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单

合集下载

科技部、教育部关于认定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园等21家大学科技园为第十批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通知

科技部、教育部关于认定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园等21家大学科技园为第十批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通知

信息名称:科技部、教育部关于认定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园等21家大学科技园为第十批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通知索引号:306-08-2014-514信息类别:规范性文件2014发布机构:科技部;教育部发文日期:2014年09月03日文号:国科发高〔2014〕248号实施日期:科技部、教育部关于认定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园等21家大学科技园为第十批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通知国科发高〔2014〕248号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教育厅(委、局):根据科技部、教育部印发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国科发高字[2010]628号),科技部、教育部组织专家对提出申请的大学科技园进行了评审。

根据专家评审意见,经科技部和教育部研究,决定认定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园等21家大学科技园为第十批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单见附件)。

希望你们进一步加大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指导和支持,推动国家大学科技园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单科技部教育部2014年9月3日— 1 —附件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单1.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园2.保定大学科技园3.东北农业大学科技园4.南京邮电大学科技园5.南通大学科技园6.无锡传感网大学科技园7.淮安市大学科技园8.中国计量学院科技园9.福州大学科技园10.南昌工程学院大学科技园11.青岛科大都市科技园12.洛阳大学科技园13.石河子兵团大学科技园14.桂林大学科技园15.贵州大学科技园16.贵州师范大学科技园17.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科技园18.青海大学科技园19.宁夏大学科技园20.海南师范大学科技园21.琼州学院科技园— 2 —。

河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简介

河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简介

河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简介河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始建于2000年6月,2006年10月被国家科技部、国家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十年来,河北工业大学科技园以河北工业大学强大的科研实力为依托,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学科和技术优势,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培育高层次的技术、经营和管理人才,并逐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与此同时,我们还将学校、企业、学生、政府四个主体的需求联系起来,根据需要将资源、信息、人才、资金进行有效的整合共享,逐步建立完善了园区三级管理、三大产品线、三步孵化、四级投资、灵活招商模式、九大服务平台等多元运营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支撑体系建设、产业化技术支撑平台建设、高校学生实习和实践基地建设,为入园创业者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为区域发展助力,为科技创新领航。

在十年的发展、建设历程中,河北工业大学科技园借助坐落在天津市又隶属于河北省的区位优势,积极探索,逐步走出了“多点办园”的大学科技园建设之路,形成了“一园多区”的建设格局。

截至2011年底,河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各园区已培育孵化企业336家,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环保节能、新材料等领域。

河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目前共有建成、在建园区5个:邯郸园区:目前10万平米的孵化楼已全部投入使用。

石家庄园区:始建于2000年6月,由河北工业大学与石家庄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合作建设,是技术成果产业化为主的工业化示范园区,产业化总面积2.2万平方米,产业化企业40家。

邢台园区:总占地面积600亩,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米,总投资6亿元,是由河北工业大学联手邢台市人民政府联袂打造的大型综合科技园项目,河北省2010年省重点项目,也是河北工业大学在河北省第一个大型综合性科技园项目。

沧州园区:地处沧州高新区核心位置,是沧州高新区未来的孵化研发、行政办公中心。

深圳虚拟大学园国家大学科技园

深圳虚拟大学园国家大学科技园

深圳虚拟大学园国家大学科技园武汉大学深圳产学研大楼●项目背景●位置图●项目基本信息2009年11月,据了解,武汉大学深圳产学研基地大楼于2007年5月28日主体工程正式开始施工,占地面积约为7260.57平米,大楼总建筑面积31000平米,其中地上11层,建筑面积约为25000平米,地下一层,建筑面积约为6000平米。

租金84,物管:8。

●深圳虚拟大学园国家大学科技园基本信息(以下简称‚SZVUP大学科技园‛)规划总面积22.6公顷。

一期开发面积17.33公顷,11栋大楼共计建筑面积22.1万平方米。

二期规划建设用地5.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将达16万平方米。

目前,深圳市高新办已经和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签订了入驻‚SZVUP大学科技园‛协议,入入驻院校将申请建设用地,独立建设产学研基地。

中国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浙江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院校也在筹备项目计划进驻大学科技园。

深圳市政府于1999年9月成立了深圳虚拟大学园(SZVUP),根本目的是致力于吸引入园院校的有效资源和有效人才,在深圳的有效环境下,为市、校双方做出有效贡献,实现双赢。

SZVUP是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体系,现有入园单位48家,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名校36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活动基地,香港院校6所以及国外院校4所。

2001年10月,深圳市政府批准在高新区南区填海六区规划22.6公顷土地兴建虚拟大学园大学科技园,为虚拟大学园各成员院校在深圳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和研发自主知识产权项目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2年1月申报至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认定,2002年6月,国家科技部、教育部正式同意深圳启动建设虚拟大学园大学科技园;2003年8月,经过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专家组的验收,虚拟大学园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北京市科技园名单(2020最新统计)

北京市科技园名单(2020最新统计)

北京市科技园名单(2020最新统计)
北京市科技园名单(2020最新统计)
序号科技园名称科技园级别1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2北京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4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5北京邮电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6北师大-中医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7北京化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8北京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9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0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1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2北京交通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3华北电力大学国家科技园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4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科技园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5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6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科技园市级科技园
17中国传媒大学科技园市级科技园
18中国政法大学科技园市级科技园
19北京建筑大学科技园市级科技园20首都师范大学科技园市级科技园21北京农学院科技园市级科技园2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科技园市级科技园23中央财经大学科技园市级科技园24北京联合大学科技园市级科技园25北京印刷学院科技园市级科技园26首都医科大学科技园市级科技园27北京电影学院科技园市级科技园28北京服装学院科技园市级科技园29北京物资学院科技园市级科技园。

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分析

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分析

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分析中经未来产业研究中心一、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一)一校一园模式这种模式是指依托一所大学来发展科技园区,主要是一些研究型大学创办,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校办科技产业基础,通过大学的智力和科技资源,运用市场化手段来进行经营开发。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昌大学等,都属于这种模式。

此种类型的科技园占总数的70%左右。

例如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以清华大学为依托,拥有优质的学校资源,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强大的政府资源,如今除了同方、紫光、诚志等国家科技企业在园区聚集,光盘、CAD、软件、液晶等国家和部委的工程研究中心在园区落户,同时还聚集了一大批世界500强的公司,宝洁(P&G)、太阳微系统公司(SUN)、日电(NEC)中国有限公司、Google、微软等在清华科技园设立研发机构,使园区初步形成了国际化企业研发中心的聚集效应,提升了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研发能力,使园区与国际全面接轨。

(二)多校一园模式这种模式是指依托多所大学,由政府出面组织在某一区域内形成的大学科技园区。

这种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多所大学合办,有多个分园区。

例如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由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五个科技园区构成,坐落于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内。

还有常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由11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组成,有常州科教城及武进高新区两个园区。

这种模式有效的发挥了高校的教学与科研优势,同时又发挥了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各项优势,实现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并且实现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有机结合。

另一种则是依托多所学校只有一个园区,例如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由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长沙矿冶研究所等8所高校及研究机构共同建立。

这种模式有利于整合资源,园区内各方面更容易进行技术、信息交流和设备共享,也有利于吸收社会资本。

全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录

全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录

全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录(共115家,统计时间:2020-07-30)1. 北京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2. 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4. 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5. 北京邮电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6. 北京化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7. 北师大—北中医国家大学科技园8. 北京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9. 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0.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1. 北京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2. 华北电力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3.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4.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国家大学科技园15. 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园16. 天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7. 河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8. 燕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9. 保定大学科技园20. 山西中北国家大学科技园21. 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科技园22. 东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23. 大连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24. 沈阳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25.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26. 辽宁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27. 大连交通大学科技园28. 吉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29. 长春理工大学科技园30. 东北电力大学科技园31. 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32. 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33. 哈尔滨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35. 东北农业大学科技园36.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37. 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38. 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39. 上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40. 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41. 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42.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43. 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44. 上海财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45. 上海电力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46.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47. 上海海洋大学科技园48. 上海体育学院科技园49. 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50. 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51. 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53. 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54. 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55. 常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56. 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57. 镇江国家大学科技园58. 苏州纳米技术国家大学科技园59. 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60. 南京邮电大学科技园61. 南通大学科技园62. 无锡传感网大学科技园63. 淮安市大学科技园64. 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65. 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66. 宁波市国家大学科技园67. 中国美术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68. 温州市大学科技园69. 中国计量学院科技园70. 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71. 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72. 福州大学科技园73. 南昌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74.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园75. 南昌工程学院大学科技园76. 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77. 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78. 青岛国家大学科技园79. 山东科技大学科技园80. 青岛科大都市科技园81. 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82. 洛阳大学科技园83. 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84.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85. 武汉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86. 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87. 湖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88. 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89. 深圳虚拟国家大学科技园90. 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91. 桂林大学科技园92. 海南师范大学科技园93. 琼州学院科技园94. 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95. 重庆市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96. 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97. 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98. 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99. 西南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00. 西南石油大学科技园101. 贵州大学科技园102. 贵州师范大学科技园103. 云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104. 昆明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05.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06. 西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0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08.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09. 兰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10. 兰州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11. 兰州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12. 宁夏大学科技园113. 青海大学科技园114. 新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15. 石河子兵团大学科技园。

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单

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单
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
第三批
武汉
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第一批
长沙
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
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长沙矿冶研究院、长沙矿山研究院、湖南师范大学、湖南中医药研究院、长沙建机院
第一批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复旦大学
第一批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上海交通大学
第一批
上海
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同济大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第二批
上海
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东华大学
第二批
上海
上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上海大学
第二批
南京
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
南京大学、河海大学、鼓楼区人民政府、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工程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
第一批
深圳
深圳虚拟国家大学科技园
深圳高新区
第二批
重庆
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重庆大学
第一批
重庆
重庆市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
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北碚区人民政府
第三批
成都
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四川大学
第一批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电子科技大学
第一批
绵阳
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西南科技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七贤岭国家大学科技园
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大连水产学院、东北财经大学、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介绍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介绍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技术服务与转移
学校“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学校“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磁共 振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高可信计算重点实验室” 振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高可信计算重点实验室”、“上海数字 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与应用教 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言语听觉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小 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言语听觉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分子药物研究所”等是与园区企业紧密合作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分子药物研究所”等是与园区企业紧密合作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园区一批重点企业紧紧依托学校的专家团队、技术优势、重点实验 园区一批重点企业紧紧依托学校的专家团队、技术优势、 室等资源,有效地实现了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 室等资源,有效地实现了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 管理公司加强园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整合工作, ◆管理公司加强园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整合工作,充分利用学 校制定的实验室、图书馆、工程中心、计算中心、测试中心等资源 校制定的实验室、 图书馆、 工程中心、 计算中心、 向入驻科技园的企业开放的政策, 向入驻科技园的企业开放的政策,整合地方政府搭建的上海研发公 共服务平台中的共享科学仪器设施、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共服务平台中的共享科学仪器设施、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有效地为 园区企业提供服务。 协助园区企业加盟“ 园区企业提供服务 。 协助园区企业加盟 “ 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 获得大型仪器共享补贴等。 台”、获得大型仪器共享补贴等。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组织机构
上海华东师大科技园管理有限公司
办 董 事 长 总 公 经 室 理
市 场 部
财 务 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单
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各期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单
一、2001年5月首批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单序号
所在地
国家大学科技园名称
所依托高校
总序号1
北京
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清华大学
12
北京
北京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大学
23
天津
天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天津大学
34
沈阳
东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
45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哈尔滨工业大学
56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交通大学
67
上海
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复旦大学
78
南京
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南大学
89
南京
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南京大学
9 河海大学中国药科大学10
杭州
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浙江大学
1011
合肥
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
中国科技大学
11 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12 济南
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山东大学
1213
武汉
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
武汉大学
13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14 长沙
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
中南大学
14 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15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华南理工大学
1516
成都
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四川大学
1617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电子科技大学
1718
重庆
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重庆大学
1819
昆明
云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云南大学
19 昆明工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20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西安交通大学
2021
西安
西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西北工业大学
2122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223
绵阳
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筹) 西南科技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