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和导电能力的理解及判断

合集下载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知识点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知识点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1、定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自身能够电离出自由移动离子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且熔化状态下自身都不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离子的化合物。

概念理解: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能导电的物质可能是溶液(混合物)、金属(单质),但他们不属于电解质非电解质的研究对象,因此他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②自身电离:so2、NH3、co2、等化合物能和水反应形成酸或碱,但发生电离的并不是他们本身吗,因此属于非电解质;③只能在水中发生电离的电解质有酸或者某些易溶于水高温下易分解的盐,如液态氯化氢是化合物,只存在分子,没有发生电离,因此不能导电,又如NaHCO3在高温时即分解,不能通过熔融态证明其为电解质;只能在熔融状态下电离的电解质是活泼金属氧化物,如Na2O、CaO,他们在溶液中便不存在,要立刻反应生成键,因此不能通过溶液中产生离子证明;既能在水溶液中又能在溶液中发生电离的物质是某些高温难分解盐,绝大多数盐溶解在水中都能发生完全电离,某些盐熔融时也发生电离,如BasO4。

④电离不需要通电等外界条件,在熔融或者水溶液中即能够产生离子;⑤是电解质,但是要产生离子也要在溶液状态或者熔融状态,否则即便存在离子也无法导电,比如NaCI,晶体状态不能导电。

⑥电解质的强弱与导电性、溶解性无关。

如如BaSO4不溶于水,但溶于水的BaSO4全部电离,故BaSO4为强电解质。

导电性与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和带电荷数等有关。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2.常见的电解质为酸碱盐、活泼金属氧化物、水,其中强电解质与偌电解质常见分类: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电贻质3、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强等号,弱可逆,多元弱酸分步离”①强电解质:如H2SO4:H2SO4===2H++SO2-②弱电解质a.—元弱酸,如CH3COOH:CH3COOH==CH3COO-+H+b.多元弱酸,分步电离,分步书写且第一步电离程度远远大于第二步的电离程度,如H2CO3:H2CO^H++HCO-、HCO-H++CO3-。

弱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知识点总结及习题

弱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知识点总结及习题

弱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知识点总结及习题一、弱电解质的电离1、定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本质区别: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非电解质——共价化合物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②SO2、NH3、CO2等属于非电解质③强电解质不等于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4不溶于水,但溶于水的BaSO4全部电离,故BaSO4为强电解质)——电解质的强弱与导电性、溶解性无关。

3、电离平衡:在一定的条件下,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电离平衡。

4、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A、温度:电离一般吸热,升温有利于电离。

B、浓度: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溶液稀释时,电离平衡向着电离的方向移动。

C、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里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电解质,会减弱电离。

D、其他外加试剂:加入能与弱电解质的电离产生的某种离子反应的物质时,有利于电离。

9、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用可逆符号弱酸的电离要分布写(第一步为主)10、电离常数: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在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跟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是一个常数。

叫做电离平衡常数,(一般用Ka表示酸,Kb表示碱。

)表示方法:AB A++B- Ki=[ A+][ B-]/[AB]11、影响因素:a、电离常数的大小主要由物质的本性决定。

b、电离常数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受浓度变化影响,在室温下一般变化不大。

C、同一温度下,不同弱酸,电离常数越大,其电离程度越大,酸性越强。

如:H2SO3>H3PO4>HF>CH3COOH>H2CO3>H2S>HClO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1、水电离平衡::水的离子积:K W = c[H+]·c[OH-]25℃时, [H+]=[OH-] =10-7 mol/L ; K W = [H+]·[OH-] = 1*10-14注意:K W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一定,则K W值一定K W不仅适用于纯水,适用于任何溶液(酸、碱、盐)2、水电离特点:(1)可逆(2)吸热(3)极弱物质单质化合物电解质非电解质:非金属氧化物,大部分有机物。

备战2025年高考化学高频考点解密11弱电解质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含解析

备战2025年高考化学高频考点解密11弱电解质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含解析

解密11 弱电解质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高考考点考查内容三年高考探源考查频率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2.理解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3.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常数4.了解溶液pH的含义及其测定方法,能进行pH的简洁计算5.理解弱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平衡,能利用电离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2024课标全国Ⅰ27;2024课标全国Ⅱ28;2024课标全国Ⅲ26。

2024课标全国Ⅰ13、26、28;2024课标全国Ⅱ12、28;2024课标全国Ⅰ12;2024课标全国Ⅱ26;2024课标全国Ⅲ13。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滴定原理及应用★★★★★考点1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1.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定义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溶液中微离子,不存在强电解质分子离子和弱电解质分子粒的存在形式电离过程不行逆,不存在电离平衡可逆,存在电离平衡电离方程式用“”用“”举例强酸:HCl、H2SO4、HNO3、HClO4、HBr、HI等强碱:KOH、NaOH、Ba(OH)2、Ca(OH)2等活泼金属氧化物:Na2O、MgO等绝大部分盐:BaSO4、BaCl2等弱酸:CH3COOH、HCN、H2S、H2CO3等弱碱:NH3·H2O、Cu(OH)2等H2O及小部分盐(CH3COO)2Pb等]2.强、弱电解质的推断方法(1)依据物质的类别进行推断在没有特别说明的状况下,我们认为盐是强电解质;而常见的弱酸、弱碱为弱电解质,如H2CO3、H2SO3、HClO、H2SiO3、NH3·H2O等;而强酸(HCl、H2SO4、HNO3等)、强碱[NaOH、KOH、Ba(OH)2、Ca(OH)2等]为强电解质。

(2)依据强、弱电解质的定义或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移动进行推断(见下表)浓度均为0.01 mol·L-1的强酸HA与弱酸HBpH均为2的强酸HA与弱酸HB pH或物质的量浓度2=pH HA<pH HB0.01 mol·L-1=c(HA)<c(HB)起先与金属反应的速率HA>HB HA=HB体积相同时与过量的碱反应时消耗碱的量HA=HB HA<HB体积相同时与过量活泼金属产生H2的量HA=HB HA<HBc(A-)与c(B-)大小c(A-)>c(B-) c(A-)=c(B-)分别加入固体NaA、NaB后pH变更HA:不变HB:变大HA:不变HB:变大加水稀释10倍后的pH 3=pH HA<pH HB3=pH HA>pH HB>2溶液的导电性HA>HB HA=HB水的电离程度HA<HB HA=HB(3)依据盐类水解进行推断取酸的钠盐溶于水,测溶液的酸碱性,若pH=7,则对应的酸为强酸,如NaCl;若pH>7,则对应的酸为弱酸,如CH3COONa。

关于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和导电能力的理解及判断

关于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和导电能力的理解及判断

关于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和导电能力的理解及判断作者:朱瑾来源:《读与写·教师版》2018年第11期摘要: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是高中化学基本理论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重要考点,是学生学习水的电离和盐类水解、电解等知识的基础和铺垫,体现了化学理论的重要指导作用。

关于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和导电能力的问题,中学教材一带而过,学生对这两个概念也易混淆不清。

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对这部分内容加以诠释,使学生更加系统、综合地认识这两个概念。

关键词:弱电解质;电离程度;导电能力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1-0230-01电离程度可以用电离度来表示,它是指当弱电解质在溶液中达到平衡时,溶液中已电离的电解质分子数占原来总电解质分子数的百分数,或用如下公式表达:如,某1000个弱电解质分子溶于水时只有1个分子发生了电离,则该弱酸的电离度就是0.1%。

弱电解质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弱电解质在水中达到电离平衡时电离程度的大小。

外界条件的改变(如温度、浓度),电离平衡发生移动,会使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发生变化。

导电能力取决于离子浓度大小、离子所带电荷大小和温度的高低。

相同条件下,离子浓度越大溶液的导电能力越强,离子所带电荷数越高,导电能力越强,温度越高,导电能力越强。

案例1:弱电解质溶液浓度越小,电离程度越大,导电能力越小。

比如向醋酸溶液中加水稀释,电离平衡会正向移动,所以已电离的醋酸分子数会增加,又因为醋酸分子总数没有改变,故电离程度增大,但是根据勒夏特列原理,条件改变的影响要大于平衡移动的影响,不管平衡如何移动,加水稀释,溶液中分子、离子浓度都要减小,故导电能力减弱。

再比如向醋酸溶液中加冰醋酸,弱电解质分子总数增加了,电离平衡也向正向移动,但根据勒夏特列原理,条件改变的影响大于平衡移动的影响,电离程度反而在减小。

又因为已电离的弱电解质分子数也增加,离子浓度增大,导电能力增强。

强弱电解质的判断方法

强弱电解质的判断方法

强弱电解质的判断方法
强弱电解质是指在溶液中能完全或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物质。

判断一个物质是强电解质还是弱电解质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1. 寻找物质的化学式:强酸、强碱和某些无机盐通常是强电解质,而大多数有机物和一些较弱的无机盐通常是弱电解质。

2. 观察物质的电离程度:强电解质在溶液中会完全电离,而弱电解质只会部分电离。

可以通过电离度来判断,电离度越高的物质越可能是强电解质。

3. 测定电导率:强电解质具有高电导率,而弱电解质具有较低的电导率。

可以通过测量溶液的电导率来判断物质的电离程度。

4. 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可以用来判断物质是否是强酸或强碱。

对于强酸,指示剂会发生明显的酸碱指示颜色变化;而对于弱酸或弱碱,则指示剂的颜色变化较弱或不明显。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只能作为初步判断的依据,具体的判断还需结合其他实验数据和化学性质综合考虑。

高一化学下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下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教案、教学设计
4.解答指导:针对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知识梳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区别、判断方法等。
2.重点强调:强调电解质电离平衡的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方法总结:总结解决强弱电解质相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定义及其区别是本章节的教学重点,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这一概念,以便能够准确判断不同物质的电解质性质。
-重难点突破设想: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如HCl与CH3COOH的对比,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区别,并利用图表、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加深理解。
4.情感升华:强调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知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布置以下作业:
1.选择题与填空题: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中与强弱电解质相关的选择题和填空题,以加深对电解质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目的:通过选择题和填空题,让学生熟悉强弱电解质的判断方法,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4.成果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
1.判断题:设计一些关于强弱电解质判断的题目,让学生及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2.计算题:设计一些涉及电解质电离程度的计算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分析题:提供一些实际情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化学世界的热情。

认识电解质的电离度与强弱

认识电解质的电离度与强弱

认识电解质的电离度与强弱电解质是一种在溶液中能够电离产生离子的化合物。

在溶液中,电解质分子会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分解成带电的离子,从而形成导电的溶液。

电解质的电离度与其强弱相关,决定了溶液的电导性能。

本文将从电解质的定义、电离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电解质强弱的判断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电解质的定义电解质是指在溶液中能够电离生成离子的物质,包括无机电解质和有机电解质。

无机电解质主要是酸、碱和盐类,如NaCl、HCl等。

有机电解质主要是有机酸、有机碱和有机盐类,如乙酸、氨水等。

电解质的电离能力与其分子内部的化学键的稳定性有关,化学键越容易被水分子分解,电解质的电离度就越高。

二、电离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电离度是指电解质在溶液中离子化的程度,用符号α表示。

电离度的计算公式为:α=离子的浓度/电解质的初始浓度。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离子的浓度越高,电解质的电离度就越高。

在稀溶液中,可以近似认为离子的浓度等于电解质的浓度。

三、电解质强弱的判断电解质的强弱指的是其电离度的大小。

一般来说,电解质的强弱与其分子的化学性质有关。

强电解质的特点是在溶液中能够完全电离生成离子,如强酸和强碱;而弱电解质只能部分电离生成离子,如弱酸和弱碱。

判断一个电解质是强弱电解质可以通过其电离度进行定量分析。

一般情况下,电离度大于0.5的电解质可以认为是强电解质,而电离度小于0.5的电解质可以认为是弱电解质。

总结:电解质的电离度与其强弱有密切关系。

电解质是能够在溶液中电离产生离子的物质,包括无机电解质和有机电解质。

电离度是电解质在溶液中离子化的程度,可以通过离子的浓度来计算。

电解质的强弱与其电离度大小相关,一般情况下,电解质的电离度大于0.5可以认为是强电解质,小于0.5可以认为是弱电解质。

以上是关于电解质的电离度与强弱的相关内容的讨论。

了解电解质的电离度与强弱对于理解溶液的导电性以及化学反应的发生机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强弱电解质的实验判定方法

强弱电解质的实验判定方法

强弱电解质的实验判定方法一、从弱电解质的概念出发,不能完全电离的是弱电解质1.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中c(H+)、pH的关系来判断其电离程度如某一元酸的浓度为0.1mol/L,若其c(H+)<0.1mol/L(理论依据)即pH >1(实验方法),则可证明该酸是弱电解质。

2.电离程度小的是弱电解质。

相同温度下、在相同浓度,与另一电解质(如强电解质)进行比较, c(H+)小的是弱电解质实验方法为:导电能力弱的为弱电解质;(但导电能力强的不一定为强电解质)反应速率慢的是弱电解质;(但反应速率快的不一定为强电解质)如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醋酸溶液与盐酸分别与同样的锌粒反应开始时产生气体的速率醋酸慢,说明醋酸是弱电解质;3.弱电解质溶液中还有溶质的分子存在。

同温度下,pH值(或c(H+))、体积均相同的弱电解质和强电解质,与足量物质反应时消耗量或者生成量多的是弱电解质。

但作为实验方法,一定pH的弱电解质溶液在实验室是难以配制的。

如pH值、体积均相同的盐酸和醋酸,分别与等浓度的NaOH溶液恰好反应时,消耗碱溶液多的是醋酸;分别与足量的Zn粒反应时,产生气体多的是醋酸又如常温下,中和10mLpH=1的CH3COOH溶液消耗pH=13的NaOH溶液的体积大于10mL; 常温下,将pH=1的CH3COOH溶液与pH=13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酸性二、存在电离平衡的是弱电解质,即改变条件时平衡会移动。

1.升高温度电离程度增大;2.加入盐离子会逆制电离;如向醋酸溶液中滴入石蕊试液变红,再加CH3COONH4,颜色变浅。

3.加水稀释会促进电离,从稀释前后的PH与稀释倍数的变化关系。

不太稀的强酸溶液每稀释10倍,pH增大一个单位;不太稀的弱酸溶液每稀释10倍,pH增大小于一个单位。

如测pH= a的CH3COOH稀释100倍后所得溶液pH<a +2;又如将pH值均为2的盐酸、醋酸稀释相同的倍数(如100倍),pH值变化小的是醋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关于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和导电能力的理解及判断
作者:朱瑾
来源:《读与写·教师版》2018年第11期
摘要: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是高中化学基本理论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重要考点,是学生学习水的电离和盐类水解、电解等知识的基础和铺垫,体现了化学理论的重要指导作用。

关于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和导电能力的问题,中学教材一带而过,学生对这两个概念也易混淆不清。

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对这部分内容加以诠释,使学生更加系统、综合地认识这两个概念。

关键词:弱电解质;电离程度;导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1-0230-01
电离程度可以用电离度来表示,它是指当弱电解质在溶液中达到平衡时,溶液中已电离的电解质分子数占原来总电解质分子数的百分数,或用如下公式表达:
如,某1000个弱电解质分子溶于水时只有1个分子发生了电离,则该弱酸的电离度就是0.1%。

弱电解质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弱电解质在水中达到电离平衡时电离程度的大小。

外界条件的改变(如温度、浓度),电离平衡发生移动,会使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发生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