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词:《十五夜望月》赏析

合集下载

《十五夜望月》(王建)评析

《十五夜望月》(王建)评析

《十五夜望月》(王建)评析原文:《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评析:本诗又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抒情诗。

这首七言绝句,以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

以景起,以情结,很有韵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写的是中秋之夜,月上中天时候的庭院景色。

“地白”指月光遍照院子,地面泛起一片白光,使人觉得地面是白色的。

李白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也是以霜色洁白形容地面月光的。

“树栖鸦”,树上的乌鸦已经安静栖息,暗示夜已经深了,周围一片寂静。

夜深,秋露更浓,甚至已开放的桂花也湿了。

夜露下降究竟有无声响?诗人注意谛听这天籁中最细微的声音,但它是不可闻的,由此也见出夜之寂静了。

一二两句极写夜已深、夜极静,暗中托出感受这夜深夜静的人。

只有人才能对环境有这样敏锐细腻的感受。

然而,夜深不寐,究竟为何?两句景语,自然引出下面二句的人事活动来。

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赏月,合家团圆,是中国民族的风俗。

因此,中秋之夜,离家外出的游子,特别会涌现思家怀乡之情。

这两句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以虚拟悬想作结:中秋之夜,人们都会望月寄情,但是,每个家庭成员的离合团散却不相同。

不知道哪个人家有人外出,哪个游子离家作客,怀念之情会象秋露一样,更浓更重地降落在这一人家、这一位游子身上。

普遍性的情绪,体现在个别人身上。

而这个别人,在大地城乡之中,又是一个不明确的载体。

这样的写法,和李白《忆东山》诗中“明月落谁家”一样,使普通的心理情绪,有了专指性。

而这专指性,却又隐没在虚拟悬想之中。

正因为如此,对月怀人的抒情诗才具有更大的感情包容性,才具有更多的自由联想作用,因而更为读者喜爱。

也许正因为如此,另一诗题加上“寄杜郎中”四字,把诗意落实,反而使读者觉得受束缚了。

全诗先突出中秋夜深夜静,然后以深夜不寐、望月怀人,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怀念之情。

《中秋咏月诗词二首》赏析

《中秋咏月诗词二首》赏析

《中秋咏月诗词二首》赏析十五月望月王建原诗: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翻译: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主要内容: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之情。

常见题目: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二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中秋之夜,庭院中洒满月光,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一片洁白,树上安静地栖息着乌鸦。

夜深了,冷露悄无声息浸润了庭中的桂花。

2.一、二句写景的作用及词语赏析。

(1)写景的作用:点明了望月的环境,渲染了中秋望月凄清冷寂的气氛,为后两句的抒情作铺垫,衬托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

(2)“地白”二字,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营造了一个清美的意境。

(3)“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乌鸦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4)“无声”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3.说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诗的妙处。

抒情。

但诗人不直接抒情,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明明是自己在对月怀人,却偏说“秋思落谁家”,这样就把自己对月怀人的情思表达的蕴藉深沉。

“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似的,使愁思形象化、更为生动感人。

水调歌头苏轼原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端起酒杯来向青天问候。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十五夜望月诗词鉴赏

十五夜望月诗词鉴赏

十五夜望月诗词鉴赏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前两句选取月光皎洁、栖鸦不惊、露湿桂花三个典型特征,写出了中秋的独特夜景;后两句没有从正面抒情,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把诗人对月怀念友人的感情表达得更加深沉蕴藉。

下面是这首诗的鉴赏: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

“地白”二字,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

“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息的情景,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清冷的露珠无声地打湿了桂花。

这句话暗写诗人望月,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意境悠远,耐人寻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之夜,人们都在望着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在谁家?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念友人的感情,表现得蕴藉深沉。

其中一个“落”字,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王建《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译文赏析

王建《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译文赏析

王建《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译文赏析王建,唐代诗人,《十五夜望月》是他的一首隋堤怀古的诗作,下面我们来一起对原文及译文进行赏析。

一、原文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穹庐。

班班琼树开瑞气,片片禾田送别离。

半卷残霞天半脸,一瞥愁容月一钩。

别来十五载,故国晚来秋。

二、译文小楼上,轻寒袭面,雾气。

空气如穹庐般淡,阴云低垂,惟有楼下守夜人的点燃的灯火显得明亮。

班班琼花绽放,春色满园,金秋时节田野上的麦子渐渐成熟,准备离别上京。

半盏残烛垂半死的夕阳,月照窗棂,只一眼,便是长别的憂愁。

终此离别,隔了十五个春秋,天下风光都不再在,曾经的荣光一去不复返。

三、赏析该诗通过写景来表达离别之感,情感真挚,扣人心弦。

首句“漠漠轻寒”起笔深蕴,烘托出了寂静的秋夜。

诗人把“晓阴无赖似穹庐”与上一句结合,给人以极强的意境感受,夜色给人一种特殊的感觉,“穹庐”则暗示着空灵而恬静的寂静氛围。

接下来的“班班琼树开瑞气,片片禾田送别离”,是诗人对于秋天美景的描绘。

从“班班琼树”到“片片禾田”是由大自然转移到人性并联想到农民的离别场景。

如果单从字面上去读,没有什么意义,但这正是唐诗的特点——意境优美、感情丰富。

“半卷残霞天半脸,一瞥愁容月一钩”,卓越地想象了模糊的景象和内心世界。

残霞汇聚而成,形成了悠久的回忆;愁容则连同明月,暗示了作者的悲伤和寂寞。

最后“别来十五载,故国晚来秋”的一句话,更加地点明了离别的真正意义。

由于国难之后,难以回到家园和故土,诗人的归乡之路也成了永远的别离之路。

四、总结《十五夜望月》是一首充满悲情喟叹、写景抒情的唐诗。

诗人王建以流畅的文字抒发了他对于故国离别后的感伤之情,用心诠释了人生离别之苦。

诗中无处不孕育着诗人忧愁和哀伤的心境,若干年之后,他的故乡,曾经的美景,如今只能在诗人的梦中黯淡地存在,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愈发厚重。

读此诗,总会有一种幽幽的怨思,一种无法言语的忧伤,让我们从中更好地体会到离别的无助和悲凉。

十五月夜望月这首诗的意思

十五月夜望月这首诗的意思

十五月夜望月这首诗的意思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

全诗如下:“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诗的意思如下: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这首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

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将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王建《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译文赏析

王建《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译文赏析

王建《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译文赏析王建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唐朝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散文、诗歌等作品广受欢迎,被后世传颂不衰。

其中尤以《十五夜望月》著名,这篇文章描写了一个关于月亮的故事,不仅表达了王建对月亮的景仰之情,也抒发了他对人生的感慨。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欣赏王建《十五夜望月》的原文及译文,并对其进行赏析。

一、原文银汉秋露洒相思,白露也分金屑垂。

幽梦闲悠古祠迩,远山微醺碧云低。

不知今夕是何夕,携手乘冷月光归。

二、译文秋天的夜晚,银河在空中闪烁,似乎在传递某种相思之情。

白露也像金屑一样撒满大地。

我一个人漫无目的游荡,忽然看到了一座古老的庙宇,好像一位古代圣贤正在它里面沉思。

望着远处的山峦,还能感受到一丝丝的酒意。

此时此刻,我并不知道现在是几月几日,在这美丽的夜色里,只想带着我的爱人一起欣赏这冷月光所带来的美丽景色。

三、赏析1. 描写自然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中,对自然的描写相对简短,但却鲜明。

他用几个短小的词语来表现一个月夜的美丽。

他将自然界的几个元素概括出了一种美景并且说明了,这种美景与自己的内心其实是融为一体的。

比如他在文中用“银汉”、“白露”、“远山”、“碧云”来描述自然景象,一字一字都渗透着浓厚的感情。

这样的描写与现代人“科学”、“冷漠”的态度完全不同,他的景物情感内涵十分丰富。

2. 思想、感情的表达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不仅展示了他对自然的敬仰之情,也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

他表示“不知今夕是何夕”,但认为只要有自己最爱的人在身旁,便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

在他看来,人生如同月亮一样,有圆缺之分,美好的时光是短暂的,但只要有真爱相伴,在黑暗的长夜里也有希望和光明。

这种乐观的态度无论在何时都值得被借鉴。

3.对王建人生观的反映王建的这篇文章中所抒发的情感是非常主观而个性化的。

他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这种情感不是机械的表达,而是从他的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

在他看来,人生很短暂,有些事情无法掌控,但只要我们保持心中的爱和希望,那么面对未来的旅程,我们总能够相互陪伴,前行在一起。

十五夜望月赏析

十五夜望月赏析

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

郎中:官名。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栖:歇,休息。

⑶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⑷在:有些版本作“落”。

此处指到。

折叠编辑本段译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树枝上安歇着乌鸦。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中。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

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杜郎中,名不详。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翻译及赏析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翻译及赏析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翻译及赏析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婉动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代: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注释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名杜元颖。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鸦:鸦雀。

冷露:秋天的露水。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落:在,到。

鉴赏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

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杜郎中,名不详。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词:《十五夜望月》赏析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词:《十五夜望月》赏析。

中秋节古诗词:《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翻译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赏析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
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

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
版画,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

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

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作者简介王建,唐代诗人。

字仲初,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

出身寒微。

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 年)进士。

晚年为陕州司马,又从军塞上。

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

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
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

所作《宫词》一百首颇有名。

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