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8单元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1平均数22-人教版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课题平均数二、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第一节《平均数》。
三、教材分析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平均数是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以及除法运算的意义基础上教学的。
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对平均数的处理,更加突出其统计意义。
通过“两队人数不同不能用总数比较”这一思维的矛盾,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进而发现运用平均数作比较的必要性。
四、学情分析由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2.过程与方法:体验探究平均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的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引入。
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出示情境图片。
老师有一个三层的小书架,每层分别放着6个黄球,7个红球,2个绿球。
看上去不整齐,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球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并上白板课件展示成果。
(2)教师提问:现在每层都有5个球了,“5”与原来每层的球数相比较,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数?(3)教师:5就是6,7,8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根据这个课题,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
(1)理解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2)探究怎样计算平均数;(3)了解平均数的代表意义。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一课时 平均数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 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平均数。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
2.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概念。
2.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出示一组数据,如:5、7、9、12、15,让学生观察这组数据,并提问:这组数据有什么特点?2. 学生可能会说,这组数据有5个数,有的大,有的小。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这组数据有大有小,但是我们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这个数就是平均数。
二、新课1. 老师讲解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 老师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平均数。
3. 老师出示例题,如:小明5天共卖出45个苹果,平均每天卖出多少个苹果?老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45÷5=9,所以小明平均每天卖出9个苹果。
三、练习1. 老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老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四、总结1.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说出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老师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明白学习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同时,我也注重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平均数。
在练习环节,我出示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讲解。
四年级下册数学8《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8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 90-92页。
教学目标:1.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感受平均数存在的必要性,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感受平均数具有敏感性、虚拟性等特点。
2. 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统计概念。
3. 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增强合作交流意识,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及平均数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白板,磁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师:瞧,比赛正在进行.........如果你是教练,你会选什么样的队员上场呢?生:强壮的!(打篮球一定好吗?)投篮水平高的队员。
师:下面请 7号 8号队员闪亮登场,他们是谁?师:课前老师让他们进行了一场 1分钟投篮比赛,每人投三次,这是他们的比赛成绩,课件出示张梓豪(5,5,5);卢保辰(6,4,2)。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体会投篮次数相同可以通过比总数来确定水平的高低。
师:他俩谁的投篮水平高?生:张梓豪的水平高。
他一共投中15个球,卢保辰才投中12个球。
师:他通过比投篮总数得出张梓豪的水平高?大家同意吗?(2)体会投篮次数不同应比平均投篮个数确定水平的高低。
师:老师听说王皓冬篮球打的也不错,让他试投了几次,看,这是他的成绩。
课件出示王皓冬的投篮成绩。
(5,3,6,2)师:3个人比,谁更厉害?生:王皓冬最厉害,他一共投中了 16个球。
师:比投篮总数王皓冬最厉害,谁还有不同意见?通过大家的探讨我们发现,投篮次数相同可以比投篮总数,投篮次数不同,应该比平均每次投中的个数,也就是投篮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到底什么是平均数,这节课我们就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
师:我们一起来看。
张梓豪投篮的平均数是几。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秀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秀教案本单元主要学习“平均数”和“复式条形统计图”。
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小数阶段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即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平均数是在理解了平均分及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与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
把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每份不一定一样多。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掌握了复式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的,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就形成一种新的统计图即复式条形统计图。
把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
第1课时平均数【教学导航】【教学内容】教材第90~92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加深对“平均分”和“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3.培养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统计含义和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8支铅笔【教学设计】【情境导入】师:同学们,老师手中有8支铅笔,要分给四位同学,请大家帮我想一想,怎样分呢?让学生想一想,然后指名发表意见,提出不同的分法。
当有学生提到给每位学生分2支时,教师引导:8支铅笔,分给四位同学,每人分2支,那么这8支铅笔刚好分完,并且每人分得的支数都相同,这种分法叫平均分。
每位同学平均分2支铅笔,这里的2就是平均数。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探究新知】1.教学例1。
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1)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一样多吗?(不一样多)你能想办法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变成同样多吗?(2)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二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二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含义和特点,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分析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如何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学生熟悉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提出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对比两种或两种以上数据的情况,如何用统计图表示呢?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复式条形统计图。
2. 探究新知(1)请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发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有两组条形图,每组代表一种数据,条形的高度表示数据的大小。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学生通过讨论、尝试,总结出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3)教师示范绘制一幅复式条形统计图,边示范边讲解绘制步骤和注意事项。
(4)学生独立绘制一幅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3. 巩固练习(1)请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教师挑选一些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组织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4. 应用拓展(1)引导学生思考:复式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举例说明。
(2)请学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绘制,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学生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8单元 第2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导学案)2023-2024学年四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备课(人教版)

第8单元第2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导学案)2023-2024学年四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备课(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作用;(2)学会制作和解读复式条形统计图;(3)能根据数据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和解读;(2)根据数据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1)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2)如何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获取有效信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概念、作用及绘制方法;(2)提出问题:如何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数据?(3)导入新课:复式条形统计图。
2. 探究新知(1)学生自主探究:如何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2)小组合作:绘制一个简单的复式条形统计图;(3)教师讲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及注意事项;(4)学生练习:绘制一个复杂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 实践应用(1)学生自主分析:如何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获取有效信息;(2)小组合作:解读一个实际的复式条形统计图;(3)教师讲解: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技巧;(4)学生练习:解读一个复杂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4. 总结提升(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及存在的问题;(3)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能力等;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练习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检测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课件_第八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_第1节 平均数

用每队的平均成绩 比较可以吗?
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 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好。
男生队的平均成绩 (19+15+16+20+15)÷5 =85÷5 =17(个) 女生队的平均成绩 (18+20+19+19)÷4 =76÷4 =19(个)
2.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第5题。 5.快乐蛋糕店的草莓蛋糕最近5天的销售情 况如下图。
(8+12+11+9+10)÷5 =50÷5 =10(个) 答:明天做10个草莓蛋糕合适。
返回目录
课堂小结 1.把多的塑料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 的塑料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 2.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时,
3.(重点题)福娃宝宝学英语。
单词数/个
3.(重点题)福娃宝宝学英语。
算一算,平均每个福娃宝宝学了多少个单词?
(11+19+16+18+16)÷5 =80÷5 =16(个) 答:平均每个福娃宝宝学了16个单词。
返回作业2
4.(探究题)刘叔叔卖水果,第一天卖了 75千克,第二天和第三天平均每天卖72千 克。这三天平均每天卖多少千克?
返回作业2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随 堂 练 习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1.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 姓名 杨欣宇 王 波 刘真尧 马 丽 唐小东 8 6 9 8 14
本数
平均每人捐了几本? (8+6+9+8+14)÷5 =45÷5 =9(本)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学案

4.8.1 平均数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掌握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学习过程】一、知识铺垫1.班级图书角的书架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
同学们能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吗?二、自主探究例:李健和张亮进行投篮比赛,下面是他们每个人每轮投篮(50次)投中的个数统计表。
李健投篮统计表 单位:个张亮投篮统计表 单位:个比一比,谁投得准。
1.想一想:2.算一算:(1)李健平均每轮投中的个数:(2)张亮平均每轮投中的个数:通过比较:投得准。
3.议一议:平均数有哪些作用?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呢?三、课堂达标1.求出下列每组数据的平均数。
(1)13 11 15 12 19(2)125 150 230 3512.学校要举行跳远选拔赛,下面是张兰和李红跳远成绩(单位:厘米)。
你认为应选哪位同学参加比赛?4.8.2 平均数练习课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掌握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一、回顾整理引导学生回想学过的知识。
自己做一个简单的整理。
二、巩固练习(一)基本练习1.判断:(1)小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1厘米,小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5厘米,所以小华比小明矮。
()(2)全体同学为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12元,李洁同学可能捐了15元()(3)小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3分,小明的语文成绩是93分。
()(4)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小强身高1.2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池肯定安全。
()(5)城南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
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 元。
()(6)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排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教案
教学过程
分别完成某地区城镇和乡村
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展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
如果要很快地知道1980年与
2010年中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的
变化情况?那该怎么办?
2.如何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
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探讨,试着
绘制统计图。
全班交流、汇报。
3.出示教材第96页不完整的
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独立
把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
哪些收获?
的统计表
学生讨
论,汇报。
板书设
计
复式条形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