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第16讲习题导练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限时训练4

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限时训练4

限时训练4对应学生用书P127(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9·广东湛江一模)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下表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概念解释A 重农抑商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禁止商业活动B 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体现了近代西方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C 行省制行省是元朝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各行省有很大的自主权,可自行处理境内重大民政事务D 明朝内阁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对皇帝负责,直接听命于皇帝,内阁大学士的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解析依所学可知,重农抑商不是禁止商业活动,而是抑制商业活动的开展,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下,相权三分实质上强化了皇权,并不是近代意义上的分权与制衡,故B项错误;行省境内重大民政事务需要向朝廷奏报,故C项错误;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权力来自皇帝的信任与支持,故D项正确。

答案 D2.(2019·博雅闻道高三测试)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

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 A.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B.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C.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D.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延化解析材料“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体现的是一种效率,不是执行力,故A项错误;“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无法体现规范,故B项错误;由材料“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可见效率得到提高,故C项正确;“清代军机处”本是外部机构,故D项错误。

答案 C3.(2019·“江淮十校”联考)中国古代的朝会制度历史悠久,皇帝上朝与否历来被当做是皇帝是否勤政的标志,与王朝兴衰治乱关系密切。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限时集训1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限时集训1

通史限时集训(一)(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合肥二模)殷墟甲骨卜辞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考察卜辞可以发现,商代的宗教崇拜经历了从图腾神崇拜到自然神崇拜再到血缘祖先崇拜的过程。

这反映了( )A.宗教信仰逐步确立B.王权统治的神秘性C.人本意识日益显现D.宗法观念的制度化C[根据题干“商代的宗教崇拜经历了从图腾神崇拜到自然神崇拜再到血缘祖先崇拜”可以看出,由神本文化居统治地位到人开始敢于挑战神的权威,故选C项。

] 2.(2019·洛阳一模)商周时期对异族群体的经略方式存在差异,商人与异族建立的多是一种或稳定或不稳定的联盟关系,而周人则直接将姬姓贵族分封到这些异族聚居区。

这一变化旨在( )A.加强中央集权B.强化贵族专权C.维护统治秩序D.增进文化认同C[由材料“周人则直接将姬姓贵族分封到这些异族聚居区”可知,通过同姓与异姓的交错杂居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故选C项;商周时期并未实现中央集权,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而非贵族专权,故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增强文化认同,故排除D项。

] 3.(2019·衡阳联考)西周时期,有彝铭(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上载有“铸兹宝簠以享以孝于大宗皇祖、皇妣、皇考、皇母”和“其万年子子孙孙永用享考于大宗”等语句。

这些铭文反映了当时( )A.宗法关系与皇权相结合B.血缘关系影响政治生活C.祭祀旨在宣扬君权神授D.僭越周礼的行为被遏制B[本题考查西周时期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

皇帝制度创立于秦朝,西周并无“皇权”一说,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大宗皇祖、皇考、皇妣、皇母”和“子子孙孙永用享考于大宗”强调了大宗的特殊地位,宣扬了血缘继承关系,因此西周时期将大宗的地位刻在青铜器上体现了血缘关系对政治生活的影响,故B项正确;君权神授指君主的权力由神授予,材料表明君权源于大宗血缘继承,故C项错误;材料与僭越周礼无关,故D项错误。

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限时训练13

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限时训练13

限时训练13对应学生用书P162(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9·江苏扬州期末)二月革命后,列宁动身回国,他在《给瑞士工人的告别信》中写道:“俄国是一个农民国家,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

在这个国家里,社会主义不可能立刻直接取得胜利。

”但“有可能使俄国革命变成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变成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级阶梯。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落后”的俄国仍然是封建农奴制国家B.“落后”使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取得胜利C.二月革命揭开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序幕”D.列宁基于国情对俄国革命形成正确定位解析根据材料“俄国是一个农民国家,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

在这个国家里,社会主义不可能立刻直接取得胜利”可知,列宁认识到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这是基于国情对俄国革命形成正确定位,故选D项;“落后”的俄国已经进入帝国主义国家阶段,但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存在着农奴制残余,排除A项;根据材料“在这个国家里,社会主义不可能立刻直接取得胜利”,可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十月革命揭开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序幕”,排除C项。

答案 D2.(2019·皖江名校联考)如果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条件下帝国主义列强忙于相互厮杀而无暇进行干涉,俄国革命就很难如此迅速地取得胜利;假如没有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的坚强领导,俄国革命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这说明十月革命的胜利()A.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民主B.充分发挥了工农兵联盟的巨大优势C.首创了暴力革命的先例D.体现了客观条件与主观因素的结合解析题干主要论述了“一战”和布尔什维克党对于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作用,这是十月革命胜利的主客观条件,故选D项;题干没有述及社会主义民主的任何信息,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体现出十月革命的工农联盟问题,排除B 项;十月革命不是最早的暴力革命,排除C项。

答案 D3.俄国学者苏汉诺夫说:列宁的讲话缺少对俄国社会主义的“客观前提”的分析,代表国内微弱少数的工人和雇农苏维埃怎么能反对多数的意志和利益建立社会主义?列宁的全部“观念”怎么能同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并行不悖?苏汉诺夫旨在()A.批评《四月提纲》有关俄国革命的观点B.指责新经济政策违背马克思主义C.说明俄国革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D.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国情解析根据“代表国内微弱少数的工人和雇农苏维埃怎么能反对多数的意志和利益建立社会主义”可得出此讲话一定发生在十月革命前,但工人阶级已经掌握了部分力量,和二月革命后的情形符合,列宁希望由资产阶级革命转化为社会主义革命,由此可以得出与《四月提纲》相关,故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三年国内战争结束之后的政策,故B项错误;“代表国内微弱少数的工人和雇农苏维埃怎么能反对多数的意志和利益建立社会主义”没有对国外形势进行分析,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保卫苏维埃政权,而不是建立苏维埃政权,故D项错误。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6 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提能演练)(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6 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提能演练)(含解析)

上篇选修系列专题161.(2017·广州模拟)(15分)材料西周时期,我国便有了一套户口管理与户口统计制度,但户籍制度原始而简陋。

春秋战国时期,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格局形成,“以户定籍”的户籍逐步确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在其统治区域内,开始全面整顿户籍制度,使其初步制度化,尤其是对成年男子登记十分严格,这与秦王朝大兴徭役有密切关系。

秦代的户籍除一般人民的编户籍之外,由于各色人等的社会地位不同,还有一些特殊的户籍。

秦代户籍等级的明显区别,还具体表现在“闾左”制度中。

贫富阶层分居闾里左右,在户籍中也是有所反映的。

汉承秦制而有所变革,户籍制度更为完善、更为严格。

当时的户口登记,县、里、爵、名、年庚,依次登录,前面还缀有现任身份。

不过,在西汉初,除男子要登录年龄外,其他人恐怕是只书县名数即可。

随着口赋、算赋的征收,所有成员均需登录年庚。

后来,由于赀算的征收,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

至武帝时代,汉代户籍制度臻于成熟。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等(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户籍制度的内容。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

(8分)解析:第(1)问,此问注意题干中提到汉承秦制,所以秦代的户籍制度有些内容也是汉代的内容。

依据材料中“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格局形成”得出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单位进行户籍登记,据“当时的户口登记,县、里、爵、名、年庚,依次登录,……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得出户籍登记的内容包括县、里、爵、名、年庚及家庭资产等,据“秦代户籍等级的明显区别”得出户籍反映社会等级差异。

第(2)问需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角度作答即可。

答案:(1)内容: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单位进行户籍登记;户籍登记的内容包括县、里、爵、名、年庚及家庭资产等;户籍反映社会等级差异。

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第14讲习题导练

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第14讲习题导练

习题导练/通能力突破之道/对应学生用书P080练真题1.(2018·全国卷Ⅰ)如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解析从图片中可以看出,联合国成员国中亚非成员国的数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A项正确;图片未涉及欧共体成员的变化趋势,B项错误;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是经济组织,C项错误;图片没有体现区域经济集团的发展情况,D项错误。

答案 A2.(2019·全国卷Ⅱ)下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 1.45亿 1.15亿煤 3.9亿 3.35亿肉 2 500万 1 230万蔬菜与瓜类 4 700万 1 300万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解析表格数据显示,1970年,苏联钢、煤、肉、蔬菜与瓜类的实际产量均低于1961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尤其是肉、蔬菜与瓜类的生产缺口更大,这反映出苏联经济建设中经济结构失调等问题积重难返,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苏联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没有涉及具体经济政策、经济改革重点的信息,B、C两项错误;1970年苏联肉、蔬菜与瓜类的实际产量远远低于1961年的预测或计划量,体现的是农业生产不能满足社会生活需求,不能说明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D项错误。

答案 A3.(2018·全国卷Ⅱ)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

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三国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联系史实可知这是由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促进了工农业等方面的发展,而不是由于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故B项正确,C项错误;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于20世纪4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A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于1973年,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

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第4讲习题导练

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第4讲习题导练

习题导练通能力突破之道/对应学生用书P020练真题1.(2017·全国卷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是由于皇帝允许宦官参政,以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C项;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

答案 A2.(2019·全国卷Ⅰ)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解析明代,交通方式并未发生根本变革,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棉花的产销与加工,与土地制度无关,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货币制度改变的相关信息,C项错误;“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反映的是原料产地与加工地区的关系,折射出地区经济的差异,D项正确。

3.(2019·全国卷Ⅱ)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

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

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解析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与明代相比明显增加,这是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的结果,故C项正确;清代中期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故A、B两项错误;早在明代白银就已经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故D项错误。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带答案】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带答案】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6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到16世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套床罩和挂毯,一个印制的盐罐,一罐酒……以及一打羹匙”。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B.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C.商贸中心发生转移,英国经济发展迅速D.圈地运动不断扩展,英国农民收入增加2.《全球通史》指出,“控制奴隶贸易16世纪时是葡萄牙,17世纪的大部分时间是荷兰,18世纪时则是英国”。

这反映了欧洲殖民活动( )A.以综合国力作为基础B.与工业革命发展同步C.拥有稳定的殖民秩序 D.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3.英国为加强北美殖民地对宗主国的经济依赖,于1651年和1660年先后颁布两个《航海条例》;而到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

至此,《航海条例》所规定的限制完全取消。

这种改变( ) A.加速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B.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C.推动了英国的对外资本输出D.加剧了南北半球的贫富差距4.据估计,400年间,从非洲运往美洲的黑人不下1 500万人,死于猎奴战争和贩运途中的黑人,约为此数的5倍,整个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的人口中,60%是运往美洲而损失和牺牲的。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 A.工业革命导致欧洲劳动力短缺B.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野蛮特征C.非洲人具有体力劳动的先天优势D.黑奴贸易使洲际人口失去了平衡5.据统计,麦哲伦船队的船员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葡萄牙37人,意大利30多人,法国19人,此外还有佛兰德(今属比利时)人、德国人、英国人等。

这表明当时( )A.葡意法成为航海活动的领导者B.各国间加强了航海方面的合作C.航海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D.地圆学说的科学性已得到证实6.(2019·武汉一模)下表直接反映出( )1498—1505年威尼斯、葡萄牙香料进口总值时间威尼斯葡萄牙1498—1501年年均350万英镑年均100万英镑1502—1505年年均22.4万英镑年均230万英镑C.商业革命D.世界市场形成7.在16世纪内,欧洲的黄金数量从大约55万公斤增加到119万公斤;白银数量从700万公斤增加到2 140万公斤,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谷物价格上涨5倍,英、法、德三国物价平均上涨2倍多。

2020版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复习新方略讲义:必考热点一 Word版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复习新方略讲义:必考热点一 Word版含解析

第四讲考前回扣——大猜想圈定十五大高频考点高考是国家权威性的选拔考试,既有明确的考试大纲,又有潜在的命题规律和习惯。

随着高考临近,认真研究高考,把脉高考命题趋向,大猜想圈定十五大必考热点,回扣教材,预测押题,以不变应万变,使应考更有针对性。

考试是一门科学,增分就是硬道理。

考场如赛场,越接近成功,就越要保持冲刺的状态。

无论你基础是好还是差,实力是强还是弱,你都必须坚持不懈,全力跑到终点,去获得成功!必考热点一政治制度的演进历程——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以“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的演变为主线,纵横古今中外重要政治制度是本必考热点的主体内容。

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等。

这充分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差异性及相互包容性;而实现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之一。

高考命题多是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角度,综合考查中外政治文明的演变、权力的制衡及差异比较,反映高考命题中蕴含的公平、公正的主流价值观思想。

其中,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

高频考点1 古代中国“家国一体”权力政治的完善与强化1.以历史解释创新考查西周宗法制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

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

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D.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宗法制在政治上表现为君臣关系,不论血缘关系的亲疏,所有人都必须服从君主,因而宗法制下君臣关系削弱了血缘关系,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故选B项。

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权力的继承问题,排除C 项;D项是宗法制的影响,但与材料无关,排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题导练/通能力突破之道/对应学生用书P094练真题1.(2019·全国卷Ⅰ)[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

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

这其中,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谁控制了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利比亚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毗邻的埃及受英国控制。

墨索里尼为实现其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

1942年6月,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

由此,爆发了阿拉曼战役。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曼战役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曼战役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阿拉曼战役,同时考查学生客观叙述历史事物、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为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

(1)首先从材料中搜寻有效信息并加以归纳总结,然后结合教材知识概括。

注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回顾在此之前发生的重大事件。

(2)结合所学知识,从阿拉曼战役对北非战场、整个二战及英国的影响三个角度归纳总结。

答案(1)背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北非的战略地位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港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

(2)意义: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

2.(2019·全国卷Ⅱ)[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

美、英、中等国相继对日、德、意宣战。

同月,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远东设立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等地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

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规定:签字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

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时考查学生客观叙述历史事物、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及历史观点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为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本题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树立家国情怀。

(1)据材料中“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和“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等信息,加以归纳总结。

(2)要从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和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两个角度分析其意义。

答案(1)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

(2)意义: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增强抗战信心,增强中国对日作战能力;沉重打击日本法西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卓越贡献。

3.(2019·全国卷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苏德战争爆发后,盟国开始就开辟第二战场问题进行协商。

丘吉尔表示,在目前情况下,大举登陆必遭“血腥还击”,而小规模袭击“只能导致惨败”,拒绝了苏联的提议。

1942年上半年,在国内外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美国提出的西欧作战计划,但在开始时间上作出了重大保留。

同年8月,在与斯大林的会谈中,丘吉尔把法西斯在欧洲的统治比喻为鳄鱼,主张应该首先打击它“柔软的下腹部”,强调在英国传统势力范围的北非、包括巴尔干在内的地中海地区展开军事行动的重要性,而第二战场的开辟只能推迟。

在1943年底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经过激烈的斗争,英国不得不同意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计划。

1944年6月,盟军终于实施了在诺曼底登陆的“霸王计划”。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拖延第二战场开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战场成功开辟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二战场的开辟,同时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说明历史现象和证明历史观点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为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

本题有助于考生理解二战期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团结合作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1)运用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站在英国的立场上分析原因。

如保护英国的安全、抢占传统势力范围、将本国利益置于盟国整体利益之上等。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即可,如对德形成两面夹攻之势、加速了德国的溃败等。

答案(1)原因:初期军事力量不足;集中力量保护英国的安全;抢占英国传统势力范围优先;将本国利益置于盟国整体利益之上。

(2)意义:显示了盟国与法西斯作战团结一致;对德国形成两面夹攻;加速了德国的溃败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练模拟4.(2019·江西上饶六校联考)[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了横财,战后它有了一个谋取世界霸权的计划,夺取远东和太平洋地区霸权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这一地区争夺霸权的主要对手是日本。

日本在大战期间乘西方列强忙于欧战,大肆在远东扩张。

战争结束时,它几乎操纵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半数而居第一位,英国被排挤到第二位,美国仅居第三位。

在巴黎和会上,日本又攫取了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和德属赤道以北的太平洋岛屿,加强了它在这一地区的地位。

同时,《英日同盟》的存在对美国也是一个严重威胁,因为一旦美日发生冲突,英日海军舰队的联合,将会在太平洋上置美军于不利地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俄、德、法三国退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争夺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目标并简析其在会上是如何实现的。

(9分)解析(1)据材料“攫取了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和德属赤道以北的太平洋岛屿”并结合所学得出,德国战败;俄国发生十月革命;法国忙于医治战争创伤,巩固通过《凡尔赛和约》获得的欧洲优势地位。

(2)第一小问“目标”,据材料“夺取远东和太平洋地区霸权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这一地区争夺霸权的主要对手是日本”,得出打击日本独霸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计划;据材料“《英日同盟》的存在对美国也是一个严重威胁”并结合所学得出拆散英日同盟;削弱英国海上霸权。

第二小问“实现”,结合所学华盛顿会议的史实归纳。

答案(1)原因:德国战败;俄国发生十月革命;法国忙于医治战争创伤,巩固通过《凡尔赛和约》获得的欧洲优势地位。

(6分)(2)目标:打击日本独霸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计划;拆散英日同盟;削弱英国海上霸权。

(3分)实现:通过《四国条约》拆散了英日同盟;通过《五国条约》使美英海军力量处于同等地位;同时限制了日本海军的扩张。

(6分)5.(2019·安徽合肥二模)[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艾森豪威尔时期,帮助日本开拓国外市场以实现经济复兴是美国对日政策的核心。

这既是美国以“遏制中国”为核心的东亚遏制战略实施的必然结果,也与朝鲜战争临近尾声时日本爆发的严重经济危机密切相关。

这一政策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侧重点。

美国先把重点放在促使日本面向东南亚发展经济关系之上,旋即改变战略,面向西方市场,全力推动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

艾森豪威尔政府帮助日本经济复兴的措施主要在于贸易计划。

无论是促成日本与东南亚的经济整合,还是不遗余力推动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其政策的着眼点都是帮助日本寻求市场和原料产地。

就实施效果而言,这些政策都达到了预期效果,到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 419亿美元,超过了联邦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

——摘编自徐建华《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对日经济政策探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对日经济政策提出的背景。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政策对日本产生的影响。

(7分)解析(1)根据材料“艾森豪威尔时期,帮助日本开拓国外市场以实现经济复兴是美国对日政策的核心。

这既是美国以‘遏制中国’为核心的东亚遏制战略实施的必然结果,也与朝鲜战争临近尾声时日本爆发的严重经济危机密切相关”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对日经济政策的背景有两大阵营的对立(或冷战爆发);美国亚洲战略的调整;新中国的建立;朝鲜战争的爆发;日本经济危机的发生。

(2)根据材料“这些政策都达到了预期效果,到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 419亿美元,超过了联邦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对日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发展;提高了政治地位;巩固了美日同盟。

答案(1)背景:两大阵营的对立(或冷战爆发);美国亚洲战略的调整;新中国的建立;朝鲜战争的爆发;日本经济危机的发生。

(8 分)(2)影响: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发展;提高了政治地位;巩固了美日同盟。

(7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