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高效课堂:1小说专题1.1:小说整体阅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说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小说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小说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小说单元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重要部分,对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是我为小说单元设计的整体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阅读小说的习惯;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4.通过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和价值观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选取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等;2.从小说的人物、情节和主题角度出发,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3.让学生进行小说的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与预习1.通过图片、短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进行预习;2.讲解小说的背景知识,如作者、创作背景等;3.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阅读小说的前几章,了解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阅读与分析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重点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计和主题;2.引导学生注意小说中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关系,促进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第三课时:阅读理解与写作表达1.布置阅读理解题目,让学生对小说中的关键内容进行回答;2.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例如写一篇小说读后感、对作家的创作风格进行评价等。

第四课时:文学鉴赏与批评1.讲解文学鉴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分析和评价,如形象描写、语言运用等。

第五课时:综合应用与拓展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讲或朗诵活动,让学生将小说中的情节、人物进行表演;2.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与小说相关的作品。

四、教学评价:1.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小组讨论和考试等;2.注重学生思考能力和认识变化的评价,如学生的阅读心得、思考问题等;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相互评价和提出建议,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以上是我设计的小说单元整体教学方案。

通过此方案,学生将能够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同时思考人生和价值观的问题。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小说阅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小说阅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小说教学整体分析与设计(上)
《百合花》 《哦,香雪》
高一语文备课组 第一次集体备课
单元设计理念
落实2017版课程标准“文学阅读 与写作”任务群要求,学生立足增加 阅读体验,教师立足选择适宜的切入点, 创设语言运用的具体情境,全面落实 读写要求,让学生在读写实践中增加 审美体验,固化审美经验。注重精读、 略读、思辨性阅读方法的指导,注重语 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课堂上可以采用听写的方式,改变网络时代 的孩子提笔忘字的现状,积累必要的词汇,积累 必要的小说鉴赏常识。
3.教师讲解要精要,如 果非讲不可,要讲些学生不知 道且对提高鉴赏能力有帮助 的东西。
4.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教学目标
1.阅读小说文本,感受特定情境中的青春形 象,引发学生对青春与生命的思考。 2.品味鉴赏两篇小说清新细腻的语言表达,鉴 赏《百合花》精巧的构思,独具匠心的细节 安排,感受讲好故事的方法,获得审美体验。 3.调动诗歌学习的经验,撰写影视插曲的歌 词;撰写杂感、随笔、评论,提升文学鉴赏能 力。 4.结合文本,丰富小说文体知识和词语积累。
一是精读作品, 感受艺术形象,理
解欣赏语言表达,把握作品内涵,理解创 作意图;
二是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 情感等多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
三是文学写作,改写文学作品,撰写 杂感、随笔、评论,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学生的着力点: 1.阅读文学作品,得出自己的直观体验; 2.将阅读体验外化,与同伴交流,碰撞, 形成新的认知;在表达中展示自我, 提高自信,锻炼思维。 3.将文学作品中得到的思考和审美体
少于10个,如果用花朵形容人物, “我”“小通讯员””新媳妇” 对应
的花是什么?写出三小节新诗。 目的:学以致用。这个设计的意图

小说整体阅读教学设计

小说整体阅读教学设计

小说整体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而小说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其阅读教学更是需要特别注意。

本文将针对小说整体阅读进行教学设计,以促进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小说的整体理解能力,包括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2. 增强学生对小说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3. 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教学内容1. 选取适合教学的小说材料,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深度的作品,比如《红楼梦》、《西游记》等;2. 确定教学重点,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关键章节或者重要情节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整体故事的理解;3.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4. 结合课外阅读,鼓励学生扩展阅读,在教学内容之外寻找其他相关小说,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阶段- 学生回顾前期学习的小说知识,为新的教学做铺垫;- 引入新的小说材料,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2. 整体阅读阶段- 学生整体阅读小说,了解整个故事的大致情节;-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指导学生理解小说的核心思想。

3. 深入阅读阶段- 学生深入阅读重要章节或情节,注意分析人物性格、动机以及情节发展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促进学生对小说的深入理解。

4. 总结阶段-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小说的核心内容和学习收获;-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教学重点和要点,鼓励学生将阅读所学运用到其他文学作品中。

五、教学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讨论质量和作业情况进行评价。

可以采用以下方式:1. 课堂讨论评价:评价学生的发言质量、观点深度等;2. 作业评价:布置小组或个人作业,评价学生对小说整体理解的能力;3. 学生自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拓展1. 结合其他学科:小说的整体阅读也可以结合历史、哲学等学科知识,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2. 创设情境: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分组竞赛等方式,营造阅读氛围,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小说主题阅读教学设计

小说主题阅读教学设计

小说主题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小说的主题,并表达出自己的见解。

2. 学生能够描述和比较不同小说中的主题,并对其进行评估。

3. 学生能够从小说中获取启示,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教学准备:1. 打印或复制多个小说的文本,确保每个学生都有一本小说可以阅读。

2. 准备笔记本或工作表,供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和分析。

3. 确保教室中有足够的讨论空间,并可以显示教师提供的示例或资源。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活动(5分钟)用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情境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与主题相关的问题。

例如:“你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什么?为什么你觉得这本书特别吸引你?”第二步:引导学生了解主题(15分钟)解释什么是小说的"主题",它是通过故事中的情节、人物和象征手法来传达的核心理念。

引导学生注意到小说中所涉及的共同主题,例如友谊、成长、权力等。

第三步:指导学生寻找主题(30分钟)让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一本小说,并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来阅读。

学生需要仔细观察和记录那些涉及主题的关键情节、对话和人物。

第四步: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他们选择的小说以及他们对其中主题的观察。

鼓励他们互相提问和分享意见,以深入思考和理解主题。

第五步:整体讨论(15分钟)邀请每个小组分享其主题观察和发现。

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理解不同小说中的多样主题,并比较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第六步:个人总结(10分钟)要求学生在笔记本或工作表上写下他们对所选择小说主题的个人见解,并解释为什么他们认为这个主题是重要的或有意义的。

第七步:展示和评估(10分钟)邀请一些学生分享他们的个人总结,并引导班级对他们的见解进行评估和讨论。

教师可以提供反馈和进一步的思考指导。

教学延伸:1. 让学生进一步研究一个特定的主题,并与其他学生分享他们的发现。

2. 邀请学生撰写关于自己喜欢的一本小说的主题分析文章。

3. 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感兴趣的其他主题,并探索这些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方式。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1小说专题1.2:小说整体阅读导学案1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1小说专题1.2:小说整体阅读导学案1

第5页 共6页 第6页 共6页- 1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资料《最后的常春藤叶》《一个人的遭遇》整体阅读一、 如何快速读懂小说呢?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反映社会生活就是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文体特征由这样几个关键词构成:人物、情节、环境与主题。

如何快速读懂小说呢?需要下面“4步法”: 第一步:切分层次,理清情节理清小说情节主要途径:概括每一自然段段意,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合并为一个层次,然后切分全文层次,按照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梳理,进而理清小说的情节。

第二步:关注描写,认识人物对人物形象的欣赏除通过在情节中把握外,还要注重小说对人物的描写,如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这些描写能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认识人物形象独特、鲜明的个性,还需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考虑人物特点,所以在阅读时也需要关注作品中的这些语句。

第三步:分析环境,思考作用(意义)在小说作品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是人物成为某种形象的原因。

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不能不注意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要努力发掘它深刻的思想意义。

社会环境是事件发生和人物活动的社会条件,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土壤,影响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人物对客观生活的理解、认识,从而使人物对现实生活采取不同的态度。

如《祝福》中的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也是在“祝福”那种环境气氛中显现出来的,其中无不包含着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以唤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自然环境描写可以将人的特殊境遇、独特经历细细写来,给读者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样使读者关心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喜同悲,陶醉于小说情景中而不自知。

当然,自然环境的描写还要依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能够真实详尽地、与人物心情相符地逐一展现。

第四步:多方联系,获取主旨小说的主题不是像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蕴藏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蕴藏于典型的环境描写中。

高中语文教学备课教案小说的阅读与鉴赏

高中语文教学备课教案小说的阅读与鉴赏

高中语文教学备课教案小说的阅读与鉴赏引言:语文教学中,小说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

通过阅读小说,学生可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针对高中语文教学备课,对小说进行深入的阅读与鉴赏,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一部分:认识小说在开始阅读小说之前,首先需要对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进行认识和理解。

第一节:小说的定义与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小说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对小说有初步的了解。

小说作为一种虚构性的文学体裁,以人物、情节、环境为中心,通过叙述与描写的方式展示故事。

从文学性、艺术性、虚构性等方面介绍小说的特点。

第二节:小说的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小说,如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科幻小说、历史小说等。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小说的特点与风格。

第二部分:小说的阅读与鉴赏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鉴赏能力。

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阅读技巧与方法分享一些有效的阅读技巧与方法,如预读、速读、注记、概括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灵活运用这些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

第二节: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是小说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动机、言行举止等,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能力。

第三节:情节的发展与结构情节是推动小说发展的力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高潮和结尾,了解情节对整个作品的重要性。

第四节:主题与意义的探究每个小说都有自己的主题和意义,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探究小说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部分:教学案例设计在此部分,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选取的小说,设计相关的教学案例。

第一节:案例一教师可以选择经典的小说作为教学案例,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与鉴赏。

通过分析小说的具体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内涵。

第二节:案例二教师可以挑选一些新颖的、有代表性的小说作为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小说的热爱和阅读欲望。

高中语文小说类文本整本书阅读教学路径分析

高中语文小说类文本整本书阅读教学路径分析

高中语文小说类文本整本书阅读教学路径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小说类文本的阅读教学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阅读小说,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感、文学修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如何设计一条合理的小说类文本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路径,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选择适合的小说类文本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之前,教师首先需要选择一部适合的小说类文本。

这个选择需要考虑到教材的要求、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

一般来说,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骆驼祥子》、《平凡的世界》等等,也可以选择一些当代优秀的作品,如余华的《活着》、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等等。

选择文本要注意其思想性、艺术性和代表性,以确保学生能够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的思想和情感体验。

二、确定教学目标在选择了小说类文本之后,教师需要明确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

这些目标包括学生对文本整体结构的把握、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对主题思想的感悟以及对语言风格的欣赏等等。

针对这些目标,教师可以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制定教学计划根据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等等。

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课堂讲解、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分层阅读、写作训练等等,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培养他们对文本的主动思考和理解能力。

可以通过提问、引导讨论、布置阅读任务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让他们在阅读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五、注重情感体验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小说作为文学形式之一,其艺术性和情感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需要在阅读中感受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情感,理解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思考,达到情感共鸣和心灵升华的效果。

高一小说阅读教案

高一小说阅读教案

高一小说阅读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高一学生的小说阅读来培养其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水平。

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引导,学生将学会分析小说中的情节、角色、主题及其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

通过与他人的讨论和思考,学生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小说的基本定义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分析及角色塑造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小说主题和作者意图的理解能力。

4.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细读,并借助写作和讨论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1. 小说简介与导读 (15分钟)- 分享一本适合高一学生阅读的经典小说,并简要介绍其背景和内容。

- 介绍小说的基本定义和特点,包括虚构性、叙事性和意象性等。

- 引导学生思考读小说的目的与收获。

2. 情节分析与角色塑造 (30分钟)- 阐述情节是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发展和转折点,帮助学生理解情节对故事的重要性。

- 分析小说中的关键情节,并让学生讨论情节的起承转合以及对故事中角色的影响。

- 引导学生通过角色的对话和行为揭示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内心世界。

3. 主题与价值观理解 (30分钟)- 解释小说的主题是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或人类的思考和观点。

- 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主题,通过具体的情节和角色展示。

- 帮助学生理解小说对社会价值观念的探讨和挑战,培养学生自己的价值观。

4. 文学细读与批判性思维 (30分钟)- 指导学生进行文学细读,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技巧。

-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隐喻和比喻等修辞手法,探讨其对故事和主题的意义。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分析其支持观点的理由和证据。

5. 表达与讨论 (15分钟)- 鼓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 引导学生撰写读后感,表达对小说情节、角色和主题的思考。

- 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写作形式,例如书评、读后感或者创作小说的续篇。

教学活动:1. 分组讨论在每个步骤结束之后,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资料《最后的常春藤叶》《一个人的遭遇》整体阅读第一课时课时目标: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大致了解内容,把握小说基本情节。

一、导入就像歌曲中唱的那样,“爱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

当你为别人献出一点爱,也许,你会帮助他走出困境,甚至,挽救他的生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最后的常春藤叶》,感受文中充溢在人与人之间的真挚的爱。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 作者介绍(可先由学生谈谈,再多媒体课件展示)欧•亨利(1862—1910),美国作家,以其众多的作品及作品的巧妙构思和幽默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赞誉,成为美国独树一帜的杰出短篇小说家。

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其代表作为《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警察与赞美诗》和《麦琪的礼物》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

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

1965年,肖洛霍夫“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写作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初的美国,随着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显露突出。

欧·亨利长期生活在社会下层,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使他对这些矛盾心感身受。

曲折的人生、丰富的经历、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使他情不自禁地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形象概括在自己的作品中,如中下层劳动群众生活的贫穷艰辛,道貌岸然的上流骗子,巧取豪夺的金融寡头,肆无忌惮的买卖官爵,小偷、强盗、流浪汉的生活,以及失业、犯罪等等。

他对贫民充满了同情,道出了下层劳动群众对剥削、压迫的愤怒反抗与心声。

也许是坎坷经历的影响,他以一种无奈的态度把社会上的种种弊端和不平当作无法改变的既定事实来接受(在一定程度上),转而去寻觅和赞颂。

这篇小说发表于1956年,当时战争已经结束10年。

战争结束时,肖洛霍夫根据见过的一位家破人亡的军人所讲述的不幸遭遇构思成该小说。

主人公索科洛夫是一个普通工人,种过地,又当过兵,他的一生遭遇非常平凡,却具有普遍性,是任何一个普通苏联人都可能遭受的。

小说的题目则表达了这样的含义,揭示出战争灾难的遍及范围之广。

索科洛夫是世纪的同龄人,是十月革命以来苏维埃国家所经历的苦难的负荷者,是两次战争造成的灾难的承受者:国内战争使他成了孤儿,卫国战争又使他失去了妻子女儿。

战前他为社会主义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战争爆发时他第一批应征入伍,战后,索科洛夫怀着一颗破碎的心,却没有颓丧。

他收养了一个孤儿,对他倾注了全部的父爱。

这是一个顽强的苏联公民的形象,也是所有承受苦难的普通百姓的代表形象。

三、读课文,从整体把握小说情节内容。

1.《最后的常春藤叶》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开端(第1~11节):写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36节):写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新燃起了求生的欲望。

结局(第51~55节):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病逝。

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2.《一个人的遭遇》写了索科洛夫在战争中的遭遇,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一下他有什么样的遭遇?在面对这些遭遇的时候他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呢?简单分析本文的结构思路。

苏德战争被俘——冒险逃跑被抓回——俘虏少校,逃回队伍(心情是兴奋的,急切的)——家破人亡(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

回家后的感觉,感到穿心的痛)——找到大尉连长儿子(激动,并想像战后的幸福的平民生活,体现了对和平的向往)——儿子牺牲(生前死后的对比描写,既体现了父亲的无限的伤痛,更用一种以美衬丑的手法表现了对战争的憎恶)——找到小儿子——因车祸外出谋生。

文章可分为四部分。

(1)得知家被德军轰炸毁灭,回家。

(2)活下去的唯一希望是儿子,但儿子阵亡。

(3)转折:领养了孤儿凡尼亚。

(4)意外出现,主人公再度去外地谋生。

《祝福》《林黛玉进贾府》整体阅读课时目标: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大致了解内容,把握小说基本情节。

一、导入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已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已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要学习鲁迅的又一篇杰出小说《祝福》中也有一个人物会让我们难以忘怀,我认为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大家能否在对课文的研读中,证实老师的看法呢?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 作者介绍(可先由学生谈谈,再多媒体课件展示)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大约于1715年生,卒于1763年。

曹雪芹的祖先原是汉人,但很早就成了内务府的“包衣”,入了满籍。

从他曾祖开始,三代世袭江宁织造。

祖父曹寅做过康熙侍读,两个女儿都被选为王妃。

雍正继位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在担任江宁织造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被罢官,抄家,家道从此衰落。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到衰的过程,由锦衣纨绔的贵公子降为落魄的寒士。

当他著书时,已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

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忆。

这为他写出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封建制度没落的《红楼梦》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鹗(约1738-约1815年)字兰墅,别署“红楼外史”。

乾隆六十年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

(2)写作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祝福》发表于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这时的鲁迅,虽然“彷徨”却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积极地求索,不懈地战斗的。

这一时期创作的《祝福》等几篇小说,虽然常有一些悲凉的情调,却仍充满了巨大的愤怒,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他在《彷徨》的扉页上,特意题写了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读课文,从整体把握小说情节内容。

(一)《祝福》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序幕写祝福景象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尾声再写祝福景象(二)《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按情节发展,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内容?明确: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大体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故事的开端,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

这部分着重描写环境。

第二部分(2~14自然段):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

第三部分(15~16自然段):故事的结尾,为林黛玉安排住处。

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母亲陈玉兰①母亲与父亲一次面也没有见过,就被姥爷五花大绑押进了父亲的家门。

当时年方二八的母亲是村里出了名的俊女,已有了心上人,是同村的“放牛娃”,母亲宁死不同意这门亲事。

姥爷是专制的老古板,对于母亲的反抗,实行了“牛不喝水强按头”的方式逼母亲就范。

也许实属无奈,因父亲答应给姥爷五块大洋,姥爷急着给舅舅娶媳妇。

②父亲与母亲实在不般配,母亲高挑的个头,走路时背挺得直直的,如她的人品一样端正。

父亲与母亲一个属相,是整整大一轮那个属相,也就是说长12岁。

父亲年龄大些尚可,可身高偏偏与母亲不成比例,比母亲矮半头。

父亲与母亲走在一起,像一个小屁孩儿跟在大人身后屁颠屁颠地跑着。

③母亲整天挂嘴边只一句话:你毁了我一辈子,我要跟你离婚。

母亲每当说这句话时,都会用手指着父亲的鼻尖,咬牙切齿地发狠,好像要把父亲撕巴撕巴炖着吃了才解气。

这时,父亲并不焦恼,像一只做错事的小狗,蔫头耷脑龟缩身子,知趣地躲一边面壁反省去了。

④母亲这句话在说了两年多的时候,有了第一个孩子,而且是儿子。

父亲的欢喜自不必说,一拍屁股转了三圈,咦,我当爹了。

当把屁股拍疼了才想起给母亲沏碗红糖水喝。

父亲一下给母亲煮了五十个鸡蛋,一个一个给母亲剥了,白嫩光滑颤动着,掰一小块放到嘴边吹吹,送到躺在床上满身疲惫、满脸淌汗的母亲嘴边说:张嘴,吃吧,补补身子。

⑤母亲倒高兴不起来,只皱着眉头唉声叹气。

因那年《小二黑结婚》演得正浓。

母亲的“放牛娃”在她被逼嫁时,一气之下跑出去当了八路军,当上排长的他风风光光回来找母亲。

⑥母亲流着泪端详着自己的儿子,还不到百天,躺在床上,踢蹬着小手小脚,瞅着母亲咧嘴笑得甜甜的。

排长摸摸他的下巴,他竟然“咯咯”地笑出声来。

母亲明白把儿子抱走会要了父亲的命。

把儿子留下,会要了儿子的命。

母亲抽泣着对排长说:我不能用两条人命换我的幸福。

与排长依依惜别。

⑦那晚,母亲与父亲无缘无故大吵大闹,搅得地动天惊,寻死觅活地折腾。

父亲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只蹲在炕沿低头抽闷烟。

父亲听见母亲翻来覆去就那一句话:我前世欠你的,老天惩罚我来还你的债,你毁了我一辈子,我要跟你离婚。

当然,母亲用手指着父亲鼻尖数落这个动作是少不了的。

⑧母亲嘴里唠叨着这句话,给父亲生了五个孩子,而且一茬儿是儿子。

困难时期,父亲拉煤车,即把煤厂的煤块给人送到家里。

家里五只虎嗷嗷待哺,靠父亲一个人养活,父亲早早累弯了腰。

母亲从来不吃干的只喝稀粥。

母亲每天给五只虎两顿饭,山药面、高粱面、荞麦面掺和着改着花样做着吃,逢年过节,才用玉米面改善生活,白面全部给了父亲吃。

⑨母亲养了五只下蛋的老母鸡,每天必定给父亲煮五个鸡蛋。

母亲一边给父亲剥鸡蛋皮,嘴里一边数落:“吃饱了,身子骨才结实,才有劲拉车,一家子人靠你养活呢。

唉,我怎么跟了你,你毁了我一辈子,我要跟你离婚。

”每当这时,父亲就会咧嘴憨笑,仿佛母亲夸他一般。

⑩每年的麦收时节,母亲便趁着夜黑偷偷到城外的农村捡麦穗,回来用碾子碾成白面,给父亲烙白面饼。

烙饼卷鸡蛋,是父亲最爱吃的。

五个孩子馋得直流哈喇子,吵着向母亲要。

可母亲只能让他们享受用白面皮裹了山药面烙的两面饼,鸡蛋也是掺了许多葱花摊成的。

⑪今年春节,母亲感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竟晕倒了。

当母亲醒来,发觉自己躺在医院的床上,父亲坐在床边的陪床椅上,正紧张地攥住她的手难过得发抖。

⑫太阳暖暖地正向天边垂落,父亲的脸像涂了油彩映得红润光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