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的政治与经济

合集下载

明朝的繁荣与衰落

明朝的繁荣与衰落

明朝的繁荣与衰落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时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通过农民起义而建立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历时二百多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时代。

明朝的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都呈现出繁荣的局面,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个伟大的王朝走向了衰落。

明朝的繁荣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时期。

在经济方面,明初实行农业“三改”,即促进水利、推广新式耕作、改革田租,使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为了鼓励人民种粮,明朝开创了专门销售粮食的官营振饶、石墨、三阳等粮仓,促进了粮食流通。

明朝也是商业繁荣的时代,市镇得到了迅速发展,各类行业和商品不断涌现。

在文化方面,明代文化经历了一个鼎盛时期。

明初创立了国子监,士子凭借与科举有关的功名权、官爵权得以跻身于精英阶层,正气歌传遍天下,成为后来青少年教育的重要传统。

近百年间,明代的书院学制逐渐形成,并处于一个繁荣时期。

明代的弘法寺、寺学、道院等修行场所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此外,明朝的艺术、科技等领域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明朝的衰落明朝的衰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有多方面的原因。

在经济方面,明朝中后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金融、税收和经济结构的问题等。

在政治方面,明朝中后期皇权越来越强,导致权臣专权,族亲政治严重,这也给朝廷带来很大的危机。

在社会制度方面,土地集中、地主阶层的繁荣与阶级矛盾的加剧,农民运动和土地问题的频发等问题也使得明朝面临着深刻的危机。

明朝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也是影响其衰落的重要因素。

从明初到明代中期,明朝的外交政策以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尊严为主要目标,较为稳健清明。

明代中后期,外交政策变得越来越主动而且傲慢,譬如对日本和韩国的高压政策,对蒙古的外交上也能追求“重边防,轻屯田”之策,而不是借助少数民族积极改变河套地区的历史遗留问题。

由于大规模出现了内乱、战乱和民间反抗,明朝国家实力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很难通过外交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古代史经典课件第16节——明朝

中国古代史经典课件第16节——明朝

吴晗《朱元璋传》
陈梧桐《洪武皇帝大传》
商传《永乐皇帝》
二 从靖难之役到仁宣之治
朱元璋原来立朱标为太子。太子认为朱 元璋“诛杀太滥,恐伤和气”。朱元璋用一 根带刺的木杖开导他。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太子朱标 死去,九月立朱标之子允炆为皇太孙。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 皇太孙继位,年号建文,又称建文帝或惠帝。
明代修建的武当山殿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永乐帝(1402- 1424)病死于榆木川(内蒙乌珠穆沁东南) 太子朱高炽继位,年号洪熙,也称明仁宗 (1424-1425)。在位仅十个月,但为太子 时曾长期在南京监国。 仁宗死后,宣宗继位(1425-1435年在位) 在位十年。 仁宣在位期间政治比较清明,并在一定程 度上让百姓修养生息,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古代史家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仁宣之治。
明宣宗朱瞻基像
明仁宗朱高炽画像
明宣宗《鼠食果图》
三 明初的经济政策 1 户籍和土地制度 黄册,户口总册。洪武十四年(1381年)进行户口普 查,以户为单位登记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 产等项,并依职业分为军、民、匠、灶等类。登记后造成 总册,层层上报,“上户部者,册面黄纸,故谓之黄册。” (《明史· 食货一· 户口》卷77) 鱼鳞图册。土地图册。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朝普 遍丈量土地,以税粮万石为一编造单位,造册载明田亩方 圆、四至、质量和户主姓名等,因所绘田亩形状像鱼鳞, 故称鱼鳞图册。 里甲制。民户110户为一里,选丁、粮多的10户为里 长,其余一百户分为10甲。一甲10户,推甲首一名,每 甲轮流当差。
根据《明太祖文集》(卷七和卷八)所发 现的两条新材料,胡惟庸的罪行主要是“结 党”和“乱法”。
(3)都察院和大理寺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第14章 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1368~1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第14章 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1368~1

第14章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1368~1644年)14.1 复习笔记一、明代前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1.明初的政治(1)中书省制度的废除和内阁制度的形成①明承元制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和左、右丞,总管一省军、政、司法。

②废除行省1376年,废除行省,设置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司法、军政,合称“三司”。

布政使司之下又设府、县二级地方政权。

③废除丞相制度a.1377年,设通政使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

b.1378年,朱元璋下令凡奏事不得先“关白”中书省。

c.1380年,朱元璋借丞相胡惟庸专权谋反事件,废中书省及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④建立内阁a.明太祖仿宋制设立诸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b.明成祖挑选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设立内阁。

c.宣宗时,阁臣有票拟权,英宗时,内阁票拟成为定制。

⑤票拟与批红奏章先送到内阁,由阁臣提出处理意见,用墨笔书写在小票上,附贴在章奏上,呈进皇帝,称为票拟。

皇帝看后,撕去小票,亲自用红笔写批在章奏上,称为批红。

内阁票拟只有经皇帝批红之后才能生效,然后作为正式谕旨下发。

(2)监察制度的建立①都察院朱元璋设御史台作为监察机构,后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

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职纠内外官员。

②六科给事中朱元璋按六部的建制,分六科,六科给事中负责稽察六部事务。

(3)五军都督府和卫所制度的创立①五军都督府a.明初,由大都督府掌管全国军队。

为分散军权,朱元璋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简称五军府),分管在京的除亲军外的各卫所和在外的各都司。

b.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掌兵权。

兵部奉旨调兵遣将,但不治军。

五军都督府则治军,而无调兵遣将之权。

②卫所制度a.概述明朝军队分为卫、所两级,卫、所官军皆为世袭。

大致5600人为一卫,称卫指挥使司,长官为指挥使。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锦衣卫
厂卫(东厂、西长、内行厂) 检校
四鼓冬冬起着衣,
午门朝见尚嫌迟。——改成“忧”如何? 何时得遂回圆乐, 睡到人间饭熟时。
明朝是传统政治的恶化吗?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运筹帷幄,善于攻战。
军纪严明。胡大海:不杀人,不掠妇女,不
焚毁庐舍。 礼贤下士。“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口语公文
明朝的建立
明太祖的评价





顺治:其自汉高以下,明代以前, 何帝为优? 范文程等:汉高祖、文帝、光 武、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俱 属贤君。 顺治:此数君又孰优? 陈名夏:唐太宗似过之。 顺治: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 明太祖。即唐太宗并数君德政, 皆有善者,有未尽善者。至明太 祖所定制度章程,规画周详,历 代之君,实皆不及也。 范文程等:诚如上谕! —— 清初君臣对话
明朝经济的恢复
鼓励耕织
重视水利 发展工商业 设立黄册、鱼鳞图册
专制皇权的加强
取消丞相
设立特务机构 严惩贪污
废丞相的诱因——胡惟庸案
练习第三题说明什么?
内阁制度
内阁制度:皇帝的书记(朱元璋太忙,一天
要批200多件奏章) 票拟、批红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 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 止于票拟。其委任之权力,与前代宰相绝不 相同。夫以无权之官,而欲强作有权之事, 则势固必败;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 官,其望更难酬。此从来阁臣之所以无完名 也。——叶向高
特务政治的建立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专制皇权的加强
一. 明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高中历史】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ppt2

【高中历史】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ppt2

“买不尽松江布, 收不尽魏塘纱。”
“湖广熟, 天下足。”
郑和下西洋同哥伦布、达· 伽马航海比较表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达· 伽马
地区
西洋 航海情况
美洲
印度
比较结果
时间 次数 人数 船数
1405-1433年 7次 27800人 大船62艘(连小 船共计200多艘) 大船长151.8米, 宽61.6米 到达亚非30多个 国家和地区
1492-1504 年 4次 1500人 17艘
1497-1498 年 1次 60人 4艘(一说3 艘) 120吨,100 吨,50吨 到达印度
时间最早 次数最多 人员最多 船只最多
用明成祖的 话来说就是 “宣教化于 海外诸藩 国”, 用《明史· 郑 和传》的话 来说就是 “示中国之 富强”
樊树志—— 《国史概要》
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废除
明朝 前期 的经 济与 政治
复兴 农村 经济
鼓励垦荒、减免赋税徭役 移民屯田政策 鼓励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 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复 废中书省、丞相,权分六部 中央: 明朝前期经 济迅速恢复
调整官制 皇权的 设特务机构 强化 整顿吏治 文化专制
设内阁制度
皇帝 门下省 中书省 尚书省
吏、户、礼、兵、刑、工
皇帝
财政
(三司)
行政
副 宰
军事

(三衙)
卫 马 军 司 卫 步 军 司
度 盐 户 相 相 支 铁 部
密 侍 殿 侍

前 司
①秦:始设丞相
②汉武帝时:组成内朝和外朝 ③唐太宗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④北宋:相权一分为三,并设正副二相 ⑤明太祖时:废丞相制度

23_明朝前期的经济和政治

23_明朝前期的经济和政治
遍。”
“朕尝思之,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 无辅臣。”
百僚未起朕先起, 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丈五尤拥被。
洪武十五年,设置殿阁大学士。
明初的制度建设——政治(中央)
内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明成祖即位后,选拔翰林学士,入直
文渊阁,称为内阁学士,得以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此时阁臣,品位较低,仅备顾问而已, 内阁是皇权的一部分。
明初的制度建设——政治(中央)
行政制度
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以谋反之罪 杀中书左丞相胡惟庸,宣布废除中书省及丞相, 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等具体行政机构。从此, 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制度不复存在。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 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 全家处死”。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民间谚语
“胡蓝之狱” “胡惟庸案” “蓝玉案”
胡惟庸(?~1380 年),凤阳府定远县(今 属安徽)人。
早年随朱元璋起兵,颇 受宠信。历任元帅府奏差、 宁国知县、吉安通判、太 常少卿等职。洪武三年, 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六年 七月,任右丞相;约至十 年进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洪武十五年,设置殿阁大学士。
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 “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 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 时京官每旦入朝,必 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 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 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 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 庆,以为又活一日。 吓的出了一身冷汗。
明太祖时,曾铸铁牌置宫门内: “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胡惟庸案大捕杀
自洪武十三年 ( 1380 年)罢丞 相不设,析中书 省之政归六部, 以尚书任天下事, 侍郎贰(副)之。

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概括

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概括

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概括如下:
一、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市民阶层政治意识初步觉醒。

明朝推翻了残暴的蒙古统治政权,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

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

政治上,整顿吏治,惩治贪官污吏,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明初历经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后,国势复振。

晚明因政治腐败、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明朝覆灭。

明朝无论是明太祖、明成祖这样雄才大略的皇帝,还是如郑和、于谦、海瑞、张居正、戚继光、郑成功等文臣武将,至今让我们懂得不朽的内涵和高尚的意义!
二是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明初采取大移民、轻徭薄赋等政策,恢复了社会生产,人口快速增加。

明朝曾是世界上手工业与经济最繁荣的国家之一。

同时,海上贸易也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全盛时远洋船舶吨位高达1.8万吨,占当时世界总量的18%。

这个时期,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三是文化开放,科技发展,艺术创新。

明朝的小说至今是我国文学界的骄傲。

《西游记》《金瓶梅》《牡丹亭》《玉堂春》等无一不是人类文化史上艺术瑰宝,呼唤了人性的解放;宣德炉、景泰蓝、青花瓷无一不是传世精品,彰显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李时珍、徐光启、徐霞
客、宋应星等科学巨匠为世界科学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至今让人们肃然起敬!。

明朝历史概括总结

明朝历史概括总结

明朝历史概括总结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位皇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明朝的建立,结束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其后通过两次北伐,加强了对北方的控制,并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明朝的建立与初期统治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他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手段,巩固了新王朝的政权。

朱元璋在位期间,推行了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废除了丞相职位,直接领导六部,使皇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还整顿吏治,严惩贪污腐败,使得明朝初期政治相对清明。

在经济方面,明朝实行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如鼓励垦荒、减轻赋役、兴修水利等,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同时,明朝还加强了与海外的贸易往来,郑和下西洋就是明朝海外贸易和外交活动的典型代表。

二、明朝的中期发展与变革明朝中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形势的变化,明朝的统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这一时期,明朝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动荡。

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宦官势力的崛起。

明朝中后期,宦官集团逐渐掌握了重要的政治权力,甚至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这一现象对明朝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此外,明朝中期还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和边疆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明朝政府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

例如,推行一条鞭法改革赋役制度,以缓解财政压力;加强边防建设,以抵御外敌入侵。

三、明朝的晚期危机与灭亡明朝晚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频发等问题日益严重。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灭亡。

随后,清军入关,建立了清朝的统治。

明朝的灭亡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政治腐败是导致明朝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朝晚期,官僚体制僵化、官员贪污成风、百姓负担沉重等问题日益突出,使得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同时,明朝在应对外敌入侵和农民起义等挑战时也显得力不从心,无法有效地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明初的政治与经济1368年,朱元璋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王朝——明朝一、明初社会矛盾和朱元璋治国思想1、明初的社会矛盾分析①社会经济遭受极大的破坏,这是元朝后期二十年战乱所造成,南方、北方土地大量荒芜,居民鲜少。

江南扬州,1357年城中居民仅剩18家,战争破坏最严重的山东、河南等地,竟“多是无人之地。

”由于社会经济遭到如此严重的破坏,能不能及时地重新恢复它,决定明朝能否巩固。

②土地兼并重新展开。

元末民变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江南巨姓右族,不死沟壑则奔窜散处。

”但是,伴随着新王朝的建立,又涌现出一批时髦的贵族,土地兼并随之出现,“富家巨室,争买田宅”,尤其是功臣宿将,更依仗其政治权势,通过合法的赏赐和非法的接受投献、暴力掠夺等手段,占有大批土地和佃户,明初李善长等六国公二十八候拥有佃户34194户,每家近一千个佃户。

③吏治败坏。

元后期吏治腐败,“用吏治国”,这些吏专门为长官出坏主意和馊主意,“多奸而弄法”,贪污严重。

浙江地区运粮到南京,运价很贵,一担谷子需要五担运费,中间许多环节都被做手脚。

朱元璋为了减轻负担,采用折钞,一担米折二贯钞。

但各地仍然立言名目,还要交什么水脚钱,车脚钱,口食钱等等。

④经济秩序混乱。

由于元末战乱破坏了原来政治和经济的秩序,户口册、土地册基本毁于战火,“兵革之余,郡县簿籍多亡。

”新的封建政府失去征收徭役的依据,机构无法健全、法律亦无法健全,整个政治秩序比较混乱。

⑤封建思想控制削弱。

经过元末大动荡,战乱的幸存者平时很少得到政府礼仪方面的教育,相反动荡使他们增长见识,喜欢与政府来硬的,抗暴意识增强,朱元璋曾讲过,“兵乱以来,人习斗争,鲜知礼仪”。

人们好斗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朱元璋刚刚建立王朝,政治上敌对分子很多,有部分是故元的遗老遗少,如回族诗人丁鹤年“饮泣赋诗”怀念旧主,张昶是故元官员,去和朱元璋谈判被留下做了参政知事,可一心一意恢复元朝,想谋杀朱元璋,被杀时还说“身在江南,心在塞北”。

此外张土城的部下也都不会忘记他们的故主,这些人都不买朱元璋的帐。

⑥民变此起彼伏不断爆发。

洪武30年间小规模民变达100次之多,白莲教死灰复燃。

重新活跃起来,特别是1479年,四川眉县彭普贵闹事,召告群众,打下14个州县,同时广东有些民变头目称“铲平王”反映了农民对封建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的不满,表示要铲除不平等的社会观念。

⑦故元残余势力仍威胁明王朝。

朱元璋的军队打下大都,但元顺帝跑了,仍然拥有很大势力,元顺帝死后,其儿子做了皇帝,历史上把这个政权叫北元,北元常出兵搜扰,西北还有王保保、扩廓贴木儿,东北有纳哈出,西南也有残余势力,明朝实际上三面受到威胁,这就是明建立后面临的严重形势。

朱元璋非等闲之辈,既然能从乞丐、流浪儿成为皇帝,就说明他的成功肯定有他自己的一套。

朱元璋原来是尊孔反孟的,后来他读到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这段话以后,认为孟子的确是圣人,恢复他的圣庙牌位。

2、朱元璋的治国思想。

①“居安虑危,处治思乱”,他要求各级官吏兢兢业业,勤于政事;提倡节俭,反对奢侈,加强战备,防止随时出现的危险。

②“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

他继承历代帝王礼法兼用主张,“明礼”、“定律”是要求地主阶级加强自我修养,克制贪欲、安分守法,把对农民的剥削控制在礼法制度许可的范围内,这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③发扬古代民本思想,认为只有安定百姓,国家才能安定。

要安民,就必须“藏富于民”。

其关键是发展生产,开辟衣食之源;轻徭薄赋,均平负担,整肃吏治,抑制豪强。

④强调君主要“躬览庶政”。

认为这是实现天下大治的一个前提条件,同时,他进一步主张扩大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针对元朝体制的某些弊病进行一番改革。

二、明初的君主集权1、明朝皇权的加强①严禁后妃和宦官干预朝政,洪武六年,命翰林院修诫,“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以预政事,……观历代宫闱,政由内出,鲜有不为祸乱者也。

”洪武三年下诏明文规定:“皇后止得治宫中嫔妇事,宫门之外不得予焉。

”对太监设铁牌,“内臣不得干预朝政”。

②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制,洪武十年设通政使司,职掌“出纳帝命,通达下情”内外大臣的章奏,由通政司转达皇帝,从而剥夺了丞相查阅章奏的权力。

十一年“禁六部奏事不得关白中书省”。

十三年,借口左丞胡惟庸谋反,乘机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官职。

中外章奏皆由中书省。

大事大疑必由皇上做主,臣下唯面奏取旨而已。

③加强监察机构的职能:监察机构是皇帝的耳目,派往地方的巡察御史是皇帝的代表,权力很大“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又设立六科给事中还设立锦衣卫,以增加皇帝耳目。

④大杀功臣:为减少功臣元勋对皇权的威胁。

大肆杀戮文臣武将、开国元勋。

洪武二十六年,借口大将军蓝玉谋反,杀了一万五千人“于是元功宿将相继尽矣。

”⑤打击豪强、严惩贪官污吏,对苏州、嘉兴、松江、湖州籍的豪族富民的土地没收,并把他们中的几万户强行迁移到南京、监濠一带。

又在南京抄杀了豪民一百七十余家,这些人在京城与官府勾结,私设公堂,隐匿逃犯,朱对贪官的处罚很严,“凡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官府公座旁,各悬一剥皮实草之袋,使之怵目惊心。

”⑥树立皇帝的威严,对臣下采取侮辱侮的刑罚,如“廷仗”。

还有就是滥用酷刑。

见于《大诰》的酷刑,有族诛、凌迟、极刑〔凌迟本已是极刑,则这一极刑之残酷定甚于凌迟〕、枭令、斩、死罪、墨面文身、挑筋去指、去膝盖、剁指、断手、刖足、阉割为奴、斩趾枷令、常加号令〔至死而止〕、枷项游历〔遍九州之邑〕、免死发广西拿象、人口迁化外、充军、全家抄没、载罪还职、载罪充书吏等三十余种,多为《大明律》所无,那项“免死发广西拿象”更是带着几分幽默,此即所谓法外用刑。

而量刑标准,也比《大明律》严酷得多。

四十年之中,据《大诰》所载,凌迟、枭示、族诛有几千案,弃市以下的有一万多案。

这些案子,如果按《大明律》量刑,大多是罪不至死的,有的甚至只该受到轻微的惩罚,象官吏隐漏文书不报的,按律只杖八十,收粮违限的,只杖一百,而《大诰》居然全都用凌迟之刑;有司滥设官吏,按律只杖一百,囚三年,而大诰却是族诛。

真是令人触目惊心!如此滥用刑罚,也难怪为了浙江的一件假钞案,而“捕获到官,自京至于句容,其途九十里,所枭之尸相望”,连朱元璋自己也感叹说“其刑甚矣!”〔《大诰》伪钞四十八〕而这些酷刑,真可谓设计巧妙,用刑者为了折磨罪人,到了挖空心思的地步。

差不多同时,中世纪基督徒也在想尽种种法折磨迫害异教徒和女巫,两相比较,不由让人感叹人性都是一样的,东西方的智慧在这一点上也没什么太大的差别。

而我们也该庆幸这样的时代大概是一去不复返了。

根据野史的记载,还有更别出心裁的酷刑:1、铲头会:这个刑罚是用来对付“顽民窜避缁流”的,把这些“盲流”抓起来,排成行掘坑活埋,只剩头露在地上,然后用大斧削过去,一斧头砍下几颗头来。

2、刷洗:把犯人剥光了放在铁床上,浇上沸水,用铁刷刷去皮肉。

3、枭令:用铁钩钩住犯人的脊骨,吊起来示众。

4、称竿:把犯人绑在竿上,另一头挂上石头。

5、抽肠:把犯人绑在竿上,用铁钩钩入谷道,把肠子钩出,再在竿的另一端挂上石头,犯人的身体向上弹起,肠子也就全钩出来了。

6、剥皮:每一地的土地庙都是剥皮的场所,称为皮场庙。

凡贪赃六十两以上的,7、枭首示众,剥皮实草,放在官府公座的旁边,以警告后来的官员。

到了洪武二十八年,该杀的都杀光了,朱元璋觉得天下太平了,自己也老了,可以让子孙吃吃现成饭了,于是在这一年的五月下诏禁止酷刑:“朕自起兵至今四十余年,亲理天下庶务,人情善恶真伪,无不涉历。

其中愚顽刁诈之徒,情犯深重,灼然无疑者,特令法外加刑,意在使人知所警惧,不敢轻易犯法。

然此特权时措置,顿挫愚顽,非守成之君所用长法。

以后嗣君统理天下,止守律与大诰,并不许用鲸、刺、非刂、劓、阉、割之刑。

臣下敢有奏用此刑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太祖实录》卷二三九〕2、中央行政系统和地位行政系统①中央:a、设三公(太师、太保、太傅)与三孤(少师、少保、少傅)无定员、无专授、无官属,或为加衔,或为赠官。

b、朱元璋废丞相、仿宋制从翰林院等机关中选官员加殿阁学士衔,辅助皇帝看奏章、处理文书并根据皇帝意图草拟诏谕,同时备顾问。

明成祖时,直接从翰林院挑官员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内阁”,正五品。

宣宗时,以六部尚书甚至以少师、少保身分入阁兼内阁大学士,官品升高,权开始重,英宗时,年幼,大学士“三杨”执掌,官位既高,“内阁权势愈重,世宗嘉靖后,内阁长官朝列班次。

C、通政司是明代创设的皇帝和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收发出纳机关。

设通政使,左右通政等官职,所有奏章,由通政司转达,通政司要进行辨验、登记、分类摘要,然后奏闻,皇帝批示后,仍要通政司把皇帝旨意抄送有关部门或官员。

②地方,a、地方行政机构为省、府(州)、县三级,洪武九年,撤行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称省)。

除北、南直隶外,共设十三布政使司,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江西、湖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长官设左右布政使司各一人(从二品),左右参政(从三品),左右参议(从四品)无定员。

管理民政、财政,与承宣布政使司并列的有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为主管司法和军事的机关。

b、省下为府、改宋元路为府,按纳粮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等,全国共有省府一百五十九。

长官知府(正四品)同知(正五品)、通判(正六品)等。

州有两种:一种是直隶州,地位与府同,另一种是属州,其地位与县相同。

全同共有州二百二十四。

州有知州一人(从五吕),同知(从六品),等等。

c、府以下县。

县以纳粮多少分三等,全国有一千一百七十一个。

设知县一人(正七品),县丞(正八品)等……。

d、县以下的基层组城内称坊,近城称厢,乡村称里。

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里长十人,推选丁粮多的地主充当,轮流为首,十年一轮。

其余百户编为十甲,每甲设甲长一个,里长,甲长主要负责地方民政、教化民风,催赋役等。

e、云贵、两广少数民族地区设土司制度。

土司分两种:一种是军事部门管的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等。

另一种由行政部门管,按汉族地区行政制度设立府、州、县,设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

土司职位世袭。

3、军事系统:洪武三年,撤大都督府,改置前、后、中、左、右五军都督府,每府各设左右都督(正一品),统京卫所及外都司卫所,地方管军事的是都指挥使司,设都指挥使一人(正二品),卫、所是明代军队的基本编制。

防区在一府之内的设所,一府以上的设卫。

大体是五千六百人为卫,卫有指挥使,下分五个千户所,各一千一百二十人,千户为长官,每千户下领十个百户所,各一百十二人,百户为长官,以此类推。

洪武二十六年,全国共有十七个都司,三个行都司,一个留守司,三百二十九卫,六十五个守御千户所。

五军都督府,都指挥使司以及卫所,负责军队的管理和训练,军官任免归兵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