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现状与建议
上海港口现状

一、上海港物流的发展现状上海港作为中国港口的代表和领头羊在综合物流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整个运输链中最大量货物的集散地,聚集内陆运输,水路等大量的货物;同时它又是一个重要的信息中心,汇集了大量的货源信息,技术信息和服务信息。
从上海港及周边港口发展的趋势来看,进出口货物约有50%的增加值来源于其物流产业。
港口周边已成为包括炼油、化工、电子、机械汽车、服装纺织、食品、家电乃至IT 等产品的制造、加工、装配的重要基地。
1、上海港拥有广阔的发展腹地从层次上看,上海港的直接腹地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是目前中国经济最达的地区,在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上海港的第一间接腹地是长江流域(不包括长江三角洲),它包括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及重庆直辖市,以及江苏、浙江的部分地区,在这些地区生成的集装箱进出口大多会经上海港中转。
上海港的第二间接腹地(或潜在腹地)是其他沿海省份,包括北面山东省的青岛、江苏的连云港(其腹地要大于江苏省),南面福建省的福州、厦门港的进出的远洋集装箱。
腹地总人口超过4亿,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港口都无法比拟的。
2、上海港设施齐全,集装箱运输业基础较好至2007 年,上海港拥有各类装卸机械3084 台,其中集装箱桥吊170 台,运输船舶7 艘,各类港作船舶338 艘,上海共有集装箱中转站、堆场59 个,总面积169 万平方米,能满足集装箱集散、拆并及其他增值服务的需要。
上海港拥有各类码头泊位1202 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71 个,码头线总延长为91.6 公里,吞吐能力25352 万吨,集装箱专用泊位42个,码头线延长91600 米,07 年集装箱吞吐量为2615 万标准箱。
上海内河港口拥有各类码头泊位2100 多个,最大设计靠泊能力为2000 吨级。
3、上海港集疏运条件优越,航运市场发达上海港已基本形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运输网络,是国内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是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流域中转货物运输最为便捷、总运输成本最低的港口。
上海港集装箱集疏运体系的优化

上海港集装箱集疏运体系的优化作者:张永兰来源:《集装箱化》2010年第07期0引言2007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高达万TEU,超越香港港成为世界第2大集装箱港口;2009年,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万TEU,连续3年居世界第2位。
预计2010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将超过万TEU。
随着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进一步增长,集装箱集疏运体系成为制约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对上海港集装箱集疏运体系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问题,指明其发展方向。
1上海港集装箱集疏运体系现状1.1公路集装箱集疏运系统经过多年建设,上海港基本上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干线公路为辅的公路集装箱集疏运系统。
上海港的集装箱港区主要分布在长江口和大小洋山岛。
长江口港区主要包括张华浜码头、军工路码头、宝山码头和外高桥码头1~5期,港区主要通过S20(外环线)、G1501(郊环线)公路的北段和西段对外相连,再通过省际高速公路与江苏、浙江对接。
洋山深水港区主要通过东海大桥与G1501和S20公路相连,再通过省际高速公路与江苏、浙江对接,或者通过S2公路与内环线相连。
由此可见,上海港公路集装箱集疏运系统主要通过S20公路向外连接。
2006年3月,为缓解S20公路的拥堵,上海市对G1501公路实施弹性收费以分流S20公路的集卡,减轻S20公路的运输压力。
此举收到较好的效果,S20公路的集卡流量明显下降。
上海高速公路的集卡流量分布除个别路段外,总体趋于均衡。
1.2铁路集装箱集疏运系统上海是全国主要铁路枢纽之一,有京沪、沪杭2条干线与全国铁路干线相连接;但在上海港历年海铁联运统计中,铁路集装箱运量还不到港口总吞吐量的1%。
1.3水路集装箱集疏运系统上海港水路集装箱集疏运系统主要包括国际中转、沿海中转、沿(长)江中转、内河支线运输、内贸中转、穿梭巴士等。
由表1可见,在上海港水路集装箱集疏运中,沿江运输是主要方式;5种方式所占比例虽然每年有所变化,但总体上来说,沿江中转比例最大,约占上海港集装箱水水中转量的54%以上,是上海港水路集装箱集疏运的“主力军”。
上海港物流集疏运系统现状及优化建议

上海港物流集疏运系统现状及优化建议作者:汝熙玲来源:《水运管理》2011年第11期【摘要】为推动上海港口物流发展,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在论述我国港口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港口物流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上海港集疏运体系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上海港集疏运体系建设提出对策建议,认为要建立完善的集疏运体系,首先要确定港口集疏运系统建设目标,解决供需矛盾以及集疏运体系中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分配等问题。
【关键词】港口;物流;集疏运;经济腹地;公路;铁路我国加入WTO之后,外贸进出口货物大幅增长,进出口物流量不断攀升,对于港口及其集疏运体系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经过多年建设,目前我国沿海已形成干线港、支线港、喂给港等不同层次和功能的港口共存的总体格局。
每个干线港都有相对稳定的经济腹地,并具有一定规模及通过能力的内陆集疏运体系。
在我国公路、铁路、水路(沿海和内河)三种集装箱集疏运方式中,公路承担80%以上的集疏运任务,水路约承担10%,铁路仅承担2%~3%。
我国港口集疏运对公路运输过于依赖,铁路和水路运输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集疏运运输方式承担率呈现“一边倒”的状态,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相互配合不够合理。
与国外一些先进大港相比,我国港口集疏运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集装箱集疏运系统向内陆延伸不够,公路集疏运效率有待提高,内河航运竞争力较低,铁路集疏运优势不明显,等等。
尽管我国近十年来港口经济发展较快,但是我国港口吞吐量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的距离,港口集疏运能力与国际大港相比也存在差距,内陆疏运不及时、设施能力紧张等成为港口发展的“绊脚石”。
1 上海港物流集疏运系统现状上海港是腹地型的国际性集装箱吞吐港。
它位于长三角前缘,扼长江入海口,兼具内河港、河口港以及沿海港的特点,是我国沿海主要枢纽港之一。
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以长江流域为后盾,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优越,经济腹地广阔,能够为集装箱运输提供大量的适箱货源,其集装箱吞吐量一直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
上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优化措施及建议

(3)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促使铁路运输企业 强化服务意识。
(4)统一港口、海关、铁路场站等运输节点的电 子数据交换系统,探索建立国际集装箱铁路运输信 息平台,发挥网络优势,提供信息发布、信息交换、 配载交易、货物配送、统计清算、预测分析、运输监 控等服务,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装备精良、服务优 质、运作高效的物质基础,以满足现代营销和货运 服务的发展要求。
年第 期 总第 期
表 1 可见,即使将铁路运价下浮 45%的优惠政策考 水水联运费用。此外,由于合肥南站至上海杨浦站
虑在内,并全部让利于货主,20 英尺标准箱的海铁 的优惠运价已经取消,货物到达芦潮港中心站后需
联运费用与水水联运费用相比也不具有明显的价 要通过集卡短驳至外高桥港区,无法实现海铁无缝
(5)将铁路集疏运网络纳入全程运输管理范围, 探索建立便捷、高效的通关流程,在强化海关服务 意识和监管职能的基础上,针对铁路场站制定相关 的清关监管细则,着力简化海铁联运清关手续,提 高通关效率。
(编辑:张 敏 收稿日期:2012-07-25)
MULTIMODAL TRANSPORT
路运输;(3)对于严格要求准时交付的货物,洛杉矶 港除提供码头轨道交货服务外,还提供车架交货服 务,以便尽可能提高陆路集疏运效率。伯灵顿北方 圣太菲公司和联合太平洋公司在洛杉矶港的铁路 班次每周超过 2 班,且该海铁联运网络的辐射范围 包括芝加哥、底特律、费城、休斯敦等美国大部分内 陆点,从而有效提升了洛杉矶港的集疏运效率。以 上海至纽约的货物运输为例,采取上海海运至洛杉 矶并经铁路中转至纽约的海铁联运方式,全程运输 时间仅 17 d,比全水路运输方式的运输时间缩短 10~12 d。从运输经济效益的角度分析,假设 1 个 20 英尺标准箱配货 20 t,按照 2011 年 9 月 5 日上海海 运至洛杉矶并经铁路中转至纽约的运价 3 900 美元/ TEU及上海全水路至纽约的运价 2 800 美元/TEU计 算,前者分摊至单位货量的运费成本仅比后者增加 0.055 美元/kg,对于绝大多数客户来说微乎其微,但 海铁联运带来的运输效率提升、库存成本减少等优 化效果则非常明显。
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8" 运输通道集中在京广 # 京九 # 京沪 # 京 哈 # 浙 赣 # 陇 海等 主 要 干线 上 ! 而 这些 干 线 的能 力 利 用率 趋 于 饱和 ! 处 于 限制 型
运输状态 ! 因而集装箱班列与旅客列车 # 行包专列在客货混跑的繁忙干线相互争夺运行线的矛盾十分尖锐 " 另外 ! 我国铁路是具有公益性的基础设施 ! 一方面我国铁路利用强度为全球之首 ! 始 终 处于 超 饱 和状 态 ! 运 输能 力 不 能满 足市 场 需要 ! 另 一 方面 因 往 往仅 考 虑 社会 效 果 $ 即公 益 性 %" 而不 计 铁 路自 身 的 经济 效 益 ! 在客 运 高 峰 或 保 证 其 它 重 点 物 资 运 输 期间 ! 运 能 紧张 问 题 更加 突 出 ! 有时 集 装 箱班 列 不 得不 暂 停 运输 " 如 2..1 年 / 月 ! 铁 路 为 了 保 证 电 煤 运 输 ! 铁 路 集 装 箱 不 得不停运 21 天 "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船公司对铁路的不信任 "
物流科技
2../ 年第 1 期
!"3$%&$’% (’$45+’,
6"017 2../
! !"#$ !
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0.+ -1 234#$*1$ 5%-"6*7# &1. 8-01$*%7*�%*# -9 8:41&;# 8-1$&41*% /*&<%&46,&+ 8-7"41*. =%&1#>-%$&$4-1
222港区海铁联运服务不完善目前大部分港区没有与铁路直接衔接以上海港为例铁路设施相当薄弱上海港的集装箱码头中只有军工路码头具有铁路线2005洋山深水港重要配套工程芦潮港中心站正式投入运营芦潮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全路规划的18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中第一个建成投入运营的车站紧邻洋山深水港物流园区通过跨海大桥与洋山港区相邻
浅析上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现状及对策分析

54浅析上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现状及对策分析刘桂苹(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摘 要】随着我国出口贸易快速的发展,港口集装箱运输不断的发展壮大,上海港作为东部最大的港口之一,在近些年得到更为迅速的发展,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上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现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挖掘,进而提出几点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上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上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前言集装箱运输是货物运输发展的方向,也是铁路货运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发展集装箱运输对于提高货物运输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性。
集装箱海铁联运主要是指将货物通过集装箱以铁路运输和海运的方式进行传输,应用的领域主要是对外贸易等,这种方式流程简单、操作便利,因此被当今进出口贸易运输广泛运用,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运输效率,而且也可以达到降低成本的效果,这对企业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提高运输的服务水准有着总要的作用。
因此,对上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分析,对其不断的优化和完善,不但可以促进上海港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其他的国内港口进行效仿,促进其向国际化、先进化方向发展。
一、上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的现状自上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成立以来,其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很快,直到开通了“上海-南京“集装箱班列之后,方有所改善,并且制定了”五定班列“的方针,所谓的“五定班列”即定价、定车次、定线路、定时间、定地点,在这样的方针指导下,极大的促进了上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发展,尽在一年之后,又开通了上海至成都的“五定班列”,辐射面积很广,途径了很多重要的港口城市、交通枢纽中心城市、重工业城市,这极大的促进了沿线城市运输的改善和经济的发展。
在二十世纪末,上海港实施了“一门式”服务政策,与铁路联合,在港区内设立铁路服务站,这一举措不但降低了口岸费,而且加快了运作的效率。
直到十年前的上海集装箱中心站开始运营之后,将洋山深水港与全国铁路网有效的衔接起来,标志着上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再创新高。
上海港口物流发展现状以及对策分析

是 三 角 洲 ,地 势 平 坦 开 阔 ,为 港 口设 备 建 设 以及 上 海 市 进 行 合 理 的平 面 布 置 提 供 了有 利 条 件 。 一 方 面 为 上 海 港 E l
提供 淡 水 ,另 一 方 面 保 证 了船舶 人港 航 道 应 有 的宽 度 和 大 量 船 舶 停 泊所 需 的空 间 。 ( )齐 全 完 备 的设 施 条 件 。上 海 港 务 局 共 有 各 类 装 卸机 械 计 3 5 4 6台 ,其 中起 重 机 械 类 5 8台 ,输 送 机 械 类 2 7 6 0台 ,搬 运 机 械 类 9 0台 ;另 外 沪港 合 营 的集 装 箱 码 头有 限公 司拥 有 搬 运 、专 用 机 械 24台 。共 有 港 作 船 舶 3 3 6 8 0 7 艘 ,其 中引 水 船 4艘 ,消 防 船 7艘 ,交 通 船 1 艘 ,供 应 船 1 艘 ,清 洁 船 5艘 ,带 缆 船 1 。仓 库 面 积 3 43 3 8 1 4艘 9 1
港 口合 作 发 展 的 软 环 境 的 薄弱 却 逐 渐 成 为 制 约 上 海 国 际航 运 中心 纵 深 发 展 的 “ 肋 ” 因此 ,要 加 快 实 现 长 三 角 港 软 。
口的 合 作 ,以此 带 动并 促 进 上 海 港 口物 流 业 的 发 展 。
23 机 _ 遇
( )经 济 全 球 化 的发 展 给 中 国带 来 了 实 用技 术 、管 理 经 验 和 企 业 的创 新 精 神 ,同时 也 带 来 了大 量 的 资本 ,这 1
畅 等 管 理 软 件 方 面仍 需 持 续 加 强 ;港 口企 业 向 客 户 提供 的 服 务 种 类 单 一 ,主 要 是运 输 和 装 卸 等 ,没 有 实 现 服 务 的
解决海运集装箱供求情况的建议

解决海运集装箱供求情况的建议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海运业成为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
在国际贸易中,集装箱运输作为主要运输方式,越来越受到追捧。
然而,近年来,海运集装箱供求情况出现了较大的波动,给供应链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针对海运集装箱供求情况,本文提出了一些解决建议,以期对海运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加强信息共享在当前海运业中,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导致供求关系的不平衡。
海运公司、货主、港口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孤岛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了供求关系的不平衡。
为了解决海运集装箱供求情况,各方应加强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共享评台,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的全面共享,从而提高供求匹配的效率。
二、优化资源配置当前海运业中存在着一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例如集装箱的集中分布和空载率较高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港口物流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港口效率,减少船舶等待时间,从而提高集装箱周转效率。
可以加强货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集装箱回程利用,减少空载率,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完善国际合作当前,海运业的供求情况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单一国家或地区的问题,而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
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各国海运公司、港口管理机构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行业标准,共同解决资源配置和信息共享等问题。
各国政府之间也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海运业的发展,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四、优化管理模式为解决海运集装箱供求情况,各方可以优化管理模式,采用现代化的运输管理技术,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实现对运输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通过优化管理模式和加强监管,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供求匹配的效率,从而缓解供求矛盾。
五、加强市场监管当前,海运业中存在一些不正当竞争的现象,例如价格恶性竞争、货主逃避监管等问题。
为了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需要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行为,净化市场秩序,从而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市场监管也有利于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行业的整体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现状及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港口的快速发展,海铁联运在运输成本、运行安全、节省能源、减少污染等诸多方面凸显出的巨大优势,已使其成为优化集装箱运输结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文中阐述了上海港集装箱产业中海铁联运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影响海铁联运业务拓展的相关因素,认为应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和协调下,各方面共同努力,推动上海港海铁联运的跨越式的发展,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成。
一、上海港海铁联运发展历程上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起步于上世纪90 年代,但由于种种因素的作用,上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进展缓慢。
1996 年,首次开行了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定价的上海至南京的国际集装箱“五定班列”,为上海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首开先河。
1997年,上海至成都的集装箱" 五定"班列开通,全程2,380Km,运行时间96h,首开上海远距离内地全程中转的先河。
几年之后,上海至内陆的海铁联运节点已经有合肥、蚌埠、西安、重庆、南京、温州、宁波、南昌、昆明等。
1999年,上海港务局与上海铁路局分别成立了军工路港站和杨浦港
站,推行港口——铁路一门式服务,将铁路受理站前移到港区,降低口岸使费,从而缩短运作周期。
到2006 年,上海芦潮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该运
营站负责将洋山深水港的铁路集装箱接入全国的铁路网。
经过多年来的摸索和发展,上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
二、上海港海铁联运发展现状海铁联运是一种绿色环保,经济高效的集疏运方式,在欧美国家已经普遍应用。
然而,这种世界上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在上海港确是前景美好,处境尴尬。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是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目标。
由此可见,海铁联运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有着美好的前景。
图1 各种运输方式所占比例示意图
根据我国铁路线建设的特点来看,铁路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是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中
然而,自上个世纪末以来,上海港海铁联运虽然从基础设施等方面有了一些进步,但从其承担的作业吞吐量上来看,上海港海铁联运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2011 年上半年,上海港全港货物集疏运量4,4491.15 万吨,其中,
水路占76.9%,公路、铁路各占22.4%和0.1%。
(见图1)
海铁联运集疏运量仅占0.1%,严重失衡的比例可以看出海铁联运在上海港的发展前景堪忧。
三、上海港海铁联运中存在的问题1 .集装箱海铁联运中的“港铁分
离”问题
当前上海主要的港区有两个,一个是外高桥港区,另一个是洋山水港区。
但是这两个港区内都没有铁路装卸线的通过。
由于铁路装卸线没有直接通入港区,从而导致了通过铁路运输的出口集装箱必须通过集卡短驳到码头,相反的,海铁联运进口集装箱需要从码头通过集卡短驳到铁路车站装车发运,这样一来,在洋山港区中转的集装箱就会要多出两次装卸作业和一次短驳作业,这增加了洋山港集装箱中转的成本,同时,也使得货物在港停留时间变长,降低了集装箱的中转效率,增加了集装箱灭失和损坏的风险,对海铁联运组织,“一关三检”作业,和集装箱的安全保管等工作都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虽然上海铁路分局与上海港联手,建立了杨浦集装箱港站和军工路集装箱港站,实现了路港业务“一个窗口,一票结算”,开始了海铁联运一体化经营的尝试,但这些港站实际上依旧处于“港”“站”分离状态,列车没有直接进入港区,集装箱在“港”“站”之间依然需要转运。
2.海铁联运业务协作不足,存在信息孤岛目前,上海港海铁联运业务中,缺乏高效的信息系统和平台支持,各有关部门之间的信息传输效率较低,存在信息孤岛,使得跨企业、跨部门的业务协作困难较大。
同时,面向客户的信息服务匮乏,海铁联运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3.中西部地区货源不足,集装箱海铁联运市场处于培育期。
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特别是中西部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滞后导致了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集装箱的货源严重不足,而上海又是一个国际中转港,中西部外贸集装箱的货源不足也影响了上海港海铁联运的迅速发
展。
在运输总需求量不大的情况之下,市场的运作不是很规范,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使得在近期一段时间内,洋山口岸集装箱海铁联运市场的发展面临较大的阻力。
4.铁路通道运能紧张,影响铁路运输服务的稳定性五定班列开通和营运情况也对海铁联运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根据目前班列开行情况来看,组织五定班列存在着组织困难和运行线紧张等问题。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因为上海地区对外铁路通道仅沪宁、沪杭两条双线铁路,通向南、北方向的集装箱海铁联运要分别经过沪宁线一津浦线
—陇海线、和沪杭线一浙赣线,由于这两条铁路线路通过能力的限制,导致了目前这些线路主要区段利用率接近甚至超过满载,运能处于全面饱和状态,影响了海铁联运集装箱的快速周转。
其次,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管理体制还未摆脱计划经济模式,仍然是统一指挥、高度集中、机制不灵活;铁路货代发展缓慢,服务意识不强,条块分割严重,集装箱运输不能统一指挥,协调困难,造成了铁路集装箱运输的整体服务水平较低,运输服务质量达不到要求。
5.海铁联运的运费及集装箱使用费问题尚待解决虽然铁道部在1999年就在全国各集装箱办理站间实行了“一口价”运输政策,但
在我国,进行海铁联运的机车和集装箱主要属于铁道部门,港口一旦开展海铁联运就会出现船公司和铁道部门之间的集装箱使用问题。
而船公司使用自己的集装箱到内地海铁联运站办理装货然后运到世界各地,不但集装箱使用费高,而且周转时间长,因此影响船公司选择海铁联运的方式。
四、加快上海港海铁联运发展的必要性 1 .发展海铁联运是改善港口集疏运结构的需要上海港正在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其集疏运功能应当是完备的,保证集装箱运输的通畅。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间贸易往来的日以密切,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不断增加,如何快速的转移运输集装箱成为国内港口急需解决的问题。
如果完全或过分依赖某一种方式的运输结构将造成港区后方综合运输系统稳定性的减弱。
另外,从环保角度考虑,铁路运输相较于公路运输具有更少的碳排放,更高的环境友好度。
因此,从诸多方面考虑,发展海铁联运是改善港口集装箱运输方式结构的需要,是优化集装箱运输结构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2.港口腹地扩张需要海铁联运
集装箱运输发展水平是衡量沿海港口发展的主要尺度。
目前,国内集装箱港口运输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而各区域内每个集装箱港口的货源腹地相对狭小,存在交叉与重复,港口之间腹地争夺强烈。
因此,应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迎合现在产业结构转运的趋势,大力发展港口铁路集疏运方式,向中西部地区扩张集装箱业务。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而中西部地区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相对廉价的因素,大量资本不断流向中西部地区,该地区的经济呈现飞速发展的良好势头,进出口业务也随之不断增长。
由于中西部地区距离东部沿海港口均较远,公路运输的成本明显过高,加之中西部发达的铁路网络系统,使得海铁联运在该地区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随着海铁联
运硬件和软件设施的不断完善,中西部地区企业的出口业务对海铁联运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
五、上海港海铁联运问题的建议 1 .加强基础建设,开展东海二桥研究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上海港海铁联运中转速度,将传统的运输形式向现代化的多式联运的前提条件。
上海港要大量开展海铁联运业务,就必须使铁路能够直达港区。
因此,必须尽早开展新建东海二桥(公路铁路两用桥)的前期研究。
除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企业管理基础的建设。
2.采用EDI传输交换海铁联运的各种业务信息借鉴国外先进港口的经验,在港口成立专门部门负责区港铁路车站,线路的建设和运营。
加紧建设上海港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共享港口相关的政府部门和社会企业的海铁联运信息。
方便用户查询集装箱的运输信息,提高物流企业集装箱集疏运的能力和水平。
展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信息共享和信息处理的先进性。
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等信息技术手段,及时准确的传输货物在海铁联运过程中的设计的业务信息,保证不同运输方式业务层面上的无缝衔接,提高业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3.政府给予相关政策支持
作为一种绿色环保,低碳减排的运输方式,政府应当鼓励节并且补贴集装箱海铁联运。
由于现在上海洋山深水港区内还不能完成海铁无缝对接,需要集卡将码头前沿的集装箱短驳到港区外的铁路线上,因此会产生一定的费用,增加了整个运输链的成本。
建议上海市政府对于采用铁
路进行市内短驳的企业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对集卡短驳运输进行适当的专项补贴。
从而降低整个运输成本,使中心站和洋山港实现“无缝衔接”。
4.扩大铁路集装箱“一口价”下浮权限
由于地理因素的限制,芦潮港中心站的运输先天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劣势,集装箱通过铁路运往全国各地的运距与杨浦站相比,向北方行驶要远99km向南方行驶要远25km且车站到港口要通过32.5km 的东海大桥。
为此,在铁路集装箱运价定价的的操作上,芦潮港中心站开业运营的前三年对全部客户按港站政策下浮的“一口价”不考核箱量;为了与杨浦站竞争,芦潮港站在开站初期与杨浦站同价运输,即运价下浮幅度比杨浦站再多几个百分点;通过要减少申批的环节,快速批准在运价下浮的申请,对初入市场的运输产品可采用更有竞争力的阶段性优惠低运价来吸引更多的集装箱客源。
14物流1傅霖
120307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