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小说阅读专题训练

合集下载

2019版语文第七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微专题一 含答案

2019版语文第七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微专题一 含答案

微专题一散文化小说的读法与答法[专题微语]散文化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作为中国现当代小说发展的新样式,一直受到文学研究者的重视。

苏教版必修二教材选入了散文化小说的代表人物师陀的小说《说书人》。

它也受到江苏高考命题专家的重视,他们曾把师陀的《邮差先生》、沈从文的《会明》、阿城的《溜索》这类散文化小说选入高考试卷中,即便2017年高考卷选的是一篇外国小说,也是一篇散文味相当浓的小说。

那么,这类文体应该如何阅读,又应该如何解答这种文本的试题呢?本专题试图解决上面的问题。

一、认识散文化小说散文化小说,是指以小说体裁和散文体裁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散文化的一种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即用散文的形式创作的一种小说。

散文化小说不以具体的描写情节见长,甚至很少有情节,也没有更多的细节描写,这是这类小说接近散文的主要地方。

但作为小说,必须多多少少要有情节的安排,有些作品看似是散文,但人物是虚构的,事件也多以虚构为主,情节虽比一般小说真实,但也是虚构的,符合小说虚拟的特征。

这类小说往往能表现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感受,打破了小说的某些桎梏,能自由地发挥作者的思想。

其文体特征有以下几点:(1)淡化情节在散文化小说的展开中,少有冲突,缺少悬念.作者使小说呈现如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让叙述者的情感,自然地融贯、浸润在色调平淡的描述中。

这些小说不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情节又与结构不可分割。

这类小说找不到“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式的结构模式,自然也编织不出引人入胜的故事.(2)虚化人物传统小说强调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而散文化小说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淡化人物的脸谱化,呈现人物本真的原貌,其小说中的人物常常无主次之分。

(3)营造意境在散文化小说中,意境主要表现在气氛之中。

所谓“气氛",既包括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

2019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小说阅读

2019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小说阅读

12. 示例:结构上,与前文对街角的描写相照应;通过这个场景反映“我”如释重负的轻松 心情,体现了“我”的转变。
13. 示例:“我”原本就对妈妈交代的“任务”有抵触,来到恩里克塔家后,她对“我”体贴
关爱,给“我”吃鸡蛋小面包,担心“我”太晚回家会想念妈妈。
“我”从阅读的故事中体
会到了超越年龄的友情, 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信任,这与现实中恩里克塔对
只好继续嚼着小面包。
恩里克塔从手指上摘下一枚镶着一块大钻石的戒指,
摸索着放进一个小盒子, 那里面装
有至少五六枚戒指, 应该都是金的。 她又摸索了一会儿, 直到拿到一小瓶护肤霜。 我的目光
从她的手移到那些戒指上。 她在每只手上都点上一点护肤霜, 用右手从指尖到手腕均匀涂抹, 接着左手又重复了同样的动作。
是忘年交, 因为她依然保留着一颗童稚之心。 我陪他们一起去买樱桃、 生姜、香草……我听
到他们两人的聊天, 很羡慕把他俩连接在一起的那种东西。 不知不觉间, 我就读到了故事末
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回到了恩里克塔的起居室。
她正用那双透明的眼睛看着我;我相信她用另一双眼睛,看到了我。
“天晚了, 嘉芙列拉,我不希望让你太想念妈妈。 可以聊聊感想。好吗 ?”
2019 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小说阅读
(一)鸡蛋小面包( 2019·杭州市)
[西班牙 ]胡丽塔·尼古拉斯 在餐桌上我们从来不说话, 因此我很吃惊妈妈给我讲在鱼店听到的事。
有人告诉她一位
女士非常需要一个女孩为她读书。
“我想到了你。你已经 12 岁了,书读得很好。特别是——鱼店老板亲口告诉我,那一
C.妈妈从商店里买的
D.妈妈从别人那里偷来的
11.结合小说语境,完成下面的对话。 ( 4 分)

2019年小说阅读专题之高考真题汇总

2019年小说阅读专题之高考真题汇总

考点14 小说阅读(一)(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理水(节选)鲁迅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

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

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

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

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

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

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

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

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

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

“查的怎么样?”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

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精选提分专练 第三练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类阅读 专题二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精选提分专练 第三练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类阅读 专题二

考点四赏析技巧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奶奶和1953年的诺贝尔奖董玉洁1930年,二十出头的奶奶养了一群鸡鸭。

那年,一窝鸡蛋孵到只剩两天出壳,母鸡却意外死亡。

奶奶只好把鸡蛋移至灶头人工孵化,同时赶紧物色新的母鸡续任。

在奶奶将新母鸡物色好之前,有4只性急的鸡仔先期出壳了。

这4只第一眼看错了妈妈的小鸡仔在此后的日子里总是跟在奶奶的身前脚后打转,而对“继母”感情淡薄。

后来,这4只小鸡仔因为缺少母鸡的庇护先后夭折。

在此之前,奶奶及奶奶的前辈们就明白一个理儿:小鸡小鸭总是把它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在眼前晃动的物体当作妈妈,而且以后很难改变。

所以小鸡仔一出世就要和它妈妈呆在一起。

在奶奶孵鸡的同时,万里之遥的奥地利,一位名叫洛伦兹的小伙子正在观察一群小动物。

1935年春天,洛伦兹偶然发现一只刚出世的小鹅总是追随自己,几经分析,他推测这是因为这只小鹅出世后第一眼看见的是人,所以把人当作了它的母亲。

进一步的实验证实了这一推测。

继而,洛伦兹总结出“铭记(impriting)现象”,又称“认母现象”,并提出动物行为模式理论。

认为大多数动物在生命的开始阶段,都会无需强化而本能地形成一种行为模式,且这种模式一旦形成就极难改变。

洛伦兹借此成为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创始人,并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奶奶在洛伦兹之前就知道鸡、鹅有这种被称为“认母现象”的行为,但奶奶不能将此推广至所有的动物,更不能提出一套理论,建立一门学科,所以她与诺贝尔奖无缘,她一生也从未听说过诺贝尔和他的那个奖。

奶奶与1953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如此地近,又是如此地远。

洛伦兹出生于医学世家,毕业于医学高等学府,一生著述200余万字。

奶奶出生于农民家庭,没上过一天学,一字不识。

在我父亲中学毕业以前,奶奶爷爷前后三代人中没有一人算得上知识分子。

洛伦兹后来曾在维也纳大学及科尼斯堡阿尔贝图斯大学出任教授,成为当时的动物行为学权威,周游欧洲诸国,一路鲜花铺道。

2019高考语文阅读训练:小公务员之死

2019高考语文阅读训练:小公务员之死

【导语】⽣命不是⼀篇“⽂摘”,不接受平淡,只收藏精彩。

对于考试⽽⾔,每天进步⼀点点,基础扎实⼀点点,⽆忧考为您提供2019⾼考语⽂阅读训练,快来练习吧! 2019⾼考语⽂外国⼩说阅读训练:⼩公务员之死 契诃夫 ⼀个美好的晚上,⼀位⼼情美好的庶务官伊凡·德⽶特⾥·切尔维亚科夫,坐在剧院第⼆排座椅上,正拿着望远镜观看轻歌剧《科尔涅维利的钟声》。

他看着演出,感到⽆⽐幸福。

但突然间……⼩说⾥经常出现这个“但突然间”。

作家们是对的:⽣活中确实充满了种种意外事件。

但突然间,他的脸皱起来,眼睛往上翻,呼吸停住了……他放下望远镜,低下头,便……阿嚏⼀声他打了个喷嚏,你们瞧。

⽆论何时何地,谁打喷嚏都是不能禁⽌的。

庄稼汉打喷嚏,警长打喷嚏,有时连达官贵⼈也在所难免。

⼈⼈都打喷嚏。

切尔维亚科夫毫不慌张,掏出⼩⼿绢擦擦脸,⽽且像⼀位讲礼貌的⼈那样,举⽬看看四周:他的喷嚏是否溅着什么⼈了?但这时他不由得慌张起来。

他看到,坐在他前⾯第⼀排座椅上的⼀个⼩⽼头,正⽤⼿套使劲擦他的秃头和脖⼦,嘴⾥还嘟哝着什么。

切尔维亚科夫认出这⼈是三品⽂官布⾥扎洛夫将军,他在交通部门任职。

“我的喷嚏溅着他了!”切尔维亚科夫⼼想,“他虽说不是我的上司,是别的部门的,不过这总不妥当。

应当向他赔个不是才对。

” 切尔维亚科夫咳嗽⼀声,⾝⼦探向前去,凑着将军的⽿朵⼩声说: “务请⼤⼈原谅,我的唾沫星⼦溅着您了……我出于⽆⼼……” “没什么,没什么……” “看在上帝份上,请您原谅。

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哎,请坐下吧!让⼈听嘛!” 切尔维亚科夫⼼慌意乱了,他傻笑⼀下,开始望着舞台。

他看着演出,但已不再感到幸福。

他开始惶惶不安起来。

幕间休息时,他⾛到布⾥扎洛夫跟前,在他⾝边⾛来⾛去,终于克制住胆怯⼼情,嗫嚅道: “我溅着您了,⼤⼈……务请宽恕……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哎,够了!……我已经忘了,您怎么⽼提它呢!”将军说完,不耐烦地撇了撇下嘴唇。

2019高考语文二轮专项练习:小说类阅读经典考题(2021年整理)

2019高考语文二轮专项练习:小说类阅读经典考题(2021年整理)

2019高考语文二轮专项练习:小说类阅读经典考题(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高考语文二轮专项练习:小说类阅读经典考题(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高考语文二轮专项练习:小说类阅读经典考题(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2019高考语文二轮专项练习:小说类阅读经典考题引言高考文学类文本考查中,小说所占比重逐步上升。

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第一份试题始制的2007海南宁夏新课程卷开始尝试着从传统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选材〔《林冲见差拨》〕命题,同年的湖北卷考查了杨闻宇的《日月行色》。

2017年开始有了四份小说试题,分别是:海南宁夏卷的欧·亨利《二十年以后》、广东卷假设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的《河的第三条岸》、浙江卷的阿·马·高尔基《乌米》和江苏卷汪曾祺的《侯银匠》。

2017年小说阅读考查开始“扩大化”,由上一年的四份变成了五份:海南宁夏卷的铁凝《孕妇和牛》、辽宁卷贾平凹《遗璞》、安徽卷的宗璞《董师傅游湖》、浙江卷的大卫·洛契佛特《魔盒》和四川卷的凯·杰罗姆《想象》。

2017年高考那么五份,广东卷沃尔夫冈·博歇尔特的《面包》,山东卷老舍的《骆驼祥子》,陕西卷莫泊桑的《保护人》,安徽卷许辉的《碑》和辽宁卷王安忆的《洗澡》。

2017年也是五份:安徽卷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江苏卷宗璞的长篇小说《西征记》节选,广东卷陈秉汗的《严冬海猎》,浙江卷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第9车厢》,辽宁卷比亚纳的《怪人》。

2019版语文第三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专题三 核心突破四 含答案

2019版语文第三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专题三 核心突破四 含答案

核心突破四赏析艺术技巧——贴着人物写,贴着人物赏小说以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并以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为最高目标。

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以采用叙述语言,也可以采用对话语言,还可以采用心理描写等手法。

小说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表现手法更是灵活多变,它可以包罗其他艺术体裁的所有写法,有散文式的背景描绘,有特写般的人物刻画,有戏剧般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有诗一般的意境。

从这一点来讲,小说的艺术技巧更为广泛。

若从考试的角度看,它与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没有区别。

单就小说而言,它作为一种叙事文体,其艺术技巧更突出描写艺术、叙事艺术和语言艺术等几个方面.一、描写艺术小说中的描写从描写对象看分为环境描写(主要是自然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

其中人物描写是赏析的重点。

(一)景物描写艺术赏析景物描写艺术同散文的景物描写艺术一样,可以从技巧和作用(效果)两方面进行:1.技巧方面(1)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

(2)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

(3)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4)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

(5)白描和工笔。

(6)主观描写和客观描写.主观描写所描写的人物和事物往往是作者情感世界的一种观照和折射,渗透着作者主观上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情绪。

客观描写是客观、具体地描写事物的本来形态状貌,而不带有作者情感色彩的笔法。

2.效果方面(1)环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2)人物:①烘托人物心情,②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人物命运。

(3)情节: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照应标题或首尾.(4)主题:①揭示或暗示主题,②具有象征意蕴。

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

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2019高考语文小说题目及答案(全国卷123)

2019高考语文小说题目及答案(全国卷123)

目录2019-全国卷Ⅰ (1)2019-全国卷Ⅰ-参考答案 (3)2019-全国卷Ⅱ (4)2019-全国卷Ⅱ-参考答案 (6)2019-全国卷Ⅲ (7)2019-全国卷Ⅲ-参考答案 (9)2019-全国卷Ⅰ(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理水(节选)鲁迅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

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

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

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

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

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

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

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

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

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

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扶贫往事侯德云下乡,一行四人,坐在吉普车里。

吉普车是老朱的。

老朱当过多年乡镇领导,年前才调入瓦城。

路过一个叫八里的村子,这个村子以种桃出名。

春天的时候,村子还张罗过一场“桃花节”,可以想见,桃树的种植规模有多大。

现在是夏天,正是收桃季节。

人、桃、车挤在公路两边,道路一下子窄了很多。

四个人的话题里自然而然就有了桃。

说桃的价格、桃的味道,说桃的其他种种。

吉普车拧拧巴巴终于离开了八里村,这时话题已经转到樱桃上。

不管是说桃还是说樱桃,老朱都是主讲。

后来才知道,老朱是内行,农大毕业生。

老朱不光说桃说樱桃,还说了些扶贫往事。

老朱说,他在三台乡当农业助理那会儿,搞扶贫,动员农民栽樱桃。

乡干部一拨拨挨村动员,大会小会,可村民一个个都木着脸,袖着手,似听非听。

白给的樱桃树苗没人要。

乡长气得拍桌子,说:“他们不栽,我们栽!把树苗栽到老百姓的地里去,非逼着他们富起来不可!”车内一阵哄笑。

我说:“真去栽啊?”老朱说:“可不是!那个春天,我们天天栽树,灰头土脸的。

”我在心里感慨,没想到乡镇干部还得上劳动课。

老朱继续说:“你说可气不可气,有的村民,就站在地头上,叼着烟,看你给他栽树,好像这事跟他一点儿关系也没有……”“后来呢?”“后来,”老朱说,“四五年后,樱桃结果,市价居高不下,老百姓尝到了甜头,不少人跑到乡政府要樱桃树苗。

乡政府又不是苗圃,哪有苗啊?”我们三个听众都感慨:“扶贫这事儿,真是不容易。

”老朱又说起他当副乡长期间发生的事儿。

“我们在一个村里搞试点,原计划只扶持十户,结果二十多户报名,那个吵啊。

没办法,乡里咬咬牙,决定扶持二十户,每户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技术,还挖了沼气窖,干净,也节省能源。

忙了一秋天。

快到过年的时候,一天,我们正在开会,突然听到一阵农用车的轰隆声进了政府大院。

走到窗前一瞅,我吓了一跳,心说这是谁要闹事啊?一溜三辆农用车,装满青黄的蔬菜,挤在政府小楼门口。

每辆车的车斗边沿,还都坐着两三位壮汉。

我赶紧下楼,仔细一瞅,乐了,这不是种植大棚蔬菜的那些人吗?大伙儿见了我,也乐,说:‘第一批蔬菜下来了,我们不能忘本,给政府送些来,让领导尝尝。

’”我故意问老朱一句:“三车蔬菜,怎么处理的?”老朱说:“我指挥他们送食堂里了。

”三个听众都笑。

老朱说:“笑什么笑?没白吃!我们哪能占老百姓的便宜?不光没白吃,我随后还给他们联系了几个蔬菜批发商,定期到村里收购。

现在那个村,已经是蔬菜大棚专业村了。

”“噢,干得不赖。

”三个听众都感慨。

四个人都笑。

老朱沉默了一瞬,又说:“还是我当副乡长的时候,遇到过一个怪人。

那年乡政府决定,为水稻种植区内的贫困户补助一些稻种和化肥。

挺好的事儿,大伙儿都高兴。

第二年春,一天我正在办公,突然‘砰’的一声,门被踢开,一个老农冲进来,敲着我的桌子说:‘你是不是庄稼人啊?什么时候了,还不送稻种和化肥?’”三个听众忍不住,还是笑。

老朱说:“我抬头一看,认识,就是前一年我的贫困户,老李头。

老李头气得浑身发抖,他腋下还夹了两只蛇皮口袋。

”老朱说:“你说那老李头,那么蛮横,为什么呢?”我给老朱的三个故事加以概括,得出的结论是:“扶贫这事儿,难心,开心,偶尔也闹心。

”老朱听罢,连连点头:“对对对,就这意思。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首段交代老朱当过多年乡镇领导,为下文老朱讲述扶贫往事做了铺垫;接着以整段笔墨写了八里村的桃子,暗示政府扶贫工作卓有成效。

B. 村民不要樱桃树苗,扶贫工作无法开展,乡长为了避免被上级批评,逼迫乡镇干部种树,可见乡长是一个不能体恤下属、沽名钓誉的领导。

C. 小说善于运用动作和语言表现人物,老李头“踢”“冲”“你是不是庄稼人啊”活画出一个急躁的老农形象。

D. 小说中多次写到“笑”,但每次笑的含义都不同,“三个听众都笑”,包含了对老朱做法的肯定和赞许;“四个人都笑”则表达出对扶贫工作见成效的开心和满足。

5. “老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小说写了三个扶贫故事,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请结合作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

【答案】4. B 5. 老朱是一个精通农业知识,工作踏实,为农民着想,廉洁奉公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

(2分)①精通农业知识。

农大毕业生,讲桃子讲樱桃都很内行。

②工作踏实。

给农民栽了一个春天的樱桃树。

③为农民着想。

帮助菜农,定期到村里收购。

联系蔬菜批发商④廉洁奉公。

把菜农送来的蔬菜送到食堂。

6. ①三个故事分别展示出扶贫工作中的难心,开心和闹心,多侧面地反映出扶贫工作中的苦与乐,使小说内容丰富,更符合生活的真实性。

②三个故事表现出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百姓对政府由不信任到信任再到依赖的过程,反映出政府扶贫工作逐渐深化,逐渐深入人心,深化了小说主题。

③小说以老李头的故事结尾,揭示出当前扶贫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引人深思。

【解析】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结构,BD项考核情节,C 项考核手法,其中B项,“乡长为了避免被上级批评,逼迫乡镇干部种树,可见乡长是一个不能体恤下属、沽名钓誉的领导”不当。

“为了避免被上级批评”文中没有依据;“逼迫”说法不准确,乡长说的是“逼着他们富起来”,“他们”指的是老百姓;“不能体恤下属、沽名钓誉”概括不当。

5.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概括人物形象。

解答时要先概括,后分析。

从全文来看,小说重点写的是老朱当乡镇干部时的一些经历,因此小说中的“老朱”应是一个农村基层干部形象;再筛选出小说中“老朱”的言行,就可以概括出他的形象特点了。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答题时首先用一句话总括形象特征,一般为什么时代、具有什么特征、什么阶层的形象。

分点答出性格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

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的选材和谋篇布局的特点。

解答时首先要概括出每个故事反映了什么内容,然后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再从内容、主题表达等角度组织答案。

从全文来看,三个故事分别表现出“扶贫这事儿,难心,开心,偶尔也闹心”。

第一个故事中老百姓不接受樱桃树苗说明他们不信任政府的扶贫工作,第二个故事中百姓抢着报名种菜则反映出百姓对政府的信任,第三个故事中老李头抱怨不送种子和化肥则反映出老百姓对政府的扶贫形成了依赖心理,所以三个故事多侧面反映了扶贫工作中的苦与乐,反映出政府扶贫工作深入的过程,也反映出老百姓对扶贫工作的认识过程。

最后一个故事反映出老百姓对政府扶贫的依赖心理,这种心理显然不利于社会发展,因此以这一故事结尾又起到了引人深思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走过铁匠铺葛水平①去往铁匠铺的路上,我还是一个撅着厚嘴唇的女孩。

②时光虽然让我的生命中走失了很多东西,很多东西也让我懂得有过的好被我撞见了。

③我的手心再都没有因为遇见一些事物而热过,除了铁匠铺。

有些时候,我甚至怀疑其中某些细节的真实,比如黄泥小路上的晨光,弥漫在空气里冷霜的味道,还有那磕磕绊绊相继走过的脚印。

④秋罢,农家院墙上有一排铁钩,上面挂着闲置下来的犁耙锄锹,一年的生计做完了,该挂锄了。

庄稼人脸上像牲口卸下挽具似的浮着一层浅浅的轻松,农具挂起来时,地便收割干净了。

阔亮的地面上有鸟起落,一阵风刮过来,干黄的叶片刷刷往下掉。

入冬了,落叶、草屑连同所有轻飘的东西都被风刮得原地打转。

早晨和傍晚,落叶铺满了院子,还有街道。

远处重峦叠嶂的山体恰似劈面而立的一幅巨大的水墨画屏,霜打过的红叶还挂在一些干枝梢上,怕冷的人已经裹上了冬装,袖住了手。

跑往山野的风停在农具上歇息,风把农具上的泥尘抖落下来,迷了过路人的眼,想起那金粉飘洒的阳春三月,农人看着挂起来的农具说:该进铁匠铺了。

⑤村庄里的铁匠铺开始热闹了,用了一年的农具需要“轧”钢蘸火。

用麻绳串起的农具挂在铁匠铺的墙角,大锤小锤的击打声此起彼伏。

取农具的人不走了,送农具的人也不走了,或蹲或坐,劣质香烟弥漫着铁匠铺。

轧好钢的锄头扔进水盆,一咕嘟热气浪起来。

龇着牙的农人开始说秋天的事,秋天的丰收总是按年成来计算,雨多了涝,雨少了旱,不管啥年成,入冬就要歇息了。

⑥冬天是一个说闲话的日子,冬天的闲话把历史都要揪出来晒两轮儿。

⑦从小生活在村镇的那代人,回忆起从前的日子来那是有很多说道的。

每个节气到来都要先敬神,最主要的就是天、地神。

没有辽阔的土地,人们便会失去生存的根基。

拜祭地神与拜祭天神是对应的,天地合称为“皇天后土”。

敬神是护佑来年风调雨顺,铁匠铺则是生活背后的力量。

③有人讲土地庙的土地神,最小的神直接管着人的口粮。

说是山前山后各有土地庙,山前热闹山后冷清。

山后土地神来山前土地庙里抱怨,正好山前土地神要出门会友,便委托山后土地神代理几天,以便得些香火供品。

山前土地神前脚刚走便来一人祭祀,请土地神刮一阵顺风,明天他要行船。

接着又来一人,请土地神明日千万不要刮风,他的梨树正在花季。

没等土地神决定又来一老头祭神求雨,他要种田。

后又来一老太她要晒姜。

山后土地神实在是没有工作经验,急请山前土地神回来定夺。

山前土地告诉他:刮风顺河走,躲过梨树沟;黑夜把雨降,白天晒干姜。

他们说现在的官员都是一方土地神,可惜少有山前土地神的工作经验,大多感情判断.跟着政策来强行定夺。

是不是更应该了解当下,不做无用之事,不放过有用之人呢?四散坐着的人就毫无意思地哈哈笑。

⑨在他们的谈话中,村庄里的事物都不是固定的,具有弹性,有拖泥带水式的长句。

村庄已经不能叫村庄了,门外越来越看不见年轻人的脸了,连走过无意中吹了一声口哨都觉得是一种生气。

围绕着铁匠铺的地上丢满了烟蒂,因为抢秋,黄土刺进了他们的脸皮,搓着脸上和脖子下的黄泥,弹出一个个泥蛋蛋。

他们的生活质量,也许就是现在这样的,一脸淡漠的自由。

⑩旧时的颜色就是由手艺人描绘的。

我一直不相信有天堂,天堂在我的意念中该是叮当作响的铁匠铺。

现在农业器具都是机械制造了,铁匠铺除了为一些工地打打铁钎子、铁镐头,别的活儿基本都没了。

我在一家农家乐吃饭,上菜用的瓷盘子换成了“铁锹”,我一直在想,镰刀、铁叉、锄头,如果都上了饭桌子呢?哈呀,显然就没有了吃饭的乐趣。

机器逐渐代替了手工,脱粒时再也不是老牛拉着石轱辘在转,而是用上了脱粒机。

前不久在新闻上看到,为了禁止燃烧农作物秸秆还用上了打包机。

看来用不了多少年,一些农具就会逐渐淡出人们生活。

伸展到生活细微处的那些铁匠铺,有一天就会成为多余的风景落幕。

没有了铁匠铺的生活还会继续。

铁匠铺没有了铁匠,所以就只能画在了纸上。

⑾我怀念铁匠铺里男人们的气质、表情、谈吐和铁锤的敲击声,还有,是农具赋予了他们做人的尊严、自由和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