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
儒家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 子等,主张文以载道 ,强调文学的社会功 能。
道家
代表人物有老子、庄 子等,主张无为而治 ,强调文学的自然之 美。
禅宗
代表人物有慧能等, 主张心性本净,强调 文学的心灵境界。
浪漫主义
代表人物有李白、杜 甫等,主张个性解放 ,强调文学的创新和 情感表达。
现实主义
沉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鲁迅的文学批评
总结词
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详细描述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批评主要 集中在批判封建文化和揭露社会弊病方面。他的批评观 点尖锐、深刻,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THANKS
感谢观看
总结词
强调个性与创新
详细描述
宋元明清文学批评中,个性与创新备受关注,强调作家独 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思路,反对因循守旧。
总结词
注重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详细描述
宋元明清文学批评中,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成为重要的评价 标准,强调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同时,对文学 与社会、政治、历史等关系的探讨也更加深入。
03
代表人物有白居易、 苏轼等,主张反映现 实,强调文学的真实 性和人民性。
02
古代文学批评
先秦文学批评
总结词
萌芽阶段,初步形成
详细描述
先秦时期,文学批评开始萌芽,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中 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批评思想,如《论语》、《孟子》等 对诗歌、散文的品评和论述。
总结词
注重社会教化功能
详细描述
先秦文学批评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社会教化功能,强调 文学作品对道德、政治的积极影响。
发展历程
形成
汉代至魏晋南北朝,以《文心 雕龙》、《诗品》等为代表的 系统化文学批评理论。

中国文学批评史(魏晋南北朝).ppt.Convertor

中国文学批评史(魏晋南北朝).ppt.Convertor

中国文学批评史魏晋南北朝部分一、魏晋南北朝文论的总特点从东汉末年开始,儒学逐渐衰落,玄学应运而兴起。

所谓玄学,实际上主要是老庄道家思想的发展和流变,体现在文学理论批评上尤其是如此。

因此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思想,是由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例如,这一时期的许多文论家都极力推崇自然清新之美,都倾心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都注重研究文学的审美特征等等,这很明显是继承和发展了老庄道家的文艺观。

首先,文学创作主题的变化。

汉代由于受经学的影响,文学成为宣传儒家礼教的工具,文学创作的主题大都以政治教化和美刺讽谏为中心。

到汉末魏初,逐渐转变为以写个人悲欢遭际为主了,着重抒发个人喜怒哀乐之情,描写个人的曲折经历,以及对动乱现实的深沉感慨。

从表现社会政治主题到刻画个人内心世界,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其次,文学思想的变化。

创作上的这种变化,反映在文学思想上就是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

“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在理论上认识到文学创作是在抒情中言志的特点,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

而魏晋南北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

再次,对创作个性的强调。

与上述文学创作主题与文学思想变化相适应,这一时期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中,特别重视要体现作家特殊的创作个性。

从文学创作看,曹操的诗歌古直悲凉,曹丕的诗歌缠绵悱恻,曹植的诗歌慷概多气。

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经学时代,人们的个性往往是受到压抑的。

文学要为封建礼教服务,达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目的,只能表现“天理”而不能描写“人欲”。

这一时期文学创作中对创作个性的高度重视,正是当时社会思潮的反映。

第四,重视对文学创作本身特点和规律的研究。

鲁迅先生说当时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

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9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9
二者紧密相联:仅讲禅而不及悟,则流于空泛 浮廓,不可捉摸;仅讲悟而不及禅,则入而不能出, 仍堕入江西诗病。
因此二者的关系是悟之极致即为禅,禅的境界须以悟 为先。
严的妙悟实际上是兼气象、格调二者为一炉,兴趣即 是气象;妙悟即是悟格调,气象格调合一。
所以严羽的审美观是相对宽泛的,并不仅以“神韵” 为唯一标尺。故严羽所论境界,既有优游不迫,又有 沉着痛快;既讲五法(体制、格律、气象、兴趣、音 节);又讲九品(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 悲壮、凄婉)。
第十二章 元好问的诗歌理论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 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生活在金 元之际,其文学批评的主要内容集中在《论诗 绝句》三十首中。
以绝句论诗,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形 式,这一形式始于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主 张对前贤清词丽句的汲取,对转益多师的肯定 等)。
妙悟与兴趣
别材是指诗歌创作所需要的一种特殊才能,亦 即“妙悟”:“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 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别趣 乃就诗歌之吟咏情性之本质,亦即“兴趣”而 言。严羽又指出知识与道理可以提升诗人的才 华,加深诗歌的情感。
以兴趣(气象)为中心的批评论是严羽诗论的 重要内容。兴趣,有时也叫“气象”、“兴 致”,是由钟嵘的“兴”和司空图的“味”合 成而来。
诗禅说的理论体系
3、以禅喻诗 严羽对其以禅喻诗很自负,但实际上北宋人吴可(思道)在
《学诗诗》中已经以禅喻诗: “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
闲拈出便超然。”(《学诗诗》之一) “学诗浑似学参禅,头上安头不足传。跳出少陵窠臼外,丈
夫志气本冲天。”(《学诗诗》之二) 严羽的诗禅说有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以妙悟为中心,包含

中国文学批评史(0002)

中国文学批评史(0002)

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章:先秦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从艺术方面看,此批评标准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3、“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下的定义。

他认为舜时的韶乐,“既尽善又尽美”,原因是因为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

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7、“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庄子的“言不尽意”说,意即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的复杂思维内容充分体现出来。

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是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

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则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南北朝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8、“虚静”和“物化”说:“虚静”是庄子提出的艺术创作论。

他认为,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境地,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

而“物化”说则要求主体的“自然”与客体的“自然”合而为一,这样的创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

第二章:两汉1、“发愤著书”说:“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根据历史伟大的事迹而概括出来的。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导论1、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实际是对商业性社会中群体关系实质的揭示。

在西方契约性的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性大于亲和性,人与人相处,所注重的不是内在情感的融洽,而是外在关系的平衡。

如何在契约的限度内充分发挥个体的才能是每一个个体首要的生存条件。

2、中西传统精神与民族性格不同:一、西方人与自然是对立的(认为自然中存在着一种可怕的、神秘的力量在驾驭着自己、玩弄着自己),而东方人与自然是和谐。

他们较多地看到人和自然的融洽与亲和。

因为我国古代是农业性的社会,我们民族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对大自然有着一种亲近感。

农业生产相对稳定的特点,造成了我们古人对自己的力量和自然的信任的态度。

二、在世界观和思想方法上,西方人较倾向于看到宇宙事物的差异性、矛盾性,东方人则较多看到它们的整体性、统一性;西方对事物的认识方法有较强的分析性、思辨性,东方看事物往往是直观性。

三、在发展观、历史观上,西方尚“变”,东方尚“通”。

对事物的发展,西方人较多注意到它的前后不同,看到其革变的一面;东方则注意事物发展的的前后承袭,看到它稳定的一面。

如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而我国惠施曾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东西方历史观发展观产生区别的原因:传统上这种事物发展观的差异,究其原因,也是双方社会经济的不同特点造成的。

西方为商业型社会,而商业的特点是流动性、开拓性:商品在不断的流通中才能有利润,市场在不断地开拓中才有发展。

故西方人在传统精神上是进取多于守成。

中国古人对历史发展都一个固执的观点——历史循环论,“无平不颇,无往不复”。

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事物的流动运转,“万变不离其宗”。

思想发展的形式上,东西方的显著的区别:西方思想史的进程表现为“替变”,后者代替前者,新的否定旧的。

而中国古代,在思想认识上的发展多表现为“蜕变”。

小结:我们可以把东西方民族想象成两个性格不同的巨人:站在西方的,是一个活泼好动的、精明的、具有外向性格的巨人;而站在东方的,是一个沉静的、敦厚的、具有内向性格的巨人。

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时期ppt

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时期ppt
-
一、孔子的文学观
据《礼记·经解》记载,孔子说诗应该是 “温柔敦厚”的,“温柔敦厚,诗教 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 深于诗者也”,又说“广博易良,乐教 也”。
这段所谓孔子的话,也未必就是孔子的原 话,但它反映了孔子及其门徒的思想,却 是毫无疑问的,后来曾被长期作为孔子的 诗教来看待。这一理论在中国长期的封建 社会中影响很大。
第二,先秦文学批评以《三百篇》为圭臬,诸子 百家皆主“诗言志”之说、“诗言志”是先秦文 学批评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与文学理 论批评的开山之祖。
第三,先秦文学批评处于草创阶段,无理论批评 专著问世,批评形式多为语录条目,片言只语, 吉光片羽,散见于经史子集著述之中,不成系统。
-
一、美刺和言志
兴观群怨以外,诗歌还可以事父、事君, 并且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在孔子以前, 人们大致上认识到诗歌的美刺、言志和观 风俗、知民情的作用,但讲得比较零碎而 不全面。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把前人的意见进行概 括,对诗的作用作了有系统的理论表述, 对后世的诗论很有影响。它在长期的封建 社会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并且成 为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反对艺术脱离政治、 缺乏社会内容的有力武器。
-
一、孔子的文学观
3、“兴观群怨”说。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
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名。(《论语·阳货》) 兴:据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注:“兴,引譬连 类。”朱熹《四书集注》:“感发志意。”就是 说,诗对读者的思想感情有启发和陶冶的作用。 这是从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这种诗歌的 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即 “引譬连类”。【审美作用】
-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和 初期的文学观念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8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8

偶俪之文,有所肯定
他对时文即骈文也并未全盘否定。欧阳修本人就是一个 骈体高手,被苏辙称为“一时偶俪之文,已绝出伦辈”, 而他在《论尹师鲁墓志铭》中也说:“偶俪之文,苟合 于理,未必为非,故不是此而非彼也。”
欧阳修主张文道合一,谓:“道胜而文不难自至也。” (《答吴充秀才书》)但值得注意的是他所说的道,虽 也如韩愈所说是周公孔孟之道,但内中又多了一些实践 的意思。这是韩愈所说的道中没有的东西。
第二节 苏轼的诗文创作艺术 论
1、“道可致而不可求” 苏轼认为汉代以来的“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
实用,贾谊、陆挚之学殆不传于世。” 他对后世儒者所说的道(汉以后儒家受道佛两
家思想影响,理论偏于论道)颇为不满,认为 那是汗漫无可用的东西, 所以他对韩愈所说的道统并不感冒。 苏轼的论道,有欧阳修的切合实际的内容,但 更主要的是他的道与庄子论技艺一样,多是指 某种事物的规律。
他在政治上曾参加范仲淹的政治改革,提出了 一些有益的革新主张;
在文学领域也提出了系统的诗文革新理论。
文与道
一 、 文道合一,道胜文至
欧阳修在文学理论上与韩愈的相似:比如两人 都提倡古文,都认为文道合一,道胜文至,且 都认为“诗穷而后工”,仿佛欧阳修的诗文理 论就是韩愈理论的翻版。
差异:欧阳修所倡导的古文有两点是韩愈所没 有的,一是他反对石介《怪说》所表现出的过 分地轻视文艺特征以及对西昆体过分的否定, 并反对由此带来的石介等人的古文的怪奇艰涩 之风。
诗,穷而后工
二、 “诗穷而后工” 《梅圣俞诗集序》云: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
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
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 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 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中国文学批评史 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 课件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的产生过程;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批评从一开始就与西方文论形成的差异(民族特色)等;了解掌握儒、道文学观的核心精神及其文艺思想的结合、互补及其影响等。

教学重点:儒家文学批评道家文学批评教学难点:儒家文学批评和道家文学批评的对立互补教学学时:4学时第一节先秦文学批评概述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是在《诗经》、《楚辞》、历史散文及诸子散文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奠基时期。

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一文指出:“《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

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

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我国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

”在先秦文学史上,诞生过许多令人仰慕的第一: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个文化巨人孔子,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第一部编年体史纲《春秋》,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等等。

一、先秦文学批评的基本特点先秦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滥觞时期。

比较而言,先秦文学理论具有以下鲜明特点:(一)处于萌芽状态1.原因(1)文、史、哲不分,文学批评具有浓郁的学术文化色彩。

(2)文学与其他艺术不分:诗、乐、舞三位一体(《尚书•尧典》)(3)文学是广义的:文学泛指学术、学问,“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论语•先进》)2.表现(1)文学批评观念与礼乐观念杂揉(2)文学批评观念与学术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思想)杂揉(二)诗学为先中国最早的文学样式是诗,所以文学批评的最初形态也就是诗的批评,直至明清,它仍居主导地位。

先秦文学批评以《三百篇》为圭臬,诸子百家皆主“诗言志”之说。

先秦文论广泛涉及到了天人关系、美善关系、文质关系、言意关系、诗乐关系等在内的文艺问题。

诗言志是先秦文学批评的一面光辉旗帜,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与文学批评的开山之主。

(三)零散不成系统,但影响深远1.零散不成系统,这与萌芽状态互为因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曾叫“古代文论”,全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时空是“中国古代”;包含“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两个方面。

文艺学的分支:文学史(文学发展史):是探讨各民族文学发展或世界文学发展的具体历史,阐述发展规律的学科。

它在历史的过程中对文学作个别的、具体的研究。

也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

文学批评:是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

一般针对某部作品、某个作家或一种文学现象,属于个别、具体的研究。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普遍、一般规律,探讨文学的基本原理,树立基本的文学观念。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创作(作家——作品)文学鉴赏(作品——读者)“意境”,王国维认为作品有境界,必须做到情景交融,“‘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因“闹”字逼真地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因“弄”字既细致地刻画出淡云拂月,花枝摇曳的美好夜色,也隐约透露出诗人对于春色将阑的惋惜之情。

对这两佳句的分析是文学批评,其成果为总结意境的理论提供依据,而在文学史中,许多人都在证明意境的存在。

一、中国古代文论与批评的民族化特色1.批评家的非职业化西方文学批评转化为商品生产,成为独立职业。

中国文学批评是士大夫仕宦以外聊以娱人娱己的风雅余事,“余事作诗人”,“余事作批评”。

西方文学批评原训“文学裁判”(literary criticism)。

十八世纪以前,西方盛行“判官式的批评”,批评家与作家势不两立。

十九世纪以后,批评家与作家之间的对立关系才逐渐缓解。

法国法朗士(1844-1924)《生活文学》宣扬印象主义批评理论,“为了真诚坦白”,“把自己的灵魂在许多杰出作品中的探险活动加以叙述”,“把冷嘲和同情都摆在读者面前,由他们看了以后自己去作判断”。

批评与创作的对立,到近代才消除融合。

英国诗人爱理阿德主张“创作必寓批评”,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主张“批评必寓创作”。

中国批评家们本身就是诗人、作家,既富有理性思考,又具有创作体验。

文学批评的特色,是批评与创作紧密相关,文学批评家以作家为友。

罗根泽先生说:“批评不是创作的裁判,而是创作的领导;批评者不是作家的仇人,而是作家的师友。

所以中国的批评,大都是作家的反串,并没有多少批评专家。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册)2.批评对象的主体化中国古代以抒情文学为主。

闻一多:“印度、希腊,是在歌中讲着故事,他们那歌是比较近乎小说、戏剧性质的,而且篇幅都很长;而中国、以色列,则都唱着以人生与宗教为主题的较短的抒情诗。

”文学批评理论建立在“抒情言志”上。

批评时注重创作主体。

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重情趣,强调从作家的情感表现去考察文学的艺术本质和审美特征。

《尚书》的“诗言志”——陆机《文赋》的“诗缘情”刘勰《文心雕龙》的“物感”说——王夫之《姜斋诗话》的“情景”论严羽《沧浪诗话》的“妙悟”说——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意境”说汤显祖作《临川四梦》是“为情作使”(《寄达观》)。

《牡丹亭》写南阳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受封建与书生柳梦梅相会。

醒来后,因幸福的幻灭和现实的冷酷而绝望,画了自己的传世之像后,郁郁而死。

一缕幽魂,不甘屈服于命运,仍在人间游荡。

三年后,柳梦梅也为寻访梦中人来到此地,从拾得杜丽娘的画像触动心灵,得与杜的阴灵相会。

在其幽魂的指使下,柳掘墓开棺,杜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妇。

临安应试,柳高中状元。

杜宝拒不认婿,并拷打柳,治其盗墓罪。

但最终因女儿的坚强和皇帝的调停,而承认他们的结合。

杜丽娘之所以“生可以死,死可以生”者,皆源于一个“情”字。

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歌颂:“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

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其二,重人品,强调“诗品出于人品”(刘熙载《艺概·诗概》),认为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与风格特色,无不与作家的人品、气质、个性、修养等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特别注重作家的人品与人格修养。

清代徐增《而庵诗话》:“诗乃人之行略,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一字不可掩饰,见其诗如见其人。

”沈德潜《说诗晬语》:“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西洋人作诗往往借故事或艺术技巧来表现作者个性,而中国诗人则重在直抒作者的胸襟,故以人格修养为最重要,因为有何等胸襟然后才能创造出何等作品。

”其三,重“才、识、胆、力”,强调“诗内工夫”,认为文学创作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叶燮《原诗》认为,世上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理、事、情”三者的统一体,所谓“理”,就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必然趋势;“事”,就是事物的客观存在;“情”,就是事物存在时所呈现出来的音声状貌。

此三者,是文学创作赖以进行的客观条件。

叶燮认为,文学创作的主体还在于作者本身。

作者本身的主观条件,必须具备“才、胆、识、力”四者。

“才”,指作者的文学创作才能,包括观察、想象、分析、审美鉴赏诸方面的实际能力。

“胆”,是指作者在文学创作中敢于破旧创新的胆量和气魄。

“识”,是指作者本身所具备的学识、见识、阅历、思想水平、艺术修养、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

“力”,是指作者的“诗内工夫”,即富于创造性的笔力、驾驭语言的能力、新颖熟练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

这四者起决定作用的是“识”。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特别注重“知人论世”。

《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文学批评,以文学作品为对象,要真正了解作品,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感情、为人品德及其时代风貌与创作背景。

3.批评方法的意象化“意象”之说,源于《周易·系辞》: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乾(天)坤(地)坎(水)离(火)震(雷)艮(山)巽(风)兑(泽)泰:乾下坤上。

小往大来,吉,亨。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否:坤下乾上。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

大往小来。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革、蹇、困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认为君臣上下之礼寓于兽象,则“象”以“意”贵,即象征权位和礼仪而贵。

这是伦理学意义上的意象。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是中国古代第一篇“意象”专论,提出“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阐明了“意”、“象”、“言”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意象”之说进入文学艺术及其批评领域奠定了理论基础。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是真正将之运用于文学艺术及其批评领域。

刘纲纪《周易美学》:“一切艺术作品,一方面是一个诉之于感官和内心想象的‘象’,另一方面在这个‘象’中又呈现出艺术家所要显现、传达的某种‘意’。

因此,说一件艺术作品是由‘意’与‘象’两者交融而构成的,只要不对意象的产生作唯心神秘的解释,那么这种说法是合理的、深刻的。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的意象化,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尚自然。

主张“天人合一”。

叶燮《滋园记》指出:“凡物之生而美者,美本乎天者也,本乎天自有之美也。

”“天”,即自然。

自然与人生社会是对立的。

美充盈乎天地之间,普遍地存在于自然界之中。

叶燮《原诗·内篇上》认为:“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

”艺术美源于自然美,文学艺术是“人格化的自然”与“自然化的人格”的和谐统一的结晶。

“天地人”,三位一体,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问题。

《礼记·礼运》:“人者,天地之心也。

”据《礼记正义》疏,人为“天地之心”,内涵有二:一指人生存于天地中央,犹“人腹内有心者”;二指人“动静应天地”,是万物之灵,犹“心”之于五脏中“最灵”者,能“动静应人”一样。

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之说,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哲学基础。

刘熙载《艺概·诗概》云:“《诗纬·含神雾》曰:‘诗者,天地之心。

’文中子曰:‘诗者,民之性情也。

’此可见诗为天人之合。

”“意象”,有自然意象与都市意象两种。

清人吴雷发《说诗菅蒯》云:“诗以山林气为上。

若台阁气者,务使清新拔俗。

”“山林气”,是自然意象,是对“台阁气”即城市意象而言的。

作为西方文学的主流,小说戏剧乃是都市意象的反映;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学主体的古典诗歌,几乎全部意象都是从农村大自然景象中提取的。

南宋绍兴间张抡《阮郎归·咏夏》“莫将城市比山林,山林兴味深。

”论其动机,在现实层面上是寻求心灵的慰籍,在哲学层面上则是为了呼唤人性的复归自然,而在文学创作方面,乃是实现其审美理想的一种艺术追求。

二是贵含蓄。

中国的文学批评,以诗歌为主要对象,“诗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沧浪诗话·诗法》)。

注重诗歌的含蓄蕴藉之美。

歌德《谈话录》:“最直露的中国诗歌,与西方的诗歌相比,也是含蓄的。

”诗贵含蓄。

刘勰《文心雕龙》有“隐秀”篇,以含蓄为“隐”。

《二十四诗品》有“含蓄”一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之论,诗贵在“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张表臣《珊瑚钩诗话》“篇章以含蓄天成为上”。

姜夔《白石道人诗说》:“语贵含蓄。

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

’”严羽《沧浪诗话》,诗歌之妙处在于“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清田同之《西圃诗说》:“古人为诗,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唐代诗人,唯子美最得诗人之体。

如“国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城春草木深”,明无人矣。

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恐,则时可知矣。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贵含蓄,是中华民族注重含蓄蕴藉的民族文化性格的艺术表露。

三是多用比喻。

古代文学批评,有“赋比兴”的传统。

赋《诗经·郑风》“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比”与“兴”都是比喻。

汉郑众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也。

”钟嵘《诗品序》云:“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