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宫廷小吃典故
美食典故

老字号食品,这道菜的特点是透 熟离骨,肉嫩且烂,咸香清纯, 回味鲜美。 二毛烧鸡是清嘉庆年间,一位名 叫王德兴的人创制的。王德兴乳名二毛,所以大家 都把这道菜叫做“二毛烧鸡”。据传清道光年间,新 上任的府尹路过王德兴的店,闻到香味之后就停轿 品尝,知道这道菜的菜名之后就随口吟诗道:“夸 官逍遥道,闻香品佳肴”适逢设盛宴,吾必备二毛。”
山西美食——嗜好食醋,喜爱辛辣
山西菜分为南、北、中三派,注重火功,烹饪技 法以烧、炒、熘、焖、煨见长。山西著名的风味 菜肴有半炉鸡、过油肉、湛香鱼片、喇嘛肉、炒 蝴哈羊肉、定襄蒸肉、西北羊汤、平遥牛肉等。
山西名肴:平遥牛肉
平遥牛肉在清代就已名满三晋。嘉庆年间,有个叫 雷金宁的人,子孙三代都在城内的文庙街开牛肉店, 取名“兴盛雷牛肉店”,前后长达100多年。到了 光 绪末年,又有一个叫任大才的人和他的儿子任仰文 在 西大街开了一家“自立成牛肉铺”,他们制作的牛 肉 肉质鲜美,吃起来绵软可口、香味醇厚、回味悠长, 几乎能与兴盛雷牛肉相媲美。
2 北京名肴:荷包里脊
荷包里脊,始于清末,为清 宫御膳房所创制。在清代, 王公大臣皆随身佩带用金黄 锦缎做成的小囊,名曰“荷 包”,用以装钱装物或作为 衣外的装饰物。上面用金丝 花线绣有花鸟虫鱼图案,形 象美观,色彩鲜艳。御膳厨 师便模拟荷包的样子,创制 了此菜,后成为宫中名馔。
3 北京名肴:驴打滚
小故事
相传蒙古人占领中原建立元朝时,统治者为了防 止人民造反,就没收了各家各户的金属器皿,并 作出相关规定:十户人家共用一把厨刀,并由鞑 靼人保管。一天中午,一老者的老婆将面和成面 团,让老者去取厨刀,结果刀已经被人取走了。 老者走出鞑靼人大门时捡了一块薄铁皮。回家后, 他老婆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揉好,用左手端起, 右手持铁片,站在锅台边,王开水锅里“砍”面, 面片落入锅里,煮熟后捞入碗,老者边吃边称赞。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刀削面传遍了三晋大地。
美食的典故大全_传说

美食的典故大全每一道美食都有一个独特的故事、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成就一道美食的历史、美食的文化,让每一个美食典故都引人入胜。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美食的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美食的典故篇一“狮子头”,用扬州话说即是大斩肉,北方话叫“大肉丸子”或“四喜丸子”。
据说它的“远祖”是南北朝《食经》上所记载的“跳丸炙”(见《齐民要术.炙法第八十》)。
史书记载,当年隋炀帝带着嫔妃随从,乘着龙舟和千艘船只沿大运河南下时,“所过州县,五百里内皆令献食。
一州至百舆,极水陆珍奇”(《资治通鉴》)。
杨广看了扬州的琼花,特别对扬州万松山、墩、象牙林、葵花岗四大名景十分留恋。
回到行宫后,吩咐御厨以上述四景为题,制作四道菜肴。
御厨们在扬州名厨指点下,费尽心思终于做成了松鼠桂鱼、金钱虾饼、象芽鸡条和葵花斩肉这四道菜。
杨广品尝后,十分高兴,于是赐宴群臣,一淮扬菜肴倾倒朝野。
到了唐代,随着经济繁荣,官宦权贵们也更加讲究饮食。
有一次,郇国公韦陟宴客,府中的名厨韦巨元也做了扬州的这四道名菜,并伴以山珍海味、水陆奇珍,令座中宾客们叹为观止。
当“葵花斩肉”这道菜端上来时,只见那巨大的肉团子做成的葵花心精美绝伦,有如雄狮之头。
宾客们趁机劝酒道:“郇国公半生戎马,战功彪炳,应佩狮子帅印。
”韦陟高兴地举酒杯一饮而尽,说:“为纪念今日盛会,‘葵花斩肉’不如改名‘狮子头’。
”一呼百诺,从此扬州就添了“狮子头”这道名菜。
清代,乾隆下江南时,把这一佳肴带入京都,使之成为清宫菜之一。
嘉庆年间,甘泉人林兰痴著的《邗江三首吟》中,也歌咏了扬州的“葵花肉丸”。
其序曰:“肉以细切粗斩为丸,用荤素油煎成葵黄色,俗名葵花肉丸。
”其诗云:“宾厨缕切已频频,团此葵花放手新。
饱腹也应思向日,纷纷肉食尔何人。
”美食的典故篇二相传,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在通州(今四川达川一带)任司马时,一天到一家酒肆小酌。
酒菜中的一种牛肉片,色泽红润油亮,十分悦目,味道麻辣鲜香,非常可口,吃进口酥脆而后自化无渣,食后回味无穷,使元稹赞叹不已。
10道中国名菜的美食典故,涨姿势了!

10道中国名菜的美食典故,涨姿势了!1.东坡肉东坡肉属浙菜菜系,以猪肉为主要食材。
菜品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
东坡肉是杭州名菜,其色、香、味俱佳,深受人们喜爱。
慢火,少水,多酒,是制作这道菜的诀窍。
一般是一块约二寸许的方正形猪肉,一半为肥肉,一半为瘦肉,入口香糯、肥而不腻,带有酒香,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十分美味。
【菜品起源】相传为北宋诗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所创制。
1080年苏东坡谪居黄冈,因当地猪多肉贱,才想出这种吃肉的方法。
人们开始竞相仿制,并戏称为“东坡肉”。
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
2.水晶肴肉水晶肴蹄,又名水晶肴肉,是江苏镇江的一款名菜,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水晶肴蹄成菜后肉红皮白,光滑晶莹,卤冻透明,犹如水晶,故有“水晶”之美称。
食用时,具有瘦肉香酥、肥肉不腻、酥香嫩鲜等特点,佐以姜丝和镇江香醋,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有诗赞曰:“风光无限数今朝,更爱京口肉食烧,不腻微酥香味溢,嫣红嫩冻水晶肴。
”【肴肉传说】肴肉传说在镇江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次张果老接到王母娘娘的请柬,请他去瑶池赴蟠桃宴。
半路上,张果老忽然嗅到一股奇异的香味,仔细一看,原来是水晶肴肉散出的香味,不由馋虫挠心,便变成一个老头买了一些,饱餐一顿,继续上路。
快到瑶池时,忽然对赴蟠桃宴没了兴趣,心想水晶肴肉如此好吃,何必再赴蟠桃宴,于是掉转毛驴,打道回府了。
3.腊味合蒸腊味合蒸是湖南传统名菜之一,是取腊肉、腊鸡、腊鱼于一钵,加入鸡汤和调料,下锅清蒸而成。
吃时腊香浓重、咸甜适口、柔韧不腻。
【相关典故】腊味合蒸是湘菜中的一道名菜,它的成名相传还与一位乞丐有关。
从前,在湖南一小镇上有家饭馆,店主刘七为逃避财主逼债流落他乡,以乞讨为生。
一日来到省城,因时近年关,人家就把家里腌制的鱼肉鸡拿点给他。
刘七见天色已晚,早已饥肠辘辘,便把腊鱼、腊肉、腊鸡等略一洗净,加上些许调料装进蒸钵,蹲在一大户人家屋檐下,生起柴火蒸开了。
舌尖上的中国故事概括

舌尖上的中国故事概括在中国,食物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连接民族文化与历史的纽带。
从小吃到大餐,从街边小吃到宫廷御膳,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充满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在舌尖上的中国,每一道美食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
例如,北京炸酱面,据说起源于清朝时期的一位厨师因收入不足而发明的廉价美食,通过多次改良,终于形成了现在口感鲜美、回味无穷的北京炸酱面。
这道美食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段关于悠久历史和普通人生活的见证。
又如,广东点心文化的兴起,传说是源自于广东一位面点师傅为了让顾客能多品尝不同的美味,创造了各式各样的小吃,并通过小巧玲珑的包装和精致的制作工艺,赢得了顾客的青睐。
这些小小的点心,却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广东人对食物的独特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而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反映出了不同地域的特色和历史传承。
比如,鲁菜以其香甜醇厚的味道而著名,背后是山东人对粮食的热爱和对美食的执着追求;川菜则以其麻辣鲜香而闻名,展现了四川人的豪爽热情和丰富创造力。
这些菜系不仅仅是口味的满足,更是一种地域文化和精神归属的象征。
中国的饮食文化还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小故事。
比如,粤菜中的“手撕包菜”,据说是因为有一位厨师在准备菜肴时手指受伤,无法使用刀具,于是用手撕成片状,结果却意外地发现了菜品更加入味且口感更佳。
这种偶然的发现和创新精神,成就了粤菜中这道美味的经典。
在舌尖上的中国,每一道菜肴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美食都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记忆。
通过品尝这些美食,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口腹之欲的满足,更能够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充满故事和回忆的美食世界,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与传承,品味舌尖上的中国故事。
中国古代宫廷的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宫廷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具有永恒生命力,又独具神韵的一种文化体系,那么中国古代宫廷有哪些饮食文化?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国古代宫廷的饮食文化,一起来了解吧。
中国古代宫廷的饮食文化盘点史料显示,先秦时期中国的饮食礼政已经相当完备了。
从肴馔品类到烹饪品位,从进食方式到筵席宴飨等等,都对等级之别有着严格的规定。
周代盛行的青铜饮食器具——鼎便是衡量社会身份等级的标志物:国君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一鼎或三鼎。
豆也是如此,《礼记.礼运》载天子之豆三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食品的消费十有严格限制的,《国语。
楚语下》载观射父语: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这种等分出自古代的记载。
《尚书.洪范》述:“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
”《礼记.王制》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直至清代,这种等级上的饮食规定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以皇家宴为例,皇帝宴桌有菜肴40品;皇后的头等宴桌膳品减少为32品;妃嫔的二等宴桌每桌2人,三等宴桌每桌3人,每桌菜肴则递减为15品。
而皇帝皇后吃不完的菜则往往赐给大臣们吃。
自周朝起,在饮食方面皇室都是花了极大的人力物力的,很是能遵从孔夫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教诲。
周代宫廷中,建有庞大而完善的饮食管理与服务机制,其中包括负责食源的机构,负责屠宰及烹饪的机构等六种机构,六种机构又包括22个单位,计2307人。
在《周礼.天官》中说,周天子进膳时,“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馐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中国烹饪史上有“八珍”之说,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不过,那时的八珍没有后世那样的奢侈与“穷凶极恶”。
(根据注疏,这八珍是淳熬:肉酱油烧稻米饭;淳母:肉酱油烧黄米饭;炮豚:煨烤炸炖乳猪;炮:煨烤炸炖母羔;捣珍:烧牛、羊、鹿里脊;渍:酒糟牛羊肉;熬:类似五香牛肉干;肝网油:网油包烤狗肝。
秦始皇的皇家美食古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代表

秦始皇的皇家美食古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代表秦始皇的皇家美食:古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代表中国自古就以独特的饮食文化而闻名于世,这其中有很多令人称道的代表作品,而秦始皇的皇家美食则是其中之一。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帝王之一,他的统一中国的功绩不仅表现在政治、军事等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对美食的追求上。
本文将探讨秦始皇的皇家美食及其在古代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秦始皇,作为中国秦朝的奠基人和统一者,对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而他对饮食的重视也可从他的宫廷饮食中窥见一斑。
秦始皇治国有方,对于士人的选拔十分重视,他不仅提出了"实行推荐制"的政策,还设立了官方的科举制度,选拔了一批具有才干的人才。
晋代文学家陶渊明曾经说过:“秦始皇下令多极举人之士,广招天下英才,一时之间,山东之士魁蛤。
”可见秦始皇对于人才的重视。
在宫廷饮食方面,秦始皇同样注重品质和独特性。
据历史记载,秦始皇的皇宫里设有味监官,负责监督宫廷饮食的品质。
他还特意派遣使者到各个地方搜罗稀有的食材,以供宫廷美食之用。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常以随轿乎各暴自载之器饮酒,然秦豪沽酒者无酒器,唯自贝椀盛酒弹杯。
”可以说,秦始皇对于饮食器具的选用也非常讲究。
除了食材和器具的追求外,秦始皇还在美食烹饪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据史书记载,他亲自设立厨房,招聘了一批顶级厨师,以保证宫廷美食的品质和口感。
同时,为了满足他品尝各种美食的欲望,厨师们还创造出了许多独特的烹饪方法和技艺。
在秦始皇的宫廷饮食中,有许多独具特色的菜肴。
其中,皇家宴席上的正宗御膳便是最具代表性的。
根据史书中的记载,秦始皇的御膳菜式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各种肉类、蔬菜、海鲜等,以及各种独特的烹饪方式和调味品。
这些菜式不仅在用料上讲究,烹饪技巧也十分独特,更重要的是,它们都能够体现出秦始皇对美食的追求和对饮食文化的重视。
除了正餐之外,秦始皇还十分注重甜品和饮品的研发和制作。
他曾亲自下令试制了各种蜜饯、糕点和果酒,其中有鲜果制作的果羹、以蜜糖和香料炼制的蜜饯,还有以稀有果实酿造的果酒等。
著名菜背后的故事

著名菜背后的故事【著名菜背后的故事】中国丰富的烹饪文化使其拥有许多著名的菜肴,每一道菜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故事。
今天,我们将探索几道著名菜肴背后的故事。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宫保鸡丁。
这道菜起源于中国清朝时期,由一位名叫宫保的官员所创。
传说宫保官员非常喜爱美食,但他也非常忙碌。
为了满足宫保官员对美食的渴望,厨师们创造了这道快速而美味的菜肴。
宫保鸡丁由鸡肉丁、花生、辣椒等材料炒制而成,口感鲜嫩,味道微辣甜酸。
至今,宫保鸡丁成为了中国最受欢迎的菜肴之一。
接下来是鱼香肉丝。
这道菜的名字让人误以为其中含有鱼类成分,实际上并没有。
鱼香肉丝的名字来源于其独特的调料,其中包含蒜、姜、辣椒、豆瓣酱和醋等。
这种调料的组合营造出独特的鱼香味道。
据说,这道菜最初在四川地区流行,因为四川人喜欢将鱼烹饪成菜,并使用类似的调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调料与肉丝的搭配逐渐流行开来,最终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鱼香肉丝。
最后,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北京烤鸭。
北京烤鸭是中国最有名的菜肴之一,享誉世界。
它是中国烹饪文化的瑰宝,有着超过几百年的历史。
传统的北京烤鸭需要经过复杂的制作工序,包括选材、腌制、烤制等。
烤制时,鸭子皮变得金黄酥脆,肉质鲜嫩多汁。
烤鸭会被切成薄薄的片状,搭配葱、黄瓜和甜面酱一同卷入薄饼中食用。
这种将多种口味和材料结合在一起的独特吃法,使北京烤鸭成为了一道令人垂涎的美食。
每道著名菜肴背后都有着许多的故事和传统。
这些菜肴代表着中国独特的烹饪技艺和文化传承。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这些菜肴都已成为了代表中国美食的符号。
无论你是品味美食的爱好者,还是对中国文化有兴趣的人,这些菜肴背后的故事必定会令你感兴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宫廷桃酥的历史典故

宫廷桃酥的历史典故宫廷桃酥,一道美味可口、历史悠久的名点,属于中国江西地区的传统小吃。
其制作工艺精细,口感酥脆香甜,是当地人民深爱的美食之一。
据传,宫廷桃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
当时,江西地区有一位名叫夏言的忠诚官员,他提拔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就是严嵩。
然而,严嵩后来陷害了夏言,导致他身首异处。
夏言的后裔为了逃避严嵩的追杀,纷纷逃离江西,其中一部分人逃到了上清挂洲村,另一部分人则逃到了龙虎山下。
在这些逃亡的夏言后裔中,有些人原本是宫廷中的御厨,掌握着制作宫廷美食的技艺。
他们将这些技艺传承了下来,并在靠近北极阁的地方开设了一家码头埠,专门制作和销售宫廷桃酥。
据说,这家码头埠是当时唯一一家能够制作出正宗宫廷桃酥的地方。
宫廷桃酥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
首先,需要选用优质的面粉、糖、油等原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搅拌。
接着,经过反复揉搓、擀开、再揉搓的过程,使面团达到细腻、柔软的质地。
然后,将面团制作成各种形状的桃酥,放入烤盘中烤制。
最后,烤制出的桃酥要色泽金黄、口感酥脆、香甜可口,这才算是合格的宫廷桃酥。
由于宫廷桃酥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
因此,制作宫廷桃酥的人需要具备精湛的技艺和对美食的热爱与执着。
同时,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来确保每一个步骤都做到位,这样才能制作出正宗的宫廷桃酥。
如今,宫廷桃酥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的特色美食之一。
它不仅在江西地区广受欢迎,还流传到了全国各地甚至海外。
许多人都慕名而来,品尝这道历史悠久、口感独特的美食。
而那些传承着宫廷桃酥制作技艺的人,也成为了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
总之,宫廷桃酥不仅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小吃,更是一段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它见证了明朝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和人民的不屈精神,也承载着人们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品尝宫廷桃酥的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宫廷小吃典故
小窝头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慈禧仓惶逃往西安。
途中,有一天慈禧饿极了,叫人去找吃的。
当差的找来一个大窝头。
慈禧几口便把窝头吃完了,连说好吃。
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有一天又想起窝窝头,就让御膳房给她做窝头吃,御厨不敢给她做大窝头,于是把玉米面用细箩筛过,加上白糖、桂花做成栗子大小的小窝头。
慈禧吃了说,正是当年吃过的窝窝头。
豌豆黄芸豆卷有一天,慈禧在静心斋歇凉,忽听大街上有铜锣声。
慈禧问是干什么的?当差的回答说是卖豌豆黄、芸豆卷的。
慈禧让当差的把那个人叫进来,那个人说:敬请老佛爷尝尝这豌豆黄、芸豆卷,香甜爽口,入口即化。
慈禧尝过后说好吃。
于是就把这个人留在宫中,专门为她做小吃。
肉末烧饼相传有一天夜里,慈禧做了个梦,梦见吃夹了肉末的烧饼。
第二天早膳时,果然上的是肉末烧饼。
慈禧一看和梦中吃的一样,心里非常高兴,说是给她圆了梦。
问是谁做的烧饼,当差的说是御厨赵永寿。
慈禧当即令人赏给赵永寿一个尾翎和二十两银子。
从此,肉末烧饼作为圆梦的烧饼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