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学第二章

合集下载

第二章 教育传播系统

第二章 教育传播系统

(二)教育传播系统的类型: 按任务分: 1、教学传播系统 2、思想品德传播系统 3、教育传播管理系统 按范围分: 1、学校教育传播系统 2、社会教育传播系统 3、家庭教育传播系统
第二节 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 关系
一、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 关系
二、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 (一)教育者的传授 (二)受教育者的学习 (三)发展教育事业 (四)促进社会进步
第四节 教育传播系统的控制
一、教育传播控制系统 教育传播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信息系统,因此,
它是一个可调节的控制系统。
施控部分
控制信息 受控部分
反馈信息
参考输入 信息X
目标值 U
施控部分 教师
2、实体系统和意识系统
(三)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是为更好地达到目标,而对系统 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流动和控 制机理等进行分析与设计的技术。
二、教育传播系统的特性与类型:
教育传播系统是一个传递教育信息,实现 一定的教育目的的,各种相互联系、相 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具有教育功能的 综合体。
二、教育传播系统的特性与类型: (一)教育传播系统的特性: 1、教育性 2、整体性:2>1+1 3、开放性 4、动态性 5、多样性
六种关系:
教育者
环境
教育信息
受教育者
效果
教育媒体
每种关系有三种情况:
1、关系类型:和谐还是对抗?促进亦或干 扰?
2、关系的程度:亲密、一般或疏远?
3、情境的影响: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相互 关系。
第三节 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 (一)开环结构:课堂讲授 (二)闭环结构:双向互动 (三)二步结构:间接传递 (四)交叉结构:小组讨论

教育传播学(全套课件337P)

教育传播学(全套课件337P)

主我(I)和客我(me):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接收装臵:感官 传递装臵:神经 处理装臵:记忆、思维 输出装臵:语言、动作、表情、行为等
3、传播的功能
拉斯韦尔,传播有三大功能:监视环境、应
付环境、传递遗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 与功能》;
一般: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4、传播学能做什么?
一般是在两个以上人中进行; 是一种过程,一种互动; 必带有信息,传者、受传者、信息、通道是基本
条件;
以符号和信号为中介;
2、传播的类型

一般:自然传播、动物传播、人的传播、机器传播; 人的传播:人的内在传播、人对人的传播; 人对人的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 传播; 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人的传播,特别是人对人的传播;

五段教学策略 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九段教学策略(加涅) 引起注意→告知学生目标→刺激回忆前提性的学习→ 呈现侧记材料→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作业正 确性的反馈→评价作业→促进保持和迁移

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

组织者:使用引导性材料,来帮助对学习内容建立定向 与引导,以便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发生在先,称:‚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 )‛。 上位组织者:渐进分化策略 下位组织者:逐级归纳策略 并列组织者:整合协调策略
4、网络时代的教育传播变革

时空关系变化,打破原有传播结构; 传播要素变化: 教育者从把关人变成引导者 教育信息由模拟信息变成数字信息 教育媒体由单向媒体变成双向多向媒体 学习者由被动变成主动; 方式变革:一对一、一对多变成多对多

三、教育传播学

性质 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是教育学与传播学相互 渗透的产物; 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 去研究和提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

教育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传播学知识点总结教育传播学知识要点第一章传播: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移动。

传播的类型: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人的内在传播传播的功能:沟通、协调、教育、娱乐教育传播功能:在沟通、协调、教育、娱乐的基础上培养合格的公民和人才。

教育传播四要素:教育者、教育媒体、教育信息、受教育者教育传播学(15~18)第二章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编码、解码、噪音、反馈和效果。

编码过程包括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

将信息转换为符号称为信源编码,将符号转换为信号称为信道编码。

解码过程包括信道解码和接收解码。

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成符号称为信道解码。

将符号转换为信息含义的过程称为接收器解码。

教育沟通模式应遵循的原则:1科学性科学性是指构建教育传播模式所依据的理论是正确的,必须科学的反映教育传播的规律,揭示教育传播各要素的关系。

2.现实模型应该来自现实。

现实的感应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它应该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来反映实际情况。

简明模型是现实的简化形式,应该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而不是全面性。

4操作性构建的模式应思路清晰,符合逻辑,所需的条件应容易实现。

5.创新的新模式比原有模式更能反映现实,发现事物的新联系;一个好的榜样不仅要反映现实,还要高于现实,体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图、评价)p32~391拉斯韦尔模式第一个模拟考试是w模式:谁、什么、什么渠道、什么样的效果(传播者-媒体-受众效应)在大众传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开创了传播模式的研究方法。

但是第一次模拟考试太简单了。

此外,1忽略了“反馈”因素2不重视“为什么”或移动研究。

3.关注传播者的地位,忽视甚至剥夺传播者的“主体参与”地位。

2香农-韦弗模型这一传播模式能解释人类的一般传播过程,成为其他许多传播模式的基础。

她系统考虑了“信号”与“信息”之间的转换关系,运用数学模式测量信息量、信号与通道容量。

还分析了噪音等干扰因素的问题。

教育传播学

教育传播学

《教育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参考学时:32 其中实验或上机学时0 参考学分:2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意义《教育传播学》是教育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理论课程。

它综合运用教育学科和传播学科的有关理论,剖析教育传播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与加工过程,分析教育媒体的传播特性与功能,科学地揭示教师与学生的传播行为,以期达到优化的教育传播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教育传播学的基本结构,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体系;培养学生运用教育传播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评价教育过程,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

本课程的内容对指导教育媒体的编制与选用、教育过程的设计与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方法第一章绪论1. 教学内容传播的含义、类型、功能、教育传播的概念、演进、教育传播理论的研究、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及学习、研究教育传播的意义。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传播的含义、类型、功能、区分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阐释教育传播的起源和几个重要发展阶段;阐释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阶段;阐述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对象;阐明学习、研究教育传播学的意义。

3.重点与难点重点:传播、教育传播的概念难点:传播的类型、功能、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

第二章教育传播系统1. 教学内容教育传播系统的概念、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育传播系统的控制。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系统、教育传播系统、教育传播系统构成要素、教育传播控制系统的概念;了解教育传播系统的信息控制过程;理解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要素,以及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教育传播系统的整个功能。

3.重点与难点重点:系统、教育传播系统的概念,教育传播系统构成要素的关系。

难点:教育传播系统的控制。

第三章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1. 教学内容传播过程与模式、教育传播过程分析、教育传播过程的几种主要模式。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模式、传播过程、传播者、受播者、信息、媒体、编码、译码、噪声、反馈、效果、教育传播过程的概念,了解建立模式的方法,了解有代表性的几种传播模式。

教育传播学知识要点

教育传播学知识要点

《教育传播学》知识要点第一章教育传播学概论一、传播1、传播的含义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已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

2、传播学主要考察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人的传播,特别是人对人的传播。

3、传播的内涵①传播一般是在两个以上的若干人中进行的②传播是一种过程③传播是一种互动④传播必带信息⑤传播需以符号和信号为中介⑥传播可以通过语言、文字,也可以通过音乐、图画、戏剧、舞蹈,甚至所有人的行为都可以是传递信息的媒体⑦传播的目的,在于分享信息,互相影响,建立共识,不断调节各自的行为态度⑧广义的传播,包括一种机器影响另一种机器程序的信息传播,即机器的传播,当然也包括自然界动物、植物之间的信息传播。

4、传播的类型传播一般分为四大类:自然的传播,动物的传播,人的传播,机器的传播。

人的传播又分为人的内在传播,人对人的传播。

人对人的传播主要有四种类型: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

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人的传播,特别是人对人的传播。

5、传播的功能传播的主要功能是: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第一个功能是沟通。

通过传播,可以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沟通信息,使之互相了解,建立关系,发展友谊。

第二个功能是协调。

通过传播,可以协调个人或群体的行为。

第三个功能是教育。

教育主要是传递前人的思想、经验、知识与技能,这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系统的传播行为。

第四个功能是娱乐。

传播的娱乐功能十分明显。

二、教育传播1、教育传播的概念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2、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①大众传播的目的一,主要是通报消息、提供娱乐、宣传教育。

教育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合格公民,造就优秀人才。

②大众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为主题的一般大众。

教育传播学第二章

教育传播学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模式 –拉斯韦尔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 –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德弗勒德互动传播模式 –贝罗的S-M-C-R模式 –加涅的学习信息流程结构模式
故事分析

有哪几个要素? 有哪几个要素?
亚里士多德模式
演讲者 Speaker
演讲内容 Speech 场合 Occasion
听着 Audience
3.5 教师与学生活动的设计
• 问题/项目 问题/项目的设计:问题 问题重要性 问题 • 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 –支架式 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 • 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 –竞争、辩论、伙伴、设计、问题解决、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 •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信息海洋的导航者、情境观察的引导者、问题的 设计者、协作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辅导者
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 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
• 组织者 组织者:使用引导性材料,来帮助对学习内容建立定向 与引导,以便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 发生在先,称:“先行组织者(Advance 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 Organizer )”。 –上位组织者:渐进分化策略 –下位组织者:逐级归纳策略 –并列组织者:整合协调策略
2-2 教育传播模式
为什么要用模式的方法来研究教育传播的过程? 模式的方法来研究教育传播的过程 为什么要用模式的方法来研究教育传播的过程?
2-2-1 教育传播模式的概念
一、模式的定义 通常的定义: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 化的简化形式。
2-2-1 教育传播模式的概念
模式的分类: 按其性质 结构性模式 例如 功能性模式 例如 模式的表示形式: 1、语词的形式 2、图解的形式 3、数学的形式
效果 Effect
拉斯韦尔模式
谁 (传播者) 传播者) 说了什么 信息) (信息) 通过何种渠道 媒介) (媒介) 对谁 受众) (受众) 取得什么效果 效果) (效果)

教育传播学2

教育传播学2
1、模式的意义
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论中,模式方法是一种重要的 研究方法。用模式方法分析问题,可以排除事物次要的、 非本质的部分,抽出事物主要的、有特色的部分进行研 究,使事物的重要因素、关系、状态、过程突出地显露 出来,使问题简化,便于较好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用模式方法解决问题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
四要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
教育传播系统四要素之间有着以下六种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者-教育
媒体;受教育者-教育信息;受教育者-教育媒体; 教育信息-教育媒体。
目 录
(参见教材P9)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育传播学
2、结构
系统的“结构”:系统各要素的组合、联系方式。
发出反馈信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目 录
反馈也是体现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是现 代传播的重要特点。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育传播学
二、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传播过程
(一)系统及其特征 1、系统的定义
目 录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育传播学
----- ----- ----- -----
译码者 解释者 编码者
通过给教我师传们和播的学单教生位育双启方示的:传教播学行信为息来的实传传现播播的单同,所位样以是

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重视教与学两方面的分析与

安排,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通过反馈环节随时进
行调整和控制,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育传播学
4、宣伟伯模式(补充) 5、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 6、贝罗模式
目 录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育传播学各章主要知识点及题型

教育传播学各章主要知识点及题型

《教育传播学》各章主要知识点题型可能有:判断、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和材料分析题,不同试卷题型有所不同。

(注:教学时补充了一些内容,显示为红色字部分,可参见PPT)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二、填空或问答:1、了解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2、阐述传播的类型和功能3、区分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4、陈述教育传播的基本特点5、阐述互联网引发的教育传播变革第二章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一、名词解释:传播过程、传者、受者、信息、媒体、编码、译码、噪声、系统、系统的“结构”、教育传播系统、教育传播过程二、1、阐释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2、陈述系统的特征、类型3、陈述教育传播系统的特性,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教材在第一章)4、举例说明各要素的组合方式不同,会构成不同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5、模式的类型6、阐述拉斯威尔、贝罗、奥斯古德等传播模式的基本内容,并作简要评价7、陈述教育传播过程的六个阶段8、阐释教育传播的四个典型模式9、陈述几种网络教育传播模式(以下三、四章即对应于教材的第三章)第三章教育传播信息一、名词解释:信息二、1、了解信息的几种形态和特征2、说明狭义信息度量的条件和方法3、了解教育信息的概念及来源4、陈述教育信息的特性5、在教育、教学传播中要实现信息的优化可以有哪些途径?第四章教育传播符号一、符号(参见PPT “教育传播学4-1”)二、填空或问答:1、说明符号的本质意义2、阐述语言符号的特性3、阐述象征性理论、经验性理论、使用性理论、普通语义学等语言符号的意义理论,举例解释语言符号的误用现象4、说明教育传播中语言符号的运用原则5、陈述非语言符号的类型、教育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有哪些及运用原则6、分析非语言符号的特性7、说明非语言符号的功能8、阐述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第五章教育传播通道和媒体一、通道、媒体、教育媒体1、阐述教育传播通道中可能存在的干扰2、麦克鲁汉的媒体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并能加以简单评述3、说明几种常见的教育媒体分类4、分辨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交互媒体的不同特点5、教育传播媒体的一般功能和作用6、陈述戴尔“经验之塔”理论的基本观点7、陈述教育传播学者关于媒体选择利用的基本观点8、陈述常用的几种利用教学媒体教与学的策略第六章教育传播中的教师与学生一、把关人1、阐述教育传播中教师、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传播行为2、学生传播行为的特征及对学生的素质要求3、学生的传播心理中,约瑟夫提出的受者对传播内容的选择性因素指什么第七章教育传播效果1、知道各大众传播理论的主要观点2、说明教育传播效果的含义和表征3、知道教育传播效果的测量方法与评价4、能阐述影响教育传播效果的因素5、阐释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原理6、教育媒体制作与选择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教育传播过程--是指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
过程。

2、编码--是指在发送端将信息转换为可以发送的信号。

3、信道编码--是指把符号转换为信号的过程。

4、信源编码--是指把信息转换为符号的过程。

5、译码--是指在接受端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信息意义。

6、信道译码--是指把接受到的信号转换为符号的过程。

7、信宿译码--是指将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

8、反馈--是指将传播效果传递给传播者的过程。

9、传播效果--是指传播在受教育者身上引起的变化。

10、模式--是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填空题:
1、信道编码是指把符号转换为信号的过程。

2、信源编码是指把信息转换为符号的过程。

3、信道译码是指把接受到的信号转换为符号的过程。

4、信宿译码是指将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

5、在传播过程中,除了传输有目的的信息外,还会出现各种干扰信号,这种干扰信号被称为噪声。

6、香农-韦弗模式中包含的要素有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干扰和反馈。

7、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是在奥斯古德的双行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8、师生面对面教学传播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播模式。

9、远程传播模式是一种以教学媒体为中心的传播模式。

10、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学的教育传播模式是一种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教育传播模式。

单选题:
1、以下不是构建教育传播模式的原则为()。

A、可用性
B、现实性
C、简明性
D、操作性
2、()最早提出传播模式的。

A、施拉姆
B、香农
C、贝罗
D、亚里斯多德
3、以下不是亚里斯多德传播模式中的要素为()。

A、效果
B、听众
C、场合
D、反馈
4、()在拉斯韦尔5W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2W,称为7W模式。

A、施拉姆
B、赖特
C、布雷多克
D、韦弗
5、()提出传播必须在共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才能取得传播效果。

A、拉扎斯菲尔德
B、霍夫兰
C、施拉姆
D、奥斯古德
6、()提出双行为模式的。

A、拉扎斯菲尔德
B、霍夫兰
C、施拉姆
D、奥斯古德
7、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是在()的双行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A、赖特
B、贝罗
C、香农
D、奥斯古德
多选题:
1、编码可以分为()。

A、信源编码
B、信道译码
C、信宿译码
D、信道编码
2、译码可以分为()。

A、信源编码
B、信道译码
C、信宿译码
D、信道编码
3、模式的表示形式有()。

A、语词形式
B、数学形式
C、图解形式
D、询问形式
4、以下是构建教育传播模式的原则为()。

A、科学性
B、现实性
C、简明性
D、操作性
5、亚里斯多德的传播模式中包含的要素有()。

A、听众
B、效果
C、场合
D、演讲者
6、香农-韦弗模式中包含的要素有()。

A、信源
B、信宿
C、反馈
D、干扰
7、贝罗认为信源与()因素有关。

A、传播技能
B、态度
C、知识
D、社会背景
8、贝罗模式的要素有()。

A、信源
B、信息
C、通道
D、受传者
简述题:
1、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

(1)确定信息(2)选择媒体(3)通道传送(4)接收解释(5)评价反馈
(6)调整再传送
分析题:
1、根据下面的材料,按照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编码、译
码、噪声、反馈、效果等九个要素进行分析。

材料为:远程教育中学生集体在教室观看教学录像——人体的结构以及以下图片。

2、根据下列材料,按照亚里斯多德模式进行分析。

2013.9.20,教育技术系邀请了黄教授,在17幢报告厅向教育技术系的学生,演讲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前沿,在场学生与黄教授积极互动,取得很好的效果。

3、根据下列材料,用香农-韦弗模式来进行分析
一堂高中化学实验课
授课内容是食盐的获取。

教师先放实验录像,借助录像讲解实验步骤,实验中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由于电压不稳定(录像处磁粉脱落)而播放画面不清晰学生收看时受到一定的影响。

学生看完录像带后开始做实验。

实验结束后,学生向教师反映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由老师提出解决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