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美术下册第12课《妈妈的节日》说课稿人教版正式版
人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第12课妈妈的节日》教案教案 (4)

人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第12课妈妈的节日》教案教案 (4)一. 教材分析《第12课妈妈的节日》是人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绘画和制作来表达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妈妈的节日——母亲节的来历、为什么要尊敬妈妈、如何向妈妈表达感激之情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妈妈的辛苦和付出,培养他们热爱妈妈、尊敬妈妈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和手工制作能力,对色彩、形状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妈妈的付出和辛苦可能理解不够深刻。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故事、实例等引导学生认识到妈妈的辛苦,从而激发他们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母亲节的来历,知道为什么要尊敬妈妈。
2.培养学生热爱妈妈、尊敬妈妈的情感。
3.培养学生通过绘画和制作表达对妈妈感激之情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母亲节的来历,知道为什么要尊敬妈妈。
2.难点:培养学生通过绘画和制作表达对妈妈感激之情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故事导入、分组讨论、示范讲解、学生实践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PPT、故事课件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绘画纸张、水彩笔、剪刀、胶水等绘画和制作材料。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关于妈妈的故事引入新课,让学生初步了解母亲节的来历,激发学生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2. 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母亲节的来历和意义,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为什么要尊敬妈妈。
3. 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如何通过绘画和制作表达对妈妈的感激之情,然后学生分组讨论,计划自己如何创作。
4. 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开始动手绘画和制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创作中遇到的问题。
5. 拓展(5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心得,引导学生相互学习、交流。
一年级美术下册第12课《妈妈的节日》说课稿人教版正式版

一年级美术下册第12课《妈妈的节日》说课稿人教版正式版妈妈的节日一、说内容本教学内容是人教版美术教材第二册第12课《妈妈的节日》。
二、说教材(一)、教材分析:《妈妈的节日》是一节造型表现课,课前通过了解妈妈的工作与爱好,收集妈妈的照片,帮妈妈做家务等活动,感受母爱的崇高与伟大。
课上交流妈妈的“节日有哪些”,“妈妈怎样过节的”,“我为妈妈做了什么”等一些情况,增进对妈妈的了解与关心,作业时通过欣赏同龄人的作品,学习简单的构图方法,鼓励学生用绘画或剪贴的方式把自己想为妈妈做的一件事表现出来。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色及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知识、能力、情感定出以下三大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简单的构图方法,用绘画或剪贴的形式表现画面。
2、能力目标:通过绘画作品表现自己的愿望,敢于在一张画面上使用多种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妈妈的辛劳与喜好,感受母爱的崇高与伟大。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表现的主题要鲜明,表现手法多样化。
难点:画面上主体与背景的前后层次、色彩搭配的表现。
(四)、课前准备:学生了解妈妈的工作与喜好、哪些日子是妈妈的节日,收集妈妈生活中的照片;准备水粉、彩色水笔、油画棒、荧光笔、剪刀、胶水、彩纸等工具材料教师收集优秀的学生作品,准备一个关于妈妈的儿歌三、说教法学法教育的成功,莫过于对健康人格的培养。
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
通过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对生活的责任感,激起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所以美术教学应努力创设一些美的情境,使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本节课中,我以“母爱”为突破口,以创作为中心,以绘画为手段,让学生在集体交流、造型的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具体做法有:1、创设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以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
”针对这一特点我创设了“儿歌——《我的好妈妈》”这一情景,引导学生进入到温馨、充满爱的的氛围中,全方位启发、诱导孩子们对妈妈的关心和爱,同时也体验妈妈为养育我们所付出的辛劳。
人教版 一年级美术下册 《第12课 妈妈的节日》 优质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美术下册《第12课妈妈的节日》优质教案妈妈的节日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妈妈的辛苦与喜好,感受母爱的崇高和伟大。
2.引导学生运用简单的创意、描绘、制作,在妈妈的节日中为妈妈送上自己的一份心意。
教学重点:1.是否通过绘画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2.是否认同自己的作品。
3.是否敢于在一张画中使用多种表现方法。
课前准备:1.水彩笔、记号笔、蜡笔、油画棒、绘画纸2.学生在课前了解妈妈的辛苦与喜好,有哪些日子是妈妈的节日,并收集妈妈工作时的照片。
3.学生收集各种彩色图片纸、及时贴、彩色塑料纸、彩色手工纸,准备剪刀、橡皮泥。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每个同学们都非常爱自己的妈妈,用自己的方式和行动来表达你对妈妈的爱。
现在我要请同学们来讲讲你自己的妈妈,也可以把你妈妈的照片拿上来给其他同学们看看。
妈妈每天除了上班,还要照顾我和爸爸,做家务,打扫卫生。
妈妈对我们的爱是最无私和伟大的。
你懂事了妈妈会开心,你遇到烦恼时,妈妈会理解你,帮助你。
妈妈永远是你心灵的庇护所。
二、新授讨论:有哪些日子是妈妈的节日在节日的时候,自己可以为妈妈做些什么呢?看其他同学们是怎样来表现的:帮妈妈做家务,制作贺卡,为妈妈画像……三、布置作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1.可以将“我在干什么”或“我送给妈妈过节的礼物”放在画面显著的位置。
2.可以用绘画,也可以用剪贴加添画的方式。
3.添画当时的环境。
4.注意主题与背景之间的色彩搭配。
5.鼓励将学生制作的作品送给妈妈。
四、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五、讲评六、小结母爱是伟大的,在生活中,我们要孝敬妈妈,帮妈妈分担些家务事,听妈妈的话,不让她操心。
在学习上,要勤奋努力,将来学有所成,才能更好地报答妈妈。
人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第12课妈妈的节日》word教案 (4).doc

妈妈的节日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妈妈的辛苦,感受母爱的崇高和伟大。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利用身边有限的材料,运用有趣的创意,或绘画、或制作、在妈妈的节日里为妈妈送上一份心意。
3.在学习的过程中渗透学生有秩序的学习、完整地表达语言、和认真倾听他人讲话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1.通过绘画、制作表达自己的愿望。
2.学会认同自己的作品。
3. 敢于运用不同的材料表现自己的创意。
教学难点:能够发挥想象,运用不同的材料表现自己特殊的创意。
教师准备:1.妈妈的生活录像、学生作品照片、小制作若干、各种动物亲情照片、教学课件2.教会大家一些手势(暂停、不说话、坐端正),引领同学们良好的听课秩序。
学生准备:彩纸、橡皮泥、彩色卡纸、剪刀、彩笔、小盒子、纽扣、丝带、信纸教学过程:一、认识英语单词,激发兴趣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个单词(出示mather、mom、mama、momy单词卡片),谁知道它们怎么读?读给我听,好吗?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对了,它们都是(板书:妈妈)的意思。
二、感受妈妈辛劳,体验情感1.快乐成长,妈妈哺育。
知道我们是怎样从一个小婴儿长成这么高的吗?(手势表示)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指名回答)(播放孩子是如何在妈妈的呵护下成长的生活录像)2.了解妈妈,关爱妈妈。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妈妈的呵护,妈妈不仅仅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了辛劳,还为家庭、为社会付出了更多的汗水。
不信,大家请看(播放妈妈工作、做家务、照顾老人图片资料)师小结:无论严寒酷暑,妈妈认真地上班、起早贪黑地做饭、做家务,照顾爷爷奶奶……她多辛苦啊!3.诗歌朗颂,感受母爱。
所以,有很多人都在歌颂母亲。
(播放配乐诗朗诵《妈妈的爱》)有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我从梦中醒来,妈妈正给我扇着扇子,汗水却湿透了她的衣裳。
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
有一个很凉很凉的雨天,妈妈到学校接我,一把伞遮在我的头顶,雨水却打在妈妈的身上。
啊,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
有一回我病了,妈妈抱我去医院。
一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12课妈妈的节日-人教版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绘画操作让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过于关注细节,导致作品整体效果不够突出。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醒他们在绘画时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使作品更具表现力。
-举例:介绍色彩的基本搭配原则,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表现母爱的颜色,如温暖的色调。
2.教学难点
-难点一:人物造型的准确性。一年级学生对于人物的比例和结构掌握较为困难。
-举例:通过观察妈妈的照片或现场模特,指导学生注意人物头身比例、五官位置等,帮助他们在绘画时更准确地表现人物。
-难点二:色彩运用的协调性。学生在使用色彩时,可能会出现色彩搭配不协调的情况。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妈妈的节日》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学生们对母亲节的热情和对绘画的喜爱。从导入新课到实践活动,再到小组讨论和总结回顾,整个教学流程基本顺利,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关于新课的导入,我发现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母亲节的表达方式,能够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然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让他们更深入地体会母爱的伟大,从而在绘画作品中自然地流露出对妈妈的爱。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妈妈的节日》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母亲节的时候,都是怎样表达对妈妈的爱和感谢的呢?”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如何用美术作品表达对妈妈的情感。
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2课 妈妈的节日》人教版

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2课妈妈的节日》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一年级下册美术第12课《妈妈的节日》。
本课通过让学生观察、了解母亲节的意义,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情感,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心。
同时,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让学生表达对母亲的爱意和感激之情。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母亲节的由来和意义,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心。
2. 培养学生绘画、手工制作等艺术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增强班级凝聚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母亲节的意义,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情感。
2. 指导学生运用绘画、手工制作等艺术形式,表达对母亲的爱意和感激之情。
3. 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材、示范作品等。
2. 学具:绘画纸、彩笔、剪刀、胶水、手工材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母亲节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母亲节的由来和意义,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2. 新课导入:展示教材中的示范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3. 教学演示:教师示范绘画或手工制作的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相关技能。
4. 学生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绘画或手工制作的练习,表达对母亲的爱意和感激之情。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板书设计1. 课题:《妈妈的节日》2. 教学目标:了解母亲节的由来和意义,培养对母亲的感恩之心;提高绘画、手工制作等艺术表现能力;培养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3. 教学重点:理解母亲节的意义,表达对母亲的爱意和感激之情。
4.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培养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作业设计1. 绘画作业:学生回家后,为妈妈画一幅画,表达对妈妈的爱意和感激之情。
人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第12课妈妈的节日》教学设计 (3)

人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第12课妈妈的节日》教学设计 (3)一. 教材分析《第12课妈妈的节日》是人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绘画和制作手工来表达对妈妈的感激和爱意。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妈妈的外貌特征、服装、配饰等,以及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来表达爱意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基本的绘画和手工制作技巧,但对于如何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意可能还比较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妈妈的特征,并通过具体的绘画和手工制作活动来表达爱意。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妈妈的外貌特征、服装、配饰等,并能够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来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意。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增强学生与家人的情感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来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意。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妈妈的特征,并将其运用到绘画和手工制作中。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妈妈的外貌特征、服装、配饰等,并描述出来。
2.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绘画和手工制作的过程,引导学生模仿和创作。
3.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思考和表达。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2.绘画和手工制作的材料,如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3.妈妈的图片或实物作为参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a.引导学生观察妈妈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描述妈妈的外貌特征、服装、配饰等。
b.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思考和表达。
2.呈现(10分钟)a.教师展示一些关于妈妈的绘画和手工制作作品,让学生欣赏和评价。
b.教师讲解和示范绘画和手工制作的方法和技巧。
3.操练(10分钟)a.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和技巧,进行绘画和手工制作。
b.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提供建议。
4.巩固(10分钟)a.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学生展示和介绍自己的作品。
b.学生之间互相欣赏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一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12 妈妈的节日∣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12 妈妈的节日1.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美术课程的第12讲,主要通过儿童自创画的方式,让儿童表达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这是一节情感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展示儿童亲手制作的礼物给妈妈送上祝福,深化儿童对母爱的认识,使儿童懂得珍惜母爱。
本课程与绘画的相关知识点有关注重情感表达和学生的创意,而非技巧和造型。
本课程在情感上引导儿童的探究与表达,在美感体验上注重让儿童感受绘画的乐趣。
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用线和形状表达情感。
2.学会在卡纸上粘贴、书写祝福语和绘制图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感恩父母,珍惜父母的养育之恩。
2.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提升审美情趣。
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情感表达。
2.创意思维和绘画艺术的应用。
难点1.创意思维。
2.儿童用线和形状表达情感的熟练度。
4. 教学准备教学资料1.卡纸、颜料、毛笔、水杯等。
2.母亲节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3.设计好的一些示范画。
教学环境教室环境整洁,在教室墙上悬挂适当的母亲节相关图片。
师生关系教师应该亲近、热情、温和,关注学生情感,引导他们表达自己对妈妈的感情。
5. 教学流程5.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播放母亲节相关视频,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母亲节的概念和意义。
5.2 感性体验1.教师讲解母亲节的意义,学生们通过画画的形式,用情感表达自己对母亲节的理解。
2.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相关图片和实物,让学生对母亲节有更深的感性体验。
5.3 观察分析1.教师展示示范画,并对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分析画面构图、色彩等方面。
2.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自己和示范画,并找出不同的地方。
5.4 创意表达1.学生们用卡纸制作出一份特殊的礼物,表达对妈妈的感激和祝福。
2.学生们可以自己设计和绘制所需要的图案,用毛笔书写上一些祝福语。
5.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所作的礼物,分享彼此的感悟和经验。
6. 教学评价教师通过综合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创意和绘画作品进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妈妈的节日
一、说内容
本教学内容是人教版美术教材第二册第12课《妈妈的节日》。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妈妈的节日》是一节造型表现课,课前通过了解妈妈的工作与爱好,收集妈妈的照片,帮妈妈做家务等活动,感受母爱的崇高与伟大。
课上交流妈妈的“节日有哪些”,“妈妈怎样过节的”,“我为妈妈做了什么”等一些情况,增进对妈妈的了解与关心,作业时通过欣赏同龄人的作品,学习简单的构图方法,鼓励学生用绘画或剪贴的方式把自己想为妈妈做的一件事表现出来。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色及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知识、能力、情感定出以下三大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简单的构图方法,用绘画或剪贴的形式表现画面。
2、能力目标:通过绘画作品表现自己的愿望,敢于在一张画面上使用多种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妈妈的辛劳与喜好,感受母爱的崇高与伟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表现的主题要鲜明,表现手法多样化。
难点:画面上主体与背景的前后层次、色彩搭配的表现。
(四)、课前准备:
学生了解妈妈的工作与喜好、哪些日子是妈妈的节日,收集妈妈生活中的照片;准备水粉、彩色水笔、油画棒、荧光笔、剪刀、胶水、彩纸等工具材料
教师收集优秀的学生作品,准备一个关于妈妈的儿歌
三、说教法学法
教育的成功,莫过于对健康人格的培养。
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
通过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对生活的责任感,激起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所以美术教学应努力创设一些美的情境,使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本节课中,我以“母爱”为突破口,以创作为中心,以绘画为手段,让学生在集体交流、造型的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具体做法有:
1、创设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以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
”针对这一特点我创设了“儿歌——《我的好妈妈》”这一情景,引导学生进入到温馨、充满爱的的氛围中,全方位启发、诱导孩子们对妈妈的关心和爱,同时也体验妈妈为养育我们所付出的辛劳。
2、交流讨论
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妈妈的各种资料,感受母爱的伟大。
集体交流“哪些日子是妈妈的节日”,“妈妈的节日是怎样过的”“节日里我为妈妈做了什么、可以为妈妈做些什么”等问题,激发学生回忆、想象,为接下来的创作表现搜集素材。
3、欣赏学习
通过欣赏同龄人的作品,如绘画作品中有水粉画、线描画、油画棒画、水粉油画棒结合的画,其他作品有彩纸剪贴画、立体作品等,学习多样化的表现手法,观察优秀作品的构图和主体人物的刻画,与其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把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表现出来。
4、扶持创作
学生在创作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教师都应该预见到,并对解决的方法有所准备。
针对这些问题,我利用多媒体完整地演示了绘画的步骤与需要注意的地方,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绘画的方法,在学生创作时,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些家具、家用电器等常见物的图片资料,便于学生添画当时的环境。
5、积极评价
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内在的潜能,促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在欣赏他人作品时,积极提倡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评价他人的作品,发现优点,也敢于指出不足。
在评价学生作品时,采取自评、互评、师评的方式,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
不仅对学生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价,而且注重对学生探究过程的评价;不仅重视正式的评价,而且重视非正式的评价,用眼神、笑容给予学生适时的鼓励。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我选择了以学生喜爱的形式——儿歌做为本课的开头,儿歌《我的好妈妈》配以背景音乐,由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播放,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妈妈的辛劳与伟大。
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境,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交流讨论共表心意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通过交流课前准备收集的有关妈妈的各方面资料,有妈妈的照片、妈妈的工作、妈妈的爱好、我和妈妈最难忘的事等,从中体验妈妈对自己无私的关心与爱护,说说“哪些日子是妈妈的节日”,在这些日子里,自己可以为妈妈做些什么?表达自己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三)、佳作欣赏了解方法
课件播放同龄人的作品,让学生欣赏。
在舒缓、悠扬的背景音乐衬托下,课件演示了二十多幅作品。
通过欣赏同龄人的作品,如水粉画、线描画、油画棒画、多种材料结合的画,彩纸剪贴画、立体作品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作品,为什么喜欢?学习多样化的表现手法与绘画技巧,观察优秀作品的构图和主体人物的刻画,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把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