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伤寒论》三阴病之由阴转阳

合集下载

伤寒论六经辩证歌诀

伤寒论六经辩证歌诀
瓜蒂豉汁赤小豆, 痰涎宿食峻吐求, 胸痰痞硬呼吸差, 寸脉微浮余脉休,
丁麝葱解呕不止, 烦燥气冲上咽喉,
(吐法也是治太阳病的一个办法, 其代表方为瓜蒂散。若改散为汤则疗效更佳) , 筋脉痉挛难伸回.
抵当汤
抵当水蛭虻桃黄, 少腹硬满热如狂, 小便自利无湿热, 身黄沉结淤血亢,
太阳欲解巳午未, 变证观脉随证详.
太阳病八特点:
1. 经证—分伤寒和中风.
2. 腑证—分为气分和血分.
3. 太阳犯胸—分虚烦和结胸.
4. 结胸类证—此不是结胸证, 分脏结, 热入血室, 太阳少阳合证.
5. 心下痞证—用五泻心汤治.
6. 太阳温病—含温病, 温病为重证.
7. 太阳合病—太阳少阴, 太阳阳明, 太阳少阳.
五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心下热痞便不爽, 按之无物软不痛, 关上阳脉烦尿黄.
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寒热痞, 芩连黄泡煎附子, 下寒怕冷出汗补, 上热心胃轻泻宜.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黄连芩, 呕泻干姜甘枣参, 寒热交结心下痞, 气滞食积无痛行.
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参干姜, 黄连芩夏枣甘尝, 水热互结痞食臭, 腹鸣下利散水强.
虻蛭三十炒去脚, 同煎血下不再尝.
(热重于淤血的证用桃核承气汤. 淤血重于热的用抵当汤, 脉沉结. <内经> 淤血在下使人发狂,
淤血在上就使人善忘.)
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加附汤, 胸痹气短咳痛当, 阳虚畏寒夜卧甚, 脉沉弦缓舌淡详.
(桂枝汤去芍药, 再加附子. 如果脉促, 桂枝汤去芍药, 不加附子)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黄连芩, 干姜夏枣会人参, 寒热互结胃虚痞, 肠鸣呕烦降胃行.

试论《伤寒论》三阴三阳时位辨证

试论《伤寒论》三阴三阳时位辨证

试论《伤寒论》三阴三阳时位辨证试论《伤寒论》三阴三阳时位辨证潇洒如风《伤寒论》的三阴三阳俗称“六经”。

自宋以后,一直是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由此而形成的伤寒学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谓一人一伤寒。

直至今日,三阴三阳的本质仍未被揭示出来。

本着以仲景解仲景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笔者认为《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是一个“时位”概念,它揭示了外感热病在不同时间阶段和空间结构中的基本规律。

“六病”是仲景对外感热病的一种时间分类方法,其意义在于仲景从大量的医疗实践中发现了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时间之间的某种内在的规律性的联系,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临床价值。

1 三阴三阳是一个时序概念《伤寒论伤寒例》说:“夫欲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与“时序”同步,即“因时之序”。

正如《内经》所说的“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

时序包括辰序、日序、月序、节序、年序等不同的时间、时期呈现的节律性。

造成出现时序的规律性变化的内在原因,即日、月、星辰的周期性运动变化,揭示了人与天地相应更深刻的“因天之序”的重要思想。

人体阴阳气血与日月星辰、四时八正的变化有同步效应,即人体的“生物钟”是人与自然长期作用不断进化的结果。

因此,《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古人称外感热病为时病,即与时间密切相关的疾病。

以时间命名、归类外感热病的方法是中医的重要特点。

其中节序与时病的发生即病因关系密切,如伤寒、温病、中风、湿温、热病等以五运六气之风寒暑湿燥火来命名疾病。

日序与时病的发展转归即病程关系密切,如伤寒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上而下、由阳而阴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传变规律,以及后世温病学派的卫气营血的传变趋势。

辰序与时病的显现愈解关系密切,一日之中病有轻有重、病势有显有隐,这对于辨识和鉴别脉证有重要意义,如热入血分的发热夜间明显,阳明潮热下午为甚,风寒表证发热中午前后较重。

《伤寒论》总结下篇(三阴病篇),帮你构建伤寒体系

《伤寒论》总结下篇(三阴病篇),帮你构建伤寒体系

《伤寒论》总结下篇(三阴病篇),帮你构建伤寒体系太阴病证治临床表现《伤寒论》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概括:临床上凡是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等证,就叫太阴病。

是脾虚湿盛,病在脾经病变。

病理机制寒湿内阻,损及脾阳,或寒邪直犯脾经,损及脾胃都会影响水谷的消化和排泄,寒湿邪阻运化,故时腹自痛。

寒湿犯胃故呕吐。

胃气呆滞故食不下。

寒湿不化,脾气不升,故见自利。

治则方药1.太阴病正治法太阴病因属里虚寒证(脾胃虚寒,故其治疗原则,当以温法补法为主,以温中散寒为重点。

如表证偏重的,先行解表;里证为急的,先治其里。

《伤寒论太阴篇》没有肯定方子,我们根据里虚寒证来看,自当温里为主,特补出理中汤为太阴病主方。

2.太阴病兼变证治法(1)既有下利腹胀满(太阴里虚证),又有身体疼痛(太阳表证),是里虚挟表,当先用理中汤温里,然后再用桂枝汤治表。

(2)表证未解,而又有腹满时痛,用桂枝加芍药汤(桂枝汤加重芍药用量),表未解挟有宿食而里实满痛,用桂枝加大黄汤。

厥阴病证治临床表现《伤寒论》说:“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时安者,此为藏厥。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发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概括:厥阴病在临床上可归纳为四类:(1)上热下寒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为上热证;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下寒证。

(2)厥热胜复证:为四肢厥逆与发热交错出现。

(3)厥逆证:就是四肢厥冷,轻者不过腕踝,重者可越过肘膝。

(4)下利吐哕证:热利下重为湿热下利;下利谵语为实热下利;下利清谷为虚寒下利。

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呕而发热为发热呕吐;哕而腹满为里实哕逆。

病理机制病至厥阴,则肝木失调,心包也受邪犯,相火上炎为热,心火不能下达为寒,所以有上热下寒;在正邪交争中,阳胜阴衰则热多寒少;阴胜阳衰则寒多热少,所以有厥逆胜复。

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是怎么回事

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是怎么回事

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是怎么回事《伤寒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实质,是建立在经络脏腑及其气化基础上的。

这里分别从其经络、脏腑、气化三者加以讨论。

一、三阳三阴的经络问题从《伤寒论》中的经络病象如太阳病头项背腰强痛和少阳病目眩耳聋、胸胁满痛以及厥阴病巅顶头痛等来看,必须肯定其三阳三阴是与经络有关的。

但又应该承认,三阳三阴病篇的经络病象反应不够普遍,而且有些主要临床表现如恶寒发热、往来寒热、但热不寒和但寒不热等,并非经络所能解释。

因而它和《素问·热论》所说的三阳三阴热病都以经络病象为主者相比,确实是有所不同的。

郝万山《<内经>与<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音频可在明医微课公众号或明医APP中的明医微课版块免费收听!正因如此,才有人认为,《素问·热论》是针灸家言,故以经络为主,并在“热论”之后即继之以“刺热”;《伤寒论》是汤液家言,故备载一百一十三方,而很少用到针灸,可见《伤寒论》的六经并非经络之经。

但我认为,说《伤寒论》之六经并非全指经络,其六经辨证并非单指经络辨证则可,说《伤寒论》之六经及其六经辨证完全与经络无关则不可。

因为《伤寒论》的三阳三阴确实是在经络脏腑的物质基础上论证其气化活动的,而其气化活动,则是以脏腑为根源,并以经络为通道的。

所以它必须包括经络、脏腑、气化在内,而且是三者缺一不可的。

我们既要注意经络形态上的病变反应,更要重视经络功能上的气化活动,并把它结合到荣卫气行等理论来研究。

前人认为,《伤寒论》中的传经有正传和邪传之别。

正传是正气由里出表,邪传是邪气由表入里。

如“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8)和三阳三阴的“欲解时”(9)(198)(272)(275)(291)(328)等就应从正传来理解;又如“伤寒一日,太阳受之”(4)和“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5)以及“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270)等,就应从邪传来理解。

《伤寒论》六经次序,三阳传变次序

《伤寒论》六经次序,三阳传变次序

《伤寒论》六经次序,三阳传变次序三阳次序三阴的次序为太阴、少阴、厥阴,这在《伤寒论》和《黄帝内经》都是一致的。

但是关于三阳的次序问题,《伤寒论》原书的次序是太阳、阳明、少阳,还是太阳、少阳、阳明,到底哪个是正确的?《黄帝内经》上关于三阳次序的记载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太阳、阳明、少阳,依据为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依次阳气渐衰《伤寒论》原书的三阳次序即是太阳、阳明、少阳。

可见三阳的次序对应了三阴的,第二种是少阳、太阳、阳明。

《灵枢·终始》“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

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

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伤寒杂病论》记载六经为病欲解时的次序也是少阳、太阳、阳明。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为凌晨3点至早晨9点;“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为早晨9点至下午3点;“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为下午3点至晚上9点。

第三是太阳、少阳、阳明。

《素问·阴阳离合论》中说:“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既然三阴按照开、枢、阖的次序为太阴、少阴、厥阴,三阳按照开、枢、阖的次序就当为太阳、少阳、阳明。

这从三阴三阳的传变规律上也可以看出来。

太阳病的传变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循经传,太阳传少阳,由少阳化热再传人阳明。

第二种是越经传,太阳直接传人阳明,多见于素体热盛之人。

还有就是太阳病误治,如阳明病篇说的“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也有“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对于越经传,太阳之后就是阳明。

可见从外感病的复杂程度与重要程度而言,当是太阳、阳明、少阳。

如果出现越经传,太阳之后直接是阳明;从一日内人的阳气由内出外而言,是少阳、太阳、阳明;从疾病自身的传变规律而言,是太阳、少阳、阳明。

关于《伤寒论》中“病发于阴、阳”浅识

关于《伤寒论》中“病发于阴、阳”浅识
所 以 ,笔 者 认 为 ,“ 于 阳 ”既 指 有 外 感 表 证 且 正气 尚可 发 抗 邪 于 外 的病 理 情 况 ;阴 ,则 为 患 者 有 内 寒 证或 实寒 证 、又或
当被误 下伤正后 ,“ 血弱气尽 ,腠理开 ”致 “ 邪气 因入 ” ,内结
化热 ( 或本 为阳热邪气 )与水结于胸膈 ;此解亦通 。
寒:所以笔者认 为,“ 发于阴”指的既是 患者有 阳虚 、阴寒 内 胜的症候或内有实寒症 。仲景在此使 “ 、阳 ”作帅,统领 、 阴 代替此对立,相反 的两个概念 ,那 么 “ 发于阴者 ”亦极有可能
无 表 证 :“ 热 ”也 可 能 意 为 正 气 不 足 、无 力拒 邪 于 外 、失 于 无
之 意 非 指 正 气 尚足 之 表 证 ? 此 处 很 明显 是 以汗 法 以发 表 、治疗
《 伤寒论》第 8条、第 18条 )中的阴、阳亦有可能代表某些 3
症候 。 “ 热 恶 寒 者 ,发 于 阳也 ” 发 ,发 热 则 提 示 正 气 与 邪 气 交 争 , “ 一 分 恶 寒 ,便 有 一 分 表 证 ” 说 明病 位 在 表 ;淫 邪 被 卫 阳 有 ,
据 《 伤寒论 》原文 “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 阳也 ;无热恶
寒 者 , 发 于 阴 也 。发 于 阳 ,七 日愈 。发 于 阴 ,六 日 愈 , 以阳 数
同,皆有恶寒表现 ,又作何解 ?笔者以为 “ 发于阴 ”之恶寒本 不是 “ 有一分恶寒 ,便有一分表证 ”的涵义 ,此应作解为实寒 内凝又或阳虚 阴盛 的 自觉寒 ,阴寒 内盛或阳虚阴盛 皆影响阳气
抗拒 ,难进 留表 ,又提示正气 尚足 ,所 以 “ ” 阳 ,有可能便指 外感表证 ,且正气 复存的情 况;所 以原文 18条 “ 3 病发于 阳而

【《伤寒论》三阳三阴六经病提纲】白话文

【《伤寒论》三阳三阴六经病提纲】白话文

【《伤寒论》三阳三阴六经病提纲】白话文世界万事万物皆可分为阴阳,一身亦可分为阴阳。

张仲景认为,人体有三阳病,三阴病。

三阳从表到里分别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阳是表,阳明是里,少阳是半表半里。

三阴从表到里分别是少阴、厥阴、太阴;少阴是表,太阴是里,厥阴是半表半里。

三阳有三阳的系列病证,三阴有三阴的系列病证。

疾病的一般传变规律是由阳及阴,由表入里,病情是逐渐加重的,反之则反。

人体疾病可以概括分为六经八纲之病。

何谓六经八纲?六经,是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太阴。

八纲,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阴阳是辩其大纲,表里是辩其病位,寒热是辩其病邪性质,虚实是辩其体质。

需要注意的是,仲景所谓的六经并非经络名称。

1、太阳病第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的脉象是浮,发烧怕冷,头项僵痛,出汗或者不出汗,怕风或者不怕风,嗓子痛或者不痛,咳嗽或者不咳嗽,流清鼻涕或者不流,吐清痰或者不吐,身上困或者不困,四肢酸痛或者不痛,胸满或者不满,鼻子流血或者不流血,大小便正常,饮食正常。

太阳病就是民间俗说的冻着了,典型的外感病。

太阳病的共同特征是脉浮,发烧怕冷。

根据是否头脖子肩膀僵痛,可以细分为桂枝汤和葛根汤病,根据是否出汗,可以分为桂枝汤和麻黄汤病。

脖子不痛,就是桂枝汤,出汗,也是桂枝汤,如果头和脖子肩膀僵痛,就是葛根汤,如果不出汗,就是麻黄汤。

其他都是或然症状。

太阳病属于三阳病的表病,对于表病,要采取的施治方法是发汗。

(不能采取其他施治方法?其他方法都属于误治?)自从明清以来,医生害怕热药,只要一看到发烧,就认为是热病,就使用大量寒凉药物清热,导致疾病越施治越严重,这一陋习亟待改正。

临床只要看到病人脉浮,发烧怕冷,再加上其他一些或然症状加以佐证,就可以证明是纯粹是太阳病,就要使用温热药去寒,代表方子就是桂枝汤、葛根汤和麻黄汤。

2、少阳病第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病的脉象是弦细,身体指征是口苦,咽干,目眩。

《伤寒论》太阴病概说

《伤寒论》太阴病概说

《伤寒论》太阴病概说概说太阴为三阴之首,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初始阶段。

病入太阴,疾病由阳转阴,机体抗病能力衰减,脾阳虚弱寒湿内盛,升降紊乱,星现出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症状。

故太阴病病位在里,病性属阴,具有三阴病的共性,为里虚寒证。

太阴,包括足太阴脾与手太阴肺。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上行过内踝前线沿小腿内侧,交厥阴经脉前,沿大腿内前侧上行,人腹,属脾络胃。

太阴病以足太阴脾病为主,因手太阴肺主皮毛、司开合,感邪后多为表证,故手太阴肺之病变亦属太阳病范畴,已在太阳病篇论述。

脾主腹,主运化,主升清,主肌肉,主四肢。

而脾与胃为表里,两者以膜相连,生理上相互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

胃主多纳,腐熟水谷,而水谷精微的转输,则依赖于脾气的运化,肺气的敷布,才能内养脏腑,外濡四肢。

脾主升,胃主降。

脾主运化,以升清阳,为胃行其津液,故脾胃的功能协调,则清阳得升,浊阴得降,精微四布,水湿运行,以维持水谷精微和水液代谢,而健康无病。

若邪犯太阴,寒湿留滞,脾阳不足,运化失职,升降失和,则形成太阴病。

故太阴病以脾阳虚弱,运化失司,寒湿内盛,升降紊乱,为其主要病理特点。

太阴病的成因,大体可归纳为三方面:其一,先天禀赋不足,脏气虚弱,而脾阳素虚,寒湿直中;其二,内伤生冷,或过服苦寒攻伐之药而使脾阳受损,健运失司;其三,太阳病、阳明病误治或少阳病失治,导致脾阳受损,外邪内侵。

例如,太阳病误用下法,邪陷太阴;或阳明病过用苦寒之品,诛伐太过,中阳受损,邪入太阴等,皆属疾病由阳转阴。

太阴病证,以脾脏虚寒,运化失司,升降失和为主要特征,故证以腹满时痛,呕吐,食不下,自利不渴等脾虚寒证为主。

此外,因牌主腹,太阴病位在腹,又有太阴腹痛证,因脾家气血不和所致,以腹满时痛,大实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若太阴寒湿在里不解,郁而发黄,亦可形成太阴发黄证。

若风邪伤于太阴经表,证见脉浮、四肢烦疼等,则为太阴表证。

太阴病的治疗,仲景提出“当温之”为治疗大法,即温中散寒,健脾燥湿为主,宜理中汤(丸)、四逆汤一类方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伤寒论》三阴病之由阴转阳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可见,阳气的存亡对人体有重要的意义。

《伤寒论》通篇体现了“扶阳气”的治疗思想,为后世的扶阳派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人体是一个相仿于自然界的小宇宙,所谓“重阴必阳”,由于阴阳的互根互用,由阴转阳在有生机的人体身上就可发生。

正如柯琴所言:“盖阴阳互为其根,阴中有阳则生,无阳则死,独阴不生故也。

”阴病转阳,阳气来复对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时机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 三阴病由阴转阳的意义
1.1 太阴病之由阴转阳
《伤寒论》第278 条曰:“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条文指出,患太阴病七八日后,脾阳来复,驱邪外出。

虽下利日十余行,却伴有暴烦,说明阳气来复,正邪交争剧烈,此时当手足温,精神爽,舌苔渐化。

然病人禀赋各异,并非都能达到阳复自愈,这也提示我们在临证时,要审察病机,举一反三,密切观察病人的状态变化,必要时根据时机用药物助正达邪,而非仅仅待其自愈。

187 条曰:“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为太阴病阳复太过,转属阳明病的病理特征。

而阳复的条件或为湿郁化热,或为过用辛温燥烈之品,或为正邪斗争过程中患者本身阴阳二气的调节转化。

此时当因势利导,施下法即可。

1.2 少阴病之由阴转阳
315 条后半段“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为服用白通加猪胆汁汤后的两种转归。

若服药后脉象浮大躁动无根,说明阴竭阳绝,而药物加速了阴阳离决的过程;若服药后脉象见缓,渐趋明显,说明阳气在体内逐渐被激发,预后良好,这也是阴病转阳的现象。

由此可见,阴病转阳,阳气渐复的关键在于病人的机能状态,而试探用药是判断阳气是否能来复的方法。

由阴转阳的内在动力为阳气达到一定的量,如此药物才能发挥激发阳气的作用。

287 条:“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脉紧说明邪气盛实,故推测此下利乃寒邪直中少阴所致,而非从太阴传来,说明病人体质并非阳气极其虚衰。

所以正邪交争之时,阳气才能鼓动邪气外出出现“手足反温,脉紧反去”的阴病转阳之征。

由阴转阳,并可自愈的机理在于阳气持续和缓的生发。

288,289,292 条中分别指出少阴病阴证转阳,阳气来复
的关键在于“手足温”、“时自烦,欲去衣被”和“手足不逆冷,反发热”。

本为少阴阳衰阴盛之证,由于调护得当或用药切中病机而使阳气来复,提示医者当细心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仔细鉴别阴阳格拒和阴阳转化,抓住阴病转阳的时机,积极治疗。

293 条热移膀胱证,笔者认为此为少阴热化证转属膀胱,不属于阴病转阳的范畴,兹不赘述。

1.3 厥阴病之由阴转阳厥阴为两阴交尽、一阳初生,有阴尽阳生之机,发病易阴中有阳,寒热错杂。

《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气失应……民病中清,胠胁痛,少腹痛,肠鸣溏泄。

”表明了厥阴所生发的阳气被伤而引发“脏寒”,故厥阴篇多次论述“下利”。

但厥阴为风木之脏,风气属阳,易升易动,所以厥阴病中阴病转阳,阳气来复更为常见。

《伤寒论》331 条和334 条论述了厥热与下利的关系和阳复的不同状况。

331 条“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中,厥、利均为阴寒内盛所致,出现发热说明阳气来复,阴寒渐退,故下利自止。

344 条论述阳复太过,里热偏盛的两种转归:喉痹、便脓血。

说明厥阴病中阴病转阳及其转归不同的机理不仅在于厥阴“阴尽阳生”的生理特性,也在于病人的体质。

336,341,342 条,仲景以厥热时间的长短论述了厥阴病情的不同转归。

当厥与热时间相同时,病人自愈;厥少热
多、热不除时,出现便脓血;寒多热少,则阳气退,其病为进。

笔者认为,厥、热时间的长短并非临床事实,而是仲景举例用来解释厥阴病寒热错杂的病机和厥阴病容易发生阳气来复的病理特征。

332 条言:“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

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

”厥利本为阴寒内盛,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不外乎胃阳恢复和胃气暴脱。

此时,采用喂食面条的方法试探,食后不热,说明胃气尚在、阳气来复,通过恰当的治疗,疾病有向愈的可能。

“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本句类似336 条,论述了阳复向愈的机制,为厥热时间相等,阴阳趋于平衡。

2 由阴转阳对临床治疗疾病的启发
《伤寒论》中,多条论述了阴病转阳,阳气来复的机理。

笔者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与患者体质有关。

强人身体正气充足,即便在疾病过程中出现阴证,正气也可以驱邪外出,疾病自愈;第二,与患者机能状态有关。

当疾病凶险时,如患者体内的阳气能够达到一定的量,在药物的作用下,阳气缓缓生发而出现向愈的可能;第三,与脏腑的生理特性有关,如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与少阳相表里,具有阳气来复的机转;第四,与药食的干预有关。

在阴证发生的过程中,如及时用药以助阳气生发,则可助正达邪,
使疾病痊愈或转为阳证。

阴病转阳,阳气来复是疾病转归和治疗的决定性因素,对指导临床实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临证时,医家要根据患者的机能状态抓住阳气来复的契机,正确识别阴病转阳的临床表现。

如在阴证的发展过程中,在脉象平稳的状态下出现口渴、汗出、手足自温等表现时,医家要及时用药物进一步助阳气来复。

同时,临证时更应该主动用药物干预以激发阳气,以达到阴病转阳的目的。

如在治疗某些慢性皮肤病时,疾病反复发作,很难找到有效的方法,此时不妨少佐一些生发之品以宣通阳气、鼓舞气血,虽然短期症状会加重,但此时恰恰说明阳气已经生发,正邪交争剧烈,再用养血润燥,祛风除湿法即可。

同理,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上,都要求我们要把握阴阳消长的机转和阳气来复的契机,及时应用药物助正达邪。

【本文来源:王萌,张毅,李娟,李金田.论《伤寒论》三阴病之由阴转阳中医研究.2016,29(2):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