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资料

合集下载

苗族简介资料

苗族简介资料

苗族的教育观念与儿童成长
苗族的教育观念
• 苗族重视教育,认为知识是宝贵的财富
• 苗族教育强调品德教育,培养勤劳、诚实、善良的品德
苗族儿童成长
• 苗族儿童从小学习农耕、纺织等劳动技能
• 苗族儿童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06
苗族的民间故事与传说
苗族的民间故事类型与主题
苗族民间故事的类型
苗族民间故事的主题
• 苗族饮食讲究礼仪,长幼有序,尊敬长辈

• 苗族用餐习惯用手抓,不用筷子
• 苗族饮酒礼仪独特,敬酒、劝酒、对歌等酒俗丰富多彩
04
苗族的节庆与民间娱乐
苗族的节庆活动及其意义
苗族节庆活动
• 苗年:苗族最重要的节日,庆祝丰收和新年
• 四月八:苗族的传统节日,祭祀祖先和自然神
• 龙舟节:苗族的重大节日,赛龙舟、祭祀屈原
苗族村落的特点
• 苗族村落多依山傍水,布局独特,环境优美
• 苗族村落房屋密集,建筑风格相似,具有很高的民族特色
苗族传统建筑
• 吊脚楼:苗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楼下堆放杂物,楼上住人,具有防湿防潮功能
• 鼓楼:苗族地区的公共建筑,用于集会、议事、娱乐等活动
• 风雨桥:苗族地区的交通建筑,具有遮阳避雨功能,也是苗族文化的象征
D O C S S M A RT C R E AT E
苗族简介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苗族的历史与文化传承
苗族的历史起源与沿革

苗族的历史起源
• 苗族先民起源于中国南方的黄河流域
• 先秦时期,苗族先民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 两汉时期,苗族先民开始向西南地区迁徙

中国少数名族介绍

中国少数名族介绍

平成17年度 教養セミナー 現代中国事情 担当教員 朱 新建中国の少数民族経営学部1年 張 鋭、林 琳、李 やん一.概説 経営学科1年 張 鋭中華人民共和国はアジア大陸の東部、太平洋の西海岸に位置し、陸地面積は約960万平方キロで、ロシアとカナダに次いで、世界で3番目の大きさです。

中国は多民族国家で、漢民族を含め56の民族で構成されている。

そのうち漢民族は人口の約91%と圧倒的多数を占め、残りの55民族を少数民族と呼んでいる。

現在、少数民族が集中して居住する地域では、各民族による自主管理が認められており、区域自治の原則に基づいて、5つの自治区、30の自治州、123の自治県が設けられている。

各民族とも独特の文化をもち、イ族の火把祭や、タイ族の水かけ祭などは旅行者にもよく知られている。

1.人口2.少数民族政策中国には56の民族が暮らしている。

漢族がその大半を占め、少数民族は全人口の8%に過ぎないが、そうした少数民族に対し、中国は保護政策を採っている。

少数民族政策は、文化大革命という紆余曲折の時代を経て、1978年以降回復された。

少数民族を保護し、特権を与えるなどの政策の転換によって、その人口も急増の一途をたどった。

1990年と2000年に行われた2度の国勢調査結果を比べると、漢族人口の増加率は11.22%(11,692万人増)だったのに対し、少数民族人口は10年間で16.7%の増加(1,523万人増)だった。

増加の第一の要因は、漢族に対する厳しい一人っ子政策が少数民族には行われず、少数民族に対する計画出産規制が緩和されたことがある。

また、漢族と少数民族の「通婚」が増える傾向にあるが、その間に生まれた子供が優遇政策のために少数民族民族名 ` 人口 アチャン族 3万ぺー族 150万 ミャオ族 730万 ヤオ族 210万プイ族 254万 タイ族 102万 ジノー族 18万ラフ族 41万 ヌー族 2.7万 回族 861万イ族 657万 ナシ族 27万 チベット族 459万リス族 57万 チワン族 150万 トゥー族 19万ホジェン族 0.4万 ハニ族 125万 カザフ族 110万シボ族 17万 ウイグル族 110万 スイ族 34万タタール族 0.5万 モンゴル族 480万 ジンポー族 11万キルギス族 14万 タジク族 3万 トン族 1.5万プミ族 2.9万 オロス族 1.3万 プーラン族 8万ドアン族 19万 マオナン族 7万 ムーラオ族 16万ボウナン族 1万 ロッパ族 0.2万 ユグル族 1.2万ウズベク族 1.4万 サラ-ル族 8万 エヴェンキ族 2.6万トールン族 0.6万 ダフール族 12万 オロチョン族 0.7万満州族 984万 チャン族 19万 朝鮮族 192万コーラオ族 43万 ワ族 3万 メンパ族 0.7万高山族 2万 リー族 110万 ショオ族 63万トゥチャ族 572万 キン族 1.8万トンシャン族 37万を名乗ることで、人口が増えている部分も大きい。

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

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

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最大的少数民族是壮族,下面店铺为你带来资料。

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壮族主要聚居在我国的南方,范围东起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共有1520.71万人,占壮族总人口的87.81%,主要聚居于南宁市、崇左市、百色市、河池市、柳州市、来宾市、贵港市、防城港市等地,全区均有分布。

分布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有98.1万人,散居在云南地区的有12.9万人;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有4.2万人,另有4000余人居住在与连山毗邻的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有1.6万人;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有5000余人。

壮族居住地基本上连接成一片,大部分聚居,也有相当一部分和汉、瑶、苗、侗、仫佬、毛南、水等族杂居。

[7] 壮族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是世界有名的岩溶地区,石山拔地而起,石山里有岩洞和地下河。

这种地形构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名胜景色。

沿海盛产各种名贵海产,尤以南珠闻名。

壮族地区气候温和,水充足,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薯类等。

果品也很丰富,森林面积广,盛产柳州杉、银杉、樟木等名贵木材。

壮语与贵州的布依语、海南的临高话、越南的` 岱依语和侬语基本相似大同小异,主要分布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壮语国际上普遍划分属澳台语系或台-卡岱语系,国内一般划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语支, [7] 分南北两种方言,方言下有大约20多种次方言(土语)。

壮族服饰简称“壮服”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

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

用自种自纺的棉纱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精厚、质实、耐磨,然后染成蓝、黑或棕色。

用大青(一种草本),可染成蓝或青色布,用鱼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

台湾的少数民族主要是什么

台湾的少数民族主要是什么

台湾的少数民族主要是什么
台湾省主要的少数民族有⾼⼭族,台湾岛东部有泰雅族、赛夏族、布农族、邹族、鲁凯族、排湾族、卑南族、阿美族、太鲁阁族、撒奇莱雅族、邵族、赛德克族、噶玛兰族(实属平埔族)、拉阿鲁哇族、卡那卡那富族。

扩展资料
⾼⼭族:⾼⼭族是中国台湾地区南岛语系各族群的⼀个统称。

⾼⼭族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也有少数散居在福建、浙江省等沿海地区。

⾼⼭族聚居地区主要在台湾中部⼭区、东部纵⾕平原和兰屿岛上。

卑南族:卑南⼈,是⾼⼭族的族群之⼀,族群分布在台湾岛中央⼭脉以东,卑南溪以南的海岸地区,以及花东纵⾕南⽅的⾼⼭地区。

族群主要居住于台东县境内,语⾔属南岛语系。

台湾的`少数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

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统治集团把四周未开化、半开化地区称为化外之地,当地的居民也被称为番,这⼀现象也影响到台湾。

正是⾼⼭族各族,与后来的主要由闽粤⼈组成的⼤陆移民⼀起,形成台湾居民群体。

【教育资料】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及主要分布地区学习专用

【教育资料】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及主要分布地区学习专用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及主要分布地区(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民族人口分布壮族15489630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满族9821180分布在全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省的为最多。

回族8602978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青海以及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份分布也较多,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区。

苗族7398035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广东等省区。

在黔东南和湘鄂川黔的交界地带(以湘西为主),有较大的聚居区。

维吾尔族721443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多聚居在天山以南的各个绿洲。

彝族6572173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区。

土家族5704223湖南省西部的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等县,湖北省西部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恩施、巴东、建始、五锋、长阳等县,四川省的酉阳、秀山、黔江、石柱、彭水等县。

蒙古族4806849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县。

藏族4593330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省的海北、黄南、海南、果洛。

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的阿坝、甘孜两个藏族自治州和水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

布依族2545059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地区和贵阳市。

侗族2514014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运。

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靖县、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等县。

瑶族2134013广西壮族自治区及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

朝鲜族1920597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白族1594827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哈尼族1253952云南省西南部礼江下游红河西侧哀牢山区新平、镇源。

墨江、元江、红河、元阳、绿春、金平、江城等县。

哈萨克族111171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黎族1110900广东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贵州少数民族资料

贵州少数民族资料

贵州少数民族资料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

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畲族等17个。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全国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人口分布主要在贵州。

下面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在饮食、服饰、民居、信仰、禁忌等方面做一大概介绍:1.苗族分布: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贵州苗族占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

其中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最集中。

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1956年制定了苗文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

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有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服饰: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

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

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饮食:以大米、小麦、包谷等为主食。

苗族喜食酸味,制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汤、酸汤鱼等。

苗族还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对象,饮酒的礼俗也有所不同,如拦路酒、进门酒、双杯酒、交杯酒,不一而足,体现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民居: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此,过去的房屋多为木结构。

建筑在山区的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节日: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

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

歌舞: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

芦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收、迎亲等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变化。

苗族语言资料

苗族语言资料

苗族语言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和语言。

苗族语言是苗族人民口头传承的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达方式。

苗族语言被认为是一种汉藏语系语言,在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中具有重要地位。

苗族语言主要使用苗文书写,苗文是苗族人民传承下来的独特文字系统,采用象形文字和表音文字结合的方式。

苗族语言中有许多词汇和成语,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活和民俗习惯。

例如,苗族人称“人”为“巴”,称“事情”为“古”,称“大”为“弥儿”,这些词汇反映了苗族人民对世界的认知和语言的表达方式。

苗族语言的语法结构复杂,包括动词、名词、形容词等各种词类,还有大量的语法规则和句型。

在苗族语言中,名词有单数和复数之分,动词有进行时、完成时等时态,形容词有肯定和否定之分,这些特点使得苗族语言表达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韵味。

苗族语言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苗族人民的智慧和传统。

苗族语言也是苗族人民心灵的家园,是他们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苗族语言正面临着被边缘化的挑战。

因此,继续传承和发展苗族语言是每个苗族人民的责任和使命。

在当今多元文化的社会中,苗族语言展示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学习。

通过学习苗族语言,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苗族文化和传统,体会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保护和传承苗族语言,不仅是对苗族文化的尊重,也是对多元文化的珍视和维护。

苗族语言是中国丰富多彩的语言宝库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希望在未来的岁月里,苗族语言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保护和传承苗族语言,让苗族语言永远流传下去,闪耀着独特的文化光芒。

侗族文化资料

侗族文化资料

少数民族之侗族小资料一、全国侗族分布我国的侗族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靖县、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等县。

根据20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879974。

秦、汉时期,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聚居着许多部落,统称之为“骆越”(“百越”的一支)。

每个氏族或村寨,皆由“长老”或“乡老”主持事务,用习惯法维护社会秩序。

“合款”分大小。

“小款”由若干毗邻村寨组成;“大款”由若干“小款”联合。

“小款首”由寨内公推,“大款首”由“小款首”商定。

共同议定的“款约”必须遵守,款民大会是最高权力组织,凡成年男子均须参加,共议款内事宜。

这种组织一直保存到清朝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

二、全国各地侗族自治县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8月19日,广西龙胜县侗族人民和壮、瑶、苗等兄弟民族建立了龙胜各族自治县。

1952年12月3日建立了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

1954年5月7日建立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

1956年7日23日建立了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同年12月5日建立了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

1984年11月7日建立了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贯彻和实施,实现了侗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三、侗族穿饰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男子装束,近城镇者与汉族无异,唯边远山区略有差别,穿右衽无领短衣,着管裤,围大头帕。

有的头留顶发。

妇女装束各地互有差别,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者;有衣长齐膝、襟边袖口裤脚有滚边或花边、挽盘发者;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柬腰带、包头帕、挽头髻者;有着对襟衣、衬胸布、围褶裙、系围腰、着脚套或裹绑腿、髻插银椎者;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龙凤花卉、长裙过膝,梳盘发者;也有着汉装者。

一般都喜欢戴银饰。

四、侗族饮食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食物苗族人食物以大米为主,辅以包谷、小米、高粱、小麦和薯类等杂粮。

苗族人最喜食糯米。

副食品主要有瓜类、豆类、蔬菜以及作为佐料的辣椒、葱、蒜等。

肉类有猪、牛、羊、鸡、鸭及鱼类。

苗族人口味以酸、辣为主,尤其喜食辣椒。

日常菜肴主要是酸辣味汤菜。

酸菜味鲜可口,制作方便,可生食,也可熟食。

平时吃新鲜蔬菜或瓜豆,苗家也掺些酸菜或酸汤。

令人增加食欲。

此外,苗家的酸汤煮鱼是风味名菜,做法是将酸汤加水、食盐煮沸,取鲜活鱼去苦胆,入酸汤中煮制而成,此菜肉嫩汤鲜,清香可口,一年四季都可以做。

苗家能加工保存熏制腊肉、腌肉、腌鱼、鱼干、香肠等.其中腌鱼是苗族的传统佳肴。

方法是将鲜鱼剖开,去内脏,抹上盐、辣椒粉,放火上方焙烤至半干,然后人坛密封.食时取出蒸熟。

此鱼具有骨酥,咸辣适度,清香可口的特点。

苗族人还喜欢制作豆腐、豆豉,加工猪灌肠、血豆腐等。

爱吃火锅。

苗家男女都喜欢酒,大部分人家都能自己酿酒。

他们自制酒籼,用土产的糯米、包谷、高粱等酿出芳香的甜酒、泡酒、烧酒、窖酒等。

服饰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

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

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

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

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

它流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壮、瑶等民族聚居区,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

从已出土的西汉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芦笙舞大多在年节、集会、庆贺等喜庆时刻表演,主要有自娱、竞技、礼仪三种类型。

芦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苗族最喜爱的民间舞蹈。

芦笙舞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群众性芦笙舞、表演性芦笙舞、风俗性芦笙舞。

花山节苗族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边、蒙自、河口、文山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

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几个苗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

“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

定花村的人(又称花杆头)是大家公认的“好心肠的人”。

这人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趁太阳出山以前把花杆竖好。

彝族彝族,源于汉史记载中的“西南夷”(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

“彝”,意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丝”、有吃有穿,象征兴旺发达。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的云、贵、川三省,彝族支系繁多,有诺苏、聂苏、纳苏、乃苏、聂祖、罗婺、阿西泼、阿细、撒尼、尼颇等自称,诺苏是彝族当中最大一支,主要分布在四川凉山地区,有共同的传统节日“火把节”。

服饰彝族的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形态有近百种。

历史上,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琳琅满目,各具特色。

凉山不少地区四季冷凉,气候变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饰季节性不强,察尔瓦(披衫)常年皆着。

彝族服饰的色彩较为丰富,款式变化多姿,并且以大量银制品和刺绣装饰。

火把节一些民族又称星回节,是云南少数民族(例如彝族、白族)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

节期一般是农历的六月二十五,也有在六月二十四过节的。

传说在南诏时期,蒙舍诏皮逻阁想吞并其他五诏而密设松明楼于大理城西,然后以祭祀知名邀请五诏诏主赴宴。

邓赕诏皮逻登的妻子白洁夫人聪明绝顶,早就猜到皮逻阁的阴谋而劝阻丈夫不要赴宴。

结果皮逻登执意不听,被烧死在松明楼,白洁夫人根据她给丈夫带的铁镯而辨认出皮逻登的尸体。

后来皮逻阁想霸占白洁夫人为妻,白洁夫人在为丈夫守孝一百天之后,跳入洱海自尽。

当地民众为了纪念白洁夫人,把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定为火把节,流传至今。

左脚舞彝族左脚舞有1000多年历史,三月会已有近400年历史,早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就有左脚舞最早的文字记载。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世间有一条恶龙,兴风作浪,造成洪水危害。

两位彝族青年阿里和阿罗勇敢地站出来,前去制服恶龙。

彝家人民在阿里和阿罗的带领下,一齐向恶龙开战,恶龙见势不妙,赶紧逃回龙潭。

人们抓住时机,把事先烧红的栗炭往潭里倒,倒满后又抬石头、挖泥土,把龙潭填平。

还怕夯压不紧恶龙翻身,就在上面燃起篝火,边唱边跳边跺脚,三天三夜恶龙终于死了。

为了庆祝胜利,彝家人用恶龙的头、皮、骨、筋制成月琴,聚到一起跳脚弹琴,口唱左脚调“阿里罗”以示纪念。

三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天,绿汁镇各个彝族聚居地区的群众都要组织大规模的左脚舞会。

到那时,到处都是身着鲜艳彝族服装的彝族男女,到处响彻月琴声调子声,大家不分民族,不管相识不相识,拉起手,跳起舞,彻夜狂欢。

饮食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

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

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

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

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傣族傣族(Dai nation)即“傣泰民族”,自称“dǎi”与“tài”之间的发音,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泰国和老挝的主体民族。

服饰傣族是云南省物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坝地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区。

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那里气候温热,山林茂密、物产丰富。

傣族服饰也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地理特点,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

饮食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

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

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鱼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傣语,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

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晒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浊,使味变酸,然后晒干储藏。

吃时放少许煮菜或放在汤内。

这种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几乎每天都吃。

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当日,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以及海外泰国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龙城、台湾新北市中和区等地的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

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

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纽带,对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合作交流,对促进全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

此外,蒙古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鄂温克族和土族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分支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而且音乐、舞蹈也在艺术上居于相对显赫的地位。

《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被称为蒙古族的三大历史巨著,其中《蒙古秘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

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的三大史诗之一。

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

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

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受满族影响,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

饮食蒙古族的饮食大致分三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

一日三餐,两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条、吃包子。

肉食大致:牛、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也是最喜爱的食品。

尤其愿吃羊肉的“手扒肉”,羊肉的吃法多种多样。

常见亦享有盛名的“手扒肉”“全羊”也叫“羊背子”。

“手扒肉”的做法是将全羊切成若干段,白水下锅,不加任何佐料,煮沸片刻后就起锅。

肉香味美,鲜嫩异常。

“全羊”也叫“羊背子”为上等食品,作法和吃法都比较讲究。

“全羊”是将全羊肉背上第七肋骨至尾部割为一段,再割四肢头颈,胛各为一件,带尾入锅,将全羊的各部分放在大木盘里待客。

肉又嫩又脆,宴客、祭奠以全羊为佳品。

饮料主要有三种:(1)奶茶又叫蒙古茶。

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饮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

奶茶的做法一般是先将砖茶砍碎捣乱,按水多少,将砖茶装入一个布袋里,放入开水或冷水锅中至水开再稍熬少许茶色适中,然后把茶袋取出,再加入新鲜的牛奶、放盐,烧沸后,用勺频频撩扬,待茶乳交融,即为奶茶,有的一次熬茶,分多次用,再用时再加盐和炒米或小米。

(2)酸奶:即发酵后的马奶“其格”以及发酵后的牛、羊奶“塔日嘎”能解热止渴,且富有营养。

(3)奶酒,又叫蒙古酒。

把发酵的奶放入锅中慢火熬煮、蒸馏后即酿成透明醇香的奶酒。

这种饮料酒精度不高,牧民常用它来招待尊贵的客人。

节日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是蒙古语,也称“那雅尔(Nair)”,“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

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