经过胃肠道吸收起作用的一种给药方式。
口服给药法是最常见和最方便的给药途径之一,适用于大多数药物。
1.1 口服给药的优点•方便易行,不需要任何设备即可进行给药;•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可以经过肠道作用延缓药效;•口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通常相对较平缓;•剂量容易调节。
1.2 口服给药的缺点•药物在胃肠道经过几道关卡,可能发生解离、吸收率不高;•部分药物容易受到胃酸的破坏,降低药效;•对于药物本身生物利用度较低的,口服吸收可能会更差。
1.3 口服给药的注意事项•服药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正确用药方法;•部分药物需要在空腹或饭后服用,应按照要求进行;•遇到不良反应,应及时咨询医生;•部分药物会与食物或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应避免同服;•口服给药后,一般应保持安静,避免药物被垂直引流至食管和口腔。
2. 吸入法吸入法是将药物通过呼吸道直接送达至肺部,通过肺部的吸收起作用的一种给药方式。
吸入法常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2.1 吸入法的优点•药物直接送达至肺部,作用更迅速,效果更直接;•吸入药物不通过胃肠道吸收,避免胃酸破坏和肠道代谢,提高药效;•药物浓度较高,副作用较小。
2.2 吸入法的缺点•需要特殊设备和配件,较为复杂;•部分患者操作不当,可能导致药物浪费或效果不佳;•部分药物可能对呼吸道造成刺激或损伤。
2.3 吸入法的注意事项•使用前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了解正确使用方法;•对于需要使用吸入器等特殊设备的药物,应按照说明正确操作;•吸入药物时保持正常呼吸,不要过度用力;•使用后应清洗和消毒吸入器等设备。
总结口服给药法和吸入法是常见的给药方式,根据药物的特点和疾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
口服给药方便易行,适用于大多数药物的给药需求;而吸入法则可以将药物快速地送达至肺部,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尤为有效。
同时,在使用这两种给药方式时,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进行操作,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副作用的发生。
口服给药法ppt课件免费

代谢产物通过胆汁排泄 。
未被代谢的药物和代谢 产物通过肾脏排泄。
口服给药法的药物动力学
血药浓度
口服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随时 间变化。
吸收半衰期
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到血液中所 需的时间。
分布容积
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广泛程度。
清除率
药物从体内清除的速度。
03
口服给药法的应用与注意事项
口服给药法的应用范围
适用于一般常见的疾病
口服给药法的吸收机制
01
02
03
04
胃肠吸收
口服药物在胃肠道中被吸收进 入血液循环。
细胞膜通透性
药物通过胃肠上皮细胞膜进入 血液。
药物稳定性
药物在胃肠道中稳定,不易被 分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食物影响
食物成分可影响药物的吸收。
口服给药法的代谢过程
肝脏代谢
酶促反应
胆汁排泄
肾脏排泄
口服药物在肝脏中被代 谢。
药物在肝脏中通过酶促 反应进行代谢。
口服给药法的禁忌症与不良反应
禁忌症
有些病人不能使用口服给药法,如吞 咽困难、严重呕吐、肠梗阻等病人。
不良反应
口服药物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如头痛、恶心、呕吐、腹泻、过敏反 应等。如果发生不良反应,应立即停 止使用药物并咨询医生。
04
口服给药法的药物选择与使用方法
口服给药法的药物选择原则
有效性
培训目标
提高医护人员对口服给药法的认识和掌握程 度,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培训内容
包括口服给药法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案 例分析等。
培训方式
采用理论授课、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多种 方式进行培训。
培训时间
口服给药技术ppt课件

备药
• 根据服药单(本)上患者床号、姓名、药名、 浓度、剂量、时间、用法进行配药
• 依据不同药物剂型采用相应的取药方法:
• 全部药物配备完毕,经双人核对无误后,用 治疗巾盖好药盘待发
取 药 方 法
• 固体药片、胶囊应ຫໍສະໝຸດ 用钥匙取药; • 药粉或含片应用药袋包好; • 婴幼儿、鼻饲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所用药物,发药前需将 药片研碎 • 水剂药应用量杯取药,先将药液摇匀,左手持量杯,拇指 置于所需刻度,使之与视线在同一水平,右手持药瓶,握 于标签面,以免药液沾污瓶签;
口 _服 _给 _药 _技 _ 术
口服给药是最常采用的给药方式, 药物经胃肠道黏膜吸收,不直接损伤皮肤 或黏膜,而且给药方便简单,另外药品生 产成本较低,价格相对较低廉,所以临床
上运用很广泛 。
口服给药的目的
• 按照医嘱正确为患者实施口服给药,并观 察药物作用。 • 药物口服后经胃肠道粘膜吸收而产生疗效,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给药中护士的重要角色
护士是药物治疗的实施者 护士是用药过程的监护者
• • • • • 了解有关药物的药理学知识 熟练掌握正确的给药方法和技术 准确评估患者用药后的疗效与反应 指导患者安全正确地接受药物治疗 最终使药物治疗达到最佳效果
•谢谢大家
护理目标
• 保证患者安全, • 正确服用药物
评
服用时间等
估
• 确认医嘱及服药单(本):患者床号、姓名、药物名称、剂量、 • 向清醒患者解释口服给药的目的、药物名称、基本
药理作用,取得患者配合
• 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如年龄、自理能力、语言沟通能力、配合能力等;
详细询问患者用药史、过敏史、家族史,了解患者药物使用情况,是否具备所服 药物的有关知识等
基础护理学之口服给药法ppt课件

编辑版pppt
25
四、实施: 1、操作步骤:
操作者:洗手、戴口罩
准备
用物准备齐全
摆药 发药 整理
查对先摆固体药,后备水剂与油剂
药匙取固体药;量杯量取液体 查对药液不足1ml时用滴管吸取,15滴=1ml 查对 自理者 见病人服药 取回药杯
不能自理者
协助喂药或鼻饲
编辑版pppt
26
第二节 口服给药法
混悬剂、结晶、粉剂。
3、外用药:软膏、溶液、酊
剂、搽剂、洗剂、粉
剂、滴剂、栓剂。
4、其他:植入慢溶药片、
贴剂敷片、胰岛素泵等。
编辑版pppt
7
(二)药物的领取
口服药由药房中心专人负责配 药、核对、病区护士领会后再 次核对、然后发药。
病人所用的注射药、抢救药及 临时医嘱的口服药等,均由病 区护士专人负责。
编辑版pppt
12
二、给药原则
给药原则是护士用药的总则,必须严格遵守。 1、根据医嘱给药
对医嘱和药物有疑问时,护士有责任 对医嘱质疑,核准后方可执行。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五个准确) 三查: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 七对:对姓名、床号、药名、浓度、
剂量、方法、时间。
编辑版pppt
13
二、给药原则
3、饮食能改变尿液PH,影响疗效
编辑版pppt
21
口服给药法
编辑版pppt
22
第二节 口服给药法
口服给药: 是最简单最方便的
给药途径。同时也有吸 收慢,不适应急救病人 ,对意识不清病人,呕 吐不止不宜口服给药。
编辑版pppt
23
第二节 口服给药法
特点:常用、方便、经济、相对安全、吸收率低、 生效时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2/31
.
16
一、药物吸收机理
2020/12/31
.
17
药物溢出泵(drug flux pump):存在于细胞膜上的P-糖 蛋白(P-glycoprotein,P-gp)可能量依赖性的将细胞内 药物泵出到细胞外。
2020/12/31
.
18
一、药物吸收机理
(三)膜动转运(membrane mobile transport)
一、药物吸收机理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
(一)生物膜结构
细胞外表面的质膜和各种细胞器的亚细胞膜统称为生物膜。 细胞膜组成:膜脂、蛋白质和少量糖类。其中膜脂包括磷脂
、糖脂和胆固醇。 胆固醇含量:一般不超过膜脂的1/3,功能是提高脂质双分子层的稳
定性,调节双分子层流动性,降低水溶性物质的渗透性。
重量计:蛋白质占有较大比例。 分子数计:脂质分子要比蛋白质多100倍以上。
2020/12/31
.
7
一、药物吸收机理
(三)膜转运途径
细胞通道转运(transcellular pathway):药物借助 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吸收的 过程。这是脂溶性药物及一些经主动机制吸收药物的通 道,是多数药物吸收的途径。
细胞旁路通道转运(paracellular pathway):一些 小分子物质经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小分子水溶性药物可通过该通道转运吸收。
第二章 药物吸收
第一节 胃肠道的药物吸收
一、药物吸收机理 二、胃肠道的解剖生理 三、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四、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 五、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 六、影响药物吸收的吸收机理
膜转运(membrane transport):物质通过生物膜(或细胞 膜)的现象。
系数;h:膜厚度;CGIT:胃肠道中药物浓度;CB:血药浓度 若透过系数K=kAD/h,则dC/dt= KCGIT
该方程描述的是一级吸收动力学过程,表示药物的吸收速率取 决于药物在胃肠道内的浓度,而药物浓度受给药剂量的影响。
2020/12/31
.
10
一、药物吸收机理
给药部位药物浓度与血中药物浓度差为扩散的动力。而药物的浓 度受给药剂量的影响。剂量(D)越大,吸收越大。
膜转运是重要的生命现象之一,在药物的体内吸收、分布及排泄 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药物的吸收必须通过膜转运。 药物的吸收可在口腔、胃肠道、肺泡、皮肤、阴道、直肠、鼻粘
膜和角膜等部位的上皮细胞进行。 口服给药后经胃肠道吸收,包括胃、小肠、大肠,其中以小肠吸
收最为重要。
2020/12/31
.
3
主动转运: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的作用,药物由膜低浓度侧向高浓度 侧转运的过程。是人体重要的物质转运方式。
生物体内的一些必须物质以主动转运方式通过生物膜,如K+、Na+、 I-、单糖、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等。
2020/12/31
.
14
一、药物吸收机理
促进扩散的特点:
药物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梯度转运; 需要有载体参与; 具有结构特异和饱和现象,结构类似物会产生竞
膜结构的不对称性:膜的蛋白质、脂类及糖类物质分布不对称。膜 蛋白分为“外在蛋白质”和“内在蛋白”(70%-80%)。 膜结构的半透性:脂溶性药物容易通过,脂溶性小的药物难以通过; 膜蛋白可起到药物转运载体的作用;小分子水溶性药物可经含水小孔 透过。
上述生物膜性质与物质转运、细胞融合、细胞分裂、细胞表面受体 功能等关系密切。
2020/12/31
.
11
一、药物吸收机理
膜孔转运:细胞膜上有约0.4-0.8nm大小的微孔,贯穿细胞膜且充满 水,是水溶性小分子药物吸收的通道,如水、乙醇、尿素、糖类。膜孔 内带正电,有利于阴离子通过。
2020/12/31
.
12
一、药物吸收机理
❖ 被动转运的特点: 药物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梯度转运; 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 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
2020/12/31
.
8
一、药物吸收机理
2020/12/31
.
9
一、药物吸收机理
二、药物转运机制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单纯扩散:药物的跨膜转运受膜两侧浓度差限制,属一级速率过 程,服从Ficks扩散定律:
dC/dt= kAD(CGIT-CB)/h
dC/dt:扩散速度;D:扩散系数;A:扩散面积;k:药物的分 配
抑制剂的影响; 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不存在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
2020/12/31
.
13
一、药物吸收机理
(二)载体媒介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
促进扩散:又称易化扩散,指某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 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促进扩散的速度比单纯扩散快很多,氨基酸、右旋葡萄糖、右旋木糖 、季铵盐类药物的转运属于促进扩散。
争作用; 不消耗能量。
2020/12/31
.
15
一、药物吸收机理
主动转运的特点:
逆浓度梯度转运; 需要有载体参与; 需要消耗机体能量,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转运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的量和活性有关; 结构类似物会产生竞争作用; 具有结构特异和部位特异性,如VB2和胆盐的主动转运
在小肠上端, VB12在回肠末端。
2020/12/31
.
4
一、药物吸收机理
生物膜结构:
1935年提出细胞膜经典模型。细胞膜由类脂质双分子层构成,是对称 的。上面镶嵌和衬垫各种具有生理活性的蛋白。膜上分布许多带电荷 的小孔,水分能自由通过。
1972年提出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 1975年提出晶格镶嵌模型。进一步解释了膜的流动性和完整性特征,
认为其流动性是由于脂质可逆的进行无序(液态)和有序(晶态)的 相变过程。膜蛋白对脂质分子的活动具有控制作用。
2020/12/31
.
5
一、药物吸收机理
2020/12/31
生物膜液态镶嵌模. 型示意图
6
一、药物吸收机理
(二)生物膜性质
膜的流动性:脂质链的异构运动、沿长轴的伸缩和振动,脂质分子 沿长轴旋转、在双分子层间翻转;磷脂分子不饱和程度越大,相转变 温度越低,流动性越大;膜中蛋白质侧向扩散和旋转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