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17号
北航《彩色线阵CCD驱动电路设计》实验报告

2014年《仪器光电综合实验》实验报告姓名学号实验名称:彩色线阵CCD传感器实验及驱动电路设计报告实验日期:2014年10 月17日第一部分彩色线阵CCD传感器实验报告(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实验四)实验一、线阵CCD原理2.驱动脉冲相位的测量2)用CH1 探头测量转移脉冲SH。
用CH2 探头分别观测驱动脉冲F1与F2。
SH-F1SH-F2对比两图,发现F2、F1的相位相反,并且均进入采集状态早于SH脉冲,离开采集状态晚于SH脉冲,从而保证了充分采集电子。
3)用CH1 探头测量F1 信号。
CH2 探头分别测量F2、RS、CP、SP 信号。
F1-F2F1-SPF1-RSF1-CPF2与F1相位相反,SP脉冲迟于F1,RS略迟于SP,CP略迟于RS,即在F1高电平期间,先采样保持,后复位,再篏位,从而输出稳定的图像。
4)用CH1 探头测量CP 信号。
CH2 探头分别测量RS、SP。
CP-RSCP-SP可见篏位信号CP滞后于采样保持信号SP和复位信号RS。
5) 将以上所测的相位关系与TCD2252D 的驱动波形相对照。
实验结果与之完全符合。
3.驱动频率和积分时间测量将实验仪的频率设置恢复为“0”档,同时确认积分时间设置为“00”档。
用CH1 做观测FC信号的同步(示波器扫描频率调至2ms 左右,便于观察)。
用CH2 测量SH 信号。
发现SH和FC信号周期相同。
4) 保持CH1 探头不变,增加积分时间,用CH2 探头分别测量UG、UR 和UB 信号,观测这三个信号在积分时间改变时的信号变化。
积分时间0档02 R积分时间0档02 G 积分时间0档02 B积分时间0档05 R 积分时间0档05 G积分时间0档05 B 积分时间0档08 R积分时间0档08 G积分时间0档08 B5)展开SH 信号,观测SH 波形和CCD 输出波形之间的相位关系。
R GB6)重复上述步骤观测FC 波形和CCD 输出波形之间的相位关系。
生理学实验报告

生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人体生理指标的变化,探讨不同条件下人体生
理功能的特点和规律。
实验材料和方法,本次实验采用了血压计、心率监测仪和呼吸频率计进行观测。
实验对象为健康成年人,分别在静息状态、进行轻度运动后和进行剧烈运动后进行观测记录。
实验过程中,实验者需要保持心情平静,不得进行大声喧哗或过度活动,以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实验结果,在静息状态下,实验对象的血压为正常范围内,心率和呼吸频率较
为平稳;进行轻度运动后,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均有所上升,但仍在正常范围内;进行剧烈运动后,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显著上升,甚至出现短暂的异常情况。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结果的观察和记录,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首先,在不
同运动状态下,人体的生理指标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是因为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供给,心脏和呼吸系统会加快运转以满足这一需求。
其次,剧烈运动会导致血压和心率等指标出现异常,这是因为身体处于极度紧张状态,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来支持运动,同时会产生更多的代谢废物需要排出体外。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人体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生理变化
规律,这对于我们合理安排运动锻炼、预防运动损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同时,也提醒我们在进行剧烈运动时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消耗身体能量和引发不良生理反应。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实际观测和记录,深入了解了人体生理指标在不同状
态下的变化规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验数据和经验。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生理功能的特点和规律,为保持身体健康和科学锻炼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无。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 (上)全册实验记录单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全册实验记录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2 )实验内容2杠杆的科学实验目的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
实验器材杠杆尺、钩码、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实验步骤将杠杆尺调节到平衡状态,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分别在杠杆尺右边的第一、第二、第二、第四个孔上挂上两个钩码。
分别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
实验现象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随之改变。
实验结论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随之改变。
备注实验人实验时间2011年9月12日小学科学实验报告(3)实验内容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实验目的杠杆是否省力实验器材长竹筷、螺丝帽、棉线、塑料盘、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剪刀、小刀实验步骤1、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2、小杆秤的研究。
实验现象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实验结论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备注实验人实验时间2011年9月14日小学科学实验报告(4)实验内容4轮轴的秘密实验目的使学生知道合理使用轮轴可以省力。
实验器材轮轴实验装置1个,钩码、线、铁架台。
实验步骤1、将一个轮轴实验装置安装在铁架台上,并在轮和轴上分别挂上钩码,直到平衡。
2、将另一个轮轴实验装置也安装在铁架台上,再在它的轮和轴上分别挂上钩码,直到平衡。
实验现象1、在平衡时,轮上挂的钩码少而轴上挂的钩码多,即在轮上省力,轴上费力。
2、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实验结论1、在平衡时,轮上挂的钩码少而轴上挂的钩码多,即在轮上省力,轴上费力。
2、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备注实验人实验时间2011年9月19日小学科学实验报告(5)实验内容5滑轮的研究实验目的使学生分别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性。
实验器材定滑轮和动滑轮、铁架台、线、钩码、测力计。
实验步骤1、定滑轮能否改变力的方向。
2、定滑轮能否省力。
3、动滑轮能否省力、改变方向。
实验现象1、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现代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现代通信原理课程实验报告专业班级通信17-3 学号 2017101086 姓名丁一帆指导教师李化实验名称 2ASK 调制与解调Matlab Simulink 仿真 同组人专业班级 通信17-3 学号 2017101086 姓名 丁一帆 成绩一、实验目的1.掌握 2ASK 的调制原理和 Matlab Simulink 仿真方法 2.掌握 2ASK 的解调原理和 Matlab Simulink 仿真方法 二、实验原理2ASK 二进制振幅调制就是用二进制数字基带信号控制正弦载波的幅度,使载波振幅随着二进制数字基带信号而变化,而其频率和初始相位保持不变。
信息比特是通过载波的幅度来传递的。
其信号表达式为:0()()cos c e t S t t ω=⋅,S(t)为单极性数字基带信号。
由于调制信号只有0或1两个电平,相乘的结果相当于将载频或者关断,或者接通,它的实际意义是当调制的数字信号“1”时,传输载波;当调制的数字信号为“0”时,不传输载波。
2ASK 信号的时间波形e2ASK(t)随二进制基带信号S(t)通断变化。
所以又被称为通断键控信号 三、实验内容、步骤1 Simulink 模型的建立通过Simulink 的工作模块建立2ASK 二级调制系统,用频谱分析仪观察调制前后的频谱,用示波器观察调制信号前后的波形……………………………………装………………………………………订…………………………………………线………………………………………正弦波源,这里使用的是Signal Processing Blockset\DSP Sources\Sine Wave,设定其幅度为2V,频率为2Hz。
基带信号源,使用的是Communications Blockset\Comm Sources\Random Data Sources\Bernoulli Binary Generator,可以产生随机数字波形。
实验报告内容格式范文5篇

实验报告内容格式范文5篇实验报告内容格式范文5篇实验报告的分析讨论,主要分析实验结果和数值是否匹配,如果有误差,分析具体原因。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验报告格式范文,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实验报告格式内容范文【篇1】准备材料:一个玻璃杯、一枚硬币、小半杯水(最好是有颜色的)、蜡烛和一个平底的容器。
实验内容:在一个盘子里倒半杯水,放入一枚硬币。
手既不许接触到水,又不能把水倒出来,怎样才能把硬币取出来呢?实验过程:第1次:我们首先在平底的容器中倒入小半杯水,淹没硬币。
然后点燃一节蜡烛放在盘子里,罩上玻璃杯,蜡烛会因为缺氧停止燃烧,这时,外面的水便源源不断地涌进玻璃杯。
(可惜吸水不够多,所以没有把硬币取出来)结果:失败。
第2次:和第一次一样,失败。
第3次:我们换了一根大一点的蜡烛,这次流进去的水很多,成功。
第4次:我们用了两根蜡烛,不过因为杯子扣的太紧,杯口被盘子吸住,水没能流进玻璃杯,失败。
第5次:我把杯子扣下去的速度慢了一点点,导致蜡烛提前熄灭,失败。
第6次:同样是放了两根蜡烛,这次很正常,成功。
实验总结:我做这个实验是为了证实气体冷却后,能让压力下降,于是外面正常的大气压把盘子中的水挤进了杯中。
另外,在实验中,我观察到,用玻璃杯盖住蜡烛的时候,火焰不是马上熄灭,是继续燃烧一会儿才熄灭,说明玻璃杯的空气也是含有一定量的氧气的。
而做这个实验应注意:1、杯子不要扣的太慢,否则会让火焰提前熄灭导致实验失败。
2、水最好是有颜色的水,我选择在水中滴蓝墨水,效果不错,这样方便观看。
3、可以用燃烧的纸片代替蜡烛,但是水一定要放少一点,放多了难吸光。
4、要保持距离,让火焰离自己远一点。
实验报告格式内容范文【篇2】电路实验课已经结束,请按题目要求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并要仔细检查一遍,以免退回,具体要求如下:一、绘制电路图要工整、选取适宜比例,元件参数标注要准确、完整。
二、计算题要有计算步骤、解题过程,要代具体数据进行计算,不能只写得数。
冶金原理实验报告纸无名版

冶金原理实验报告专业冶金班级学号姓名同组成员冶 金 原 理 实 验 报 告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实验日期:2012年11月17 室温: 大气压:实验名称:硫化锌精矿氧化焙烧一.实验目的1.采用固定床进行硫化锌精矿氧化焙烧,分析各段时间硫的产出率,来测定氧化速度与时间曲线。
2.学会氧化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3.了解硫化锌精矿氧化过程机理。
4.学会硫的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在冶炼过程中,为了得到所要求的化学组分,硫化锌精矿必须进行焙烧,硫化锌的氧化是焙烧过程最主要的反应:ZnS+3/2O 2=ZnO+SO 2反应过程的机理:ZnS+1/2O 2(气)——ZnS …[O]吸附——ZnO+[S]吸附 ZnO+[S]吸附+O 2——ZnO+SO 2解吸这个反应是有气相与固相反应物和生成的多相反应,包括向反应界面和从反应界面的传热与传质过程。
硫化锌颗粒开始氧化的初期。
化学反应速度本身控制着焙烧反应速度。
但当反应进行到某种程度时,颗粒表面便为氧化生成物所覆盖,参与反应的氧通过这一氧化物层向反应界面的扩散速度,或反应生成物SO 2通过扩散从反应界面离去的速度等,便成为总氧化速度的控制步骤。
因此,可以认为反应按如下步骤进行1.氧通过颗粒周围的气体膜向其表面扩散;2.氧通过颗粒表面氧化生成物向反应界面扩散;3.在反应界面上进行化学反应;4.反应生成的气体SO 2向着氧相反的方向扩散,即反应从颗粒表面向其中心部位逐层进行,硫化物颗粒及其附近气体成分的浓度可用未反应核模型表示。
本实验采用固定床焙烧,来测定硫化锌氧化速度。
分析氧化过程某一时刻产生的SO 2的量,来计算硫化锌硫的脱出率;即单位时间硫的脱出率。
为了便于比较不同硫化物和不同条件下硫化物的氧化速度,引入以下公式:总S S SiR式中R S ——精矿中硫的氧化分数;S i ——硫化锌精矿氧化过程中某一时间内失去的硫量;S 总——精矿中所有的含硫量。
利用氧化分数和时间关系作出,可以得出不同温度、不同粒度、不同气相组成对硫化锌焙烧过程的影响。
最新化学实验报告册

最新化学实验报告册实验一:探究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目的:通过实验观察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现象,并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材料: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滴管、烧杯、磁力搅拌器、pH试纸。
步骤:1. 在烧杯中取适量的硫酸铜溶液,并用pH试纸测定其pH值。
2. 使用滴管向烧杯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边滴加边用磁力搅拌器搅拌,使溶液混合均匀。
3. 观察并记录反应过程中溶液颜色的变化。
4. 继续滴加至溶液中出现沉淀物,记录此时的滴加数量。
5. 再次用pH试纸测定反应后溶液的pH值。
结果:- 初始硫酸铜溶液呈酸性,pH值为3。
- 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颜色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
- 沉淀物出现时,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总量为15滴。
- 反应后溶液的pH值为7。
结论: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不溶于水的沉淀物——氢氧化铜,并且反应后溶液的pH值变为中性,说明反应生成了水和硫酸钠。
化学方程式为:CuSO4 + 2NaOH → Cu(OH)2↓ + Na2SO4。
实验二:研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目的:通过实验验证维生素C的还原性,并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抗氧化作用。
材料:维生素C片、碘溶液、烧杯、磁力搅拌器、滴管。
步骤:1. 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碘溶液,并用磁力搅拌器搅拌至均匀。
2. 向碘溶液中加入压碎的维生素C片。
3. 观察并记录溶液颜色的变化。
4. 使用滴管滴加水,观察颜色变化是否持续。
结果:- 初始碘溶液呈深褐色。
- 加入维生素C片后,溶液颜色逐渐变浅,最终变为无色。
- 滴加水后,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结论: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能将碘溶液中的碘还原为碘化物,自身则被氧化。
这一实验表明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性质,可以中和体内的自由基,有助于人体健康。
球团矿小焦炉实验

球团矿小焦炉实验报告
根据公司领导要求对自产球团矿进行小焦炉实验,17号开始实验,此实验参与单位技术中心、焦化厂。
一、实验材料和设备
1、17日2#竖炉球团矿15公斤
2、焦化厂小焦炉一座
3、25公斤金樱花次主焦煤
4、料斗、电子称各一个
二、实验过程及步骤
1、球团矿成分化验
球团矿5公斤送质量管理处做成分化验,10公斤做小焦炉实验。
2、小焦炉实验
2.1布料
2.1.1焦化厂技术科在煤场取25公斤金樱花次主焦煤,在实验现
场混均。
2.1.2分层铺球:在料斗最底层铺一层煤,在煤上面铺均球团矿,
按此顺序铺三层,每层煤重4公斤,每层球团矿重3公斤,最上面一层煤重5公斤。
2.2、煅烧情况
2.2.1当日13:30将混好的煤球装入小焦炉,开始设定温度700度,
分三个阶段升温和保温:
13:00-15:30燃烧室温度升高到750度
15:30-23:00燃烧室温度逐渐升高到1050度
23:00-次日8:40燃烧室恒定温度1050度
2.3出焦情况
2.3.1次日8:45出焦,出焦后用冷水熄焦,一直到焦炭熄灭为止,如下图:
2.3.2冷却四个小时后,扒开第一层焦炭,球团矿外观如下图:
2.3.3球团矿全部挑出,装袋送质量管理处化验,挑出球团矿如下图: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3.1球团矿化验数据
3.2简单分析
球团矿外观看:煅烧后球团矿爆裂严重,没有金属光泽。
化学成分:煅烧后球团矿亚铁含量高,FeO %含量66.23%。
技术中心2014-6-1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nd Sub
Private Sub TxtDblick_Change()
TxtDblick.Text = "双击实验成功"
End Sub
3. Private Sub Form_Click()
Label2.Caption = "真诚欢迎进入VB世界"
Label3.Caption = "在窗口空白处双击击"
End Sub
4、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Text1.Text = "脑海"
End Sub
5、
五、总结
对上机实践结果进行分析,问题回答,上机的心得体会及改进意见。
1、课本要认真看过,一些关键英文表示什么意思要了解。
2、这次课程让我对VB6.0编程的过程有了一个比较初步的了解,对于VB6.0事件驱动的编程机制也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
实验报告(一)
课程名称:VB程序设计
年级:11级
实验日期:2012/2/17
姓名:江志星
学号:2011091517
班级采矿工程:
实验名称:实验一Visual Basic程序上机简介(2学时)
教师评语(成绩):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掌握启动与退出VB的方法、熟悉VB开发环境、掌握建立、编辑和运行一个简单的VB应用程序的全过程
1、Private Sub Text1_Change()
Text2.Text=Text1.Text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TxtClick.Text = ""
TxtDblick.Text = ""
End Sub
Private Sub TxtClick_Change()
End Sub
Private Sub Form_DblClick()
Label1.Caption = "在窗口空白处单击"
Label2.Caption = ""
Label3.Caption = ""
End Sub
Private Sub Form_Load()
Label1.Caption = "在窗口空白处单击"
通过编写和运行相关程序,掌握常用控件(文本框、标签、命令按钮)sual Basic6.0
三、实验内容
学习指导P12实验内容
1、实现两个文件框的内容同步
2、按要求完成程序设计
3、按要求完成设计
4、完成所示操作
四、实验步骤(或记录)及相关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