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导论选修作业

合集下载

生命科学导论----选择题

生命科学导论----选择题

二、选择题1. 正确的生物结构的层次是( A )。

A. 原子,分子,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器官系统,生物体,生态系统B. 原子,分子,细胞,组织,细胞器,器官,器官系统,生物体,生态系统C. 原子,分子,细胞器,组织,细胞,器官系统,器官,生物体,生态系统D. 原子,分子,细胞,细胞器,组织,器官,器官系统,生物体,生态系统3. 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最基本的特征是( C )。

A. 环境适应性B. 运动性C. 新陈代谢D. 生长4. 植物的演化顺序是()。

A. 细菌→藻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B. 细菌→苔藓→藻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C. 细菌→藻类→苔藓→蕨类→被子植物→裸子植物D. 藻类→细菌→苔藓→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5. 无脊椎动物的演化顺序是()。

A. 原生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B. 原生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腔肠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C. 原生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线形动物门→节肢动物门D. 原生动物门→线形动物门→扁形动物门→腔肠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6.脊椎动物的演化顺序是()。

A. 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B. 鱼纲→爬行纲→两栖纲→鸟纲→哺乳纲C. 鱼纲→爬行纲→鸟纲→两栖纲→哺乳纲D. 两栖纲→鱼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二、选择题1每个核酸单体由3部分组成,下面()不是组成核苷酸的基本基团。

A.一个己糖分子B.一个戊糖分子C.一个磷酸D.一个含氮碱基2下列化合物中,(B )不是多糖。

A.纤维素B.麦芽糖C.糖原D.淀粉下列反应中属于水解反应的是( B )。

A.氨基酸+氨基酸—>二肽+H2O B. 二肽+H2O—>氨基酸+氨基酸C.多肽变性反应D. A和B都是E. B和C都是蛋白质的球型结构特征属于(CD )。

生命科学导论试题

生命科学导论试题

生命科学导论试题一、选择题1. 生命科学的核心研究对象是什么?A. 非生物体的物理性质B. 生物体的生理机能C. 化学反应的动力学D. 地球的环境变化2. 下列哪项不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A. 遗传学B. 生态学C. 地质学D. 细胞生物学3. 细胞理论是由哪两位科学家提出的?A. 达尔文和瓦利斯B. 施莱登和施旺C. 巴斯德和科赫D. 摩尔根和霍奇金4. 在生物进化论中,自然选择的概念是由谁首次提出的?A. 阿尔弗雷德·罗素·华莱士B. 查尔斯·达尔文C. 格雷戈尔·孟德尔D. 托马斯·亨利·赫胥黎5. DNA双螺旋结构是由哪两位科学家发现的?A. 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B. 罗莎琳·富兰克林和莫里斯·威尔金斯C. 弗朗索瓦·雅各布和雅克·莫诺D. 奥斯瓦尔德·艾弗里和科林·麦克劳德二、填空题1. 生命科学是研究________、生物多样性、遗传学、生物进化等的科学。

2.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通过________技术来治疗一些遗传性疾病。

3. 生态系统的平衡对于地球环境的稳定至关重要,其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4.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所有生物体都是由一个或多个________组成。

5. CRISPR-Cas9是一种基因编辑技术,它允许科学家在生物体的基因组中进行精确的________。

三、简答题1. 简述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基本内容。

2. 描述DNA复制过程中的主要步骤。

3. 解释为什么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4. 讨论人类活动对生物进化的可能影响。

5. 阐述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及其潜在的风险和伦理问题。

四、论述题1. 分析基因组学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对未来医疗发展的影响。

2. 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及可能的应对策略。

生命科学选修作业

生命科学选修作业

病毒存活
• 体外生存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人体外生存能力极差,不耐高温,抵抗力较 低,离开人体不易生存,常温下只可生存数小时至数天。 • HIV对热敏感。在56℃条件下30分钟即失去活性,但在室温保存7 天,仍保持活性。
• 不加稳定剂病毒在-70℃冰冻下失去活性,而35%山梨醇或50%胎 牛血清在-70℃时冰冻3个月仍保持活性。对消毒剂和去污剂亦敏 感,0.2%次氯酸钠、0.1%漂白粉、70%乙醇、35%异丙醇、50%乙 醚、0.3%H2O20.5%来苏尔处理5分钟能灭活病毒,1%NP-40和 0.5%triton-X-100能灭活病毒而保留抗原性。对紫外线、γ射线有较 强抵抗力。
病毒形态
• 形态结构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直径约120纳米,大致呈球形。病毒外膜是类脂包膜,来 自宿主细胞,并嵌有病毒的蛋白gp120与gp41;gp41是跨膜蛋白,gp12蛋白p17形成的球形基质 (Matrix),以及蛋白p24形成的半锥形衣壳(Capsid),衣壳在电镜下呈高 电子密度。衣壳内含有病毒的RNA基因组、酶(逆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 以及其他来自宿主细胞的成分(如tRNAlys3,作为逆转录的引物)。 • 基因编码 • 病毒基因组是两条相同的正链RNA,每条RNA长约9.2-9.8kb。两端是长末端 重复序列(long terminal repeats, LTR),含顺式调控序列,控制前病毒的表 达。已证明在LTR有启动子和增强子并含负调控区。LTR之间的序列编码了至 少9个蛋白,可分为叁类:结构蛋白、调控蛋白、辅助蛋白。
• 艾滋病毒国际卫生组织推荐对艾滋病病毒灭活加热100℃持续20 分钟,效果较理想。艾滋病病毒的消毒主要是针对被艾滋病病毒 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的医疗用品、生活场所等。 例如,辅料、纱布、衣物等。对艾滋病病毒的消毒可以根据消毒 物品选择适当的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需要重复使用的物品可用 煮沸或高压蒸汽消毒。不宜煮沸的物品可用2%戊二醛、75%酒精 等进行消毒。

生科导论作业

生科导论作业

1、你如何看“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这个命题?20世纪是自然科学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迅速的学科。

其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

生物科学与人类生存、人民健康、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例如,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技术的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干细胞研究的进展等。

生物科学和技术不仅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随着数理科学广泛而深刻地深入生物科学和一些先进仪器设备和研究技术的出现,21世纪生命科学必将成为主导科学。

2、生命的主要特征有那些?1、生命体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合结构基础;2、生物体都有新城代谢作用;3、生物体都有适应性;4、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与生殖现象;5、生物体都有遗传、变异的特性;6、生物体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3、光合作用的定义及其重要意义?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是绿色植物和藻类利用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和某些细菌(如带紫膜的嗜盐古菌)利用其细胞本身,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细菌为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细菌释放氢气)的生化过程。

植物之所以被称为食物链的生产者,是因为它们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利用无机物生产有机物并且贮存能量。

通过食用,食物链的消费者可以吸收到植物及细菌所贮存的能量,效率为10%~20%左右。

对于生物界的几乎所有生物来说,这个过程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关键。

而地球上的碳氧循环,光合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4、叶绿体有哪些色素?它们的理化性质有何异同?它们分布在哪里?叶绿素a和b,叶黄素,胡萝卜素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都是光合色素。

少数处于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大多数叶绿素a,所有的叶绿素b、叶黄素和胡萝卜素负责吸收和传递光能。

它们都存在于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上。

5、光合作用可分为哪三大过程?各个过程中的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光反应阶段光能→ATP中不稳定的化学能2,暗反应阶段(叶绿体基质)ATP中不稳定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6、为什么C3途径是光合碳同化的最基本途径?C3途径是光合碳代谢中最基本的循环,是所有放氧光合生物所共有的同化CO2的途径。

生命科学导论作业

生命科学导论作业

题目:生命与环境——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班级:轻化161 姓名:李成祥学号:1601010103上了生命科学导论课,我认识到生命科学领域的神秘和奇妙。

课上,老师通过生动形象的ppt和精彩万分的小视频,深入浅去,尽可能的让我们理解相关的生物常识和理论。

下面我将探讨生命与环境——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什么是生命和环境?生命是环境的产物,生命在进化和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从而构成现在我们生活的五彩缤纷的世界。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微生物原本就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染处理材料,应用在污水、废气的处理,土壤污染治理等方面。

利用微生物作用的生化法因其投资少、处理效率高、运行成本低、且微生物的来源广泛,繁殖迅速,容易培养,处理污染简便,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环境污染的发生主要由人类活动所致,但微生物与环境质量也密切相关。

一方面微生物具有污染环境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微生物也具有很强的修复环境和保护环境的能力。

因此,控制和消除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最大限度地利用微生物所具有的净化环境的作用,无疑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创建和谐新型社会它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活性污泥法在污水处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活性污泥法利用微生物的代谢原理,把生活污水中富营养态的有机物质分解为较为稳定且无害的物质,以便为后续的沉淀反应做基础,最终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微生物在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的调试过程中担当着指示的作用。

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主要由活性污泥来吸附并分解水体中的有机物质,而构成活性污泥的成分主要包括细菌、原生动物、悬浮物质、胶体物质等。

高性能的活性污泥是保证污水处理正常进行的前提,而判断活性污泥的优劣主要是依据镜检观察显示的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状态来进行评判的,只有控制微生物的生长状态方能控制污水处理的运行和管理。

生命科学导论第一次作业王桂山

生命科学导论第一次作业王桂山

姓名:王桂山学号:10110340318 班级:11级教育信息技术(3)班生命科学导论1、庞大蓝鲸和微小细菌之间远没有表面上看上去那么强大——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答:在细胞水平两者都是由基本单位细胞组成的生物。

从元素角度看,两者含有CHONSP等必须元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为什么说20世纪50年代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意义的诞生是生命科学划时代的事件?阐述该模型对生命科学全面发展的影响。

答: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开始,便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

分子生物学使生物大分子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使遗传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层次,生命之谜"被打开,人们清楚地了解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

在以后的近50年里,分子遗传学,分子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新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奥秘从分子角度得到了更清晰的阐明,DNA 重组技术更是为利用生物工程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在人类最终全面揭开生命奥秘的进程中,化学已经并将更进一步地为之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3、20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特征之一是学科之间在理论方法技术上的交互渗透,基于你对此的认识,请举例说明其他自然科学对生命科学发展的影响。

生命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生物界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揭示新的原理和探索新的技术,进行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并广泛应用生命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食物、人口、健康、资源、生态、环境、能源、信息和材料等问题。

19世纪以来,物理学、化学、数学、地球科学以及技术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成就,提供了人们认识生命活动规律的许多新技术和新手段,极大地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

而生命科学的发展又推动了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

生命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生命科学的发展,将导致自然科学进入复杂性研究的新领域,生命科学的进步,也向数学、物理学、化学以及技术科学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新概念和新的研究领域。

21世纪生命科学将是当代科学体系中的“主力军”之一,从一个国家对科研投入的角度来看,科学越发达的国家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投入所占比例越大。

生命科学导论试题答案

生命科学导论试题答案

生命科学导论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生命科学的核心研究对象是什么?A. 非生物体的物理性质B. 生物体的生理机能C. 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过程D. 宇宙中的天体运动答案:B2. 下列哪个学科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点?A. 地质学B. 生态学C. 热力学D. 数学答案:B3. 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通常不包括以下哪项?A. 实验观察B. 理论推导C. 计算机模拟D. 文学创作答案:D4. 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于以下哪个领域影响最小?A. 医学B. 农业C. 环境保护D. 金融投资答案:D5. 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哪个技术是最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A. PCR技术B. 质谱分析C. 核磁共振D. 紫外光谱答案:A二、填空题1. 生命科学的研究不仅关注生物体的形态和结构,还包括它们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生理功能遗传信息进化历史2.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所有生物体都是由一个或多个________构成。

答案:细胞3. 生命科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________、改善________和保护________。

答案:生物体的病理机制人类生活质量生态环境三、简答题1. 简述生命科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及其重要性。

答:生命科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生物化学、生物物理、遗传学、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等。

这些领域对于理解生物体的基本构成和功能、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推动医学和农业的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 描述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答:聚合酶链反应(PCR)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技术,它允许科学家在体外快速复制DNA片段。

PCR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基因克隆、遗传疾病诊断、法医学证据分析以及古生物学研究等。

3. 讨论生命科学对于未来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

答:生命科学的发展将对未来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医学领域,基因编辑技术可能会治愈遗传性疾病,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生命科学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生命科学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提 要
生命的定义
生命的物质基础是蛋白质和核酸。
生命运动的本质特征是不断自我更新,是一个不 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 生命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高级的特 殊实在形式。
生命的特征
从受精卵到个体要经历生长与发育过程。 生命通过繁殖而延续,DNA是基本的遗传物质。 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基本功能单位。 生物体不断地吸收外界的物质,并将代谢产物排出 体外。 新陈代谢的各种生命活动是在生理条件下进行的, 生物对外界的刺激能做出应激反应。 选择使生物不断进化与适应环境。
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不同类型的细胞,分子组成大致相同,但是这些 物质的相对含量相差很大。 生命来自海洋,生物离不开水,水的特性符合生 物生存的需要。
氨基酸分子的特点结构:都是-氨基酸,除甘氨
酸外都是L-型氨基酸。
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称为糖。自然界中的单糖都
是D-型结构。
单糖的生物功能:作为寡糖和多糖的组成元件,
提 要
环境信息被细胞感受并转化为细胞信号,并在细胞 间和细胞内传递的过程称为细胞通讯。 由细胞产生的能影响自身细胞或其他细胞的化学物 质,称为信号分子。 细胞信息传递分为跨膜信号转导和胞内信号受体信 号传递。 学习是指人和动物获得关于外界信息的过程,记忆 是将获得的信息进行储存和读出的过程。记忆是学 习的必要条件。 社会生物学家将学习分为:行为学习和认知学习。 神经生物学家将学习分为:非联合和联合型学习。
细胞质遗传则是由于细胞质中的基因所起的作用, 这些基因通过 细胞质一代一代的传递。 质核型不育性由于细胞质基因育核基因间的互作, 故即可以找到保持系→不育性得到保持、也可找到 相应恢复系→育性得到恢复,实现三系配套。 基因的表达就是:DNA转录成RNA,再由RNA翻译 成蛋白质。 操纵子是原核细胞基因表达系统的功能单位,由起 动基因(P),操纵基因(O)和多个结构基因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论文光的性质与叶绿素的特点摘要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它为植物提供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叶绿素(chlorophyll):光合作用膜中的绿色色素,它是光合作用中捕获光的主要成分。

绿色植物是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阳光、泥土中的水份及矿物质来为自己制造食物,整个过程名“光合作用”,而所需的阳光则被叶子内的绿色元素所吸收,这一种绿色元素就是叶绿素。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叶绿素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自然色素,目前已知其化学结构有超过一百种的变异存在。

一片含有七千万个细胞的叶子,拥有约五十亿个叶绿体(chloroplast),其中每个叶绿体含有约六亿个叶绿素分子。

所有叶绿素分子都与类囊膜(thylakoid member)上某些特定的蛋白质结合为色素蛋白复合体,以提高捕捉日光能和光合作用效率。

地球上的生物只有光合细菌和植物能合成叶绿素,动物的保护性绿色只是含有与叶绿素基本结构相似的化合物所造成,此种化合物无法参与光合作用过程。

关键词:光合作用;叶绿素;光的性质1 光的性质1.1 光能的转换在绿色植物中,光能不仅被用于激发光形态建成反应和光周期性反应,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光合作用中光能是转换成化学能的源泉,既光能是地球上几乎是所有生物能量的最终来源。

每一种分子与原子都具有各种能级。

例如,原子的能量就不是连续的,是以整体倍数增加或是减少,能量是一级一级分开的,这就是能级。

当原子处于最稳定状态时,就叫做是基态,这时电子是被分配在最低能状态。

在光合作用中,当叶绿素吸收了光量子后,电子就从基态转换成到高能态,也称激发态。

处于激发态的分子或原子含有比基态高的能量,这样才可使之进行光物理和光化学反应。

但是激发态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

他要千方百态的将能量释放出去,在回到基态。

同时激发态还可以从一个分子向另一个分子转换,称能量转移。

1.2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下列几方面:①光是光合作用的能源和启动者,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有机营养和能源;②光控制植物的形态建成,即叶的伸展扩大,茎的高矮,分枝的多少、长度。

根冠比等都与光照强弱和光质有关;③日照时数影响植物生长与休眠。

绝大多数多年生植物都是长日照条件促进生长、短日照条件诱导休眠;④光影响种子萌发,需光种子的萌发受光照的促进,而需暗种子的萌发则受光抑制,此外,一些豆科植物叶片的昼开夜合,气孔运动等都受光的调节。

1.3 光谱范围对植物生理的影响280 ~315nm 对形态与生理过程的影响极小;315 ~ 400nnm 叶绿素吸收少,影响光周期效应,阻止茎伸长;400~520nm(蓝)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吸收比例最大,对光合作用影响最大;520 ~ 610nm 色素的吸收率不高;610~720nm(红)叶绿素吸收率低,对光合作用与光周期效应有显著影响;720 ~1000nm 吸收率低,刺激细胞延长,影响开花与种子发芽;>1000nm 转换成为热量。

1.4 光强与植物光对植物的形态建成和生殖器官的发育影响很大。

植物的光合器官叶绿素必须在一定光强条件下才能形成,许多其他器官的形成也有赖于一定的光强。

在黑暗条件下,植物就会出现"黄化现象"。

在植物完成光周期诱导和花芽开始分化的基础上,光照时间越长,强度越大,形成的有机物越多,有利于花的发育。

光强还有利于果实的成熟,对果实的品质也有良好作用。

不同植物对光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根据植物对光强适应的生态类型可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中性植物(耐阴植物)。

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效率与光强成正比,达到一定强度后实现饱和,再增加光强,光合效率也不会提高,这时的光强称为光饱和点。

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阳性植物对光要求比较迫切,只有在足够光照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其光饱和点、光补偿点都较高。

阴性植物对光的需求远较阳性植物低,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都较低。

中性植物对光照具有较广的适应能力,对光的需要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但最适在完全的光照下生长。

1.5影响光能利用的原因光能的利用除了反射、透过损耗以及蒸腾、辐射损失外,而与植物自身和环境条件有关,主要表现在:<1> 漏光损失作物生长初期,叶面积小,大部分的太阳光漏射在地面上。

尤其是种植密度过稀和作物生长差的田地,作物一生可能都有漏光的现象,导致阳光没有充分利用。

<2> 环境条件和栽培条件的限制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和栽培条件不适合,主要是温度的过高或过低,水分的过多或过少,某些矿物质的缺乏,二氧化碳的供应不足以及病虫危害等等。

这些不适合的条件,一方面使光合作用不能充分发挥,限制了对阳光的利用,合成有机物减少;另一方面会使呼吸消耗相对地增加,减少了有机物质的积累,最终影响作物产量。

除此之外,还有作物本身光饱和的限制,造成光能的浪费。

因此,为了充分利用光能,人们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也有了一套措施和经验,比如:合理密植、间作套种等等。

同时,光合作用的发生,也对维持氧气、二氧化碳的平衡起到了积极意义,对人类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 叶绿素2.1 叶绿素的类型叶绿素有几个不同的类型︰叶绿素a和b是主要的类型,见于高等植物及绿藻;叶绿素c和d见于各种藻类,常与叶绿素a并存;叶绿素c罕见,见於某些金藻;细菌叶绿素见于某些细菌。

在绿色植物中,叶绿素见于称为叶绿体的细胞器内的膜状盘形单位(类囊体)。

叶绿素分子包含一个中央镁原子,外围一个含氮结构,称为卟啉环;一个很长的碳-氢侧链(称为叶绿醇链)连接於卟啉环上。

叶绿素种类的不同是某些侧基的微小变化造成。

叶绿素在结构上与血红素极为相似,血红素是见于哺乳动物和其他脊椎动物红血球内的色素,用以携带氧气。

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叶绿素主要有叶绿素a 和叶绿素b 两种(分子式: C40H70O5N4Mg)属于合成天然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叶绿素不属于芳香族化合物。

它们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乙醚、氯仿等。

在颜色上,叶绿素a呈蓝绿色,而叶绿素b 呈黄绿色。

在右图所示的叶绿素的结构图中,可以看出,此分子含有3种类型的双键,即碳碳双键,碳氧双键和碳氮双键。

按化学性质来说,叶绿素是叶绿酸的酯,能发生皂化反应叶绿酸是双羧酸,其中一个羧基被甲醇所酯化,另一个被叶醇所酯化。

2.2 叶绿素的合成<1> 叶绿素的光合成叶绿体的发育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同时受到叶绿体基因(chloroplast genes)和核基因相互调控。

而不论叶绿素的化学结构为何,其合成过程自最前驱物的麸胺酸(glutamate)到最终产物叶绿素至少可分为十五个步骤,所有参与催化的酵素都由核基因调控,并在细胞质的核醣体合成后才输送到叶绿体基质(stroma)。

叶绿素合成后与特定蛋白质组合,并嵌进类囊膜后才能发挥捕光和能量转换的功能。

置于黑暗中的植物萌芽后,其幼苗因缺乏叶绿素和只含有少量的原叶绿素酯(protochlorophyllide,Pchlide)而呈现黄白色。

若把此黄白幼苗继续置于黑暗中,并以五氨四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供给之,则在数小时后此原本黄白色的幼苗将会累积大量原叶绿素酯而呈黄绿色。

亦即叶绿素的合成过程中,由五氨四酮-戊酸到原叶绿素酯的十个步骤都可在黑暗中进行,且其所需要的酵素亦可在黑暗中形成。

自原叶绿素酯转化为叶绿素酯(chlorophyllide, chlide)属光还原作用(photoreduction),由原叶绿素酯还原(Pchlide reductase)负责催化,并且需要光线的参与才能完成。

传统上即认为叶绿素的合成需要光线,并且成为光合作用界的主流思想,因为需光的叶绿素合成途径普遍存在于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中。

前述在黑暗中生长的黄白幼苗含有正常叶绿体的前驱物(即白化体,etioplast),而经五氨四酮-戊酸处理的幼苗缺叶绿素,但含有大量叶绿素的前驱物原叶绿素酯且形成结晶状原类囊体(prolamellar body, PCB)。

在原类囊体上,原叶绿素酯与其还原组成复合体,一旦照光后此复合体即转化为叶绿素蛋白复合体,而原类囊体则转化为类囊膜,而含有叶绿饼和单层类囊膜。

<2> 叶绿素的暗合成十九世纪末植物学家开始观察到,藻类可在黑暗中生存数年且仍保持绿色,显示叶绿素可以在黑暗中合成。

此种现象亦逐渐在光合细菌、藻类、芦苇、蕨类和裸子植物中发现。

故而,叶绿素的合成可分为两大类:一为有光线参与的需光合成途径,由需光原叶绿素酯还原(light-dependent protochlorophyllide reductase)所催化,如前段所描述;另一种则不需光合成途径或暗合成途径,而是由不需光原叶绿素酯还原(light-independent protochlorophyllide reductase)所催化。

目前已知叶绿素的光合成和暗合成共享相同途径,但调控前述二大还原还的基因则完全不同。

叶绿素暗合成所需的还原由三个胜组成,分别由三个基因所制造。

这类基因尚未在被子植物找到。

至1960年代,植物学界仍认为被子植物不能在黑暗中合成叶绿素,其后虽在燕麦、大麦、小麦、碗豆、紫鸭拓草、水稻、阿拉伯芥、烟草及两种水生植物观察到叶绿素的暗合成现象,但也找不到直接的证据。

因此数十年来,植物学界仍无法确定演化过程最后出现的被子植物是否真的能在黑暗中合成叶绿素。

不仅找不到相关的基因,连不需光原叶绿素酯还原的活性也侦测不到。

以上的被子植物在黑暗中虽被观察到可合成叶绿素,但增加的量有限;且只有阿拉伯芥、烟草及小麦是自种子萌芽阶段即被置于黑暗中,其它都是先经照光处理长大后才移入黑暗中。

2.3 叶绿素对光波最强的吸收叶绿素对光波最强的吸收区有两个:一个在波长为640~660nm的红光部分,另一个在波长为430~450nm的蓝紫光部分。

此外,叶绿素对橙光、黄光吸收较少,其中尤以对绿光的吸收最少,所以叶绿素的溶液呈绿色。

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吸收光谱很相似,但也略有不同:叶绿素a在红光区的吸收带偏向长波方面,吸收带较宽,吸收峰较高;而在蓝紫光区的吸收带偏向短光波方面,吸收带较窄,吸收峰较低。

叶绿素a对蓝紫光的吸收为对红光吸收的1.3倍,而叶绿素b则为3倍,说明叶绿素b吸收短波蓝紫光的能力比叶绿素a强。

绝大多数的叶绿素a分子和全部的叶绿素b分子具有吸收光能的功能,并把光能传递给极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分子,发生光化学反应。

3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利用叶绿素,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