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01123
2023年国家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真题及答案解析

2023 年国家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学问一》真题及答案解析一、最正确选择题(共 40 题。
每题 1 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 个最正确答案)1.按中医五味理论,具有苦能清泄的中药是〔〕A.芒硝B.大黄C.牛膝D.栀子 E.苦杏仁答案:D解析:苦能泄含义有三:一指苦能通泄,如大黄;二指苦能降泄,如苦杏仁;三指苦能清泄,如栀子。
2.按升降浮沉理论,具有升浮与沉降二向性的中药是〔〕A.桔梗B.白前C.前胡D.紫苏E.黄连答案:C解析:具有升浮与沉降二向性的是前胡,前胡既能降气祛痰显沉降,又能宣散风热显升浮性。
3.中药品种对质量的影响不容无视,一药多基原的状况普遍存在,来源于同属 2 个以上的中药是〔〕 A.珍宝 B.川贝母C.青黛 D.葶苈子E.杜仲答案:B解析:《中国药典》收载的常用中药不少来源于同属 2 个、3 个、4 个、5 个甚至 6 个〔如柴胡、大黄、甘草、秦艽、川贝母、石决明〕。
4.有效成分遇热不稳定的中药,适宜的提取方法是〔〕A.冷浸法B.连续回流提取法C.煎煮法D.水蒸气蒸馏法E.升华法答案:A解析:冷浸法适用于有效成分遇热不稳定的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的提取。
5.依据吸附原理对物质进展分别,属于化学吸附的是( )A.聚酰胺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氢键吸附B.酸性硅胶对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吸附C.硅胶对黄酮类化合物的吸附D.氧化铝对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吸附E.活性炭对非极性物质的吸附答案:B解析:吸附有化学吸附、半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
A 为半化学吸附,DE 为物理吸附,B 为化学吸附。
黄酮等酚酸性物质等被碱性氧化铝吸附属于化学吸附。
6.吴茱萸碱所属的构造类型是( )A.有机胺类生物碱B.色胺吲哚类生物碱C.双吲哚类生物碱D.单萜吲哚类生物碱E.简洁吲哚类生物碱答案:B解析:色胺吲哚类,如吴茱萸中的吴茱萸碱。
7.苷键在酸性条件下水解依据苷原子水解的易难挨次是〔〕A.氮苷>氧苷>硫苷>碳苷B.氮苷>硫苷>碳苷>氧苷C.氮苷>碳苷>氧苷>硫苷D.氧苷>氮苷>硫苷>碳苷E.氧苷>氮苷>碳苷>硫苷答案:A解析:苷键水解的易难挨次为 N>O>S>C。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七.民国时期
•1.《中国药物大辞典》:陈存仁组织编纂, •包含中药的现代研究成果,但错误较多。 • 2.中药研究开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八.当代
•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 从第二版(1963年版,公布于1965年)起,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中药的起源
“神衣尝百草始有医药”和“药食同 源”的传说,是关于医药起源的概括。
《淮南子·修务训》关于“神农尝百 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避 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的 记载。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博士研究生 中药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博士研究生中药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学科,涉及到中药的起源、基本理论、药效、药物提取、药物配伍、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不断追求和对中医药的认可度提高,中药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备受关注。
在传统医学中,中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疾病治疗、健康保健以及康复等方面。
中药的疗效体现在其所含药物成分对人体的调和作用上。
中药的药效来自于天然药材中的活性成分,这些成分通过不同的药物提取和加工技术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中药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中药的种类、药性、功效、药物提取技术、药效评价等方面。
通过对中药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其中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进而进行药物研发和优化,为人类健康服务。
此外,中药学的发展也与现代药物研究密切相关。
通过对中药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可以为现代药物的研发提供重要的启示和依据。
中药学的研究成果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入手,介绍中药学的相关知识,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以及现代药物研发中的作用。
通过对中药学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利用中药,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文章结构为了全面深入地论述博士研究生中药学的相关内容,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论述。
整个文章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首先,概述部分将引入博士研究生中药学的背景和重要性,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了解。
然后,文章结构部分将清晰地介绍本文的结构和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框架。
最后,目的部分将明确本文写作的目标和意义,以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把握重点。
正文部分是整篇文章的核心,主要阐述博士研究生中药学的相关要点。
在本文中,正文部分将包含第一个要点和第二个要点两个部分。
第一个要点将详细分析博士研究生中药学的某一个重要方面,包括相关的理论、实践和研究成果等。
中药学专业专业导论

中药学专业专业导论中药学专业专业导论导读:中药学作为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学科,旨在探索中药的起源、发展、制备和应用。
它研究中药药材的性状、成分、药理作用以及药效评价等方面的知识,旨在为中药的临床应用和开发创新提供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逐步介绍中药学专业的基础知识与研究领域,并探讨中药学在现代医学领域中的价值和前景。
1. 中药学的起源与发展中药学起源于中国古代医药实践,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自古以来,中药学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
中药学的演变过程中,融合了哲学、自然科学和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形成了独特的学科特点与研究方法。
2. 中药药材的性状与鉴定中药药材是中药学研究的基础,了解中药药材的性状与鉴定方法对于中药学专业而言至关重要。
中药药材的性状包括形态特征、色泽、气味、质地等方面,通过对这些性状的观察与分析,可以初步判断药材的品质与质量。
3. 中药药材的活性成分与药理作用中药药材所含有的活性成分是其药理作用的基础。
中药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与了解不同中药药材中活性成分的种类、含量以及药理作用等相关知识。
通过对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其中的药理机制,并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4. 中药药材的质量评价与检验中药药材的质量评价与检验是中药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中药药材的质量进行评价与检验,可以保证中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常用的评价与检验方法包括质量标准的制定、理化指标的检测与分析以及生物学活性的评价等。
5. 中药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价值和前景中药学在现代医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前景。
中药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亦可为新药的研发提供依据和思路,尤其在慢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中药学也与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质量控制等领域有密切的联系,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
总结回顾:本文从中药学的起源与发展、中药药材的性状与鉴定、中药药材的活性成分与药理作用、中药药材的质量评价与检验以及中药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价值和前景等方面进行了综合介绍。
《中药学》复习资料全

《中药学》资料整理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生物制剂。
1、《神农本草经》全书载药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
《神农本草经》序论中简要赅备地论述了中药的五个基本理论:如四气五味、有毒无毒(三点药性理论)、配伍法度、辨证用药原则、服药方法。
四大经典之一。
2、《本草经集注》:“以朱书神农.墨书别录”.载药730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该书还首创“诸病通用药”。
——南北朝·陶弘景3、《新修本草》.收药844种.图文并茂。
是由国家组织修订和推行的.因此也是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成药药典。
——唐4、宋代本草学的代表作当推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方药兼收.图文并重。
5、《本草纲目》.该书共52卷.载药1892种.收集外来药物.分类“从贱至贵”。
6、《本草纲目拾遗》为清代赵学敏所著.全书共十卷.载药921中.在《本草纲目》之外新增药物716种.出色完成我国本草学第六次大总结。
7、道地药材: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如甘肃当归.宁夏枸杞.青海大黄.内蒙黄芪.东北细辛、人参、五味子.山西党参.河南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三七、茯苓.四川黄连、川芎、贝母、乌头.山东阿胶.浙江贝母.江苏薄荷.广东陈皮、砂仁。
四大蕲药:蕲蛇、蕲龟、蕲艾、蕲竹。
四大南药:槟榔、益智、砂仁、巴戟四大怀药:地黄、牛膝、山药、菊花浙八味:白术、白芍、白菊花、郁金、贝母、玄参、延胡索、麦冬。
8、炮制.古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是指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目的:1.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2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3干燥药材.利于贮藏4矫味.矫臭.便于服用5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6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7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8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9、四气的概念: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中药学相关知识 PPT

五行学说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五味作用的总结
(续前表)
二、中药鉴定的方法
❖ 1、中药鉴定学定义:是鉴别和研究中药的品种 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 应用学科。
常见人参商品名
黄芪 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
芪或膜荚黄芪 的干燥根。
采集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
【性状】本品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 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 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 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 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老根中心偶呈 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 有豆腥味。
6、中药鉴定常见的方法:
6.1 性状鉴别:通过观察中药材的形状、大小、 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折断面、气味等,常 用方法有观、摸、闻、尝、火烧、水沉等。
6.2 显微鉴别:利用显微镜来观察药材的组织构造 、细胞形状及内含物,鉴定药材品种和质量, 包括两种:组织鉴定、粉末鉴定。
传统经验鉴别
6.3 理化鉴别:利用某些物理的、化学的或仪器分析方法 ,鉴定中药的真实性、纯度和品质优劣程度。
❖ 2、中药鉴定的依据:-根据《中国药典》、《中 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进口药材 部颁标准》和其它转正标准、地方标准等。
❖ 3、中药鉴定的一般顺序:①观察植物形态 ②核对文献 ③核对标本
4、常见中药伪品的三种来源:
❖ 1、常见伪品:中药材的劣品、地方习惯称呼造成 的同名异物及混淆品。
❖ 2、掺伪(杂)品:由于价格、重量等造成的掺伪 (杂)品。
中药学专业笔记完整

一,解表药--味辛归肺膀胱经1.辛温解表药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风寒表实无汗桂枝--刊登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皆可紫苏--刊登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毒气滞胎动不安,妊娠恶阻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断呕温肺止咳解毒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疗疮止血既散风寒又散风热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引经药无所不达一身之风寒湿痹痛羌活--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上半身风湿痹痛太阳之头项强痛藁苯--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巅顶头疼细辛--散寒祛风温肺化饮通窍止痛阳虚感冒用量<3克白芷--发散风寒燥湿止带通窍止痛消肿止痛阳明头痛眉棱骨痛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夏季乘凉冷饮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热苍耳--散寒通窍除湿止痛有小毒辛夷--散寒通窍风寒头痛鼻塞河柳--刊登透疹祛风除湿肺胃心经2.辛凉解表药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蔓荆--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风湿痹痛肢拘急牛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辛苦寒能升浮沉降兼可通便蝉蜕--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息风止痉喑哑咽痛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葛根--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长于缓和颈部肌肉紧张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少阳之寒热往来配黄芩半表半里之热升麻--刊登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丹毒痄腮温毒发斑豆鼓--解表除烦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二,清热药--多寒凉味多苦主治里热证1.清热泻火药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配黄柏阴虚火旺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注射液引产不适宜与乌头孕妇禁用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配淡豆鼓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瘰疬瘿瘤芦根--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津止呕利尿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上炎之口糜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下移小肠之热淋尿痛,尿赤,尿涩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谷精草--明目退翳疏散风热风热头痛青葙子--明目退翳平肝阳降血压密蒙花--明目退翳养肝血除虚热2.清热燥湿药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清中上焦湿热清肺经热邪少阳寒热胎热胎动不安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中焦湿热清泄心经实热和中焦实热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治下焦湿热肾阴虚龙胆草--清热燥湿泻火肝胆清泄肝胆湿热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通淋肝胆湿热黄疸下湿热赤白带3.清热凉血药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通便温病热入营血骨蒸劳热内热津亏消渴玄参--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润肠通便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退虚热凉血不留淤无汗骨蒸水牛角--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清心定惊热入心包热极生风赤芍药--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肝火温毒发斑紫草--活血凉血解毒透疹温病血热毒盛之斑疹紫黑4.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热毒血痢肠肺乳痈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散结利尿通淋治热入心包证所常用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乳痈紫花地--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丹毒乳肠痈毒蛇咬伤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凉血消斑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咽喉肿痛大头瘟痄腮青黛--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清泻肝火肝火犯肺之咳痰咯血牛黄--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温病热入心包神昏,中风痰热神昏鱼腥草--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利尿通淋肺痈后下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散结消肿热结痰盛尤宜久疟疟母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长于清大肠经热毒阿米巴痢疾败酱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祛瘀止痛重楼--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息风定惊小毒穿心莲--清热解毒燥湿长于清肺经和大肠经热白鲜皮--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止痒长于除肌肤湿热及下焦热毒半边莲--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家有半边莲,可以伴蛇眠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解梅毒汞中毒山豆根--清热解毒消肿利咽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淋性寒味酸清中兼收大血藤--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祛风活络长于清大肠经热毒主治肠痈蛇舌草--清热解毒消痈利湿抗癌胃癌食管癌直肠癌野菊花--清热解毒疏风平肝熊胆--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息风止痉丸剂1.5-2.5克不入汤剂金荞麦--清热解毒祛痰排脓散瘀止痛鸦胆子--清热解毒燥湿杀虫止痢截疟腐蚀赘疣有毒不适宜入汤剂,10-15粒治疟疾10-30粒治痢疾垂盆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甘淡凉归肝胆小肠经秦皮--清热解毒燥湿止带清肝明目苦涩寒归肝胆大肠经马勃--清肺解毒利咽止血辛平木蝴蝶--清热利咽疏肝和胃半枝莲--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利水消肿癌肿5.清虚热药青蒿--退虚热凉血截疟解暑配鳖甲治阴虚发热地骨皮--退虚热凉血清肺降火生津配桑白皮治肺热咳喘白薇--退虚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产后血虚发热银柴胡,胡黄连--一退虚热二退疳热三,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增进排便旳药物1.攻下药大黄--泻下攻积解毒止血活血祛瘀利湿退黄配芒硝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芒硝--泻下软坚清热回乳味咸外用回乳芦荟--泻下清肝杀虫性寒番泻叶--泻热通便消积健胃缓下1.5-3克攻下5-10克体弱慎服2.润下药麻仁--润肠通便热秘通行老人产妇及体虚便秘甘平大肠脾经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养神有功宜于水肿脚气便秘者3.峻下逐水药(多数有毒)甘遂--泻水逐饮消肿散结有毒孕妇忌丸散0.5~1克内服醋制大戟--泻水逐饮消肿散结有毒孕妇忌京戟逐饮红戟散结茜草科芫花--泻水逐饮祛痰止咳杀虫疗疮有毒头疮白秃汤剂1.5~3克散剂0.5~1克醋制减毒巴豆--泻下逐水寒积退肿祛痰利咽疗疮祛腐喉痹痰阻结胸丸散0.1~0.3克畏牵牛牵牛子--泻下逐水去积杀虫水肿推崇畏牵牛体弱忌有肾毒性千金子--泻下逐水破血消癥制霜入丸散服0.5~1克别名-续随子四,祛风湿药--凡以祛除风湿缓和痹痛为重要作用旳药物1.祛风寒湿药独活--祛除风湿善治痹痛解表发汗辛苦主治下半身少阴头痛威灵仙--祛除风湿通络止痛骨鲠消痰咸治骨鲠30~50克木瓜--舒筋活络化湿和中生津开胃酸温归肝脾经湿浊中阻之吐泻转筋脚气肿痛蕲蛇--祛风通络定惊止痉入归肝经甘咸乌梢蛇--祛风通络定惊止痉徐长卿--祛风止痛活血通脉止痒解蛇毒善治痹证痛重及内外伤诸痛牙痛术后痛癌肿痛川乌--祛除除湿散寒止痛麻醉力宏大毒不适宜久服寒疝腹痛局部麻醉外用伸筋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屈伸不利孕妇月经多慎用2.祛风湿热药--带腾字旳一般都能通络防己--祛风止痛利水消肿长于治风湿痹痛偏热者秦艽--祛风通络清虚热利湿退黄重点在清虚热苦辛雷公藤--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有大毒归心肝经豨签草--祛除风湿通络止痛清热解毒降血压治疗疮肿毒臭梧桐--祛除风湿通络止痛降血压外洗又能治疗皮肤瘙痒湿疹络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善治风湿热痹及筋脉拘挛兼热3.祛风湿健骨药五加皮--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兼肾虚有寒者最宜阴虚火旺者忌服脚气浮肿香加皮--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有毒强心利水而消肿心衰性水肿最宜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胎漏下雪而胎动不安千年健--祛风湿强筋骨止痹痛入药酒尤宜老人最宜风湿痹痛兼肝肾亏虚4.其他类桑枝--祛风通络利水消肿祛风止痒上肢肩膀痛者最佳横走肢臂丝瓜络--祛风通络活血胸胁痛乳汁不下跌打损伤路路通--祛风活络利水消肿通经下乳乳房肿痛乳汁不下鹿衔草--祛风湿强筋骨调经止血补肺止咳穿山龙--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化痰止咳海风藤,青风藤---祛风湿通经络青风藤又能利小便五,芳香化湿药--气味芳香性偏温燥具有化湿运脾作用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发汗明目辛苦夜盲一身上下内外之湿皆可除配黄柏风湿痹症厚朴--燥湿行气消积平喘既除无形之满又除有形之满藿香--芳香化湿刊登解暑和中断呕配佩兰凡湿浊中阻无论兼寒兼热也无论有无表征均可佩兰--芳香化湿解暑辟秽辛平善除中洲秽浊陈腐之气-口臭砂仁--化湿行气温脾止泻理气安胎脾胃虚寒之呕吐泄泻妊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断呕辛香湿阻中焦多用于湿温初起草豆蔻--燥湿行气温中断呕寒湿中阻不适宜久煎草果--燥湿温中除痰截疟除痰截疟-寒湿偏盛-重点记忆六,利水渗湿药--以通利水道渗入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为重要作用1.利水消肿药--性味多甘淡平或微寒合用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证。
中药学

辛亥革命以后,西方文化及西方医药学在中国进一步传播,这对中国的社会及医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随之出现了一股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思潮,中医药学的发展受到阻碍。但是,在志士仁人的努力下,本草学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继承和发扬方面均有新的发展。 民国时期的药学特点主要表现为: ①随着中医学校的建立,涌现了一批适应教学和临床运用需要的中药学讲义。这些中药讲义,对各药功用主治的论述大为充实。 ②药学辞典类大型工具书的出现,是民国时期本草学中的一件大事。其中成就和影响最大者,当推陈存仁的《中国药学大辞典》(1935年),为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 ③本草学的现代研究开始起步,植物学、生物学工作者对确定中药品种及资料调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许多药学工作者则致力于中药化学及药理学研究。
当代学术成就
当前涌现的中药新著,不仅数量多,而且门类齐全,从各个角度将本草提高到崭新的水平。其中最能反映当代本草学术成就的,有各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志》、《中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原色中国本草图鉴》等。
编辑本段理论基础
中药自有它的药理,如前所述;还有它的哲理,常为人所忽视或不识。知道,哲学是教人如何以更高层次认 识事物、认识世界,并从中找出规律,以更好地指导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这里仅就药中哲理略谈一二。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内容包括中药、中药学的概念,中药的起源和发展;中药的产地与采集,药材的概念,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与方法;中药药性的概念、中药治病的机理,中药配伍的目的、原则及药物“七情”的概念、中药配合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的概念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门带块姜,时时保健康。”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
香薷
香薷
1.发汗解表,化湿和中:本品辛散微温,归肺、 脾、胃经,既能散风寒表邪,又能祛暑邪,化 中焦湿浊。李时珍指出:“香薷乃夏月解表之 药,如冬月之用麻黄。”其发汗解表之力与麻 黄相似,有“夏月麻黄”之称。
本品还可用于风湿痹痛、阴证疮疡等。 注意:虚汗证,肾不纳气之虚喘慎用。
桂枝
桂枝
1.发汗解肌(表):本品辛散甘缓温通,发汗解 表作用缓和,用于外感风寒表证,表实证、表 虚证都可以用。表实证配麻黄(麻黄汤),表虚 证(汗出、脉浮缓)配白芍(桂枝汤)。
2.温通经脉:本品性温,有温通血脉、散寒 止痛之功效,适用于寒凝血滞所致诸证。
3.解鱼蟹毒:用于食鱼蟹中毒所致的腹痛吐泻。
苏叶:长于解表 苏梗;长于理气
生姜
生姜
1.发汗解表:作用温和,用于风寒感冒轻证。 如姜糖水。
2.温中止呕:本品有良好的止呕作用,有 “呕家圣药”之称。因其性温,最适用于胃 寒呕吐,随证配伍可用于各种原因所致之呕 吐(。1)胃寒呕吐。常配半夏,如小半夏汤、吴
3.止血(炒炭) :用于吐血、衄血、崩漏下血 等多种出血证。
用法:发表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防风
防风
1.祛风解表:本品性微温,药性和缓,质柔润, 古人称之为“风药中之润剂”,可“通治一切 风邪”。
(1)外感表证:风寒风热都可用。 (2)风疹瘙痒。如消风散。 常与荆芥相须为用。
2.胜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如蠲痹汤。
3.止痉:有祛风止痉之功,用于破伤风.如玉真散。
4.止泻:肝气犯脾之腹痛泄泻,肠风下血。 宜炒用或炒炭用。如痛泻要方。
荆芥、防风功用对比:
共同点:均能祛风解表,用于外感表证 及风疹瘙痒。
不同点:荆芥还能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用于麻疹,疮疡初起,吐衄下血等。防风还 有胜湿止痛,止痉,止泻的功效,用于痹证, 破伤风,腹痛泄泻等证。
麻黄、桂枝功用对比
共同点:均有发汗解表的功效,都可 用于风寒表证。
不同点:麻黄以宣散为主,发汗力强, 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的表实证。并 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用于肺气壅 遏之喘咳证及风水水肿等。桂枝以温通为 主,发汗力较缓,外感风寒无论有汗的表 虚证和无汗的表实证均可用。并能温通经 脉、助阳化气,常用治寒凝血滞诸痛证、 痰饮、蓄水证以及心悸脉结代等证。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辛温解表药)
本节药物性味多为辛温,以发散风 寒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以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身 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为辨证要 点。部分药物兼有宣肺平喘、利水、胜 湿止痛等作用,可用于咳喘、水肿、痹 证等。
麻黄
麻黄
1.发汗解表:本品辛开苦降温通,善于开 宣肺气,发汗作用强,适用于外感风寒表 实证(无汗、脉浮紧),常配桂枝使用。 如麻黄汤。
各论 第一章 解表药
概述
一、概念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
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二、病因 表邪:主要指六淫邪气,以风邪、
寒邪、热邪为多见。也包括疫气。
三、性能特点 味辛,性温或凉,归肺和膀胱经,药性
升浮。
四、主治证及药物分类 表证:风寒表证——发散风寒药 风热表证——发散风热药
部分解表药还兼有利水、平喘、胜湿止 痛、透疹、消疮等作用,可用于水肿、咳喘、 风湿痹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等证。
(1)阴暑证。如香薷饮。 (2)暑温证。如新加香薷饮。
2.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荆芥
荆芥
古人谓本品“为风病、血病、疮病要药。” 1.祛风解表:本品性微温,药性和缓,对 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都可用。
(1)风寒表证。如荆防败毒散。 (2)风热表证。如银翘散。
2.透疹止痒:并有消疮之功。 (1)麻疹不透。 (2)风疹瘙痒。如消风散。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如败毒散、 银翘败毒散。
五、配伍应用: (1)虚人外感,正虚邪实,当配伍补益药以 扶正祛邪。 (2)暑多夹实,秋多兼燥,当配伍祛暑 化湿.润燥药等。 (3)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当配伍清热解毒 药。
六、使用注意 (1)发汗不宜太过。 (2)自汗、盗汗、疮疡日久、淋病、 失血者慎用。 (3)因时因地制宜。 (4)不宜久煎。
羌活
羌活
1.发散风寒:本品辛散苦燥温通,气味芳香 雄烈,主散太阳经风寒湿邪,止痛作用亦强。
(1)外感风寒挟湿证:如九味羌活汤(颗粒)。 (2)外感风寒湿邪,头痛身疼,周身困重: 如羌活胜湿汤。 善治太阳经头痛——项后疼痛。
紫苏
紫苏
1.发汗解表:发汗解表之功较和缓,兼 可宣肺止咳。
(1)外感风寒轻证。
(2)外感风寒咳嗽。如杏苏散。 (3)外感风寒兼有脾胃气滞者。如 藿香正气散(液),香苏散。
2.行气宽中:并有和胃止呕、理气安胎之功。 (1)脾胃气滞,胸闷呕吐;湿滞吐泻。如藿香 正气散(液)。 (2)气滞痰结之梅核气。如半夏厚朴汤。 (3)脾胃气滞之胎动不安、妊娠恶阻。
当麻黄、桂枝的剂量比为3:2时,发汗力 最强(峻汗);当麻黄、桂枝的剂量比为3:1 时,发汗力稍逊(大汗);当麻黄、桂枝的剂 量比为1:1时,发汗力减弱(小汗)。
2.宣肺平喘:用于肺气壅遏的咳喘证,寒热均 可,常配杏仁使用。如三拗汤、麻杏石甘汤。
3.利水消肿:本品为宣肺利尿的要药,用于风 水水肿(水肿兼有表证)。如越婢加术汤。
茱萸汤。 (2)胃热呕吐。如橘皮竹茹汤。
(3)寒湿中阻之呕吐:如藿香正气散(液)。 (4)晕车、晕船呕吐。 (5)用于一些止呕药的炮制,增强止 呕作用。如姜制竹茹。
3.温肺止咳:用于风寒咳嗽。如杏苏二陈汤。
尚有解半夏、南星毒及鱼蟹毒的作用。
Hale Waihona Puke 生姜系药食常用之品,日常食用,有健 胃消食作用。生姜的医疗保健作用,在民间 有许多谚语,如:
(1)风湿痹痛。 (2)月经不调,痛经,闭经。 (3)胸痹证。 (4)脘腹冷痛。 (5)癥瘕。
3.通阳化气:本品能温通阳气,助水湿的运化。 (1)痰饮、水肿、小便不利。如苓桂术甘汤。 (2)心动悸、脉结代。如炙甘草汤。 (3)中焦虚寒之脘腹疼痛。如小建中汤。 (4)胸痹。如瓜蒌薤白桂枝汤。
注意:凡温热病,阴虚阳盛及血热妄行、月经 过多者,均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